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房客》是透过同性之爱,进而扩展到各个面向的书写。
有很多在我们眼里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事,但在同性恋人这里却必须忍受外界的质疑和不理解。
健一在同性爱人立维离世后收养了他的儿子悠宇,把他当成亲生儿子疼爱,但之后只是因为一张奶奶把房子过户给悠宇的纸,便让所有人认定健一对悠宇的好是别有用心,还觉得他为了房子而害死了奶奶。
可是就像健一对检察官说的:“如果今天我是一个女生, 丈夫走了以后,我继续照顾他的家人,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
”是啊,明明都是在爱人,为什么异性恋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是道德正确,但同性恋人却会被各种质疑,好像做什么都不对。
又好比健一说的:“我全心全意爱着这个孩子, 这有分什么正常和不正常吗?
”从这些片段也不难看出,外界的眼光依然深深的影响着同志们,哪怕是多元文化并行的社会,人一旦多了“同性恋”的身分,许多人就会立刻戴起有色眼镜,像审视犯人一样,只因为你和他们不一样,在他们眼里那就是“不正常”。
而也因为这些外在压力,让立维终究选择选择了异性婚姻,试图逃避外界的眼光,这让我想到先前看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里面的Birdy也是走上和女性结婚的道路,也都有了小孩,但最后都离婚收场。
我觉得这段婚姻中的女生和小孩是最可怜的,而这何尝不是因为大环境造成的悲剧,害了这么多人赔上一切。
我常想,这个世界看起来好像变好了,但其实也没有,歧视和鄙弃无处不在,尊重和包容似乎只是包装精美的一句口号罢了。
虽然这么说是有点灰心,但现实就是如此,电影中的悲剧其实不曾停止。
我们给这个世界很大的愿景,而我也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能真正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声音。
真正的爱,不分种族、性别、性向,大家都是用尽全力在爱人,同时也在被爱,祝愿所有的感情都能得到祝福和支持,每个彼此相爱的人们都能美好长久。
世界上有些爱是不被世人接受的就像林健一和王立维无论多么深爱也是不能被家人祝福的所以王立维选择了结婚生子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婚姻是否能够幸福王立维是不是能够回到普遍的家庭中因为知道了真相妈妈也离开了这个家庭父母离婚最可怜的应该是小孩但是守着不幸福的婚姻彼此将就应该也不会给小孩带来快乐所以离开或者将就都是对自己最好的决定因为那一次意外王悠宇失去了爸爸林健一承担起照顾这个家庭的责任照顾奶奶和悠宇可能是因为内疚也可能是因为那一份爱竟然因为这不被接受的爱给自己引火上身在审问林健一的时候他说出了一句特别锥心的话“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
”这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善良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黑暗看过很多反应人性的电影之后看到这部反而觉得人性那些善很温暖很温柔最后那一幕简直直戳我心悠宇边谈边唱送给健一的歌也就是他最想要说的话虽然他们已经无法再在一起生活但生命中有过的那些瞬间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爸爸二号”
初看到这张洋溢温馨笑容的电影海报和片名《亲爱的房客》时,我以为会是一部讲述房客和房东之间从对彼此抱有防备到逐渐理解对方、互相照顾对方并成为“亲人”的温情文艺片,类似于惠英红主演的《幸运是我》的主题。
但看完全片后发现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全片的基调始终是压抑的,心情也始终沉重,电影涉及同妻、骗婚、收养、安乐死等多个现实层面,原来这是一张极具“欺骗性”的海报。
虽然涉及的内容多元,但导演并没有偏离故事的核心——始终把焦点放在男主角林健一爱的“赎罪”上。
人性有时候很复杂。
从感性角度来看,林健一是个“善人”,比如,在男友死后,即便男友的母亲秀玉总是怨他“害”死了自己的儿子立维,并表示不可能会原谅他,但他仍然不记怨恨也不计回报地照顾男友儿子悠宇和其母亲多年。
又如在被男友的弟弟立钢和警方冤枉,是为了霸占男友的房子而给男友母亲下药并杀害了她,在法庭上也没有辩解,揽下了所有的罪名,保护了悠宇。
甚至是警方追到山上,直到被抓的那一刻,健一的眼睛都没有离开过悠宇。
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悠宇的关心、对男友立维的怀念都是真实存在的。
但从理性角度来讲,林健一也确实是个“恶人”,毕竟男友家里的三个人的死都与他有关:因为一时愤怒,林健一把男友性取向告诉了男友的前妻致其自杀。
接受不了前妻自杀真相的男友立维在患有高原反应的情况下决定寻死,虽然健一极尽努力最终还是没有救回来。
最后给患有糖尿病和败血症的男友母亲买来了极具危险性的特殊止痛药,却被悠宇不小心看到,悠宇以为是一般的止痛药便拿给阿嬷吃,阿嬷一口气吃了足以达到致死量的好几倍的止痛药,又间接害死了男友的母亲……
那么,健一到底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
用“亲爱的”这三个字来形容这样一位房客,是否妥帖?
这样矛盾的设定也是本片基调沉重的原因所在,没人可以做出结论。
还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里面的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我们可以轻易分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成人世界里,我们很难给一个人定性他是好还是坏,因为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是多面的,我们无法再像小时候看电视剧里那样对某一个人的好或坏做出定论,毕竟在成人世界里,这是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也许是导演过于认真在讲林健一的故事,其实本片忽略了其他一些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比如林健一的”one night friend”尤士轩,他被警方抓到前对于人生满不在乎的态度,和听到警方队长说到“不是第一次关押了”、“妈妈还能承受吗?
”脸上玩味的表情和情绪的转变。
还有他和林健一激情过后,两人抱头痛哭的场景,那时的他们,两个人超越了py关系,更像是一种“天涯沦落人”的知己关系,看着他们给彼此擦着眼泪,我在想会不会尤士轩也有类似的经历?
又或者此刻他也有什么想说又不能讲的苦衷?
不过导演对尤士轩的塑造在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如果继续挖掘,也许对尤士轩的人物形象塑造会更加立体。
又比如对于男主角林健一男友的弟弟王立钢的塑造也有点浅尝辄止。
影片中说到他因为做生意欠钱了便抛弃家人跑到内地去“避难”了。
结果回来后说到挣钱了,但和母亲聊到房价,却被母亲亏:你一定是又欠钱了才会回来的。
场面一度很尴尬。
半年后,母亲去世了他又再次回来举办丧礼。
但这半年间他是真的把欠的钱还清了吗?
如果没有,他又是如何“避难”的?
导演没有展开来说。
另外,电影前半段有讲到他对林健一的敌意,是因为他害怕林健一借收养悠宇之名独吞他母亲的房子,对林健一处处防备,他不仅认为是健一下药害死了自己的母亲,甚至怀疑健一对悠宇有不正当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立钢会带悠宇去做心理诊疗的缘故。
但是,在最后真相大白,健一并不是真正害死母亲的凶手,健一对悠宇也没有非分之想,那么立钢对待林健一的态度有没有转变?
他会对健一会感到愧疚还是依旧对健一保持警惕呢?
导演也没有告知我们,这也是影片的一个遗憾。
如果能加上这点,立钢的人物形象也会更加饱满。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是男主角,在现实生活中遇上这样的状况,我会如何抉择?
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要承受的远比电影中多得多。
但有一点我能肯定,我会把悠宇当做自己的孩子,培养他长大成人,努力做一位好父亲,做一位亲爱的“房客”。
(含大量剧透)几个月的翘首以盼,今天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说实话鉴赏能力有限,只能说十分失望。
和《谁先爱上他》在我看来差远了。
看到最后有些逻辑问题,我都自始至终都在怀疑我和编剧是不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以至于普世的感情和亲情观念大相径庭。
首先孩子的父亲生气找死的原因就很牵强,死的原因也莫名其妙,动机我更是想不通,究竟是想出去透透气不小心死了,还是故意找死,但是电影中有他扔掉背包的镜头,又大概率是后者,那他不管孩子了吗,就因为知道了男主是告诉他老婆他是gay的人吗?
但是婚都离了,而且又和男主甜腻一段时间了,况且没有带有对自己骗婚的愧疚吗 至于这么大反应到找死?
我为什么对他死这么执着,因为说白了如果不是因为她死,后面这些连环事情也就不会发生,没看电影之前我以为是和谁先爱上他一样是绝症,没想到这歌电影让他死的这么草率。
另外我不懂的是对于奶奶的死,也是剧情有点牵强了,本来我以为回处理成奶奶知道多吃不可以,但是故意加大计量 想结束痛苦,但是电影里她就是误服了,平时的药物吃两三粒没有问题,但是偏偏男主拿回来的这个药物药效大,说白了说奶奶被误杀不过分。
破坏人家家庭在先,后面买药不小心让奶奶误服在后,说实话者男主身份也太差了吧,虽然都有理由可以替他辩解,虽然你也可以说写实,但是这对于观众真的会同情并且喜欢这个角色吗。
我的标题是拧巴,啥意思,意思就是我看了电影之后就是这个情绪,整部电影我感觉他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想把一些事情交代明白,但是情感友不够深入,男主对于奶奶和孩子的责任感究竟从哪里来呢?
说是爱,但是没怎么讲孩子和孩子父亲死之前以及男主的渊源,倒是在最后重点描绘了一下男主对于孩子父亲的愧疚以及死之前的承诺,这真的很影响我看前面大部分对于男主爱孩子的印象啊。
不是完美的结局没关系,最后没有大团圆也OK,想描绘残酷现实也行,但是能不能把情感和故事交代好,电影中对于孩子对男主的感情,奶奶对男主的情绪,都过于隐晦,交叉在一起,又时不时倒叙,真的让我很混乱。
电影看完让我觉得看了个寂寞,我不希望金马奖掺杂“政治正确”,当然以上也都可能是我一厢情愿的叭叭。
但是我对它的理解也只能到这了。
如果喜欢看这种类型电影的朋友,还是推《谁先爱上他》。
之前已经看过挺多类似的故事了,都是身为同志的伴侣去世后,另外一半与他的家人的战争,怎么好好相处,怎么互相接纳,怎么把战争化为亲情。
比如之前大热的谁先爱上他,还有郑佩佩演的轻轻摇晃,还有日本的一部短剧弟之夫,但这还是第一次,这么复杂,又是岳母,又是小叔子,又是继子,而且还展现了,怎么对待对方的父母,怎么对待对方留下的孩子,很棒!
妻子和丈夫男友的战争大热的谁先爱上他,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伴侣去世后,男友怎么和妻子以及孩子相处。
妻子对于自己的爱的怀疑,孩子对于父亲的爱的好奇,还有自己母亲对于自己的接纳,自己对于已经逝去的爱情的不舍,最后化成为了完成他的心愿的一场演出。
这场妻子与男友的战争,最终和解,不过都是出于爱。
母亲和儿子男友的战争前几年郑佩佩出演的轻轻摇晃,主演是男神小本,男友去世后,怎么与并不接受男友是同的母亲怎么相处?
是继续假装朋友,还是坦白?
那无处不在的爱的痕迹,该怎么隐藏怎么收敛?
还有怀念最爱的他时的表情和悲伤,怎么藏?
怎么瞒?
这场母亲与儿子男友的战争,最终依然和解,还是因为都深爱着同一个人!
哥嫂与弟弟男友的战争之前的一部日本短剧弟之夫,一共三集,每集四十多分钟,也差不多是一部电影的体量,讲述弟弟去世后,弟弟的异国男友,回到并不接纳弟弟是同的哥哥一家,在一天天的日常中,与哥哥嫂子和侄子愉快相处,虽然最爱的那个人走了,可是就算是同,两个人相爱,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啊!
这场哥嫂与弟弟男友的战争,最终和谐收场,两家人甚至成了亲人。
无论是谁先爱上他的毒舌幽默,还是轻轻摇晃的淡淡忧伤,或者是弟之夫的轻松日常,都掩盖不了一个悲伤的事实,那就是,他们共同深爱的那个人走了。
深爱的一个人提前离开了,剩下的一个人该怎么办?
他该与先走那个人的亲人怎么相处?
也许你会为深爱的那个人一辈子守身如玉,守着对他的爱过完此生。
或许你会开启下一段人生,躺在另一个深爱的人的怀里。
但是你与深爱的他的亲人怎么相处?
是随着深爱之人的离开,就此和他们彻底远离,还是替他守着他的家人,为他承担本该他承担的责任?
或者是只做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偶尔问候,并不过度深入彼此的生活?
爱人离去后,与爱人的家人如何相处,就算是在异性恋里,也很敏感,比如大热的大江大河里,萍萍去世后,东宝和岳父岳母,仿佛怎么处都不合适。
依然当他们的女婿吧,但是人家的女儿都走了,好像也不合适。
一直守着萍萍的回忆孤独终老,仿佛对他有些残忍。
怎么办?
仿佛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圆满的命题。
谁先爱上他的过于偶像剧,轻轻摇号过于浪漫,弟之夫又过于理想悬浮,都没有给出一个很现实的答案。
但是亲爱的房客给出了,它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很现实很真实的可能,同性伴侣去世后,原来可以这样,和他最爱的父母和解,让他们接纳自己,接纳他们的爱情,收养他最爱的孩子,替他好好照顾他,虽然影片中最终健一因为各种原因,并没能好好照顾小宇。
影片除了给出如此现实如此赤裸裸的一种可能之外,在平平淡淡中,还始终有悬念勾着我们。
前面一段,为什么健一会坐牢,由此开启回忆,到底为什么?
我们带着问题进入,却发现更多问题,健一和阿姨是什么关系?
和小宇是什么关系?
小宇的爸爸是怎么去世的?
渐渐地,我们明白了,哦,原来是阿姨去世了,而且怀疑是健一杀的。
由此产生了更大的疑惑,明明健一对阿姨那么好,为什么?
他真的是贪图阿姨家的房产和钱财?
他真的是为了抢房子才收养小宇的吗?
他明明对小宇也那么好……慢慢地,我们发现,原来药是健一从炮友那里买的,是小宇不小心给阿姨吃了药,健一是不想人小宇责怪自己。
一个个现实问题跑过来,血淋淋地摆到我们面前。
伴侣去世后,该不该照顾他的家庭?
该不该替他守寡?
欲望来的时候可以去约炮发泄吗?
伴侣的母亲如果求自己让她安乐死自己该怎么办?
多么残忍,又多么现实,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的啊!
比如哥哥离开后,唐鹤德该怎么过?
他可以再恋爱吗?
可以约吗?
他也是正常人啊,也要活下去啊,如果他再恋爱了再约炮了,就是对哥哥的背叛吗?
难道在天国的哥哥,不希望他最爱的人幸福地活着吗?
健一把对爱人的思念,谱成一首歌,就像谁先爱上他里阿杰完成宋正远的那场演出一样,只是这首歌,是和他最爱的孩子一起完成的。
虽然爱人已经离开了,可是爱人的家人,也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家人。
同性片去同性化,关注人类共通的情感,才是真正的自信!
真正属于全人类的影片,而不只是同性群体内的狂欢!
我是同,但我一直都不希望别人把我当成同看待,我就是普通人,我的能力我的性格我的人品,希望去同性化,除了我爱的人是男人外,我的一切七情六欲,和所有人类都是相同的!
就好像这部片子一样,不管你是同还是异性恋,爱人去世后,一样要面临与对方家庭的相处。
同志哥哥去世后,小叔子和哥夫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因为不理解不相信,以为陌生人就是图谋不轨。
可是你真的用心了解了吗?
自己天天在外面闯祸,让家里人擦屁股,人家却在家替你照看家庭,你有什么怀疑的?
久病床前无孝子,再好的亲儿子都不一定有健一做得这么好,我相信,再不讲理的人都会动容。
当然了,影片确实叙事有些弱,剪辑有点点乱,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喂奶奶吃药健一顶包啥的也过于狗血,可是真的已经很棒了,比之前很期待的两部都要好太多了。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过于刻意。
还有那什么你的灵魂是爱做的,太过做作。
而亲爱的访客,不管是悬念的设置,还是现实社会意义,都要完整的多。
基隆很美。
男主莫子仪饰演的角色很细腻,表达的很好,整部电影节奏整体来说很慢,看到尺度大的地方比较震惊,但是仔细想想,加这段进去完全不是败笔,反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点睛作用。
很惊讶于小演员的演技,看完以后查了查资料,发现悠宇的演员年纪轻轻却已经是老戏骨了。
莫子仪刚开始觉得,样貌平平,越往下看,就像阿嫲后来说的那样,你真的很英俊喔,演的好好。
林建一就是完美的男妈妈。
【主观评分:9分】【海报&基础信息】🎬
【剧情概述】💊讲述了台湾一对热衷户外的俏同志,因为意外身亡一个,剩下二号扮演房屋租户勤勤恳恳的照顾一号的母亲和孩子,阴差阳错把一号的母亲助力完成了安乐死。
【评价感受】🤨男主知道真相,为了保护孩子一直不愿过多披露实情,但幸亏警察办案细致,所有细节线索都进行了深究,一步一步还原了案件真相整个过程也非常过瘾,缺了一个悬疑类的标签。
电影从房屋受益人是二号的疑问开头,猎奇猜测真凶到纠结不愿相信,到了解真相心疼二号男主整个过程节奏都控制的非常不错,孩子和啊嘛的演技也在线。
【印象深刻】💾之前确实不知道糖尿病会这么的痛苦,还以为坚持打针就与常人无异
因为吃了过量的药剂也出现了回光返照
最后才晓得二号也是被三的无辜人士,同时还身负大爱的肩负起了一号死后的育儿养老的重任。
很久没有看过明明节奏那么慢,却让整个影片充斥悲伤的电影了,好多话都让我觉得很难过,“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老公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
”就这么一句算不上质问的问题,让我感受到很憋闷的不公。
我必须承认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林健一这样的人,无论是男性伴侣还是女性伴侣,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少见的情况发生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身上,构成了故事的合理性,也带动整个故事的情感。
我想说导演没有把这个群体美化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点,无论是王立维过世后健一约炮排解苦闷,还是当初在社交平台上告诉小孩妈妈她老公是gay,这都是人性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导演没有刻意避开这些,因为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一样的,对恋人的占有欲,不能容忍他或她之外的另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吧。
最后再私心补充一句,林健一的演员无论是外形还是演技都很适合这个角色,忧郁气息简直刻在呼吸里了(仅针对这一部电影而发言)
台湾对“同性”的探讨,一部接着一部,这是个社会问题,能解决的,大概只有时间。
故事中的这位,在面临检察官的询问时,发出了灵魂拷问——如果一个妻子失去了丈夫,在此后一直侍奉公婆,抚养小孩,会有那么多的质疑么?
这个问题,着实无法回答。
只是,现在的社会,好像对“女人”都没那么高的要求了。
一个男人做到了,反而让人惊奇。
按照世俗的眼光,当然会怀疑你的居心。
这是人的本性,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别人做到了,还映照出自己的“恶”,这样的事情,当然是应该打压的。
故事中另外三个人。
一个是失去儿子的母亲。
对于这个“儿媳”,做婆婆的心中当然有怨念,她总认为是这个“儿媳”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一个是失去地位的弟弟。
这个游手好闲的家伙,之所以还偶尔回来,只是惦记着家里头的一点房产,谁曾想自己的老妈,竟然早已把房产留给了自己的孙子,而自己的侄子却被那个“嫂子”个领养了。
亲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财产。
故事里头的事儿,大都经过艺术的夸张,可是现实真是活生生给我们上了一课,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时候还没有生活“残酷”。
一个是失去父亲的孩子。
年龄成为他最大的桎梏,很多问题,都不由他做决定,哪怕他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好吧,还是看看这位丈夫的“死因”。
说起来,“妻子”好像还是有点责任的。
毕竟是因为自己的嫉妒,摧毁了“丈夫”的家庭。
男男之间的妒火,能燃烧成这个样子,也是厉害了。
故事其实没有太多的戏剧性,一个人的抗争,终究是要输给世俗。
我们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总是会说慢慢来。
其实,并不是时间能够解决问题,只是时间能把“问题”给拖死罢了。
我不太喜欢编剧写问句,疑问句显得很薄,人物缺乏思考,浪费对话,反问句又显得很有情绪,不能好好的说观点,设问就更加要慎重,太有设计之嫌。
总之一部电影的篇幅里,我认为两三句恰到好处就足够了,可以点睛。
但这部电影里林健一的问句对白,有的没的加起来足足有48句。
其中一类是询问式的,是一场戏的发起,比如在厨房做饭那场戏,他和小宇打招呼的方式是“你怎么跑进来?
”,比如他好几次问痛得在喊叫的阿嫲周秀玉“你怎么了”,这种写法我觉得常见于台湾的剧作,因为他们很关心人,按照真实的生活去创作,不假思索的就写了出来,但从对白的角度而言,容易变得很水。
比如如果林健一在没有问阿嫲的情况下,就去照顾,也许可以更能凸显,他照顾阿嫲的时限和任劳任怨,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水词来源于演员无意识的表演。
第二类是对林健一的人物影响比较大的,带有内容的问句,其中有许多人都指出来那个只是问,而没有回答的问句“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先生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我心里回答的是当然会),那场戏是他第一次受到查问的结束,以问句结束,难免有天真之嫌。
还有在警察局里“请问,现在是在威胁我吗?
”这句明显在引导观众去向主题,但昭然若揭的同时,又没了下文。
这类问句里,有不少是“什么……”的句式,被我认为是很没有水准的复述问句,也不知道是要表达真的疑问,还是强调,我只会觉得主角是一个什么都没想过的人。
比如同样出现在被查问那一场戏中的“什么过户”,警察来搜索时问的“什么违禁药物”,在警察局里回答“约炮神器”的“什么东西”,在儿童中心问王立纲的“什么不正常”,还有周秀玉最后问林健一一个事情,他对白的“什么事情”。
这些对白,通通像是放过了戏点,让人物的思考变得凝滞下来,在对白设计中,他完全有空间去回答和讲述一个小点。
这也是问句的便捷,它很容易自然的垫出下句对白,于是林健一就在这些问句对白中,丧失了自己的一些坚定性,他的言辞远远没有他的行动那么的确定,总是在发问,这样就给我感觉,我不知道除去这个故事里的林健一是一个什么样的林健一,他这几十年是如何活过来,有什么样的人生原则和观点,他的理想和欲望是什么,通通都消失在他的疑问句中。
电影里他连长对白,都是需要依靠连问来垫起情绪。
在咨询中心,他面对立纲带走小宇去做家暴和性侵的咨询,他的表达方式仅仅是“小宇呢?
”“你该不会以为我……?
”“立纲,你可不可以听我说?
”“我可不可以和你好好谈一谈?
”“什么不正常?
”“我全心全意的爱着这个孩子,跟你一样,这有分什么正常还是不正常吗?
”,我想换作别的剧作,男主角的观点在这几句话中早就已经层层递进了。
林健一和王立维吵架也是,“我要怎么说?
”“你有接过我的电话吗?
”“(知道结婚生子)你知道这是什么感受吗?
”“我跟她说 你不知道你老公是gay吗?
”真是一个问句用到尽的人。
这部电影不止他的问句对白多,其它人也非常多,林健一这个人遭遇的议题和主题上的矛盾就是通过几个问句的压力表达出来:首先是给周秀玉换药时,“你以为你做这么多,我儿子就会活过来吗?
”然后是来自小宇的,“没有我你应该比较轻松吧?
”连P友尤士轩也有一句“你还好吗?
”后来周秀玉有一个变化,她问“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吗?
”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林健一在那个当下的压力、矛盾和情绪,问出来即有答案,设计合理,但林健一都没有回答。
你看他要不就是自己问,要不就是不回答。
电影里出现的最后一个问句,是来自于林健一的填词,它由小宇的歌声唱出——“你告诉我 我有翅膀 以后飞去别的地方 俯瞰全世界 我会很快乐吗?
”天真发问的人,永远得不到答案,因为他不够了解自己,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被看的我从对白的设计上深深的感受到,因而觉得这个人物单薄无力。
就一般…林健一是受虐型人格么?感觉一直是自己虐自己……看完一种无力感
全员纸片人,再用力模糊善恶的边界也都是纸片人,廉价的情节拼不出动人的情感,翻来覆去还是我们最可怜因此要铜丝全世界的破烂故事。“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这句话是怎么有脸拍出来的?是觉得“如果我是男的你还会问我这种问题吗”已经被问了太多次吗?
即使平淡缓慢,但事情的真面貌也在层层显露,也就不显得沉闷了。
“我会很快乐吗?在梦里,一起回家”
3.5/情感克制得宜,男主角演技收放精準,懸疑抽絲的手法讓人舒服,缺點就是電視感稍重,以及太過講清楚每件事原委,少了點留白。
如果我今天是一個女生,我的先生過世了,我繼續照顧他們家,你還會問我一樣的問題嗎?
本片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故事,林建一的对质,害死了王立维和他的妻子,虽然林建一以救赎为起点以爱为终点照顾王的家人,但影片拍出来的效果就是同志要想获得认可,就要无限地委曲求全。这种卖惨式价值观很难说没有受到现实社会道德规训的影响,就连「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先生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这句话都流露出《娘道》式女性价值取向,这是影片最大的局限之处。除此之外,莫子仪的表演也很难称得上好,无奈就是仰头叹气这种基本操作,金马影帝的演技不应如此。相比没拍好的同志家庭问题,本片对安乐死的探讨或许更具有意义。
八点档台剧
故事挺不错的,可惜拍出来达不到催泪的效果。
还是那句老话,湾湾电影的人性深度领先大陆太多,不愧华人之光。同志议题近年来不罕见,但讨论同性伴侣继承权、抚养权等公民权利的电影还真是首见,且拍得动人、克制、深远。同志的生命尊严来自哪里?个人价值带来的社会认可,还是稀有的真爱通往的幸福?健一是优秀的钢琴教师,只因风言风语丢了饭碗。他对伴侣是真爱,赡养重病老人和抚育幼子的艰辛,绝不可能仅靠愧疚,最终却落个家破人散锒铛入狱。对比国内,电影里社会各界其实已经够温和、够包容了,但观众却仍能感到体制的残酷落后和世事的无奈悲凉。非常喜欢开篇合欢山云雾缭绕的空镜头,加上基隆港放眼望不到边的海浪,那里有缠绵悱恻的爱恨交加,也有托付终生的来世今生。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可惜山海的爱太深,时间太浅。
所代表的的社会意义是最大的价值
“你也不要一直怪自己”
一般般
「沒有我你會比較輕鬆吧?」「有你我會比較快樂啊。」可是最後林健一什麼都沒剩下了:愛人、兒子、接納他為家人的阿嬤,甚或他的長髮。我和朋友開玩笑說:林健一好愛哭。但回過頭來想,恰恰因為他是一個善良、全心去愛的人,所以面對變故時他也更加脆弱、敏感而易於悲哀。如果說合歡山上一場大雨、再也醒不過來的王立維、影片中了了幾筆帶過的缺席的愛情是整場困局的起點,那麼被叔叔帶到大陸的悠宇寄來的CD就宣告林健一終其一生也難以逃脫。「你會很快樂嗎?我飛到你在的地方。我會很快樂嗎?在夢裡一起回家。」
莫子仪
过时的苦情戏。
题材与立意不错,但剧本不行,许多重要的问题都没有讲清楚,比如:林健一与小孩之间的关系;林健一与奶奶之间的和解;奶奶是自杀还是林健一的过失杀人?王立维为何会独自一人出走致死?以及,在叔叔王立纲的人物形象刻画不足,基本沦为叙事工具…另外,在叙事结构上,通过现实串联起碎片的回忆使之变得逐渐明晰起来,这种方式倒还没有烂大街,不过这部电影并没有用好这种方式,反而显得有些混乱,这样还真不如扎扎实实用常规的正序叙述会更好
不能说是同性恋片就给高分,这电影拍的也太闷了,华人导演大都是这个毛病,我一边就不能生动一些,悬疑些,真拍的话,半小时就能结束
同時使用同性戀、安樂死這麼巨大的噱頭而傳遞了很膚淺的“大愛包容”思想,顯得這電影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抗議。在手法上,製作者比較下工夫,比如優美山景、高明的演技,故事的轉折節點也費了些心思。
就..男主挺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