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曾经写过一部名叫《黑的雪》的小说,后来被谢飞拍成了电影《本命年》,姜文主演的。
刘恒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想表达一种不由自主的人生状态,人就像飘落的雪花一样,原本都是纯洁的,但落到不同的地面上,有的能保持原来的纯净,有的则被人践踏,变得污秽不堪。
《线人》中的主角,都抱着一个单纯的目的进入故事,李沧东只是想例行公事、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地征用线人破案,细鬼只是想在这个线人行动中能全身而退,挣到为妹妹赎身的钱。
当然电影不可能如此简单,一旦命运的陀螺开始旋转,每个人都将深陷不能自主的漩涡之中。
其实电影创作者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给人物设置障碍找麻烦,只是有的人是通过巧妙布局越过障碍来达成目的,而有的人则喜欢通过让人物与障碍同归于尽来了断恩怨,林超贤就属于后者。
从《证人》到《火龙》再到《线人》,林超贤越来越喜欢在人性抹黑的沉郁底色中凸显电影的质感,而《线人》的黑暗气质几乎被推到了挑战审查底线的极致,在这个互相利用的利益交换格局下,信用应该是最基本的游戏规则, 但警察的失信,人性的扭曲,让这个警匪故事最终变成难以复盘的人性死局。
最后一场盘肠大战,是全片最具冲击力的场面,也应成为2010年华语电影最让人难忘的惨烈图景,这样的血腥残暴,堪比《风声》了。
但这样的黑暗对决之后,带给观众的并不是感情的释放和解脱,而是更加绝望的窒息感。
所以说,《线人》不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因为它太黑暗,同时它也不是一部合格的艺术片,因为它对人性的探讨太显性,它是属于林超贤的作者电影,这种风格的确立和彰显,对于香港警匪电影的创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比起《火龙》凌厉火爆的画面和剪辑风格来,《线人》显得沉稳平实了许多,而且在叙事上较更早的《证人》表现出更入佳境的掌控力,对最后的高潮段落的情绪铺垫很扎实,但结构上的失衡导致情节发力上有点跑偏,这一点上对比一下《无间道》就可以看出差距了。
《无间道》是很早就抛出了陈永仁隐性的身份危机,并在情节的深入发展和与对手的纠缠中不断强化这种危机感,对观众情绪及其对角色心理感受的同步性始终处于创作者严密的引导之下。
而《线人》中更多的情节是在讲述常规的办案过程,观众早早地做好了细鬼被出卖的心理准备,但这样的情节几乎成了主体故事的番外篇,情节远远落后于观众的期待,造成了影片的中段情节显得无所适从,节奏拖沓。
好在《线人》在人物刻画上极其出色,林超贤保持并超越了其在《证人》中所表现出的在演员调教和潜能挖掘上的深厚功力。
《证人》曾将张家辉送上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领奖台,《线人》很有可能在明年的金像奖上将在最佳男主(张家辉、谢霆锋)、最佳女配(桂纶镁)、最佳男配(廖启智)等表演奖项上发起冲击,相比起张家辉纠结于职责和情义之间的撕裂感,谢霆锋被失控的命运碾压的悲剧宿命感,桂纶镁的血腥绽放则带给我们最大的惊喜,尽管演的成分还很大,但最后高潮段落的爆发则证明了桂纶镁在尝试拓宽戏路上的勇气和能力,而廖启智作为林超贤电影中的标志性符号,他在《线人》中以很少的戏份完成了一次举重若轻的表演。
看完《线人》终于可以休息一下眼睛了,不知是不是连续看了三个片看疲劳的原因,感觉《线人》不是那么带劲,和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也没有林超贤之前的《证人》出色。
下面从几个演员角度说说感受吧。
谢霆锋,小谢这两年来演技逐渐提升,有成为影帝的潜质,上次的《证人》让张家辉拿了影帝,这次线人小谢的角色更容易出彩,如果拍好了,不是没有可能获奖。
不过,虽然片中小谢很受罪,扮相上也很牺牲,但总给人感觉还差那么一点点什么,应该是这个角色本身还不够充实,并不是小谢不认真演,只是他虽然尽了全力,但还是没有爆发出来的感觉。
不过越来越期待他更精彩的表演了。
张家辉,影帝这次的戏份没有得影帝那次更能显示演技,虽然内心戏很多,但总体角色也是还有欠缺,不过影帝的表演水平依然很高。
桂纶镁,虽然画了大大的烟熏,但依然逃脱不了她那种文艺范儿,尤其是一笑起来,完全失去黑道大姐大的风范,这也不能怪她,她本身就那样,不过影片最后的追打戏看得出来她还是十分卖力气的,演的也很玩命。
陆毅,第一次见到这么斯文的黑帮老大,看不出有什么狠劲儿,差的还比较远。
苗圃,从《证人》的植物人,到这次的失意女,苗圃实在是太可怜了,最后还被一车当场撞死,其实她没多少戏,可还得跟着片方到处宣传,也真不容易。
廖启智,啥都不说了,配角影帝。
港产警匪片在《英雄本色》这样里程碑式的作品出现之后,经过近二十几年的不断挖掘,在题材创意方面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各种可能性,而大量不思进取地对之前的题材包装一下又重复利用的影片的出现,透支了观众的信任,审美疲劳加上97后整体大环境的衰弱,港产警匪片也随之落入低谷。
2003年横空出世的《无间道》被当做港片重振的标志,也被视为警匪片重新崛起的标志,但最后却被证明只是回光返照。
期间虽有杜琪峰的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系列影片获得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赏,但实际票房却只是差强人意。
在合拍片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港产警匪片不能像《黑社会》一样过于突出个人风格,同时题材上不能出现坏人最终取胜的结果,这就表明了像《非常突然》这种全灭的结果将是不被认可的。
受限于题材的范围,于是香港影人只能在传统的好人战胜坏人的前提下寻求更具有时代性的表述手法。
一个方法是利用火爆的动作场面来掩饰剧本的平庸,例如《男儿本色》和《导火线》;另一种是试图挖掘警或匪的人性来赋予罪案发生的合理性,一如《伤城》和《窃听风云》。
而毫无疑问林超贤的《证人》是做得最好的一部。
片中采用的多线叙事类似于《撞车》,在最后追溯回原点的时刻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无能为力的宿命感;同时片中对人性的刻画也颇具深度,张家辉的心狠手辣背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挣扎令人侧目,其出色的演技也为他斩获了香港金像奖影帝的殊荣。
因而《证人》也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重保障。
时隔两年后林超贤带来的这部新作《线人》集齐原班人马,前作中表演出彩的谢霆锋张家辉廖启智悉数到场,只是张静初换成了更具有人气的台湾美女桂纶镁,有理由让人对这部片子抱有较高期待。
但实际情况却是,《线人》只不过是林超贤在重复前作中的元素,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续集,但却让人处处看到前作的影子。
谢霆锋和张家辉调换了警和匪的位置,但都是一样的背负着往事的罪孽最终失控;一样的是被逼到无路可走而奋死一搏。
苗圃继续了悲情女人的边缘角色。
桂纶镁颠覆以往形象扮演起了女悍匪,却与张静初扮演的检察官一样平庸。
而陆毅,简直毫无悍匪风范,纯粹就是剧组为满足合拍片要求和表现“邪不胜正”这一主旨而加入的打酱油角色。
同样是打劫金铺,完全没有《冲锋队怒火街头》的气势,甚至不如80年代的《省港奇兵》。
在《线人》里,林超贤甚至放弃了《证人》中对叙事手法的追求,而是一味地利用画面的惨烈来突出线人在警与匪之间夹缝求生的残酷性,企图博取观众的同情心,姑不论影片中直逼三级片的血腥场景是否突破了大陆公开放映影片的底线,这种毫无必要一味比惨对刻画人物形象其实没有一点帮助,如果要看撒血浆的话,那还不如去看经典港产cult片《力王》。
重复以往的成功通向高票房的捷径,但却不会是影片质量的保证。
虽然这部《线人》和《证人》无论从名字和骨子里都十分相似,但却再难复制《证人》的成功。
当然这个警匪纠结的题材还可以拍出一系列的《罪人》《恶人》《犯人》,只是这条路走下去仍难免重蹈透支题材的覆辙。
林超贤若想再有所作为,仅仅凭借谢霆锋和张家辉这两个金字招牌是行不通的。
残酷,从头到尾,淋漓尽致。
1.贩毒现场,差人张家辉在车里面说了一句抓人,在犯罪现场的线人此后的一生完蛋,直至崩溃。
现实中的世界就是这样子,有时候不都会给你一个好的选择,往往是从两个坏的选择中取其一。
不抓,罪犯脱逃法律制裁。
抓,线人将彻底暴露,生命无时无刻的将受到威胁,且几乎无法避免,就算活着,梦魇也将伴随他的一生。
或许就像剧中张家辉所说的那样,“命是他自己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对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完全负责,能决定的真的只有上帝!
2.张家辉老婆的死,线人的精神崩溃,乃至他发现他根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线人,内心折磨,张家辉或许为了救赎,或许为了解脱,撞车寻死,可是一通电话他又得回去,这或许就是责任。
责任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不分对错,善恶是非,砍人者有砍人的责任,出卖朋友的人或许也有他不得不这样做的责任。
大家一上了道,就不容易停下来了。
3.最后,张家辉把钱都给了线人的妹妹,然后自首,很难说这就一定是正确的,但我想这次是张家辉忠于了自己的内心,而不再忠于组织了,这点很重要,对于个人来说,你也许会做错事,但忠于内心,也算是一个最不差的选择吧。
相反,张家辉的上司,看上去总是永远正确的,是因为他从未亲自参与其中,远离事情,似乎是保证孑然一身的唯一选项。
这世界上总有些人是这样的,他们从不冲锋陷阵,从不勇于担当,他们总有技巧躲过一些让他们危险的事情,他们总是那么的讨巧,出了事情是那么的爱表示遗憾,你可以说他们懦弱,圆滑,精于世故但他们总是是永远站在正确的那一方。
《线人》是一部惨绝了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那种你观影时都觉得皮鞭在身上抽打无数次。
导演,演员,编剧使劲虐我。
观众其实也很辛苦的。
咕(╯﹏╰)b什么《唐山大地震》(我本不待见这种催泪片),不入我法眼。
香港影坛素以动作片领跑全亚洲影坛。
早年拼场面,又或靠几个大哥撑人气。
渐渐地,这些大哥们也慢慢功成身退,当然,成龙最近晚年杯具,是个例外。
继而萎靡一阵子,过后拍出来的多数是搞笑片,周星星各种无厘头把影院的座占去了一大半。
我爱星星。
但是能够代表想香港文化的(不只是香港影坛),你敢说周润发嘴嚼口香糖,又扛枪又洗牌关键时刻在车轮底下滚来滚去的画面要比“爱你一万年”这句千古流传的屁话要更上档次?
所以我很支持港产动作片,可能也是发展得特别完善,导演,演员,编剧也被培养的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感觉。
大陆几乎不制作动作片了,出来一部也是充数的,做做样子而已,丢不起这人呐!
我口味可能是重了点吧,一个人生活还愿意特地去下载动作片来看。
《007》不用说,高一高二那时萌煞了我,然后我大一时候,就去影院看了《皇家赌场》,新上位的邦德先生在枪林弹雨里亡命天涯跟皮尔斯布鲁斯南大叔那种阳刚而又闷骚形像差别好大啊,我跟姐们说,他滚来滚去,被人踢来踢去的,小女子看得心疼啊。
但是那年票房却是出奇的高。
就是那时候,我开始觉得演员的卖力演技其实也不能输给剧情和场面。
然后动作片就在我心里种下了种。
《门徒》,《男儿本色》,《线人》。
如果要我选近年来看过印象最深的,就是以上三部。
当然还有很多是没看过的。
很奇怪,以上三部都是警匪片。。。。
张家辉九几年还在TVB混电视剧圈的时候,我就记住他了。
此人经历也比较传奇,当我知道他老婆是关咏荷的时候,我开始关注他。
算起来,也没多久。
有意思的是,《证人》里,他是老鼠,霆锋是猫。
《线人》里,霆锋是老鼠,他是猫。
两部里面,苗圃总是演他老婆,我好嫉妒好嫉妒好嫉妒呀 !!!
导演,编剧,又都是林超贤。
还有那个永远抢戏的男配角。
明明就是姊妹篇嘛。
证人给我的印象不深,剧情也被人评论漏洞频频。
线人看完以后,我忍住不去看影评,先记录下我自己的观感;霆锋这几年接片越来越谨慎,他在《十月围城》里让我落泪,在《线人》里借编剧之手用无形的鞭子使劲抽打我,各种虐啊。
张家辉拿影帝,赢得虽然是谢霆锋和任达华,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说,早就该给他了嘛,连黎明这货都拿,刘德华拿那么多次,是不是该轮到张同学了?
他都43了啊!
当他演的李SIR最后提着一袋子金条给一个小混让他转交给霆锋他妹妹的时候,我多次被鞭打成皮开肉绽的心突然温暖起来。
最后,满身都是伤地回到警局自首的时候,他完全释然解脱的表情我看着想哭。
张同学,你很给力。
整部电影,剧情,台词总结起来可以是一个问答句。
“谁能比我惨?
”“没人比你惨。
”这两句放片中任何一人身上都可以用。
抢戏的男配角,桂纶镁演的阿弟,霆锋演的细鬼,张家辉演的李SIR,和他最无辜的老婆。
每人都可以挂一块公告牌“谁能比我惨?
”我很想剧透。
我要管住自己。
只好Go to bed了,保佑我不要做任何红颜色液体的梦,真要的话,赐我张家辉吧!
谢霆锋复刻《十月围城》里的卖惨人设,沉稳写实的演技也能托得住,与他日常摆酷耍帅的形象有着云泥之别,男人的成熟才是那把最锋利的刀,凭借细鬼这个角色,谢霆锋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历史唯一的大满贯(最佳新人-最佳男配角-最佳男主角),可惜谢老师少年得志后便醉心厨房及综艺,忘了发哥对他的满怀期望,“香港电影的往后三十年就靠你了”!
浪费了整十年时间,直到陈木胜遗作《怒火》大爆,才重新点燃他内心关乎电影的一团火,接下来会进入他电影创作的高峰期,并开始涉猎动作指导及导演,全方位地掌控电影话语权,值得期待!
林超贤、张家辉、谢霆锋的铁三角组合在香港电影的最低潮雪中送了炭,林大魔鬼更是接连把张家辉及谢霆锋送上影帝宝座,2013年又给渣渣辉锦上添花,一部荷尔蒙爆棚的《激战》彻底释放了渣渣辉的爷们指数,个人也进入职业生涯的最高光时刻,成了华语电影圈的敬业楷模,这三个足够努力的真男人,请继续奔跑吧,为中国电影接着发光发热。
影片延续了《证人》的宿命基调,尤其是细鬼为救桂纶镁堵门最后夹在门缝中被砍死,象征着底层人物即使夹缝求生也很难有出路…李沧东之前为了工作失去了家庭,最后也因为良知知法犯法而踉铛入狱…智叔的卧底角色也足够出彩,这三大角色的弧光非常饱满,相较之下,陆毅的角色完全就是工具人,毫无存在感,被秒成渣了!
从《无间道》登上《艺术人生》开始,香港警匪片彻底尝到了塑造卧底形象的甜头。
其文化成因应当可以归结到“一国两制”的后97情结——在《基本法》保证了港人能在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后,香港一直游离在伟岸无比的国族文化母体边缘,港人身份认同的纠结始终挥之不却,用卧底形象来做隐喻,也算恰到好处的彰显了香港文化中那一缕发自肺腑的乡愁。
《龙虎风云》中发哥做卧底,虽有理智和情感的杀伐,依然做得豪气干云;《无间道》里梁朝伟做卧底,却是忧郁压抑,再加上刘德华饰演的那位对警队进行反渗透的黑道卧底,“卧底”一词,已然变得有些光怪陆离;而到了《线人》里,无论是张家辉饰演的专门联络线人的警官李沧东(向韩国电影致敬?
)还是谢霆峰饰演的线人“细鬼”,几乎都成了与魔鬼订立契约的当代浮士德,按理说是为了匡扶正义的现代司法体系服务,然而一次次的背叛与出卖,却让两人的灵魂始终在生不如死的无间地狱里苦苦挣扎。
“细鬼”第一次听闻让他做线人的要约时,淡淡的说了句“出卖朋友的事我不做”,但沦落风尘的妹妹很快让他放弃了这一若有似无的道德底线。
廖启智饰演的老线人说得好:“线人没有朋友”,其实,这也是当代社会的普遍写照。
在这个社会里,几乎每一个人都以出卖为生。
这就是商品社会的交换规则:我把我掌握但可以放弃的某些东西出卖给你,你把你掌握但可以放弃的某些东西出卖给我,然后,我们两相情愿一拍即合来者不拒多退少补——现代社会就这样生生不息的繁衍运转着。
交换本身不是出卖,但是背地里悄悄的交换就是出卖。
线人跟警察接头时是这样,当代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
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算计着,甚至面对爱人也不例外——那些感情或肉体出轨的红男绿女们莫不也是在出卖着别人对自己的真爱?
桂纶镁饰演的黑道女阿弟出卖了先出卖自己感情的黑道老大华天(可怜年近不惑的陆毅依旧洗不脱一身小白脸本色,继《唐山大地震》后,他再一次承担了让女主角未婚先孕的播种职能),然后便与以出卖为生的细鬼相依相偎。
悍匪的追杀给两人爱恋笼上的道德面纱还未罩严实,林超贤便安排了一场B级片式的残酷搏杀,钝刀割肉般的痛楚给这出关于出卖的杯具盖棺定了论——对俩人来说这个结局并不坏,须知出卖就像习惯性流产,搞多了就成了习惯,两个资深出卖者混在一起,保不齐最终还是以出卖告终。
从叙事风格和电影语言上来说,《线人》几乎就是《证人》的翻版,班底基本照旧,最大的差别只在于张家辉和谢霆峰的警匪身份来了个乾坤大挪移。
而《线人》最后的老照片Flash秀,也与《证人》中最后勾勒出的撞车大戏有着异曲同工的交待人物前情之妙。
不过两相比较,《证人》用一场车祸纠结起几个家庭的黑白是非,颇具匠心;《线人》中的闪回则有些蛇足,除了阿弟、细鬼相识的那场猫鼠追逐有些情趣,其余的都乏善可陈。
不过从《证人》《火龙对决》再到《线人》,林超贤导演似乎迷恋上了用车祸来枢纽剧情,堪称华语影坛的“车祸帝”。
片尾,李沧东私吞公款转交给细鬼的妹妹,算是给了观众唯一的安慰。
然后,张被同事带走,办公室里灯光逐次熄灭,满墙的线人资料也就隐遁在了黑暗中。
一个线人倒下了,千万个线人站起来。
我们在电影院里心安理得的对出卖者施以道学家的挞伐,一俟大幕落下灯光亮起,我们便走出影院继续操练着出卖技巧,而且,我们一定会出卖得越来越巧妙、越来越精彩。
痛并出卖着,其乐无穷。
一切都是商品,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交换来获取;谁都不能信任,所以我们必须悄悄的出卖。
个人如是,族群亦如是。
1997到2010,香港走过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历史路径,回首这些年的风风雨雨,香港影人乃至整个香港社会,是不是也会觉得出卖掉了什么珍贵的东西?
天机不可泄漏,出卖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8月25日)
线人是我在南京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三天之后我就滚了带我去看的人一直在表达 如果不是因为我喜欢港片 他这么有品位的人才不会看这种没有内涵的电影 载我回家的时候又告诉我他朋友娶了个女博士导致婚姻生活不和谐 想起这种人 你脸上就很自然的浮现出轻浮的笑容 我有特异功能 各种电影都可以当作爱情电影来看所以整场就记得了一幕桂纶镁对陆毅说 你心里根本就没有我 为什么还要我在你身边呢 于是本来还含糊不清 欲盖弥彰的陆毅摊牌了是的 做完这一笔 我们一拍两散 由此可见 自己清楚是一回事 说出来做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否则这种清楚就和自我蒙骗没什么区别前几天宿舍的两个姑娘在房间里看线人 于是又看到了这一幕 仍是这种感觉
第一没有证据抓抢金的。
他们是怎么抢劫的?
没有蒙面直接去抢,而且直接拿枪拦街,多少店员多少路上司机看到他们了?
而且一进门先开枪打中了一个店员(估计死了),然后和警察发生枪战警察也被打死了一个,也就是在一堆群众,警察眼下杀死两个人,而且我百分百相信这么大金铺绝对有摄像头。
居然说没有足够证据抓人。
这么大逻辑漏洞,后面的情节还会发生吗?
还需要炼金?
下车直接分赃偷渡走人啦。
第二,联系上面,之前他们出现街头看见了直接抓了他们,还有后面什么事第三,能策划那么大的计划,头脑肯定比一般人聪明。
黑吃黑,居然不直接杀死,难道他还觉得自己抢走了他们的金条不会被他们追杀?
干这行都黑吃黑了,还不忍心杀他们给自己麻烦?
第四,谢霆锋一个囚犯还会有很强烈的法律意识正义感吗,既然电影说香港政府那么无能,直接拿了金块去台湾,之后托人赎人接妹妹娶了桂纶镁拿着几十斤金块都可以过个富裕生活啦,而且电影中香港政府那么无能,没钱再抢几次不就行了,居然为了一百万线人费做那么多的事。
看到一大半我直接就没看下去了,后面肯定又是一些逻辑不通的狗血结局,一个硬拉硬扯都讲不通的电影我是最讨厌的,因为导演编剧连最基本情节都是活在自己的梦里乱编,还不如拍科幻搞笑片随便你扯
《线人》,一部难能可贵的香港电影。
林超贤此前的一部《神枪手》就已经把自己的动作片风格不留余地的暴露无痕了,那就是追求惊险火爆的同时不会无厘头的延伸过于夸张的劲爆,这点在影片《线人》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影片《线人》必定是一部林超贤超越以往水平而出的佳作。
影片重在阐明人性,通过人性的诸多不同的表现来支撑故事框架。
香港电影中的警匪斗已经见怪不怪了,这可以说完全归功于香港电影中警匪片拍摄手法上早已有了一种较好的流程,所以,《线人》中的警匪部分几乎做足了香港警匪片味道,同时也是给了影片本身一份保障。
结合着一帮香港本土电影人的合理制作,让这部看似平常的香港片达到了自身的最高水准。
影片穿插的人性若隐若现,大致可以从影片中看到三种人性曲线的凸显,那就是,好人的善;表面上是坏人实际是好人(线人)的善;坏人的恶。
影片中,三种人性交织一体,不在影片剧情的延伸下我们很难定位,于是,自然而然的又给影片平添了几份诱惑色彩,这点很好的达到的吸引的效果。
不难发现,人性在电影这一艺术手法中是永恒的话题,即使在这般低调手笔而成的小制作影片中也一样表现的精彩纷呈。
这也是促使影片成功的手法之一,《线人》在这一面做得甚是精彩。
当然,立招牌为动作片少不了的是打斗。
《线人》的动作虽说不多,但压制住失控的瞎比划让影片的动作戏份做得非常真实。
尤其结尾,堪称完美。
影片结尾就是拖着惊悚色彩在铺张剧情,看的也时不时流露紧张之感,显然,这般的制作手段已然不是一般动作制作班底可以相媲美的了,惊悚的动作加之人物精湛的演绎,让人看的过足了一把惊险动作瘾。
倘若同题材影片能照《线人》这样的范本制作,一批批经典之作必定会争先而出的。
影片给出的电影本身的艺术感很是到位,感情与信任交织一体,即便是老套的“为钱卖命”这般的剧情也会因为穿插着感性而大放异彩,表面上看,影片最终以悲剧收尾,但这就是电影本身的艺术感。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即使用我们平常的眼光来欣赏这部《线人》,用平常的感觉来衡量绝对只有一种语调,那就是好看。
影片中至始至终没有多余的剧情,特定的场景定位出的剧情没有表现出生硬之感,剧情与剧情的衔接恰到好处,即使没有多么壮观的爆破和惊险,但实打实的惊悚加上紧张的剧情编排足以让影片立于经典的行列中了。
在此之前,对于林超贤的作品几乎报以冷态,不过,这回的《线人》看的是激动不已。
个人并没有想浮夸影片何等高尚,全部出于初衷的感受,一部挑不出什么刺得佳作,没有弊端为什么要平白无故的乱找碴呢,这不就等于是好肥肉里硬挑刺么。
影片同时带出了不少感动,一是被影片中感情戏份感动,一位警察和两位线人之间的故事让人看的倍感交织;二是被影片中人物的演绎所感动,影片中几位主角的表现几乎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认可,唯一感觉稍显别扭的就是演反派的陆毅,听闻是陆毅的初次反派角色演绎,过于温柔的黑老大让恶没有在他身上表现出极致,倒是几个扮演反派的配角表现的淋淋尽致;三是被制作方所感动,能带来这样一部极好的香港电影。
判断一部好电影的立场就好比判断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喜欢就算别人再怎么指指点点也认为其毫无瑕疵。
个人对影片《线人》就如同这般感觉,同时,也非常热衷的推荐,《线人》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哪里是线人 ,分明讲的是情人。林超贤拍文戏真有大问题,并且这次拖沓到最后竟然就一顿乱砍结束,比证人差好多。看到了不一样的小美,金像没整个提名。
典型的香港苦逼警匪片 最后好人坏人死光光 结局就大团圆了 张家辉的警察真纠结啊
桂纶镁的黑道女汉子还挺带劲儿的。
我是刑事情報科高級督察,李滄東。。。
选片要慎重
陆毅老十岁再来演大哥吧!
惨兮兮日月无光,阴深深浑身无力。
x
证人之后再无巅峰,谢霆锋明显粗犷了。
女人不能信大哥,男人不能信警察。
结局太悲惨了...
"出卖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张家辉影帝无愧,谢霆锋正常发挥,桂纶镁让人稍感意外,陆毅则彻底杯具。
这片每个演员包括所有配角的表现都比较突出,只有陆毅在里面有点不太搭。第一次看桂纶镁,感觉这小女子有戏。张家辉不胡搞还真象个好演员。一直不喜欢谢霆锋,虽然他拿了奖。
工作都不好找,陆毅哪像大哥
糟……
爆发的是剧情,而不是演员
阿仔再次死不瞑目=____=对桂纶镁小姐表示膜拜……乃简直就是不死身
没有创新,只有生硬的暴力和流血。
不喜欢里面桂纶镁的形象。陡然觉得陆毅很帅。
张和谢各自找到了契合自己的角色,才可以让表演技巧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