文:郎启波写下《<岁岁清明>:如龙井般清香的纯粹忧伤》这样一个文章标题的时候,自己忍不住乐了起来。
标题读起来虽然有些拗口,但我以为,与这部电影本身的气质却是极为符合和精准的。
作为肖风导演和程晓玲编剧抗战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岁岁清明》与此前的《大劫难》相比而言,手法和技巧上更为娴熟自然,恰如龙井茶一般透出屡屡清香,却也有些许纯粹的忧伤。
不动声色——这是我想说的本片第一个关键词。
我们谈茶的时候,常说明前茶,说的就是清明节前采摘的茶,明前茶意味着的是茶本身的品质和珍贵。
《岁岁清明》与茶有关,但不是描写茶的电影,而是写茶人们如同茶般优秀的传统品质,也可以说是一种气节与气质。
而现实浮躁的电影创作生态环境,肖风一贯坚持的创作路子,以及逐渐消失的某些传统等等,几者都通过这部电影坚持的不卖弄、不讨好、不迎合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表达了出来。
其中,天道、茶道、人道所共同呈现出来的,无非本质,也正如电影本身的本质那般。
第二个关键词:不露痕迹。
1991年,从一名成功的摄影师到正式转做导演,肖风一贯不喜欢用职业演员和名演员,一来他们价格高,再者就是再优秀的演员,身上都总会透出表演的痕迹,而这与肖风的创作理念并不相符,所以他更喜欢去生活中寻找那些更适合于故事本身设定的人物的人来完成,《岁岁清明》在选择演员上也是这样来做的。
我相信肖风也清楚自己这样的坚持是有风险的,商业经济体系下的市场观众是否能够接受?
但话又说回来,市场本身也是逐渐培育的一个过程,艺术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创作者的坚持与引导,而不是创作者被观众持续引导。
再说到表演,表演本身也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的一种,能做到不露痕迹的,还真只有那些不是职业演员的演员。
峰回路转是第三个关键词。
这里主要想说的是影片本身的叙事和编剧技巧,我并不熟悉程晓玲,只是听说过她此前创作的“现代乡村三部曲”故事讲得不错。
《岁岁清明》的故事则真正叫一个峰回路转。
前80分钟里,故事舒缓,画面唯美,诗情画意的茶山,朴实的茶人,还有青春萌动的少女与城里来的少爷,他们组成了一组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清澈中透出杭州城休闲慵懒的氛围,宁静而又清新悠远,然而故事接下来的大转折,却是出乎绝大多数观众的预判。
《岁岁清明》没有选择以往抗战片必不可少的战争大场面和特工暗地较量等,而是重点放在了抗战时期的普通人身上,他们在面对战争和灾难的真情实境,又曾有多少人关注和留意过,而我想说的是,作为社会的大多数的寻常人,他们其实才是社会的真正根本。
肖风留意到了。
所以,感谢他。
与其说,这是一部描述抗战英雄的故事,(尽管这个英雄有些另类,不同于主流的抗战影片)不如说这是一部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影片。
是的,故事中有战争,但更多的是战争在这里只是一种突转的方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一部悲剧必须得有突转,突转是转变的一种。
在复杂的情节中,主人公一直处在顺境或逆境中,但是到了某一场里,情势突然转变。
”“发现和突转同时出现为最好的发现。
”如果从这种古典主义的原则来看,《岁岁清明》是一出正宗的古典主义悲剧,日本人的闯入是造成悲剧的突转,而这种突转又与阿敏最终发现尹少爷的牺牲密切相关。
当然,它并不仅仅是因为这种形式上的古典主义色彩才成为文化色彩深厚的悲剧电影,这部电影的文化意义更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中,并将这种文化氛围用诗一样的画面语言表达出来。
首先,它将传统文化明净自然的一面用优美的视觉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
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来被视为中国饮食方面的代表,故自唐代时即有陆羽之《茶经》,饮茶、品茶历来是文人墨客的象征。
在这种文化情结的推动下,种茶、采茶、制茶也染上了浓厚的文化诗意。
《岁岁清明》中所表现的茶商与茶园主人之间的饮茶、品茶、辨茶;茶农上山采茶;以及照顾茶树等,无不体现出清洁、飘逸的气质,仿佛这不是一项充满劳作的活动,而是一场诗性的创作。
而这种清新自如的文化品味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基本叙事氛围,使故事具有了坚实的发生场域。
其次,它塑造了传统文化中活的人物与活的生活范式。
故事中的阿敏是山中茶园中的少女,也是传统文化中自然一面的代表,那种充满野性的纯真,对所爱的执着与奉献,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传统文化中最让人迷醉的一面。
而尹大少爷也颠覆了诸多影视剧中民国大少的形象,虽然柔弱但充满血性的个性,展现了传统文化中温文尔雅却又有不失原则的特点,“念言君子,其温如玉”。
他与夫人天巧让人领略到传统文化雍容自如的特性。
其余人物如阿敏父亲、八叔、翠翠母女、尹老爷子,每一个人身上都浓缩了传统文化的品性,这种文化是温润的,它高度与自然融为一体,其中的快乐与悲伤、幸福与苦难都被这种氛围融化,甚至使人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但它同样是刚强的,日本人的入侵让人看到了它坚韧的一面,是那种发自文化内部的不屈精神让人看到似乎风都能吹倒的尹大少爷如何拿起手中的枪,向敌人发出致命的复仇。
它是祥和谦逊的,但却从不缺少勇气与血性,这便是我们民族文化内部的底气。
第三,影片还不动声色地展示了传统文化中人与人身分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被更为完整的统一性所包融。
阿敏与尹少爷之间的爱情阻隔从深层讲是知识层面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与两人的阶层身份有关,尹少爷选择与自己共同志趣的天巧而不是阿敏,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差异,这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暗示了上层与下层的不同。
但这种差异在影片中却被文化上的一致性所融合,使得三个人的关系尽管出现紧张,但始终是和谐的。
同样,八叔和翠翠的爱情则更多体现了这种阶级或阶层上的差异,尽管影片中显示是受传说的影响,但实际上茶农跟庄园主的身份也是一个因素。
只是,所有这些都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被冲和淡化,而这正显示了传统文化极强的包融性,那种中庸和谐的生活观念在这里悄然展现。
总之,这不仅是一部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更是充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视觉艺术,它体现了体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岁岁清明》的主题探析:一曲传统文化的安魂曲孟庆雷一直在思索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查看网上的评论要么渲染诗意爱情,要么宣称抗战旋律,凭心而论这种理解本身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然而却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或许战争、爱情这些时下影视中流行的词汇根本没法涵盖这部影片的内容,它浓缩的是一种逝去的生存方式,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是一部简单到几乎要放弃情节的电影,导演仿佛也不重视讲述故事,他似乎就是要捕捉某种心灵的印象。
影片以茶园为背景,清静明朗的画面里展现的仿佛是一尘不染的水晶世界,清明前后的紫云峰,焕发着勃勃生机的茶树,典雅别致的茶园小筑,沿着崎岖山路而上的茶农,远道而来的茶客……这一切都在不经意间抖落出传统茶文化的浓郁清香。
客观的讲,影片对自然画片的捕捉要比人物的表现更强,这并不仅是因为表演者只是未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足够丰富的表现力,而更多的是因为作为自然画片,它们依然传承着那份久远的茶道文化,而作为现代的表演者则总是与那份传统有些隔阂。
这部电影表现的是爱情吗?
可是影片的全过程里也只叙述了一个茶园少女的单恋,作为故事男主角的少爷并没有爱上那个天真烂漫的茶园少女,尽管他对阿敏充满了怜爱,但那更像兄长对小妹的关怀。
高高瘦瘦的逸白同时也是呆头呆脑的书生,执着任性的少爷,他无意间撞开了少女的心扉,却并没有将心思留在这里。
第二年清明携妻而来的逸白已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故事并没有在此结束,因为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爱情,阿敏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为天巧暖茶并不仅是出于对逸白的爱慕,也有与天巧的情谊。
因而,这故事里有爱,有情,有对理想中爱人的描述,有对为爱牺牲的自觉,但却没有爱情。
同样,战争也不必看作是这部电影的必须成分,逸白的血性其实在电影一开始那个追兔子的细节中就已经展现出来了,宁可穿着皮鞋在山间跑来跑去却始终不肯向爷爷认输。
后面对战争的叙述固然有国家民族节气的内容,但如果看作传统文化中复仇报恩情节的再现也未尝不可:男主角为了给家人报仇不惜忍辱负重,最后壮烈牺牲;女主角则用一生的守候来偿还那一刻的误会,来祭奠自己心中理想的爱人。
茶园、少女、暖茶、兔子精……导演无意间为我们建造了一间传统文化的小屋,它让我们在匆忙的现代生活中能停下片刻来体味一下先人的生存世界,它的倒塌也是必然的,这并不全是因为战争,因为一个现代式的生存世界终究下侵袭进来,战争只是使它的倒塌显得更具有唯美的色彩。
在满眼都是《加勒比海盗4》《功夫熊猫2》等所谓大片的日子里,它注定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然而这也正是它的意义所在,在到处都是喧嚣与冒险的时代,我们应该回忆一下曾经的宁静与纯真,那一缕淡淡的茶香就是最好的注释。
清明是一个祭奠的节日,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开始我们就年年追忆过去。
岁岁清明,岁岁祭奠,清明里我们祭奠的是什么,我们的先人,我们的过去,我们那渐行渐远的背景,我们那逐渐稀薄的茶香与文化……
今天下午在精品电影院看了《岁岁清明》。
没有其他观众,我是毫无疑问的超级VIP。
在一个能容纳百人的豪华放映厅里,吹着习习的凉风,放映员为我提供了一对一的服务:超豪华的感觉,也说明这家电影院还是有点管理规范的。
其实这部电影也适合一个人观看:比较唯美吧,亮眼的茶树绿色,满山遍野的茶林,男角的白色衣服,女角的亮红小伞,都在青山绿水间给人养眼的感觉。
淙淙的流水声,我很喜欢:一种久违的亲切感:那次车行在幽深的燕山山脉,下车休息时,潺潺的流水声萦绕耳畔。
还有好听的杭州话,尤以阿敏的父亲这个老南方男人说的最为地道,阿敏却是普通话太过标准,少了点软语轻言的肉感。
还有那个尹少爷的夫人,不但好一口江南软语,形象上更是不胜风吹的娇弱,真让人感觉这确是与世无争的东方美景呀!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罢了,不过是一部色彩炫丽的东方民族画卷而已。
好似车行快到终点时,又杀出了日本人的炮弹,家仇国恨给这部电影增添了时代感,毕竟世事的变迁谁也躲不开。
而且情节发展到此处一波三折:先是以为尹少爷成了汉奸,顿生失望,什么“恨不相逢未嫁时”呀,太天真;忽然他又成了爱国志士,计杀三名甚至多名日本军人。
最后他惨死时,彻底粉碎了一直笼在这部电影上的小资、唯美情调,真的很感动。
这也是很惊心动魄的:依然是青山绿水,可是没有了柔情似水的书卷气,而是充满了血气腾腾的杀气。
电影的最后,依旧是清明的西湖边,保俶塔,尹少爷的坟茔早已湮灭,多情的阿敏也已故去了吧,那个发现了这处藏匿在杭州城边美景的小男孩充满了兴奋,让人感慨世事轮回,人生无常……
其实在电影的开始,我也有嫌弃过演员不够漂亮,没有一般文艺片中的翩翩少年窈窕淑女,特别是天巧刚出来的时候,病怏怏的,跟阿敏健康饱满的身形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但是当天巧紫云山顶奔跑的时候,那种站在山顶的喜悦和对自己命运的悲哀,让她欲哭还休。
我开始觉得她好美,就是良友杂志上走下来的民国少妇,低眉顺眼温婉可人。
在说阿敏,她让我想到了《边城》里的翠翠,善良纯朴,一样为爱痴心的女孩。
但是阿敏似乎更具有活力。
满山奔跑的假小子性格,怀春少女的娇憨模样,对尹逸白的好感对天巧的好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在阿敏的故事背后还隐藏着阿翠的故事,关于“捂茶”的传说。
善良的女孩本该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的。
看过很多360°无死角的颜,也看过很多精致到无懈可击的剧照,只可惜,动起来,美好的期盼就破灭了,再美的人,在精湛的演技也无法弥补空洞的剧情,还有怎么听都觉得不舒服的配音。
我想看的电影不需要演员有多美演技有多高深,只希望他们能够带我进入故事就好。
国产电影最有国际影响的貌似是武侠动作片,而就艺术内质来说,却是诗电影,并不是像西方的现代诗,而是类似于中国的田园诗作品。
这不是一种类型,因为它可以作为一种元素应用到所有类型当中,(可能恐怖片除外)中国人内心是诗化的,中国人是感性的,是特别容易被打动的。
这部电影把战争与乡村诗意结合一起不是首创,但仍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诗文化是伴随着其他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活文化的,比如茶。
这部电影较好的把茶与血结合,在战争恐怖中散发出茶香,而这又暗合了女主角内心的忠贞。
《岁岁清明》:好茶不愁卖不出去的■文/慕容天涯很明显,《岁岁清明》的题材本身而言,这部电影像个难以言说的异类。
前半部分犹似文艺片的纯爱和结尾血腥直面的爆裂形成了影像风格上少见的割裂。
但是这割裂在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的打造之下并不突兀。
爱死这故事那淡雅的紫云山巅和远眺西湖的意境。
实际上,影片之赞始于三处:先赞其重拾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一座西子湖畔的世外桃源完全展现在影像之中。
再赞其对于那个时代人们爱情的描述与细腻刻画,相比眼下直白的时尚的甚至不假思索的爱,影片里丫头阿敏和少爷逸白之间的感情像是个童话,不感天动地却历历在目,实属打动人的雕琢。
最后赞一下故事的精心布局:对于很多人而言,看到结尾当“杭铁头”三字出现,心中会不自禁的一颤。
显然,编导点中了某些东西,那一刻爆米花的甜腻味道远不如茶香来得沁人心脾。
这片子的画卷意境是我所爱,而情感细节也属于上品。
实际上,对于阿敏这个角色而言,她与少爷的夫人巧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段二人在茶园上山看茶的那段戏,也是人物关系几经转折的关键。
这部分可以看到女人的欲说还休和相互试探,显然女性的视觉是双重的,从阿敏的角度切入,巧云是病态的美和不被祝福的爱。
而从巧云的角度切入,阿敏是生命力的美和可以弥补逸白缺憾的指望。
这部分也让故事的层次得到了升华,一切从阿敏看着巧云兴奋的游走于茶田的片段开始,阿敏狭隘的“小爱”瞬间升华成“大爱”,“捂茶”是转折点也是神来之笔。
让故事脱离了三角恋般的自私浅薄,呈现出对于不同形态生命的宽容,让它们面对自然时流露出各自的美。
但显然,品味这一切对观众而言需要耐心。
观众现在习惯于视听冲击,麻木于星光耀眼。
这样一部没有明星没有时尚外衣和火爆场面的电影如何打动人?
依靠的是故事以及鲜活的人。
《岁岁清明》之中每一个人都鲜活,无论是开篇那执拗的老爷子,还是左冲右突却无比真实的阿敏,甚至是隐藏颇深的逸白少爷,就连那个卖茶的妇人都值得细细品味其存在的意义。
那句“好茶是不愁卖不出去的”彷如箴言,后来等到人走茶凉,物是人非,年年清明的等待又换来了“好茶也会卖不出去的”感慨。
实际上,所有的人都在变化,这个故事却走到了你想不到的场面,幽静的茶园,鲜活的人,不期而至的炮火,峰回路转的杀戮,《岁岁清明》不经意就构筑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没有厚重,却平添真实。
但真实之外,是对于这个故事的喜爱和难忘。
茶香已有,只可期待导演肖风的再次出手。
好片子低认知是遗憾,但比起烂片子高票房的畸形市场,代表的是另外一种可能。
有这种可能,今日虽茶香无人识,他日却会飘满堂。
而无这种可能,我们只能在烂片的海洋里迎接年年岁岁那比之清明更冷的冬。
整体质量:★★★★演员表演:★★★★音画效果:★★★☆娱乐指数:★★★☆
文/满囤儿经过《清水的故事》、《喊过岭的故事》和《海的故事》三部曲,感觉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韵味的叙事体系,这种体系在新的抗战三部曲中,继续被发扬光大。
这种叙事体系的特点就是点明主题和主旨思想的事件往往放得比较靠后,甚至几乎就已经到了结尾。
影片前80%的时间都是在为观众还原一个地域的生活,细致入微的生活。
直到观众完全了解了这些角色、这一带环境的生活时,才会借一个角色的转变或者一起事件的发生,揭示出这看着平静的生活下面暗藏的激涌。
这与同样坚持文艺片路线的顾长卫的新片《最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过肖风和程晓玲已经将其运用得更为纯熟。
发展到《岁岁清明》,肖风和程晓玲将他们的叙事体系进行了一定的升级。
那就是他们还原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个地域的文化风情。
能够拥有这般魅力之文化的,便是本片故事的发生地杭州。
由于导演肖风本人便是杭州人,因此他比一般人更加懂什么是杭州文化,什么才是大家如痴如醉的杭州美。
用导演的话说,他的电影语言本身就带有杭州特性。
这真是一点儿都不假,缓慢的叙事节奏、诗意悠扬的景物镜头,这些技法配合上片中采茶姑娘阿敏说话总得现在心里打草稿的行为特点,以及阿敏爸爸等人不急不忙的语气,相得益彰。
尹家爷爷品新茶时的一连串动作,也就只有懂他的肖风(他同时也是本片摄影)才会心平气和地予以捕捉。
如果换个商业片新人,估计还得为老爷子慢吞吞地耗胶片着急呢。
呵呵一年又一年,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的茶园渐渐走向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
通过前几年的岁岁清明,观众已经逐渐地了解到了杭州文化和茶园生活的特点,已经开始爱上这个恬静的“世外桃源”,开始迷恋阿敏动小心思时轻轻翘起的嘴角。
直到这种“渗透”目的实现之时,影片才笔锋一转。
一颗炸弹的爆炸让观众惊醒,尹家少爷的不再出现埋下伏笔,观众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
眼看着你刚刚接受的这个宛如世外仙境一般的文化和生活氛围即将在你眼前一点点地被撕裂。
这种心痛是莫可名状的。
这就是文艺片之所以好看的所在,具备一种不可逆的情感触痛。
当然了,影片既然被算作了“抗战”三部曲,自然不会仅仅停留在撕裂文化这里。
正如前边所说,肖风和程晓玲习惯性地把全片最核心的主旨放在了影片的最后。
只有看到最后,您才会理解什么叫做“杭铁头”,什么才是隐藏在杭州文化之下的杭州精神。
《岁岁清明》以中华民俗节气命名,相信很多观众看罢以后,脑海中会不由自主不由的浮现出另一著名电影的片名《恋恋三季》,当然这是题外话,本片着重展示了杭州茶文化特色,并以此为背景,讲述抗日战争初期的爱与怕、错失。
透过本片的叙事模式,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编剧试图构建的情感机制,一个不以强度情节来叙述的“反战”题材,这样的审美情趣的倾向将一个日本侵华背景下杭州城的故事幻化为情感温润的诗意空间,当然,这这样诗意下所揭示出来的战争的狰狞,显得残酷更有力量,在构思这样题材的初始阶段,这个故事的走向与思路是相当饱满,并且充满值得关注的亮点,但是编导分明又不愿意去讨好当前的院线观众,我行我素的创作态度极为明确。
作为第五代导演,肖风导演的个人艺术风格颇为独立,选材上有意回避时下热潮,既不向商业片靠拢,也不向探索片迈进,而是保持相对平和的创作心态,为观众的心灵准备盛宴。
肖风多年来的创作风格虽有所创新与突破,但依然保持了第五代导演上世界80、90年代震惊时节影坛的影像语言和叙事风格:沉稳、厚重,影像饱满充满原始质朴气息。
这部《岁岁清明》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电影年代,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和民间叙事创作的年代。
《岁岁清明》以中华民俗节气命名,演绎了风雨飘摇之际南中国的一出悲歌。
这个片名太直接,无法不让人联想。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去年那叫好不叫座的《我们天上见》被人揶揄为“清明档电影”之后,这部显然更有资格排进子虚乌有的这个所谓“清明档”的电影,似乎依然难以逃脱他那宿命般的悲剧命运,一如这部电影故事中的那些人一样。
这部电影的主创如同这部夹杂在各色大片中的电影本身一样低调。
电影票房之难以强求,这也是小成本电影的普遍遭遇。
多多少少又容易与几年前霍建起导演的一部《那山、那人、那狗》做比较,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反响,8万美元引进赚得了数十倍的票房佳绩。
细想之下,《岁岁清明》与《那山、那人、那狗》拥有相似的特性,缓慢的节奏、简单的故事、都在展现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之道……而相比之下,《岁岁清明》所处的大环境要更加好一些,《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只卖出一个拷贝,《岁岁清明》在很多院线都有放映。
也许再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岁岁清明》会得到更公正的评价。
《岁岁清明》在等待他的观众,编导以淡然之心等待着。
以杭州为故事背景的电影《岁岁清明》是萧风导演跟编剧程晓玲最新合作的作品,一直处于低调的电影创作两位影人,身上带有着一种清爽淡然的气质,不禁让人想起了侯孝贤跟朱天文的合作,电影里采用以一组人物视角引出看待历史事件立场的叙事策略,满溢的带有南方潮湿气息的影像气质,结合民间风情而娓娓道来一种悠远的情感故事。
电影《岁岁清明》以中华民俗节气命名,注重展示了杭州茶文化特色,渲染了充满童真的乡间传说,其中女主人公少女女承父业,打点茶园,清明之际,第一次遇见了山下城中茶叶商号的少爷,心生萌动,不料一年之后,少爷便带着太太前来,期间三人纠葛一段素淡的情缘,少女喜欢上了这位体弱多病的太太,并根据传说为她祈祷生子,三人在天清气爽的茶园间构建了一出戚戚的折子戏,服务人物关系之间递进的情节为戏剧高潮铺垫了诸多呼应的细节。
透过《岁岁清明》的叙事模式,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电影作者试图构建的情感机制,一个不以强度情节来叙述的“反战”题材,这样的审美情趣的倾向将一个日本侵华背景下杭州城的故事幻化为情感温润的诗意空间,当然,这这样诗意下所揭示出来的战争的狰狞,显得残酷更有力量,在构思这样题材的初始阶段,这个故事的走向与思路是相当饱满,并且充满值得关注的亮点。
在实现《岁岁清明》这样一个基础不赖的故事,构建一个符合这个预设这个剧本逻辑的影像风格,其实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显然是一种需要积淀以及强大心理才能承受的电影创作,电影表现手法上,我们看到了一丝不苟的追求,但是这样的努力也许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妥协,变得有些过分“用力”或是整体把握的自信欠缺。
在看《岁岁清明》的时候,脑海不断盘旋着许多日本电影的影像,确实,这样江南水乡的公子少女的故事多少有些淡淡的情怀,故事里最宝贵的是结合了具有地域特质的民间传说,以及难得“反英雄”的叙事逻辑,将一个壮烈的情感埋在暗恋的情绪之中,很巧妙很动人。
故事的节奏带有一种杭州方言的韵律,舒缓而绵长,茶香的香音同源,更让人能够感受其中的茶色,香,味,这里呈现了电影作者一种达观,也许这种的心境还可以延展开来。
电影里固然还存在着一些遗憾,在演员表演的掌控上值得思考总结,电影的运镜精湛,颇费心思。
利用方言达到了一种特别的叙事效果,值得关注。
太有江南风格的一部影片,那种从屈原开始一脉相承的淡雅的中国式情趣和情感表达多么令人振奋,在中国电影中包含的地缘太有意思了。
尹逸白与日本人来到阿敏的茶园,聊起茶文化,引起阿敏对尹逸白的误会,本来也有些意境,但是当真相揭开,急转直下流于烈士殉国的草草收场,解开悬念很快,但观众的情绪并没得到充分释放,似乎意犹未尽的感觉。
你們這些演員都弱爆了
给个友情分~
有点儿小震撼。
如阿敏泡出来得茶一样清淡。看到她家泡茶的工序想到她,所以多给一颗星。
差点儿淹没的好片子,若不是同事告诉我是她老公团队制作的,真的会错过。
童年回忆
千万别看国语版
拍摄技术过得去的中国电影,视听语言也OK!就是剧本在某些段落上有点怪。还是可以安静的看完!
客观的说,真心不怎么好看。。。我就是冲着这片子里我俩学长,一个演了汉奸,一个演了日本军官才看的………………
最后阿敏守着他的墓,从年少到迟暮,从青丝成白发,我哭了,
球方言版
阿敏的性格不是一般封建社会的男人所能接受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得读书读得弱不禁风的逸白在抓兔子,看茶叶,洗澡有人到水的诸多过程里认识了这个男孩子般的阿敏,阿敏也情窦初开的每年等他盼他,命运的玩笑使得等待落空,逸白把太太带上山了,可最后的所有事情就像兔子背姑娘的转折起伏!
很美。很痛。很感动。
其实。。。古琴曲真的不太适合做BGM。。。
乍一看很粗糙,但云淡风轻有边城的感觉,天巧很美。第二年的清明美得心醉。关于战争过于简单模式化,有些仓促。
风景美如画~感觉女主一惊一乍有点刻意了~但是真的好朴实~就像隔壁的妹妹~后面有点子仓促啊,咋突然那么快了。氦~
一颗星给取景地杭州,看片尾有西溪湿地,没看出来,可能男主个女主的家,草房是西溪吧,最后,墓地选在了可以鸟瞰西湖的山上,那一座,宝石山、玉皇山还是吴山,杭州西湖附近山太多了,一颗星给主题曲,杭州诗情画意文化有限公司
有点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