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一部名为《屋事生非》的英国情景喜剧诞生,短短的两季十四集,却在日后成为了全球宅人顶礼膜拜的圣经,其打破了情景喜剧的各种惯用模式,通过大量调皮的镜头剪辑与对邪典电影、漫画、小说、游戏等Geek文化的大规模致敬成就了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文化气质。
《屋事生非》的成功也造就了导演埃德加赖特(同时亦是编剧)、演员西蒙佩吉(亦同时亦是编剧)和尼克弗罗斯特的怪咖铁三角组合,三人之后将《屋事生非》第一季的第三集扩充开来,拍成了《僵尸肖恩》,顶礼膜拜了“僵尸教父”乔治A罗梅罗,接连两部作品的成功,让三人萌生了打造电影版《屋事生非》的想法,通过一个主题系列,通过不列颠民族骨子里所特有的狠辣冷幽默,将流行电影亚文化好好的调侃一把。
《热血警探》是对老派警匪动作片的致敬与讽刺,到了这儿,埃德加赖特将《屋事生非》中频繁快速的镜头剪切与不断跳跃插入的闪回插叙这些标志性的语言手法全部注入了进来,所谓的“血与冰淇淋”三部曲正式步入成熟期。
但是,在之后的日子里第三部最终篇却迟迟没有面世,这期间,埃德加赖特去好莱坞拍了《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依然酷炫的画面却难掩失去佩吉与弗罗斯特所产生的表演上的单薄,佩吉和弗罗斯特也脱离赖特在《保罗》中再次合作,虽然这次更加御宅,但不见了赖特花哨风趣的镜头语言,同时,“血与冰淇淋”三部曲还不声不响的出了一部外传《街区大作战》,即使有弗罗斯特坐镇,还是不为死忠粉所接受。
于是,在万千呼声中,那部远在天边的“泡吧马拉松”《世界尽头》终于在2013年登场,三部曲的坑也终于被填上。
至于为什么会被叫做“血与冰淇淋”三部曲,因为这其中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将英伦喜剧元素同特定的电影类型相结合,也各自代表了可爱多冰淇淋的某种口味,更会出现角色在影片中购买品尝此种口味的冰淇淋的段落。
形如《僵尸肖恩》改写了经典“活死人”恐怖电影的面貌,以红色草莓冰淇淋为代表,象征着影片妙趣横生的血肉横飞;《热血警探》则颠覆了传统警匪动作片的模式,以蓝色原味冰淇淋为代表,象征着片中的警察背景;到了《世界尽头》,则是结合的末世科幻类型,以绿色薄荷巧克力冰淇淋为代表,象征着电影异幻的故事风格,而如此以来,“红蓝绿”三部曲也恰好形成了向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三部曲的致敬,当然了,更多的还是自嘲。
又因为这套三部曲中的每一部都总是伴随着“抛头颅洒热血”的搏杀场面,所以,“血与冰淇淋”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系列绰号也就诞生了。
其实三部曲中的惯例还不止这些,身为《夏洛克》死忠粉的我自然无法忽视潮爷的存在,马丁弗瑞曼从《僵尸肖恩》中的零台词酱油,到《热血警探》中的官腔配角,再到《世界尽头》中的五大主角之一,可谓见证了三部曲的成长,而且早在《屋事生非》时,另一位《夏洛克》名角“麦哥”马克加蒂斯就有过恶搞《X档案》的客串演出,原型作品《屋事生非》自然也没落下,主演兼编剧杰西卡海因斯等剧集主创也在三部曲中纷纷出镜。
同时,经典的“翻木墙”段子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常玩常新。
除此之外,三部曲对英伦酒吧文化近乎陶醉的频繁展示也让啤酒成了血与冰淇淋之外的第三大影片Icon,也成了《世界尽头》故事的立足点。
不过说到底,三部电影的总体构建是很随性的,直到《世界尽头》立项,赖特与佩吉开始重写年轻时已经完成的《世界尽头》剧本初稿时才萌生将其与之前两部电影建立联系的想法,不过宅系创作者背后总是有着难以计数的DVD、地摊文学和ACG等做后盾,灵感是飞不完的。
现如今,怪咖三人组接下来的计划已经是众人皆知了,埃德加赖特帮斯皮尔伯格撰写了《丁丁历险记》的剧本,在展现了自己优异的写作才华后也即将通过执导《蚁人》入驻日渐辽阔的漫威宇宙阵营,西蒙佩吉则通过“碟中谍”和“星际迷航”两大Geek系列在好莱坞成功上位,而且其作家身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传剧本双龙出手,至于尼克弗罗斯特,也继续在小成本电影中自个玩得不亦乐乎。
所以,《世界尽头》的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在为“血与冰淇淋”三部曲进行补完,它更像是怪咖三人组的一次告别演出,三人组下一次的重新登台,可能要等很久很久,或者,没有下一次了。
说回《世界尽头》,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电影在调侃玩闹之余更多了一层对青春的缅怀和浓浓的乡愁气息,五位昔日死党中的四人已经因为人到中年而纷纷失掉了年轻时的无畏不羁,为死板的生活而奔走忙碌,唯一未被岁月蚕食的“幸存者”盖瑞金则被看做无所事事的失败颓废者,为此,他召回了四位好友,打算用当年未曾完成的马拉松豪饮来彻底的同现在的自己告别,在烂醉中找寻迷失的自我,但一切都因“数字化”、“全球通”等这些被所谓的“来自地外文明的建设者们”所带来的“便捷与和谐”而达到了无比荒诞且混乱的局面,酒还是要喝,不过首先要保证喝的人仍然是当年的那位损友,并依然有着埋藏在心底的狂野和追求。
《世界尽头》用接近两个小时的长度展现了观众自己的年华,那可能是有关当年、现在或是未来,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感受到个人正在经历、已经失去亦或无限憧憬的时光,这也是影片最动人之处,也许对真我的拷问,确实是要在酒精和泡沫的碰撞迷幻中才能得到解答。
聊得有些沉重了,作为同《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一脉相承的作品,《世界尽头》依然具备着极强的娱乐性和Geek情怀,皮尔斯布鲁斯南的客串让其成了继《热血警探》中的蒂莫西道尔顿之后的又一位被三部曲黑化的詹姆斯邦德,赖特和佩吉将《怪形》的敌我难辨、《天外魔花》的人类异化等经典的邪典噱头灵活的应用到了剧本的创作中,盖瑞金还在结尾成为了英伦雅痞版的印第安纳琼斯,不过影片最让我欢乐多的是高潮盖瑞金等三位主角同银河网络进行的那段看似胡扯瞎掰的争论辩护,直接让我跳到了《星际迷航》,不知多少次,屹立于史波克和老骨头这两大护法之间的柯克舰长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的敌方喷血崩溃,其中的恶搞与致敬想必会让每一位Trekker会心一笑。
佩吉和弗罗斯特的角色同前两部电影相比在身份上有了某种调换,弗罗斯特成了那个一本正经的家伙,而佩吉则成了大男孩,二人在影片中一个化身“粉巨人浩克”,一个打出“成家班醉拳”,五位主角的“厕所遭遇战”可谓近年来最具趣味和Fanboy情结的动作场面。
曾经和朋友细数过新千年以来自己最钟爱的三部曲电影,我的选择是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还有人选择已经被撕裂的“谍影重重”系列,如今,终于完结的“血与冰淇淋”成为了我的第二选择。
选“黑暗骑士”是因为私下觉得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父”三部曲,而选“血与冰淇淋”,则是因为它实实在在的打造了我们这些Geek、Nerd们一直在苦苦追寻的那份强大无比的原力,那片永远闪耀在世界尽头的Wonder。
以前的两部当时没看太明白,对《僵尸》恶感尤甚......三部曲这么看也算有点明白了:第一部《僵尸》和本片机器人对应,表现思想控制、极权操纵等;《热血警探》则和盖瑞对应表现放纵破坏;本片则是这两者在现实世界较量的缩影投射。
牛顿天堂小镇暗指不受制约的科学。
十二酒吧及两次旅程的过程影射什么不想深究,感觉有点浪费时间......最后一间当然是世界末日的象征,也是新轮回的开始。
美丽新世界与老大哥的较量让世界毁灭,然后重新回到黑暗时代。
人物象征则像是龙与地下城里的阵营,但更复杂,其特征(以下就是略略一说):盖瑞象征混乱中立(放纵、破坏、行为不可预测);奥利弗象征守序邪恶(暗含奸细、叛徒、监视者、欺诈者等含义);彼得象征守序中立,从相对正常人(宗教解放运动后的)主教,重新回归到原始宗教。
史蒂芬(建设者)和珊(曾被混乱中立的盖瑞迷惑过)象征中立善良,表真爱,经历各种曲折,最后走到一起。
安迪很复杂,不好说,所有以上的人嘴里都离不开他似的。
即从事金融行业,又当过橄榄球员,是盖瑞的死党,却常常又与他离开很远,自我抑制时滴酒不沾,一旦开戒又能痛饮狂喝、大打出手。
最后他和老婆合好,给一群小孩子讲故事,估计他就是个正常人吧~代表人性的多变?
“野兽”汽车象征过去科技的辉煌内质江河日下,基本都报废和被替换了?
其实还有很多可挖,人很懒,就这样写写吧~
表1:Pub 的地点 (@wiki)片中名 = 拍摄地点 postcodeThe First Post = The Peartree, Welwyn Garden City AL7 4JJThe Old Familiar= The Doctors Tonic, Welwyn Garden City AL8 6PRThe Famous Cock = The Cork, Welwyn Garden City AL8 6AWThe Cross Hands = The Parkway Tavern, Welwyn Garden City AL8 6TPThe Good Companions = Wendy's Shop, Leys Avenue, Letchworth SG6 3EUThe Trusty Servant = Three Magnets, Leys Avenue, Letchworth SG6 3EWThe Two Headed Dog = The Colonnade, Eastcheap, Letchworth SG6 3ANThe Mermaid = Broadway Cinema, Letchworth SG6 3DDThe Beehive = Thai Garden Restaurant, Letchworth SG6 3DUThe King's Head = The Arena Tavern, Arena Parade, Letchworth SG6 3BYThe Hole in the Wall = Railway Station, Letchworth SG6 3ADThe World's End = The Gardener's Arms, Letchworth SG6 4LG和基友期待了很久的片。
二半夜场。
伦敦时间Jul.19 00:05,连爆米花都不卖了。
俺是不是最早看的人了导演对本片的总结:when you go back to your hometown, you feel alienated.先吐槽。
12 pints就能喝成这样,中国人应该理解不了。
全篇没有任何可怕的地方,虽然力图要恐怖一些。
blank们血是染料蓝,打碎的质感像搪瓷马桶一样,第一次在厕所里打得一地难辨真伪。
打斗多了点,莫名其妙。
主题又是英国人的阴谋论,这回网络。
(Bill Nighy配的音很棒,很有性格,想装硬但最后还是说不过Simon)还有醉生梦死才是生活的本质。
人类为了标榜自己(Simon做代表)要‘freedom, just have a good time’而回到原始去了,这种人生观是要多不上心。
老北京说:活得就是个精气神儿。
英国电影界也一直如此,像要自己的精气神,以至于此片一出,卫报就评论说它让美国电影标榜的主题黯然失色。
不过笑点都很可爱,吐槽了英国所有pub都在像星巴克看齐。
对九十年代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更为独立的怀念。
角色一个二个都萌萌的,就好像岁月没让他们心智变老一样。
不知这样的‘少年形状’是否Simon Pegg最心仪:总之最后是和年少的‘友人’再度踏上旅程。
这一种年轻状态不知道在酒醒的时候会在哪里。
三个没从过去走出来的人(Gary/Simon;Steven还喜欢Sam;Andy依旧忠诚)保持了人类的本性。
Oliver(Martin Freeman很可爱,整个过程表情都乖乖的)和Peter都是拿佣金的salesperson了:老好人可以变成机器人,对自己对别人也不会是损失吗?
全篇节奏很不错,都靠Simon一个人把握(打斗的时候看Frost的)。
俨然成了男神。
片子高潮里Simon的宣言引得无数二半夜看片儿的英国人连连鼓掌叫好。
最后Network放弃了地球,可惜生活还要继续。
(咦,面前飞过可爱多的包装纸)
《僵尸肖恩》《热血警探》到《世界尽头》,说实话一部不如一部,这一部还算不错的收尾。
不过就如同影片中那帮人物,特别是到了为俗世所累的年纪,回味青春、重拾旧情、保持童真,其中就包括埃德加·赖特 Edgar Wright、西蒙·佩吉 Simon Pegg、尼克·弗罗斯特 Nick Frost曾经带给我的,这也就是影片的最大作用。
曾经一起厮混的5个哥们,如今人到中年,除了Gary之外的4人五子齐全(房子车子票子妹子孩子)。
Gary突然造访找上4人,约他们回家乡重聚,走完他们过去未曾完成的pub crawl。
好不容易聚到一起的5个人如今不管是体能和饮食习惯都跟以前不一样,喝到一半开始发生争吵,眼看着大家要散,画风突变成了科幻片,外星人的出现打乱了计划,一群人被迫继续凑在一起共同抗敌。
一伙人走一路丢一路,Gary和当年最好的朋友Andy撑到了最后,却在世界尽头酒吧大打出手,Andy质问Gary为什么那么执着于完成pub crawl。
this is all I have got。
那时年少气盛的Gary以为他的人生刚刚展开,没想到余下的日子都是用来怀念那个酩酊大醉的夏夜,其他人都向前看了,他的生活,却一直留在了90年6月22日。
这是一场回不去的梦。
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爽片,荒诞之余又不失深刻。
人活着就不是为了正确的,这也正确那也正确,友善爆表,我对你客气,你对我客气,这不是人类那么些年的生存之道。
人类,是一种很顽劣的生物,它要自由,要享受,充满了贪念,而这种贪念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因。
一个人活着是有自己的个性的,不能事事都在预计之中,都在掌握之中,我凭什么要相信你所相信的,哪怕你渲染的再有道理,再大义凛然,但是我有我自由的权利。
之于人类,自由是第一人权,哪怕是发飙的自由。
外星人的撤退也是体现了这一体系的不稳定,在非暴力的前提下,人类根本不会被驯化,一个人不同意,整个体系土崩瓦解,这又何尝不是人类的一种顽劣。
完事之后还被歧视那些可怜人们,他们又做错了什么,他们无非是相信了一个能让世界更好的方式罢了,在大是大非面前人是没有辨识力,就像德国的百姓又有什么罪过,他们无非是错误地相信一个宣传能让德意志重回巅峰的人罢了,这种歧视何尝又不是人的一种顽劣吗?
2022-5-28看
黄金大道就是喝酒马拉松的路线,沿途酒吧每个喝一杯,最后一家酒吧就是“世界尽头”,主角们到达“世界尽头”以后真的启动了世界末日,也算是“世界尽头”。
影片中的血是机器人的蓝血。
冰淇淋在最后世界末日中胖胖面前飘过了一张包装纸。
最后三间酒吧没有客人和员工,所有酒吧名字和他们的遭遇也相符,男主开头沉迷酒精,成为精神病治疗小组中的一员,讲述故事。
才明白这一切都是一个可怜的人追忆童年美好的幼稚而热血的幻想,很多没有逻辑的地方都是主角自己的执念或者情感。
“血与冰淇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电影讲述在疯狂串酒吧喝酒的20年后,五个从小就是死党的酒鬼重新聚首。
让他们聚集到一起的原因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朋友准备再来一次马拉松喝酒大战。
他带着自己的好朋友回到故乡,并且决定寻找到那个只在传说中出现的酒吧“世界尽头”。
然而他们发现,酒吧和小镇已经悄悄被外星人占据,于是一系列疯狂搞笑的事情开始发生。
推荐30岁以上的哥们看这片,说的是那青春不在还有小伙伴和你一起打怪么?
是不是身边好友只能在烂醉之后回忆糟烂往事?
说完之后却是空空的失落,因为人也不对,事也不ok。
因为,哥们,世界的秩序已成,我们都不再是那探索者了,一个个是那系统的螺丝钉而已,所以马泽发客,快来一杯一口闷,去你妈的秩序喝到世界尽头。
继《僵尸肖恩》《热血警探》之后第三部《世界尽头》。
哦也。
我最佩服这套片的地方就是,故事的切入点都很小,但够深,鲜血直冒,而不是与美国大片那样,上来就拯救世界,主角永远高高在上。
这套片,主角都是置身于这个操蛋的世界,和观众一样,一边理解,一边适应,然随着剧情的推演,逃出生天,自然而然成了英雄。
把自己放的很低,一起欢乐一起闹。
好像玩rpg游戏,一起练级一起打boss。
娱乐效果很棒,用的也是惯用的题材,比如僵尸惊悚、警匪枪战、科幻拯救,可是类型片只是道具,只是壳子,只是吸引浮躁观众理解故事的引子。
习惯了娱乐,却不习惯思考,用这种方式很接地气。
也许是为了让娱乐更高级,3部片子各有一个切身能体会到的主题。
前面2部不说了,单说世界尽头这一部,随着你30好几,都能体会到这种感觉。
朋友还是朋友,只是聚会不多了,话题也老是怀旧,老想召回当时的感觉就只能等到烂醉之后了。
可是时光不在,抱怨朋友不是以前那样的时候,你也变了。
这个片很准确的抓到这个人人都有的经验,可牛逼在于,并不只有这些。
此主题随着剧情继续深挖,而且依旧是献血之流面对人生亦或宇宙秩序的深刻。
成年人甘愿被机械化,宇宙最高级的文明就是要把大家秩序化,秩序化之后呢?
有的是安全感和舒适么?
乐趣却没了。
剩下的还是一堆无解的问题。
只有剧中的浪子在往前走,再坚持寻找乐趣,对抗秩序,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最快乐的时光,不就是未曾感觉到世界秩序的牛逼,放胆去试。
放胆去探索的时候么,永葆这样的劲头,直到世界尽头。
衰老不可怕,怕的是剩下一个空白的躯壳。
真心佩服这部戏的哥们,让我感觉到,片子还能这样弄,熟悉的类型片,不熟悉的走向,如果你也看过足够多的片,你知道,这就叫才华。
而且佩吉和胖子的表演风格不同以往,一个变化成疯狂浪子一改弱智宅男形象,一个变身成大胖猛张飞,一改以前song胖子的感觉哈哈。
能把讲道理搞的这么欢乐,或者说把欢乐的娱乐片搞这么深刻,也就这套片了。
爽!
其实你看片的时候是感觉不到我以上这套说教的,就是随着主角打怪升级一路狂奔。
等你爽完,你会想到一些其他什么。
《骇客帝国》的结尾,矩阵之父对尼奥说,你们人类不完美,没有秩序,不完美的东西无法进化,反而会毁灭自身。
我们是来帮你们变完美的,完美的东西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你们不应该反抗,反而应该感谢我们。
接下来的镜头是尼奥对于这句话的无数种反应,包括竖中指,包括狂笑,包括嚎啕大哭,我倒是觉得,能把片尾西蒙佩吉的这番话放进去,变成对于这种大道理的另一个回应。
你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学校的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行为不能做,什么行为应该提倡,上课应该认真听讲,作业应该认真完成,早恋是不允许的,只有课本上说的才是对的;等你长大了,公司的老板,单位的领导,gover-ment的官员,社会的公知,也在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要老实工作,要勤俭持家,要安心哄老婆带孩子,坐公交要排队,住旅馆要登记,XO要戴套,blablabla……小时候出操走队列你要走在方阵里,长大了在单位工作你要坐在格子间里,死了进墓地也得埋在格子里……无论何时何地,总会有人催眠似的,不厌其烦地告诉你一堆大道理,一堆规矩,然后强迫你照着做,如果你实在烦了,他们就会把两手一摊,做出一副全知全能人兽无害的样子对你说:我这是为你好啊,不按照我说的来你会吃亏。
让你一肚子的火无处可撒。
英国人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我一直以为他们的基本造型是:衣着考究,言辞文雅,循规蹈矩,不管下不下雨,出门总是带把伞……但我和认识的几个英国留学生聊天,他们却告诉我,你去他们的家乡,每晚路过小酒馆,都能在路上踩到许多喝高了的,满地都是酒鬼,大部分是年轻人。
这个事实让我一度很费解,这些每天靠酒精填饱肚子的家伙,跟那些“英国绅士”,到底是不是一个国家的?
《The World's End》是这样一部电影,前半段里,它饱含了导演对于青年时代的无限缅怀:身体健康,思想活跃,没有负担,大把空闲,能吃苦,能受累,熬夜不会生病,宿醉隔天就能恢复,想和谁XXOO就和谁XXOO,他们free to do anything,简直就是“完美”的代名词。
人到中年,天天要关心血糖血脂血压,思维渐渐落伍,房贷车贷一堆,忙着陪老婆孩子家人,想喝酒都挤不出时间,偶尔出轨包个小蜜,还得防着Ed,所以说,人怀念年轻时代,怀念的无非是年轻时的那点轻狂,那点“想到了就做”的劲,换言之,就是那点“自由”。
片子里的史蒂文应该就是这类怀念的代表体,他开十年前的车,听十年前的磁带,用十年前的地图,甚至拿十年前的方式把妹子。
在一帮中年大叔里,他显得那么的不真实,不合群,在旁人鄙视的目光里,让人看不透动机。
到了最后,他还是吐槽了一把,你们都有房有车,老婆孩子热炕头,自我价值实现了,社会存在感爆棚了,我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一夜的疯狂回忆。
某些人总能在他身上照到自己的影子,然后扪心自问,我会不会是自己朋友圈里最没有成就,最不愿意长大的那个?
但是故事不仅仅停留在这里,后半段故事突然急转直下,开始扯上外星人,扯上意识形态,让人还没从自怜自伤的中年危机里缓过来,有点淬不及防。
看完电影,你又会发现,其实后半段导演想讲的,前半段也已经告诉你了。
外星人想要改造人类,一如“老大哥”想要改造人民:我给你们带来的是秩序和完美,人类本身是不完美的,这种不完美将会导致毁灭,牺牲一部分个体的自由,和集体同化,成全整个集体,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我这是在为你们好,你们完全没有理由反抗我。
在这种精神领导之下,你们应该老老实实买“五险一金”,老老实实贷款买房,老老实实娶妻生子,不要想太多,不要听太多。
不然你就会被“替换”,而你则成为社会建设的“肥料”。
这种情况之下,史蒂文用“坚持年少的梦想”作为反抗方式战胜了外星侵略者,其实是个很狡猾的答案,年少的梦想有很多种,有简单如史蒂文式的“喝爆一条街”,也有“老男孩”式的渴求被主流认同,还有有泰勒德顿式的“重组一切”,你到底怀抱哪一种?
电影的结尾是我最喜欢的,外星人撤走,机器人垮台,社会文明陷入瘫痪,人类返回农耕社会,其实就是导演某种程度上对于“推翻最高权威,破坏秩序,寻求自由”这个结局的隐喻。
自由总是伴随着一定代价的,既然你选择了自由,就得承受自由的代价。
至于史蒂文,一定有不少人对他最后反过头去领导机器人大闹人类酒吧这个结局不解。
其实很简单,维护机器人不是说他反了人类,反过头来想想各位看官,末日之后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排斥和抗拒,不又是某种程度上的“规矩”了么?
他这样的人就是如此,自由对于他的含义就是“做想做的任何事情”,他天生反对一切,不对所有规矩低头,这样的人放在乱世叫做英雄,放在和谐社会叫做“不安定分子”。
总有这样的家伙,他们站在“规则”的对立面,嚣张地比中指,然后大吼:“我们要自由,要随心所欲,即使我们会喝高,那又怎么样?
我们觉得爽就行了!
”
pathetic romantics 三剑客三部曲最后一步很多僵尸肖恩 和警探肖恩的影子啊 不过到最后也没说明当年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好基友一辈子 人人心中一个长不大的自己 渴望自由 不愿被社会妥协 看似幼稚但着实令人向往。simon nick黄金搭档 但是这个系列越到越来越无趣了。。。对了 少年gary king so cute~
片头还有和外星人嘴炮很精彩,中间bar fight有点重复太多,相对要讲这么大的结局显得有点匆忙。gary king这种角色很有感啊~
从僵尸片到警匪片再到科幻片,不变的是恶搞,变化的是情感,从最初的惊艳,到期间的爆笑,再到现在,竟变成了伤感,意外的被影片中加里·金那种对学生时代的念念不忘所感动。我想这一部的主题并不是恶搞科幻,而是对现实的微笑嘲讽吧。
三部曲三部曲,三场的第三部,这个设定,我无法接受了,难道互联网是外星人~~~
经过重重努力,加上坑死两个队友,主角终于完成了从科幻片主角到奇幻片主角的转变……结局1秒从3014年跑到DND即视感。荒诞故事,神走位剧情,总之不算是我的菜。
男主角性格刚好是我最讨厌的那一型,剧情从头到尾更是一通放屁
我太喜欢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了,只能这么说...
即便没有那些花哨的东西,这个主打怀旧的故事本就很好看了,拒绝长大以及对青春、友情的怀念。之后那些奇奇怪怪的设定俨然又一个《天外魔花》或《极度空间》,发现血与冰淇淋三部曲都是讲主角们孤独的对抗世界,是满布的恐惧。《僵尸肖恩》是大群僵尸,《热血警探》是奇怪的小镇居民。而这回则是……
剧情太扯了太贱了好么??但我竟然从中看出了一丝深意和悲凉。还是老道理,切莫饮往昔之水,切莫执着于往日的欢愉,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时光逆流一定引起紊乱。一味沉溺过去,你将已当下的毁灭作为交换的代价!
外星人版僵尸肖恩,没什么新意,没什么亮点
前半段以为是文艺片,结果后面变成了科幻片...
血与冰激凌第三部,科幻末日blahblah...明显没有前两部来的爽,先是一群中年老男人妄图回归青春,然后是外种入侵,最后是文明停板。喜萌明显老了,耍起宝来也力不从心,还好NF一直还在,三部曲里最不喜欢的一部
好棒!!!马丁的[足球足球头好想一脚踢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天马行空,可惜我没跟上节奏,你也没给我跟上你节奏的阶梯,so~
各种类型片的糅合,最后的结果是四不像,让人觉得西蒙埃德加他们只是在任意开脑洞,所以,作为观众的我们,根本不用认真对待?因为只是个joke?所以主人公们的坚持/追求/需求/情感都显得苍白可笑。我越看越疲,越看越不耐烦,越看越不在乎主人公们的命运/情绪/转变,只想着,哦。你玩得开心。
这种几乎算是生硬的怀旧还真是没完没了,最后疯狂的外星阴谋论还算提神,不过依然流于矫情,英国人的普遍文化素养令人敬佩,但那种自命不凡的“胎里横”也总让人觉得坐立不安。
从五星肖恩到恶搞FUZZ到这部屎屁尿,印象中的英式黑色幽默渐行渐远。片子成色就像又一部好莱坞流水线上的三流无节操喜剧,除了结尾是照例的‘BAD END’
那种贯穿了整部《僵尸肖恩》、半部《热血警探》的独一无二的睿智和幽默,到了这儿恐怕只能去最后10分钟里面找;西蒙和埃德加的自娱自乐,连尼克都没太入戏。演员表里面”健身教练(26)“泥垢!
一般。前40分钟喝酒之路我还觉得是一场蹩脚的好兄弟重获昔日情谊的温情片 前几个酒吧里这几个人毫无互动感 不情愿不熟悉 全是Gary自己一人在嗨 我甚至也觉得这样发展下去只要后面能五个人大和好就挺不错的 直到出现了蓝血人 我就知道明白导演要的不只是这样。讲破除机械化人生要自由洒脱 这观点不错 但Gary用嘴炮吓走外星人我想起了“你不要和傻逼吵架 他们把你拉到他自己的智商水平并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这个梗 就真的过于黑色幽默了。还有胖子打穿对方肚子掏出自己的结婚戒指重新戴上这个太酷了 最搞笑的还是那句骂外星人的“你别想在这里开连锁店”我要笑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