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她不爱我

She Loves Me Not

主演:Lisa Edelstein,John Robinson,Caitlin Keats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她不爱我》剧照

她不爱我 剧照 NO.1她不爱我 剧照 NO.2她不爱我 剧照 NO.3她不爱我 剧照 NO.4她不爱我 剧照 NO.5她不爱我 剧照 NO.6她不爱我 剧照 NO.13她不爱我 剧照 NO.14她不爱我 剧照 NO.15她不爱我 剧照 NO.16她不爱我 剧照 NO.17她不爱我 剧照 NO.18她不爱我 剧照 NO.19她不爱我 剧照 NO.20

《她不爱我》长篇影评

 1 ) 《邻里美好的一天》

一直很喜欢汤姆·汉克斯的影片,特别是《阿甘正传》。

在我所有的观感中,这部影片是我评分最高的。

剧本好,导演好,汉克斯演的更好。

他那句“阿—拉—巴—马”实在是让我印象深刻。

前两天,听说汤姆·汉克斯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很是不安。

无奈之下,找了这部汉克斯最近出演的影片看看。

或许他能够感觉到,一个他的老粉丝在惦记着他。

在这部影片中,汉克斯饰演一位电视儿童娱乐节目主持人罗杰斯。

一个刊物的专栏作家劳埃德采访他。

劳埃德自幼经历了父亲抛妻别子的不幸,早年的遭遇使得他的性格略有扭曲,脾气暴躁,不关心妻子和孩子。

在对罗杰斯采访的过程中,他被罗杰斯待人宽厚关心他人的秉性所打动,逐渐抚平了伤痕,改善了自己的情绪,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看看罗杰斯这个人物。

五六十岁,笑容可掬,他努力去搜寻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事物,并将这种美好传递给观众。

他主持的节目得到了许多儿童和母亲的喜爱。

他用儿童般的纯真去看待这个世界,他接人待物时的谈吐,乍一听似乎有点客气的近乎虚伪,实际上,他自己从心里就是那么想那么说的。

他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改变这个破碎的世界”。

谈到“名气”,他说:“名气只是两个汉字的词语,重要的是我们拿它干什么?

”有的人稍有了些名气,就成了目空一切的大牌,语不惊人死不休,见人就不遗余力的展示他们的鸿浩之志;或者是成了摆阔炫富的土豪,随意的驾着限量版的悍马,给世界增添着更多的破碎。

也有那些昨天还是土里刨食的乡亲,一夜成名,今天就操着一口旖旎的港腔:“让我想一想,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怎么说?

”而如罗杰斯这样的人,不求闻达,不去装逼,只是默默的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孩子们。

和观众们一同唱起《做我的邻居》。

看了他的节目,不由得想起儿时经常在电台上听到的孙敬修老师。

孙老师用一颗童心,用儿童熟悉的语言,不慌不忙地向收音机旁边守候着的我们讲了无数个童话,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这些都将化作我们成长的力量,鼓励着我们去抵御社会上的各种纷扰和诱惑,令我们受益终身。

我想,这些才是一个名人所应该做的事情。

影片中,观众问罗杰斯:“你认为父母在抚养孩子时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他答道:“忘记他们自己的童年。

”仔细想想,这句话和咱们常说的那句“不忘初心”是非常契合的。

他说:“如果我们通过电视节目,让人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珍贵的。

我们的一切都始于家庭。

”为了缓解劳埃德和他父亲的紧张关系,罗杰斯这样劝说劳埃德:“为人父母并不意味着要做一个完美的父母。

我知道你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一个分得清对与错的人,你和你父亲的关系,也塑造了你的人格,是你的一部分,过往的经历,让你成为现在的你。

原谅我们所爱的人是最难的,你总可以找到办法去驾驭你的愤怒。

”这些劝告打动了劳埃德,使他去思考,去“重新处理我的感情”。

就好像我在上一篇观感中说到的,去回到我们启程的地方。

影片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和影片主题不相干的场景。

当劳埃德的父亲躺在病床上,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快要终结了,他打起精神,用微弱的声音对劳埃德说:“我觉得我现在才刚刚开始懂得如何生活。

”他的这番话,说的是他自己,更是许多老人们的感慨。

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不都是懵懵懂懂的生活了半辈子吗?

我们常说,四十不惑。

其实,四十岁还远远不够。

尽管我们都在努力的去经历、去接受生活的种种快乐和苦难,有过豪迈,也有过荒唐;有过风光,也有过失意。

无数的悲欢离合,有了人生阅历和经验,有了人情练达的本事,却并不意味着你懂得了如何生活。

有时,我们会迷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彷徨中,把握不住自己生活的方向。

只有到了卸下了生活的重担,脱离了人世间的纷扰,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这条曲折晦暗的路才逐渐明晰了起来。

也从中渐渐的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尽管晚了一些,可毕竟还能用此生余下的时光,享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欢愉,我对于这种类型的电影其实并不是很有兴味。

当然啦,有汤姆·汉克斯的加盟,加上豆瓣中的评分还不低,我也不能说它是个烂片。

毕竟片中还是有一些令人思考的情节。

就叫做“鸡汤片”吧。

只是这碗汤里的水多了一些,喝起来有些寡淡。

本人评分:5.5。

 2 ) 只是一些个人感受

仅仅从电影所表达出来的方面来说,我并不是特别喜欢Mr. Rogers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太正面;总是笑容可掬;总是用温柔的力量去化解人生的痛苦;似乎从来没有表达出来过悲伤和愤怒等等负面的情绪。

我说“不喜欢”的意思并非是在否定Mr. Rogers或者说他虚伪。

只是说,他这样的形象会容易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圣人”:记者Lloyd就不知不觉地认为Mr. Rogers是一个“圣人”。

在我看来,一个“圣人”离“普通人”太遥远;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那个“普通人”,所以电影中的Mr. Rogers的形象让我有一种疏离感。

我倾向于认为人是复杂的多面体,所以一个人对外表现出来的形象也应该是多面的才更符合普通人。

当然,电影里仍然间接地说明Mr. Rogers不是“圣人”,他有自己的痛苦,他有自己的表达和缓解痛苦的方式,所以他其实的确也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只是电影并没有表现这些而已。

这也是我坚持认为:我“不喜欢”Mr. Rogers的仅仅是他选择的表达和表演风格,而不是不喜欢他所传递的内容。

 3 ) 告别昨天

  汤姆汉克斯饰演的“人生导师”福瑞德罗杰斯,尽管是扮相老,但本人也确实老了,未来一直会是那个样子啦!

  经历了痛苦,想逃避,天真地认为不应该有痛苦,或者再遇不到痛苦,再有自然不是我的错。

殊不知痛苦与快乐是共生并存的,对快乐的渴求是由于受尽痛苦,感觉不到痛苦,亦无所谓快乐。

而痛苦也不是不堪的,它让人警醒,学习忍耐,珍惜快乐。

不能躲开痛苦会令人愤怒,福瑞德应该看得清这一点,每天通过弹琴、游泳和写信去合理地释放情绪,减轻痛苦对自己的影响。

而片中的劳埃德开始没有意识到,福瑞德勾起过去痛苦的经历使他愤怒,但是当父亲杰瑞心脏病发,他发现了自己的恐惧,原来愤怒的情绪是逃避的伪装,认识到这些他才在爱人的身旁卸下假面具,展露出自己虚弱却真实的一面,其实真正爱你的人并不介意你的软弱,他们只在乎你是否快乐。

  一个包容你错误与懦弱的爱人,对于错过第一次成长的人太重要了,安德莉亚是这样的贤妻良母。

苏珊又从《我们这一天》到这里帮助丈夫处理父子间的矛盾,依然贤妻良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总是到了生命尽头在望的时候,人们才开始追悔过去,不合格的父亲才想起还有儿女,才知道天伦的可贵,受伤的儿子才发现自己早已原谅了父亲。

  我们应该更诚实一点,对自己,对别人,大多伤害是从欺骗开始的,对自己诚实一点,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因为选择错误对别人的伤害;选择错误了也诚实得与对方沟通,及时停止错误,把伤害降到最低。

  现在人们对于被伤害孩子是否原谅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完全有不原谅的权力。

我没有被伤害过,不能感同身受,但是我觉得不愿被伤害,也不要伤害别人,另外不原谅不彻底放下,伤害还是不能停止的,如果想要拥抱新生,想要跟劳埃德一样过正常的、不要逃避的生活,还是要努力地结束过去。

 4 ) “当我刚刚知道该怎么过好自己的人生”

4.5,会再刷,当我过不明白,想不通透该怎么活的时候,应该会再来看。

平淡嘛?

不,这就是人生,关于父母与孩子,为人,和解和如何过好这一生的课题。

偶见弹幕有人说这部电影“神神叨叨”,料想对方要么心浮气躁,要么经事太少。

你无需原谅任何人,爱恨都是消耗,你只需要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包括愤怒和恐惧,想好最终想要达成的目的即可。

比如我心底里是有点介意老爸买不实用的吉他和电子表的,但想到他一辈子辛苦,希望他开心,不要把他不爱好的(比如旅游)强加他身上,其实,也够买表了。

愿我们都能够过好这一生,处理好自己与别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演员演得可真好,眼神中真情流露,能明确感受到主角心态的变化。

结尾处看到他们互相比划“朋友”的手语的时候,也跟着开怀一笑。

影片中金句频出, “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忘记自己的童年,回想自己当年的感受,你就知道如何对待你的孩子。

”“是人都有情绪,他选择如何回应他的情绪,每天都在做有助于稳定他的事儿”结尾,主持人狠狠锤下琴键的举动,有点意思。

这是前文中提到他处理“负担”的方式,难道他没有那么全然享受节目的录制吗?

人生终究是一场无止境的修行。

 5 ) 是不是需要正视逃避的事情

因为先看过《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所以觉得这部电影有些些这样的感觉。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位Mr.Rogers,和他对话其实是和自己对话,剖析最深处的自己,以及不愿意面对的自己。

Mr.Rogers看似是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其实是写过大人的童话,多了些深思,生活不再只是幸福结局的童话故事。

 6 ) 年度十佳电影背后的「完美男人」

前不久《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19年度十佳影片,除了那几部被大众所熟知的,还有一部我一直在关注的也被列在其中: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邻里美好的一天》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 (2019),讲述了“美国传奇”——弗雷德·罗杰斯的故事。

所以,谁是弗雷德·罗杰斯?

为什么是“美国传奇”?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确实陌生。

但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位罗杰斯先生,被美国媒体奉为“仅次于上帝之外的完美男人”。

他是美国电视行业的传奇弗雷德·罗杰斯在1968年制作并开始主持美国著名儿童电视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MisterRogers' Neighborhood),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30多年间共播放了895集。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都称他为“罗杰斯先生”的原因。

节目每次开始前,罗杰斯先生总会唱着节目的主题曲,推门走进房间,一边唱歌,一边换上红色开衫毛衣和蓝色运动鞋,这个温馨的画面,成为了几代美国人最美好的童年回忆,也让他当之无愧的成为“美国儿童节目之父”。

他是儿童教育领域的传奇“儿童始终是世界上最弱小,声音与力量都极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

”如今再回看他的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MisterRogers' Neighborhood) 依旧会被那纯真无邪的真挚而打动,他的电视节目形式很简单甚至如今看起来有些“过时”,是什么吸引着观众呢?

是他在用着他真诚方式教诲了几代美国人。

节目中,他担任着制片人、主持人、木偶表演、写剧本、作曲等多种工作。

实力与才能相当出众,而罗杰斯先生身上最吸引我的一点,是他对孩子们所立下的承诺与一生的践行。

在他的节目中,罗杰斯先生用玩偶对话进行表演。

在每个节目开头,弗雷德·罗杰斯轻快地步入房间,唱着“邻里美好的一天”节目主题曲,打开壁橱,挂上短大衣,穿上带拉链的卡迪根式开襟毛衣,换上一双藏青色帆步胶底运动鞋,然后坐在椅子上,开始讲述新一天的话题。

虽然是一档儿童节目,但是节目的尺度却难以置信的“开放”:从离婚,枪支问题、战争,暗杀,甚至死亡,再到后来80年代,90年代美国出现的热门议题,诸如种族歧视,同性恋,超级英雄……这些成年人回避或拒绝讲述给孩子们的“禁忌词语”,他却没有回避,而是在帮助孩子们发现日常事物的价值,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了解世界的权利。

罗杰斯先生曾说过“我来告诉你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成年人保护他们,远离那些伺机腐蚀他们世界的东西。

”当孩子们走近了这位邻居罗杰斯先生后,会大胆的将自己的爱说出口。

我们从小花费太多时间去学习如何克制爱,但至今很多人不懂尊重爱。

但正如罗杰斯先生说:喜欢就是喜欢,毋庸置疑的,孩子们需要听到这个。

他让百万孩童在人生中最特别的时候,知道“爱”没有错。

他是拯救灵魂的传奇弗雷德·罗杰斯常年保持着143磅的体重,因为数字1代表“I”,4代表着“LOVE”的四个字母,而3则代表着“YOU”的三个字母,合起来就代表着“I LOVE YOU”。

这是罗杰斯先生的私人数字学。

国际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曾经被邀请去《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节目,当他回忆罗杰斯先生时,他感叹“那个143磅,让我疯狂!

试试吧,我可做不到!

”罗杰斯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我喜欢这样的你”。

一个四岁就在轮椅上生活的小孩子杰夫在一场危险的手术前来到了罗杰斯先生的节目,罗杰斯下蹲与他平视,同任何平常的小孩子一样聊天对话,最后罗杰斯对孩子唱了一支歌:我喜欢的是你/而不是你的穿戴/不是你的发型/你现在的样子/你的内心/不是你可爱的椅子/你的每一部分/你的皮肤/你的感受/无论是旧还是新/我希望你会记得/。

后来手术成功,多年以后罗杰斯获奖,而颁奖人正是杰夫。

“我喜欢这样的你”他这至理名言鼓舞了无数在自我边缘徘徊的、灰心丧意的人。

1997年,罗杰斯获得了日间艾美奖的终身成就奖,在现场他发表了一个著名的声明作为他的接受演讲,他说“我们所有人都有特殊的爱我们的人。

你能不能和我一起花十秒钟来思考那些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人。

沉默十秒钟,我会看时间。

”他停了十秒钟,看着他的手表。

当十秒钟的时候,他说“愿上帝与你同在”,在当时的美国获得一时轰动。

据说这个著名的“沉默场面”在汤姆汉克斯的这部新片《邻里美好的一天》也会看到。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汤姆·汉克斯曾出演的影片《地狱来的芳邻》中,其中有一幕:他躺在床上,正是在看儿童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这仿佛是一个穿越了几十年的惊天彩蛋梗!

而更加有趣的是,在维基百科上有写道:“弗雷德·罗杰斯是汤姆汉克斯的第6代表亲。

”希望这部影片会被引进吧,看影评觉得是部温暖治愈的好片子,期待汤姆·汉克斯“阿甘归来”的同时,也期待能够在冬日里带来一丝温暖。

 7 ) Anything mentionable is manageable

看这部电影才意识到,汤姆•汉克斯已经65岁了啊。

《西雅图未眠夜》、《费城故事》、《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绿里奇迹》、《猫鼠游戏》、《幸福终点站》、《萨利机长》……老汤叔塑造了太多经典,说是“创造了一个时代”也不为过。

这部电影,更像一部非典型传记。

罗杰斯先生所做的事,现在看来依然非常有价值。

经典台词:——“原谅”意味着我们决定要放过某个人,不再对那个人怀有愤怒,可奇怪的是,有时候,我们最难原谅的恰恰是我们爱的人。

——一个人很难真正成长,除非父母能接受他最真实的自我。

大人总是喜欢对小孩子说“等你长大了,肯定会特别好”,我们只认可孩子未来的价值,而不去肯定他的现在。

——我认为父母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想想自己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再努力理解孩子的感受。

——能谈论的一定能面对(Anything mentionable is manageable)——我就喜欢你本来的样子

 8 ) 不用变得更好,只需看清自己

电影最后一幕,Fred Rogers笑着从镜头前的道具门走出,便收起了表情,手托后腰,一副疲倦的样子。

看过监视器后,独自走到钢琴前,伴随着人员撤场和灯光渐暗,开始弹低音键。

这是他之前说过的发泄手段。

Lloyd Vogel第一次见Rogers说,你本人是Fred,这还有个你的角色,Mister Rogers。

显然在他的预设中,镜头前的Rogers并不是现实中的Fred。

但Rogers回避了这个问题,将话题转移到了Vogel脸上的伤。

显然他不想说。

由于剧情一直聚焦在Vogel身上,观众并不了解Rogers。

Vogel的暴躁、冲动、懊恼、悔恨,种种心理活动巨细靡遗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但Rogers,整部电影甚至没有他自己独处的镜头,他的从容、大度、优雅、恬静,都只是在人前,而他私下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

所以我认为导演安排最后一幕的用意,是想告诉观众,他也是个人。

回来说Vogel,对父亲的恨意只是表现,他最大的问题是关上了心门。

在和Rogers吃饭时,他说自己是破碎的人。

这是他的自我认知,问题也就在这里,如果你认为自己糟糕,你就一定会变成那个糟糕的自己。

Rogers的循循善诱其实只是让他将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说出来,你听自己说出你的想法,和你只是在心里想一遍是大不相同的。

而后你会了解自己更应该怎么做。

对于抛妻弃子的父亲,可以选择不原谅,但要放下恨。

因为原不原谅是你对他的态度,而心中带着恨意,却会拖垮你的人生。

Vogel对妻子声泪俱下的表白,是懦弱吗,相反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Vogel真的原谅了父亲么?

未必。

但他可以和他对话了。

不是因为他可以面对父亲了,是因为他可以面对自己了。

这也是Rogers所说的,人一直都在成长。

 9 ) 主观、很负面、不原谅

为什么打了这么低的分,问题不在于电影本身,不在于演员,在我眼里它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当然了我这完全是个人观点,只是看完了有点话想说,就发个影评而已。

只说男主吧,对于这样的一个“父亲”他最后选择的是原谅。

在我看来就是他软弱、意志不坚定,三观不成熟的表现,这个所谓的成熟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在别人想要干涉你的想法时,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合理分析最后选择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

罗杰斯完全是以圣人的姿态出现的,有点渡人渡己的佛爷样儿。

但也只是个样子而已,实际上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男主从未感受过父爱,更是看着母亲死在眼前,心怀怨恨是人之常情。

罗杰斯有一句台词:“我知道你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你是一个能分清对错的人,但我希望你也能意识到,你和你父亲的关系也帮你塑造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因为有他,你才是现在的你。

”这句话让我气炸了,而可悲的是男主竟然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这样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他之前人生的背叛。

在成年后,男主可以有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有一份可以奋斗一生的事业,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这是他的幸运是他的造化。

和他那个爹有什么关系!!

要感谢他吗????

作为儿子,他越爱他的母亲,就越怨恨他的父亲;作为丈夫,越爱他的妻子,他就越鄙视他的父亲;作为父亲,他越爱他的孩子,就越不屑于他的父亲,再加上他本身父爱的缺失。

四恨合一,他为什么要原谅,怎么可能原谅,因为主旋律吗?

不管他是否悔改,不原谅才是正确的,男主不报复已是自身素质的体现,你怎么能再去对他有任何的要求。

如果一个这样的人渣可以在亲朋的陪伴中了此余生,那普通人应当如何,好人又应当如何!

所谓的回头是岸只是屁话,我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这应了另外一句屁话:“修桥铺路的瞎眼,杀人放火的儿多。

” 也许正应如此,我注定一介凡人,只此一问:“ 天理不昭彰,何人行好事?

” 一席“玩笑话”,博君一笑尔。

 10 ) 让美国全民叫“爸爸”,深扒影响数代美国人的“代理老爸”的传奇人生

你们“隔壁老罗”的故事 “邻居,是一个当你感到担心、害怕、不安、孤独时,会照顾你,给予你理解的安全的存在。

”这是弗雷德·罗杰斯所理解的邻居的意义。

所以,为什么不是家人?

而是邻居?

难道家人不是会更加贴心?

然而,这位罗杰斯先生说了:比起血脉维系的家人,邻里之间就意味着毫不相干的人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社区,形形色色的什么人都有。

会有隔壁老王,也会有你们的好邻居蜘蛛侠,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也会有矛盾,当然更可以其乐融融。

而这位罗杰斯先生的目标,就是做一个无时无刻给你安全感的邻居。

所以有句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

这位弗雷德·罗杰斯,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也是电影《邻里美好的一天》的主角。

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邻里美好的一天》,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获得2019年《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佳电影之一,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5%。

汤姆·汉克斯也因此提名金球奖最佳男配,同时也被授予本届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该片也有很大的机会冲刺今年的奥斯卡。

这里绕过电影,我们先来了解下影片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这位“罗杰斯先生”——弗雷德·罗杰斯。

如果您不了解他,会对电影产生一定程度的理解缺失。

或许在国内大家对罗杰斯并不熟悉,但在美国,他不仅仅是家喻户晓,其成就和形象,远比我想象的更加精彩有趣,这位儿童电视之父,改变了美国电视业的服务意识,被誉为“除上帝外最完美的男人”,33年只穿一套衣服、始终保持体重不变,成为美国几代人“代理老爸”的电视人,值得我们深扒一下。

PS:本文不是系统化的介绍这个人(还不如去查百度百科),而是挑选了其生涯的亮点,帮助各位更加深刻的了解弗雷德·罗杰斯。

本文的大部分图片,来自于纪录片《与我为邻》

“政治不正确”的节目“这个世界并不总是一个友善的地方。

”称弗雷德·罗杰斯为“美国董浩”,是因为二者有类似的地方——都是儿童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但这只是一个增强各位代入感的代称。

他们还是不一样的,毕竟罗杰斯被称为“儿童电视之父”,我们如今熟悉的儿童节目,基本是对其的模仿,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儿童电视节目”这种东西。

时钟拨回到上世纪60年代末,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美军在越战战场上连连败退,使得二战以来建立起来的骄傲荡然无存,家门口甚至还有“古巴导弹危机”这样问题,冷战随时有可能转化为核战争。

而此时国内也毫不太平、总统肯尼迪被刺身亡,马丁·路德·金被暗杀,黑人运动风起云涌,嬉皮士文化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Mr. Rogers' Neighborhood》)这档节目开播了,这是一档很单纯的儿童节目,与周遭的驳杂的现实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节目刚一开播,就遭遇了大麻烦。

因为节目播出平台——美国公共电视网(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简称PBS),面临被关停的危险,是总统尼克松上台后的决定,理由是越战吃紧,不得不削减预算。

当时舆论认为“削减预算”只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尼克松真正的原因是要关闭这个“政治不正确”的电视台,因为该平台的很多主张与总统唱反调。

PBS即将消失,不但数千人面临丢失饭碗,也使得大众会失去一个以高质量节目、社会责任与教育服务为主的电视台。

迫在眉睫之际,PBS向国会请愿,申请2000万美元的资助,并组成了一支队伍去参加听证会,但倒霉的是,他们要说服的是因为反对电视台而成为国会核心成员的帕斯托议员。

听证会开了两天,这位帕斯托也不为所动,最后表示“老子再也不想听他们废话!

”随后,轮到弗雷德·罗杰斯上台了,他明白自己提前准备的10分钟证词成为废纸一堆,于是他临场发挥,阐述了他对孩子们的观点:“我们内心深处有些东西,能帮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罗杰斯成功了,这位刻薄的帕斯托议员被深深的打动,他们没有削减900万美元的预算,而是将支出增加到2200万美元。

PBS成功续命并走到了今天,而罗杰斯这档《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的儿童节目,也一播就是33年,影响了几代美国人。

其实在此之前,罗杰斯早已名声大噪,深受尊重。

因为作为一档儿童节目主持人,他和他的节目,让人大开眼界,美国人从未见过有这样形式和内容的电视节目。

因为没有比他更了解儿童,也没人比他更明白作为成年人和电视人,身上的责任。

最仁慈的“暴君”“电视有机会在整个国家建立一个真正的社区。

”这是罗杰斯的原话,在那个电子媒介刚刚兴起的年代,电视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电视机前的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话又说回来,电视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媒体引导观众的喉舌。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电视上充斥着战争、种族、死亡,就像我们现在的孩子一样,难免会被动接受到这些负面消息,甚至还会被当做左右舆论的工具,比如在越战期间,孩子们手拿枪支的征兵广告。

正如开篇所言,电视与观众,这是罗杰斯对于驳杂社区的定义,而社区中孩子则需要一个“好邻居”对他们积极引导。

“这个世界并不总是美好的,这一点无论我们怎么做孩子们迟早都会知道,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

”这是罗杰斯一直秉承的理念,并将其深刻地体现在他的节目中。

比如节目刚开播,就遇到了肯尼迪被杀案件,当巨大的恐惧蔓延全国,成人们陷入恐惧悲伤中自顾不暇时,罗杰斯更关注的是他最爱的孩子们。

在节目中,他选择通过用木偶的方式,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死亡。

罗杰斯认为,对于孩子而言,从木偶口中说出的话,要比从自己口中说出更有感染力。

所以木偶戏成为《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的标志。

在节目里,求知欲特别强的丹尼斯老虎的总会是发问一切,而天鹅妈妈,猴子姨妈,奥黛丽解答一切,保罗菲斯小姐,母象,神仙鱼和王子星期二等也是木偶戏里的常客。

还有就是被誉为“史上最仁慈暴君”的弗莱迪,一开始总会担任反派的职能,比如好战、建立隔离墙等等,但最终会露出仁慈的一面,改变之前的行为,成为决定性的力量,而这个角色也被认为是罗杰斯本人的投射——这位用自己方式告诉孩子们世界残酷真相的电视人。

在孩子面前,罗杰斯从不讳言真实世界的黑暗。

他会在节目中探讨父母离婚的问题,告诉孩子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

在面对当时社会中的种族歧视问题时,他也以实际行动传达了自己的态度。

在一期节目中,他和他的黑人朋友克莱蒙斯共用一个水盆,而这位克莱蒙斯,在节目中饰演社区警察“警官克莱蒙斯”(Officer Clemmons)。

要知道,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下,自己社区出现一位黑人是会引发居民抵制的事情,看过《迷镇凶案》的朋友估计深有体会。

而罗杰斯直接让黑人担任警察,他告诉孩子们黑人也是我们的朋友,甚至还会保护我们。

随着节目的播出,这个角色也伴随观众走过了25年。

克莱蒙斯也是第一批在儿童系列剧中扮演角色的非洲裔美国人之一。

此外,在当他得知有孩子在模仿超人而摔死的时候,他在节目中做了一期关于超级英雄的主题,在木偶戏中,他用“魔法裙子”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超级英雄是正义的,但他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这比当时直接抵制超级英雄漫画的风潮强百倍。

所以,我们可以了解罗杰斯这档节目的魅力,对孩子的积极引导,让孩子们无差别面对这个世界的真相,从猝不及防的“被动接受”,到主动认识这个世界。

而且罗杰斯赞成将电视作为一种积极力量,抵制媒体浪潮,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讨厌电视。

孤独的“代理父亲”“如果你担心孩子们很难承受这些,那么我可以带着孩子们去野餐,去河边走走,或者至少,给他们一个拥抱。

有的人,在电视上从未年轻过,比如80后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儿童节目主持人董浩叔叔。

在我小时候看他的节目时,董浩就是叔叔辈儿的,如今我们都成年了,董浩老师还是“叔叔辈儿的”。

罗杰斯也是一样,他第一次出场就是长辈的形象,但他缓慢而温柔的语气让孩子们感觉就像是在和同龄人玩耍。

他比董浩叔叔成就要高出不少,因为他几乎扭转了电视业的服务意识,并且成为一代美国人的“代理父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从未断过自己与童年的联系,所以才能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态。

因为罗杰斯本人小时候就很孤独。

他1928年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富裕的家庭,虽然赶上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但他的童年并没有因此受过太多苦,只不过与他相伴的大部分是无助的孤独感。

童年的罗杰斯非常害羞,性格内向,而且体重超标,经常哮喘发作,在学校里被人欺负,回到家父母忙于生计也没空搭理他,这种孤独感在他11岁时父母收养了一个女婴之后达到了巅峰。

孤独的童年,缺乏朋友,少于家庭温暖,导致他一度把自我封闭起来,幻想出很多朋友,并在他的童年卧室里创造自己的世界。

好在喜爱音乐,并且信仰基督教的他没有因为负面的童年而误入歧途。

高中毕业之后罗杰斯克服了自己的害羞,获得了音乐学位,并在匹斯堡神学院获得神学学位,成为一名牧师。

并在他被任命的长老会教会被要求用广播服务儿童和家庭,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开端。

罗杰斯始终没有忘记童年那种孤独感,他认为成年人需要,也有责任关注孩子们,而不是扔给孩子们一套漫画书,一堆玩偶,甚至一套动画片,因为他们从这些媒介里到底能获得什么内容,那就不一定了。

所以他讨厌电视,他认为孩子们会从电视中接受过多不利的内容,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后,家长们就更不管孩子了:别烦我,自己看电视去吧!

但罗杰斯反而认为他可以用电视传播信息,好的而不是丑陋的:“我进入电视是因为我讨厌它,但是我认为有一些方法,可以使用这种神奇的工具来培养那些会观看和聆听的人。

所以也就有了制作《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的动机,也有了上述该节目的特色,以一位好邻居的形象,让孩子们无差别的去了解这个世界。

他的节目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鼓励和支持,有时会有教育内容,但更多的是激励启发,或者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们适当安抚。

最主要的是,他承担着成年人对孩子们应尽的责任,并且把来自这个世界的善意传递给下一代。

33年不变的减肥秘诀“我们这些广播电视界人士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那就是尽我们所能为我们的观众提供最有营养的服务。

这也让美国家长们,放心大胆的将自己的孩子“交给”罗杰斯。

这个节目播了33年,33年间,他的出场方式没有变过:他出现在电视里房间的前门,一边唱着自己创作的开场曲,脱下和西装外套,从衣柜里换上一件拉链毛衣,系上鞋带,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开始了这个节目。

33年间,他一直保持着这身装扮,毛衣都来源于他的母亲编制,迄今为止一共两打,很快毛衣就和木偶一样成了节目的一部分。

说他“没换过衣服”有些夸张,但他33年始终同一种出场方式,同一身打扮,同一种发型出现在电视上,这个却是真的。

除了这些,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竟然保持着同样的体重,并坚持了33年。

33年间,他永远保持着143磅的体重(折算大概64.8公斤)。

这个“143”是他非常重视的一个数字,并且有着特殊的含义:1代表英文“我”,4代表四个字母的“love”,3代表三个字母的“you”。

所以这就是“我爱你”的代表。

比起忽胖忽瘦的“橡皮人”,能30多年保持恒定体重,才是了不起的地方,别忘了他小时候因为肥胖还被人嘲笑,并得了个外号叫“胖罗杰斯”。

除了控制饮食之外,每天的游泳也是必须的。

而且不能游的太猛以防脂肪消耗过多,当他上岸之后,会马上去测量自己的体重,当看到体重计停在143的时候,罗杰斯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随着《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的影响深远,这档节目也吸引了包括马友友在内的著名客人(主要讨论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音乐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因该节目的出色表现,罗杰斯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四个艾美奖,一个国家电视艺术和科学学院奖,1997年的艾美奖终身成就奖,以及2002年的总统自由勋章。

1999年,他被选入电视名人堂。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有人统计过,他的荣誉25页纸都写不完。

罗杰斯先生甚至还拥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因为名声大噪,罗杰斯还被要求出现在苏联儿童节目中。

在美国和苏联冷战期间,苏联一档名为《Good Night,Little Ones》的节目中,罗杰斯作为嘉宾出席,他是该节目自1964年播出以来,第一个做客的外国客人。

2000年12月,罗杰斯录制了他的最后一集,虽然PBS播放了原节目直到2001年8月。

2002年12月,医生诊断罗杰斯患胃癌。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虽然他接受了手术,但对减缓病情没有什么帮助。

2003年2月27日,罗杰斯在匹兹堡的家中去世。

这就是弗雷德·罗杰斯,一位善良且美好的电视人,几代美国人的“代理父亲”。

结语:邻里的美好一天说回到电影,《邻里的美好一天》并不算是罗杰斯的传记片,而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描述的是罗杰斯与记者罗伊德·沃格尔之间的故事。

这位记者罗伊德,是一位一心想要揭露社会阴暗丑恶的新闻记者,打算挖掘罗杰斯的黑料。

说白了,有点类似美国付伟打算爆料美国董浩八卦的故事。

因为罗杰斯的人设太完美了,美好的让人难以置信,所以围绕他的一些流言不断,包括他是同性恋、是军队中的狙击手,他穿着毛衣来掩盖他所有的军事纹身等等。

而这一切谣言最终都不攻自破,也让这位愤青记者被罗杰斯本人感染,不但缓解了自己的家庭矛盾,更成就了两人一段友谊佳话。

这是本片的故事。

汤姆·汉克斯饰演罗杰斯,这位奥斯卡影帝,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而在即将举办的本届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他还将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

说起来,汤姆·汉克斯与罗杰斯还有点渊源。

他是罗杰斯先生的第六代表亲,而且在1989年的由乔·丹特执导的电影《地狱来的芳邻》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角色生活的社区中左邻右舍“高手如云”,被折磨的焦头烂额他只能把《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这档节目,当成自己的精神慰藉……

如今过了30年,他真的出演了这位自己所钟意的“邻居”——罗杰斯先生。

在大洋彼岸的我们,或许没有接受过罗杰斯先生的熏陶,但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那位面带笑容的慈祥老人时,我们有必要知道关于他的故事。

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美好的人,他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邻居。

在我们的社区里,或许会有隔壁老王这样的人,或许会有你们的好邻居蜘蛛侠,但我们更希望是这位充满爱与温暖的“隔壁老罗”。

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微博:乌鸦·火堂

《她不爱我》短评

看着到是蛮有感觉的,但是男主到最后的转变未免太牵强了

4分钟前
  • 宫唯明
  • 还行

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在电视媒介和现实之间的交互。但是问题实在太多了,当笑容僵在汤姆汉克斯脸上+配乐骤停+超大特写,总会陷入一种恐怖片氛围,好像马上就会有个jump scare。电影对现实的改变严重不足,记者在现实中似乎是带着恶意的,这部片中的记者很难说需要被拯救,恶意也没有这么重。当两人本身就擦不出火花,这片强行碰撞太灾难了

9分钟前
  • 琐声
  • 较差

《知音有約》看簡介以為會有他們更深入的互動,看完覺得更像羅傑斯單方面治癒並改變洛伊及其家人的關係,感覺任何人能認識羅傑斯先生這樣善良高尚的人都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不確定結局為什麼收尾在羅傑斯先生一個人留在攝影棚彈鋼琴,有什麼特別含意嗎?既然是真實故事,希望他們倆後來還有聯絡。

11分钟前
  • 星夜桐影_TV5XQ
  • 推荐

2023.4.16 0:49

12分钟前
  • 心之旋影
  • 还行

真的很难相信汤姆.汉克斯还会接这么难看的电影,也许是因为我没有那种成长土壤的缘故?总之,就是不温不火,淡出鸟来。

14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较差

不要看,很难看

19分钟前
  • 高梵
  • 较差

形式感我还挺喜欢的,讲的还是家庭和解那一套,就有点没劲了

20分钟前
  • metaphor17
  • 还行

被“你是我的朋友”这个译名误导了,带着错误的预期观看,实际上讲的是我并不喜欢的故事。成长型角色应该是主角,但是我不喜欢这种突如其来的和解。精神导师的角色又太空洞,感觉没触及内心。

21分钟前
  • 薛玉茗
  • 较差

看到短评说,“看到美国人父爱缺失痛苦一生终于和解的故事到恶心”…只想说能和自己和解才是一生中最不容易的…

22分钟前
  • Lexie
  • 推荐

这类才算有门槛的电影吧,Mr. Rogers的部分属于70、80后美国人特有的情怀。除此以外就会觉得很predictable

25分钟前
  • Redux
  • 还行

真善美!

30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 =||| Hanks creeps the shit out of me. 满足他20年没有提名的遗憾用这么一个水货可怕表演真是晚节不保,还不如给更年轻的优秀演员机会呢。如果要用Chris Cooper这么好的演员至少别给他那么多车轱辘废话台词吧,真是饱了

34分钟前
  • megaclubdiolis
  • 很差

汉克斯演的挺像本人的,但是这种正面神圣的形象真的看厌了,男主角更是中年油腻到无可救药,不喜欢

38分钟前
  • 马可new仔
  • 较差

Tom Hanks的单眼皮眼睛好恐怖,Matthew Rhys的眼睛是「囧」形的。反正两个人的眼睛都好诡异。

39分钟前
  • Xavium
  • 还行

汉克斯这次的角色真的圣母光环太重了,但的确也真是演得好,所以这次我对这个强行和解的故事也讨厌不起来。和以往工整的冲奥片不一样,这部在讲述形式上还蛮创新的,汉克斯其实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既是主角又不是主角,得益于原型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演员的演技,确实能稍微触动到我一丝丝。不过,大家也都知道,想要谈和解和原谅谈何容易。既然难得电影带给我了一个短暂且愿意相信的美好童话,那这个泡泡能飘多久就飘多久吧,请暂时不要戳破它。

4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一场心理辅导~~~~~有关原生家庭和自我认同。有需求的可以品品这场心理辅导值不值价~~~

45分钟前
  • 画瞳
  • 较差

有去年那部纪录片在前,这部很聪明的没有像传统的传记片那样单纯介绍人物生平,而是用一个与父亲、自己和解的故事,从侧面来展现Mr. Rogers的人格魅力和对他人的影响,借用节目的形式转场串联全片也很有趣

5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可以拿来讨论的事情就一定能面对~

54分钟前
  • 非魚
  • 推荐

其实是个很普通的心灵鸡汤,但汤姆汉克斯每次出场的时候,嘴角会不自觉挑起笑容,甚至眼眶会湿润。感谢这部电影中的那"一分钟"。

56分钟前
  • WilliamOsborne
  • 还行

太暖心了。当汤姆汉克斯隔着屏幕笑意盈盈地看着你,说出朴实却温暖的鼓励话语,会泪奔。虽然故事简单,导演却在简单中拍出了新意。比如用模型画面转场,套用电视节目录影机画面,间夹轻松的笑点。影片有一个很清楚的主旨: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共处,特别是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正如人能感觉到冷,热,辣,咸等身体感知到的情绪,大脑与心脏带来的情绪也能用其反义的做法来对抗。影片其实说白了也是一个主旋律,是近年来比较喜欢讲的“与自己和生活和解”之类的探索内心的故事,但就是拍得没落伍,很好看。

59分钟前
  • 格兰德河的火车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