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范植伟无声的抽动双肩 我看到了孩子眼角涌出的泪花当BEYONG的歌声再次响起我仿佛感受到 马卫东复杂的感慨青春与梦想 激情与生活谁比谁 懂得更多那些年少曾经的梦想那些狂妄流失的岁月就像一把刻刀留下了些 也带走了些当四化把两千块钱轻轻地放在桌上面无表情的让三个年轻人把钱拿走的时刻就是被三个年轻人拿走了青春的时刻北京 北京我在这里寻找 失去
妈妈邀请我和她一起看这部电影,指认着很多的她熟悉的元素,那些和我讲过的但我并没有概念的事物。
比如,桌子上的白色蕾丝、磁带盒里的歌词页、土路两边的庄稼。
她说,以前开房要出示结婚证;自己大学时,老师会晚上打着手电筒抓小树林里的情侣,搂搂抱抱都不行,我惊呼:“大学欸!
”(想到我们学校每晚的操场和宿舍楼下,接吻着的情侣们简直是一道风景……)电影的前半段,我欣赏着那些有些陌生、却构成了我母亲青春回忆的风景,偶尔也会为当时的守旧思想、贞操观念愤懑。
看到姐姐的父母为了所谓“脸面”,逼她嫁给傻子邻居,而姐姐居然哭着同意了的时候,我突然特别严肃地和妈妈说:“如果我在那个时代,我绝对会受不了,如果有机会,我真的会移民。
”妈妈笑着说:“那是因为你已经生在这个时代了,接受了新的教育和价值观。
如果你生在当时,大家都是那么想的,也许你也会受那些观念影响的。
”我说:“那我就是会参加大学生运动的那种人。
”话虽如此,但看到后半段,我突然没把握了。
看到多多的奇装异服、大浓妆、cosplay party和蹦迪现场,妈妈又笑了:“你在北京还没参加过这些吧,算是挺乖的女孩子了。
”我说:“这些和国外的party挺像的,不过我是真的不喜欢。
要是我女儿这样,我也和男主一样要哭的啊。
”不过我转念一想,我女儿还真有可能追崇这种潮流,而觉得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潮是不可接受的。
作为一个不玩抖音、快手、不打王者荣耀的当代女大学生,我早就知道自己和新一代的代沟了。
也许未来会更加性开放、自由至上、大麻合法……我突然不寒而栗。
电影结束了,和标题不同,我看到的岁月是有声有色的。
红裙的飘舞、砖头的响声、霓虹灯、吉他、碰杯、哭泣……许多乐曲和画面短暂地惊艳了我。
最后我思考了一会,问妈妈:“你们那时对改革开放,以及它带来的红利有概念吗?
有预期吗?
”妈妈想了想,说:“其实没有什么,可能广东一带感觉更明显吧。
”我叹了口气,想到最近所谓“改革红利期已过”的论断给我们带来的焦虑,想到自己研究生只想在北京,不想去深圳的,或许正确或许短视的心理,想到每一代人之间三观如此之大的鸿沟,只好说:“也许,妄图在时代之中跳出时代,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吧。
”
《岁月无声》,讲述的是一个大故事,对70后的一代来说,就是活脱脱一部现代版的《活着》;可从制作上来说,却仿佛是按电视剧手法拍成的电影。
制作上的遗憾,未能掩埋题材上的感动。
从这个角度说,这是部好电影!
八十年代,留下了我们青春激荡的岁月。
让人特别感动的是,影片只用了两个角色,就把那个年代的女孩,那种特别强烈的生命力、那种不可阻挡的美丽,展现出来。
八十年代,禁锢的文化刚刚有所松动,但滋长的青春已经等待不及。
反叛、压抑、迷茫,是时代给我们烙下的印记,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基因,甚至在步入中年后,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血脉喷张、情愫悸动、沉沦孤寂……我觉得,经过八十年代成长的青春,学会了在压抑中舒展自己的原始生命力,有一种特别的美丽。
那种在委屈中抬起的头颅,不由得让人心碎!
这部片子还是让人觉得遗憾。
一方面是篇幅太小,另一方面影片主要的情节,几乎全围绕着朵朵展开,一些镜头也很拖沓。
男孩们之间、女孩们之间以及男孩女孩们之间的故事几乎没有,只剩下帅哥和校花的故事。
这让我们这些“相貌平平的大多数”情何以堪?
还有,一些情节,比如在图书馆偷情、在派出所的背叛等等,显得很突兀,编撰的痕迹太显露。
刻意的丑化或者美化,都让影片打了折扣。
当然不能苛求于这一部给我带来浓浓怀旧情节的电影,这毕竟是属于我们70后自己的怀旧电影。
比起《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青春》、《激情燃烧的岁月》甚至《金婚》,我们70后的怀旧,看来仅仅是开了个头而已。
几年前,筷子兄弟制作的一部微电影——《老男孩》,已经把我们的胃口吊了起来。
《岁月无声》也有一点《老男孩》升级版的味道。
让我们期待下一个大部头的史诗巨作——《青春花祭》最后,谈起这部电影,不能不提到穿插其中的背景音乐。
这些歌曲的妙处就在于,即便抛却电影的情节,也够让人好一阵子怀旧。
如果让我来做编剧,下面这些歌曲我不会放过:《妈妈的吻》、《迟到》、《铁窗泪》、《原来的我》、《一无所有》、《燃烧爱情》、《牵引》、《假行僧》、《我的未来不是梦》、《心恋》、《夕阳醉了》、《跟着感觉走》、《半梦半醒》、《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水手》、《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千千阙歌》、《飘雪》、《对你爱不完》、《红蜻蜓》《小芳》《同桌的你》……对了,还应该把卡本特、迈克杰克逊、披头士、保罗西蒙、惠特尼休斯敦等等一干歌曲也收录其中……还有,应该穿插点周润发、周星驰、李连杰的电影……这又让我想起背景音乐还应该加上《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情义无价》、《几度夕阳红》……哇,想起来,当年我的梦中情人可是赵雅芝、翁美玲、戚美珍、刘雪华啊!
(不好意思,“情人”是不是多了一点?
)……好吧,我承认,这是一部190集的电视连续剧……
作为一名前期80后,对影片里的很多事物都有感触,虽然与主角年纪相差十多年。
整个电影穿插着各种吸引人的老式歌曲,怀旧是整体的主线,BEYOND是主线中的主线,当主角在中年之后听到了纪念黄家驹的消息而流泪,一股强大的力量从影片里呼之欲出,那就是信仰。
摇滚是信仰,家驹是信仰,看家驹演唱会的两张自画票是信仰,其实对杨朵朵的承诺才是最根本的信仰。
正如我一如既往地喜欢听王菲,像03年之前的那些专辑,每一盘都有过收藏,对王菲的消息也一贯十分关注。
但我自认这种热爱达不到信仰的高度。
或许当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用信仰制约着自己,那么你就具有着巨大的心灵能量,也就是信仰的力量!
很早就下载了这部电影,是因为看到了评分。
可能作为一个90后没有办法完全的80后所怀念的那些。
可是这部电影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岁月无声。
作为一beyond的歌迷,一开始就会被这个题目所吸引。
我能理解导演把beyond作为一条线索的用意。
家驹的歌声仿佛精神鸦片又仿佛精神支柱一般支撑并影响了一代人。
剧情跨越了近20年。
在片中可以找到《老男孩》、《那些年》又或者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子。
可是我依旧会感动。
岁月无声的流过,我们唏嘘不已,可是谁没年轻过,在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年代,埋葬着我们的青春,记忆,冲动可能还有更多的是无奈。
影片的开头,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嘈杂,喧嚣的酒吧。
至少我觉得是喧嚣嘈杂的。
接着无声的把我们拉回了那个岁月,我看到了黄色。
可能是黄土高坡的颜色。
也可能是泛黄的记忆的颜色。
反正我看的亲切。
接着我被一个橘黄色长裙的倩影吸引。
颜色是那么的和谐。
在我现在的记忆中,那个年代就是黄色的。
想泛黄的相片,亦或者是阳光的颜色。
那是一个懵懂又冲动的年代。
情窦初开的年纪,寻找爱情,兄弟情谊,都在我们的青葱岁月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当为国入狱。
那一半的山寨的演唱会的门票让我有些心碎。
可是,这不就是青春吗?
青春总是要付出代价。
因为青春,只因为是青春。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杨朵朵,都有一个只存在于内心深处也许现在再无交集但时常还是会拿出来想念,想念完了,接着放回心里最深处的那个角落。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那半张演唱会的门票,谈不上终身的遗憾,但现在想起还是会感叹。
也许每个人都心中都有那么一段记忆,那段记忆叫做青春。
它属于一个某某,或者属于一个定格,或者属于一把吉他一副口琴……没错,他属于青春。
接着是红色,红色是红霞的红,是为国第一次见到红霞时的那件衣,是他们结婚时墙上的红囍字,是为国捧回家的一张张百元大钞,是红霞在最后的日子里的那一抹口红。
又或者是张爱玲笔下的那一抹红玫瑰也可能是那一抹蚊子血。
岁月无声人有情。
我看了那一抹红,可能是为国成熟的标识,也可能是那血淋淋的现实。
为国把一打打钞票扔在桌上让我心痛。
红霞的那抹口红……“你有理想吗?
”“有”“什么”“娶你”。
“你有理想吗?
”“有过”“是什么”“不敢想。
”好吧,让我们再见理想。
最后是白色。
白色是红霞那苍白的脸,白色是医院那刺眼的白。
是那一朵白玫瑰也是那一颗剩饭粒。
白色是为国四化铁头那斑白的双鬓。
白色是多多那打满粉底的脸。
年轻与老去,稳重与冲动在这时经历碰撞。
没什么大不了,她们也在青春。
类似的电影还有很多,可是我总是有那么多的感受,也许怀旧是永远的买点。
永远不会过时,就想海报上的邓丽君,或者是每个人梦中的杨朵朵。
可能我作为一个90后对这电影里的东西可能还是理解有限。
可是关于青春,关于初恋,关于那所有值得我们铭记并跟随我们老去的东西我总是会有一些感受。
第一次在这里发表影评,献给无声的岁月。
跟酣高楼老师QQ聊天,得知电影一周酣可能要录《岁月无声》一期。
对《岁》早有耳闻,微博上(我比较落伍,上个月才知道微博到底怎么玩,以前基本不上,只上博客)得知的,于是抓紧在写完一个场景后看一下。
今年,尤其是今年,对于华语电影,我很难有看完的了。
台湾影人自己炒的沸沸扬扬的《赛德克巴莱》我勉强看完,以一腔愤怒结束;《白鹿原》作为今年必看的三部华语电影(其余两部是《一九四二》和《一代宗师》),我去的电影院,连影评(呵呵,我写的,大概只能算观后感)都懒得写,因为我感觉,那不是《白鹿原》,起码不是陈忠实老师——我多年文学偶像写的《白鹿原》!
《二次曝光》,看过一半,放弃了,影评没必要写,很简单一个字就能完全概括:装!
《浮城谜事》我不敢看,因为娄烨的电影,我一部没看过,怕破坏我对华语电影不多的希望;《铜雀台》《太极***》(忘记名字了)什么的,感觉上,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看一遍《低俗小说》有用。
今年唯一一部我看两遍的,也就《边境风云》,那是实打实的电影,虽然有瑕疵,但不能否认其优秀。
《岁月无声》我也看完了,是怀着复杂情绪看完的。
我不知道一周酣的悍马组合(酣高楼和马庆云)会怎么评价这部电影,也许意见又有不合,打得不可开交,但都跟我没关系,我要说的是我的感觉。
先褒扬吧,毕竟,这部电影,从创意到制作完成,经历了很多困难,即使到最后发行,也只是影院一日游,游过之后果断抛弃,制片人不得不自掏腰包反抗这种院线对于中小成本电影鄙视的恶习,很应该赞扬支持!
具体的,大家百度搜索。
褒扬的话,我想了半天,只能说,这部电影很有诚意,其诚意程度,是目前笔者认为新世纪最好的电影也是唯一能称上经典的华语电影《让子弹飞》都比不上的,因为这部电影的生存可能性,比《让》要小的太多太多,其次,对比的就是《钢的琴》,诚意能和《钢的琴》相提并论,这对《岁》一片,应该是很大的褒扬,但这是事实,一部这样的电影幕后的艰辛困苦,不是一般人可能想象的到的。
其次是这部电影的故事,编剧马德林,剧本故事很不错,横跨度如此大,成本如此小,做到这样的剧本效果,已经很不容易。
因为笔者也写剧本,深知此中难度!
还有就是道具,很细致,双卡录音机、大白兔奶糖……甚至软皮笔记本,都很怀旧。
再说批评的话,过分勿怪!
还是我一贯论点,不管一部电影幕后如何艰辛,过程如何困苦,制作人员如何有诚意,观众要的是结果,结果不好,一切过程皆成虚妄。
《岁》结果不好,是很不好,硬伤太多,几乎不可容忍。
很巧的,在没得知一周酣要做《岁》的节目前,我跟酣老师聊的是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题材上,在只看过片花的前提下,我觉得这两部电影可能多少有些相比性,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跟《牯岭街》——于是很兴奋也觉得很巧合的跟酣老师谈《牯岭街》。
但我在其后看完《岁》之后,才知道是自作多情,两者根本没法对比,完全不在一个对比档次。
由此我更加坚信了,没看过的电影,千万不要去揣度!
还是直接说《岁月无声》吧。
这部电影,剧本故事很好,在大格局发展,极有前途,但限于制作团队的水准和资金限制,他们根本驾驭不了这样的故事,想法很多,却没一样能实现,结果弄成四不像,四个字概括:志大才疏!
一部这样的时间上跨度十几二十年的电影,同时还要表现时代特征,那属于史诗类电影,小制作电影虽然也可以去做,但只能在小格局上去突破,那个很难,是极其难。
《岁》的想法不错,用小格局,小聪明,音乐作为过渡,怀旧情怀催发故事,以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音乐代表时代,可是结果只是不伦不类、非驴非马,观众看来,既没有大时代纵横的感觉,也没有小格局情怀的抒发。
其主要原因,表面上是音乐插入的完败,内在上,还是制作者对于电影的理解上。
音乐插入,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做到的。
王家卫擅长之一,就是音乐插入,但那是在及其成熟的节奏把控基础上的,所以,他是电影大师。
而电影节奏把控不好,再玩音乐插入,就成了笑话。
不客气地说,很多不入流的导演,为了糊弄观众,延长情节,喜欢弄一些音乐插入进去,虽然《岁》不属于此列,但不是有意为之,那更严重,直接是水准原因,就是标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里,着重说电影的节奏问题,因为这是目前几乎所有国产导演的弊病。
不管商业类型片还是文艺片,节奏问题,都是目前国产电影的一个极大问题。
节奏,一般印象,似乎只关乎后期剪辑、后期制作,其实不然,从初稿剧本的第一个字开始,节奏就已经定下了。
怎么叙事故事,怎么刻画人物,大桥段、小情节点如何过渡,坑如何挖如何埋,用什么大形式去体现整体电影故事……这都要在适当的节奏把握中体现,凝重、轻快、紧张、诗意、浪漫……都是直接的节奏,是不可言说只可意会且绝对不能疏忽的主要问题,是声光影全面结合的产物。
说回《岁》,他一直想用时代代表性音乐融入时代,也就是本意想做成一部史诗类音乐电影,却不慎成为了一部MV,而且还是KTV快餐类的MV,完全没有文化营养,虽然里边用了BEYOND、齐秦、汪峰、张楚等等,但效果出来,并非文化产品,而是一个快餐产品,且是一个无味的快餐,即使里边涵盖情感、催泪,也只是皮毛,敷衍而过。
这是节奏出了大问题,而节奏,是一个有意做这类电影的导演,最不应该出现的。
对于一部小成本制作,而且是编、导的血泪之作,演员全力表演之作,评论也许稍嫌刻薄,但影视就是这样残酷,要的只是结果,而非过程!
《岁月无声》今天新上的8部电影里面,《岁月无声》被排到的唯一一场在晚上八点十分。
排队的都看大海啸来的,我一进影厅--算上我一共仨人!
昨天微博上为了召唤大家把莫言都搬上来也没起丝毫作用啊。
大概今天上的片子太多,这个小制作影城连影前广告也免了直接进入正题,片名设计的画面很完美,电影的清新可见一斑了。
然后看到了1988年,看到玻璃球听到闪亮的日子,看到花季女孩子听到走过咖啡,看到当年的录像厅好亲切啊。。。。。。
非常非常有诚意地怀旧,让人亲切的镜头是电影给我们的时光隧道回来并不久远的过去。
监狱的大门隔绝了心爱的杨朵朵,黄家驹的去世也注定了与她断然没有见面的机会,可是生活中还是会出现另一半同样喜欢红色裙子的她,蒙亭宜笑得是影片里最漂亮的。
每一段都似乎凝重却没有大肆爆发,2011年那天黄家驹去世的15年后的那个晚上马卫国哭了,哭得非亲生的女儿多多慌乱哭得观众的情感决堤。
70后活得如此不易!
电影在回忆释放倾诉,除了第50分钟才出现啤酒广告,后面几个广告植入也没有让人生厌,这些都让它成为10月新片潮里最值得观看的一部电影。
不是很喜欢的两个地方,第一场西北孩子玩闹出来打劫的就是东北口音,癌症晚期的蒙亭宜撤下病床上一切装备之后,就不能用生命体征仪的指示作为死亡标志了。
这句话"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原来是岁月无声中的台词,以前看到过,但刚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才知道来自这里。
这个电影确实挺让人感动的,男主进监狱那段和他妻子住院那一段很有泪点,感觉他这两段感情爱的都很用力,可能就是这样才让人觉得很遗憾,当他出狱的时候我想起一句话,习大大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真得应该活在当下,任时间飞逝,不留下遗憾就好,那些过去的,终将成为回忆
看了没多久,不是很喜欢这个电影,马卫国在车里听电台广播黄家驹就感觉在模仿《老男孩》,偶像的影响贯通整个故事。
还有四化也同样喜欢杨朵朵,多年之后四化变得有些物质也都有些类似。
我是不喜欢杨朵朵这一人物的,个性太鲜明,不像那个时期的孩子,说话做事过于成熟,分明就是现在的城市少年。
受她熏陶马卫国了解了摇滚,我想当然的以为她也会喜欢马卫国,然后四化和他争,再然后有了分歧形同陌路,她嫁给了四化,结果出来个体育老师,马卫国为了替杨朵朵报仇去坐了牢。
没想到除了结尾杨朵朵再没出现,那些都成了少年时的回忆。
红霞就那样出现了,领养了孩子,开始两人的幸福生活,却得了癌症。
临死之前穿着红裙怀念坐在马卫国自行车后面的场景蛮感人的,她也是幸运的,有个男人真心的对她好。
结局就是多多陪着老爸去看梦想的BEYOND演唱会,成为孩子妈的杨朵朵坐在电视机旁看着演唱会,手里拿着马卫国给她的手绘门票,泪流满面。
马思纯挺好看的,范植伟就演的一般了,再加上不喜欢他本人,全是冲着怀念青春的去的,却没了《老男孩》的那样感动。
虽然有几处戳中泪点的地方,却没那么有新意。
我想,力荐这个电影的应该都是70后的人,呵呵,作为90后的我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个另类了。
我看了下影评,很多人的评价给的都不算高,但是我看了后觉得是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只是一味的看剧情看明星,我会说电影里的明星我一个都不认识,连主演我都不认识,但是我觉得这个电影相当好。
我看那个网友说的就很对,一个电影的好坏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明星大腕,不是他拍摄的多么精美,而是看这个电影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告诉我们一些道理,让我们回忆起一些东西。
一个电影的成功个人认为是他让人明白了一些东西,看清了一些东西,回忆起一些东西。
我之所以理解是应为受到我父亲的影响吧,父亲长和我说他小时候的事,所以电影里的很多东西我都联系了起来,尤其青年时奋斗的那一段!其次是电影里很多地方都很真实,尤其三个男主人公少年和青年乃至中年时的对比,奋斗不同最终结果也不同,也教育了我们90后未来的人生路要怎么走。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力荐!
就在这刻想起往事
再见青春,再见疼痛,再见忧伤,岁月静好但也岁月无声,但愿时光匆匆匆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最初的梦想,做属于自己家的属于。这部电影,10分。
音乐很对
音乐不错
哪个人的青春没有点黯然神伤?关于影片尤其是结局处理感觉创作者极力想突出生活的无奈平凡,可是内容却太碎片化,而且其中很多又太戏剧化,脱离普通人的生活,整体一般般,有点过度消费“老男孩”的意思。
只有一厢情愿的回忆是不够的。
张楚的《棉花》
为黄家驹拍了一部怀念片
有模仿《老男孩》,却没模仿到根本精髓。
两星给陕西话。
怀旧有些堆砌感,总感觉不那么得自然,想说的太多,最终有些人物只能寥寥数笔带过,不过我就是喜欢这种时间跨度大的~
关于青春回忆的量贩超市,做作、刻意而浅显。
一个小小的细节暴露了导演女朋友跟个上海人跑了的事实。。。
“广告和MV”的组合。五毛无处不在...
为什么要给四星,因为导演的能力,资金,是像MV,是狗血的励志,是主打了怀旧牌。那又怎样,有个姓冯的倒是有能力有资金,他妈的倒是拍一部这种片让人看看啊。
新锐导演的老套拍法,衔接,穿插都毫无美感,既然以beyond结尾,那就从头到过程都融入进去啊,故事也是粗制滥造,把所有典型的事情都往一个人身上套,拍电影不能贪心,想要的太多结局就是大打折扣,电影90分钟可以从一个小的点扩展出很多意义,但一定不能用很多个点去表达很多意义。
男主人公入狱前那段忍不住会一边看一边吐槽一些细节的东西,虽然有很多都是八十年代的特色玩意儿,但是总会不自觉地从戏里跳出来纠结,比如一些方言口音,比如一些造型。。。
青春无悔,岁月无声,梦想无果……这片故事其实挺扎实的,成人世界一片荒芜,回忆热血沸腾的年少时光。看完心里很难受。缺点是过于强调歌曲,剪的有点碎,有好几段像是在演MV,喧宾夺主了。这个打分我觉的低了,豆瓣对国产片过于苛刻了。
真的想说全程卖惨不等于某种情怀。另外我也想问问“女性意外怀孕”和“我的脸往哪搁”与“嫁个傻子”之间的必然关系是从哪得来的?
我好像看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