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62年10月中旬,华盛顿的美国情报官员在进行例行情报资料分析时,从飞临古巴上空的U-2飞机所拍摄照片中发现了重要情况:苏联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西南的圣克利斯托瓦尔修建基地,部署中短程导弹和运载核武器的伊尔-28重型轰炸机。
令人恐惧的是从这些基地发射的导弹,可以击中从秘鲁利马到加拿大哈得逊湾的大多数美洲重要城市。
当白宫得知此消息后,引起上上下下一系列的恐慌,幸好当时的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其弟罗伯特·肯尼迪能够冷静应对。
10月22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7点,肯尼迪总统在白宫他的书房里,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并指出,这一“秘密、迅速和异乎寻常的导弹设施"是“蓄意的挑衅和对现状作出的毫无道理的改变,是美国不能接受的",有效的缓解了美国人民心中的恐慌。
同时美国单方面公开向苏联发出警告,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其中短程核武器,并以美国海空力量在加勒比海的广大海域对古巴设立了海上封锁线,进行所谓的“隔离"。
就这样,在当时世界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危机,将整个世界带到了核灾难的边缘……
电影《惊爆十三天》将持续了13天的古巴导弹危机浓缩为两个小时,讲述了因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引起白宫危机,通过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沉着冷静应对,和苏联及白宫各方斗智斗勇,有效成功开展危机处置,从而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全球核战争的故事,彰显信仰、正义、使命、信任、担当等理念。
古巴导弹危机的真正导火线其实就是猪猡湾事件。
猪猡湾事件是美国在古巴问题上实行的一个完全错误的政策方针,而此次苏联在古巴建立核武器基地也是因为他们怕再次上演“猪猡湾事件”而进行的后续措施。
所以在美俄冷战时期,如果他们这一次古巴导弹危及一旦没处理好,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核心人物有三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总统特别助理Kenneth O'Donnell(本片主角,凯文·科斯特纳饰演),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总统的弟弟)。
以前看肯尼迪的太多影片都是围绕着他的绯闻,刺杀和他的夫人,这一次影片从他处理美苏关系的态度和应对入手。
而凯文科斯特纳也是一个很有诚意的演员,最开始看到如此雷厉风行尽风头,虽然影片角度以他角度开战剧情,但同时反而是突出了肯尼迪总统的容忍,沉着冷静。
虽然军方人物普遍提出空袭和入侵,武力解决问题,然而作为总统的肯尼迪明白,在美苏冷战时期一旦动用武力,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所难免,而美苏拥有的核武器足够终结人类的历史。
封锁古巴海域阻止苏联继续运送武器 ,后来又打电话给阿德雷让他在联合国会议上以强硬态度对待苏联等等。
肯尼迪总统的基本态度是以隔离和威慑来保持和平,然而有许多利益相关者需要被说服,这些打出去的电话实际都与说服有关。
电视公告实质是在稳定民心,使接下来的行动更易被认可和接受;告诉空军中校不能被击中,是避免给军方人士以古巴方面开火的口实作为美方开战的理由,另外总统也当面或回避或强硬地否定了他们关于侵略古巴的提议;对联合国会议效果的要求,则是在争取国际舆论的倾向。
確實被戲中營造出來的那種緊湊、繃緊、劍拔弩張的氣氛所吸引!
在那個緊急的情況下,總統要面對來自內外不同的龐大壓力,若然一已的信念不夠堅定,只要有一微小的錯誤,便可能鑄成大錯!
尤記得戰機被擊落的一幕,那一刻的呼吸的幾乎被止著了!
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導演幾乎沒有動用過一刀一槍就為我們製造了如此緊湊的氣氛,宛如行走在钢丝上的艺术。
总统助理有时比总统还拽,不过跟两兄弟的两次交流竟有小感动。
核大国间的博弈可作危机处理之借鉴。
但是博弈也意味着沟通之艰难,依靠当政者的政治智慧如撞大运,好战军方跟西安以西何其相似,建造人类共有的巴比伦之塔才是唯一之道。
联合国老伯咸鱼翻身真是神来之笔。
众角色都很强大,除了男主(可能是虚构角色,淡化处理也许会更好些,但人性化部分就无法深入,这个角色确实很难处理)。
《惊爆十三天》这部电影,以冷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场关于政治、权力与信仰的博弈。
影片通过紧张刺激的情节和深入人心的主题,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影片中,政治博弈的情节设计非常出色。
通过展现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各方的利益纠葛,影片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时刻感受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同时,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
主角在面对政治压力和信仰考验时,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气。
他的选择和行动,不仅体现了个人信仰的力量,也让我们思考:在面对权力和信仰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此外,影片中的视觉效果和音效也非常出色。
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紧张刺激的音乐,影片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中。
《惊爆十三天》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政治博弈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信仰和选择的探讨。
它让我们思考:在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和艰难的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惊爆十三天》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政治悬疑电影。
它通过紧张刺激的情节、深入人心的主题和出色的表演,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了对政治、信仰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去年四月做战后国际关系史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搞一场课堂实践,题目就是“古巴导弹危机”。
我也不知怎么的就成了这场活动的组织者,从主题、内容的策划到小国旗、名牌儿的制作等,还兼着美方一侧组织者的职务。
当时找了这个电影让参与演出的同学们都看一遍,自己忙于组织一直拖着没看,前几天才补上。
能把这种题材拍成这样,导演真是功力不俗啊。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比如肯氏兄弟的相辅相成与隐忍、爆发,艾奇逊的傲慢与目空一切,麦考恩的两面圆滑,麦克纳马拉的坚定与强硬,阿德莱的直言不讳与侃侃而谈,葛罗米柯的老练圆滑等,无不入木三分。
因为自己导演过一场模拟的古巴导弹危机,所以再看还原历史的影片时,感受会更深入一些。
很好的电影,国关、外交、国政专业的学生必看。
看了这个,书本的知识不再是干巴巴的了。
首先要说的就是这个电影的政治色彩很浓,就是完全的政治。
电影将美苏在60年代的冷战背后的故事搬上银幕,其中的虚虚实实我们很难看清楚,但是,从整个电影的安排、烘托来说,达到了它应有的效果,既展示了美国的大国风范和英雄主义,又勾画出了一个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的肯尼迪总统。
尤其是里面演员的表现也尤为出色,总统、特助、部长、外交官、将军、飞行员、接线员、亲人...可以说电影展示了整个美国在冷战到了危机边缘的积极和坚持的良好形象,很大程度上美化了美国在冷战时期的作为,让美国人更加坚信政府。
电影中还加入了很多美国政府内部对冷战态势的分歧意见,更加烘托了整个局势对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和以总统为首的少数人的远见卓识,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电影里面必定加入了很多导演或编剧的个人感情,越是表现得完美的事物,越是容易让人生疑...电影里面主要描述到了肯尼迪的领导和决策才能,这样一个有着英俊外表、忧国之心的总统,最终还是难逃被枪杀的厄运,我想导演也想借这样的一个电影来让人们记住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总统,他曾领导美国把世界从战争边缘解救出来。
Nicolas Cage在2007年底的新片《国家宝藏2—神秘书》就是有关肯尼迪遇刺的背后故事,当然应该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但有了这样一个《Thirteen Days》里的总统,总会让人想了解更多...
终于,看了一部有点内涵的电影了。
看《Thirteen Days》的感觉有点像当年看《阿波罗13号》一样。
都是我们知道结局的电影,但是它们仍然那么有吸引力。
这么乏味的题材,要把它拍成一部好的电影真的不简单。
如果,没有好的编剧在恰当的时刻写出好的冲突来营造气氛,没有好的演员凭演技来演绎主角们真正复杂的内心斗争,那么这样的电影只能等着人被当成垃圾扫走吧。
凯文·科斯特纳在影片中演肯尼迪的助手,聪明,机警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我觉得,肯尼迪的扮演者布鲁斯·格林伍德似乎表演得更加出色。
美国总统也是人。
肯尼迪在这部电影中被演的像个真正的人。
他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也不安,也焦虑,但是该冷静的时候也能冷静下来。
人生就是在不停的抉择。
肯尼迪在这场危机中,面临的抉择不仅多,而且艰巨。
每个人都可能有最辉煌的时候,肯尼迪就是在这场危机中处理一系列抉择的时刻,力排众议,坚定而正确地作出了选择。
那时,他全身绽放着光芒,站在历史的舞台上,出色的表演了一场。
其实,人生只要有这么一次耀眼,就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也就够了。
在古巴导弹危机这场舞台上,给众多人提供了尽情发挥的机会。
包括U-2飞行员,军舰舰长,苏联大使,特别是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都有出色的表现。
我还是觉得这就像是三国,君主,武将,谋士都在那里竭力发挥着自己的才干,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好一个历史舞台!
好一个浓缩着人生精华的舞台!
8星吧。。。
毕竟还是比较抹黑苏联把美帝放在被动的一方。
涉及到美苏对抗美帝拍的片基本上都是这个效果。
表面看上去美帝是被动的苏联是强势主动的危机制造者。
但是有些片子里会透露一些信息实际上苏联才是被动的。。
就看是否能体会到了。
本片就是这类。。
肯尼迪兄弟被美帝权利层处决就是因为他们是正直伟大的爱好和平的。。。
这和美帝的原则是冲突的。。。
片子里可看到这帮畜生是多么无耻狡猾。。。
而肯尼迪兄弟是多么无奈。。。
献给伟大的肯尼迪兄弟是他们避免了世界被美帝毁灭
这部电影是大二第一学期,老师在介绍囚徒困境这个名词的时候推荐的。
在政治学中,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
两国都可以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
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
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但结果却显得"非理性"。
然而最终两国突破了这种“困境”选择了合作。
这种博弈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达到了纳什均衡,正如肯尼迪在片尾说的:对苏联来说也同样是胜利。
诚然,我认为美国和苏联促成了一种最佳结局,那就是:双赢,因为赫鲁晓夫都选择了撤出相应的核基地,美国也承诺不会进攻或是协助他国进攻古巴,并在半年内撤出在土耳其的导弹,以此达成合作。
最终避免了最极端的做法——空袭(核战争)。
这种坚定的鸽派作风,正如肯尼迪说过的一句话:放弃自己的判断是不道德的。
在这场博弈与“谁最懦弱”的较量中,作为总统肯尼迪下的每个决策都非独自决定,但他把最终的裁决权都收揽在自己身上,显然在当时是最明智不过的做法了。
当时不仅仅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较量,也是美国内部总统的政策顾问鹰派和鸽派的较量。
在整个商议对策过程中,以空军参谋长为首的鹰派始终坚持空袭,并认为总统否定空袭而坚持封锁是一种懦弱行为。
鹰派向来主张采取强势外交手段或积极军事,作风强硬。
而在这场博弈中,本身是鸽派的肯尼迪在坚持自己的决策时不乏其政策顾问肯尼•奥康纳以及其弟罗伯特·肯尼迪的建议与支持。
在局势相当紧张的十三天里,鹰派包尔,勒梅将军未经总统允许便把核武战备核准为二级防备。
当肯尼迪得知此消息的时候,肯尼迪非常气愤地对参谋长说:我才有权,我是美国的三军统帅,何时开战由我决定。
这强硬的气势一点也不亚于鹰派!!
采用鸽派政策顾问的意见,坚持封锁,这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出于对美国公民,甚至世界的生命的考量。
正如总统特助肯尼说的一句话:如果明天太阳照样升起,那是因为有人怀抱善意。
最后,真心觉得肯尼迪的扮演者好帅,不是文科生,听说历史上的肯尼迪是美国最帅的总统。
哈哈哈,有点花痴了。
在古巴导弹危机50周年之际观看本片,还是颇有意义的。
应当说,本片超过了我的预期。
两年前看《Obama's Wars》就初次形象地感受到了军队和白宫之间的讨价还价,在美国这样一个把civilian control of military看成立国之本的国家,军队竟敢如此“大胆”。
今天看了《13天》,应该说更是看到美国军队和政府高层之间的“针锋相对”。
两个情节最震撼,一个是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在五角大楼冲海军作战部长大发雷霆,另一个是总统冲参联会主席拍桌子。
应当说,作为军人家庭长大的我,对部队的感情毋庸置疑,但我毫不犹豫的站在了文职官员这边。
诚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军队,作为国家暴力机器,在战争中最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我是说军队这个整体,而不是在前线牺牲、残废的战斗部队),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
但个别人,或者说军方整体价值的提高,是建立在无数家庭和个人无尽痛苦的基础上的,这样的价值观是血淋淋的价值观,是不能纵容的。
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参联会从命令链中去除,使其成为了总统和国防部长的纯参谋机构,透过本片看来,真的是十分必要。
毕竟,武装力量存在的终极价值是阻止战争的爆发。
从美国人的角度还原古巴导弹危机。那时候中印也在开火。可见任何人都不会允许自己家门口被部署导弹的,说什么侵略都是放屁。还不是看谁国力强说了算。
搞半天美国也在土耳其部署了核弹搞苏联啊
关于古巴导弹危机。。够政治。。
不如JFK
虽然又是美国人文化输出,不过电影角度看真的挺有张力的,情节紧凑连贯,没想到政治题材的电影可以这么好看。
好吧这是政治片,却没有太紧张,为凯文而来。
1. 长叙事,单线意淫。2. 主旋律,普世价值。3. 教科书式的符号旨意:比如一手托西装,一手抱老婆。
“我们追求的是何种和平,我说的是真正的和平,使世人活的有价值的和平,不是一时的和平,而是永久的和平,我们的问题是人为的,因此也要由人解决,归根究底,人类最基本的共通点就是都居住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呼吸着相同的空气,我们都关心子女的未来,我们都是凡人”
没有严守封闭视角 让整个片子的围绕男主的观察视角弱化了很多 并且整体故事还是没有脱离后冷战“胜利者”叙述维度
bobby好可爱~跑遍全城终于在香街的virgin megastore买到最后一张了..15欧..可以吃一顿佛大大了,,
好久没看正统好莱坞片了!还他妈历史题材还他妈有克朗凯特
影片很精彩,展现了美国的危机决策机制,以及总统顾问、U-2飞机驾驶员和普通民众所拥有的宗教情怀。对比一下,网上那些叫嚣不惜一切代价核平的家伙,是反人类的罪犯。
1.美国总统原来当得这么苦,要看这么多脸色。2.身边总是有头脑发热的人,冷静下来最难。3.悲催的U2那段超刺激,看了2编。4.决定事态走向的是小人物。MD,印象太深了!要反复观摩才行。
“中国入侵印度了!”“什么?你在开玩笑吗?!”“我也希望我在开玩笑!””
==1==MKV-1024 科斯特纳成为后来的票房毒药是有原因的,谁叫你整天装啦?《与狼共舞》里装了个一反老美常态的同情印第安人的假仁者,《JFK》里装了个彻查JFK谋杀案满身装满正义感的检察官,此片里又装成了暗地里扭转乾坤的JFK的幕僚。。。知道不,兄弟,正义化身牛逼人装多了,观众也是会倦的。。。
虽然不像zxb治下搞出来的那些简单粗暴的英明神武,但美国人也总有把自己塑造得道德高尚的情怀。凯文科斯特纳的那个虚构角色设定很有意思,美式邬思道啊。
所谓真相。。。
太尼玛长了。。。
优秀的政治片,剧情全程尿点不少,有几处太闷了,紧张的情绪渲染了半天,没有来个酣畅淋漓的高潮。男主的老婆太难看了~
以美方单一视角叙述的结果就是逃不出给人留下的固定印象,这哪是古巴导弹危机下的美苏对抗,其实是总统与军方、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