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可能是我愚笨,很简短的电影,但是我看睡着了。很不耐烦,故事太简单,想表述的很多,镜头又晃,男孩又看着很讨厌,总之不喜欢。
最后那一下你也不清楚他是真的改变了还只是权宜……看起来那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父亲”。
7.6可以视作单车少年的穆斯林变体,达内兄弟就是简单记录着阿迈德的一举一动,极端宗教的恐怖感就渗透到影像的每一个角落,可惜除了阿迈德外角色写的都不是很好,最后阿迈德的转变也难以让人信服,对于达内来说这简直太温柔了。
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结尾为了“和解”而“和解”,让层层构建的故事犹如倒地的阿迈德——轰然倒塌。
第一次在电影资料馆看片儿,达内兄弟正合我胃口。我很佩服导演的勇气,宗教话题不好拍,这拍出去就是得罪很多人。对于Ahmed的跟拍能展现出他外在的一部分,而最后凶器变为求救工具也很反讽。从我朝的角度看,讲法语的比利时人对穆斯林够宽容的了。
三星半。又一个执拗的角色,把对此类题材毫无兴趣的我彻底拽进故事里。发生在少年身上,带来的震慑程度大约要翻十倍。达内兄弟的故事中,结尾笔触都那样温柔,但以阿迈德的性格,结局不该是道歉,而是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刺杀。(集合了《沉默的罗尔娜》跳车逃进森林、《单车少年》从高空坠下的桥段。)
2.5 你看他往高处爬就知道他一定会摔,这样的定番情节又一次在黔驴技尽时出现了……少年猜忌中的疗愈旅程充满了这些留有痕迹的剧作行为,并比较愉快地以“被和解”作为结局。
以自然主义风格描写了青少年成为极端穆斯林之后的行为。他们的思想资源来自貌似无害的“普通”阿訇及互联网。他们会熟练地使用塔基亚原则,假意悔改,实则渴望殉道,伺机攻击异教徒。友善关怀和亲情爱情都无法感化他们。只有死亡真的逼近时,他们的信念才可能动摇。
對極端的宗教狂熱者完全不能理解,本來是帶好凶器準備去行兇,謀殺未遂摔到重傷一句話就能完成自我救贖?
中间那是穿插了点儿宗教极端主义版的怦然心动??小男孩一心害老师,然后摔了一跤就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了?这样讲故事不是耍流氓吗,浪费80分钟
这片子应该改名为“如何拯救冥顽不灵的穆斯林青年”或者“教你从小学会正确刷牙方式”。
3.5 故事更简单了
5/10。被逗笑了。像分为三关的闯关游戏,其中第二关最俗套。女孩只是一个道具,或者说所有人都是道具,这是作者表达吗?我觉得是想当然的简单化。我喜欢宗教狂热的少年形象,那是珍贵的。
达内兄弟的拍片风格依旧精准洗练,对镜头的控制力还是那么好。只是这次在内容的讲述上中规中矩,引人思考的地方并不多。其实我更想看看这个穆斯林少年被洗脑的过程,也就是他在采取谋杀行动前所经历的那些思想挣扎和变化。
第一部达内兄弟,有点失望。根本看不到表演,男主的强设定也有点生硬了,结局更是一脸问号……当然,手持调度确实能见出功底。
极简摄影,不浪费一个镜头,大量留白剧情,拍摄风格十足。但是结尾转折很莫名,我还以为要一把扎过去,不知道到底是因为面对死亡的恐惧还是因为女老师的怜悯之心 #EUFF2019
关于结局,我是这么理解的,男孩从窗户摔下去感觉到疼了,这才幡然悔悟。那电影是不是想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熊孩子一定要好好教训,要不然真不知道会做出什么可怕的事情。等会,不是说体罚是不对的吗?#上海国际电影节#
视听完美,在穆斯林群体之间描绘出多样性,母亲、老师、女孩、教众划分出男孩与世界的关系,结尾败笔,在达内序列里尚属中等。
5.0/10(EUFF12th第4场 & 2019戛纳第六部主竞赛)无需铺垫、既成事实的宗教狂热,符合当下欧洲对于伊斯兰教不容辩驳的恐惧态度;而结尾因求生本能所诱发的回头是岸,又暴露出主创对于宗教的粗浅理解和盲目乐观心态。虽说达内兄弟在访谈中强调过本片的微观叙事属性,但不得不说,在当下的西方世界,“宗教”更多只是作为文化符号,而悖离了曾经神学与哲学间盘根错节的思辨体系,其背后的张力大不如前。如果这种浮于表面的概念大合集都能被定义为好剧本的话,那董润年直接可以拿奥斯卡了。过誉!
看得非常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