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电影《我是监护人》。
整体来说,拍摄手法成熟,情感细腻,演员表现也可圈可点,豆瓣不到6的分数肯定是给低了,应该是6分多。
接下来是一点吐槽。
爸爸给了那么多钱,为什么不雇佣一个保姆呢?
弟弟有一定英语基础,第一次讨论他病的时候,没问hcv 是啥意思,一直以为自己只是缺乏维生素,怎么后来突然开始追问hcv 是啥意思了?
姐姐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姐姐问她,为什么不活得轻松一点?
给你,你怎么回答。
你一般会说,啊,因为我的理想还没有完成之类的吧。
结果姐姐说,因为我轻松的话,我就达不成今天的成就?
敢问您,您取得了什么成就啊?
马云也不敢说自己取得了什么成就吧,何况你只是一个还在试用期的实习生。
很多人都在吐槽爸爸在儿童保护组织那里的发言充满了虚伪,我也觉得,爸爸的观点就是,我知道你苦,但我就是不帮你。
然后姐姐在那里哭得稀里哗啦。
这不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的某种解读一样吗?
语言是靠不住的,李尔王中,大女儿和二女儿用精美的语言骗了李尔王,这部电影中,爸爸用“真挚”的语言骗到了善良姐姐的眼泪。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算一个歪打正着的小设计,倒也不用过度吐槽。
尚语贤的第一部大女主戏,表现还不错。
在宾馆,一家三口相处时是冷色调,石路跟父亲单独相处时的暖色调更加显得她内心的孤单和难过特写家里的杂乱镜头,表明石路为了生存和理想而没有时间去收拾垃圾科迪的玩偶一开始被石路扯烂了,警察来碰,石路却不允许,最后把它缝好了,也表达出石路对科迪的接纳和喜爱在出租车上的回头一眼也是代表她对过去的释怀和迎接新生的坚定
观影团看的。
也正是因为是观影团让我无法提前退场,整场坐立难安。
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女性导演的作品。
导演说她想表达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和原生家庭的和解,然而我看到的是丧偶教育、伏弟魔家庭逼迫一位女性放弃她的事业来成全所谓亲情,女性想要反抗,连一个送外卖的都能指责她“不够柔软”。
这不正是女性当下的社会现状吗——只要你不牺牲自己为家庭为男性当牛做马,你就是不懂爱的人。
最好就像外卖员的姐姐一样,无论结婚前多出色多优秀多有梦想,结了婚三年抱两去当收银员才是正事。
父亲把女儿扔在遥远的异国不闻不问,直到自己的儿子生了病才想起自己有这么一个免费保姆可以使唤;同父异母的弟弟一见到素未谋面的姐姐便知道她可以任自己差遣,姐姐的工作生活都是狗屁,伺候他才是硬道理……看,这不就是典型的中国重男轻女家庭吗?
对女性无声细碎的折磨和压迫,就用移民局里一段做作的表白就洗白成了“不够关心”“下次一定”,像极了每次酒醒后的家暴男跪在地板上寻求妻子的原谅。
值得玩味的一点是,剧中除了女主角以外所有重点角色都是男性。
男性给她痛苦,男性给她考验,男性给她开解,男性给她温柔……连墓地里躺着的都得是男性。
除了设计公司的老板,这种全员男性更让人觉得导演说的“在成长过程中自我和解”可笑,这哪里自我和解了哪里自我成长了,分明是男性才能帮助她成长。
身为一个女性,身为一个人真正的自主成长自我消化完全没有看到。
映后采访看到导演还比较年轻,只希望她能够明白,如果真想以“女性”为名拍电影,就别流于表面搞这种自我感动的韩式工业糖精。
《我是监护人》主观评分:5分剧情概述女主角尚语贤饰演的女儿在美国学建筑专业,在毕业实习需要签证之际,男主父亲王砚辉送来了后妈的儿子来美国看病丙肝。
这小子刚好有绿卡,刚好通过作为弟弟监护人的方式延期了实习签证。
但女主非常嫌弃这个弟弟,因为感觉是他抢走了她的家和她的爸爸,放养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弟弟无意中发现自己是被嫌弃的于是爆发情绪离家出走了,最后父亲匆忙赶来一起寻儿子。
最后找的过程中,女主就突然升华了,一下就释怀了,然后也搞定了实习公司的项目任务要求,说服了弟弟回家,最后顺利的留在了美国上班。
评价感受片里的小孩演的很好,完全演出了我最厌恶的小孩的样子。
本来就想简单在春运路途上看个电影,结果还得跟着一起闹心,和《囧妈》里的妈一样的剧本和演技太真实导致的身理不适。
整体来说还是女主实在过于矫情了,一个人在国外最好的学校呆了十年,家里也有钱老爸开工厂,无非是缺少了一些父爱,就感觉吃了万千疾苦一样。
印象最深
女主角还演过《老炮儿》的吴亦凡女朋友和《唐人街探案2》里面的女侦探kiko,果然浓妆之下就剩平平无奇。
电影在亲情和成长的主题之下,揭示了80-90年代中国城市青年特有的困境。
作为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一批独生子女,普遍单一的家庭关系造就出了独特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混杂着不安的对归属感的强烈渴求,与奋力向外寻求理解和认可,来印证自我成熟之间的矛盾。
当失去仅有的向内的家庭归属感后,向外寻求理解和认可是更艰难的。
即便进入社会,独生子女在家庭观上永远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中,难以承袭任何一代相应的经验,只剩下盲目的自我保护。
这个困境在电影中通过留学,单亲家庭等因素层层放大,最后多重错位的身份,终于在面对根本不在集体无意识经验中的额外的血缘关系时被撕裂,再凭借自己的力量重组,最终获得和解。
这个过程中找到的是只属于这一代人自己的答案。
看完这部片子,我想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所有的这一类电影,都是的女主的原谅作为结局,然后强行大团圆呢,从《狗十三》,《我的姐姐》,再到《我是监护人》。
片中的石路最后的最后因为是原谅他的爸爸,缓和了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至于他的父亲,为什么女儿从16岁到美国,组建新家庭之后就对她不闻不问,直到同父异母的弟弟得了病,父亲才想起来她在美国呢,从后面父亲为她辩白时知道,父亲对她的状况也并不是全不知道,但是作为父亲,为什么不能适时的表达关心,我并不喜欢片中片中沉默的父爱,至于石路,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求学真的很艰难,作为一个留学毕业生,一边儿要为自己的生计打工,一边还要努力工作,只有被留下来,才会有工作签证,一边还要照顾她弟弟,她是自我封闭的,没有家人,朋友的关心,活在自己独立的世界里,难过时,只有对着墓碑说说话,为了生活下去,她必须坚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家可回。。。。
我是监护人真实不做作,挺好的爆米花电影,看的时候津津乐道甚至替主人公多考虑,看完后快忘光了。
二婚两胎分属不同的母亲,父亲与第一胎女儿的关系是个半公开的话题,关系好的很少,误解其实一直都在,生活中大部分解不开。
比如麒麟和汾阳,以后家产之争必然激烈。
这部电影还是中国剧情式大圆满,真的圆满就好吗,未必。
每年似乎都有一个类型片会格外吸引眼球,今年从《你好,李焕英》开始,各大片方发现,在疫情之后,人们在感情方面的需求格外强烈,对于东方传统的家文化的认同度也是表现得更加明显,于是一批讲述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同时也成为了今年电影市场的焦点。
尚语贤扮演的石路,对于父亲的那种即恨 又恋的感觉,总是差了点儿,缺少一次爆发,应该在前期放出一个狠劲儿来,要有一个积怨许久的样子。
今年我能想到的便有《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妈妈的神奇小子》、《了不起的老爸》、《关于我妈的一切》、《兔子暴力》,以及这周要上映的《我是监护人》。
王砚辉对如何扮演一个中年大叔,已经做到了臻至化境了这一类型的电影探讨了家庭内的关系,而国内之前的主流感情题材仍然是爱情,但从成绩上看,亲情的成绩并不太好。
不过今年亲情题材的成绩可以说突飞猛进,基本上算是压过了爱情片。
我认为这种成绩的表现,还是源于影片本身抓住了亲情影片的痛点,或者是是深化了卖点。
说起来,爱情和亲情在电影中,要想抓住观众,基本上都是需要异曲同工的手段——伤害得越深,爱得才越浓烈。
是的,喜剧也可以带来感情的冲击,也可以笑出眼泪。
但是人生七苦三甜不才是真实的吗?
我们会在《你好,李焕英》中体会温情,体会笑中带泪,但是它是奇幻题材喜剧。
生活中,比起欢笑,带给我们更多回忆和改变的,往往是更痛苦、更悲伤的经历,而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需要用生活的铁毡不断锻造,经历打击后才能闪出更亮的光芒,才能变得更坚定。
不看第二遍,李焕英的剧情你只能理解30%,真正的味道全在第二遍里电影也是一样,一部亲情电影,需要一道足够深、足够长的伤疤,影片应该在前期抚慰疤痕,让观众忘记伤痛。
只有这样,在最终高潮的时候,揭开伤疤的疼痛才会刻骨铭心!
观众会记住这个影片,即使是和自己的经历有所共鸣,让你想要尽快逃离影厅,但是作为一个电影作品的创作者,这种结果是成功的。
说得卑劣点儿,电影的终极目标不就是操纵观众的喜怒哀乐么?
《我是监护人》的短板恰恰出现于此,它对于姐弟、父女之间的感情冲突没有做到刀刀见血。
如今的亲情片,如果不做到刀刀划在心上,不做到揭开血淋淋的伤疤,那么就不能得到市场和影迷的认可。
王砚辉和尚语贤的对手戏虽然不少,但是都没有出现一个爆发的高潮,即使是弟弟走丢以后,二人也都没有出现一个发泄的对话,这明明应该是家庭戏中最棒也是最考验演技的一幕,大家可以想想《婚姻的故事》里寡姐和德莱弗的对手戏影片中石路与父亲的矛盾是多年造成的,由于父亲的漠不关心,由于父亲的偏爱,造成了她常年的孤独,而这种恨意或者说是对父亲的不满,也包含有对父亲新妻子和自己这个新弟弟的嫉妒。
王砚辉扮演的父亲,其表演是没得说,在《了不起的老爸》中已经能够看出他对于父亲这个角色的契合度了,他扮演的石父,鲁莽、不善言辞、对孩子真心疼爱,同时对于弄丢弟弟的石路,那种怒而不发的临界点掌握得恰到好处。
但是故事中的父亲,我却觉得塑造得并不成功,主要是在于对女儿的态度上。
虽然最后达到了和解,但是影片给到的这种和解只是靠坐在警察局里石父仿佛念事先准备好的台词一般的五分钟就实现了,让石路感动得痛哭流涕,甚至在最后分别时,听到石路的呼喊,他连头都不会,只是举起了一个大拇指,也许我们可以解释成他不想让石路看到自己的眼泪,但是如果是一个疼爱自己女儿的父亲,他会放过这个最后拥抱的机会么?
石父想靠这一段不过百字的台词来洗白,想得美!
影片另一条主线,石路和她异母同父的弟弟安迪之间的感情,这个感情要更复杂,里面夹杂着嫉妒、依恋、欺骗、亲情等等,但和《我的姐姐》中的那一对姐弟的表现相比,就差了一大截,本作中这对姐弟更为中产,他们的矛盾只有感情,而社会和生活给他们的压力并不构成影片主要的推动力,这与《我的姐姐》中那真实的生活差距太远了,他们有上万美元的生活费,弟弟还是个精通英语的美籍小华人,唯一的困难就是丙肝对他的困扰,结果在片子里就是几针的事。
因此该片对于姐弟的描写依旧是缺少重大的冲突点,最后安迪因为石路赌气的话而负气出走所带给我们的高潮,远没有《我的姐姐》中安然最后签字那一刻震撼。
我的姐姐从剧情架构上和监护人很相似,这个片子里虽然父母没有出现,但是就像个幽灵一下,始终作为一条暗线隐藏在影片中。
特别一提的是,影片自始至终没有对石父妻子进行定位,她究竟是一个真如石路所认为的路人,还是别误解的家庭成员,影片即使到最后也没有给观众一个答案,而石路和她的关系也被有意无意的撇开不谈了,也许这也是导演对于现实生活中这种后妈与继女之间关系的迷茫吧。
从我的角度而言,石路不应该原谅自己的父亲,因为他对于之前多年的亏欠,没有真正的反省,也没有实际的行动,他依旧还是偏心自己的儿子。
石路是真的疼爱自己的弟弟,这种爱是要压过嫉妒之心的,毕竟孩子要更单纯,他们能更直接的坦白自己的感情。
最后要说的,该片我猜评分不会太高,因为在一部分人的眼中,该片就是一个独立女性如果被迫重新回到两个男人中间,回到这个家族中的故事。
还好导演及时收手,没有让她回国,要不,这个片子怕不是要被骂惨了。。。。
《我是监护人》原名是《落地生》,早在去年的上影节我就有所耳闻。
当时是同事去看了片、采访了导演,回来之后赞不绝口。
今年终于得以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作品,整体感受非常好,温情脉脉,静水流深,颇像我喜欢的另一位导演,鹏飞的风格。
鹏飞导演的《又见奈良》真的不错。
故事讲述了同父异母的两姐弟在纽约共同生活的故事。
时间跨度不大,三个月的时间,但导演把时间线调的恰到好处,不紧不慢,详略得当,就像身处纽约一样,感受着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演员尚语贤演过《唐探》系列,真是没想到,性格角色完全不一样,是可贵的“剧抛脸”。
她有点像谭卓,眉眼又像范冰冰,素颜的样子真的很贴角色,片中的爆发争吵和哭戏发挥得也很稳定。
王砚辉就不用多说了,一如既往的稳,不过我感觉王老师可以再接一些性格反差再大一些的角色,因为《我不是药神》和《我是监护人》等电影里,他演的都是带点谄媚的商人,《光荣的愤怒》和《烈日灼心》里演一股狠劲。
这是他擅长的,观众也爱看。
但还是希望他能接一些差异再大一些的角色,也许能处处生花。
说回电影。
印象很深的父女二人对儿童组织警察的那场戏。
王砚辉诉说女儿孤身一人在纽约闯荡的不易,刹那间我就想到我妈也曾对着旁人讲我的不易,同样的桥段也发生在前不久上映的《关于我妈的一切》,徐帆对着女儿的傻x上司肯定女儿的价值。
相信你也能从中找到一些亲情的共鸣。
电影的色调和配乐都很舒服,为故事的发展起到不小的作用。
题外话,导演以前从事皮克斯动画行业,所以这部电影也清新明快地带着一种动画节奏,耐人寻味。
By the way,导演很喜欢吃肉龙吧?
也勾起了我的胃口,周末去胡同买个肉龙吃。
影片通过石路这个角色,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坚持。
石路作为一个独自在海外生活的女孩,面对重组家庭的纠葛和事业的挫折,她的内心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然而,正是这种真实的情感刻画,让无数观众在石路身上找到了共鸣。
很多女性观众表示,影片中的石路不仅展现了女孩的不易与坚韧,更给予了她们前行的力量。
王砚辉在片中饰演的父亲石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他不善表达,与女儿之间存在着深深的隔阂。
然而,在影片的关键时刻,他压抑已久的父爱爆发,令人动容。
王砚辉的精湛演技不仅让现场观众泪崩,更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
这种亲情的撕扯与张力,使得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刻和真实。
没有什么特别吸引我或者打动我的地方,所以看到一半就弃了。
主题挺好的,讲原生家庭的,有人拿它和《我的姐姐》对比,但二者明显不一样。总体来说,故事主线、脉落很清晰。但那种HAPPY ENDING的结尾,确实让人不舒服,俗套。里面很多情感的表达,太克制,感觉家庭中的人,不会那么理性,刻意把一些冲突弄得太克制,这点有待改进
内容挺多的,掌控力很差。
不痛不痒
〔杭州路演〕还算不错的电影
呃……分三次看完,总是差一大口气,剧情拼凑的莫名其妙
细腻典型的描写在美留学生的生活,真实感足够。
女孩的故事背景与导演很像 同样是留美缺少父母关爱的一代 随着蓝天工作室的谢幕推出了第一部指导长片 片子拍的中医中矩 确实有动画电影特有强行大团圆结局的痕迹 尚的演技也大大超乎了预期 但故事偏简单没有电影语言与镜头感 改成短片兴许不错
能感受到导演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喜剧元素也挺好。但有时可以用画面说明的东西没必要用台词说。lu把自己武装成一个孤独的人,我觉得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自视清高,认为有些关系没必要维系,没有意义,自信也自卑。原来放到屏幕上看这么令人讨厌。所以最难的其实是让观众理解lu,她真的做了好多蠢事,给别人添麻烦(真的不讨喜....没法共情主人公让我有些出戏。比如去朋友家被惹毛那段我就有点懵逼....
恶心
郭德纲那句话说的好啊(……),另外整个情节太悬浮了
2.5,觉得女主甚至比《我的姐姐》还惨,被非亲生的弟弟拖累着。忏悔 和解,仿佛像是在对自己的PUA。全片最爽的就是她是以自己的目的才决定当弟弟的监护人的。
还以为导演是学建筑的 设定还算有意思 建筑和家 弟弟的监护人和姐姐的监护人 但是节奏真的好差 戏也很无力 不好看
有些段落看着比较生硬,但情感上实在是太有共鸣了😭😭
后段眼泪就止不住,太好哭了。非常成熟的处女作,剧本扎实,几段冲突都处理的很好,虽然后段情感和戏剧冲突都有点满,但我还是很喜欢。虽然没有海外居住八年的经验,但对女主感同身受,尤其是和南美那家人冲突的片段,完全凸显了亚洲人死板严肃不社交不娱乐的通病(是我没错了),可是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呐。片尾还好女主没有放弃美国的工作机会回北京不然就太那个啥了。我猜字幕出来后的结尾是为了过审才加的?见到了主创超开心!7.29@siff第九部,圆满结束siff
感叹一下:电影和观众愈发地双向选择,这部电影属于懂得人会更懂,经历过的人会更加地感同身受。王砚辉,辉哥,碾压式演技,定海神针
姐姐缝上被扯烂的毛绒玩具,弟弟无处可去的归宿是姐姐的交心之所。兜兜转转,无论在纽约还是北京
#HIIFF03#好久没看到这么个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电影了......完全没有让人意外的设计,如果放在春节上映应该会挺受欢迎的。其次我挺不能理解导演映后说父女俩的感情没有淡只不过是因为不沟通所以造成了隔阂。我不相信女儿从初中就独自来美国上学,需要靠送外卖维持生计,父亲只顾着新家庭为了治病才来找女儿的两个人只是沟通不够,太没有说服力了。而且我也不理解女儿和弟弟的关系是怎么突然就变好,也许是我不懂吧
表演糟糕,最终人物之间的和解无法信服
低配版《我的姐姐》,低配版的意思就是除了王砚辉之外全方位环比的低。属于不进影院毫不遗憾的那一类(其实之前就有不祥之兆,有一个打五星的好评说真不明白豆瓣是怎么了,大家为什么喜欢风平浪静那么烂的片子却不喜欢这种平静有力的好片,我当时看了心里一咯噔:风平浪静虽然在故事创作上有槽点,但我真挺喜欢的啊。我错了,我应该相信直觉的)20211029光耀华纳国际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