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在纽约电影节看的这部片子,当时看完趁导演和主演还没走出来问答的空当儿,上豆瓣打了五星。
虽然刚看完感觉片子并没有像预期中的那样成为一部“了不起的杰作”,但有托德海因斯的稳定发挥,从故事完整性,节奏的把控,画面的精美程度,演员表演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是一部完成度极高,几乎挑不出毛病来的作品。
然而刚看完以后那种压抑又兴奋,掺杂着感动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失落感,失落的是这样一部令人期待的题材和电影,仍走不出以往同性爱情电影中话题与共鸣之间无法平衡的怪圈:如果不是因为同性,她们的爱情故事未免流于俗套,而过分强调同性,又削弱了主角之间感情的纯粹与真诚。
也许在这类影片中寻找“深刻的社会属性”本身就是一种过度诠释,但不可否认的是,类似的同性题材在近些年的电影节当中可谓赚足了眼球。
一方面利用同性题材的敏感性先入为主的抬高立意,一方面却对同性恋在社会中所受到的阻力避而不谈,这绝不是创作者的本意。
说到底,可能因为敏感的并不是同性题材,而是我们观众自己。
故事背景在托德·海因斯擅长的五六十年代,低饱和的红绿色调,大萧条后的纽约街头,圣诞之前的寒冷天气,无一不营造了一种绝望的氛围,仿佛在这种绝望之中任何人与任何人相爱都是顺理成章。
片头使用倒叙,先插补了一段结尾时两人分手又重逢的感情戏,加以铺垫,一边钓足了观众的胃口,一边在结构上弥补了两个人相爱时的前戏不足。
特芮丝先于卡罗尔出场,交代了她商店营业员的职业和圣诞节前夕的时间背景,然后就是主角卡罗尔出场了,一个不知道该给自己的孩子买什么礼物的贵妇。
这一段的可贵之处在于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同性题材中必须“一攻一受”的思维模式,虽然卡罗尔穿着奢华的貂皮大衣,而特芮丝只是个营业员,但此时需要帮助的是前者。
她试图在商店里点烟而被制止的尴尬,不知道买什么礼物给孩子时的手足无措,无疑使她在这时处于相对的弱势,即使从她的眼神中我们感到,这有可能是她把妹的一种惯用手段。
短暂的相识使得主动权来到了特芮丝手中,似乎在这场游戏中她不是卡罗尔的猎物,而是一个她想接近却又不敢试探的对象。
那对遗留在柜台上的手套到底是卡罗尔的诱饵,还是特芮丝主动出击的猎枪,都是值得玩味的小细节。
虽然俩人好得很快,但胜在点滴入微,从家宴到送相机,从旅行到上床,水到渠成。
丈夫(前夫)作为两人爱情的主要破坏者可能是一些人认为影片不够激进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角色主要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可怜的人。
但正是这种不左不右的态度使得这部片子没有过分强调性别意识和同性恋在社会舆论中的地位,而是把重心放在了两人的感情本身上,这种处理方式比同样题材尖锐的《远离天堂》显得还要高明一些。
试想一下,如果一开始就在两人亲密出游时补一些男人们议论纷纷的镜头,或者借男人之口对特芮丝的冷淡加以点评,那么无疑把对两性意识形态的描写提上去了,但品位一下就low了,变成了另一种自以为是的“政治正确癌”,不好。
但正是这种在两性题材上非常克制的把控,使得影片的高潮显得不够刺激和煽动(当然,如果把床戏当做高潮的话那就够了)。
丈夫雇佣的私家侦探录下了两人的性爱音频,这本是一桩现在看来都非常严重的侵犯,但这么做的目的不是扳倒卡罗尔的社会地位,毁掉她的人生前途,而是为了在离婚诉讼中抢夺孩子的抚养权。
虽然同样作为一个母亲我非常理解丧失抚养权对这个角色的意义,但是放到通篇中看,仅仅把离婚诉讼作为戏剧冲突中最大的“障碍”使得这一段的情绪爆发显得有些张力不足。
判断同性之爱在主题中是否重要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问一个问题:如果把特芮丝的角色换成男性,那个故事成立吗?
答案是不仅成立,而且异常合理。
但故事就变成了一桩我们熟悉的婚外情始末,一则单纯的爱情小品。
另外补充就是卡罗尔的闺蜜这个角色,前史过多,交代不清,作为情节的润滑剂很好使,台词帮助镜头丰满了卡罗尔这个人物,但是过于分散注意力,我觉得反而是删掉比较好。
开头和结尾的重逢段落是我非常喜欢的,文学性很强,凯特和鲁尼表演也是教科书般的走心,与这一段相似的是《相见恨晚》中的车站离别,不知海因斯是否有致敬的意思。
同样是千言万语化作几句寒暄,同样是一个聒噪的第三者打破气氛,经过前面的铺垫,最后临别时肩头的一按,力量比一个吻还要重。
结尾时特芮丝寻找卡罗尔的段落是一个比较好的情绪出口,避免了被打断的对话而带来的不安感,“众里寻她千百度”,最后找到了,啪,停。
干净利落,不说废话。
最后总结就是,我个人认为,整部影片的叙事镜头表演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简洁,克制,不留余地,也没有在题材上故弄玄虚,自命不凡,但是“同性”作为主题的核心基本没有体现出来,是一部比较纯粹的爱情电影。
凯特女王的电影从未让人失望过。
看她的表演就如同看梅姨的表演一样,是一种真正的高逼格享受,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间,都是情感,想必每一位懂得用电影来喂食自己灵魂的影迷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
《卡罗尔》也不例外,简直就是凯特个人演技秀,把一个家境殷实的贵妇级文艺女青年演得完美至极,为什么说她是文青呢,第一她酷爱音乐,第二,她爱上了文艺女青年特芮斯,姑且算吧。
影片很无聊,但摄影和配乐一流。
开篇选择的插入点当结尾将至更换机位再度来临时,心中早已暗生定论。
戛然而止于餐厅的对视让人感到的都是爱情圆满的样子,而到底产生于同性还是异性并无需纠结。
当卡萝尔叫来艾比载着therese而非在重压之下随之而去,那份感情真的存在。
当当事人以及律师在对簿公堂前最后的博弈时,卡萝尔心怀therese并说出不后悔的勇气让人震撼。
看过Carol两周了,我依然会想,女人间的恋情果真都像电影里那样美吗?
一定不是的。
《穆赫兰道》里的恋情有许多是痛苦。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的恋情也许是美的,但更多的大概是毁灭性?
其实我并没有看过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虽然我爱Lea Seydoux。
所以Carol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描绘女性间恋情的电影。
个人感觉Carol似乎是好莱坞大银幕上第一部以正面笔触认真描绘女性间恋情的电影,在这一点上,它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
纵然它的历史地位已不可超越,要命的是它还拍得这么美。
Carol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它的美令我落泪令我震颤。
然而我并没有经历过女人间的爱情,凭什么被打动至此呢?
对此我们只能说,爱情就是爱情,无论当事人是谁。
爱情永远有令人心颤的力量。
我爱Todd Haynes勾画的那个50年代的世界,也是冬天,也是临近圣诞节(studio把上映档期安排得多巧妙),百货商店里的灯光闪耀着,Terese站在柜台后面,戴着圣诞老人的红帽子,沉静却似乎带着几分哀愁。
我们随着她的目光看去,Carol立在玩具火车边。
那是一见钟情吗?
后来我一直在想。
想象中怦然心动的爱情似乎就是这样子的。
两位女演员都太出色了,而我爱此片中的Rooney Mara胜于Cate Blanchett。
Terese是个让人猜不透的令人着迷的姑娘。
她冷静,自知,似乎在安然地等待,然而内心一定是澎湃如火山般的。
Terese应该是个涉世未深的姑娘,但她的涉世未深也是让人琢磨的。
She is her own person。
她初次去Carol家里作客,却默默地在厨房里准备茶点,她简约的话语背后全是对Carol安静的依恋。
她为什么爱她?
回头想想Cate Blanchett的Carol。
我最爱她的波澜不惊,她的经验和从容,还有她似乎潜在的疯狂(看到结尾发现其实并没有)。
她的生活正驶向最莫测的未来:离婚,失去对女儿的抚养权,然而她永远举止优雅,妆容精致。
似乎她已见过人性和生活中最艰深的角落,然而这些不足以击倒她,却成为她魅力的一部分。
她开车来接Terese,对前来送行的Richard说,“Terese对你评价很高”。
傻小子听罢只管高兴去了(你爱的姑娘就和女士谈恋爱去了哟呵呵)。
更让人难忘的是电影开头(即临近结尾)餐厅的那一幕,一位Terese的熟人冒失地破坏了两人最珍贵的一刻,而且见鬼了,这熟人又是位傻小子。
Carol温婉地笑着和傻小子问好,从容地起身告辞,临别时在Terese肩上一按。
然而我们看见Terese的神情,便知道这肩上的一按非同寻常。
Terese在颤抖呢,心中全是排山倒海的感情。
本片的叙事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举重若轻。
那些安安静静的试探承载了多少暗底下的波涛汹涌呵,这便是导演和演员的功力。
她们的相互吸引是那样明显,让人感到空气简直要被电穿了,所以当Terese毫无犹豫地答应与Carol一起离开纽约,我们作为观众只感到欢欣鼓舞。
还有那个关键的新年前夜,Terese轻声低吟说“take me to bed”,我觉得这真是近年来好莱坞银幕上最性感的时刻,比James Bond出场的相似场面性感一千倍。
除了对两人的感情描绘,本片还有三点值得一提。
其一,它对生活和人的复杂性没有遮掩,而全是亮给我们看。
Carol是复杂的,Terese是复杂的,其他人物如Carol的丈夫,Carol之前的恋人,追Terese的男孩子们(Richard,在《纽约时报》办公室里吻她的男生)各个立体可信。
其二,复杂的女性成了电影的真正主角。
我们看到的是她们的心理和行为如何推动故事的进展。
她们的形象是鲜活丰满的。
而相对的,男性角色在本片中全是陪衬,不但是陪衬,而且甚至是和女性角色对立的,给女性们设置障碍的绊脚石:Carol的丈夫和Terese的追求者Richard自不用提,长相creepy的私家侦探面目可憎,尤其在餐厅里高声叫Terese打断二人会面的男人,观众一定觉得他可恨极了。
我猜这大概反应出原作者Patricia Highsmith对男性的态度(她也是女同性恋),而且也反映出50年代男女的社会地位差异。
试想:如果Terese的男性熟人朋友看到Terese在餐厅里与一位男士共进晚餐,他敢不敢冒失地高声叫她的名字?
当然不敢。
第三,本片把浪漫和悬疑的气氛揉合得极好。
悬疑主要来自我们对Carol会做出的行为的猜测。
她看上去似乎像是会做出疯狂事情的女子,然而看到最后我们发现并没有。
我猜这也是原作者的功劳,The Talented Mr Ripley有同样的氛围。
而Carol会给我们这样的联想大概和Cate Blanchett在Blue Jasmine中的表演有关。
最后不得不说,音乐真好极了。
原声配乐是Carter Burwell的杰作。
音乐主题由钢琴引出,带着不安和寻觅,随后加入单簧管,孤寂,憧憬和欲望揉合进来,到后来,旋律稍稍奔放起来,美得令人感动。
女性的爱情也应该这样绽放。
此外配乐里用了大量50年代的名曲,crooners的轻歌曼舞,为电影氛围增色许多。
本片的音乐总监是Randall Poster,从Rushmore到Grand Budapest Hotel的Wes Anderson电影音乐都是他帮着选的。
我真想知道他的record collection是啥样。
这片之前一片溢美之词,连烂番茄都有95的好评率,作为我最期待的圣诞精选,看完却有点失望到摸不到头脑。
我还是打了推荐分的,国内没有机会上大块银幕看,只能委屈一下画质,大概少了一大半的摄影分,这当然得怪我这个观众。
但,大面积参考Edward Hopper风格的画面,音乐专辑精心考量,两位演员的演技被拿出来大书特书,我依旧很难把它归为一部好电影。
当所有人都在极口称赞拿了戛纳影后的Rooney Mara,和Kate Blanchett 的表演如何好,这两人之间依旧很难说有什么火花,正是因为如此,才见到两位优秀演员的技巧而已。
演技这种东西,水盖不住石头,才会水落石出。
这题材又机巧,前10年就有《断背山》珠玉在前,只是贴个“同性”标签,把gay换成les, 两部影片也是立判高下。
我们何曾在《断背山》里见过Carol丈夫这样刻板单薄的异性角色?
只有两位女性做主角没有问题,可突然间,所有男性角色都面目刻板化,恶棍化,愚蠢化又是为什么?
我们同情过断背山中恩尼斯的太太,但我们却很难同情Carol的丈夫,这个面目模糊的角色,痛心都痛心不起来。
再说主角,就算在那个女王T都得戴尖锥胸罩的年代没法不结婚,但是,家庭这条线对Carol这样好歹也得算个双的人,意味着什么呢?
男人欢欢喜喜地娶了老婆生了孩子,最后发现是骗婚呢?
还是婚后性向觉醒?
不管哪样,除了和丈夫抢孩子,再看不到家庭对女王攻的任何意义,她是怎样踏入婚姻,又是怎样决心离婚的,我们一概没有线索。
我们只知她追起小妹纸倒是非常来势汹汹,明知在离婚争夺抚养权的关头,还带着心上人出走,一秒变拉拉公路片。
真的,有一句常说的废话在检验同性标签的电影时却有用,“如果她是个男人呢?
” 家庭的权重整条线都弱到只剩下抢孩子,这太单薄了。
花了那么多功夫来交代两人的眼神交错,就加几句好台词刻画一下人物深度也不会怎样吧。
Therese 这边也是一样,从第一眼在百货公司见到Carol,就开始了没有任何铺垫地神魂颠倒。
我明白所有纯爱片的基石,都是“一见钟情”,但,纵然是《阿黛尔的生活》里那种“这个妹妹我见过”的一见惊心,之前也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阿黛尔的性向选择和动摇。
可Therese 明明就是有个固定男友的铁直,而编剧没有肯花一丁点儿力气去挖掘这个人物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一部以角色成长为重的影片中,真让人惊异。
编剧直接罔顾人物心理建设,就这样霸道地套上“爱能掰坏一切”的设定,我作为一介观众,只能紧锁眉头,丢下三个大字“我不信!
”。
当然我信不信都不妨碍广大观众眼泪哗哗地看两人眉目传情。
这也没办法,在故事的外部冲突和人际关系几乎全部建立不起来的情况下,我们只好看两个女人你侬我侬地喂甜豆儿了。
但是这个片儿连床单都滚得及其不合我意!
所谓银幕上的les, 无限柔光,无限温柔,无限(男性眼中)的女性性欲就是这样地轻柔美好,女王攻还涂着美美的指甲油留着长指甲温柔地摸摸小妹子,同时还注意小心地避开了不要露点,并且借位轻轻蜻蜓点水亲了几下,随后镜头一转就带入一片虚空。
你不说我还以为我在看98年的《Gia》!
2015年了,一个主流的同性片的情欲观还是那么陈腐。
不看床戏也罢,看完仿佛谎言的床戏简直想点“差评”。
大概我对金发霸道的中产大美女实在没有感觉的关系。
好莱坞仿佛不管怎么拍,都拈轻怕重,带着清教徒的口味和资本规划过的良好,一切都在完善的工业体系里被打磨得发光发亮,演技是一流的,但化学反应是缺失的;摄影是一流的,但Hopper式的孤寂是没有的;故事本身是可以展现一些东西的,但单薄得只剩下常卖常畅销的“纯爱”款蛋糕。
像是一款,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平庸之作。
这是一个有关两个女人相爱的故事,在上个世纪50年代,礼法不容的美国。
卡罗尔已近中年,上流社会,有丈夫和女儿,而特瑞斯年纪轻轻,心思单纯,是个梦想成为摄影师的小售货员。
卡罗尔太懂女人了,她爱的就是女人,永远知道什么样子才最美,才能俘获人心。
她的心每一天都在老去的路上,见多了才貌双全的男人和女人,早就百毒不侵。
她知道,什么世俗命运婚姻契约,谁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谁也别指责谁贪图一时快乐。
而特瑞斯留短发,戴波点发卡,身材纤瘦秀丽的样子,她并不自知的美才是最致命的武器。
未经世事的姑娘,初入社会最先要做的就是经受劫难。
她的痛苦在于无端爱上了一个女人,比什么都更强烈。
两个人在售货店初见,在我看来对比最鲜明的是发色。
卡罗尔一头金发闪亮,红色呢帽别在耳旁,50年代美国丽人的标配。
特瑞斯一则头小女孩的棕发,正过节,胡乱戴着一顶圣诞帽,眼神老是扑闪着安静不下来。
我就在想,她这样与人说话时拘谨的样子是不是有点社交恐惧。
那一些金色是爱情中的美好,生命中的黄金,不可多得,而棕色则是一些难言的苦,像咖啡一样艰涩但是欲罢不能。
这些棕色和金色,也是卡罗尔与特瑞丝的爱,交叉错杂,挺混沌的,看不明白。
看完電影的那一刻,我是被震驚的,因為我作為一個純純的直女,竟然也有了如沐春風又患得患失纏綿悱惻一般愛的感覺,這是非常詭異的。
還記得大學時候,我選修的文學課程,基調就是女性主義(好聽一點的女權主義,英文都一個說法),當時老師表達的看法,我深感認同,時至今日也一直都在為這份認同感添磚加瓦—— “如果論及起源,男同性戀者更像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因為他們具備可以彼此滿足的生理機制。
而女同性戀者則傾向於情感上面得不到填補、滿足,互相取暖以後而產生的情愫,追根溯源,甚至還跟女權主義思想興起有關。
兩者的基礎和機制是不一樣的,所以在討論同性戀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分開男女來探討。
” 不太想一一分析Carol和Therese之間的情感是如何緣起和深化的,如果你願意後退一步,去留意Carol和Therese各自原本的感情經歷,反而會更容易明白這“緣不知因何而起,竟一往情深”的因由。
Therese身邊的是直男(癌)追求者,Carol嫁的也是直男(癌),他們都自有一套“我的看法就是你的看法”、“我的生活就是你要的生活”、“我的決定就是你最好的安排”,直男們往往最不屑一顧的是眼前這個自己聲稱是最上心、最在乎、最疼愛的女人心裡的想法,他們理所當然地漠視了這些女人作為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需要被尊重的主體意識。
還記得我在看Revolutionary Road(《浮生路》)時就有彈幕嚴正指出女主角鬱鬱寡歡作死尋死活該時說的話—— “女人,太有主體意識不好……” 當時的彈幕竟然也沒有人打擊這樣的論調,反而還有人表示贊同,在無法追究評論者的性別的情況下,作為一枚安靜的看客,我一笑而過。
很多人向我表示,明確指出“我們社會是男女平等的”,我都笑笑沒啥想要評論的,恍如又在看那條分明很囂張的感慨彈幕那般,但其實我一直想說的話是—— 真正的男女平等,放在當今這個社會,不再僅僅是我們都有工作的權利、都有升職的空間、都婚戀自由,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如果說男女平等的基礎我們已經先天具備了,那麼,主體意識的平等,便是那上層建築。
缺乏了這一層,我們說的好聽是男女平等,說得不好聽女人那就是一個幫著解決生理需求、幫著生兒育女、幫著養家糊口、幫著伺候男方爸媽、包攬家頭事務的女工。
而身邊的女性朋友竟然還覺得現在已經夠男女平等了,真的夠了嗎?
你覺得財產分你一半、撫養權能被爭取、能夠有私房錢,就是平等了,這未免太知足常樂了。
因為你沒有把那些你辛苦學會的知識、努力考取的文憑、個人喜好、日漸累積的生活經驗以及你作為一個人應該有的主體意識上的損耗計算在內。
這個時代,爲了生活放棄主體意識的人太多了,而他們其實都沒有察覺。
但如果你問,你是要生活還是要愛情,他們會清晰地告訴你自己已經放棄了主體意識的這個事實。
年輕一點的時候,我總是嘗試把偏執、習慣、依賴等的特性從愛情中分離出來,去提煉一個純粹的愛情概念。
長大了才明白,純粹的愛情,建立在具有主體意識的個體上,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各自的生活、也有相異的追求,而這並不阻礙我們彼此吸引、協同合作、互有退讓,然後共同分享、共同努力、共同進步,最後安穩、和順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電影裡直男們分別質問和訓誡了兩位女主,也是在質問著但凡有點主體意識的女性觀眾—— “你覺得這是愛情嗎?
你覺得你可以義無反顧嗎?
你不是唯一一個,她很快就厭棄你的了,到時候你還得回來求我,求和我重歸舊好!
我為了和你結婚,我都換成了現在這個穩定的工作你還想讓我怎樣?!
” 追求者不能理解Therese的攝影愛好,並不反感她當時在商場裏做一個毫無靈魂特點的售貨員,並且拿她出去旅遊的時候必須要帶上那部破玩意相機開玩笑。
他從未打從心底瞧得起她的興趣和志願,卻把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當做是為對方作出的退讓和犧牲。
“我給你的還不夠嗎?
這些還不夠嗎?
我們有美滿的家庭,有我們共同的女兒,你為什麼總要搞那麼多的事情,去破壞原本我們有的這一切?!
” 作為Carol的丈夫,經常都在外工作應酬,兩個人能夠相處、見面、互相慰籍的時間少得可憐,他從不在意她陪同出席那些場合時是否樂意,而在乎的是她作為他的妻子,有義務陪同他出席這些無趣的場合。
她應該配合他,哪怕他對她付出的感情那麼稀薄。
Carol第一次出軌,正是和自己從小相識到現在的女性友人,在最淒冷情緒裡,互相取暖、互生情愫。
而丈夫只把這事情當做是逢場作戲一般,沒有警覺和警惕,以為那並不具備撼動原有婚姻的能量,他是如此地不在意她的情感走向,卻非常在意她所充當的妻子的角色。
於是乎,天時地利人和,把兩個欲求不滿的女人,湊在了一塊,驚鴻一瞥又電光火石間,生成了愛情。
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你是我的天使,從遙遠的太空中向我飛來。
這段當時世人認為不倫、不道德的愛情,進行得並不平順。
而他們從彼此作伴、相互欣賞和取暖,最終到寬衣解帶赤身相對,生理滿足背後都有滿滿的感情鋪墊,雖説那是一場拍得不夠驚豔的床戲,卻有讓人難以忘懷的前戲。
知道事情不可違,知道分離在所難免,Carol將Therese託付給友人陪同回到原處,留下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正正是這樣一封信,一字一句地向我描繪著愛情的輪廓: Dearest,There are no accidents, and he would found us one way or another.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Be grateful it was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 You’ll think it harsh of me to say so, but no explanation I offer will satisfy you. Please don’t be angry when I tell you that you seek resolution and explanations because you’re young. But you will understand this one day, and when it happens, I want you to imagine me there to greet you. Our lives stretched out ahead of us,a perpetual sunrise. But until then, there must be no contact between us. I have much to do, and you, my darling, even more. Please believe that I would do anything to see you happy, and soI do the only thing I can—I release you. “摯愛的你, 這世上本無意外,我們的事,他遲早會發現。
一切都是命中註定,應該慶幸,這一刻是早來,而不是遲到。
你會覺得,我這樣說很殘忍,但我無法給你一個滿意的解釋。
我這樣說你不要生氣,你苦尋答案和解釋,其實是因為你還年輕。
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而當你明白之時,我希望你去想像我在彼岸等你。
那時,我們的生命會在前路一同綻放,猶如一場永恆的日出。
但在那以前,我們之間,不能有任何接觸,我還有太多需要處理的事,而你,我親愛的,會有更多。
請相信,我願意去做任何事情來換取你的幸福,所以,我決定做我唯一能做的事——我選擇放手。
” 而愛情,並不厭棄分離,事實也證明,她們各自處理完那些阻礙愛情生長的荊棘,各自積攢著滋養愛情所需要的養分,那因為分離而暫停發育的幼芽,正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度成長。
愛情本身,不會因爲外人強詞奪理而改變它的本質和初衷,純粹的愛情經歷過歲月的沉澱和歷練,會變得濃醇,因爲愛裏面沒有可供發酵和變質的雜質。
多少年以後,我們將這獨一無二的佳釀再次開啓,會再次沉醉於濃醇、厚重、百味雜陳又柔軟協調的馥郁濃香裏。
是的,這次不是幻覺,不是夢境,這次是愛情,獨一無二。
在参加了一场Carol的映后discussion后,为了这半个多月来看的七次Carol,决定写一遍长篇的分析来纪念我的疯狂。
从十一月二十七号Carol在英国直接进入全面院线上映以来,在Curzon看了第一场以后就一直像着了魔一样的在谢菲尔德每一家上这部电影的电影院都看了, 当然也跟我确实是办了很多家会员卡所以很便宜有关啦。
观影效果最好还是Curzon,银幕大厅小,设备新颜色正,相比起来Cineworld的颜色有点灰,我不觉得那个是Todd想要的效果。
Anyway, 总的来说就是会从电影的剧情,人物关系,摄影,剪辑,音效/音乐,主创采访来记录一下Carol这样一部注定成为经典的电影。
人物关系Carol 和Harge Harge第一次出场是在邮局送信的同时, 注意到他从不自己开车,都是司机接送, 下车时说了一句, Won’t take too long. 可以感觉到这个人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 好像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Carol看到Harge第一反应是, 你来早了。
到后面Harge不按说好的把Rindy提前接走也是,显然这些事经常发生让Carol很不爽。
最能表明Carol对Harge的态度的一句话在Harge让Carol和他一起去参加Jeanette的party时用的是someone’s wife, Carol马上纠正说,是Jeanette. 就这一句话就能说明为什么Carol和Harge要离婚。
所有两人出现在一起的场景,Harge对Carol说话永远都是,I don’t like you干什么干什么,I would like you to 干什么干什么, 其次就是他提出的大多数要求都是Mother’s idea. 那么Caro对Harge 到底爱不爱呢?书里Carol是这么说的, 到了那个年纪,好像该结婚了。
电影里也对Therese说她用的香水是Harge结婚之前送的,之后就都一直用这款了。
所以,在某一刻至少结婚时, Carol肯定是爱过Harge的, 至少很喜欢他,觉得能和他生活, 但事实证明是Carol Handle 不了这种only be someone’s wife的感觉。
不过这也是那个年代的男人对待女人的一种方式, Carol很不喜欢, Jeanette说她丈夫不喜欢她抽烟, Carol的回答是,“So? you like it.”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Harge对Carol的爱,包括要把Rindy从Carol身边带走都是带着让Carol打消离婚的念头的,这个人控制欲太强,家里的管家肯定经常给他打小报告说Carol又和Abby在一起了,他是能感觉到的, 但是就像他对Abby说,“I love her” 。
Abby的回答: “ I can’t help you with that.” Harge当然爱Carol了,谁能不爱,只是你爱不起。
Carol 和Abby书里Abby第一次出现是在Carol的房间, 是以照片的形式, 足见Abby对Carol有多重要, 书里是她们俩从4岁就认识了, 电影里改成了10岁。
电影里第一次出现是Harge说Carol总和Abby在一起, Abby是俩人离婚的原因之一,Carol对Abby的依赖是就算取消了和她的约会也还是要她开车送她去和Harge一起参加party,足见两人有多好。
显然两个人还是爱着对方,Abby虽然说Then it changed, it changes。
Abby还是对Carol最重要的人, 就算是遇到Therese以后也仍然是。
Therese 和 RichardRichard其实和Harge很像,他觉得自己很爱Therese, 想娶她,但就是有一种我他妈都让你嫁给我了,你居然不感动?
Therese对Richard不管是在书里还是在电影里都是没有爱的,不爱他,但不讨厌他,觉得Richard对她的好让她压力很大,很烦他,但是又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办。
尤其是讨论Love的那一段,对Richard说爱她的反应,是厌恶和不解,那里麻辣真的是演得很好,归功于天生一张嫌弃脸。
Never in love, until you. 挺能让人感动的话, 但Therese听着就是不爽。
书里是Therese和Richard上过两次床,但都不是很愉悦,电影里是表示没有过,either way,Therese 对Richard的感情仅限于不讨厌,但大部分时候很烦他。
如果没有Carol的出现,或者Therese是个宇直,那也不会和Richard走下去,可能和Dannie的可能性都能更多。
简单的说,不爱你,你做什么都是错的。
Therese 和 Dannie, Phil Therese喜欢这两个人一定比Richard多,和这两个人相处不让她有那么大的压力, 首先,和Phil, Phil帮她修相机,给她推荐工作,speak highly of her,但是都是出于朋友情谊。
然后和Dannie, Dannie在电影里出场的几次都很重要,可以说直接影响了Therese看清自己对Carol是爱。
Dannie带她看工作室,介绍她进Times工作,告诉她应该be more interested in human, “ We all like certain people, you like certain people right? And others you don’t. And you don’t really know why you’re attracted to some people and not others, the only thing you know is you either are attracted or you’re not. It’s like physics,bouncing off each other like pin balls”. 然后Dannie亲了Therese, 几乎能想象就是这一刻,Therese wish it was Carol. Therese 和 Abby这两个人怎么说呢?
不能说是情敌吧,但都是爱着Carol, 书里其实有几处小暗示是Therese和Abby很像,都是深发色,都爱吹冷风,都爱Carol. 但两人是互相不喜欢的,Abby在书里约过Therese吃饭,免不了俗套就是不希望Carol受伤害之类的话,对Therese说 You win。
Therese对Abby是有些怕有些嫉妒的。
相比起来电影处理的更好,减少了很多Therese和Abby的冲突,电影里的Abby是更希望Carol能够幸福,也很关心Therese. 但年轻气盛的Therese还是几乎没有给Abby什么好脸看,还问她为什么恨她。
其实就Therese对Abby的态度来说,她们俩是真的很像,Abby对待Harge的态度也是这么强硬,也许Carol觉得Therese还是有点像Abby的, 毕竟we all like certain people.Therese 和 Harge这俩人在电影里就见过一次面,很让我感到奇妙的是,当Carol和Harge在窗外吵架时,Therese在屋里放大了音乐声,并且还给了特写,Therese不想介入Carol的婚姻矛盾,不想听到,可能就是根本想忽略Harge这个人也不一定。
书里还有Therese问Carol关于Harge的问题,电影里就只有一句Harge是你丈夫吗?
反而的Therese更在乎Carol和Abby 的关系。
Harge在看到Therese和Carol在家很生气的问Therese是怎么认识他老婆的然后第二天就提交了sole custody, because of morality clause。
Carol 和 Therese Carol和Therese好像有很多能写,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写起。
对于这两个人,我真的觉得电影改编的很好,就像Cate说电影让Carol活的立体了,而不是像书里面是活在Therese的想象里。
书里Therese每次看到想到Carol时的内心活动都很多,麻辣真的演的很好,真的能感受到Therese对Carol的那种迷恋。
但更想先说一下在就电影里展现的Carol对Therese的情感,Carol第一眼看到Therese是站在柜台后,她看到Therese盯着她看的时候或多或少的一定有想起19岁时的Abby, 所以她才选择走过去和Therese说话,然后一步一步的,领着Therese进入她的世界,Carol看似胸有成竹的,但是在吃饭时问Therese要不要周日去她家的紧张,以及那句著名的Flung out of space都能看出Carol没有她表现的那么自信,甚至会在看到Therese小时候的照片后坐在沙发上哭起来,当然大部分是因为她女儿的原因,但也是因为Abby说 she’ s young. Carol给Therese的分手信尤其展现她在这方面的不自信, 她说Therese seek resolutions and explanations because she’s young. 唯一能做的就是 release Therese. 她很自信的是觉得不再和Therese联系,挂断Therese的电话, 回去接受心理辅导,这一切做了她还能过得很好,能赢回女儿的监护权, 但是就坐在出租车的看到Therese路过的那一瞬间,全都白费了,Carol看到Therese的那一刻她笑了,然后决定放弃女儿的监护权要和Therese在一起。
还能说什么呢?
她内心觉得自己是Therese年轻时候要寻找的resolutions and explanations,但还是放弃一切想要和Therese在一起, 所以,有些人觉得Carol对Therese太胸有成竹了,我并不这么想。
Therese对Carol的感情在书里铺垫的很好,但是因为书里是主要在以Therese的视角描写,电影里就更直接了当了,Therese看到Carol的第一眼就沦陷了,都不知道默默的开了多少自己和Carol的脑洞,比如书里说两个人开车进隧道的时候,Therese希望两个人就这样死在这,就能永远在一起了(这一部分的蒙太奇做的太好了)。
读完Carol的分手信回到家,Therese就开始洗照片,全是Carol, 然后鼓起勇气给Carol打电话在被挂了以后说了两遍I Miss You以后感觉在很努力的move on, 开始在Times上班,穿衣做事都越来与像Carol,但不如说是像Abby更多一点,电影里处理的最好的就是把Therese最后去参加的那场Party和Carol的刚开头参加的那场Party作对比,同样是冷眼看着所有人,同样是自己溜到一边去抽烟然后和人说话,最后剩自己一个人在窗户边抽烟然后开始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Carol决定Get away for a while, 可能那个时候就想和让Therese和她一起走了,Therese的决定是去找Carol,不要move on. 其实还有好多能写的,但是觉得关于他们电影里表达的非常直白,Carol在车里放的那首You belong to me, 和这首Therese在店里给Carol买礼物时的背景乐简直就是Therese的内心写照。
I can't resist you, what good is there in tryingWhat good is there denying you're all that I desireSince first I kissed you my heart was yours completelyIf I'm a slave, then it's a slave I want to be。
( GEORGIA GIBBS "Kiss Of Fire”)摄影Carol 这部电影这么美,Ed Lachman的功劳真的很大,也提了好多奖拿了好多奖了。
Super 16 mm的整个颗粒感在Curzon的屏幕上真的是太有感觉了,从开场的下水道盖镜头往上跟着Jack一直走进Carol约Therese见面的地方,第一个感觉就是,有点贵。
基本上整部片子的大部分镜头都是跟,就跟着演员,不切镜头。
但只有Carol和Therese说话的时候是用了大特写,两个人分别和其他人讲话的时候,最多也就是近景。
所以说这部电影就是在每一个方面都很直白, Carol和Therese一起出现的唯一没有用大特的场景就是Carol最后一次约Therese吃饭的那一场,所以马上就制造出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就有了和对方远一些了的感觉。
最大的特点还有就是拍倒影,两个人在车里,除开大特写就是从窗户拍,窗户上印着路边的树的倒影加上两个人的脸,有点太美丽。
Carol去check out, Therese 在火车上哭,Therese和Abby吃饭,两个人在party上抽烟,都是拍窗户的倒影,或者从窗外拍,然后就大光圈,大光斑,整个气氛营造的特别好,不是像那种,看啊,我这个镜头多特别多创新,而是看的时候都不会想到说很仔细的去想这个镜头为什么要这么用,很自然把人往里带入。
不知道昆丁的新片70mm到底有多屌,或者The revenant的场面有多宏大,在我心里如果都提了奥斯卡,不管结果怎么样,Carol的摄影都赢了,没有大场面的都是小细节,拍的每一帧都能让人好像置身其中,而不是宏大场面的风景画。
剪辑Todd 从Mildred Pierce 开始和Affonso Gonçalves合作,也让Todd的作品不让天鹅绒金矿和I’m not there形式感那么重了,也就是主流了,我感觉。
不过就Carol来说,用这种主流的剪辑方式绝对是对的,如果玩形式那整个感觉就都不对了。
Todd在采访里说最爱的就是对隧道那一段蒙太奇的处理,那一段确实是很惊艳,尤其是加入的那一帧Therese开场时在出租车的样子,太大胆了,谁敢这么玩?
(蓝宇,哈哈,不知道是不是从蓝宇取经了)当然这也就不知道到底是导演还是剪辑的意思了。
其实剪辑没什么好说的,剪辑和摄影真是相爱相杀,摄影做的太好,长镜头用的好,真的就没什么剪辑能发挥的空间,唯一能玩的也就是拍的两人的大特写,在这种情况下,能把隧道那段做的那么精致,也是赢了。
音效/音乐Carter Burwell 也是从 Mildred Pierce 开始和Todd合作的。
Carol的音乐已经到了洗脑的地步,基本上看完脑子里就一直回想着, 也拿了好多原声奖了,没什么好说的。
音效会显得弱一些, 和剪辑一样,音乐做的太好了,没什么空间去做任何音效,就规规矩矩的就行,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背景音乐洗脑着。
主创采访其实主创的采访在不同的场合回答的问题和答案都差不多。
总结一下就是,12年前Carol就是一个电影项目了,Phyllis Nagy把小说改编成了剧本,但是没资金,没投资,没市场,后来Cate加入这个项目(虽然还有很多很复杂的各种制片人了之类的,导演也跑了),Cate把这个项目介绍给Todd,然后麻辣长大了,duang,大家决定开开心心的拍起来了。
对这个电影所有主创人员的一致口径都是,这是第一部最后两个lesbian没有自杀或者一个人变直的小说啦,blabla... 最有价值的还是Cate说的电影把Carol从Therese的想象中拿出来,给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线,麻辣说chemistry不是你能创造的,有就有没有就是没有。
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访问是在伦敦电影节上的记者发布会,制片人Elizabeth Karlsen说,很可惜这部电影在俄罗斯和中国这一类的地方不能发行。
这部电影的历史意义就在此了,Carol拿的奖赚的钱越多,就越能改变未来的电影市场,这样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为这类电影投钱,这也是Cate加入这个项目的原因。
Pillow talk 前几天不是说,终于有好的lesbian film了,不知道怎么react嘛,well, there will be more.
原文发在weibo。
做了很细小的调整。
发到这边。
==============================下午在电影院三刷完Carol,想来是时候好好的再写一篇影评了。
而且是一篇Carol视角的影评。
大概是看了太多人一边说着Carol实力撩妹,膝盖拿走,一边碎碎念着她是个渣攻。
又或者大批的迷妹们一边被小白兔水汪汪迷恋的眼神感动的一塌糊涂,一边又抱怨着不知道Carol爱Therese啥,或批判着Cate过分刻意的演技。
然而就像Cate说过的,电影的目的不是说教,而是激发你的情绪,思考,感官。
所以我无意批判他人的观点,这是想从我的角度出发,聊一聊Carol到底为什么爱,怎么爱,又爱的多深。
很多人说,Carol不过是Les版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但是,不管从什么程度上来说,Therese都不符合那些霸道总裁文里的傻白甜女主设定。
人家不傻不白,老实说也不甜。
而这些恰恰是Carol喜欢她的地方,也恰恰是Therese被形容为flung out of the space的原因。
她年轻,没什么历练,第一次和Carol约会各种紧张显而易见。
但是比起50年代的大多数传统女性对于自己的定位:嫁人,成为某某人的妻子,Therese不愿意。
Therese不愿把自己定位在某某人女朋友,某某人妻子这样的角色上,她只想成为她自己,至于自己是怎么样,她一直在寻找。
而这种不依附与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自我认定也是这部剧里三位女主最相似,或者最有共鸣的地方。
1. Therese: 和Richard第一次吵架的起因是,Therese决定继续往摄影师方向努力,于是告诉Richard自己想要整理一下她的摄影集。
然而Richard完全不care,直接打断,转了话题。
而摄影师是Therese对于自己的定位之一(而不只是在商场卖娃娃)2. Carol:Harge第一次出场时,他邀请Carol去某个party,他说:xxx的妻子邀请你…还没说完就被Carol打断,说:是Janette,xxx的妻子叫Janette。
这里充分表现Carol多么反感用xxx的妻子来描述一个人。
3. Abby:Harge圣诞节闯到Abby家要人,说Carol不在家,不和自己一起,就一定和Abby一起。
Abby说,是啊,你花了十年时间确保Carol的一切都是关于你。
这里也表达的Abby是多么反感这种将禁锢在丈夫身边的婚姻。
4. Therese+Carol:Therese第一次去Carol家,被问到是否做摄影师。
当时Therese的回答不是太有自信。
但是Carol说,既然你想要,那么就去做,去努力,不用去怀疑自己的天赋。
说了那么多电影的细节,我想表达的就是,没错Carol和Therese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其实他们的自我认定是极为相似的。
这不正是成为伴侣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嘛。
虽然尽管如此,我也承认,和Therese不同,Carol最开始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有些调戏的意味在。
这也就和不少人说的“Cate前半段的举手投足都看得出可刻意,后半段才发挥好 (从weibo上抄的原话)”搭上了。
因为刻意的不是Cate,而是Carol。
这种刻意也随着Carol自己的越陷越深慢慢消失殆尽。
没错,最开始,从初遇,到第一次午餐,到送礼物,Carol的每一个眼神,撩头发的动作,居高临下俯视的姿态,都是一种刻意的调戏与勾搭。
她喜欢Therese,并且一眼看出这孩子对她的痴迷,她甚至知道,自己不用全力以赴,就能得到Therese的欢心。
Cate用精妙的演技表达出了Carol最初的那种带着强烈挑衅意味的漫不经心。
最好的演技大概就是用来演一个演技有些差的人吧。
但是是什么时候,这种漫不经心,这种刻意消失了?
是在电话里说“ask, me, things”的时候?
Therese送唱片的地方?
还是两人试香水的暧昧桥段?
又或是到最后的亲吻?
又或者当时霸道的把新相机+胶卷丢在人家家门口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游戏了?
老实说,我不知道,也许Carol也不知道。
对Carol来说,当她明白过来时,才发现不知道哪一刻起,她不再只是单纯的想要调情,她对Therese的宠溺不再只是捕猎前的诱饵,收到礼物时的欣喜,和她一起时的快乐,都是那么真实,而非最初时那般拙劣的演技。
但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吗?
爱上就爱上了,又有哪段爱恋可以清楚的列下一二三的呢。
而这种从有好感,调戏勾引,到最后的沦陷的过程,被导演,编剧,演员衔接的近乎完美。
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看似情节简单的电影,却被誉为年度最佳之一。
它把爱这种抽象的情绪,用镜头,用简单的日常生活,用眼神,用那些藏在只言片语里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表达的清清楚楚。
然后就要来说,Carol到底多爱Therese。
Cate在一个采访中提到的Carol的爱。
我觉得总结的非常好。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年龄,Carol比Therese更有经验。
爱是什么感觉,和同性相爱时什么感觉,这种爱的风险,后果是什么,作为母亲的感情等等,Carol清清楚楚。
这些其实都是包袱。
相比较而言,Therese就像每一个曾经的我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在Therese身上找到自己),年轻,没有任何包袱,因为不知道为爱受伤的痛楚,所以可以全力以赴去爱。
但是Carol是在背负这些所有的后果,了解了这些所有的得失之后,还是义无反顾的跳了进去。
就像两人面前其实都是同样一份爱,而对于Therese,她看到是一条道路,以及道路尽头的Carol。
她不知道自己能否触及,于是全力以赴的往前奔跑。
而对于Carol,她面对的是一座悬崖,以及悬崖对面的Therese。
在爱面前,她甚至失去的选择的能力。
奋不顾身是她必然的结果。
Carol为这份爱所赌上的是她的所有:家人,孩子,自尊。
然而在最后的“I love you" 里。
她失去了一切。
Carol本人又是骄傲的,在公开场合,她的头永远是略微向上抬的,导致她在和别人对话时总有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但对于Therese,Carol爱的也许没那么自信。
我们曾经玩笑的说,整部片子大概就是由无数个“would you”+ “Yes”组成的。
但是你也许没注意到,每次Carol在向Therese提出各种要求或者邀请的时候,她的目光都是向下的,而非直视。
这种不自信在两人回到NY后,Carol最后一次约Therese出来时,表现的更加明显。
有意思的是,她在发出约会邀请时,那封信的开头依然是那么直截了当的“would you”,但和之前所有的见面,约会不同,这一次她早到了。
镜头里的她打完电话,还是那么看似从容高傲的离开电话亭。
转身看到正在入座的Therese。
座位上Carol的大衣暗示着她早早就到了。
所以当时Carol的表情应该是一个大写的“松了一个口气”吧。
之后饭桌上对谈的每一个细节大概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爱。
但是不跑题,聊回最后一次的“would you”。
和之前一样,这一次在她在描述新房子,以及发出邀请时,她眼神统统是往下的。
更明显的是,她略微的语无论次,以及怕被人拒绝时最常用的一招,先把自己给拒绝了(I was hoping you might like to come and live with me, but I guess you won't.)。
当得到拒绝的答复时,Carol发出了第二个补救的邀请。
邀请她参加自己的聚会。
而这一段邀请里,我看到的是Carol急促的呼吸声,闪烁的言辞,想微笑却只是微微扯动的嘴角,以及那快要哭出来的眼神。
她不是在邀请,而是在绝望的乞求(顺便插一句,比起在律师办公室情绪爆棚的那一幕,这里隐藏在完美无瑕看似若无其事背后的崩塌才是Cate真正秀演技的时候)。
当面对沉默时,Carol的那句That's that里,她已经放弃了。
所以我不觉得最后那句I love you是为了让Therese重新考虑而增加的筹码,或者在无计可施后抛出的最后一击。
这句话之所以这么震耳欲聋是因为,当Carol来见Therese前,她已经放下所有,抛弃了过去的自己(孩子留给了前夫,房子卖了,开始工作),她把所有的底牌都摊在Therese面前,这场赌博,Carol并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对Therese的爱是她所有赌注,以及现在的她所唯一拥有的。
所以那一句I love you是她在认定自己输了之后,把自己唯一剩下的那份爱,那份赌注,也放下,交给了Therese。
也就是为什么Cate不止一次提到说,她觉得,如果Therese没有回心转意,Carol的结局也许会是自杀(虽然理性看来,Carol的人设并不至于会使她走到这步)。
因为离开餐桌时的Carol,不管她掩饰的多好(和Jack打招呼以及告别时从容),她是一无所剩的。
Carol最被人诟病的大概就是当初抛下Therese,从而得到“渣攻”的美誉。
于是作为强迫症的我,必须要来说下,为什么Carol所做的正如她信里说的那样:她愿意去做任何事来换取Therese的幸福,而她当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
当时Carol的选择并不多。
我脑洞也不大,感觉比较合理的就下面几种:1. 无视Harge的威胁。
继续和Therese一起。
这样结果是直接了当的:立刻失去Rindy,并且不可能有任何缓和的余地。
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
在Therese出现之前,Rindy是她的全部。
如果Carol可以头也不回,就这么放弃Rindy的话,我不觉得她有能力好好爱Therese。
2. 一边处理和Harge的官司,一边继续偷偷和Therese一起。
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不管在哪个年代,在阴影下的爱恋永远是对双方的慢性自杀。
这样和把Therese当作见不得人的情妇有什么区别。
就像Carol信里说的,Therese还年轻,她的面前有无限可能,Carol若只是为了两人一起,而把这段关系不死不活的拖着,才是真的自私,不顾Therese。
3. 原剧情走向。
事发之后,Carol从来没有怪过Therese。
而我很喜欢那场Carol在车里安慰Therese的戏。
尽管有着无限的温柔。
她并没有把Therese当作小孩,或者傻白甜那么哄着。
在Carol心里,两人的关系是对等的,所以她不需要用甜言蜜语去平复,只需认真的陈述这事实:“I took what you gave willingly, it's not your fault.” 而在我看来这句话也是很含蓄的告白。
你爱我,我全然接受,因为我也爱你。
这不是你的错。
分离的伤痛对于Carol同样是致命的。
而她同时还要面对伤害Therese所带来的负罪感,以及失去女儿后生活的无望。
最重要的是,她不像Therese那么年轻,一切可以从头来过。
然而,两人关系走到这步,Carol毫无怨言。
她爱的很坦荡,哪怕面对律师与前夫,她也绝不把Therese当作一段不堪的过去。
而再次出现在Therese面前向她发出邀请的Carol,是一个虽然有些破碎,但是准备好了的Carol。
没有藕断丝连的过去,没有恼人的犹豫不决,干净利落把爱摊放在Therese面前。
也是这样的爱和坦荡,让我觉得,她配得Therese所有的一往情深,以及每一句的“yes”。
最后,愿所有的Therese都能遇到那个Carol。
而如果你有幸是那个Carol的话,也请你可以勇敢温柔对待那个对你一往情深的Therese。
=============================屁话那么多,结束前还是要感谢所有的主创带来这么精彩的作品。
整部作品从原作,编剧,女主,制作人,场景设计,服装设计都是女性,而导演是妇女之友Todd。
这样的成果才能让优秀的女性电影有更多的机会。
所以与其吵吵嚷嚷着个人奖项,我更希望电影本身可以拿一些BP的奖项,以及Box Office可以有好看的数字(对不起,我就是这么肤浅!
和你魔一样,一切朝钱看!!!
)
【图文并茂版】http://www.douban.com/note/521007505/【疯狂剧透】【此为10月17日观影前记】【10月28日更新电影观后感,请移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641760/】自从在电影院看到《卡罗尔》的预告后,就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了。
一开始打算苦苦等电影出来不给自己剧透的,还是手贱把书读了。
本来自己读英文很慢,慢慢悠悠看了两天才看了十分之一,但在Carol出场之后竟然一天全部读完了,连饭都忘了吃,熬到了晚上两点多。
其实读小说最美妙的还是带入凯特的脸去看。
虽然只有一个多月就要上映了,还是觉得度日如年啊!
先上一些小说的细节和花絮来解解馋吧。
零零碎碎写了写读书时候的感受,没什么主旨。
——————————————————————————————————整个故事还是比较简单的,离婚贵妇Carol和在玩具店打工的舞台设计师Therese相遇相爱的故事,中途遇到一些阻挠,但最后两个人生活在了一些,算是大团圆的结局。
剧情略显薄弱,大段都在描写公路旅行。
但美的是细节,感情都融在了文字里面。
特别是对于有相似经历的人而言,读起来就更加打动人。
Carol第一次出现,是和Therese在玩具柜台的眼神相遇,然后就朝Therese走过来了(仿佛是命中注定,而Carol最后说其实只是因为Therese是当时唯一有空的店员),以下是对Carol的外貌描写。
She was tall and fair, her long figure graceful in the loose fur coat that she held open with a hand on her waist. Her eyes were gray, colorless, yet dominant as light or fire, and caught by them, Therese could not look away.Her eyebrows were blond, curving around the bend of her forehead. Her mouth was as wise as her eyes, Therese thought, and her voice was like her coat, rich and supple, and somehow full of secrets.从预告片就能很直观的感觉到,凯特就是Carol啊!
完全吻合,就像Carol从书中走出来了一样。
金发,皱纹,灰色而深邃的眼睛(连瞳孔的颜色都一样,多巧),饱满而又似乎充满了秘密的声音。
Therese猜测Carol的年龄是30-32左右,凯特略老了一些,然后比Carol要多了一些女王的气质。
Carol的感觉是很温柔但却坚定。
关于Carol灰色的瞳孔,书中一提再提,Therese时而看得目不转睛,时而又是不敢直视。
感觉是深沉而又有洞察一切的力量。
跟凯特本身眼神给人的感觉很像。
这一点真想说角色选的太好了,不知道除了凯特还有谁能饰演CarolTherese对Carol是一见钟情的狂热,在玩具柜台的相遇后就背下来了Carol留下的地址,然后偷偷寄了一封圣诞贺卡给她。
被Carol一个电话打过来约了出去。
冒着上班迟到的危险赴约。
在吃饭的时候Therese完全沉浸在自己对Carol的感受中,基本处于比较沉默而飘忽的状态。
吃饭的那段描写了不少Carol的样子和她的内心戏。
She laughed, putting her head back. It was a sound more beautiful than music. It made a little wrinkle at the corner of her eyes, and it made her purse her red lips as she drew on her cigarette.(能感觉到T一直都在观察Carol,从眼睛到皱纹)The dusky and faintly sweet smell of her perfume came to Therese again……Therese leaned closer toward it, looking down at her glass. She wanted to thrust the table aside and spring into her arms, to bury her nose in the green and gold scarf that was tied close about her neck第一次出来吃饭,小姑娘就开始有了这种幻想。
基本可以定性为一见钟情了。
书里描写两个人吃饭的场景可真不少,谈话基本都是在吃饭/喝酒/咖啡的过程中进行的。
吃饭的时候也有对Carol眼睛的描写:The gray eyes regarded her directly now, and for the first time, Therese faced them. There was a measure of humor in them, Therese saw. And what else? Curiosity and a challenge, too. 基本两个人彼此表白的前,Therese都处于一种比较沉默和飘忽的状态,更多的是去感受跟Carol在一起的感觉和幻想些有的没的,而不是回答Carol的问题。
所以一开始Carol就说她是奇怪的女孩,总是“Flung out of space”(这个描述真是贴切,而且首尾呼应着)。
看到一些采访,Rooney说电影里确实保留了很多书中描写沉默的戏份,但是这些沉默也推动着两个人关系的进展,是必不可少的。
看书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沉默并不是尴尬的,而是有暗流涌动着的感觉,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不知道这些相视沉默的戏份会拍成什么样子呢?
非常期待。
其实在跟Carol初相遇的时候Therese就已经能感受到对Carol是爱了,在才认识三四天的情况下就已经有了以下的心理活动:It would be almost like love, what she felt for Carol, except that Carol was a woman. It was not quite insanity, but it was certainly blissful. A silly word, but how could she possibly be happier than she was now, and had been since Thursday?在前面每每想到“爱”这种感觉的时候,Therese都用了blissful这个词,极度快乐。
而其实只是跟Carol之间短短的几个沉默的陪伴,就已经让她有了狂喜的感觉。
到这边我感觉Therese的一见钟情,是被Carol的美丽和神秘打动了。
在后期两个人公路旅行的时候,Therese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果会死,那么她无法忍受死之前不能更多地了解Carol。
她想了解Carol,可能是一开始就致使她疯狂想要贴近Carol的原因吧,观察她的房间,猜测她的生活,猜测她的朋友,等等等等。
很多人不满意这个故事,就在没说明白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两个人彼此吸引并深爱。
但我觉得,也并不需要说明。
一开始的一见钟情,说白了,其实就是外貌啊。
但又不是我们常常唾弃的“外协”,Carol算是一个很成熟的女人了,她的脸上就写满了故事,Therese的一见钟情,不单单只是被美所吸引,更多的是Carol身上的成熟,优雅,神秘的气质,这些都是Carol由内而外透露出来的特质。
Rooney在采访的时候说,演Therese对她来说并不难,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拍她面对Carol是一种怎样的反应,而其实她只需要看着凯特做出反应就够了。
言下之意就是凯特就有了完美的Carol的气质,她只要流露出最自然的反应就好了。
书中Therese在去过Carol家后总是在家给Carol写信,却不寄出去(痴汉啊)。
预告片里有个片段是Therese在写着Carol的名字,大概就是在写信。
最后她不小心落在Carol家的一封信把整个剧情推到了高潮。
也算是间接促成了她跟Carol能够真正生活在一起的因素吧。
关于这封信,书里并没有详细说到底讲了什么,我一直猜测一开始Carol是想放弃Therese争取见到女儿的权利的,但最后看到了这封信,感受到了Therese强烈的爱所以选择了Therese。
但结果并不是这样的,Carol一直对Therese的感情都是很坚定的,女儿对她的动摇虽然强烈但是短暂,而她对Therese的爱一直贯穿始末。
Therese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了。
书中Carol几次都说她是还是个孩子(You are just a child)。
看到宣传照有一张圣诞节Carol在包裹礼物的场景,能隐约看到礼物是书里面几次提到的小火车。
书中Carol送给Therese的是一个昂贵手提箱,刻着Therese姓名的首字母。
是作为Therese花掉自己大部分家当买给Carol手袋的回礼。
但我更喜欢小火车这个礼物,非常的浪漫。
也很贴近Therese十九岁时候那种单纯的心理状态。
预告片中Carol的独白是“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跟小火车的轨道也非常贴近。
(这段猜错了,距知情人士透露,火车是Carol送给女儿的。
以及书中他们交换的两个礼物在电影中被全部改掉---观影后记)说道Carol的爱,算是文本中比较薄弱的一环。
因为很难看出来Carol为什么会爱上Therese,简直就像Therese中了彩票一样的得到了Carol的垂青。
一开始Carol知道Therese并不只是个销售小姐,而是个舞台设计师的时候,她还是很惊讶惊喜的,但之后似乎并未对Therese的作品表示出很大的热情,而她也曾说,Therese获得的经验总是二手的,因为她更喜欢看着别人展现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亲自体验。
所以我觉得Therese吸引Carol的似乎不是思想上的内涵,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安慰。
Therese只有十九岁,在遇见Carol之前从来没有爱上过任何人。
所以她表现出来的爱是很直接热烈却又青涩的,以至于每次Therese热烈地表达见到Carol的惊喜和兴奋时,Carol都是一种被强烈感情冲击到的感觉。
Therese从不拒绝Carol,只要Carol约她,就会推掉一切去赴约,愿意在寒风中等Carol(内心活动还是:如果Carol不来,我愿意从早等到晚。
←←痴汉)。
我想Carol看到这种不顾一切而又单纯的感情,无法不被感动吧。
而且Therese常常表现出来的飘的感觉可能也比较打动她,思绪总在远方。
在后来暧昧的床戏描写,Carol只说了一句话:“My angel,” Carol said. "Flung out of space"。
跟第一次吃饭时候说的话一样,所以也许第一次吃饭,Therese飘飘乎的可爱样子就打动了Carol,人总是会被自己已经消失的情怀打动吧。
作为Therese前男友的Richard也观察到了Therese飘飘乎的样子,但他并不喜欢,他总觉得这种感觉是拒他于千里之外。
大概从内在Carol和Therese真的在不知不觉地互相吸引着。
(写到这里奇怪地想到了《蜗居》,宋思明第一次被海藻打动,就是因为他觉得海藻时时刻刻看起来都像在梦游。
很相似的感情吧。
)(10.28日补充,比较好的翻译理解请见影评:@LORENZO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632774/ [楼主后来竟然加上了我的理解‘或指她思维飘忽神游的特质’这句话!
好感动])除此之外,不排除Carol对T还是有很多母性在的,因为和自己的女儿分离,所以作为“母亲”的身份无处安放,可能就变了一种形态去关心Therese。
但这绝不仅仅是母性,毕竟到最后发展出了肉体上的欲望,更多的还是爱情。
也是在这段感情中,Carol的女性意识也在慢慢觉醒。
(小说写在53年,这点真的让人很感动。
53年的中国是怎样的呢?
难以想象)书里最美的一段,大概就是滑铁卢告白的那一段,看到网上很多人都不自觉地把那段翻译出来了,我也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
这段最打动我的是并没有大动干戈地在什么浪漫的场景下,或者巨大的变动下才互诉衷肠,就是平平常常的一天,Carol在平平常常地收拾行李。
但就是那一刻,Therese对Carol感情积累到了顶峰,那股爱意就像已经堆到嗓子眼了似的,一张口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而Carol听后也只是慢慢地收拾完行李,站起来,走过去给了Therese一个吻,仿佛他们已经吻过了千百遍一样自然。
“Don't you know I love you?” 只有一个反问,很妙。
(观影后记:此段并没有保留。
我已背上炸药包。
)我更喜欢第二天早晨浴室的拥抱:Therese threw the newspapers on the bed and came to her. Carol seized her suddenly in her arms. They stood holding each other as if they would never separate. Therese shuddered, and there were tears in her eyes. It was hard to find words, locked in Carol's arms, closer than kissing.感觉是终于明白彼此心意之后久久的相拥,颇有种“挽住时光不许动”的感觉。
目前还没有在预告片中看到这一幕,但真的很希望这一幕能保留在电影当中。
写的累了,之后想到什么会陆续添加的。
书里的Carol总是叫Therese Darling,这个称呼让我不是很满意。
但是预告片里面的旁白,凯特说了一声Dearest,这个称呼让我心动,听到的那一瞬间,我就已经怀孕了。
大家一起做一盘光荣的国产蚊香吧。
————————————————————————————————————————嘛,本来打算一直更新的然而懒癌发作,估计这文章就不会再动了。
让我摘选文章的最后一段来给大家欣赏吧,这是Therese在翻回头找Carol的时候,内心的独白。
It would be Carol, in a thousand cities, a thousand houses, in foreign lands where they would go together, in heaven and in hell.———————————————一些花絮——————————————————关于床戏场面,听采访似乎Rooney有裸戏,不知道裸到什么程度,从预告片上看还是比较含蓄的。
说起床戏感受,Rooney说魔王非常柔软温柔。
然后大魔王看着她调侃道:I waxed. But I just waxed for you, baby. (为了床戏去脱毛了……)据説戛纳上的采访,凯特有说自己曾经爱过女人,还不止一次。
但后来凯特澄清过,说如果问有没有跟女人有过relationship,那么是有的,不止一次,但如果问有没有sexual relationship,那么是没有的(听到这里我心碎了= =)。
但是在油管的一些采访上,女王特别快速地带了一句“I'm straight, but who cares”。
不知道为什么,听出了一股心虚的感觉,也许是心理作用吧。
不过凯特确实说过,她从未把卡罗尔仅仅视为一位女同性恋,而且“卡罗尔也没有这样想过”。
她说,如果卡罗尔活到今天,是不会去参加那些骄傲游行活动的:“她从未希望自己的性取向被政治化;很多人活着并没有想在屋顶高声呼喊的冲动。
”(资料来源-同志亦凡人中文站:http://www.douban.com/note/498956854/)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是很完美的。
Carol实际上并不是在意那种定性的人,感情来了就去迎接,而并不代表喜欢上了一个小姑娘,就变成了一个“同性恋”,并不需要需要有一个仪式,一个定义,一句承诺,才能判断两个人的关系。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感情方式。
然后上一些资源:网友们的翻译——表白段的翻译:http://book.douban.com/review/7202263/ (最后一句应该是指T思绪总是飘在外太空,而不是飞向天际)更多翻译:http://tieba.baidu.com/p/3444046748关于床戏场面采访(油管需翻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j7qSY9ma4找到B站生肉了: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351520/ 在鲁妮说起床戏感受时,大魔王接的那句是:....very hairy....I waxed! But I just waxed for you, baby. ←←←警察叔叔,有人耍流氓啦!!
《卡罗尔》双语字幕预告B站: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888067/(字幕组的公告笑死人)
严重剧透!
请小心打开本文!
CAROL被誉为本年度最美的爱情电影,当之无愧。
它的美是视觉的——演员、摄影、灯光、服装、配乐、美术——无一不是美的;它的美更是情感的,它唤醒了许多人沉睡已久的爱的心情——爱就是心跳漏掉的一拍(Highsmith在原著里写道:(Therese) heard her heart stumble to catch up with the moment it had let pass.)。
不可否认CAROL受到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性题材,但我相信真正的爱情是超越性别的,观众移情于故事中涉世未深的Therese或成熟迷人的Carol,不是因为他也爱过一个同性,而是因为他曾经爱过某个人。
我认同Todd和Cate在采访时一再提及的观点,CAROL首先是一部爱情电影,其次才是一部同性爱情电影。
两个人在人海茫茫中相遇,一见钟情,经过内心的挣扎决定要一起生活——世间圆满的爱情大抵如是。
故事讲的是圣诞节前夕,在百货公司玩具部打工的Therese对已婚贵妇Carol一见钟情,彼时Carol正在和丈夫争夺女儿的监护权,Carol的丈夫派私家侦探跟踪Carol和Therese,拿到证据威胁Carol,Carol不得不与Therese分手,却在庭外调解时因不愿否认和Therese相爱的事实而主动放弃女儿的监护权。
对导演Todd Haynes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如何将原著中大量的心理描写转化为影像,他做到了,甚至已经不能更出色了,没有王家卫式的旁白来表现心理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数不胜数的细节——Carol搭在Therese肩上的手、Carol的红色指甲油、车窗上的水汽、Therese一笔一划地写下Carol的名字、Therese在Carol的蓝色毛衣上寻找属于Carol的味道……很多人说要感谢Todd的性取向,让他比女人更懂女人,但说到底这与性别无关,而与对爱的理解有关。
摄影完美诠释了导演意图,犹如轻抚爱人肌肤般温柔的摄影机运动,配合不满却总是出现得恰到好处的音乐,润物细无声地渲染了爱情的气氛。
Carol和Therese的初次见面,人群中的惊鸿一瞥,她们之间的人来人往一瞬间就都不存在了,Carol来到Therese的柜台前,正反打两人的对话,仰拍Carol,俯拍Therese,强化两人的阶级差别,Carol买完玩具后转身离开柜台,摄影机开始缓慢移动,Therese凝视Carol的眼神,Carol离开的背影,我们知道爱情就这么萌芽了。
摄影师利用隔着玻璃拍摄Carol和Therese来表现两人之间的阻碍和暧昧,利用封闭图形的前景把两人框在一起来表现角色的处境,利用把摄影机放在一道甚至两道门之后压缩演员的表演空间来增加情感的张力,选择缓慢地pan、track和dolly来触发观众的共鸣,每一次镜头运动都充满了情感。
Highsmith的文字太具有感染力,把一个简单到不能更简单的爱情故事讲述得惊心动魄,这“惊心动魄”并非来自于跌宕的情节,而是来自于澎湃的情感,以至于编剧Nagy的改编注定不可能很出彩,好在她依然写出了很多精彩的对白。
我很喜欢编剧为百货商店的玩具火车找到了新的隐喻:Everything comes a full circle. 而原著中写的却是:It was like something gone mad in imprisonment, something already dead that would never wear out. 与imprisonment相比,full circle更乐观。
随之改变的是Therese这个角色的性格,原著中的她自卑、多疑、脆弱,不停地向Carol索取安全感,而电影中的她虽然依旧在Carol面前自卑,不懂得拒绝任何人,但她相信Carol,并且试图给予Carol安全感,令这个角色更加让人心疼。
有一场戏,Therese意外地发现Carol的行李箱里有一把枪,她以为Carol和她在一起没有安全感,于是她找了个机会试探性地问Carol: ”Do you feel safe? With me, I mean.” 她甚至还说“如果你没有安全感,一定要告诉我。
”Carol回答: ”I’m not frightened.” 这里不得不为编剧一语双关的对白鼓掌。
类似的精彩对白还有影片一开始建构人物阶段,Therese的男友Richard骑自行车载Therese去上班时问她去欧洲旅行的事,Therese的回答是”It’s too cold, I can’t think straight.”(意思是“天气太冷,我根本无法思考。
”但straight也有“异性恋”的意思。
)Therese曾经问Richard有没有爱过男孩,Richard说他没有,但他听说过“那样的人”,Therese说她指的不是“那样的人”爱上另一个“那样的人”,而是一个男孩遇见了另一个男孩,没有任何原因,他们只是相爱了。
这一场戏的原对白非常精彩,所有贴标签的做法都是狭隘的。
故事中另一个主要角色Carol的设定没有太大改变,可能是因为原著以Therese的视角讲述,Carol的形象原本就是模糊的,我们看到的Carol只是Therese面前的Carol,除此之外我们对Carol几乎一无所知。
但原著中的Carol似乎更加克制,同时也更加缺乏安全感,她表面强势,却始终在试探Therese,不敢轻易地采取进一步行动。
而Cate演绎的Carol乍一看强势到近乎霸道,她打断Therese的话,替Therese做决定,甚至连送Therese礼物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以至于不少人对Cate的表演失望。
但如果注意到Cate表演中的细节就能捕捉到她爱Therese的证据。
影片第98分钟堪称Cate从影以来的最佳演出,彼时Carol已经和Therese分手,她坐在车里,正要去和丈夫庭外和解,突然她凑近车窗——她看到了Therese,一个完全不同的Therese,她仿佛一夜之间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大人,Carol一直看着Therese,看着她穿过马路,看着她走向街的另一边,看着她渐渐消失,Carol的表情由初见时的惊讶,过渡到对重生的Therese的欣赏,再转换为对恋人的爱慕,她眼神中的痴情就像此前的每一次Therese看着她时的眼神一般——全世界都消失了,只剩下你。
这一刻,故事的视角转换了,观众变成了Carol,我们看到了Carol眼中的Therese,也体会到了Carol的内心挣扎,这一刻,她决定了不否认她和Therese的关系,哪怕那意味着失去女儿。
紧接着,Carol的背影出现在电梯里,她转过身面向观众,她打开了那道即将改变她一生的门。
当她的律师试图否认私家侦探所提供的录音带内容的真实性时,Carol强硬地打断了律师,她说她不会否认她和Therese之间的事,Carol的情绪就像冰山隐藏在海面下我们看不见的部分,但它正不动声色地开始瓦解,Carol把双手放在桌面上,试图克制自己的情绪,正如她一贯的风格,她重新调整好呼吸,说出她愿意放弃女儿的监护权,律师激动地打断Carol,要求暂停会议,Carol几乎哽咽,但她努力地以平静的语气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她会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探视权,Carol说完最后一句话,情绪也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她不能再多说一句话,多说一句眼泪就会决堤,她不愿也不会在丈夫面前流泪,自始至终她都是微扬着头说话,而她的丈夫甚至不敢正视她。
看这一场戏的时候,我几乎忘了呼吸,当Carol走出会议室,令人窒息的戏剧张力在随后出现的纽约街景和舒缓的音乐中渐渐散去,然后我情不自禁地wow了一声。
原著里Abby是个不怎么讨喜的角色,但改编却让我非常喜欢这个角色。
她和Carol十岁就认识,青梅竹马,Carol遇到Therese前曾与Abby有过一段感情,两人的关系维持了一段时间后结束。
电影里没有交代两人分手的原因,Abby只是说”It changed. It’s nobody’s fault.” 我猜原因是Carol的丈夫发现了她们的关系,而彼时的Carol不愿为了Abby放弃自己的家庭和女儿,可是遇见Therese一切都变了。
Abby也爱着Carol,只是这种爱已经不是非要得到对方的自私的爱,她陪伴在Carol的身边,在Carol最绝望的时候她是Carol最信任的人,Carol可以在她面前蓬头垢面、披头散发、抱怨连篇。
有一场戏是Abby去看望Carol,要走的时候,Carol用力地抓着Abby的手站了起来,Abby揽着Carol的腰,Carol的手在背后握住Abby的手臂,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我。
是Abby把Carol从绝望的沼泽中拉了出来,她无法拥有Carol,可是她想要Carol快乐,Carol的丈夫同样无法拥有Carol,可是他却要夺走Carol的快乐。
改编将故事结构变成了倒叙,首尾呼应,恰恰就是小火车的隐喻:Everything comes a full circle. 影片一开始就是Carol和Therese在一个餐厅里喝茶,用的是远景表现,听不清楚两人究竟在说什么,谈话很快被Therese的一个朋友Jack打断,Carol起身穿大衣,准备离开,临走前她把右手按在Therese的肩头,Therese低头看着Carol的手,胸口大幅度地起伏,然后Carol离开,Jack去打电话,Therese一个人坐着,背影,肩膀依然上下起伏着,安静却有力量的一个镜头,只是彼时观众们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直到影片结尾处,我们听见了她们的对话,Carol说她租了一套足够两个人住的公寓,并且找到了一份工作,她对Therese说”I was hoping you might like to come and live with me, but I guess you won’t.” Carol直直地看了Therese三秒钟之后又说”Would you?”这一刻,Carol不再是那个可以掌控Therese的人,从她不确定Therese是否会赴这场约会,到她向Therese递烟被拒绝,再到她自己说出她想也许Therese不会愿意和她一起住,她和Therese在这场爱情中的地位渐渐趋于平衡——只有这样她们才有可能在一起生活。
Therese的回答是No,这个从来不会拒绝Carol的小女孩长大了,在Carol的意料之中,但Carol是伤心的,她给了Therese一次改变主意的机会,只是因为她不愿相信她和Therese之间就这么结束了,可是她的语气是颤抖的,充满了不确定,这也不是从前的Carol了。
Therese没有说话,但胸口起伏,Carol看着她,眼眶渐渐湿润,摄像机缓慢地track in,好像一只手,把观众的头按进一池名叫悲伤的湖水里,然后Carol说出了英文里最有力的三个字,在此之前Therese也从未对Carol说出过这三个字,让这三个字变得更加动人,尤其是当她是从一段感情中更强势的人口中说出时。
这时Jack出现了,回到了影片的开头。
原著中是Therese先对Carol说I love you,在她们第一次接吻前,然后Carol说出了曾让无数书迷心动不已的对白:” Don’t you know I love you?” 虽然编剧删掉了如此经典的一句对白,但我觉得电影这么改编就角色性格而言更加完整。
可惜的是剧本删掉了Carol回纽约后Therese独自在西部经历的种种事情,比如在图书馆看到那副让她想起童年和Carol的油画,比如她拒绝了Carol给的支票而不得不找一份工作完成接下来的旅行,比如Dannie恰巧路过探望Therese,比如Therese独自把Carol的车开回纽约……这都是她成长的过程,她并不是一夜长大,也并不是突然有了铠甲,她觉得Carol背叛了自己,她恨Carol,但是如果一切回到最初,她依然会爱Carol——不是另一个女人,而是Carol。
原著在结尾处写道:It was Carol she loved and would always love. Oh, in a different way now, because she was a different person, and it was like meeting Carol all over again, but it was still Carol and no one else. It would be Carol, in a thousand cities, a thousand houses, in foreign lands where they would go together, in heaven and in hell.(那就是Carol,她爱过并且会一直爱下去的Carol。
只不过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因为她不再是从前的她了,就好像一个全新的她再一次与Carol相遇,但那个人依然是Carol,不是别人。
她们会携手走过万水千山,即便是天堂和地狱也不能将她们分开,而让她愿意这么做的只有一个人——Carol。
)我想更多的观众会代入Therese的角色,不仅因为影片是从她的角度叙述,更因为她对Carol的爱很容易理解,但Carol对她的爱却模模糊糊——初次见面故意落下手套显得居心叵测,和丈夫吵架后对Therese态度恶劣,主动把Therese推倒,睡了人家之后第二天一早就离开,让前女友转交分手信,一句话也没说就挂断Therese的电话……Carol的种种行为都称不上是一个好情人,甚至有人说如果从Carol的角度把这个故事再讲一遍恐怕就不是什么美好的爱情故事了。
但是,一个三十多岁、有丈夫、有女儿的女人的人生是Therese不曾经历也无法想象的,Therese是Carol爱过的第二个女人,她更加清楚一旦投入了她可能会失去的是什么,所以她比Therese更加没有安全感,可是由于年龄、阶级、经历等等原因,她必须要表现得很强大,强大到足以保护Therese。
那么谁来保护她呢?
她的丈夫不可以,Therese就可以吗?
我们都曾真心地爱过别人,也都经历过一段甚至几段因自我保护的本能而退缩的感情,但我们谁也无法否认曾经相爱的那些时刻是真实的。
故事没有将Carol和Therese之间主要的障碍设置成外在的社会压力(当然这种压力必然存在),而是内化成两个人内心深处的选择,这让CAROL得以在更宽泛的层面上讨论爱情。
除了她们是同性这一点,她们还面临着年龄、阶级、成长背景、人生经历的差异。
难的不是爱上一个同性,难的是相爱本身,难的是为爱坚定。
爱可以让一个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让一个坚强的人变得脆弱——这真是不可思议。
我不敢置信地问朋友,是我错过了什么吗,怎么就爱得要死要活了?
豆瓣5800条目:本以为这会是部年代纯情的《阿黛尔的生活》,直到看到她俩的床戏我才晓得这只是尺度小点、生活有异、但故事结尾更加和善美好的《卡罗尔的生活》。苦等高清资源的时光没白熬,终于在即将到来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前收获到又一部五星电影,太棒了。没想到导演竟然是《天鹅绒金矿》编导,惊喜!
请一定去看这部电影。它满足了我对御姐的所有幻想。我跪着出了电影院。
友人评论:寂寞空虚沙洲冷。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总体来说,我是失望的。
很一般啊。本来电影节想去看的
勉强4星。很平庸,尽管完成度很不错,但是就缺那么一个吸引人并且忘不掉的点。故事和形式都还行,就是不抓人。凯特·布兰切特这种发挥也就是中等水平。
凯特布兰切特的黄晓明化…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16mm胶片摄影机拍出的画面很好看,大银幕颗粒感十足。配乐好听,颜值很高。鲁妮玛拉难得造型如此好看。抛去两大主角的气质与性别,老富婆勾搭导购小姐的剧情未免太水太狗血。所谓撩妹技能也是颜值气质加的分而已。片中展现的主角爱情纠结浮沉远远逊色于娄烨电影
饱满与单薄间随时游离着有心无力。抱歉,没有被打动呢。
鲁尼玛太棒啦,乳头也粉粉的,太可爱啦。
同志片的老套路了,相遇—相爱—分离—重逢,这种走向,猜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要说本片里这个套路有什么变奏,两个角色都与男性有恋爱关系,凯特的角色还结婚生子,丈夫得知她是同性恋后就以此为借口在离婚进行中不把孩子给她,揭露了那时对同性恋极大的歧视,但并未对剧情和人物有多大的推动。因此本片更多的还是一部情绪为主导的电影,在演员精湛的表演下,两个一见钟情的人对对方的感情为电影提供了强大的感染力。为了表现出这样的情感,片子用了很多的光影、构图、特写,但这些手法,三五次都还行,从头用到尾就真的没意思了。为了表现二人的纠结,有些拿着电话又说不出话来之类的戏,这些片段,观众已经明知二人对对方有感情,是很矫情做作的设计。凯特和鲁妮两个角色,基本就是霸道总裁和纯良傻白甜——你看,这gl一换成bg就土到家了是不是
感觉,特别庄重,但又上升不到那种仪式般的严密。每一场对戏都像是终点,两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缺乏柔性的转折。就让人疑惑,我们是不是该端着架子看着她们表现情欲。
"I love her" "I can't help you with that" 本片换成男女之爱就会沦为一个很歇斯底里毫无看点的普通情爱故事 所以异性恋真是太丑陋了 HE过于草率根本配不上两小时的挣扎纠葛好吗(有人管管出场半分钟的Carrie Brownstein吗?
我也是不懂你们这些喜欢全篇无高潮的性冷淡们
女主的脸好烦想打人
虚高。。阿黛尔还行,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的角色可,不是说塑造可,是冲她有钱有大房子孩子不归她长得还漂亮简而言之美丽富婆保养。啥玩意啥玩意为什么我深夜要看这种矫情阴来阴去的片子呀。大部分人只是馋美女搞姬和帅哥搞基罢了,试试换成其他特殊身份,真的不好看!
白富美大灰狼勾引女文青小白兔…每次大灰狼用饥饿而魅惑的眼神eye sex小白兔时全场都会发出会心的轻笑 LOL 摸个小手搭个小肩,女王flirt起来真是教科书般的自信!Nov 21, 2015 @ Biografen Skandia, Stockholm
美醉了,尤其被最后一场戏的两个眼神征服到回不过神。好想把奥斯卡奖给Carter Bur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