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母さんがどんなに僕を嫌いでも,No Matter How Much My Mom Hates Me

主演:仲野太贺,吉田羊,森崎温,秋月三佳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8

《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剧照

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1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2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3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4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5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6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13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14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15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16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17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18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19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 剧照 NO.20

《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剧情介绍

《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长篇影评

 1 ) 林肯与李将军都爱国

作为华盛顿的孙女婿,罗伯特李将军反感南方脱离,但出于对家乡的忠诚,拒绝接受林肯让他作为联邦政府军司令的提议,佩带政府军的上校军衔回到老家弗吉尼亚带领南方联盟军跟政府军干。

本来实力悬殊的战争因为李将军的站队活活耗了四年,南北士兵死伤百万。

准备连任的林肯总统见没法收场,创造性地变国内区域战争为解放黑奴战争,通过贿赂卖官等行径收买保守的民主党成员,通过宪法13修正案,站在道义的高地打败南方统一国家,也就是电影《林肯》中的主要剧情(丹尼尔戴刘易斯演技好赞)。

两个原本对何时废除黑奴都不怎么上心的温和派在一场战争对峙中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轨迹。

最终,李将军归隐,林肯遇刺身亡。

美国人给两个人都塑了雕像,同视为国家精神的象征。

我觉得这是美国人对政治智慧与爱国精神的最佳诠释,非常了不起的思维方式。

 2 ) 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确定的精神

“先贤立国已有八十七年,自由平等乃立国之本,如今内战战至此地,为了国家的存亡我来到此地,愿以方寸之地纪念勇士们,幸免于难的勇士们,应当担负起所余重任,承烈士之志完成未完之业,愿上帝保佑我国重获自由,并且使民有、民治、民享之国永续于世。

” 上段是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战役后建成烈士陵墓的那一天林肯做了一场人类政治演说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精致演说,之所以说它精致是因为只有短短的两分钟,而它的意义与价值却不止这点。

时间回到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成为一个国家时所演说的《独立宣言》是由托马斯杰斐逊主要起草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共同完成,国父们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所确立的美国精神根深蒂固于每个美国公民心中,甚至于全世界都是一种巨大的影响。

正如《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追求公平、正义、幸福的权利”一样,亚伯拉罕林肯也有追求宪法本身更佳完善的赋予每个人公平、正义和幸福的权利,这也说明没有一劳永逸的“法”来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它只能是不断的推翻与重建中形成适合于当代的一套制度。

但人类的心理机制似乎习惯于将伟人们神化为圣人,就像我们将孔子奉为孔圣人一样。

其实当初的《独立宣言》有悖于本身,当然它起草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由于形势所迫其所表达的主意正如历史所呈现给我们的一样,有色人种并未得到属于自己应有的权利,不同的人种之间还是存在阶级关系,所以历史顺应了美国内战的爆发。

前段时间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让我看到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那种人不如人的生活肯定会引起有志之士奋起反抗,虽然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让人觉得有点夸张但看着很过瘾,最终的结局也是大家所期待的那样,《被解救的姜戈》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两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事,而电影《林肯》则侧重叙述内战中关于废除奴隶制而产生的一场政治战,当共和党领袖林肯主张废除奴隶制时党内的保守派和民主党的边缘人物都处于一种立场不坚定的状态,因为很多对废奴主义者反对的白人难以忍受与黑人共享一切资源的事实,而且民主党们深信林肯是个自私狂妄的暴君,但林肯的伟大之处就是他并没有惩罚战败方,他说人们所承受的创伤和分裂已经够多,我们现在要的是美国的一次融合,而不是仇恨和继续的分裂,因为这场战争死亡人数是除了内战以外所有战争的总和都不够。

但历史也告诉我们这场南北战争并不是以哪一方的道理战胜哪一方的道理为结果的战争,不是在血泊中真理摇摇晃晃站起来的战争,而是当双方都握有真理打了一架之后握手言和共同接受彼此真理的一场战争。

也许就像林肯说的他没有权利废除奴隶制,因为宪法并没有给予他这个权利,但内战让他看到了废奴修正案的可能性,并且先贤们赋予了他们追求公正的权利。

我想南北战争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彼此将自己手握的真理放在一起来确定他们今后共同生活的基本准则。

但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我们未来的生活能不能对得起我们曾今承受的那些苦难”还要看我们怎样的生活所决定,就像历史总是不确定的一样,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电影《狮入羊口》其中有一段是影后斯特里普作为记者和汤姆克鲁斯扮演的政客之间的谈话升级到唇枪舌战之后斯特里普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墙上的照片时无意中看见这么一句话:“如果必须在正义与和平之间做出选择,我宁愿选择正义---罗斯福”,就像林肯一样作为美国总统的他们始终对先贤们所尊崇的精神都保有敬畏。

但大家都知道种族歧视一直是困扰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虽然奴隶制得以废除,但是黑人们真正得到了平等对待?

历史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就在1963年8月28日的那一天一个黑人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一片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他就是马丁路德金,他通过新的民权法再次将给予黑人平等权利的话题抛给全世界。

他让我明白在历史的长河里,有梦想是一个人活下去的一种理由,然而实现梦想却要用尽一生的努力为之奋斗,可能在你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它都未必实现,但是你应该为你有一个梦想而感到骄傲,因为这是宪法赋予你自由的权利。

回头想想当下的中国社会:贪污、腐败、浮躁、不安、缺失信仰是它的标签,它是一个五味杂陈的社会,而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我不敢想象这样一个名族、社会、国家它会走向哪里,答案只有时间知道。

最后引述来自柴静博客的一句话: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3 ) 第13修正案的意义

继前一年煽情烂俗的《战马》之后,斯皮尔伯格的新作《林肯》展现了严肃严谨的历史态度,全片没有炫目的特效场景和娱乐化的剪辑,也没有流水账的讲林肯的生平,而是围绕着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的诞生。

首先我们要了解林肯推动这一修正案的法律动机,也就是他和内阁官员们把观众绕晕的那段对话(括号内是电影未提及但我做的补充):美国宪法给总统以开战的权力,总统的开战权包括了将敌方的奴隶作为财产充公作为战时物资,但这样又有认可奴隶是财产的道德之嫌。

同时,没收敌方财产的法律只适用于好战敌对国家,但联邦政府不承认南方邦联是一个国家,甚至不承认南方州叛乱,只认为是叛乱者居住在南方,南方州处于战争状态而已(因为宪法规定联邦和州是对等的,州是可以退出联邦的,对退出联邦的州发动战争是违宪的)。

而美国宪法没有对奴隶制做出规定,而在南方州法律中他们是财产(宪法又规定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没有赋予联邦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所以不管是解放还是作为财产没收黑奴只能作为战时紧急措施,缺乏法律依据,在战后一定会受到最高法院的挑战,最终结果是奴隶制卷土重来,总统还会因为违宪而遭弹劾。

因此为了实践《解放奴隶宣言》,必须修改宪法(从而让不符合宪法的州法律被废除)。

通过宪法修正案需要众议院2/3的赞成票。

不得不承认,在罪恶的奴隶制度盛行的19世纪美国,甚至在内战中,对法律竟有如此严肃的态度,这也是把林肯和独裁者区别开以及把美国和其他国家区别开的根本理由。

因此即便南北战争打赢了,也并不代表废除奴隶制是天经地义的,具有主观色彩的正义并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而废奴在当时的美国是如此敏感的话题,以至于林肯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甚至南北战争是以维护统一而非废奴为名开打的。

代表南方州的民主党自不必说,共和党温和派也主张以停战和平为先,以汤米·李·琼斯为代表的激进共和党人是废奴主义者,却又对林肯与其他派别妥协的态度不满。

共和党温和派支持第13修正案的条件是与南方和谈,而北方大部分人支持废奴的动机是废奴能迫使南方投降得到和平。

一旦和谈先成功,修正案就很难通过了。

可想而知,在如此荆棘丛生的形势中,林肯遇到的阻力有多大。

他不惜派政治说客与边缘民主党议员们进行灰色交易(说客中有一位的嘴脸颇为面熟---来自Boston Legal的Alan Shore,可见本片的法律比重,同时也能想象这些交易不乏喜剧色彩),林肯也亲自出马收服共和党各派,甚至故意隐瞒南方已同意和谈的消息(和谈又是换取共和党温和派支持的代价)。

支撑他冒如此大风险的不仅仅是法律需求,更多的还是对人生而平等的信仰。

本片完全围绕这个修正案,没有直面激烈的战斗,甚至林肯遇刺也是侧面描写,仅有的高潮便是修正案获得通过的那一刻。

在高唱凯歌的游行队伍中,我被这个伟大的国家的伟大时刻感动了。

丹尼尔·戴·刘易斯不愧为二届奥斯卡影帝,他没有慷慨激昂的渲染正义,而是通过极度内敛的表演,平时轻声细语,时而举止粗鄙,关键时刻能当乾坤,把林肯还原为一个人,一个心怀信仰的普通美国人,而非纪念堂里的那座雕像。

在和谈内幕行将曝光,众人七嘴八舌的劝他放弃时,他有了唯一的一场情绪爆发,非常令人信服的把林肯的信仰传递到的每个观众心里。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林肯,但绝对是一个令人信服感动的林肯。

我支持他再度荣膺影帝。

<图片1>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4 ) 不只是“战胜”

当伊拉克战争十周年时,中国大陆也一片议论,如往常一样,这类话题,通常被打上“五毛”标记的人大谈美国失败,让伊拉克还生灵涂炭,民主TMD的没影,尸体倒是成堆。

而被打上“公知”标记的人大谈伊拉克人民的成就,自由已来,建设成绩斐然,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看罢这些,总是感到失望,这帮人的标签还真不是白打的,都根据需要,立场先行的组织材料,激昂文字。

就美国国内媒体来看,虽然也有争议,但是总体看,大都认为道义上干萨达姆是应该的,但是战争后的政治上却是失败的,是的,民主虽然艰难建设,但是显然这一切本可以做的更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看了电影《林肯》,一部公映前声势很盛,正式上映后倒是实际反响没预想大的电影。

不过,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值得玩味的,在南北战争尾声,北方的胜利已经看出端倪,然而一场内战如果仅仅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那么美国绝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美国,是的,仅仅战场的胜利不是真正的胜利,林肯们在当年的抉择值得后人深思。

在《林肯》上映之前,不少媒体就渲染本片将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林肯,实际上,关于林肯的形象,向来就是多样的。

他是一个坚毅的人,敢于坚持一场一度岌岌可危的战争;他是一个高尚的人,尽管处于种种政治目的,但是其推动的法案和政治潮流毕竟促进了种族平等;他是一个说好听些务实说难听些功利的人,为达目的适当的手段和妥协都敢于采纳。

还有杂志专门出过专题介绍林肯的宣传策略,读罢此文,你甚至感觉这家伙有些伪善,善于操纵民意。

所以,在我看来,本片对林肯性格塑造和“真相”揭示上的新意,远不及其切入角度的新意来的印象深刻。

拍一部围绕林肯的电影,显然很容易落入“史诗叙事”的慷慨激昂中,也容易因此无法掌控迷失自我。

根据斯皮尔伯格的访谈来看,大导开始也发愁从哪里切入,带着一帮编剧阅读海量资料后,才发掘了第十三修正案这个点。

而且本片始终确实围绕修正案的前台和背后斗争,南北战争成了真正的背景因素,暗杀事件也不再是高潮而是一个尾声的渲染,斯皮尔伯格整部影片很有分寸,没有迷失方向。

其实,斯皮尔伯格选择一个看起来“小”的切入点来表现真正宏大的精神内涵,在其导演生涯也有迹可循。

比如,诺曼底战争多么宏大的事件,但是与类似《最长的一日》这样的影片不同,他以“拯救大兵瑞恩”这一很私人化又很公众化的事件切入,展现的却是更耐人寻味的主题。

又如,大屠杀该是可以拍的多么悲怆的题材,但是他却以辛德勒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事迹切入,结果众所周知,一种跨越仇恨、历史与种族的人文情怀令人难以忘怀。

所以,第十三修正案看起来是议院上熙熙攘攘的争吵,很无聊,很枯燥,即使些背后的下三滥手段比起今天的政治惊悚片来看,都小儿科一般。

但是恰恰这个过程,各派政治人物百态尽现,有人积极的废奴,誓要彻底根除奴隶制度存在的土壤;有人有所保留的废奴,在他们看来正义之外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很多,要稳重;有人有些犹豫,或者有些恐惧,瞻前顾后中游移不定;有人就是墙头草,利益为上,哪怕心中一番挣扎,也懂得“因势利导”。

影片对这些人物的性格刻画是鲜明的,但是又没有脸谱化,重点还在于几个关键人物的立体呈现。

林肯总统在片中总体还是给我一种挣扎的理想主义形象,他有着自己的志向,但是却显得孤独,一方面同僚显得有些脓包懦弱,另一方面与妻子处于一种爱恨模糊的纠结状态,片中的林肯已经度过了南北战争过程中北方最艰难的时刻,但是片中表现出对于林肯来说,最关键和艰难的时刻才刚刚到来。

这里,不说道德,我们至少看出了一种“政治素质”,即起码几位关键人物的眼界绝不只是在将南方打趴下那么简单。

无论是声线有些怪异的林肯,还是一脸别人欠了他几千美元呈现苦瓜脸的史蒂文森,都试图在战争结局之外,给予美国人民一个更有价值的交代。

这份争斗激烈而有序,过程公正中又有些阴谋诡计,最终,我们看到第十三修正案顺利通过,给南北战争了一个真正的说法,毕竟这场战争除了现实的南北不同经济形态和利益之争,更有价值观念之争,与仅仅战场的胜负只能留下一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暗雷相比,思想上的争鸣和法律上的确认才是铸造社会稳定更牢靠的基石。

事实上,这部影片即使改名叫《第十三修正案》也无妨,林肯只是围绕这一提案和提案精神的一个中心人物。

或许因为如此,这部《林肯》多少与观众预期有些偏差,我们发现即使表现了不少林肯个人的家庭冲突,整部影片的“林肯味”依然不够浓。

在极力表现美国精神的同时,影片的戏剧性多少有些减弱,虽然我很喜欢这种调调,但是我也清楚这种风格让其受众范围多少也受到限制,降低了其本来被预期的声势。

这样一部带着思辨色彩的大片,演员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否则很多抽象的精神很难被栩栩如生的表现。

当丹尼尔•戴•刘易斯出演林肯的消息传出,大家都知道,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又被预定了。

莎莉•菲尔德和汤米•李•琼斯两位老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为影片献上了家庭和院内两条重要的戏剧线索。

关于林肯的故事显然还有更多可以延伸和切入的题材,斯皮尔伯格这一次的选择没有走事件大场面,而是走向了精神大场面的另一个纬度,有些风险,却凭借出众的能力依然娴熟掌握,给了今天的人们很大启示:当年,一些美国政治人物不求简单的战胜,以卓绝的努力为后人带来了更加值得铭记的遗产,这种政治视野和风度都值得后人再三寻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0b043e8098222fc8b071547d

 5 ) Lincoln - 8/10

影院里座无虚席,处在众多爷爷奶奶中间的我显得格外碍眼。

说心里话和实在话,这是一部看下来十分“艰难”的电影,影片的节奏相当缓慢,加上超级大量的对白(全片90%都是对白),精准却极其学院的词汇量,要想100%的看懂我是没有做到。

虽然如此,这仍旧是我近些年看过的最好的Spielberg的电影。

在看这部电影前,我本以为本片会被Spielberg拍成一部煽情的主旋律电影。

可恰恰相反,Spielberg这一次用极其低调的风格,完全从政治的角度纪实性的重现了废除黑奴制的第13号修正案被通过的整个过程,在细节上已经做到无可挑剔了,而本片在战争场面上所用的笔墨几乎没有。

这样的方式非常不像他,但这种对历史细节一丝不苟的精准刻划,恰恰是本片令我敬佩和喜爱的原因。

演员上,Daniel Day-Lewis绝对是一个活着的传奇,他如果因为本片第三度问鼎奥斯卡,一点都不意外。

本片的配角阵容也逆天般的强大,Sally Field,David Strathairn,Tommy Lee Jones的表演均很有分量,本片应该会在明年的奥斯卡上获得大批量的提名。

总结发言,如果你爱电影,你就应该去看这部片子,因为他绝对的优质。

如果你对美国的历史比较了解,这部片子更会令你赞赏不已。

如果你和我一样,因为词汇量和对历史的不了解而第一遍看的很吃力,没有关系,等碟片出来后,对着字幕再看一遍吧,我相信本片将会成为一部历史政治片的经典之作。

 6 ) 不是拍给你看的电影,你在期待些什么?

这是拍给美国观众的古装电影,讲了一个激动人心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故事。

他们的战争不在战场上,而是在言语间。

去看林肯的时候,我发现电影院的气氛很明显不同。

厅里三三两两的观众大多是年纪稍大的夫妻。

这感觉和之前看King's Speech时差不多,说明这片打得少,爆得少,但说的肯定多。

然而说得多并不见得就让片子索然无味。

说实话,我并不是所有的听得懂,更不可能所有人都认得出来,但是从我能理解的部分说来,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很多恰到好处的玩笑和精妙的台词让剧场里笑声不断。

剧中的许多台词非常精彩,特别是林肯和假发男对话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比林肯自己的演讲差。

说到情节,其实真实的历史总是比最戏剧化的戏剧更加让人意想不到。

各种丰富的历史线索,让导演在日常细节的琐碎和峰回路转的政治斗争中的转换得游刃有余。

特别是在最后投票的那段,即使我早知道这票是要投的,这法案是要过的,但依旧非常紧张非常期待地看着镜头中的历史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里的。

能抓住已知结局的观众的心,让他们不断去回味,在我看来,算是最成功的电影之道。

我大概可以想象一个美国人看完这电影后心中会有怎样的自豪感。

这群在重重困境中,坚持自由平等之信念,对正义不妥协的人并不是漫画或者小说里的人物,而是他们真正的历史中的脊梁。

这些人作古几百年之后,即使不需要宣传部调拨经费,后人依旧能做出深入人心的电影来铭记他们。

然而英文听不太懂的外国人来说,这段历史的激动人心有多少可以被理解?

言语间的智慧有多少可以被理解?

那种紧抓信念不放的自豪感又有多少可以被理解?

所以豆瓣上才会有8分不到的评价……另外,有木有人觉得林肯老婆长得像归亚蕾……

 7 ) 严肃地为历史还魂

在《林肯》里,电影有多处激烈的斗争场面,不过这些场面不是发生在原野的战场上,而是发生在参议院的辩堂上的。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地方不在于影片对历史场景的画面还原而是在于剧本对人物语言的精准把握。

在我看过的所有斯氏电影中,从来没有见过哪部电影可以像《林肯》那样如此依赖人物的对白讲故事。

《林肯》在150分钟里包含了大量的室内戏和人物对白,剧本的用词非常考究,信息量巨大并切充满戏剧感。

我承认如果不借助字幕的帮助这部电影里的很多对白都听不懂,并且部分出现的地名人名需要结合影片之外的历史知识来理解。

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是美国历史系的学生,一般人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在影片的制作上,斯皮尔伯格这次显得非常克制。

在影片的前半段,你可能几乎感受不到导演的个人痕迹。

斯皮尔伯格收敛起了以往“伪文艺”的个人风格,而将电影完全交给了故事。

斯皮尔伯格御用的摄影师 Janusz Kaminski 和 配乐师 John Williams 也退居后座。

除了影片的开头,电影几乎没有出现史诗般的视觉奇观和过渡煽情的配乐,影片的摄影和配乐都完全融入到了故事当中,点到即止,毫不喧宾夺主。

也许以上的这些做法会违背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甚至削弱“魅力电影”的观赏性,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才可以让电影变得更有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供大众消费的娱乐商品)。

此外,《林肯》不是一部乏味的教育片,斯皮尔伯格出众的商业才能并没有让《林肯》在娱乐上失败。

他用他娴熟的叙事技巧冷静的控制着观众的观影反应。

当观众在毫无G点的电影画面中逐渐感到疲倦时,导演用一些机智俏皮的台词,小孩子幼稚的行为,还有说客在躲避枪火后不忘跑到对方脚下捡回文件单的段落等来调节影片的气氛。

此外,电影里极具爆发力和观赏性的表演也是不让影片冷场的一个重要元素。

得益于剧组出色的选角,《林肯》拥有今年为止最精彩的群戏。

其中饰演林肯本尊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和饰演共和党激进派领袖 Thaddeus Stevens 的汤米·李·琼斯应该是锁定今年美国颁奖季大大小小的最佳男演员提名了。

其中,我觉得汤米·李·琼斯奉献了他从影为止最精彩的表演。

在他的脸上眉间,道道皱纹都是戏,把一个狡猾机敏并且心藏秘密的政客演绎得丝丝入扣,很夺刘易斯的光芒。

 8 ) 《林肯》——伟大的人物总是能完成看起来不太可能的事情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几乎是每部必看,好像一部都没有落下。

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导演来说,应该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且没有之一。

对于政治片,一直觉得是很难拍摄,因为作为普通的民众,很难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真正的有意义。

对于这部电影,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讲解这部片子。

这部片子怎么说呢,没有详细的描写林肯的一生,就关于废除奴隶法案的通过。

林肯和各方的游说,终于通过了废除奴隶的法案。

最后就是被暗杀在剧院。

伟大的人物,总是干成了一件常人看起来不太可能的事件。

 9 ) 林肯,语言与表演的博弈

一个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不需要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仅有演员和台词,所有的感悟来源于对话与动作神态当中。

这是斯皮尔伯格擅长的题材,《辛德勒名单》辉煌之后,经历《拯救大兵瑞恩》的思考和《战马》的做作,《林肯》中大幅对话和刘易斯大师级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传记也可以这样描绘,在和谈与废奴之间挣扎,在大爱与小爱中寻找平衡,对妻子儿子的爱与愧疚,对众生平等的执着追求,对伤亡惨重的痛心与无奈……远去有些佝偻的背影,无声的言语却让人心酸不已。

(未完待续)

 10 ) 没搞懂,为什么南方要脱离联盟,联邦政府就出兵打呢?不是民主自由吗?

北方工业经济不适合奴隶制,北方资本家其实也不是什么雷锋真心为奴隶着想,而是奴隶制不适合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阻碍了经济提升,所以他们率先废除了奴隶制,经济有了更大活力增长速度也更快。。。

但南方种植园经济非常适合蓄奴,所以不想放弃奴隶制,但北方非要逼着南方马上废奴,而宪法规定每个州都有自制权利的,为什么联邦政府要干涉南方各州的权益?

这不是搞集权吗?

并且,南方庄园主在奴隶买卖上都有巨大投入,北方要求南方废奴,直接解放400万奴隶,但不给出赔偿办法?

南方奴隶都自由了跑北方工厂上班了,都跑北方当兵了,对北方扩军和提升经济肯定超级有利,这不是明摆着削弱南方实力抢钱吗?

于是南方不干准备退出联盟独立。

北方竟然直接出兵打?

宪法没有规定加入联盟就不能退出啊,既然民主国家,法无禁止即可为,南方选择退出为什么不让?

这不是违背宪法民主自由搞集权吗?

林肯表面上谈什么人权平等,实际上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南方要退出联盟会削弱美国实力他就出兵打。。。

废奴有利给非法战争当由头,还能提升北方实力削弱南方,一箭双雕,他就搞废奴。。。

西进杀印第安人可以提升西部经济他就推出《宅地法》对印第安人种族灭绝,每10分钟屠杀一名印第安人。。。

Immense power?

无边无际的无上权力??

所以南北战争的历史,这块我没太搞懂。

不是民主自由吗?

不是保护私人财产吗?

不是法治吗?。。。

怎么最后,表面花哨的扒开后到了核心,说白了,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呢??

还是搞集权独裁权利无限这一套呢??

还是谁拳头大说了算呢??

弄啥咧??

《不管妈妈多么讨厌我》短评

历史正戏+主旋律教科书。什么都很工整,完全可以改叫&amp;#34;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是如何通过的&amp;#34;,作为电影有点索然无味。倒是想把team of rivals找来看看

3分钟前
  • Yang
  • 较差

话说的实在太快了,拿出了一目十行的眼力,还觉得有些没有理解就下一句了,话说政治片语速都如此之快这到底是为什么?除此这外,我觉得斯皮尔伯格又变的不一样了,如果不是因为他看的这部电影,我倒是完全猜不出这是他导演的片子(那几个外景除外),他的多变让人追都追不上,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师吧

8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推荐

美国主旋律大片,也许是因为对那段历史没有任何体会,所以所有台词和场景一幕幕掠过,只流于说教,而无法立体的展现人物的心理,人物的挣扎,人物的矛盾。忽略了人这一点,这片子离国内的主旋律片也不远了。斯皮尔伯格已经老了,其导演的功力下滑得明显

11分钟前
  • 忘忧草
  • 较差

这真的是电影么?不是念台词么?今年的奥斯卡导演奖和最佳影片要是给了斯皮尔伯格就真是瞎眼了,幸亏没有

14分钟前
  • 西四小二
  • 较差

其实这部电影不好看~~~ 完全是个人show 我在林肯的影子里面似乎看到了耶稣 我仔细看了关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3条 为他的通过着实觉得不易 而且是在那样的一种背景下 看过纸牌屋我也知道 参议院通过有多难 每一票都一场关键 我希望我有一日能参与到这样的斗争中

16分钟前
  • Fallcon
  • 推荐

花了一周多才看完 又吃了一大坨狗屎 两个半小时不知道哪来那么多时间需要呈述 一个如此普通如此简单的故事硬是又拖又拽搞了这么久 还拍成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说是“林肯”传记 你传了个寂寞 严肃无聊地讲完了一个小学生写周记草稿一样的文章 跟主角半点关系都没有 如果把林肯的镜头从片子里都去掉也丝毫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 再说一遍 真是臭烂的狗屎 害我吃了俩多小时大粪还有 那个刘易斯的气泡音整整持续了大半部电影 差点没给我送走 你丫才是狗血网男鼻祖这一行不能干别干 别想着法在荧幕上恶心观众 死要面子活受罪

18分钟前
  • Aviator
  • 很差

2012年,第一部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是老斯的《战马》,最后一部私人观影就是老斯的新作《林肯》。政治电影的主体往往是演讲和辩论,这部也不例外,林肯的法宝是理想主义+不同场合讲不同的故事。很多人爱听故事而不是大道理,与之相应的还有举例子要比抽象描述的效果好太多

21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台词过多,英语太难

22分钟前
  • 哼哼小宝贝
  • 较差

严谨的历史论文,细节无比的精确,戏剧冲突一直很激烈,众戏骨表演灿烂夺目。可惜作为商业电影的话少了令人激动人心的大场面,而作为文艺电影的话,它探究的东西未免过于老套,切入的点也不算巧妙。斯皮尔伯格其实真的更适合商业片。

26分钟前
  • 推荐

虽然对背景历史一知半解也不妨碍为其中的理想主义感动,即使知道结果最后的投票高潮仍然是激动人心。人物多台词多且难懂看得好累,全靠“总统给你讲故事”和James Spader的惊喜客串调剂。两位男主确实是神演技。

31分钟前
  • 三七
  • 推荐

史匹堡眼中的林肯:一个因操劳而虚弱却拥有无比强大内心的理想主义者

32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冗长的政治记录,镜头刻意对准林肯,每次说话都似滔滔不绝的演讲,整部片就是在搞个人崇拜。

36分钟前
  • BLACK
  • 较差

围绕林肯生命的最后四个月,着重讲述了他在终结战争与推进法案施行的抉择,也用较大篇幅去讲述林肯的家庭,以展现一个更加完整的林肯形象。影片前半部分有些冗长乏味,直到后半部分才逐渐步入正轨,但仅凭刘易斯的演技便足以撑起一切,斯皮尔伯格仍保持其水平,虽有些许无聊,但仍气势恢宏,但无奈在高潮部分未能达到应有的程度,使得情感未能很好的宣泄,也是本片的遗憾。

39分钟前
  • Serge
  • 推荐

拍《林肯》是大师专利,百多年来少有人敢动,斯氏完成的也就是中规中矩。美国主旋律,还是要比中国主旋律靠谱点,虽然都是开了大会开小会,咱这边就一路理想主义到底了,人家还不忘讲讲民主的矛盾、其间的种种利益交换,最后还要说这是为了给民主点一盏灯,留一口气,一下子就高端大气多了。

44分钟前
  • 安托万
  • 还行

伟人做伟大的事情都需要抗住很大的压力,以及比普通人热忱10倍的工作热情。

47分钟前
  • 卡卡
  • 较差

我是有多无聊才会看完那么无聊的电影,思想境界不够高,还是继续去找小情小爱看好了。

49分钟前
  • 到处走走不出去
  • 较差

我快变成斯皮尔伯格一生黑了,不会拍戏了就歇着,搞得跟陈凯歌似的。还有JGL真的是和帅沾不了边儿,DDL在他这个年龄的相貌甩他几百条大街。

54分钟前
  • 铎奇
  • 较差

文戏为主,集中在议会和不同的政治场合。对于没有太多美国政治背景或对当时那段历史不了解的观众来说真的很难有强烈的代入感。不过影片整体风格统一,最后的片尾音乐也很不错。之奈何本人无法理解影片的深邃主题了····

56分钟前
  • zip
  • 还行

和去年的战马如出一辙,虽然电影各方面质量上乘但是就没有更突出的地方了,全部都是靠DDL的演技和斯皮尔伯格惯用的小细节撑起来的。

60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去年找了个美国人演铁娘子,还拿了奥斯卡,今年英国人算是找回来了~

1小时前
  • Cha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