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里完全演我本人,不敢与别人交流,但是又期待别人和我讲话,所以把周边挂在书包上,希望有同好来找我聊天;但是当真的有人来搭话的时候又会很害羞,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会幻想自己成为大明星,让以前看不起我的人都惊讶;社恐的时候,恨不得让自己马上蒸发;喜欢阴暗黑暗的地方,喜欢躲在衣柜里,偶尔看着天空也在想,要是第二天就是世界末日就好了…网上有自己的小天地,看到别人给自己点赞会很开心,但是看到一个恶评就会立刻反思自己做的是不是不够好;突然的,也会想自己以后的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感叹自己真是没救了啊……感觉导演把边缘人的想法真的诠释地很好,比如突然降维,蒸发成空气,画风突变之类的,让我知道,就算是边缘人,也有闪光点,也会闪闪发光啊而且,在追梦途中遇到这么多善良的人真的太好了,郁代,凉,虹夏还有菊理姐,在一里又陷入自己小世界的时候能及时把她拉回来,鼓励她。
先来说一下主观观点,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孤独摇滚这部番的,我觉得这部番是值得9分左右的评分的。
但是,不管是在豆瓣还是bungumi甚至是b站都出现了一些对孤独摇滚取得如此高的评分的质疑。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孤独摇滚正值刚刚完结,热度和讨论度十分高的阶段,这一阶段会有评分虚高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所以对评分过高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但是为此去给出一些比较牵强的批评意见是没有必要的。
我真心希望后来的观看者们能够带着像我们追番一样的心情,轻松而又带着期待地欣赏这部番,而不是带着“神作”的沉重光环或是“过誉”“虚高”的先行印象。
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说一说那些我认为牵强的批评意见,以及我的看法吧。
首先是“消费社恐”以及“演出过度”。
主要观点是说这部番在刻画社恐形象上过于用力,一些行为脱离实际。
社恐形象成为了大家取乐的对象而导致大家没有同情之心,对实际的社恐可能造成伤害。
我的观点是波奇的社恐形象是全篇的核心之一,围绕这个核心的演出再天马行空都不算过分,甚至可以说这正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欢乐部分,是大家追番的快乐源泉之一,而且是这部番有别于其他芳文轻百日常的特色。
观看波奇各种幻想,尴尬,扭曲的大家,在生活中可能并不会有那么严重的社恐。
但正是这种源于现实的细节,又略显夸张的演出才让大家产生了共鸣的同时又不至于过分代入,从而保持快乐的看番体验。
在这种体验之下,大家也自然喜欢了波奇酱这个有趣的角色。
我觉得相比于“同情”或是“尊重”,社恐们更加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称赞吧,而孤独摇滚这部番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如此又怎么能说它是在“过度演出”“消费社恐”呢?
其次是“剧情不足”“主线不明”。
主要是说孤独摇滚没有吸引人的剧情和明确的主线故事,导致了叙事单薄,只能靠整活来吸引眼球。
我的观点是孤独摇滚确实不是一部剧情见长的作品,不说和《odd taxi》《夏日重现》这种本就是偏重剧情展开引人入胜的作品相比,就是和《赛马娘2》这种略显套路的王道热血催泪剧情相比都不算出色。
但是经历了《轻音少女》的成功,经历了之前一系列的芳文轻百作品,我们应该知道剧情是否优秀不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孤独摇滚》确实拿下了比之前那些芳文轻百都要高的评分,但我觉得对于这样一部有所突破创新的作品来说,不应该单以剧情的不足就定性它不能取得如此成就。
而且孤独摇滚并不是没有主线,随着一话又一话的推进,我们切实的看到乐队四人的默契在逐渐建立。
从一开始波奇的吉他游离在乐队之外,喜多主唱抢拍,到最终话的断弦事故处理中,虹夏更换原定节奏方便喜多顶上solo,波奇急中生智滑弦切入。
大家从最开始的“临时拼凑”,逐渐变成了默契的乐队伙伴,不也是主线推进吗?
最后是“萌豚刷分”“现充涌入”。
主要是说孤独摇滚过于出圈,导致大量人无脑跟风刷分。
我的观点是不管评分的人是谁,是最近开始看番的新观众,还是只喜欢芳文轻百的萌萌人,只要是结合自己的观看体验,认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都应该被尊重。
动漫本身并不是特别高雅的文艺作品,一部动漫能给人带来快乐是最重要的。
而对于孤独摇滚,如果要我用最简单的词来评价,那就是“有趣”“好看”,而这样,我觉得就足够了。
再来说点客观的,孤独摇滚在b站的播放量是8千万,考虑到b站播放有三集的延迟,会有一部分播放量流失,我们直接翻倍来算1.6亿的播放。
这个播放确实远超一般的芳文轻百,但要说流量爆炸也还差一些。
作为参考,夏日重现在同样有更新延迟的情况下,b站播放量有2亿,公认的流量爆款间谍过家家更是有接近7亿的播放量。
也就是说,孤独摇滚确实冲破了芳文轻百这个小圈,但也仅限于看动漫的大圈内人人皆知,而没有破圈到社会广泛流传的间谍过家家这种程度。
所以来看孤独摇滚的观众,大部分还是看过一些番的观众,大家认为的“好看”也没有那么水。
最后的最后是我的主观情感抒发,孤独摇滚真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作品,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人家B站要的是流量,UP主要的也是流量,有的人脑子长人家屁股上了,跟着风的吹,你吹你的的,少特么烦我,免得挨骂了狗叫—————剧情少到可以一句话总结,角色不讨喜的,声优无特色,情绪渲染不到位,音乐也一般,标题都日式摇滚了,至少来几首死神op那个水平的吧,整体没有一个记忆点,如果跟轻音少女比,这几点都不太合格,搞怪多算是特色,但是太多像是故意捅咯吱窝,还有给自己贴社恐标签的评论也让人心生厌恶,生怕自己没有大病可还行这番作为音乐番完全不及格,当个3星搞笑番还差不多,毕竟作画和演出有点特点不期待第二季——————————-哈哈,要剧情没剧情,要人设没人设,声优不行,音乐不行,也对,只有一帮自贴社恐标签抱团的粉丝装疯卖傻,感谢这番给心理有大病的睿智人群找到了家,这番不仅重新定义了社恐,也重新定义了摇滚,厉害正常可以打三分,但是这番到现在营销太卖力,竟然被捧成了神,简直是厚颜无耻才可以形容之前有一部恶臭的番叫不管我怎么去想……,都是社恐题材,那个番是剧情恶臭,充斥龌龊的想法满足了某些人的恶趣味,体现他们所谓的真实,这部孤独摇滚的恶臭已经溢出屏外。
把社恐和摇滚两个名词一结合,好像社恐也可以很酷的感觉,哇酷哇酷,既然可以摇滚,那社恐也无所谓了,毕竟贴标签这种事儿简单多了,也充分满足了中二病的幻想。
最近都在嘲讽三体答辩把科幻理解成朋克废土加led斑马线以体现科技感,现在孤独摇滚所谓的粉丝跟这个一个路数,过度的社恐表演可能让他们觉得这样就朋克就对了,动画和音乐算什么这就跟信教一样,只要够虔诚,信就完了
ep1救命啊这不就是我吗!!!
不过因为学习过程很枯燥完全没玩了后来。
宝宝好可爱!!!!
凉也好喜欢!!!!
初中的时候我也喜欢被叫怪咖的呜呜呜,又想做特别的人,又想合群🤣ep2凉真的好像我hhhhhhh,看热闹专业户🤣小波奇和我真的好像,看到和自己相似的人就会很兴奋!
怎么办啊凉和波奇都和我太像了好喜欢!
我的虹夏在哪里快来领养我!
社会好可怕真的虽然现在是成年人了还是时不时有这个想法555555姐姐好漂亮好有魅力!
ep3波奇宝宝蹲着流泪吃饭团好可爱!!!
喜多和凉也好好磕呜呜,波奇说亲切感消失的样子也和我好像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喜欢!
大家在一起太幸福了😿😿😿ep4喜多也太恋爱脑了吧555555不会拍照这一点也和我好像哦呜呜呜,真的好喜欢bocchi,凉也好有魅力哦😿ep5大家一起度过审查日真的好感动😿😿😿😿ep6哈哈哈哈哈哈哈菊里也好好玩ep7朋友来自己家玩真的好可爱ep8首次演出真的好感动😿bocchi燃烧自己后死灰的样子好像su55555凉欺负喜多真的好可爱好好磕呜呜呜,逗完之后一脸认真看着喜多也好好哦ep9喜多拼命忘记凉大脑空空的样子好可爱5555宝宝真的好可爱,许实现不了的愿望也没关系呐ep10bocchi直接变身梵高画真的好可爱55555ep11喜多真的凉推100%🤣虹夏真的好队长啊!
ep12啊啊啊啊啊啊啊大爆笑了,好幸福的结尾
今年看的第一部动画,先说我只看到第10集,并且不打算看完了。
主角小孤独是个“社恐”,既是人物特征也是这部作品的“笑点”来源,或许有人能共鸣吧,但也不是所有社恐都像小孤独那样的。
普遍意义上的社恐是害怕引起注意、拒绝成为焦点的人,而小孤独会背吉他上学,穿戴个性化的服饰,这一点上我很难认为她是社恐。
所以姑且认为她事实上是个开朗、积极的人,只是不巧被环境无视/霸凌了,而且她表达紧张情绪的方式如此夸张,社恐才不会这么干。。
那除去“社恐”这个噱头,就和普通芳文社没什么区别了。
有拿来和轻音比的,实话轻音过去很多年,或许现在看来已不够优秀,但情怀是无法被打败的,就算没有情怀这部也打不过。
还有人诟病演出过剩,其实我就是冲着这句评价才找来看的,都做动画了,当然是怎么异想天开怎么来啊。
但实际比较失望,我嫌导演视觉创意不足,大部分刻意的演出都是在拿“社恐”的刻板形象开涮,比起搞笑,冒犯更多吧?
想要触碰边缘人的心,这种程度远远不够,这片只会让我觉得青春美少女真不错。
除了主角,贝斯姐和店长的形象还算丰富,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有点含糊,既不废萌也不深刻,没有让人特别喜欢的。
其他没什么,姑且值得一看。
但如果这就是22年的最佳动画,我可能会附加一个意味不明的笑。
一开始想的是女主和我高中一样都是班级里的阴暗边缘人,后来转念一想,小孤独都组了乐队,还在网络上有三万粉丝。
终归还是不一样的哈哈哈哈哈哈。
这部番里的女主性格很有意思诶!
竟然能看到有主角是社恐的角色。
还有这种表面上云淡风轻,不动声色,实际上脑子里疯狂吐槽的反差的神经质性格就是我嘛!还有凉也很有意思,她是外表内向内心享受一个人的类型,我正在向这种人靠近。
最后以小孤独背上吉他走出家门的画作为ending,有一种动画结束但是她们的日常还在继续的感觉。
这种感觉还不错。
小孤独的社恐症也并没有完全好,而是她自己正在慢慢的一点点改变。
这种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感觉还不错。
这部番剧侧重点还是主要在小孤独加入乐队后的成长,对于音乐方面花的笔墨并不多。
同时也可看出制作组蛮穷的,很多画面都是PPT在静态播放。
总结感觉还不错,很有意思的日常番。
女孩子们都很好。
在孤独摇滚中,小孤独的反面不是家一样温暖的乐队,而是受到所有人欢迎,被大家关注。
这种孤独和受欢迎造成的反差,让小小的渴望和他人接触的向往变成了滑稽的小丑表演。
过高的期待和一步都迈不出去的现实,强行制造的反差并没有让剧情推动变得有趣吸引人,而是时不时尬你一下的难堪。
因为知名度而来的我对这部番剧非常失望。
不像是在专心塑造孤独摇滚这个命题,而是专心致志地找社恐人士的笑话。
我无意去冒犯“孤独”的生存方式。
如果可以的话,我也希望去享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远离人世的生活,但现实并没有提供这种选择。
即使曾经恐惧着人群,恐惧着与人频繁交际的未来,我被时间推拉着前进,最终还是闯进了人声嘈杂的社会。
正是因为无可避免,相比起完全的避世,我更愿意相信社恐在当今社会自我实现的方式应该是:不善言谈的自己和嘈杂的外部社会达成和解,以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小圈子为界,承受适度的交往交流,但不因为外部世界对于左右逢源的期待而感到自卑。
日式校园作品已经形成了以社团活动、学园祭、运动会、夏日合宿、烟火祭、修学旅行等标志性的事件为底色,讴歌灿烂青春的定式。
即使诞生过像《冰菓》这种被豆瓣漫评称为“新时代的招隐之歌”的作品,也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享受青春。
折木奉太郎只是缺少一种享受青春的动机,而我——我们,则是早早有着强烈的动机希望接近人群,却碍于过分的自我意识、笨拙的交际辞令、以及对于未知的他者的恐惧,与人群产生了巨大的隔阂。
《春物》的比企谷八幡、《胰脏物语》的志贺春树也是同理,他们早早取得了内心的释然,只是时候未到,他们还不需要展示自己。
他们与我——我们,正如凉前辈和波奇,相近却不是同路人。
如果没有被作品所呈现,那么一个群体在观众眼中就是“不存在”的,甚至这个群体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而日式校园作品中,大量存在的“阴角”最多只是像折木那样等待一个契机结束“悠长的假期”的人,一旦契机到来,他们便一跃成为被团队所信赖着的团队核心。
像波奇这样的人既憧憬又畏惧青春,既想迈步前进又仿佛与目标相隔千山万水的人恰恰长期缺席。
这种缺席给了观众一种错觉,一方面似乎青春、友好关系、热闹的祭典唾手可得,只是“阴角”还没有迈步迎接;另一方面青春绚烂欢畅不免会引申想象“不能迈步迎接青春是一种浪费光阴”,而无法在作品中找到“存在”的自己更是和“人群”产生疏离感,自怨自艾地在名为社恐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也许正是这种氛围下,波奇也被外部世界所耳濡目染,憧憬成为被人喜爱的“派对咖”。
也正因如此,波奇看到电视节目中的吉他手回忆作为阴角的过去,当即向老爸要来吉他开始自学,三年后带着小小的祈愿背起吉他上学希望接近人群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可能为这样一部作品的出现等待了太久太久……因为作品中“不存在”而感到沮丧的边缘人反复寻找同类,渴求着认同感。
但是,在孤独的途中我们有过太多次这样的经历——我们一厢情愿地相信那个人是同类,为同病相怜而感到欢欣鼓舞,最后却失望地发现那人竟在我们无法克服的地方有更接近人群的高光时刻,共情似乎只是一厢情愿。
于是,《孤独摇滚》似乎也在这方面受到了批评:“社恐不会这样”、“波奇的家庭背景根本不会产生社恐”、“波奇只是随时能够转换英雄模式的假社恐而已”乃至“孤独摇滚是现充对社恐的嘲讽”……我能够理解这种沮丧的想法,我并不打算为扭转这种想法力争到底。
但是,我在《孤独摇滚》完结的这个星期里强烈地感受到,如果带着这样一种沮丧感而拒绝从正面解读和欣赏《孤独摇滚》,那对于把自己归入社恐漩涡中的人来说将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我像波奇这么大的时候,班级轮流进行的课题展示,我在台上低头颤声念稿,台下寂静无声;第一次课后找老师请教,我止不住身体发抖。
学校的运动会结束后,现充带着拍立得在校园各处合影,收拾过后空荡荡的看台只剩没有后续活动的我一人,我坐在台阶上望着他们忽然就理解了朱自清的那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为了不将社交上的困窘显露人前,课间没被搭话就装睡,校道上想方设法假装没有看见迎面走来的同学,交谈前脑内反复模拟人前对答……我没有不幸的童年,没有悲情的人生,我唯一的不安就来自于我努力地正常生活却蜷缩着活成了一个阴角。
这样的一种思绪,在《孤独摇滚》之前,是“不存在”的。
阿宅在故事中总是心安理得地孤独,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似有却无。
我却唯恐被发现处在这样一种困境:我和朋友之间隔着无形的壁障,往往是他们兴高采烈地聊着天我在一旁默默听着,想插话却又开不了口,正如《孤独摇滚》第七话家访回那样,我和他们的亲近程度甚至可能不如他们刚认识的自来熟。
不安如影随形,但我没法向谁分享,毕竟,这种层面的想法已经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了,一旦说出口来必定招致与朋友恩断义绝的下场,连太宰治在描写这种不安时都用了《人间失格》这样的题目——拥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失去做人的资格”的。
没有人会记得那样的瞬间,也没有人知道我在这个过程中的五味杂陈,更不会有人理解我为走到今天能够正常处理一份社会工作的程度进行了怎样的思想斗争,但我永远记得。
正是《孤独摇滚》给了我——我们这些“不存在”的思绪在日常系作品中登场的机会。
《孤独摇滚》用全新的视角把憧憬人群却碍于主客观因素只能与人群若即若离的阴角展示了出来。
它让我们被更多人看到、讨论,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说出自己相似未必相共情的经历。
我们终于有机会共享这样一种感受,有机会告诉世人确实有这样一个群体曾经存在、现在也一直存在着,和常人坐在同样的教室度过相同的日常却不共享悲喜。
对外表现得寡言、冷漠、拘谨,有时会因为言谈反常而把气氛弄得尴尬,但我——我们分明也有细腻复杂的感情、有为了实现愿景奋力追求的意志和勇气、有值得骄傲的高光时刻,而外界却简单地将我们定义为“性格内向”“孤僻”(即使是到了今天,我的领导仍在用这样的词语评价我)。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性格合群”与否,对于人之为人从未真正重要过。
性格恶劣的人、言谈带刺的人、不懂关怀体恤他人难处的人,分明也在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并不是只有完美无瑕才配享有畅快的人生,而我却曾经因为自己的不合群把自己的人生和前途都否定了。
波奇在日常生活的“在场”分明在宣示着:因社恐而离群的我们既不是失去做人资格的怪物,也无须用悲情的人生为自己的“异常”做注脚,更不必再拿《人间失格》这种散发着阴沉气息的“猎奇”作品作为自我的标签,我们和现充一样平等地拥有着享受生活百味的资格,可以昂首面对独属于自己的人生。
除了七色绚烂的青春,平淡如水的简单情谊、平凡生活中灵光一闪的瞬间同样值得赞叹和珍视——即便在社牛眼中,它们过于日常而显得微不足道。
对于《孤独摇滚》的主线来说,波奇诸如背起吉他上学、填好文化祭演出申请表的小小迈步,和乐团三人的接纳同样重要。
我们可能没有登上大舞台的勇气,但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个舞台式的场景要求我们站入其中。
那可能是任务式的小组作业和课题展示,可能是工作组遇到了必须有人站出来组织决策的场合,可能是身边熟悉的陌生人临时需要帮助。
我们小小的迈步可能什么都没有改变,和身边人的关系依然点头之交“仿佛苹果挨着梨”,和他者的互动依然略显尴尬,但或许无意中已经更接近了那个憧憬着的被他人接纳的自己。
至第十二话,波奇已经向理想的自我迈出了一大步,在盛大的舞台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一路走来因为社恐闹的笑话已经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漫长征途中的点缀,但去乐器店仍然会因为和店员打交道而感到紧张。
是的,“孤独”的色彩不会因为曾经站在过大舞台就彻底消失,人不会简单地被朋友接纳就变成天降英雄团队核心。
原生的社恐也好,经由自己的努力和朋友的帮扶而注入的勇气也好,都只是复杂的性格中的一面,是漫长人生的短暂一瞬。
没有什么标签能够永远代表和定义我们。
我真诚地希望那些认为《孤独摇滚》“消费了社恐”的人们能够重新选择一个正面的角度去解读和欣赏它。
最近刷到不少索尼和孤獨搖滾聯動的內容,不由得再重看了一遍孤獨搖滾,在第一次看的時候,我最開始認為這就是K-on那種萌萌噠沒幹啥的內容,正如K-on紅的時候,其實我有點不理解,誰的青春裡都有這樣的一場夢,我也渴望過站在臺前帥那麼一分鐘,讓全場為我歡聲雷動。
直到我長大了,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你剩下的只有生活的苟且,再也沒有詩和遠方,我似乎變成了小波奇想象中中年後的自己:失業家裡蹲,房間被垃圾塞滿,沒有朋友,也沒有未來。
我感覺長大就是一個不斷對你曾經熱愛的東西望而卻步的過程,我曾經也像小波奇一樣去問,我是為了什麼去堅持做一件事?我又是為什麼去追逐一個夢想?我總能堅持很久,我也可以追逐很久,我甚至可以孤身一人,但越到長大你就越會發現,這一切變得如此的難,你會在不止一個瞬間懷疑自己,厭惡自己,或者在前進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夜夜失眠,任由自己墮落下去。
我真的很少在某一個瞬間清醒的告訴自己,我到底應不應該繼續前進,我是不是又一次對著夢想望而卻步,我追求的東西是否是有意義的,但很可惜,有些時候這裡的每一個問題都沒有答案,只會變成一個又一個夜裡讓你失眠加重的理由。
動畫總是拍年輕人的故事,卻總是讓中年人淚流滿面,起碼今天這部作品的某個瞬間,讓很多身處孤獨、身處追逐的人知道,你們並不孤獨,有人和你們一樣孤獨,他們仍在前行,這裡的很多問題沒有答案,正如小波奇一樣,她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玩樂隊的理由是什麼,但她想要樂隊裡的四個人一起持續演奏下去。
呃,豆瓣影评区并没有书评区那样的“读书笔记”可发,所以只能把这样发癫的内容直接当影评发出来了。
虽然本文的主题只能评为“发癫”,但我觉得发癫也未必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人发癫也可以发得有理有据,引人深思!
昨天凌晨三点也没睡着,在B站上乱刷视频,于是刷到了如下四个视频:(1)从社恐到“社恐”,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把波奇酱娶回家!
【专 业 分 析】从社恐到“社恐”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把波奇酱娶回家!
_哔哩哔哩_bilibili(2)怎么跟喜多郁代从恋爱走到结婚?
【正经论述】怎么跟喜多郁代从恋爱走到结婚?
_哔哩哔哩_bilibili(3)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跟山田凉谈恋爱并结婚!
【专 业 分 析】我把你当兄弟,你却……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跟山田凉谈恋爱并结婚!
_哔哩哔哩_bilibili(4)怎么把虹夏娶回家?
结婚之后要干些什么?
【真实系】怎么把虹夏娶回家?
结婚之后要干些什么?
孩子的名字好像还没取……_哔哩哔哩_bilibili我本来以为这都是纯发癫视频,看完以后反而觉得对人物性格分析有很大启发,而且还学到了一点心理学,所以不如我现在也开始幻想一下吧!
(幻想时间立刻开始!
)(幻想时间火速结束!
)我本来真的认真幻想了一下,然后也真的想认真写一下,后来还是放弃了,因为这不免太死宅而无聊了。
而且,每个观众肯定都对角色性格有自己的思考(发癫),关于如何与每个角色结婚也有自己的幻想,这种隐秘的幻想留在自己脑子里就好了,何必互相分享?
那过程就不写了,直接写结论吧。
无论怎么幻想,我的幻想最后总会遁入现实,开始考虑各种严肃无聊的现实问题,比如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我自己毫不掩饰的个性到底有没有可能追求到任何一个人,以及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就算是在幻想中,我也并不认为追求任何一个角色会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想办法成为她们的朋友应该没那么难。
至于恋爱结婚,那真是只能看缘分了。
但说到底,为什么要幻想追求一个并不存在的二次元角色呢?
一,因为她们非常可爱,幻想这件事令人十分愉快。
从三维现实中俯视屏幕中的人物时,任何人都会显得很可爱;何况还有画风加成。
二,带着所有已知信息去攻略扁平的二次元角色基本就是俯视和碾压,这样确定性的攻略很爽,比追求现实人物爽多了。
而且,我也想走进作品中那种轻松的高中生活啊。
三,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现实中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想要用这种方式宽慰自己。
有时我觉得我也像后藤独一样社恐,或像虹夏一样背负了很多沉重的压力,所以,尝试为她们的困境提供解决方案和安慰,就像是在现实中真有人这么帮助我,我可以依赖他们了呀。
当然,最终还是得自己靠自己,想这些并没有用。
四,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现实中其他人的一部分,所以想要在幻想中做一个救世主,用这种方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现实中我没有能力看清其他人内心最深的困扰,更没有能力看清其他人在什么时候最需要什么样的鼓励,并适时地推他们一把。
我帮不了自己,更帮不了别人,在这两方面,我都一样遁入幻想。
五,回到现实——我觉得这些幻想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以至于现实中的人性和恋爱关系,这使我能够更宽容地看待这个世界、我自己和所有其他人,心灵境界可以借此获得提升。
在本作所有角色中我觉得追求虹夏是最难的,因为她的生活很充实,就一个高中女生而言,已经非常成熟而忙碌,要为家人、事业和朋友负责,在恋爱中恐怕已经没有什么追求。
那其他的就不多写了吧,就这样。
十月番整活大赛冠军。但女主这夸张的社恐级别真的很难共鸣。
社恐爱摇滚不就是闷骚嘛(○` 3′○)
一個社恐吉他少女應該加入修蓋子卻誤入輕音(不是(認真說:第一集觀感不錯但後面每況愈下,把社恐誇張化、弱智化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給人添麻煩,雖然說是為了搞笑,但真的看了很反感。。。(那個酒鬼貝斯手大姊姊又是怎麼回事,簡直是貝斯手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我们仍需警惕当下对于某些群体或特性的“奇观性”叙述和消费,在动画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他人的眼光来审视波奇的一些观众们津津乐道的桥段,创作者缺少一种对主体自身的审视和决断过程,即“让观众通过角色与过去的自我断绝”的过程的描写。而这部动画能进行下去的基础便在于此。其实很期望最后一集的live中能有所体现和突破。但很遗憾仍然在自怨自艾。
我又好起来啦!我还是喜欢音乐番啊——音乐番从不止于音乐,是音乐让志同道合的人们相遇相知,她们彼此改变着彼此,温暖地包容着对方,这是最美好的事。
没看完
把社恐描写的太生动了,社恐不仅仅是逃避社交,症状还包括各种比较思维,拖延症,慢半拍,对视恐惧,完美主义,想一口吃个胖子...简直我的翻版好么
想大声的唱《相遇天使》了
好治愈好可爱
孤独摇滚被观众抬上了本不属于它的地位高度,所以被各路动漫高手骂的这么惨也是咎由自取。当然完结后回头再看,诸如演出过度、消费社恐、不够摇滚、粉丝烦人等种种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你如果把某一方面做的好到极致那也不怕说的,只是孤独摇滚显然没有那个野心,还是停留在类型片舒适区不愿意出来了,那就求仁得仁吧。其实我既不是社恐也不关心社恐人士怎么看待,我只是看这片子时候很烦躁,所以这点够了吗?
好理想 好善良
太可爱了,一天看不到《孤独摇滚》我就要死了
每个原画师都可以当自己负责段落的演出家,一种 indie anime 思路在商业动画的运用,这种放权的“アニメ遊び”能否称得上是一种统一释放的形式风格,是需要打个问号。只有角色设计层面那穿透头发色块的眼睛成了唯一的恒定,还好,观众还能在这些瞬间的缝隙中确认,后藤一里演奏时坚定的视线确实能穿透她们的中心,并以闪烁银光的断弦作为视线的具象延长。
去年夏天看的动画片。有点儿燃,有点儿萌,青春美少女的乐队故事。四个人里面总有一款符合自己。看的非常舒适。后来发现sony直营店还在和它做联动,去领了周边,好开心!
生产一种景观化的、符号化的社恐图像,为我们不可抵御的短视频时代留下这样一种注脚:引导我们去认识并对象化「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而不是成为我们自己。
不孤独也不摇滚
实在不喜欢女主的性格,现实里也有又做又孤独又想获取别人关注的时刻,但女主内心戏实在太多,我只觉得聒噪,也变相理解了这样的自己有多令人讨厌
一阵恶寒。如今的番剧都掉到这种地段了?
对社恐的描绘有些还挺到位的:“原来凉跟我是同类”“她放假时都一个人去废墟探险,或是逛二手衣店”“不,不对,凉只是喜欢一个人过”;VS“女主和我还挺像的”“不,不对,人家会弹吉他,在网上有三万粉,现在还在组乐队”。
感觉内心戏好吵啊,音乐也一般,也不知道网上咋吹的那么高分。并不觉得表达或者说刻画的社恐有多可爱,可能是夸张表达吧。也看不出主角多厉害或者多差,不上不下,剧情就是挺无聊的,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所谓的摇滚在哪里,连基本的音乐都没个完整的,社恐只是个噱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