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这部电影,实话实说很意外!
因为看到片名,我一直认为是一部爱情片,没想到是一部外表是爱情,内里讲述女性力量的文艺片,而且很有哲理和后劲!
值得多刷!
电影讲述女主在两个男性跳跃:一个是由任彬饰演的条件好的类型,一个是张宁浩饰演的艺术,当然中间有很多细节我就不在这里透露了,类似于一种伪纪录片式的文艺片,很唯美的画面配合淡淡的钢琴声,凄美感爆棚!
我想说的是后来的结局我万万没想到,女主和“完美型”丈夫离婚(之所以打引号是外人看来完美,其中的窒息感只有自己才知道)后选择这位艺术家时,却被扔到半路!
她何去何从?
导演没有交代,只留给一个雾气茫茫、前路漫漫的留白,但是庆幸的是我看到一束光,虽然对于女主,这段爱情诗惨败的,但是对于自己是重新认识自己的开始!
PS:我不认为张宁浩饰演的这位艺术家是渣男,原因我想类比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二号,有些人尤其艺术型人格,他们喜欢的是变化,当一段类似婚姻似的重量过来时他们是承受不住的,他们希望的是每天在变化中。
其实事实上,不可能有完全安稳的,因为你不变世界也在变!
总之,真的这部电影很有“料”,如果你喜欢有点深度的电影,请12月10日走进影院,能给你带来深度的思考,保不齐看完后你会对你自
来看了广州首映,导演说这是女性找寻自我觉醒前的故事……非常不能认同!!
没有自我的女性做出再大胆的行为,也只是在找“薛定谔的自己”🐱如果有自我认同自我追求,在平凡的日子也可以有力量。
而不是靠去到异国他乡,去出轨一个丑丑油腻一头卷发的出轨对象……异国的月亮特别圆吗?
出去了所以就代表着自由?
激情?
找到自己?
这里面隐含了什么价值观?
🤔作为大学讲师,女主在剧中呈现的专业能力和表达都看起来非常弱。
虽然我非常不愿意物化女性,但这个水平如果真能成为大学讲师,是不是教育制度的悲哀?
背后有未来婆婆帮忙吗?
女主在国外,英语磕磕巴巴,表达也畏畏缩缩。
却在国外一周内,就勾搭上一个中国的戏剧导演——莫名其妙地相遇,莫名其妙地在排练场重逢,一起聚会。
莫名其妙地坐火车去找对方,莫名其妙地上🛏️,莫名其妙地深爱……也不知道这么难得的访问学者计划有没有好好做?
临近学习结束就安排了一场女主发现出轨对象有女友,突然来了一场激烈的“传统”发疯分手戏。
太老套了……没有什么心理历程,就回国了。
还是正常按流程结婚。
中间的挣扎和妥协不是最精彩的部分吗?
为什么反而没有刻画一丝一毫?
最惊喜的是女主老公。
刚看完《好东西》,居然发现女主的7年长跑结婚对象,是任彬!
这么帅身材这么好,这么多金的老公,为什么啃的下长卷发,爱把头发往耳后卷的出轨男??????
为什么啊????
到底是就因为跟老公一起没有“激情”,还是误以为激情就代表着“自我觉醒”?
如果不是出轨对象再打电话来找,她会放下一切去找他吗?
还是就这样继续唯唯诺诺过下去?
靠别人的召唤而做出的选择,真的称得上主动的寻找自我?
于是乎出轨男的一个电话,女主又不顾自己的工作,生活,跟老公分开,义无反顾去到异国他乡……这真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吗?
最后出轨男丢下她走了。
导演说是新的人生开始……我突然觉得这整个也许就是国外杀猪盘的故事——没有自我的人,靠别人的救赎,终究被骗到一无所有这部剧的内核还是传统社会女人靠“男人救赎”的视角但女孩子们就是先要有自己,才有爱情和其他啊#首映在广州##电影盛极一时的爱情##广影协观影团#
盛极一时的爱情 (2022)5.9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李冉 / 梁翠珊 张宁浩
反正就是面包与爱情 女主选择了爱情 但爱情抛弃了她,可是我觉得她老公没有做错什么 顶多拍拖七年 没有激情 顾着赚钱 想生儿子 如果算比较缺德 就是女主做饭 忙着 他看手机,这也是大多数男人结婚的想法 平平淡淡就可以,可能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缺物质 所以大部分人就是爱折腾 追求刺激 ,但我想说这种追求应该从自身崛起开始,而不是从这个男人失败了就指望另外一个渣男
导演李冉。
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世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本可拥有大律所稳定体面的工作,过着舒适安逸的中产生活。
但她却另辟蹊径选择追寻内心去成为一个电影工作者。
女主角饰演者梁翠珊。
一头清爽利落短发,一身hiphop的假小子装扮,喜欢打篮球,还曾是澳门街舞大赛冠军。
可就是这样一位超级e人,把电影中蜀乔的唯唯诺诺的讨好型i人,完美的演绎出来了,没有表演痕迹,自然流畅。
其实她俩的经历就像是现身说法传达着这部电影的意义:那些敢于跳出一成不变固定式生活的人,才更值得拥有那些“不确定性”碰撞出来的彩色火花。
人生中的可能性永远不会存在于那些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当中。
当你有勇气不再因为追求所谓的安全感而对世俗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妥协时,你才真正开始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去年这部电影在平遥电影节藏龙单元播完以后,身边去看过的朋友都有挺两极化的评价,其中有一方说得挺多的就是,女主角这样的人设太不贴合实际了,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会有。
可我觉得像蜀乔这样敢于冲破固定式的人,在社会中占比中可能会略微少一点,但并非不存在。
又或者说“蜀乔”其实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只是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更愿意走一条多数人都会选择的路,去成为与大多数人相似的她,去做多数人日复一日不易出错的事。
而那些走在分岔路的人,就会被他们视为可以忽略存在的异类。
说白了,我觉得她们心底里更多是羡慕这群异类拥有了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勇气吧。
要她们承认这点很难,但谁也无法否认它的存在。
【盛极一时】是一个美丽而又致命的词,绚烂却短暂,被时间和现实轻轻敲打便碎得无处可寻。
电影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我喜欢这个略带悲伤气质的结尾。
至少蜀乔没有在逃开一个自我的男人怀中之后,又躲到另一个自私的男人怀里。
三十几岁的她终于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成长,踏出的那一步不管落在什么时间节点,永远不迟。
一个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孩被自行车后座的幸福吸引后终于决定逃离生活的故事,虽然最后又被自行车后座摆了一道,但我觉得依然是happy ending。
喜欢理想与现实这个主题,相信很多青年创作者多少都会想过创作这个主题的电影。
在里面我看到一种真诚,也确实和导演自己切换至电影行业的经历思考有关。
首先肯定不算是很震撼了,但是完成度很高,加上真诚,我觉得就已经很棒了。
这个主题很难拍。
男友胡准代表传统价值观,戏剧导演代表海外文化的自由,二者完全相反。
女主在爱上导演之后选择勇敢爱,却偶然发现导演有女朋友,回到传统价值观生活后却又极其suffer,以致决定摊牌,去找戏剧导演。
却在路上时,戏剧导演眼神一变,悄然离开。
简单有力的故事。
有个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比较少隐喻的东西,我觉得很好!!
诚实!
直接讲事儿就完事了。
一个不喜欢的地方是摄影,太晃了,固定镜头也贼晃!
还是不喜欢这种拍法儿,过于强调现实主义,或者手持的在场感,就是烦!
总之,作为处女作挺棒了,真诚,而且勇敢地讲了这个很general的主题,以及同样不特别的故事,但完成的不错。
看这片时我老记住不住片名,因为有个电影叫《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我就老以为名字是什么盛大婚礼,看完对了下名字是爱情。
其实这片叫做“盛极一时的出轨”最合适,当然并不是因为有感情出轨,实际看到最后是人生的路走出了轨道。
典型的小众文艺片,故事明显可以看出带着导演个人在国外学习和接近艺术圈子的过程,融入她创作的角色中。
剧情就是三十门槛的女人对于婚姻爱情的选择,爱情背后实际是自我道路的选择,爱情永远是女人最合适的借口和说服自己的动因。
这片子从男角色选角来说就是文艺式的(尴尬,带标签的文艺发型痞),不是偶象式,前面部分还是有点紧巴青涩,影片一开始两个人建立吸引的过程演绎不是太有说服力,男留个文艺头,一对灼灼急吼吼的饥渴眼神,女的一脸学生式懵懂(她可是老师啊),男的弹个吉他唱个歌,带女主入野生艺术圈子就撩上了。
在两人感情升温的郊游段落,演员的互动表演还是欠缺了点感觉,直到两人躺在野餐垫借着光线彼此对望时舒服的笑容,男主拿到主动亲近许可。
中间女主坐火车去看男主户外演出那段,看似荒诞的实验戏剧,实际描绘了男主的追求,展示了其心境,人生和戏是分不开,无框的立方体是没有边界的舞台,无形的制约,最终框中人会打破现实出走,预示了结局。
二人在戏后翻床单捅破关系窗户纸后,他们回到旧教堂翻栅栏进去,男的带女的扮猩猩的桥段太着急了,没有一个半推半带一带就上表演道路的过程,这一段戏其实极能体现出女主获得放肆自由摆脱常规的感觉,可是拍出的结果让人看得很尴尬。
中间和火车上订座的香港夫妇吃饭制造分岐这段又是很尴尬,价值观上根本是尿不到一壶里的人,坐一起吃饭聊天必然话不投机,欧洲海外华人还没少到见到一对就要约饭局的地步吧。
回国到结尾这一段拍的就自然多了,因为那是接地气的熟悉生活,与前面相对比,海外生活是疏离毫无压力的自在,这也是最后女子分手决绝的缘故,她意识到是要在原来的人生轨道上冲出去,不然只会象掉在角落里的碎瓷片。
结局收尾,我觉得是全片表现最好的,每个人都着本心而行,最终都不愿被束缚,内心盛大的爱情只是一时一刻,来得迅急去也匆匆。
有的人还在梦中时,有的人已经醒来,女主总是最晚醒的那个,但她总算走在自己的路上了,哪怕前途清冷,车窗外迷雾莫测,轨道外的人生路就是这样的。
作为文艺片,还是欠火候的,作为故事片,有几个段落是尴尬的,作为女性为中心的女导演作品,女主的结局导致会被部分观众骂。
如果能领会导演最终的意图,结局还是挺有味道的。
#电影盛极一时的爱情#电影里的景色sence都挺美的,电影的画面很有文艺感。
感觉作者跟主演像从电影里来表达出一些东西,虽然我也不太会形容,感觉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文艺片,但是总感觉剧情有些少了,内容有限。
全都给画面了,剧情的空间就不那么充足了。
看的时候心里一直被揪着,但是看完的时候如释重负。
我总喜欢在电影里找一些内在的感受,这个电影好像有能触碰到心里深处的一些东西,而且看完有些爽哈哈
这个电影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大致内容就是:女主老公因为想要确定平静的生活,选择和女主结婚,原因估计是厌倦了和前女友之间不确定的感情消耗,而女主不喜欢确定和平静,于是出轨给她带来新奇和刺激的戏剧男,但戏剧男也同样为了追求不确定的艺术生活,最后选择离开抛弃了婚姻奔赴他而来的女主……其实我不太同意戏剧男是一个打着艺术幌子骗炮的伪文艺油腻男,他其实是有他内心真正艺术诉求的人。
但他的追求的就是一种最自然的不受约束的状态,这也是他的一种生活观吧。
从戏剧男谈“第三只眼”理论和他指导的那些戏剧表演可以知道,他要的就是一种人最接近本能的状态,情感是不做作不修饰的自然流淌,所以他爱上女主时,是真爱,同理,他需要安娜时,也是真需要,所以,和多个女人爱爱,在他的艺术世界里 ,可以逻辑自洽。
可能关于这个话题 ,会有很多人有异议,还也许会引申到男人是先有爱还是先有性的讨论(其实都是千年扯不清的老话题),对这些我也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点在于戏剧男的艺术追求会不会最后变得失重。
其实我一直对于那些和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距离,号称追求纯艺术的人保持一定怀疑态度,不是怀疑他们的初心和内心热爱,而是觉得他们脱离世俗的方式反而会束缚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最后使他们的作品缺乏深度变得空泛。
其实貌似世俗油腻那个眼镜中年男谈得有点道理,生活是需要一定基准的,你有了一个基准,你才会找到高于这个基准的方向,你脱离世俗生活,你就会失去生活的质感,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种说了N遍的老词还是有它最朴素的道理。
戏剧男的追求就是不要标准,不要框架,纯自然的不确定。
其实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当你真正完全无束缚的时候,你就更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如当你有无数条路可以走的时候 ,你就更本不知道走哪一条路,所谓绝对的自由,带来的只有迷失。
而且,那个眼镜男说,不被人接受,是不是有个人的原因?
肯定是有的,当你所追求的东西永远只能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内循环状态下,也就没有了活力和动力,你得不到更多的反馈,根本不会进步,最后就是死循环。
戏剧男谈所谓“第三只眼”的时候,我其实是深有所感的,搞艺术的 ,无论写作音乐绘画……能达到的个人最好状态就是这种“无我”或者“忘我”,但问题是,这种致境不能是一种常态,很多出好作品的人都是在和现实拉扯和世俗抗争过程中,偶然再某个时空中得到这种状态,也是转瞬即逝,而你想时时出于这种境界中,根本是不可能的妄念,而且你只能在和现实的碰撞中去寻找这种灵感,你回避世俗,则反而离它更远……你有说这电影如何,我觉得挺好,拍得很自然流畅和真挚但谈不上多深刻,所想表达的就是人内心隐隐作祟的一些情愫和欲望而已。
其实戏剧男和女主老公就是女人情感坐标世界里两个的两个点,一个代表稳定和庸常,另一个代表不确定和激情,女人在两者间踟蹰徘徊,估计也是很多年青男女的情感世界的写照。
对于当事人选择,我不置可否,人生都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只是对于像我这样的老男人来说 看了也就看来,带不来多大的内心悸动,因为风景都看透了,一切都是生命的过程而已……
在平遥主竞赛里面看到这样一部片子非常惊喜。
一是因为题材,二是导演的功力。
目前电视剧探讨“中产”女性生活状态的还是挺多的,但是电影真的不多。
其实也能理解,文艺片肯定更倾向关注边缘或底层一些的人物,算是电影这种媒介人文关怀的一面,商业片肯定要更猎奇,所谓中产女性这种白开水一样无聊的生活谁要看呢。
有时候自己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从小到大除了求学求职婚恋,没什么特别的内容,连挫折都没什么特别的,但你要说特别满意,那也没有。
反而随着年纪渐长,总觉得生活有一种压抑灰暗的底色,说不出哪里好,但也很难看清哪里出了问题。
蜀乔的婚礼跟我的婚礼,跟我参加过的很多婚礼都太像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怀疑,是不是在外人看来,我也是像蜀乔一样在自己的人生中这么不投入、迷茫、不自在的一个人?
当时就有点眼睛发酸。
蜀乔的种种经历、困境都太写实了,唯一不同的是她出国之后面临的新的生活是我没有经历过的。
我都不禁自我怀疑,如果我有同样的境遇,是否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我有她那样的勇气吗?
看下来就觉得导演太厉害了,国内生活那种无声的痛苦刻画得极好,而国外生活那种美妙、放松、舒展的氛围也实现得那么好,尤其是露天戏剧那一段,我其实没怎么懂这一段戏剧的寓意,但我能代入到女演员的状态,不管这些戏剧演员他们在演什么,那种自由和投入就足够感染人了。
而且我太喜欢最后那个艺术家下车走远的镜头了,看到蜀乔放弃国内的一切去找他我还有点怀疑,从一个男人跑到另一个男人那里有意义吗?
到这意识到这本就不是一个俗套的故事,我不应该指望女主手撕渣男走上人生巅峰,也不应该怀疑导演会用另一个自私的男人欺骗观众。
这是蜀乔必经的成长,她的人物弧光不是到影片结尾就结束了,她自己真正的人生其实才刚刚开始。
我们看到的是她觉醒的一个珍贵时刻,而之后的成长,人生真正的苦涩,她需要自己面对。
看完之后才知道这是导演的处女作,真的太厉害了,能把一个不容易的现实主义题材找到切入点,还完整传达自己的想法,让观众感受到,真的不容易。
演员的表演跟整个片子的调性也是和谐的,就整个是一个特别完整的作品,而且特别诚恳。
看多了追求奇情奇观的院线片,和只顾着自我表达的新人电影,就觉得这部片子特别难得,有导演自己的洞察和体会,也有诚恳的记录和反思,也有对我这样觉得无人在意的一些中年女性的理解和关照。
很感动,也很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盛极一时的爱情 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描绘,真实展现了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状态与复杂的生活困境,全程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影片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此外,电影的艺术氛围浓郁至极,画面质感堪称上乘,而结尾部分更是设计巧妙,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令人回味无穷,后劲十足。
人和人确实要气场相合
不错。就是男配太丑是真的。
选景选材审美在线,写台词能力太弱了,又水又不像人话,感觉从字幕组扒来的,艺术家换个男演员可以加一星,主要是导演对文艺男有什么误解…突然变猩猩的时候后排观众直接离场。婚外恋不是这么拍的,文艺男得渣的前提是足够有魅力,而且二人关系有多亲密铺垫不够….
一开始,睁着眼等待丈夫的闹铃响起,当他把窗帘拉开时被阳光晃到闭眼;做好决定的那一天,无论是闹钟还是窗帘拉开眼睛都不再理会。觉醒虽是缓慢的,但好在不会回退。半年后回想降一星
整部电影里透露着厌男的情绪,明明是女主内心对情感的认知偏差,却要甩锅给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
全片的视听语言流畅且具有美感,一女两男的人物塑造立体也令人信服,与一般的华语爱情片不同的是,通过女主的访学游历融入了欧洲人文气息,有建筑学和戏剧的元素,在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语境下,透过三角男女关系来探讨爱情和婚姻的矛盾与冲突,相信能引起有相似经历的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海边婚礼那个戏剧演出还是蛮精彩有回味的
【主创映后场】听说与《没有颜色的关系》《浪漫的断章》并称平遥三大。但是本片完全比那两部高出一截,没有刻意玩弄技术和卖弄自我。并且,摄影机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聚焦演员的表演。主演梁翠珊的表演细腻,把女一蜀乔内向的i人那些微表情拿捏得死死的。当角色塑造成功后,人物最后做出的选择便顺理成章了。她渴望的并不一定是爱情,而是接近于爱情的感觉与感受,丈夫平温、生活蹈矩,缺少波澜,婆婆(竟然是饰演《西游记》里的万圣公主!我说怎么眼神如此犀利)又施加压力,秋凡也许只是临时,但那一刻那一秒的情感都是真实的,被拥抱的。这个选择是对,更何况最后是半开放结局。
阿航曼谷-迪拜航班上看的,仿佛看了一场女主放弃基金帅老公、放弃大学教职中产生活,一出国就寂寞出轨、被文艺长发丑男pua、寻求所谓“爱情”激情和生命轨迹改变的自媚戏码,我强烈建议女主加入长发文艺男青年受害联盟等组织。另外这种长发男实在满足了一些我的刻板印象,请不要侮辱艺术家这个行业。想给一星的,为了不显得我很mean,并且一星给陈婧霏《今晚》,遂两星。
华沙1-2
难看瞎了!有厌蠢情结的人看这个片子简直酷刑。长的这么丑就算了,脑子还是失灵的,怎么下去嘴的啊啊啊啊啊
女主重新找寻生活中的激情的方式不应该是换个男人,时间卡片用的太多,张中臣对剪辑的缩减挺有意思的,给观众很多想象的空间,这一点我和陈小雨导演有相同的看法。
比想象中好很多,是个好故事,但是女主的演技太出戏了,言谈举止加上蹩脚英语,一点都不像访问学者,反而感觉男主的演技好很多。结尾加分。
马思纯和张曼乐,平遥电影节看过的都懂。
如果不是这个结尾我真的要骂人了
《好东西》的胡医生原来是在这里被伤透了,不能进入到一段关系中,《盛极一时的爱情》鼓励大家勇敢离开一段关系。
第一次见到男主在猜他身上背了几条人命
第2572部,评论总是从角色是否在这个时代激进或者保守来表达电影的不满。然而爱情或许还是很多缺爱的人在这个缺乏意义的世界获得成长的方式。影片角色在生活都能找到相似的范本,或许我们在面对爱情小品时,不要再思考爱情是否过时,对于现实中的很多人,它仍然存在,它仍然是一种人生的意义。
诚邀马思纯来观看此电影。
平遥2023,生活的真实,剧作表演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