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你想得到,总需要先付出与失去。
印象里的意大利导演马提欧·加洛尼似乎还是拍摄《格莫拉》的样子,而在他的新作《故事的故事》中让人着实惊艳了一次。
和他以往的电影不同,在这部电影中,加洛尼似乎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构筑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它带着卑劣的诅咒,可怖的预言以及死亡的腐败。
电影改编自十七世纪的古老传说,加洛尼给这些古老的传说穿上了一件精致的衣服,并且让这部由古老传说改编的电影有了自己的意义和语境。
和加洛尼以往的电影相比,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惊艳四座,美不胜收。
尽管这部电影以童话为根基,但是,整部电影的受众却是成年人,除却那些怪异的角色之外,整部影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不安的恐惧之感。
阴谋,情欲,控制,死亡......这些本不应该出现在童话中的词语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同样,也是它最玩味无穷的地方。
影片围绕着三位皇室成员展开,一个是求子不得的王后,一个是耽溺于情色的国王,还有一个是为昆虫而痴迷的君主......诅咒和宿命,欲望和陷阱,怪异和反叛,水怪,预言者,仙女,魔鬼,怪兽,流浪艺人,老妇......这些元素和角色逐次登场,构筑了三个古怪而又悲戚的故事。
在电影中,加洛尼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变幻无穷的画面将每一个故事都演绎的近乎完美,其中还有不少对历史风貌以及社会风俗的描绘。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将各个元素经过疯狂的,绝妙的,美丽的视觉形式呈现,让人沉湎于一个新的世界中。
第一个故事,美丽而残忍,美丽的王后因为没有自己的孩子而苦恼,一位预言师告诉她,只要能够杀死湖里的水怪,并且选定一位处女来烹调,吃了之后就可以立刻怀孕。
为了实现自己的生育之梦,王后牺牲掉了国王,最终得到了两个有白化病的双胞胎。
第二个故事,可怜而无奈,耽溺于情欲的君主痴迷于一位只见过背影的老妇,他误以为老妇是年轻的少女,于是朵拉在黑暗之中和他有了一场鱼水之欢。
直到第二天早晨,阳光照在朵拉身上,才发现这是一场噩梦。
第三个故事,荒诞而悲凉,古怪的国王喜欢养奇怪的生物,有一天,他抓住了一只跳蚤,并且将它养大。
跳蚤死后,它将跳蚤皮作为为女儿选择夫君的测试,最终带来了可怕的后果。
影片以明快艳丽的童话风格进行着,而其中不时出现触目惊心的血腥场面,彼此之间的强大反差形成一种怪异的视觉张力,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
比如朵拉的妹妹请求刮皮匠剥掉自己的皮肤,当她血淋淋的出现在城堡周围的时候,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当镜头从背后转过之后,观众看见的是鲜血横流的面容。
当这种残忍和宁静的城堡发生碰撞的时候,影片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残忍的阶段。
和其他的奇幻电影相比,《故事的故事》弥漫着一些死亡的阴郁,导演让观众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中,在荒诞的故事中感受幻象和真实。
影片中存在的欲望,贪婪,虚荣,欺诈,暴力,死亡等等都是现实生活的投射。
加洛尼用自己的镜头,将这些奇幻故事从现实中剥离,而后在光影之间转换成一种预言和映射。
结尾,在杂技演员在绳索上自由穿行,这一设定和影片开头所说的“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你想得到,总需要先付出与失去。
”形成一种呼应,得到和失去,现实和梦境,都是隐藏在这部童话中的真意。
看到巨人对公主的体贴,还以为巨人是王子受了妖法变成的。
巨人还是巨人,这个剧情比王子变青蛙,美女与野兽之类的故事好多了!
虽然巨人很可怜,公主很可怜,但最冤枉的戏班子一家好吗当了皇后的老奶奶其实是赚了啊。
用自己七老八十的身体嫖了还算年轻力壮的国王,之后还变年轻当了皇后一段时间。
按照原本的人生轨迹,她是会呆在小房子里了此余生的。
妹妹四处找人剥皮蠢得我已经不想说什么了。
屠夫也下得了手!
处女生的孩子和皇后的孩子长得一摸一样,不就说明这孩子和国王没什么关系,甚至和自己也没有关系,是海怪的后代,所以皇后才想除掉这个仆人的孩子吧国王为什么放着骑士不用,自己去杀海怪。
出谋划策的巫师,害死国王皇后,让海怪的孩子登基,如果和海怪有关系的话他简直是宫斗的幕后赢家。
(以下可能含剧透)1. 五日谈 电影改编自17世纪的故事集《五日谈》(也叫“故事的故事”),作者Giambattista Basile。
《五日谈》包括最古老版本的画眉嘴国王、灰姑娘、睡美人、穿靴子的猫、莴苣姑娘,但都是暗黑版本。
导演在采访中承认《五日谈》可不是给小孩儿读的,原著里充满了性和暴力(片中已被导演和谐掉)。
他说在读原著的过程中,感到这些故事非常熟悉,其实在现代社会中都有映射:比如两姐妹返老还童的故事,放在今天就是整容;还有今天的母亲为了孩子,也可以无底线。
另外,这几个故事都是用寓言讲述人欲望过度,变成obsession的情况:比如皇后对孩子、皇帝对跳蚤、皇帝对性。
而obsession是导演一直以来想要表达的主题。
《五日谈》一共50个故事,片中三个故事参考的是:第9个故事:La cerva fatata,妖鹿第5个故事:La pulce,一只跳蚤引发的故事第11个故事:La vecchia scorticata,三姐妹(中文译名以译言古登堡计划版本为准)不过导演实际还参考了其他故事,并把一些情节杂糅在一起。
2. 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导演视费里尼为自己的男神!
他认为费里尼一开始是新现实主义,后来转变为《Fellini Satyricon》的寓言家风格;自己也是这样的,之前的作品《真人秀》(Reality, 2012)(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是在把现实寓言化,这一部是把古老的寓言故事现实化。
3. 莎士比亚这是意大利导演Matteo Garrone制作的第一部英语电影。
因为导演觉得自己的电影有些莎士比亚元素,而且意大利著名作家Italo Calvino曾称赞《五日谈》作者Giambattista Basile是“那不勒斯的另类莎士比亚”。
4. 打海怪的氧气罐第一个故事中,与海怪交战的国王穿着16世纪的“潜水服”,实际上这种服装没有氧气罐,所以他能在水下和海怪持续交战还是挺奇怪的……5. 呼啦圈熊片中表演呼啦圈的熊来自俄罗斯一个马戏团,名叫Tima,片中的驯兽师也是俄罗斯人Pavel Vyakin。
Tima已经掌握了200多指令,但网上对于Pavel的驯兽方法有很多争议,也有意见认为本片对参演的动物普遍不好(还有一只被踢的孔雀)。
Source:IMDB:Il racconto dei raccontiVariety.com interviewThe Daily Beast interview-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TExNzcyMA==&mid=400815762&idx=1&sn=ebe470e6d222154577574aa0c4a5816d#rd
故事中的故事——控制狂与缺席者时隔多年再次重温《故事中的故事》,我终于搞清楚了故事中的迷人之处来自何方。
最近读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发现故事里的父母角色一个是控制狂,一个是缺席者。
求子心切的皇后是控制狂,她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儿子,眼中根本看不到其他人,这种狂热的爱先是让国王去世,然后又把儿子逼走了。
她要求儿子也眼里只有他,甚至不许拥有朋友,更没有自由。
为了占据儿子所有的注意力,她甚至差点杀了儿子的朋友,而这一切的借口都是“世界上没人会比我更爱你”。
现实中这种父母也存在,他们以爱为名绑住儿女成长和奔向自由的意志,不允许他们违背自己的意志,否则就要以伤害自己或伤害孩子来威胁他们。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就把希望和人生寄托在孩子身上,然而这种负担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太过沉重,最终每个人还是必须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缺席者则是公主的父亲,他沉迷自己古怪的养虱子爱好,完全无视女儿和其他人的存在,最后甚至任性地用虱子皮来作为选女婿的标准,极其不负责任。
同时,这种缺席中也存在对孩子的控制,因为父亲说了,自己之所以选择虱子皮是因为他以为根本不会有人猜中这是什么皮,本质上还是想让女儿留在身边,不想让她结婚后离开家。
然而孩子终究要长大,于是公主就反抗了,但第一次的反抗是出于赌气嫁了一个巨怪,其实她内心是希望父亲终于看到自己了,并且为自己的缺席而忏悔。
女儿浴血归来,掌控了自己的人生,虽然代价惨烈,不但自己度过了噩梦般的一段时间,还让会走钢丝的小丑一家惨死。
而小丑一家就是开场为皇后表演的小丑们,说明那个走钢丝的男孩就是那个被泼了冷水的女人肚里的孩子,他为了救公主被巨怪杀死时才十六岁。
这也与开头巫师说的生死相连呼应。
电影中的生死为何如此紧密相连,其实是因为孩子无法忍受父母把对人生的希望投射在自己的身上,就像一个人长大后却仍然用脐带跟父母相连一样,必须剪断那条脐带,孩子才能拥有自由,才能真正成长。
然而控制狂父母养大的孩子会对那条脐带又爱又恨,既想剪断它,又怕因此伤害父母,因为他们把那条不合时宜的脐带合理化,一边说它是爱,一边用它绑住孩子,因此拥有逆反心的孩子也会对自己的反抗感到愧疚。
但是反抗是必要的,不挣脱脐带,就无法真正成长,无法成为一个拥有自我意志的完人,永远会怀疑自己的感情和选择,也就无法确认他人的心意。
没必要对父母愧疚,因为他们也该拥有自己的人生。
那么好色的国王和贪婪的老妇人故事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国王是在控制狂父亲和缺席母亲养育下长大的另一种形态。
前文提到的王子和公主都是被美化后的孩子形象,而国王反而更接近被扭曲后的孩子形象。
他极其缺爱,这反应在他色情狂的表现上,对欲望的无限渴求,但不会尊重人,只会掳掠和占有,还要求女人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否则他就要滥用权力。
他强迫唱歌的老妇人见他一面,先礼后兵,送礼不成就要动武。
而老妇人在假冒年轻女子和他见面后,就被残忍地丢出了窗外。
实际上这反应了他对母爱的渴求,一般低自尊的男性会更可能被年长得多的女性的吸引。
渴望在其他年长女性的身上获得他缺失的母爱,然而内心深处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母爱的空洞无法轻易被填补,而他继承自父亲的无法善待他人的控制狂天性,又让他很难守住爱,所以老妇人变成的少女终究还是变了回去。
贪婪的老妇人是扭曲孩子的另一个侧面,只是把对爱的缺失变成了现实中的贫穷和衰老,那个扭曲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如此丑陋,不值得被爱,只有通过撒谎、欺骗,甚至是幸运魔法,才能帮自己赢得爱情,然而她知道,那个看似完美的自己只是假象,她认为别人永远无法接受真实而丑陋的自己。
因为没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一次次被拒之门外,只能伪装一个乖孩子来赢得喜爱,所以就不相信别人也会无条件地爱自己,就像那个剥了皮来试图变年轻的老妇人,就曾被撒谎怕被认出来的姐姐拒之门外。
就像那个可怕又可怜的巨怪,一次次被伤害后仍然渴望爱。
就像国王为了让皇后露出笑容,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去屠杀海怪。
里面的人面对爱情都是如此卑微。
他们就像小丑一样,耍着把戏,取悦众人,小心翼翼地走着钢丝,维持着脆弱的谎言和完美的假象,面具之下却流着泪。
然而,丑陋的那一面,其实也是美的。
我看过电影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巨怪那温柔而又残暴的爱,还有母亲怪物被儿子杀死后安详的脸,还有妹妹被剥了皮后蹒跚向城堡走去的身影。
真实的自己或许确实不那么美好,甚至很扭曲,然而那才是给人留下印象和值得爱的部分。
扭曲的小孩哪怕泥泞不堪,满身鲜血,也渴望被看到,渴望被理解,被信任和拥抱。
剥开假象后露出的痛苦,是我们为爱付出的代价。
一,你妈是个偏激的控制狂,不准许你交朋友,偷窥你的私人空间,以爱的名义剥夺你的自我。
最终,你逃了,你以为你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其实你不知道,你“杀死”的是自己的母亲。
这是成长的代价,也是成为独立人格的宿命。
二,你有个强势的姐姐,比你美,比你聪明,比你得宠,比你运气好,比你野心大,比你口才佳,比你会演戏……即使你有天籁的歌声又能怎样,你还是活在她的阴影里。
终于有一天,贫穷不再,富贵袭来,她给了你一身华装让你来看她盛大的婚礼,愿意和你分享财富和幸福,只是有个小条件,要你对外保密关于她的黑历史。
嫉妒占领你本就愚蠢、轻信、盲从的脑袋,你彻底毁灭自己。
可惜的是,你没来的及看到你姐的下场。
多少人的目光从来都盯着别人,而从不审视自己?
三,你爸有钱有权,还有特殊的癖好。
你明知道在他眼里你还不如一只跳蚤,可是你对于父亲的无条件的爱还是让你选择了顺从他的包办的畸形婚姻。
你嫁给残废变态,洞居蛮荒,茹毛饮血,无人交流,没日没夜忍受苦役和蹂躏,“丈夫”甚至会杀害帮助你的好人以绝你想逃跑的念头。
你才明白父亲为了所谓的诺言实为自私的脸面逼你走上绝路,于是你找机会杀掉“怪物”,重拾自我,重获新生。
警惕那些怪物男人,哪怕是自己的亲身父亲,都不要留情。
女人一旦脱胎换肤,将强大无敌。
小时候一定或多或少的听过美好的童话故事吧?
善良的白雪公主被英俊的白马王子一吻而苏醒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丑小鸭熬过了鸭生的冬天成长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并且母子相认……
白雪公主但是这些故事的真相你有认真思考过吗?
白雪公主的恶毒继母侮辱凌虐前皇后遗女身为父亲的国王能不知道吗?
但是这位统治万民的父亲却未曾发一言,不发言就是默许。
如果“父亲”这个角色能在家庭中承担应有的责任,爱护孩子,白雪不会受到凌虐侮辱甚至毒害。
丑小鸭的故事就更惨了,活生生就是一个“母亲”抛弃身体有不足之症的孩子的故事,而在这个孩子成长为优秀的白天鹅后又巴巴的认亲。
丑小鸭即使这个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并且自己曾经抛弃过他。
真善美的童话故事只存在于孩提时期,长大后只有成人式暗黑童话。
其实温暖柔软的外衣下一直包裹着冰冷尖锐的刺,这刺能让人清醒让人看清现实,只是我们一直未曾深究。
但是这部电影替我们探索——《故事的故事》
引用自豆瓣海报一部意大利电影,改编自17世纪的那不勒斯语童话集《五日谈》。
这部电影由三个单元构成,“女王” “两个老妇人” 和“跳蚤”。
血淋淋的镜头,处处充斥的荒诞,诡异的剧情走向,毫不避讳的向观众展示了什么才叫“暗黑童话”。
而我认为,这部电影更是值得向每一位女性推荐。
从第一个故事单元“女王”讲起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剧中神秘人的一句警示“每一个新的生命都需要一个生命逝去。
”
截图国王为了满足心爱的王后无法怀孕但又渴望怀孕的愿望而亲身冒险斩杀水怪,不幸战死。
王后来到国王的遗体旁却只是冷漠的一扫而过转而拿起国王用生命换来的水怪的心脏立刻回宫。
吃掉了巨大的心脏后,王后随即怀孕并在当晚生下了孩子。
截图一切发生的十分流畅,毫不拖泥带水。
国王的死没有引起任何的轩然大波,彷佛没有任何意义。
荒诞。
之后,王后成为了女王。
一个欢乐的女王,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她对王子的“母爱”是站在王位之上的,孩子对她而言更像是一个个人所属物。
畸形的控制欲,在让她对孩子极端控制的同时又极端依赖。
截图这种“爱”让她失去了自我。
但是“女王”这个形象寓意放在现在来看,却是让人熟悉的。
“你必须要让我开心,事事都听我的话,因为你是我的儿子(女儿)”80%的人都听过这句熟悉的话。
佛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中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它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它的能量大都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
超我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代表了良心以及自我理想。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女性在有孩子之后,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害怕其脱离自己的控制,从而弱化“自我”,忽略“超我”。
“本我”就像是一匹不受“自我”这个马车夫控制的马,肆意奔腾,偏离“超我”这个目的地。
最后结果会如何呢?
弗洛伊德在书中认为“本我”“自我”与“超我”长时间无法平衡会给人创造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影片中的“女王”因为自己对儿子包含有强烈控制欲的爱而杀死了自己。
生活中的“女王们”则是选择放弃奔向“超我”,磨灭了“自我”。
某一天,会向孩子大喊出那句心灵硫酸:“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你知道吗?
当初就不该生你。
”如果把“爱”里面的那份控制欲抽离,一切都会比较轻松。
没有一个人该是另一个人的“所属物”。
即便是血脉相亲的母子,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意识。
母亲这个角色,是指路者是引导者,但绝不该是病态的掌控者。
如果在成为母亲后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很多麻烦不会产生。
毕竟到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谁都不例外。
第二个故事单元“两个老妇人”这个故事则是对美貌的思考。
人是习惯怀念的动物。
当皱纹爬满脸颊浑身皮肤松弛的时候,人总是会惯性的怀念那个满脸胶原蛋白皮肤紧致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年龄。
尤其是天性爱美的女性。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想方设法的延缓衰老的到来。
甚至一度无所不用其极的追寻青春永驻。
中国有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欧洲有“吸血女伯爵”用少女的人血沐浴以求青春永驻。
还有故事中的这对姐妹。
姐姐幸运的受到了巫婆的帮助重回少女时期,接着勾引好色的国王成为了王后。
当妹妹询问她是如何重回年轻的时候,她告诉妹妹自己剥了自己浑身的皮。
荒诞的是可怜的妹妹竟然信以为真,高价要求屠夫把自己浑身的皮都剥掉。
截图而姐姐虽然重新回到了少女时期的容颜,但魔法是有时效限制的,当魔法失效的时候,她又变回了苍老的妇人,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就像是一个更加黑暗的重返青春版的灰姑娘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里没有痴心的王子也没有单纯的辛德瑞拉更没有水晶鞋。
在这个医美技术先进,各种可以美容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女性选择延缓衰老是无可厚非,甚至是该受到支持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当身体到了某一个阶段,比起强制的留住时光,不如优雅的老去。
美丽如“永远的公主”奥黛丽.赫本,也同样有美人迟暮的一天。
但是即便是衰老,她依旧是美丽而优雅的做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奥黛丽赫本与其生硬紧绷的反抗,不如放轻松的接受法国有一句谚语:女人即使老去,也不会枯萎。
第三个故事单元“跳蚤”这个单元也是我最欣赏的单元。
结合前面两个故事单元来看,女性总是处于一种不安,被动的环境。
女王因为对不可预测的未来的不安而迫切的想要孩子,之后又紧张的时时刻刻控制着孩子。
老妇人因为所有人都在歌颂年轻貌美,而想方设法的想要重回年轻。
归根究底是因为这个世界对女性的逼迫。
不生孩子未来就不可预测,女性被工具化。
不年轻貌美就会被人所唾弃,女性被符号化。
所以,大部分女性是在自己也没有察觉的状态之下就被动的形成深深的观念价值以及被动的安排。
这在第三个故事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谙世事的公主被不负责的国王父亲因为一个荒诞的猜谜而许配给山中野人。
她不堪受辱想要轻生,但却被国王的“面子论”而阻止,并强行下嫁。
在国王的认识里,亲生女儿的幸福没有自己的面子重要。
单纯的公主直到此时终于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无形的禁锢,以及缠绕在自己身上的傀儡线,有了反抗的心思。
所以在后来即便是遭遇了被野人性侵,和仇人一起过着茹毛饮血的苟且生活她依旧没有放弃。
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活下来。
最后甚至捉住时机亲手斩下野人的头颅抛在国王的面前。
有观众说公主黑化了。
我不这么认为。
当你身处黑暗不断被其所侵蚀,没有人可以帮你的时候,唯有奋起反抗让自己成为光源才能自救。
我一直认为,女性自身所拥有的能量是巨大的。
她们总能更快速的适应变化,用更敏锐的视角剖析事情,能够及时做出调整伺机而动。
所有的女性不该在她们的所有行为前都被无形的加一个“被”字。
公主没有被世界压垮,而是选择撑起世界。
所以最后她成为了女王。
成为了黑暗中的光。
当她们崛起。
">#当她们崛起。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冬暮影记』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这几年,魔幻题材是票房保障是显而易见的。
哪怕是美剧《冰与火之歌》,都在以欧洲神话叙事传统的持续生命力作为支撑。
意大利人坐拥几乎整个文艺复兴的文化宝藏,改编的又是本民族的方言故事集《五日谈》,按耐不住要亲自挖一把这个金矿也是情理之中。
简要复述一下故事脉络。
(没看片的请绕道,我已经友情提示了哦)片子讲了三个王国的故事。
第一个王国,国王夫妇想要有个孩子,黑袍术士神秘到访,给了方子:取出水怪的心脏,找一个处女烹饪,让王后吃下就能怀孕。
国王夫妇依次照做。
国王在杀死海怪过程中受伤死去,但王后果真顺利产胎。
烹饪心脏的女仆也在烹饪过程里受孕。
王子和女仆的儿子是长得一模一样如双胞胎。
王后一直拼命阻拦王子和“兄弟”腻在一起,但无奈命运早已将两个孩子缔结在一起。
王后为了生子采用的暴力必须以暴力偿还。
最终为了唤回儿子,她变成怪兽的模样想杀死女仆之子,而被赶来的自己儿子刺死。
第二个故事,文森特卡索饰演的国王是个荒淫的肉欲者,一天被少女的歌声吸引一心想要占有那个少女,然而少女的声音实则来自一个丑陋的老妪,老妪用计在黑暗中和国王交媾,终于看到老妪真相的国王惊慌发作把她从塔楼抛下。
老妪掉落在丛林里,被一个女巫救下,以乳喂之,竟将老妪变成了美丽的少女,她而后被打猎的国王再度发现,惊为天人,娶为王后。
婚宴上老妪的妹妹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也想让自己像姐姐一样倒回青春,只能在现实中被刮得鲜血淋漓。
而所有的魔法都是有时限的。
第三个故事,侏儒国王有个秘密,他以自己的血养大了一只狗一样大小的跳骚,跳骚死后,他以跳骚皮作谜面,猜中者就可以赢娶他的独生女。
他以为可以以此让女儿陪他终老,没想到人群中突然出现一个半兽人,一下就猜对带走了公主。
公主百般挣扎,国王却坚持信守诺言。
被带走的公主在半兽人的山顶洞穴里备受煎熬,直到遇到一家好心人将其营救,并将奥克斯扔下山谷。
本应峰回路转,半兽人却再次杀出,虐杀了一家人。
公主夺路而逃,面对真心爱她的半兽人,她再无可逃,终于依偎在他背上,然后给了他割喉的一刀。
公主带着半兽人的头回到父亲的宫殿。
国王跪在她面前。
公主被加冕。
作为元老级的骨灰哈迷,首先要说Desplat的音乐很对味。
满片铺得到处都是,好在做的的确不错可以忍受。
看了一半时本来想说,类似这样的黑童话,谁都能写一堆扔出来,但片子里这三个故事比我起初理解的黑童话要走得远。
因为黑暗童话不只是反童话和对常规叙事的狗血反转,而是在叙述中对故事背后那些层出不穷的现实逻辑的勾引。
如果只是单纯改编几个四百年前拿坡里方言故事集里的童话故事,又有什么意思呢。
片子有趣也不同寻常的也正是每段故事叙述的过程里,对故事落脚处的暗示不停地滑动。
如同片名《故事的故事》所暗示的一样。
观众在观看叙事的过程中必须主动的不断推测不断落空不断迷失。
只是在最后在片尾才好似能够找到一个落脚点,命运的公平,有得必有失的报偿,以及能者当自强的论点是从故事母本《五日谈》里就看得到的东西。
除此以外,仍能感受得到意大利电影从帕索里尼时代起就没变过的主题:子辈与父辈间的斗争,或者说是子辈的成长如何独自肩负主宰命运。
(看得出来导演Garrone是想当大佬的。
) 最后一镜凌空的走钢丝者,把命运,公平和勇气这些个关键词隐晦地表达了出来。
站在童话对“真善美”的歌颂的反面,《故事的故事》呈现的是现实的残酷,个体和命运不屈不挠的斗争,没有天生的幸运、权力或美貌,也没有永不凋零的幸福花朵。
Garrone绝对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左派,他对强者的崇拜和其认知命运时的残酷保守,都透露了这一点。
但这些立意落脚点说实话就是扯淡,是不得已而为之。
后现代童话最反对的就是童话(或者说所有传统叙事)构建而来的那个逻辑和初衷,也就是立意。
可是他又必须放些隐性主题进去以供观众去表述。
王后吃心,国王水下杀妖,老妪“整形”,国王饲养巨型跳骚,公主割喉半兽人……这些“骇人耳目”的故事元素披着黑童话和巫术的斗篷,行使的是驱散影像深度思维空间的使命。
Garrone努力用每个镜头的雕琢放大它所能传达的暗示信息,以分散瓦解一个传统线性叙事所要提供的“故事焦点”,他希望以影像的“骇人耳目”而使观众的注意力只停留在它的表层。
我不知道他是否成功,反正我是看到他背地里按自己的世界观在故事内涵上夹带私货了。
自我矛盾是一定的。
因为电影说到底还是个现代性的产物。
而这个时代早就甩现代性半个世纪远了。
老话重提:从内含上讲,安东尼奥尼已经把电影作为世界观的路走死了,从美学上讲,阿巴斯也把电影作为艺术的路走死了。
当然,从风格上讲还是有很多可以创新可以尝试的。
比如这个片子,导演拿着本子讲清楚他要的风格,其他的,摄影,美术,服装,演员,做音乐的,你们好好忙活去吧,没什么不明白的也没什么好纠结的。
能把美术布景道具服装做到位,也值得夸你几句,毕竟也算为影像的饱满做了大贡献。
最重要就是摄影和表演,要精准地服务于戏剧性,不能给观众留下离开故事进行思考的空间。
别纠缠深层次的东西,是这个时代大众电影成功的重中之重。
叙事快感和影像的饱和比什么都重要。
如至多140字的“文字碎片”微博一样,在“时空碎片”电影里,言简意赅地把故事元素放上来,聪明的观众自然能从碎片以外的空间体味出别的内涵,绝大部分的“其他”观众也能在流光溢彩血腥暴力里获得虚幻的快感。
这个片子就是按着这个路子做的,所以它是安全的。
安全当然是好的,可也是无趣的。
Garrone从《格莫拉》开始就是个依靠剧情(戏剧性)取胜,认真干好手艺活的优秀匠人。
每一个电影,我们都应该把它放在整个电影史中纵向地看。
片子起名叫《故事的故事》,但在这滑动的叙事里,我看到的却是“电影的电影”。
这个时代的导演,要是真想随心任性地真诚拍一部有“电影观”的片子,可别自杀啊。
for《环球银幕》
虽然之前就听说过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来豆瓣看到好些匪夷所思的理解和问题,我也是莫名惊诧了。
因为我看时觉得这三个小故事还是很好理解的啊。
王后和王子的关系应该是隐喻母爱的自私和排他性,王后一开始就显露出对丈夫死亡的毫不在意,后面她的生活的重心,欢乐的根源都集中在王子身上,王子看马戏笑,她看到王子开心就由衷笑了(和之前她和国王一起看滑稽戏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王后非常反感王子和女仆的儿子约拿(本质上应该是王子的兄弟)间的亲密关系,试图在悬挂着动物尸体的地方谋杀约拿未果后,约拿只能离开,后面王后付出变成怪物的代价也要抢在王子找到约拿前杀死约拿,这时的王后已经抛弃人性成魔了,即便如此,王子一来,她看到儿子,还是会立刻停手以免伤到自己的孩子,而王子已经认不出变成怪物的母亲,所以杀死了她。
这个故事表现了母子间的关系,虽然子女曾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虽然母亲如此的爱子女,但子女有子女的生活,必须脱离母亲。
姐姐和妹妹的故事应该讲的是亲密姐妹间的竞争(和上一个故事中的兄弟间关系形成了对比),这对姐妹原本是各方面相似的(上一个故事中的兄弟间倒是地位悬殊),看到姐姐变年轻成为王后后,妹妹倒底是因为愚蠢,还是被嫉妒蒙蔽了理智,为了和姐姐一样,哪怕付出剥皮的代价都是可以的。
最后一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公主一开始渴望爱情,期望父亲替自己找到一个如意郎君,结果胡闹的国王却在猜迷游戏中把她输给了野蛮的巨人为妻,还为了所谓的国王名誉强迫她接受(父权),可怜的公主期待有人来救她,还真有好心的马戏团一家来帮她,救公主的小伙很帅(有点像传统的童话故事走向了),可惜,巨人追上他们后杀死了马戏团一家(夫权暴力),公主最后用智慧和勇气,手刃巨人,回到王宫,成为女王,应该是女人(人)只能依靠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的写照吧。
三个故事虽然是分散的,但还互有关联,第一个故事里,国王下葬时,第三个故事里的养跳蚤国王和还是小女孩的公主、第二个故事里的好色国王都出席了,第三个故事最后,公主作为女王登基,第一个故事里的王子,第二个故事里的好色国王和由老太婆变的王后也出席了,更有意思的是王后这时突然开始衰老,只得匆忙逃出王宫以免被人发现,还是为了贴合第三个故事的主旨,人必须依靠自己获得幸福。
红颜易老,靠欺骗,靠好运(魔法)得到的快乐都是转瞬即逝的。
心理学上有一种诊疗手段是让患者述评或续写经典童话故事,以此来判断其心病所在。
人们对于同一则童话里的不同投射很能反映出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症候。
从这个角度上讲,童话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梦境具备相同的意义:它们都是通过对原型、象征和隐喻的集合,架起了一座通往潜意识世界的桥梁,患者也能通过体味用象征语言包装在梦境或童话中的情感,来达到一种和宣泄和平衡。
可以说,长期流传而又未被阉割的童话是人类集体意识的一种高度抽象。
其中的善恶伦理,规训惩罚非常鲜明的昭示着人性深处的欲望与恐惧,及其所属文化最基本的世界观。
因此,对童话的解码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喜欢这部电影,在这里尝试着为电影中的三则故事解码,看官若有兴趣,不妨与自己的解读对照一下,若能因此发现笔者或自身的心理问题,未尝不是功德一件,哈哈,闲话少叙,切入正题。
童话的焦点常常是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这不仅是因为童话是孩子了解世界的最早课程,而且也是因为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起点。
所以,三则故事的核心在我看来是家庭中的这几对关系:母子,姐妹,父女,这三则关系中又隐含着三对夫妻关系;三个故事都有一条主线就是欲望的膨胀以及对它的解决和冲破,以及对于掌控命运的追求。
下面进入具体分析。
第一个故事:母子有观点认为,白雪公主的后母象征的就是母亲本人,但是人类没办法接受亲生母亲的恶,这与传统中我们对母亲的爱与尊重相违背,所以我们会在故事里把它转移到一个虚构的后母身上,让她代替母亲做恶及受罚。
哪怕是思想开放的今日,对于母爱的质疑仍是各类文明中的禁忌,尽管母亲其实是最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的人。
我们的文化把母亲的角色放在无比崇高,无可替代的位置上,而对于这种极度亲密关系的阴暗面则选择回避或忽视。
所以当代反思母爱的文艺表现常常是隐蔽的,含蓄的,或是不做直接判断的。
与此不同的是,在古代童话和希腊神话中,父母的恶则来得直接凶猛甚至包含在宿命中,因而弑母和弑父的情节才会常常出现。
在这个故事里母亲的恶最早体现在她对父亲的冷漠中。
片中王后对于国王的牺牲不闻不问,甚至充满嫌弃。
这看似诡异,却像极了很多现实,只不过夸张一些罢了。
多少家庭里母亲有了孩子之后就完全以孩子为中心,而对丈夫不再关注。
电影里寡母对孩子的爱是深重的,更是充满占有欲的,这既是爱孩子,又是爱自己,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延续。
就像王后说的:“虽然你只在我的肚子里呆了一天,但你继承了我的样子。
”这句话其实很荒谬,因为王子很明显一点也不像她,而是和侍女的儿子长得一模一样。
这兄弟二人的亲厚是王后的心病,因为自己的儿子可能会因为别人和自己分开。
这种患有“连体症”的母亲是不能容忍任何失去孩子的可能性的。
可是正像某些鸡汤文中写的:“伟大的母爱当是放手”,只有放手让孩子成长,他才能摆脱对于母亲的依附,拥有真正完整的生命。
显然这个“臣妾做不到”。
电影中用非常诗意的场景展现了母亲对孩子渐行渐远的无力迷宫中的追逐,孩子的躲避与逃跑。
无论是王后还是现实中的母亲都终要面对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孩子年岁渐长,母亲会越来越追不上孩子的脚步,而孩子终要学会突出母爱的重围,与自己心志相投的人一起离开。
但是王后是不会这么放手的。
所有可能让儿子离开她的人和事都被她视为致命威胁,值得以死相拼。
现实中的有些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
如果说婆婆对于媳妇的挑剔还可以理解,因为很难说两个年轻人看对眼不是一时糊涂,那电影里两兄弟的相亲相爱就是注定的,都长得一样还不能说明吗?
然而母亲仍然拒绝接受,王后对于侍女儿子的排斥不是源于他低贱的身份,而是由于他的存在提醒了王后她不是世上与她儿子最亲最相近的人。
她不惜展开杀戮,不惜赌上自己的性命,就是不能接受儿子从母体上真正剥离。
最后一幕中母亲化身为魔兽,这是她心中的恶欲的显化。
她这副狰狞狼狈的模样,便是她亲生的儿子也认不出来,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诛杀了母亲的恶,就像现实中的孩子也必须勇敢地承认和面对母亲的不完美,与其斗争,才能真正拥有自我。
这个故事展现了与世上最伟大的爱相生相伴的阴暗面。
如果一份爱充满了对于他人的漠视和伤害,对于爱的对象的禁锢和控制,那么这种爱是无私还是自私呢?
这种对于母爱的质询真得让人冷汗直冒!
第二个故事:姐妹一般姐妹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方面大家相亲相爱彼此扶持,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会相互攀比和竞争,其中较弱的一方常常会因在竞争资源(无论是父母亲的爱还是家庭的物质财富)时处于劣势而对较强的一方形成依赖、敬畏或怨忿,甚至生活在另一方的阴影之下。
这种不断地被别人放在一起比较的经验常常对于两个人都是一种扭曲和伤害。
现实中的人也许能通过自身的成长成熟逐渐摆脱与这种亲密关系相伴的心病,但在这个童话里这些问题被放大到了极致。
电影中的老姐妹虽然相依为命,但她们的关系是相当病态的,软弱无能的妹妹依附于野心勃勃的姐姐,接受着后者的摆弄和控制。
把她们真正拴在一起的似乎并不是亲情,而是无法跳出的孤独、贫穷和卑微,所以当狡猾的姐姐通过偶然的机缘飞上枝头时,她们的关系便开始破裂了。
有的人说,要是妹妹替姐姐保守秘密,也许两人都可以在王宫过上好日子。
但是妹妹怎么可能做到呢?
反观现实中的人能做到吗?
且不论天涯社区上爆出明星假脸的ID有多少是他们自己姐妹了,光是对于奶茶妹妹同学室友的采访就可见一斑了。
看到和自己一个起跑线的人通过不光彩的手段上位有几个人能够安然自若呢?
大部分人总是会选择模仿或揭露吧。
反之,如果大家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心理就会平衡的多,嫉妒只存在于本来相近的人中间。
比如同学,同事,亲朋好友,而姐妹就是天生在同一起点上的竞争者。
这则童话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并没有遵循传统童话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则,虽然这里的坏人:好色的国王,贪婪的姐姐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报应(前者被欺骗睡了老妪,后者最终被打回原形),但全片里结局最惨的却是愚蠢但未必不善良的妹妹。
这是否意味着在《五日谈》(童话的出处)这部文学作品里的价值观里,英雄未必是驯良的温善之辈(最近时髦的说法叫“低智商的善良”),反倒是那些能下得了狠手,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不论是第一个故事里弑母的王子还是最后一个故事里杀夫的公主,甚至是最后狼狈逃窜的姐姐)。
因此,相比于姐姐的传统的恶(贪婪,欺骗,忘恩负义),妹妹的愚蠢和盲从反而是更大的恶。
这个钱色交易的游戏规则和欺骗上位的手段本来就是扭曲的,但是姐姐耀眼的成功让原本抗拒参与游戏的妹妹失去了重心, 一头跌落进去。
摆脱不了姐姐的魔咒,妹妹的人生何其惨痛。
回到现实中,那些想形成自己独立人格的孩子们也必须能从兄弟或姐妹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创专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三个故事:父女如果父亲是每个家庭里的“君王”,那这世上满是昏君。
他们拿钱养着那些吸血的人或癖好,却对自己的至亲不管不问,甚至推下火坑。
玩物丧志的国王让我想起吴奇隆的爹和蔡少芬的娘,他们都因为赌债提前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而那头巨大而畸形的跳蚤像极了世界各种扭曲和无限膨胀的病态欲望,那是长在人心上的毒瘤。
童话和现实里的英雄都是能认命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人,不论是终获自由的公主还是苦尽甘来的明星们,他们都以巨大的代价换来自己的成长和对命运的把控。
这个故事还有点女权主义的意味,男人对于女人的压迫常常体现在两点上。
一是权力暴力,不论是来自家庭中的父权还是现实社会中其它权力架构,男性拥有着支配女性命运的权力。
这也体现在国王身上,他集父权与政权于一身,仓促而糊涂地成就了女儿的悲剧;二是身体暴力,这里体现在高大凶猛的巨人对于公主的蹂躏上;电影中的公主受双重暴力的压迫,成了一颗无助的棋子,而生命中与她本应是最亲近的两个男人,却给了她精神肉体上最大的伤害。
尊贵如公主, 也还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哪怕夫君是个怪物,也只能遵守男人的游戏规则,被一方输给另一方,毫无尊严可讲。
公主拒绝女人这种悲剧,她轰轰烈烈的反抗道路虽然九死一生,鲜血遍地,却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里的鲜血和前两个故事中的鲜血一起形成了一个可怕的诘问:那些赋予我们生命以来源和支持的亲密关系是不是本来就充满了风险?
它可以给你生命的依托,却也铸就了最坚固的牢笼?
面对在扭曲的欲望下变质的亲情,是不是只能选择头也不回的互相背叛,殊死斗争才能真正把控自己的命运?
这种问题,对于集体意志强过个人主体性的中国社会似乎更有意义。
终章:欲望的膨胀与平衡我们东方人讲究的因果貌似在意大利童话中被转换成了关于平衡的哲学。
幸福和圆满可能就是欲望的微妙平衡。
而其过度膨胀时就会形成一种虚空,需要新的填充,而平衡的规则决定了一切不能无中生有,只能交易和替补。
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一预设。
电影最后一幕,所有的主角聚会一堂,望向天上走钢丝的人,那是平衡的准则最美妙的体现之一,它至高无上,宛如神谕;而与此同时,姐姐的花容月貌期限已到,美梦轰然崩塌,只能在绝望和惶恐中匆匆逃离。
世间欲望的平衡珍贵却难得,因为人类在诱惑面前非常脆弱,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代表着平衡的马戏团一家毁灭得如此迅速而惨烈。
【The Queen】国王满心的“my love”也换不来王后的一个吻别甚至一眼怀念王后充满占有欲的母爱再浓烈也得不到儿子的肯定最后一眼心都碎了呀一起潜水躲避卫兵寻找的他们多像两个相爱的翩翩少年老神棍说的没错 世间万物皆守恒这个故事严格遵从了守恒定律【The Two Old Women】同样被国王在卧室发现同样被扔出去 姐姐喝了路人甲的乳汁回光返照青春焕发 妹妹找磨刀人剥了自己的皮姐姐的野心得到一时逍遥妹妹的愚蠢得到至死都想不明白的为啥我得不到宠爱怎样的野心适配怎样的生活可是生活对高攀也从不宽容【The Flea】高墙内的孤独培育出了巨型跳蚤愚蠢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断送了自己的良心、健康和王位公主划拉野人脖子那一刻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一位王的诞生野人一定开了挂并在「除了真爱谁都杀不死」的选项前打了对勾面对国王众卿的臣服公主却哭得像个孩子加冕礼上公主看着头顶上的走钢丝表演像是看着希望软弱屈服没有好下场心狠手辣才能步步为营被逼急了灰姑娘也能变身美少女战士呢【Happy Ending?
】公主励志归来 加冕为王 普天同庆白化病王子斩杀怪物 救下最好的朋友夜夜笙歌的国王实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可是曾经像被强奸一样的性生活会让公主夜不能寐吧白化病王子要是发现了怪物的真身呢国王要是知道自己夜夜插的是曾经让自己反胃呕吐的老太婆会怎么样呢
2倍速看完,剧情不复杂,但最后通过一个场景硬生生把3个故事连在一起,这一点实在是太牵强了!
太暗黑了,看完有些后怕。
揭示人性较有个性的三个童话小故事。欲望是动力、是有效行动力的基础,是坟墓的基石。国王夫妇要孩子的故事,表达生死平衡、得失有应,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国王养跳蚤的故事让人想到婚姻里门当户对的重要性,不然可能是割下你的头的结局。天真变沧桑,柔弱变狠辣,无不是成长的代价。国王爱上唱歌女故事演绎了欲望使人痛苦、让人离谱。国王睡老妪和老妪剥皮,痛苦、滑稽,触目惊心。人于世间,不觉心为形役,难解色即是空。
口味太重了 被吓到了
根本今年最勵志的女權電影:與其當一個嫁給王子的漂亮公主,不如自己當女王。這麼多電影,大概只有這部最具當頭棒喝的效果
这绝逼是治愈直男癌的良药!
@2024-05-31 09:33:25
挺黑的,不过有点宿命论,当女王的结尾还不错。意大利的城堡美景啊
用美丽的外表,讲述暗黑的童话;外表仅仅只是奇观,罪恶遍布灵魂;结果是皮囊是空的,童话泛着恶臭。
改编自欧洲第一部童话故事集《五日谈》,具体内容简单说就是一群人在五天内讲了五十个故事,彼此之间互有关联,而本片节选改编了三个:皇后,两个老妇人,跳蚤。母子,姐妹,父女,三种不同的亲密关系,却拥有不约而同的主题:女人一生都在为他人而活。《皇后》一篇中,母亲的控制欲犹如迷宫,又如驯兽,是化身恶龙天涯海角如影相随的诅咒,伤害了孩子也毁灭了自己。《两个老妇人》更加直白,软弱无能的妹妹依附于野心勃勃的姐姐,可是姐姐上位以后便急不可耐的甩脱妹妹,以至于妹妹扒皮抽筋也要平起平坐,衰老与丑陋不是原罪,贪慕虚荣的心才是。《跳蚤》的穿透力最强,直指在家从父婚后从夫的乖乖女,从小听着童话故事长大的她们,总有一天会发觉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新生意味死亡,依赖代表捆绑,年轻终会衰老,故事里的事,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暗黑且光明!(简介作者怕不是个脸盲吧)
皇后吃了不熟的心脏,一天就生下了孩子,两兄弟肯定是海怪的孩子;跳蚤吃国王的血居然能越长越大,将女儿的婚事当儿戏,还好公主杀掉野人回家了,救公主出来的小哥是怎么过山崖对面的如今却是个未解之谜;荒淫无度的国王居然爱上了老妇人……色彩对比强烈,构图好看,脑洞惊人,真不愧是黑童话。
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有的画面只能转头。林中少女身材太棒!结尾公主杀了半兽人我终于放心了毕竟剪刀大特写怎么可以没用呢?
之前因为这名字让我想起fund of funds就一直没去电影院看,其实是很好玩的黑暗童话啊!在南意和西西里拍的吧,风景美死。三个小故事都很带感,如果用意大利语拍就好了。不过一边看一边吃饭还是被恶心到了几次。
还行,有点意思
对不起我被帕索里尼惯坏了
海怪心双生子之母爱无边+虱宠国王之公主斗ogre+灰姑娘之换皮孖女...黑童话真棒...色彩浓烈,风格诡异...
3.5,其实可以再缩短一点,再诡异一点。
用童话写就便可,电影只做到视觉魔术而已。
三星半,场景和服装都很精致,迷宫那段的配乐也很好听。只不过故事本身还是有点弱,毕竟根源只是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