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海报中被刺杀的对象,就是主导大屠杀而臭名昭著的盖世太保头头,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杰森·克拉克 饰)。
盖世太保是二战德国时期的一个秘密警察组织,类似明朝的锦衣卫,负责情报、监视和拷问行刑,最终和德国党卫队一起实施犹太人的大屠杀。
盖世太保虽然实权不大,但其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特殊职能,让无论是平民还是德国军事机构谈虎色变。
当时德国一号人物、国防将军因嫖妓被海德里希抓住把柄,最终以"不能容忍最高级将军与一个婊子结婚"为由,被希特勒下令将其免职。
后来证实,这正是盖世太保设计的圈套。
由于海德里希杀人手段极其残忍,他被希特勒有意培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拥有着“金发的野兽”、“铁石心肠的人”、“纳粹的斩首官”、“死亡的追随者”、“纳粹魔王”、“第三帝国的黑王子”等许多恐怖称号。
也许你会猜测,到底是怎样一个穷凶极恶的魔鬼,才能获得如此众多令人颤栗的称号?
可真实的海德里希却非常让人出乎意料。
海德里希年轻时的颜值非常之高,金发碧眼,眉清目秀的,穿上军装更是颜值爆表。
即便年龄大些,也丝毫没有油腻大叔的样子,看起来非常干练。
由于生于音乐世家,海德里希的音乐基因也十分强大,小提起、钢琴样样精通,妥妥的文艺青年一枚。
放在现在,甩小鲜肉好几条街没问题。
不仅如此,他还擅长游泳、马术、田径、击剑等各项运动,经常在一些高端舞会中出没。
毫无疑问,海德里希就是希特勒口中所谓的严选民族。
而真实情况是,海德里希也是犹太种族。
他小时候因为自己的身份备受羞辱,这也导致他心理极度扭曲,最后竟然成为屠杀同胞的刽子手!
就是这样一个面容姣好的美男子,在犹太大屠杀中无所不用其极,令人发指。
1939年9月德军的铁蹄踏碎波兰,海德里希作为总指挥,对犹太民族疯狂施暴,导致很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海德里希竟将这些拍了下来,作为自己打胜仗的光辉历史,闲来无事作为消遣的娱乐节目。
两年后,海德里希升为德国党卫队的最高指挥官,对已经被占领的欧洲国家人民,尤其是犹太人的镇压、屠杀变本加厉。
无论是怀中有襁褓婴儿的妇女,还是壮硕的男人,无论有没有反抗,纳粹像割韭菜一样,残忍屠戮手无寸铁的平民。
把他们集中起来关进小木屋里,只需一个手雷,几十个人的生命就瞬间消失。
成百上千的人排队站在挖好的坑边,纳粹像练习打靶一样挨个处决,死去的平民血流成河,数不清的大坑被很快填满。
海德里希一如既往的变态,将屠杀的过程全程录下。
为了加快屠杀速度,海德里希频繁而大规模招募士兵。
他的口才也像希特勒一样非常具有煽动性,经常对手下的士兵洗脑,理由义正严辞,慷慨激昂。
杀戮,对个体而言很残酷但对党卫军,会变得更强壮
有些纳粹在刚开始杀人时,会恶心呕吐,但时间久了就变得麻木不仁,像海德里希一样,权把杀人当成乐子。
海德里希的杀戮范围越来越大,无辜的亡灵也越来越多。
但这样一枪一弹的处决平民太耗费弹药,效率又太低。
终于在1942年1月的万湖会议上,他制定了更“现代化”的屠杀方案:犹太大屠杀最终解决方案。
也就是令人发指的犹太集中营大屠杀解决方案。
此时的欧洲各国,不论是纯犹太人,还是有1/2、1/4犹太血统或者和犹太人通婚的人,人口数量达到了千万之巨。
这些人统统被视为海德里希的屠杀对象。
他们按性别划分,能工作的去修铁路桥梁,让其自然减少犹太人数量,对于其他人,申请更适合的大规模屠杀方案。
危机时刻,“类人猿”行动终于踩着点奏效了!
“类人猿”行动是丘吉尔针对海德里希专门制定的刺杀行动,目的就是结束海德里希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
执行此次刺杀任务的,是伞兵扬·库比斯(杰克·奥康奈尔饰)和约瑟夫·加比希克(杰克·莱诺饰)。
哥俩孤身潜入布拉格,在捷克反抗组织的掩护下伺机行动。
经过长达6个月的缜密准备,历史性的刺杀时刻终于到来。
1942年5月28日,刺杀小组一行七人在海德里希必经之路设下埋伏,相互照应。
而人面兽心的海德里希希望以亲民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没有带贴身侍卫,只有一个司机伴其左右,一路悠闲,毫无戒备。
说时迟那时快,加比希克突然冲出来,手持机枪向海德里希扫射。
海德里希也被眼前一幕吓得魂不附体,哆哆嗦嗦的立马掏枪。
眼看马上就要结束这个恶魔的生命了,没想到机枪卡壳了!
此时的海德里希也从慌乱中反应过来,掏出手枪朝加比希克一通乱打。
但子弹好像中了邪一样,从加比希克身边拐弯就走。
埋伏在一旁的扬·库比斯见势不妙,继而发动了第二次袭击,向海德里希的车底扔了一枚炸弹,车子当场爆炸起火,海德里希腰部受伤,被紧急送往医院。
正当逃回安全场所的刺杀小组,因没有直接杀死海德里希而懊恼愤怒时,没想到9天之后,海德里希这个恶贯满盈的杀人机器因不治身亡,蹬腿见了阎王!
而根据记载,那枚炸弹是针对海德里希特制的,全身涂满了致命的毒素。
海德里希曾经用毒气屠杀犹太人,最终死于生化武器,也是“死得其所”了。
但是,这也是屠杀的开始。
海德里希死后,希特勒怒不可竭,盖世太保对捷克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先后有上万人被捕,好几千人被杀。
而扬·库比斯和约瑟夫·加比希克待过的村庄利迪策村也惨遭纳粹血洗:所有15岁以上的173名男子全被枪杀,妇女和儿童押送集中营。
全村104名儿童大多数在波兰切姆诺毒气室被害,战后生还者仅有17人。
纳粹还放火烧毁房屋,村庄夷为平地,企图将其从世界地图中抹去。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利迪策惨案,也是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雕塑《利迪策村的孩子》最终,刺杀小组以及帮助过的人都没能幸免于难,全部英勇就义。
而让人感慨的是,在纳粹找到他们时,凡事手中有武器的,全都奋起抵抗,能杀死一个算一个,直至拼完最后一颗子弹。
在最后无力回天时,他们也誓死不做俘虏,或是饮弹自尽,或是吃毒药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没有惨叫没有后悔没有口号,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又是怎样的一种信仰!
悲壮而执着。
纵观整部电影,影片在讲述的过程非常克制。
作为二战题材电影,《刺杀盖世太保》没有像《敦刻尔克》那样有惨烈的轰炸,也没有《血战钢锯岭》般激动人心的冲锋陷阵。
它只是沉稳而高度还原那段惨痛的历史,也目睹了纳粹党令人咋舌的残暴行径,尤其是对无辜百姓,儿童的残忍毒杀。
没有刻意渲染情绪,也避免了套路化的说教公式,但整个过程像是喝了一大杯冰水,然后涌出两行热泪。
我们愤怒海德里希的残暴,可怜被屠杀的公民,感慨刺杀小组的英勇无畏。
但我们不理解战争,就像不理解,纳粹为何屠戮儿童一样!
文/梦里诗书对刺杀纳粹德国海德里希事件的改编,电影《刺杀盖世太保》前段力图还原再现海德里希的人生轨迹,后段则再现整个刺杀事件的过程,但遗憾的是不管是前段还是后段,都没能给人带来一股震撼的力量,反而这种方式造成了电影前后难成一体的割裂。
在前有《类人猿行动》同一事件,珠玉在前的境况下,《刺杀盖世太保》比前者更多的是被行刺人海德里希的视角。
电影耗费了进半的时间去回溯他一步步从失意到得意,成为纳粹党卫队警察上将的过程,但颇为遗憾的是俨然快被拍成海德里希传的电影其实根本没有能真正走进这一人物,杰森·克拉克的演绎只是让人看到了一个鲁莽野蛮的屠夫,而并非真实历史上那个儒雅睿智却行事残酷的纳粹魔鬼。
这种偏差,不仅让人出戏,更破坏了电影寄望的深度。
当我们看完了一场难如人愿,简化版的《海德里希传》后,电影也终于将镜头一转切换到了两位英国兵的视角上,但这个时候留给这场刺杀行动的时间已然不可能同《类人猿行动》那般充沛,这就导致了刺杀行动事件被大幅简化,而这部电影的导演在叙事手法上明显又没有曾以执导《超市夜未眠》名声鹊起的导演西恩·埃利斯那般的紧凑,松散拖沓的观感,对比前者自觉是相去甚远的。
《刺杀盖世太保》最为令人尴尬的问题其实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核心,纵观全片,电影一面将着力放在了对类人猿行动中那些勇敢士兵不惧困难,敢于牺牲的浩然正气而另一面的前半段虽然也是旨在批判纳粹独裁、种族迫害的恶行,可难以真正走进海德里希这一人物的展露,实则没有去提升电影的格局,反而变成了一场无力的宣讲。
电影后段也在匆匆忙间人物显得都尤为脸谱化,贪多求全的野心最终换来的只是平庸。
不管是纳粹魔鬼的成长之路,还是为国牺牲的反抗者,其实两条线索都是可以大放异彩的反法西斯选题,但强行将二者拼凑为一形散神乱的《刺杀盖世太保》,只是一场心猿意马的行动。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梦里君的微信公众号
看完片子习惯性登录豆瓣标记电影,才发现原来这个电影有两个版本,我看的是一百分钟版本的,当看到还有一个120分钟版本的时候,那种心情仿佛被视频网站欺骗,剪切了的电影还能算一部完整的影片吗?
一直想为这个片子写点什么,无奈已经不习惯手机打字,白天在公司也分不出时间写写,只好现在才补上。
又是一个二战背景的片子。
片子是晚上看的,最后一部的场景尤为悲壮,杨和约瑟夫绝望疯狂的希望挖地道出去,直达最后一刻我都是希望有奇迹发生,无奈,终究不是童话,两个相拥自杀的场景何其悲壮。
看过大家的影评才了解一点背景,海德里希是希特勒的得力助手,杀人不眨眼的屠夫,各种绰号足以显示这个人的残忍冷血。
看到很多热都在拿《类人猿行动》做对比,没看过另一部影片,不做评论。
二战时候的捷克在德国的铁蹄下被百般蹂躏,这两个年轻人站出来,他们也是人也会恐惧,只是想告诉世人,捷克人民也是在反抗的。
片子最后,看到文字介绍的利迪策村屠杀是六一儿童节的由来,大为震惊,原来承载儿童美好梦想的六一儿童节是成立于这样的悲惨之上。
影片终究是艺术的,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去了解背后的事件。
青年海德里希(杰森·克拉克饰)在舞会上对女子丽娜(裴淳华饰)一见钟情,并对丽娜的纳粹思想深表赞同。
二人婚后,海德里希通过丽娜的帮助成为纳粹党卫军的一员,开始大肆虐杀犹太人,种种暴行让他成为了“类人猿”行动的清除目标。
负责执行刺杀任务的扬·库比斯(杰克·奥康奈尔饰)和约瑟夫·加比希克(杰克·莱诺饰)孤身潜入布拉格,在捷克反抗组织的掩护下着手准备,扬还与少女安娜(米娅·华希科沃斯卡饰)产生了一段凄美的爱情,但残酷的现实却提醒着每一个人时不我待。
屠杀仍在继续,刺杀行动也终于开始… 海德里希和捷克伞兵两条线看过来,避免了脸谱化的说教。
我理解H大清洗,理解伞兵刺杀H,甚至理解最后的告密者,但依然不能理解战争。
看士兵齐齐举起右手是噩梦。
「海德里希的下一个屠杀目标是巴黎」,呼吸一窒。
偌大的厅,只有一个银发奶奶和我一起看。
离场时发现奶奶眼里有泪光,不知她想起了什么。
节奏硬伤 开枪和手榴弹两次暗杀方式回溯 形式特别却让介绍莱因哈德这整段垮掉 后面跳伞之后才开始渐入佳境。
好几段手持长镜非常紧凑 特别最后教堂的蒙太奇 代入感极强。
我们一直觉得电影总是好结局太没意思 然而像这电影最后悲惨收尾了你就会发现 看完后是真心难受。
最后表达我家米娅 美!
原载于 《看电影·午夜场》2017年第11期: 2017年6月7日,反映二战期间“类人猿”行动的电影《刺杀盖世太保》在法国公映。
两年以来,这已经是“类人猿”行动被第二次搬上银幕。
“类人猿”行动究竟事出几何?
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成为电影题材?
不同版本的相关电影与真实的历史之间,又有怎样的异同?
让我们回到1942年的布拉格街头,再看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经久不衰的银幕热点 1942年5月27日,在德军占领下的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英军支持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军与抵抗组织,执行代号为“类人猿”的秘密行动,刺杀了德国党卫军上将莱因哈特·海德里希。
他也是反法西斯阵营成功刺杀的军衔最高的德军军官。
如此传奇的刺杀行动,自然是电影的优良题材。
1943年4月,流亡到美国的著名德国导演弗里茨·朗,以其为题材的电影《刽子手之死》(Hangmen Also Die!)公映。
不过,为了实现更为戏剧性的惊险效果,这部影片与史实存在不少出入。
1943年6月,同样是流亡到美国的德国导演道格拉斯·塞克,以其为题材的电影《希特勒的疯子》(Hitler's Madman)公映。
1946年,捷克斯洛伐克制作了相关题材电影《无翼之人》(Men Without Wings)。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制作了电影《最高原则》(Vyssí princip),以“类人猿”行动之后,德军的恐怖统治为题材。
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制作了电影《刺杀海德里希》(Atentát)。
1976年,美国拍摄电影《拂晓攻击》(Operation Daybreak)公映。
2011年,捷克制作了以德军对“类人猿”行动进行报复的利迪策惨案为题材的电影《利迪策大屠杀》(Lidice)。
2013年,捷克制作了电视电影《射向海德里希的子弹》(Kulka pro Heydricha)。
2016年,捷克隆重推出了电影《“类人猿”行动》(Anthropoid)。
2017年,法国上映了电影《刺杀盖世太保》(HHhH)。
其电影名称,来源于法国小说家洛朗·比内的历史小说《希姆莱的大脑名叫海德里希》(Himmlers Hirn heißt Heydrich),缩写为“HHhH”。
至此,“类人猿”行动已经被十次搬上银幕。
不过,其中不少影片非常老旧,缺乏观影资源。
对中国观众来说,1976年—2017年的几部相关电影,会更为熟悉。
英俊的“恶魔” 十次进入银幕的“类人猿”行动,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
1938年,希特勒统治的法西斯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随后,他又以保护德意志族人为借口,要求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1939年9月29日,为了避免卷入战争,英国与法国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与德国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如愿以偿。
1939年3月,德军又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希特勒将其一分为二,捷克沦为“波西米亚与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沦为“斯洛伐克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率领政府与部分武装力量流亡英国。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捷克斯洛伐克正式进入反法西斯阵营。
二战爆发前,捷克斯洛伐克是仅次于美国、苏联、德国、英国、法国与意大利的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工业总产值甚至高于日本与西班牙。
1939年3月—1941年9月,德国外交官康斯坦丁·冯·诺伊拉特负责管理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非常重视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工业基础,并以其为德军源源不断地补充武器装备。
德军无法容忍捷克斯洛伐克抵抗组织的破坏行动。
德国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首脑海因里希·希姆莱与德国国家安全总局局长莱因哈特·海德里希,都认为诺伊拉特的统治手段太“宽容”,才导致了恶果。
希特勒随即任命海德里希代任“波西米亚与摩拉维亚护国公”。
海德里希上任后,以血腥手段进行统治,捷克斯洛伐克陷入恐怖。
海德里希对此颇为得意,经常坐着司机驾驶的敞篷轿车,在布拉格街道上招摇过市,以显示自己对恐怖统治效果的信心。
以往关于“类人猿”行动的电影,往往是从反法西斯阵营的角度进行讲述。
《刺杀盖世太保》却破天荒地在电影前半段,讲述了海德里希的“发迹史”。
实际上,真实的海德里希,要比电影中的角色更“优秀”。
他身高1.85米,外表英俊,记忆力超群,学生时代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精通小提琴、钢琴、滑雪、游泳、骑术、帆船、飞行、击剑与射击,是田径十项全能与现代五项全能选手,先后担任过国际刑警组织主席与国际击剑组织主席。
同时,他个性又极为残忍,指挥过作为纳粹内部清洗冲锋队的“长刀之夜”行动,为灭绝犹太人制定过“最终解决方案”,因而获得了“铁石心肠的人”、“金发野兽”、“刽子手”与“布拉格屠夫”等绰号。
在《刺杀盖世太保》中,海德里希夫人莉娜·冯·奥斯滕,也有了较为详细地描绘,不至于像在以往相关电影中那样“跑龙套”。
诚如电影讲述的那样,奥斯滕是海德里希接触纳粹的“领路人”,海德里希与她订婚后,确实因为之前曾与某造船厂厂主的女儿有染,产生婚恋纠纷,而丢掉了在德国海军的职位。
但是,海德里希结识奥斯滕并非像电影中那样是在舞会上,而是在帆船俱乐部,奥斯滕溺水,海德里希救了她的性命。
他们相识时,奥斯滕只有19岁,而不像电影中女演员的年龄那样大。
德国党卫军上将莱因哈特•海德里希的历史照片。
历史人物原型与电影演员的形象对比:德国演员德特勒夫•博特饰演的莱因哈特•海德里希。
博特的形象与海德里希非常相似,因而在电影《利迪策大屠杀》与《“类人猿”行动》中两次饰演海德里希。
《刺杀盖世太保》剧照,“海德里希”使用P38“瓦尔特”式9毫米手枪,向“加布齐克”开枪。
在真实的历史中,海德里希使用的是P08“鲁格”式9毫米手枪。
相比之下,杰森•克拉克饰演的海德里希,只是“更像德国人”,外形与真实的海德里希差异很大。
《刺杀盖世太保》剧照,“海德里希”与“莉娜”在舞会上相识。
在真实的历史中,海德里希与莉娜并非是通过舞会相识的。
莉娜认识海德里希时,只有19岁,而罗莎蒙德•派克出演莉娜时,已经38岁了。
电影近镜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眼角鱼尾纹,可谓岁月不饶人。
1931年12月26日,莱因哈特•海德里希与莉娜•冯•奥斯滕,在婚礼上拍摄的照片。
屠魔行动箭在弦上 同为德军占领区,波兰、南斯拉夫与希腊的抵抗行动可谓风起云涌。
因此,即使德军已经无法容忍捷克斯洛伐克的“治安”,盟军却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异常平静”。
在英国情报部的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决定展开行动。
1941年10月20日,在英军特种行动部作战总监科林·格宾斯准将批准后,捷克斯洛伐克情报部部长弗朗齐歇克·莫拉韦茨着手准备“类人猿”行动,目标就是刺杀祸害捷克斯洛伐克的海德里希。
他从流亡到英国的2000名捷军官兵中,挑选了斯洛伐克人约瑟夫·加布齐克准尉与捷克人卡雷尔·斯沃博达上士,前往苏格兰的阿里塞格,到英军特种行动部的突击队训练中心学习。
根据原定计划,行动将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日的10月28日执行。
然而,斯沃博达在训练中头部受伤,因此只能由捷克人扬·库比斯上士代替。
库比斯需要完成训练与为他制作当地假证件都需要时间,因此行动只能推迟。
1941年12月28日,英国皇家空军第138轰炸机中队的1架“哈利法克斯”式重型轰炸机,从英国出发,带着包括加布齐克与库比斯在内的9名伞兵,前往捷克斯洛伐克的比尔森。
然而,飞行员的导航出了问题,只能将他们空降到布拉格以东的内荷韦茨迪。
德国空军一直监视着这架轰炸机,因此明确知晓英军进行了空降,并有陆军沿着航线进行地面搜索。
行动小组在比尔森着陆后,转移到了布拉格。
几部相关电影中,都出现了库比斯在空降中脚部受伤的情节,完全符合史实。
在布拉格,抵抗组织协助行动小组,但抵抗组织领袖之一的拉吉斯拉夫·韦涅克,担心德军会疯狂报复,因而强烈反对刺杀行动,也符合真实的历史。
有观众表示,这种力图保存国家与民众的领袖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然而,恐怕要令其失望的是,这个“真正的爱国者”于1942年9月4日被德军逮捕,并在审讯中出卖了组织与战友。
最初,他们计划将海德里希刺杀于列车上,但在侦察中发现不可行。
在《拂晓攻击》中,行动小组曾在火车站,试图狙击海德里希,是电影的虚构。
后来,他们曾计划在海德里希每天必经之路的森林中进行刺杀,并布设了用来逼停其轿车的绳索,但指挥官阿道夫·奥帕尔卡中尉命令停止行动,执行最终决定的布拉格刺杀方案。
在《“类人猿”行动》中,展开行动之前,库比斯紧张到无法呼吸,举不起枪,这并不符合史实,都是电影的虚构。
1941年5月27日10时30分,在布拉格的布洛夫卡医院附近,加布齐克与库比斯守候在有轨电车车站的转弯处。
这里是海德里希每天的必经之路,弯路还能迫使他的轿车减速。
同为行动小组伞兵的约瑟夫·瓦尔奇克在他们以北100米处盯梢。
两分钟后,海德里希的“梅赛德斯”320B型敞篷轿车抵达。
加布齐克拿出“斯登”式9毫米冲锋枪,枪械却卡壳了。
海德里希命令司机克莱因上士停车,站起来掏出P08“鲁格”式9毫米手枪,向加布齐克开火。
情急之下,库比斯拿出隐藏在公文包中的73号反坦克手榴弹,扔向轿车。
爆炸产生的弹片穿过汽车右后保险杠,带着车内装饰物的马鬃纤维,刺入了海德里希的身体,也炸伤了库比斯自己。
在《刺杀盖世太保》中,库比斯扔出的明显是英制74号手榴弹;在《拂晓攻击》片中,库比斯扔出的是美制Mk 2式手榴弹;这与史实不符。
在《利迪策大屠杀》与《“类人猿”行动》片中,库比斯扔出的手榴弹更接近史实。
爆炸将加布齐克与库比斯也炸得东倒西歪,他们用M1903“柯尔特”式8.13毫米手枪向海德里希开枪,但没有击中。
库比斯骑自行车逃跑,加布齐克则步行逃跑。
海德里希蹒跚地钻出轿车,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受伤,在试图追击时倒下了。
他血流如注,却依然命令克莱因追击加布齐克,高喊:“干掉那个杂种!
”在街边的肉店,加布齐克用手枪击中克莱因腿部两枪,使其严重受伤。
随后他搭乘有轨电车抵达安全屋。
在《拂晓攻击》片与《刺杀盖世太保》片中,克莱因均被击毙,只有《“类人猿”行动》准确还原了肉店与击伤克莱因的细节。
同时,诚如电影中所述,抵抗组织并不知晓海德里希被炸伤,他们以为行动彻底失败了。
一名捷克警察与一名妇女帮海德里希拦住了一辆货车,将他送到布洛夫卡医院进行抢救。
他身体左侧重伤,横膈膜、脾、肺与一根肋骨受损。
德国调集了党卫军与捷克的多个名医进行手术,7天后他已有所好转。
6月3日,在吃过午饭后,他突然休克。
6月4日4时30分,海德里希一命呜呼。
其死亡的医学原因众说纷纭,各种论点包括,败血症、肺栓塞、细菌或毒物造成的全身感染等。
无论如何,海德里希都是在受伤的几天之后才死亡的。
相比之下,《拂晓攻击》与《“类人猿”行动》对此的还原更准确,《刺杀盖世太保》中海德里希在当天就死去的情节,则是电影的虚构。
“类人猿”行动的两名执行者,扬•库比斯上士(左)与约瑟夫•加布齐克准尉(右)的合影。
他们是流亡到英国的捷克斯洛伐克陆军官兵,此时身着英军军装,右臂上还有英军空降兵的徽章。
《“类人猿”行动》剧照,詹米•多南饰演的“库比斯”与基里安•墨菲饰演的“加布齐克”。
《刺杀盖世太保》剧照,杰克•奥康奈尔饰演的“库比斯”与杰克•莱诺饰演的“加布齐克”。
1942年5月27日,在“类人猿”行动中,库比斯投掷英制73号反坦克手榴弹,炸毁的海德里希乘坐的“梅赛德斯”320B型敞篷轿车。
事发后,摄影师纪录下了车辆的残骸。
利迪策惨案 在为海德里希进行了隆重的葬礼后,希特勒命令彻查此事,并宣称要杀死一万个当地平民作为报复。
希姆莱劝说希特勒,如此削减劳动力的屠杀会影响军事生产,希特勒才作罢。
不过,德军很快就盯上了利迪策,因为有几个流亡到英国的捷军军官,曾住在这里。
1942年6月9日,德军包围利迪策,当场枪毙了173个男人。
后来,先后又逮捕并打死了当天没在利迪策的11个男人与8个与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有关的男人。
在抓获的203名女性中,德军将4名孕妇强行流产,其他则送往集中营做苦工。
在抓获的105名儿童中,德军用毒气车杀死了82人,有6人死于孤儿院。
1949年11月,为了纪念利迪策大屠杀中惨死的儿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决议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这也正是“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在疯狂屠杀的同时,德军放火焚烧利迪策,用炸药逐个爆破房屋,还杀死了利迪策所有的宠物与牲畜。
德军丧心病狂,连当地的坟墓都没有放过,他们掘开墓穴,撕碎尸骸,掠夺了陪葬的金银珠宝。
随后,100名德国工人来到利迪策,修改了途经利迪策的道路与河流的走向,在利迪策原址上耕种作物,抹去了所有仍然可见的痕迹。
然而,德军此举并非为了毁尸灭迹,而是在践行“将利迪策从地图上抹去”的恐吓。
德军对利迪策大屠杀毫无掩盖,甚至公开宣传。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对此非常愤怒,并宣称德军每摧毁捷克斯洛伐克一个村庄,英军就要摧毁德国三个村庄,作为报复。
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在能俯瞰利迪策原址的地方重建了利迪策,只有153名妇女与17名儿童返回。
利迪策唯一幸存的成年男人,是弗朗齐歇克·赛德尔。
他曾误杀自己的儿子,在监狱里呆了4年,对大屠杀一无所知。
1942年12月23日,当他出狱时,愕然发现家乡已被夷为平地。
他也是电影《利迪策大屠杀》塑造的男主角。
不过,这部电影只是在题材上较为讨巧,其对大屠杀与德军暴行的表现,尚不如《拂晓攻击》中的几个镜头片段。
作为反映史实的电影,其恐怕算不上是成功之作。
二战时期,曾有两名利迪策人在英国皇家空军担任飞行员。
1948年,当他们返回家乡时,苏联控制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却因其曾在西方国家军队服役,而禁止他们在新建的利迪策居住。
相关题材的电影,有2001年的捷克电影《铁翼蓝天》(Tmavomodrý svet,亦名《烈日长虹》)。
《利迪策大屠杀》剧照,为了报复捷克斯洛伐克抵抗组织的刺杀行动,德军将利迪策的成年男人全部杀光。
《刺杀盖世太保》片段,德军在利迪策屠杀了所有找到的成年男人。
这个版本的利迪策惨案,反而比电影《利迪策大屠杀》更为残忍血腥。
英雄殒命 德军找不到刺客的踪迹,就向布拉格发出最后通牒——6月18日之前仍然找不到刺客,就要杀死更多平民。
抵抗组织担心暴露,将7名伞兵转移到了“卡雷尔·博罗梅杰斯基”东正教堂。
捷军伞兵卡雷尔·库尔达主动向德军告密,出卖了抵抗组织的信息。
6月17日5时,德军突袭抵抗组织成员玛丽·莫拉韦茨的住宅。
在厕所中,玛丽吞下氰化毒物自杀。
德军抓走了她17岁的儿子弗拉斯基米尔·莫拉韦茨(小名“阿塔”)与并不知道妻子参加了抵抗组织的丈夫阿洛伊斯·莫拉韦茨。
““盖世太保””严刑拷打“阿塔”,将他母亲的头颅割下,放在鱼缸中给他看,并声称如果不招供,就如此杀死他父亲。
“阿塔”意志崩溃,供述了捷军伞兵的藏身地点。
《“类人猿”行动》对此处的还原最为真实,《拂晓攻击》中“阿塔”招供的原因经过了戏剧化处理,而《刺杀盖世太保》中的“阿塔”则过于年幼。
6月18日,德国党卫军750名官兵包围教堂。
在进行了两小时的枪战后,包括库比斯在内的3名伞兵战死。
在地窖中,包括加布齐克在内的4名伞兵,击退德军数次进攻。
德军动用催泪瓦斯,并向地窖灌水,4名伞兵自杀。
实际上,他们只有手枪,并非像几部相关电影中那样,装备冲锋枪、轻机枪与手榴弹。
德国党卫军却如实像电影中那样,装备有步枪、冲锋枪、通用机枪与手榴弹。
然而,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德军却付出了14人死亡与21人负伤的代价。
战斗结束后,库尔达来指认了加布齐克与库比斯的遗体。
同时,德军逮捕了教堂中的神职人员。
摩拉维亚东正教主教格拉兹德不忍教众受苦,主动给纳粹当局写信,愿意为此承担责任。
6月27日,德军将其逮捕。
9月4日,在布拉格郊区,德军枪毙了包括他在内的13名神职人员。
后来,格拉兹德主教被封为殉道者。
在随后的报复中,德军逮捕了13000名平民,对其中252名抵抗组织的亲属与支持者进行审讯。
包括库比斯的24名家庭成员与其配偶,库比斯的女友安娜·玛丽诺娃,奥帕尔卡中尉的父亲与姑妈,“阿塔”与他父亲、“阿塔”的未婚妻、未婚妻的母亲与兄弟等。
在审讯时,德军将7名伞兵的头颅砍下,钉在木桩上,强迫他们观看。
10月24日,德军将他们全部处决。
估计有5000人死于德军对“类人猿”行动的报复。
在《拂晓攻击》中,库尔达叛变的原因是想保护妻子与幼子的安全。
在史实中,他并没有妻子与孩子,叛变的原因则是贪婪。
库尔达告密后,成了“盖世太保”成员,获得了假名“卡尔·耶尔霍特”。
德军奖赏了他一百万帝国马克,并给他娶了个德国女人。
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他逮捕。
在法庭上,他如此解释叛变的原因:“如果给你一百万,你也会这样做的。
”1947年4月29日,他被处以绞刑。
综上所述,“类人猿”行动的相关电影中,最为精彩与最为贴近史实的版本,是2016年的《“类人猿”行动》。
2017年的《刺杀盖世太保》,尚在其次。
这次行动并非反法西斯阵营唯一一次成功刺杀德军高层人物。
苏联游击队与波兰抵抗组织,也都曾成功刺杀过法西斯德国政府或军队的要员。
但是,海德里希确实是死于反法西斯阵营刺杀的最高级德军将领。
这次行动的成功,使英国与自由法国政府同意,在打败德国后,苏台德地区将重归捷克斯洛伐克,《慕尼黑协定》从而失效。
如今,在布拉格的圣西里尔与美多德大教堂、“类人猿”行动博物馆,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英国沃里克郡与苏格兰的阿里塞格,都有关于此次行动的纪念设施。
《刺杀盖世太保》片段,捷克斯洛伐克伞兵使用“斯登”式9毫米冲锋枪、M1928A1“汤普森”式11.43毫米冲锋枪与ZB-26式7.62毫米轻机枪扫射进攻教堂的德军。
在真实的历史中,守卫教堂的7名伞兵只有手枪。
《“类人猿”行动》剧照,“加布齐克”困守教堂地下室,依然坚持抵抗。
在今天的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伞兵曾奋战与牺牲过的“卡雷尔•博罗梅杰斯基”东正教堂,已经成了“类人猿”行动的纪念圣地。
比起同题材的《类人猿计划》,显然没有后者来得跌宕起伏,紧凑有力。
将原本单线程的伞兵空降,密谋暗杀,最终突围失败,全员牺牲的过程多了另一条主线,被希特勒盛赞“真正具有铁石心肠的人”的纳粹魔王,海德里希(Heydrich)的发迹之路。
前半程全是在回忆,这个因为女色差点自毁前程的安全局首任局长,是如何一步一步通过清洗德军内部,屠杀犹太人,各种登上党卫队第二把交椅。
海德里希遇刺身亡时年仅38岁,但已经通过射击和毒气残杀了超过200万人,包括130万名犹太人。
在世间留下“布拉格屠夫”的骂名,许多史学家认为海德里希是纳粹高层中最为黑暗的角色。
1942年6月7日海德里希的豪华葬礼在布拉格举行,此后其灵柩经火车运往柏林,于6月9日在新的总理府进行第2场葬礼,由希姆莱致悼词。
希特勒参加了葬礼,并奖励其勋章。
包括最高级德意志勋章、血勋章、金重伤奖章和一等带剑战功十字勋章。
海德里希是二战期间德军被暗杀的最高级别的将领,希特勒对于海德里希之死极为愤怒大为光火,本来要下令捕杀一万名随机选出的捷克人作为报复。
后来情报部门误将刺客同利迪策和莱扎奇两个村落联系到一起,希特勒下令对这两地进行屠村。
超过13000人被捕、驱逐和监禁。
6月10日始利迪策和莱扎奇所有16岁以上的男性,及莱扎奇的全体女性俱遭杀害,利迪策的所有女性则立刻遣送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后来仅4人生还。
两个村镇均遭焚烧和夷平,而海德里希死后的屠杀遇难者至少1300人。
影片,反映的就是这一段血腥屠村的场景。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害儿童的罪行。
为了保障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影片没有让我产生太多感触,反而引起我对主角的好奇心。
我查了下关于 海德里希 主角的信息,发现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
海德里希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所做的事情却令人发指,在影片中我看到他在影片中提出要净化种族,但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的观点,他的信仰是受很多聪明人所拥戴的。
本文中暂不讨论犹太民族是否应该淘汰,但毋庸置疑的是,淘汰种族这种行为就是令人发指的,而社会上层的名流人士认可这样的行为,更是匪夷所思。
净化种族淘汰劣等人,这个口号不是第一次在影片中见,而在之前的影片里《但丁密码》也是由聪明人提出来的,他们非常聪明。
人可以没有才华,但不能丧心病狂,这些人是才华横溢的,但他们也是残酷的,缺乏对人性的怜悯、同情心。
《刺杀盖世太保》还是和同题材的《类人猿行动》放在一起看比较合适。
两部片子各有侧重。
后者对于整个事件的表现更加完整,而前者则着重表现部分场景。
《刺杀》中设置了海德里希成长史和1942年的刺杀行动这两条相对独立的故事线,但都不充分,只能突出一部分事件场景。
有点像《黄金时代,适合在对了历史背景和事件过程做好功课的条件下看,否则不容易看懂。。
电影化程度很高,摄影和配乐都不错,尤其是摄影,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次看电影全场只有5个人,大概大家都去看正义联盟了。
漫威动画里,英雄都能打败坏人,大家都看得很开心很过瘾,而现实生活是多么无力。
看完之后才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的,而且去年就出了版也是根据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没有看过,不过看介绍应该是完全以两位捷克士兵为主线的,而这版相当于是一个盖世太保的线一个俩战士的线。
有评论针对这种叙事方式的,我第一次了解这个故事,我只针对这个故事来说。
二战时欧洲战场与中国不同,他们的杀戮是针对犹太人的,而不是说针对一个国家的,至少名义上是这样,那么在很多国家的大多数人,甚至是国家层面的军队,都存在一些妥协来换取和平的情况,好像说攻占巴黎时巴黎大门是大敞开完全没有抵抗的那种,法国警察还帮着德国人打击犹太人么。
国家都妥协了,我也不是犹太人,我们几个人的力量能改变什么呢?
很有可能的是根本无法改变战争局势,但自己在送死。
但是所有人都妥协么?
坏人就这样一路畅通无阻么?
像那段话说的: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容忍他们对犹太人的杀戮,容忍他们对自己国民的杀戮,对自己国家权力的侵犯甚至接管,其实就是在为以后更多的容忍铺路。
所以这些战士们真的挺勇敢的,明知自己力量渺小,在送死,他们很清楚这一点,他们不是在狂热的易怒的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驱使下,他们也想和自己爱的人好好活下去,可他们仍选择不妥协。
同样勇敢的还有那些默默帮助他们的普通人,他们也怕死,如果不帮他们他们确实有可能会活得更久,甚至安全活到解放年代。
很像我们现在社会中碰到的很多问题。
其实人人都是相关的,容忍跟漠视只会让某些人一步步不停地试探你的底线。
电影中还有个点让我印象深刻,那位盖世太保在弥留之际还想着所谓的革命事业,呵呵呵,也真是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了,说不定他还觉得自己为革命献身挺光荣呢…人的脑子陷入偏执后实在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这人还很有能力很有条理地实现他偏执的想法,而战争很容易让这么一群人陷入无节制无制约的偏执狂热的状态,这尤其可怕,看看这世界上,到处都发生过这种事,现在大概也在发生,比如那些极端组织。
最后,觉得还是要补些历史,比如二战最后盟军能胜利的关键因素到底是啥呢,是美国么?
个体很伟大,但也终究太渺小,社会发展的趋势究竟在哪里?
看完之后挺难受的 室友从某个地方弄来了两张免费券 我们去了一个没有去过的电影院看的 因为门禁原因 宿舍到点会锁门 选了这部时间合适的电影 整个影厅只有我们两个人 提前五分钟入场之后 等了挺长时间也没开播 后来问了里面打扫卫生的阿姨 电影是不是不给放了 阿姨说放呢 然后延迟了七八分钟才开播 因为开头还有好几分钟的广告 里面那两个要刺杀海德里希的小伙子我怎么都分不清谁是谁 开头看着看着要睡着了 电影院冷的不行 电影里的画面也都是灰暗调 更冷 枪击声到处都是 结局看着看着又揪心的不行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 我不会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因为我想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就安静地待着 我一点都不想动 室友在旁边一直说 为什么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呢 为什么不继续挖下去呢 为什么……就死了呢 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这个电影看的我觉得天都更黑了些 可能是我自己过于悲观 和电影无关吧 值得看 但不推荐去电影院看 建议自己在一个封闭的场合看 那么你想哭你想笑你想暂停你想重复 你都可以自己控制
看一小时没看完看不进去 。
咱就扯吧,就意淫吧,把海德里希整的跟个神经病一样难道能赞美反法西斯阵营吗?
垃圾时间比较多
导演运用两条主线拍摄手法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一条主线是被刺杀者如何从默默无名小卒受妻子指导崛起成为一名铁心独裁者,另一条主线是两名刺杀者为了刺杀潜伏他乡得到了爱情完成了任务却名垂青史。三男主角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却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二战的年代,立场的不同及信仰的不同走的路也不同。
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两个视角都很真实,但是有些过于客观和平淡,缺少情感,更像是纪录片风格
场面不及类人猿行动 铺陈却又胜之一筹 我靠 这片也要删掉二十分钟
这个世界再也不要有战争了😕
战争真是太太太残酷了!但电影感觉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好分裂…为了noah jupe看的这个电影,小孩子表现的真好!
大家都在讲英文,开始完全分不清,要不是知道这个历史,以为都是英国人…英语太出戏啊
虽然汇集不少好演员 可这是看过反应这一事件影片里最差的版本,2.5星吧,不过也有惊喜 形式上没想到采取前半部海因里希视角 后半部反抗人民视角 前半部再不停快成头子的传记片了
鼓掌...拍得很煽情... 有些描绘过头了些...
开头本来以为是海德里希自传,后面又插入了捷克伞兵线,导致了不长的100分钟里剧情流水账,人物情绪难以深刻。
每年都有反思二战题材的作品上映,这一部中规中矩。血腥画面的确刺激人的中枢神经,感叹和平来之不易
有些镜头配乐还是不错的 但问题在于前半段海德里希视角 后半段捷克伞兵视角很割裂 像是两个故事 故事讲着讲着突然换了主角 如果主要讲刺杀那就没必要在前半段讲那么多海德里希的前期经历 可以聚焦于他在布拉格的所作所为以及同时捷克士兵的行为 而且已经有类人猿了 同一个题材不如聚焦海德里希的一生经历更好 比如可以详细讲长刀之夜
2.5 第一次看海德里希视角出发(半部)的二战片,可以无缝对接去年的《战前童年》。可惜题材受限于笨拙的二分式剧作结构和两条线都相对单一的层次呈现,人物转变铺垫不充分,表演和视听也都电视电影水平,平乏无趣。
最后那段我不是很喜欢,就是行礼的那段
三星里面,两星半打给裴淳华的床戏
沉闷严肃,敌我双方都有交代,纳粹的人种清除行动的残酷性。觉得比《类人猿行动》那一版真实,譬如我没咋分清两个刺杀者谁是谁,现实里这种潜伏行动,大概就是这样路人脸
看到评论里有的童靴说通篇的fight有点血腥。但是在战争年代,真实的状况就是这样:战斗,反抗,牺牲;再无限循环。稍有片刻的温柔也只是让你喘口气补足血,继续战斗。最后:无论黑白都有自己的信仰。
看了电影我知道了德国人是禽兽,捷克人是叛徒!如果不幸跟他们交战,一定不要手软,能杀光就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