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可爱的影评人是汉语词汇运用的大师。
他们发明了一个词叫“诚意”,的确,狼筅是诚意,枪炮是诚意,红缨枪和长短棍也是诚意。
你谈《太平洋战争》,他们跟你谈“预算”;你谈《铭午海战》,他们跟你谈“中华情怀”。
你说剧情无聊,他们告诉你“这叫三线并行叙事结构必要的剧情失重”;你说台词(演技)尴尬,他们反问你“武侠与历史战争的恢宏巨制,需要台词(演技)?
”辱骂不得,批评不得,跟其他影片比较也不得,即使词汇运用穷尽,也可丢下一句“你行你上啊”功成身退。
留下我等买了票的吃瓜群众徒呼“卧槽!
”其可怪也与!
首先名字就很拉胯,不知道啥原因改这么个原因。
是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没错,也有描写他们新的训练方式,新武器装备,没看出战术有啥进步。
就像巷战那部分,被别人压着打,除了写戚继光很牛逼就完了,感觉像古代战狼。
倭寇站在房顶用箭狙杀,戚继光自己在那反杀,也没跟手下士兵转达战术,反正自己牛逼就完了。
在遇到敌方首领以后,别人用竹篙挡住他们,他们就完全出于防御,被动挨打,一点办法都没有。
要不是后面两门炮救他们,他们就嗝屁了。
看不出任何战术上的脱胎换骨。
最后就是价值观,船上杀到最后,小虾米没抵抗能力了,就放过了,大头目你比完武就结束了,还让人自己从容走过去拿剑自杀。
搞的好像戚继光他们是坏人,而那个倭寇头目是英雄一样。
就算不抓回去公开处决,那也应该是我方杀掉他,这是士气。
难道跟士兵讲,他们杀我们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讲仁慈?
这里一点都没有虽远必诛的霸气,反倒好像我们在欺负他们,放了他们才显得我们大度。
真的就很拉胯。
还有一个细节要吐槽,是不是非要写死几个人才显得这场战争的残酷,吴越那个角色,一招大力抹杀,击杀了倭寇头目,就为了把他写死,被抹脖子的倭寇头目居然把他反杀了,这种烂俗桥段不加上是不是电影播不了?
《荡寇风云》是讲述戚继光抗倭事迹的,我一直觉得这样一部电影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特别是对于一个香港导演来说。
香港导演拍历史题材电影,硬伤在于格局,拍着拍着就成了黑社会火并了。
《荡寇风云》截取的是岑港之战到台州花街之战这一段史实,清朝修明史修得很详尽,片中的主要事件都有据可考,包括戚家军的阵法、武器都有比较认真的还原,从成片效果上来看,陈嘉上导演做得比我想象得要好。
也许会招致明粉吐槽的地方在于主要人物的人设方面,如戚继光、俞大猷和胡宗宪。
明史中的党争很复杂,对战事进程影响也很大,影片中有所涉及,但很肤浅。
尤其是为了衬托戚继光,同为一代名将的俞大猷被大大弱化了(开场俞大猷帅军做自杀性攻城的场面太糟糕了,跟过家家一样)。
不过如果要在一部电影的篇幅中深入体现这些东西,确实有难度,这也是我前面说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原因,《大明劫》在这方面做得稍好一些。
但中国的古装历史电影的叙事、台词、表演、包括服化道各个方面都受电视剧影响太大了,无论是人物塑造、叙事效率还是视觉系统上,我们距离中国自己的《鸣梁海战》都还差得很远。
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我觉得《荡寇》的创作初衷和态度都是值得尊敬的,而且对于这样中国电影中的稀缺片种,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但从目前的票房来看,无疑是被《加勒比海盗5》和《摔跤吧爸爸》碾压了,这也注定不会是一部能迎合主流观众口味的电影,至于会不会像《湄公河行动》那样翻盘,我也很悲观,因为除了题材和制作上的差距,这个电影本身也确实有它很尴尬的地方,这让它在市场上难以自处。
这个电影有两种拍法,一个是战争片,一个是动作片,两种类型,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也谈不上孰优孰劣,把类型做扎实了就好。
而《荡寇风云》尴尬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战争片的底子,却夹杂进了很多动作片的元素和讲述方式,而这两种类型元素又没有很好融合,形成了电影的两张皮,最后两边不讨好。
比如戚继光去锦衣卫监狱探望俞大猷,没来由的要比个武,对人物塑造还没什么用;戚继光去义乌征兵,要把村民打服了才行,这个思维逻辑放在战争片里很奇葩;最不能忍的是最后一场,倭寇头领剩一个光杆司令了,戚继光还要跟对方大战300回合,从长刀打到短刀打到肉搏,这非但在情节上没有合理性,在情绪上也没有必要性,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中国将领对一个毫无胜算的日本武士的羞辱,这跟《精武风云》中陈真只身犯险虹口道场踢馆是两码事,纯粹是为打而打,因为请了仓田保昭来就是要打一架的。
所以要么就做一个戚继光帅特种部队直捣敌军大营的动作片,类似《突袭》、《飞虎》那样的,只要有基本史实做背景就可以了,要么就扎扎实实做一个以场面、奇谋、阵法、武器为视觉元素,以朝廷党争为人物命运走向的战争片,把类型做纯粹了,都好过现在这样戏不够、打来凑的格局。
还有就是那个结尾是怎么回事?
怎么我一低头看时间的功夫就出字幕了?
现在我连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啥都不知道。
那么好的题材给弄成这样。。
失望。
征兵过程竟然是将军和地方官去拜请矿工,矿工爱答不理的态度让我尴尬的要死了,这尼玛是十字军东征去请得道的大法师么?
还是武王拜倒在姜太公的门下?
几个糙汉子好么?
戚继光当时招民夫就是取得他们“简单,好调教,不怕死”么,这边成了请大爷了。。。
事逼五六的还拿起堂来了。。。
还有,戚夫人的戏,也离题比较远,为了写女人而写,掰手腕。。。
醉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给我们好多的角度了解戚继光将军,我觉得比较客观还原了那段历史。
日本人组织严密,准备充分,武器精良让我们吃了大亏,我们师夷长技以制夷,戚家军后来的鸳鸯阵武器改造和对于部队焕然一新的管理和改造是致胜的最终保证。
本来抱着很大憧憬座进了影院,然鹅,影片该有的以上这些,都非常巧妙地躲过去了,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胖胖的身影和文卓兄在人潮人海中拿把剑砍来砍去,然后赢了。。。
日本人跑得跑,逃的逃,剖得剖。。。
完了。
文卓的原音配音让我想到了他的巅峰之作,“满汉全席”。。。
是的,他不用拳脚的片子反倒是挺好看。
以上
整体而言,还算不错,至少整体剧情没有无脑的感觉,相较于无脑吹明与无脑黑明,这个电影大部分剧情拍出了“不污蔑、不狂吹”的效果。
只是最后的巷战有点为了平衡而过度拔高倭寇了,那一战在历史上,实际上是快速完胜,没有电影里那么戏剧性。
另外,电影里很多地方在努力还原历史,包括戚继光与妻子的一些小细节,都一定程度上还原史实,只是艺术加工比较多,戚继光的妻子平日里没那么温润,是个货真价实的狠人。
同时,编剧对胡宗宪的言行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有没有必要我就不评价嘞。
总而言之,可以回味,算是个标准合格的电影。
但是,可但是,但可是,有几点还是比较违和的,首先倭寇的铁炮口径没那么大,而且从造型上看明显是“大筒”,所以叫“铁炮队”有点违和,但也不是不能硬凹,毕竟“大筒”也曾有段时间被称为“大铁炮”。
其次是明军的虎蹲炮,前面还好,决战的时候咋还突然升级成机关炮了,手动斜眼笑,一门虎蹲炮,不需要准备,居然连发,爆炸效果还很惊人,一发炸死十几人,这已经不是弹丸级别的威力了,明军突然这么牛掰了吗2333还有守城战时,吴樾临死前的强行生硬煽情,让人十分鸡皮疙瘩,如果他说点别的台词,说不定还能很丝滑,但是,你正身处大战之中,前一秒还在生龙活虎,后一秒被捅了,周围乱战一团,鏖战仍不止,居然强行明知故问“城守住了吗”,这个煽情在我看来是最低级最没有经验的那种煽情。
除此之外,三眼铳是个准头欠佳的火器,打出狙击效果是我没有想到的。
剧情可以,武器还算合理,只是部分武器表现出的战斗效果有点惊人,三星。
开头看着就不是很舒服,尤其对日本人的塑造有些好过头了,不过人家仓田保昭老师是和李小龙共事过的老牌武打明星,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实在很值得尊敬了。
历史上戚继光俞大猷,并称戚龙俞虎,论官途戚继光比俞大猷走得更远,因为戚继光实际上更懂政治斗争,而俞大猷生性倔强耿直,所以也是屡遭弹劾。
但实际上无论是走哪条路,明朝武将的结局都不太好,从影片中都明显能看到武将绝大部分精力都要放在政治斗争上,而即便是戚继光最后也因为张居正胡宗宪而卷入政治斗争,最终落寞而终。
我觉得影片实际上拍的比较一般,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战斗场面等等,实际上都有一些乏力的感觉,虽然据说有郦波老师当历史顾问,但是很明显导演团队并不懂得怎么去展现古代军队,愣是把现代军队的套路套在人家古人身上,比如让人家戚继光救小孩感动百姓,你以为是罗盛教吗?
再比如,让人家当地县令跟着一块训练,你当是军民一家亲吗?
古代文武殊途,本来就是不能搅在一块。
其实国内对抗倭题材挖掘有限,或者说是故意回避吧,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倭寇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明朝百姓而非日本人,晚明的种种光怪陆离实在是与我们心中的大国气象相去甚远,使得我们不愿意去面对。
万万没有想到印象里只会做生意的浙江人,原来也是那么勇武好斗,不过也是,能把生意做那么大的人,都是有股子狠劲儿和冒险精神的。
影片中的松浦藩实际上应该是水户藩,后来这里出过一个人尽皆知的名人,郑成功。
小的时候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长大后才知道原来他是个中日混血,所以不得不说,中日间的恩怨情仇实在是源远流长。
至于2万大军,纯属夸张了,人们总爱说日本的战国时代的战斗,简直就是村民械斗的水平,就是因为场面不够大呀,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藩人口有没有2万都还说不准呢,丰臣秀吉举全国之力入侵朝鲜也才动用了15万左右的人马,那些排名前几的大名,一个人手下能出1万多人,那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了。
赵文卓在《荡寇风云》里面演戚继光,总让我分不清他之前在《英雄郑成功》里面演的郑成功,一个抗击倭寇,一个收复台湾。
作为一部讲战争的影片,请了赵文卓、洪金宝来演,绝对就需要对打,一打起来就要很多个镜头,简直就是武侠片🤘🏻感觉少了很多排兵布阵的场景,只记得戚继光总是找胡宗宪说要练新兵😂胡宗宪是很矛盾的一个人,因为争官害死了张经大人,还说这不是他的本意。
在知道戚继光在狱中和俞大猷说他的坏话,安插的锦衣卫眼线来报,见到戚继光和他说这个事情,真是好尴尬啊😂官场运作需要耍一些手段,戚继光又不懂,作为一个将军好好带兵打胜仗就好了的,其他的就需要胡宗宪来解决了,粮草啊、朝堂大臣的诬陷之类的。
胡宗宪的人设,坏人又坏的不彻底,想要谋取私利,但也爱惜人才,希望可以真正地赶走倭寇,还沿海的太平。
最后看到地上将士的尸体,流的那几滴眼泪也是真心了。
起码比为了私利丢掉国家大义的佞臣好很多了。
万茜姐姐演的戚夫人,有女人的小心机,爱吃醋,不给戚继光面子,但是最后面守新河城的时候,颇有穆桂英的风姿。
戚继光回家晚了,做了一桌菜等他,而且还要宴请宾客的,戚夫人当场就翻脸,让大家出去外面吃饭😂戚继光的手下给他支招,让他趁戚夫人睡着的时候,拿刀假她脖子上,让她以后不要那么横。
结果戚继光真的就回家拿了刀准备行动,可是戚夫人醒了,问他拿刀做什么,答曰杀鸡给夫人补身子😂之后回到大营,手下邀请了戚夫人过来,和戚继光说以掷杯为号,大家帮他拿下戚夫人。
结果戚夫人来了,问是有什么事情,这么大的阵仗。
上了茶,戚继光久久不掷杯,还说邀请夫人来看练兵😂大家都很无语,说好的一起拿下呢😂还有后来一行人去视察,在河边掰手腕,别的人都掰不过戚继光,戚夫人也要一试,然后赢了😝哎,真的,戚继光作为抗倭名将,带兵是可以的,但是对待上司和夫人,真的是一言难尽啊🙁其他人物的刻画,如县官赵大河,乡民打群架不敢去阻止,后面却又能和戚继光一起上战场;书生气的小鬼,本来是胡宗宪的眼线,后来也想打战,能够一身戎装;义务乡民头头大成哥,和戚继光比武后带领乡民去当兵,一直信任戚继光,即使倭寇去围攻新河县城也义无反顾地追随戚继光去攻打敌军主营;吴樾演的大哥,一开始还跑到戚家让夫人赶紧和他们一起跑,在夫人穿上盔甲上城楼,又带领士兵前来支援,最后战死沙场,明明很害怕死亡,却又受到夫人带女兵的感染;松蒲藩少主,想要建功立业,不愿与浪人同流合污,觉得武士的道义不该如此,最后又只能选择和浪人配合,想要速战速决,赢得胜利;洪金宝演的俞大猷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带领官兵去冲锋,不懂得变通,在狱中和监管们切磋武艺,能够了解为官的不易,情商赞,智商就有点🤐感觉人物太多,需要刻画的东西太多,叙事性有点差,拖泥又带水的,及格分还是可以有ps.画风好评,衣服质感也很棒👍🏻
上映好长时间,终于有机会看了这一部荡寇风云了,古装戏,赵文卓,洪金宝 ,吴樾,都是老演员,演技爆棚,经典的打斗场景,是这几位资深打星的出彩之处,不过我总觉的故事衔接不是很流畅,难道明朝可以带自己夫人到军营吗?
还有战争场面不够宏大,开头攻打山寨的时候就前面摆了那么少的木栅栏,感觉不像是大战场,更像小规模战斗,还有1500百人打1万人的时候,就局限在巷战了,打斗虽然激烈,场面还是太小,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有温情,有战斗力,有民族精神的古装战争片,值得一观。
本来对于有关明朝的电影我是抱有非常大的期望的,预期五星或四星,但看完我想打一星:其一:塑造戚继光形象不突出,戚将军历史上战绩辉煌,足智多谋,在本电影里反而就像是一个只有武勇的武夫,中计硬拼,靠着炮而不是鸳鸯阵计谋取胜,实在是太小瞧戚将军了!
塑造戚夫人与戚将军的关系也非常差劲,情节递进极其突兀,差评。
其二:本来是历史战争片,但开篇我以为是动作片,但负责打戏的洪金宝也只有开篇一点点出场,后来便蹲大狱去了,把俞大猷将军塑造成一介莽夫,实在令人不适。
对胡部堂的塑造就更差劲了,我已经不想说什么了。
其三:主次不分,荡的是寇,结果把倭寇形象塑造的那么生动,无论是浪人想当武士的决心,或是师徒之情,都塑造的非常丰满,而相对的,对倭寇的残暴塑造的非常之少,对胡部堂与戚将军的情谊几乎没有描述,反而似乎是处于对立的状态,实在不能理解编剧的想法。
其实还有很多槽点,懒得一一说了,不过对于这种题材的电影,还是应该报以宽容的心态,姑且两星吧。
大家好我是一个盗版观影者,大家一定会说你没花钱去电影院看你没资格说,首先我承认看盗版电影不对,是不道德得,这是毋庸置疑得!
但话又说回来,对于电影感想每一位公民都有话语权!
我不了解历史,我只说我的感受,《荡寇风云》演员中有我喜欢的赵文卓,我特别喜欢看赵文卓主演的《英雄郑成功》这部电影很感人也很振奋人心!
参演《荡寇风云》的中外演员演的都很真很好,特别是赵文卓和沧田保昭都演出了大将风度。
但就《荡寇风云》的剧情来说我就觉得像看日本电影《乱》,这片带有太多的日本原素,也许是荡寇得原因吧,也许有太多的日本电影人参与导致的吧,特别是戚家军身后背着军旗像极了黑泽明的《乱》这样的电影让我很失望,服装上看倭兵将领的衣服穿的如此华丽而且是典型的中式半披式 罩袍,这是给倭将乱穿衣,身为统帅的戚继光却穿着普通的山文甲,战神戚继光的铠甲没有护心镜这我完全不能理解,统帅级别的戚继光应该穿着明光铠吧。
影片过分洗白倭军,如果真想真实还原历史,倭兵将领与倭寇的行为是没有区别的都是畜生,日本武士真实的写照应该像日本动漫《剑豪生死斗》一样冷酷无情残忍至极。
电影大多战斗场面中规中矩,但在巷战时作为统帅的戚继光,却独自一人在房顶与敌人战斗这也太不负责任太过冒险了吧,这是兵家大忌,擒贼先擒王这是敌我都明白得,战神戚继光一人扛塔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送人头,我要举报!
中国人拍电影我们可以雇用日本演员,但是服装道具摄制组导演制片人什么的完全可以用全华班,何必雇用日本人呢,难道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人才吗?
拍历史史诗类电影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更要的是符合历史逻辑!
两半,有些地方非常随便,比如颜色还是十几年前的墨绿色,文戏很滥,尤其戚夫人这个人物非常不可理喻,写得很差,刻意的妻管严让人怀疑是学《叶问》讨好女观众。万茜一半像徐静蕾一半像江一燕,恰恰也是贫乏,守城处的煽情又过分无聊。配角的表演有非常重的横店电视剧感。义乌永康倒是很配横店。戚继光改造村民为正规军,堪比改革开放农村破旧立新的基层干部。反观武戏倒是认真拍的,赵文卓对洪金宝说“一寸长一寸强”,让我想到《方世玉2》。动作场面还比较可看。片尾字幕看出是集结了港台内地日本工作人员一起完成,日本演员的各个方面都优于中方,为仓田保昭一直有戏拍感到开心。
广电赞助的戏,现在都是挣快钱,各种刷ip,刷小鲜肉,这种没赞助的估计没人拍了。主题不错,不过既然要交待这么多东西,应该拍成电视剧才对,拍成电影太赶了。那个历史顾问是南师大教授郦波,在百家讲坛开坛说过戚继光。赵文卓身材还是那么棒,哈哈哈给
大约是本世纪最好的陈嘉上?细节好,无论文戏武戏,比如最后的单挑戏打到二楼镜头一挪远就表现部下都冲上来;比如吴樾打中炸药一转头城墙就被突破的节奏张弛;比如戚与俞、胡交接中三言两语对明官场和人物性格的描画,这些做的都很舒服了。剧情上没有神话初出茅庐的戚继光,人尽人事赢靠天命
巷子战还凑合,但是调度不怎么样。反正就当一集电视剧看了,也别要求太多了。
这部简直是良心好么?!比你朝N多国产片不知道高哪里去了。当然,比不上《鸣梁海战》,但是整个剧本架构都非常合理,也很有意思。看完我又去翻了一遍讲这段的《明朝那些事儿》。
雖然有些細節不夠完善,但這劇情已不差,正反兩方角色性格都有相當的描寫,意外的還有戚夫人居然不只是花瓶! 全片戰爭寫實與武打類型兼而有之,算是面面俱到了!不過趙除了動作之外演技好像沒什麼進步,總覺得他在該緊張時都不太緊張,配角的表現似乎都比他投入..
近来看《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明史分析比较多,赶上《荡寇风云》上映就颠颠的看了,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拍得很好丰富而真实,文官腐败党派斗争武将受迫,发动底层百姓组建抗倭统一战线。这么好的片儿没人看,一个是宣传不行一个是被抗日神剧拖累的吧。
据说请了厉害的历史顾问,服装道具形制较为考究,体现出了时代感。武戏也算可看。但是剪辑和导演功夫真的比较糟糕,人说“电视剧质感”非是虚假,瑕疵像是张文卓演技一般,但好歹戏中有古人的风骨,几个小弟就很是现代模样。总体上有好底子,如果能再编排剪辑一遍,就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剧。
网上吹的天花乱坠的,还以为有多好看,武术指导的部分不错,剧情还是硬伤
三星半吧,很完整的故事,也很客观,除了最后的单挑,还有就是预谋杀妻那段太跳脱了。
一群不了解历史就说雷到不行打一星的和跟风黑的,你看过《纪效新书》吗?你了解本片的顾问郦波老师吗?你见过哪一部“雷”的电影会仔细说作战战术?还有说历史电影不应当看重历史细节的所谓“影评人”,试问诸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不看是否反应历史看什么?观于华谊兄弟影院。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是剧本精彩之余,其实整体还是有点平
除了戚夫人,整个电影的背景和故事与历史也比较接近,豆瓣网友太难伺候了,事儿真多。反正就是总体感觉还好,但就是不能给高分,否则就显得没有品味,是吧,喷子们?真心说,如果不先看这里的评分,你看完这个电影自己心里只有2-3分的好感度???
🙄️ 什么sb玩意儿 每一分钟我都想关掉 要啥啥没有 服设 人设 演技 音乐 剧情 台词 这片是拍出来捧倭寇的吧 看了一半 只觉得有脑子的倭寇在按计划夺财 弘扬日本文化 明军及其大将及文官是没脑子的纯sb在各种散发爹味儿 赵文卓真的是活该火不了 又丑又不会演 从金玉满堂到荡寇风云 除了变老变丑 没一点儿进步 本来以为倭寇的踪迹已经很烂了 没想到这个更烂的发指啊 完全就是一介莽的要死的武夫在对抗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 连人物弧光都是日本少主的 笑死了
叙事七零八落,乱
四十分钟弃
这样的一部电影,应该时刻抓住戚继光来做,而不是将视线转移到练新兵、胡宗宪等,除此之外,也没有看出到底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原来戚继光是这么个戚继光,与其说是怕妻子,不如说是相敬如宾。听洪金宝说话感觉他喉咙里含了一口痰,沙哑的我喉咙都难受😣。一寸长一寸强,寸短寸险。
良心作品,服装、配乐,细节上都下了功夫,剧本再打磨下就更好了。
读《明朝那些事》的时候读到这段历史真的很厉害,历史中有太多有趣的故事和人物,而我们的影视剧拍他们的时候总要乱改。难得一部电影比较尊重了历史,让我能看到书中描写的戚家军和戚继光发明的阵法。而且赵文卓和洪金宝等真正的武术家表演的打戏,在2022年看来真的弥足珍贵。他们都老了,他们打不动之后,谁来接班呢?在B站看到过不少武术up主,但是想赵文卓、李连杰、吴京这样武戏文戏都能驾驭的新生代现在还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