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21年上映。
主演 尾野真千子,和田庵,永濑正敏。
导演 石井裕也。
茜色,颜色的一种,在定义上属于暗红色。
原指从茜草根部提取出的颜色,现今又多用来形容夕阳西下时分被染红的天空及云朵的颜色。
在RGB颜色中,茜色被设定为数值(177, 53, 70)。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诗悼晴雯云:“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茜色,虽然美丽妖娆,却是给人一种“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的悲剧感。
此片中,这种残阳如血的茜色,统领了整部电影悲凉哀婉的调子,将幽玄悲美的日本艺术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开头,一个老头开车撞死一个男子,摧毁了一个家庭。
老头却没有受到惩罚,因为这老头是个有权势的大人物。
而这个男子的妻儿,便在这样令人愤怒又气馁的7年中,默默地生活着。
生活是沉重的,柔弱妻子的肩膀必须扛起重担,衣食住行,样样都要花钱,而新冠疫情又令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妻子良子根本就没法计较丈夫死去的这件事,她的口头禅就是,一起努力吧。
在律师看来,她只是一个智商低于平均值的家庭主妇,不会闹事。
就良子突然闯入老头的葬礼一事,老头那些非富即贵的亲属都惶惶不安,他们没想到对失去丈夫的良子说一句道歉,对死者说一句道歉。
他们以为用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和麻烦。
社会的冷酷可见一斑。
没有道歉,所以良心不允许良子接受能够改善生活的赔偿金,而为了支撑失去来源的家庭,她不得不做各种工作,也包括难以启齿的工作。
疫情下,口罩令我们看不清她在生活重压下痛苦和屈辱的表情,但那些冰冷的数字,那些表示着收入和开销的款项,令我们感到了她的坚强和命运的残酷。
影片从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剧变,描写了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萧条和民生艰难。
这是一种从外在到内心的全方位的巨大冲击。
良子,一个单亲母亲,该抗争的还得抗争,比如儿子在学校被欺负。
该忍让的还得忍让,比如丈夫以前乐队的朋友对自己的骚扰。
该照顾的还得照顾,比如出钱让丈夫的父亲入住养老院。
该隐瞒的还得隐瞒,比如自己不体面的工作和补贴丈夫的私生女。
即便这样困难重重,还是得活下去。
只是渐渐地,她已经不明白努力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了,这是一件比压力更难受的迷茫。
她将往何处去?
醉酒时,良子向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小启吐露了内心的苦闷和绝望。
她总是在颤抖,那是一种紧张、恐惧、无奈的表现。
社会厚重的外壳和面具包裹着,封闭着、压抑着一颗心中火山般的怒火。
而影片中也有爱情的初生,青春的萌动,和阳光下的激情,儿子纯平开始练习自行车,去追逐欲望和梦想。
生活,毕竟还是充满希望的。
与此同时,良子也邂逅了昔日的同学,她似乎发现了组建新家庭的可能。
而纯平也因为学业出色受到校方的重视。
母子俩似乎都发现了生活的目标,不再迷茫,不再困窘,不再沉陷在悲伤和绝望之中。
可好景不长,良子准备托付终身的人,居然只是为了玩一玩的渣男。
而纯平依然因为父亲的缺失不断被坏学生们欺负。
良子被猥琐男欺骗,不得不重操风月场的旧业,儿子被同学霸凌,不得不搬出公寓。
即便如此,被欺辱的母子依然被重重规则锁住,无法反抗,因为这是一个必须遵守规则的社会。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诉苦电影,而是有着巨大的批判意义。
在绝望中怀抱希望,但希望犹如夕阳中的晚霞那般遥远淡漠,良子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等待,等待黑暗过去,黎明来临。
而当黑暗降临,万物萧条,只有美好的回忆如同牧歌般悠扬的响起,像亲人曾经温暖的怀抱。
牧歌响起在黑暗中,响彻在寂寞荒凉的大地上,响彻在人潮涌动却无比孤独的世界中。
小启和纯平拯救了即将犯罪的良子,让猥琐男得到了惩罚。
3人默默地吃着便当,聊着未来,聊着爱情。
人生的幸福,似乎只在夕阳落山时,一刹那的灿烂。
茜色如烧,这短暂的幸福,刹那的灿烂,依然是那么辉煌凄美,是活下去的希望和动力。
身患绝症的小启将治病的钱都留给了良子母子二人,也将生的希望留给了这对母子。
结尾中的自行车是一个意象。
它朴素而单纯,费力又自由,象征着母子二人纯洁善良的内心,自食其力又充满尊严的生活态度。
明天究竟在哪里?
谁也不知道。
明明已经很疲惫了,黑夜也没有到来,黎明更加遥遥无期。
而此刻的天空,却因永不放弃彼此支撑的这对母子,鲜红得快要燃烧起来!
茜色如烧!
尾野真千子的演技真的很棒,她将一个被欺辱但又隐忍坚强的母亲演绎的入木三分,令人震撼动容。
她也因此片获得日本第76届每日电影大奖和第95届电影旬报奖双料最佳女主角奖。
关于一对受尽欺辱的母子的故事,横扫各大奖项,聚焦了很多社会问题:单亲母亲、疫情、破产、贫困、风俗业、权贵、司法不公、校园暴力、快餐感情……很难想象这一切全部发生在这对母子身上,而母亲只能平静的跟儿子说:“让我们一起熬下去吧。
”小人物的痛苦就是这样,在哪里都是无声的,被所有人置若罔闻。
我不喜欢母亲初期总是笑眯眯的跟所有人说:“要加油哦。
”别人侮辱她时她在笑,调戏她时她在笑,被威胁也还是在笑,就是底层那种讨好式的,软弱的笑。
她也不并不是真的乐观,她比谁都需要被鼓励,但没人鼓励她,况且口头的鼓励没有任何用。
等到小人物的一切都被剥夺殆尽,绝望之下就会选择抗争和反抗,虽然这种爆发的效果在我看来,也是非常有限的:不再遵守规则,不顾一切的骑走了街边的自行车,然而最终还是还了回去;去恶意辞退自己的超市,也只是拿走了卖不出的花;对践踏自己感情,毁掉自己希望的男人,拔出了刀,但没有成功;对待长期霸凌儿子甚至烧掉他们房子的霸凌者,也只是将其揍了一顿。
生活需要熬,但不能单靠熬。
反抗效果有限,但并不代表不该这么做。
电影里母子间的羁绊的刻画非常出色,很多两人一起就餐、聊天的画面,儿子也在一点点的理解母亲。
最初吃饭的场景中,两人为了不让对方担心,都分别以死去父亲的名义发誓,一个一本正经地说自己没有受欺负,一个眼都不眨地说自己没有做不堪的工作,既心酸又好笑。
虽然贫穷不易,但母子俩每顿饭都很用心,吃饭有吃饭该有的小菜,吃面有吃面的叉子,便当的丸子还是要拿竹签串好,结合父亲留下的那一屋子书,和破产的咖啡店,出事前这本该是一户小康家庭。
我非常喜欢母亲骑着自行车载着儿子的那一幕,“妈妈,我爱你”“妈妈你这么坚强,我也不能输”,两个费力又自由的背影,镶嵌在如血夕阳下,非常美、非常骄傲、非常英雄主义,实如片名《茜色如烧》。
良子就是那抹茜色,心境不同观念自会差异。
非是要我抬眼望去,也只会掩盖美好,变得更加痛苦伤感……良子是固执的,丈夫因车祸离世,她拒绝了保险公司的赔偿,只因没有道歉。
加害人死亡后还前去吊唁,被问及目的回答是想一睹由岛先生的遗容……为了求得真相和公正,我可以理解,但那笔钱是合理的,你既已领着国家的低保,为何不愿接受呢?
打算向对手展示傲骨吗?
如果是,那为什么又选择在风俗店工作,明明非常厌恶,却又努力坚持着,甚至装作淡然的样子说出“一起加油吧”的欺人话语。
就像自证预言那样,画地为牢,为自己编织磨难……当然,是非无绝对,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活法,可在这位母亲身上,我并没有看到那种乐观开朗、通透豁达的品质,而是像演员一般的沉浸行素、佯装感动,所以她选择照顾丈夫的私生女儿,对儿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知悉,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神经麻痹,一种不愿和解的执拗,一种过分善良的后遗症,就像惠的评价那样:“其实他人也不坏啦”……也许导演的意图就在于酿造悲剧,假如进行的是完全屈服又或者拼死抗争的常规操作,谁又能聆听到这些人的声音呢?
横扫颁奖季的《驾驶我的车》可谓一时风头无两,以至于提到去年的日本电影,鲜少有人会关注旬报十佳评选出来的另一部作品。
和《驾驶我的车》相比,它虽然屈居第二,但无论从题材的现实性还是可看性上都不弱于前者。
3.11地震带来的创伤固然令人难忘,但后疫情时代下日本女性的生存现状同样叫人揪心。
《茜色如烧》的故事发生在日本一个平平无奇的家庭中,直到丈夫不幸遇到车祸前,这本应是一个幸福的小康之家。
车祸带来的变故,让良子不得不增加工作量。
和大多数日本女性一样,她不得不同时身兼数职,才能勉强维持每个月如流水一样的开支。
电影不停用记账簿式的字幕带我们了解良子的真实财务状况,同时也揭示出这个丧偶家庭面临的的困境——精打细算似乎难以抵消现实的挤压,尽管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内,上有老小有小的局面,仍旧让独自承担家庭开支的良子过得捉襟见肘。
新冠爆发前,她原本经营着一家咖啡店,疫情对实体服务业的冲击,最终将她逼上绝路,令她不得不沦落到风俗店,靠出卖身体维持生计。
良子的遭遇并不是特殊案例,而是当下整个日本女性集体遭遇的缩影。
2020年,日本NHK电视台就围绕这一现象做过一部纪录片,片中的受访者无一例外全是女性,她们有的和良子一样,在风俗店从事肉体交易,另一部分则选择了援助交际。
了解一点日本社会的都知道,后者本质上和风俗店从业者没本质区别,发展到线下见面阶段,女性总免不了被男顾客要求发生不得已的关系。
从采访中可以看到,这些女人在成为风俗女郎或援交小姐前,其实都有过一份非正式编制的工作,裁员潮最终让她们失去了经济保障,不得不出此下策,选择进入灰色产业。
但疫情之下的风俗业也不好过。
客流大量流失,让这类店铺在疫情期间的收入寥寥无几。
作为绝境之中的最后一条路,惨淡的生意并不是日本女性遭遇接连失利的终点,家庭中,来自丈夫的言语羞辱和经济暴力,同样是影响她们生活质量的问题来源。
之于良子的境遇,丈夫的意外去世背后同样有非常心酸的秘密。
原来,原本看似和谐的家庭实则暗流涌动。
丈夫的沾花惹草不但让其背负婚姻不忠的负面形象,和情妇的私生子,更是额外平添了良子的财政负担。
片中没有明确交代情妇的职业背景,但从她频繁从良子身上吸血的情况来看,这应该也是一个在疫情期间走投无路的单亲妈妈。
良子的选择一方面是出于同为人母的立场,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丈夫的爱。
这么讲很矛盾,因为事实上,面对丈夫的背叛良子一直心有不甘,但作为母亲,她又深知抚养一个小孩的不易。
面对同处困境的情妇,良子的帮助与其说是博爱,倒不如说是深谙社会规则后,女性之间的同病相怜。
片中多次呈现出良子面对困境时的应激反应。
为了努力克制即将喷薄而出的愤怒,良子不得不通过抖腿加以缓解,并努力用“一起加油”的口头禅自我麻痹。
能让良子失控的因素不要太多:丈夫出轨、情妇和私生子、职场暴力、情人的轻佻玩弄、发生在小孩身上的校园暴力……如此种种,任挑一个出来都是难以承受之重,但良子却偏偏选择了隐忍。
她决定用最认真的姿态,去应付生活的磕磕绊绊,但生活并未因她的认真而变得一帆风顺,麻烦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良子曾说,“认真过日子的话,要么死,要么疯,要么信教。
”前两项对她这样的单亲妈妈而言几乎是一种奢侈,所以,她只能相信,即便如此不堪的生活之下,依然存在某种“神明”引导自己去过好每一天。
但讽刺的是,那些美好的夙愿终究在惨淡的现实面前被一一粉碎。
渴望的第二春,结果成为了对方眼里不值一提的一夜情;努力的工作,却填不了日益渐增的财政赤字和上级的百般刁难;信任的老公,在外劈腿享乐毫无愧疚之心。
当日积月累的打击接二连三到来,良子最终就成了观众看到的那副敢怒不敢言,只能拼命寄希望于明天会更好的可怜模样。
导演显然不认同如此忍气吞声的现状,于是选择借角色之口,表达出对被压抑女性的同情和支持。
只不过在日本这样性别权力极度失衡的国度,集体失声的环境让个体的愤怒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呐喊,于是,类似良子的角色,只能在沉默中继续忍受着施加给他们的种种不公。
和良子一样,影片中每个配角都在承受着生活的严刑拷打。
良子的风俗店同事成为男权社会的典型受害者,良子的儿子,也在被迫消化学长施加给他的极端暴力。
随着欺凌的升级,母子俩居住的廉价房最终被对方放火引发社区骚乱,事故最终不了了之,制造骚乱的人并未因此受到任何惩罚,反而是母子俩不得不因为给邻居添麻烦被迫搬离社区。
名为规则的规则不单单背叛了亟待救援的弱势群体,还对他们的痛苦置若罔闻。
那场夺去丈夫性命的交通事故,肇事一方原为政府高官,因为身患艾滋海默症的关系,不幸将油门错当刹车踩下去,才导致了意外发生。
事故过后,除了履行既定的法定理赔程序,对方并未对受害家庭送去任何慰问,不但不道歉,肇事者去世的时候,甚至还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葬礼。
气愤的良子尝试过向肇事家属讨要说法,却被对方视为眼中钉处处提防。
明明是受害一方,却莫名其妙成为了挑事者。
良子的尊严在社会贫富差距之下的剥离,成为一条带有悲剧色彩的黑色寓言。
当小人物的尊严被剥夺,规则之于他们而言自然就变得多余。
于是在偷路人自行车的段落中,良子头一次打破规则,用偷窃的方式,发泄着积压已久的不满和委屈。
将自行车放回失窃地点象征着秩序的回归。
导演最终将小人物生存的意义落在了家庭成员的羁绊之上。
尽管经历了种种失意,和儿子之间的亲情让良子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这成为全片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
犹如夕阳中那茜色的黄昏一般,它令人想到残酷现实中依然有值得守护的美好,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下,那些无法言说的阵痛并不会因此消弭,它总会在感动过后再次悄然而至。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中田良子擅长演戏。
电影开篇就精准的点了题,那这个擅长到底好还是不好?
好处在于有效的“情绪管理”避免因为巨大悲痛、不甘、委屈、愤恨、悲伤而痛哭、悲嚎而让自己和别人不知所措。
带上微笑的假面具至少可以让已经伤的体无完肤的自己瑟瑟发抖的缩在面具后面,即使内心再怎么疼痛也礼貌微笑着保持体面,久而久之甚至连自己都搞不懂到底内心是该痛苦还是已经被痛苦融合?
一次次的重击一次次的微笑一次次的表演,那焊在脸上的笑容后面好像随时会有血滴下来。
保持礼貌,遵守规则,但是为什么一直被规则所愚弄?
因为穷人无法明白,规则这种东西其实是富人为穷人而制定的,即使换过很多套路,这个世界从古至今都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从来没有改变。
为了那所谓的尊严,拒绝高额补偿金,看起来好像很有骨气?
这种骨气其实最后真正伤害的是唯一值得去爱的孩子,并且如果想要尊严为什么还要去出卖肉体?
这种所谓的尊严其实不过是偏执的想要面子想要逞强的自我满足罢了,也因此在残酷现实面前显得一文不值。
舍不得打死蟑螂、可怜因为瑕疵被扔掉的花朵、卖身养渣男亡夫的父亲也就算了,还竟然卖身养渣男亡夫的情妇和孩子!?
这种自以为是的圣母情节视角下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这世上就是有这样一些随时搞不清楚状况,是非不分的傻缺!
想起之前看的新闻,一个尘肺病人的儿子砸锅卖铁,倾尽所有拿出60万人民币给父亲做换肺手术,然后失败了人死了,这儿子居然事后跑去医生办公室感谢所有医生!
看得我一脸问号,感谢什么?
感谢医生成功吸完你们这些弱势群体最后一滴血?
回到电影,更让人无语的是女主一大把年纪被社会毒打的爬不起来,竟然还会如情窦初开的无知少女一样扭扭捏捏表白渣男,你天天在那个恶心的舔舔天堂被不知道多少人蹂躏后竟然还能如此天真?!
情人旅馆里的坦白真是让人如坐针毡。
最后居然还来了段众人群殴骗炮渣男,并且似乎还挺大快人心的爽剧情节,搞得好像你大把年纪还恋爱脑就很正常?
圣母之所以讨厌就是永远高高在上粉饰这世间的黑暗,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教育痛苦无望的人,教人要忍耐要善良,要遵守规则,要一起努力!
最终却只是让穷人更像蝼蚁,富人与恶人更加畅快的为所欲为罢了。
BTW同样是反应社会底层残酷现实题材,同样是尾野真千子这片和《绝叫》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尾野真千子饰演的女主,被人认定为“只是个智商低于平均值的家庭主妇”——她从自己本已窘迫不堪的生活中,倒拿出10000円去参加夺走他丈夫生命的肇事者的葬礼,并在葬礼现场被死者亲属要以报警抓人的威胁非常不光彩的“请”出了会场。
女主想要瞻仰的那个夺她丈夫生命的肇事者,生前没有因夺走女主丈夫的生命而对女主有过道歉,事后也未遭警方逮捕,甚至连一分钱的肇事赔偿款也都没支付,女主丈夫30岁就撒手人寰,肇事者却安安稳稳活到92岁。
想想看,哪个豆友扪心自问敢有女主一样的奇葩操作?
尾野真千子扮演的女主智力低下吗?
纵观全片,女主确实没有智力超于常人的表现,但绝对不是智商低于平均值的弱智,因为弱智是生不出7年来一直在女主心中魂牵梦萦的问题——一个完全超脱、凌驾在女主自身蝼蚁一般人生存在之上的“神明”,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
这就是尾野真千子扮演的女主宁愿破费自己10000円巨款,想当然的要去肇事者葬礼现场的原因。
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运用镜头语言对这一存在予以充分的铺垫、展现和诠释,需要观众自己细心的去体会才能有所觉悟,我认为,在电影情节的结构上,如果把开头的葬礼部分,放在有着充分背景铺垫后的影片中间做为故事情节自然展开的一部分,更有叙事高潮和艺术张力。
过去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一个真理:凡是去追问为什么要活着的人,无一不是男女屌丝,各种二代永远不会缘起这个问题的提出,那种超越了人欲横流追问活着意义的灵魂,有,但从古至今少之又少。
当天壤之别,奢华至极的葬礼看得让女主怀疑自己的人生,怀疑自己的存在,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在女主的世界里,认真过日子的话,要么死、要么疯、要么信教,女主当初幻妄要从葬礼上去为自己找觅的“神明”,到当下找到的可以去和“天壤之别,奢华至极”抗衡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神明” ——是在“黑夜一直不来,天空红得像要燃烧起来一样”中,不屈服于规则、不屈服于外界压迫的不轻易否定自我的自我坚持,因为生命正茜色如烧。
2022/05/12更新说明:我看的电影版本是北影节放映版本,根据影友提醒,现在流通的资源中部分主角名字应得到更正,下面影评中“淳子”应为“田中纯平”,惠以应为“ケイ”(启子/或其他翻译,欢迎影友随时指正),以上角色信息来自于网站:https://akaneiro-movie.com/ 写在前面打卡了2021北京电影节首映片单之三《茜色如烧》。
我记得我把它加入片单的原因是“疫情期间的母子生活”,不过对于这幕电影来说,我想疫情只是一个很小的背景设定,没有疫情,这个故事其实照样会发生。
但这不影响它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两个问题它的叙述方式如流水般顺畅和自然。
不是剧情去带动人物,而是人物去带动剧情。
前者是「世界线发生了某件事,需要角色去处理」,而后者是「角色遇到了某件事情,以此带动了剧情」。
影片开始的几分钟是一起交通事故的3D模拟画面,后紧跟着当时真实场面的回看。
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误把油门当刹车,不慎撞上一位正常骑车过马路的中年男人。
血溅当场,以茜色点开了电影。
去世的男人是主角田中良子的丈夫洋一,在这起事故之后,她一直没有接受对方提出的车祸赔偿(原因之后说)。
而在之后,田中良子就变得有些神经叨叨的,好事也笑,坏事也笑,不过有时候因为这种笑并不符合大多数的常理,有时也笑得有些吓人。
七年后那位老年痴呆的老人去世,良子去参加对方的葬礼,自然被对方的家属赶了出来,并以律师的名义进行了“威胁”。
“你这样不正常。
”“你不是个正常人。
”“无论七年之前的事情,你这样是在骚扰我们家,你再继续下去,我让提起诉讼。
”“良子小姐,七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并不关心,我也不想知道你拒绝赔偿的原因,我到这里只想告诉你,他们家会对你提起诉讼,我只关心这个。
”
疫情之后,良子的生活是翻天覆地的下坡。
筹资开张的咖啡店倒闭、在超市的花店工作因排挤被迫辞职、只能夜晚在性服务店铺从事相关工作赚钱,而儿子淳子在校甚至是在家期间,也会频频被其他同学找上麻烦。
在这样的重重打压之下,所有角色在影片开始几分钟就向田中良子(和观众)提出了全影片的核心问题之一「田中良子为什么不生气?
」影片最开始,淳子在与母亲共同经历多年的被欺凌生活后,终于有一日问母亲,“你为什么不生气?
”(PS:开篇第一幕田中淳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汉译为“你干嘛这么生气”,但根据影片英语字幕和前后文结合,应是“你为什么不生气”)而她只回复“让我们一起熬过去吧。
”最开始,良子对于生气这个话题的态度,是一种奇怪的掩饰与逃避。
后来,良子和淳子一起去参加洋一(良子丈夫及淳子父亲)生前的好兄弟组织的聚会,而其实参与聚会的所有人的经济条件都到了十分窘迫的环境,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良子还被一人调侃道“女人再怎么样,最后都可以卖身赚钱。
呐,良子啊,实在不行我养你嘛。
”良子听了这番话后些许愤怒,借故暂离,而回到宴席的路上还被调侃的这人堵住,几番要强迫对方,不过还是被淳子拒绝了。
回到家后,淳子又问良子“你为什么不生气?
被那些人调侃的时候,你明明很生气,但你总是在掩饰,你到底是不是在演戏?
”“是。
”即使这段对话再无后言,在多年对于儿子的掩饰后,作为母亲的洋子,第一次将自己的掩饰解开了些许。
也因此刻,剧情有了新的进展。
在一次工作之后,性店老板无意间提出的一个问题激起了良子的嘲笑和反讽,“生活已经很苦了,为什么有些人总要熬着活着?
”与良子同为性工作者的惠以看着良子情绪不佳,索性拉着良子出去喝酒,借机她也询问了良子同一个问题“你做这样的工作,面对那些人,你不生气吗?
”良子回复道“你还年轻,在我这个年纪,我已经生不起来气了。
”“但我当然会生气,你介意我说吗?
”借着酒力,田中良子才把自己本身的人生艰苦和因为疫情造成的二次损失告诉惠以和观众。
“你为什么不生气?
”不是不生气,是她不能生气。
是作为母亲保护其子的私心,是多年欺凌压迫下的习惯性回避与讨好,是年已至此历经沧桑的无可奈何,是坚持她内心本真的道路。
但她如今身边有成熟有担当的淳子,有自己的知音惠以,有愿意照顾自己的另一位单亲父亲,她可以生气了。
从这里开始,良子会气势汹汹地找以前因为私人关系无脑找麻烦辞去自己工作的主管算账;会辞去自己不愿意做的性工作;会告诉自己的儿子“从现在开始,只有一条规则,健康生活。
”
剧情巧妙地运用田中良子、田中淳子和惠以三个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解答了最开始良子的问题——「为什么不生气?
」它借助着破碎的片段,利用时间轴将其联系起来,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田中良子并不是不生气,而是受制于生活与规则,她起初相信着“违反规则就会被赶出生活”;而在揭示田中良子背景故事的同时,主线不仅在向内部深入,也在向未来良性发展。
田中良子从一个被迫受制于规则,只能通过掩饰来熬过生活的人,借于长大的淳子和惠以的开导和保护,她突破自己和规则,从圆滑磨出棱角,打破社会限制,成为一个更具个人价值的女性。
而前期“田中良子为什么不生气?
”问题解决的同时,影片最后一部分便开始解另一个更深层面的题——之前提到的「生活已经很苦了,为什么有些人总要熬着活着?
”」惠以因自小到大的糖尿病和后期的宫颈癌,最终将自己攒下的一笔资金送给良子和淳子,坠楼而亡;反之,良子和淳子骑着自行车在如烧的茜色之下,良子告诉淳子“毕竟天还没黑,茜色如烧。
”不是所有人都能熬着活着。
惠以失去了一切,荒芜的当下与黯淡的未来,她不再有所留恋,她的生命除却良子与淳子,对于她自己本身来说再无意义,所以她决定自杀;而良子还有着淳子,还有她内心的信仰与本真,换句话说,她依然对生命有所恋,之所以如此,她才坚持熬着活下去。
性店只有两名工作者,良子和惠以,而这家性店老板提出来的疑问,却正好被店里唯二的两名性工作者用两种不同的生命结果诠释了。
这两种解答,巧妙、极端、相辅相成,成了这部电影另一处点睛之笔。
男渣女苦?
我猜这部电影被很多人打了四星的原因是「人设」。
这部影片除了淳子和性店老板(这个角色也亦正亦邪)之外的数个男角,都在主观上刻画了“渣男”的形象。
那位痴呆症老人的家属咄咄逼人,直骂良子“不正常”;被他们派遣来的律师也是一副“无关人性,只看利益”的人模狗样;超市经理在上级说要插入一个客户亲属来做兼职后,频频找良子麻烦,认为管理鲜花的良子将坏了的鲜花私自带走是破坏规则的(在有那位客户亲属来之前他都没说过这是违规的),认为已经下班了的良子在超市门口打电话也是违规的,活生生将已经无所依靠的良子从超市赶走;惠以介绍的那位正在寻找一位单亲母亲的男人,刚开始遇到良子时说“没关系,都交给我吧,我会照顾你的”。
而在良子为了其辞去性工作,还认为自己做过这份工作对方可能会介意、向其坦白时,男人回应道“不会吧,我们都是已婚过,大家不都是玩玩而已吗,你不会当真了吧?
”而淳子也频频被三个男同学找麻烦,孤立、诅咒、破坏、烧书...
要说它有没有树立一个性别对立的印象?
却也未必,固然大多数的男角都在主观上对于主角有不良的影响,而女配只有一个,没有大范围的女好男坏现象可供参考。
但主观角度上利用多重事件刻意塑造凄惨压迫的弱势母子,势必是有些将日本“重度欺凌”的社会背景过度艺术化了几分。
而在这种凄惨弱势的背景之下,令观众再度不爽的,是良子的「圣女」人设。
她因为自己的背景不能生气,她假意的积极乐观,这都合理,但背后的苦衷和做法,是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所不能接受的。
她不接受那位老人家属的赔偿,是因为她认为对方没有丝毫的歉意,但她当时的生活环境已经入不敷出,不接受这笔赔款,造成的是她现在更为穷苦寒酸的生活;她明知自己的丈夫洋子在外有情人并且育有一私生女,仍然爱戴她的丈夫,并且每月汇款给那位私生女以支持她的生活。
这是不佳的“圣女”塑造,还是社会底层人民内心童真良知?
我想这需要观众来权衡了。
想说的如果对于上面那个问题的回答是后者,或者处于中立观望态度,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叙述、节奏、画面都会如点点涟漪般最终到达你的心间。
疫情下的我们,活着的我们,尚且都还有能大口呼吸的庆幸。
毕竟,天还没黑,茜色如烧。
配图/《茜色如烧》🎫🎫各位对影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评析公众号:【七乘七杂货铺】我们传递评析,共享思想,彼此交流,欢迎加入。
🎐🎐
尾野真千子的演技确实不错,身材也很赞,就是41岁的年纪,眼角的鱼尾纹有点多,可能也是配合角色的定妆吧。
片子的剧情沉闷,压抑,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字“丧”。
总是让你感觉:还特么能再惨点么?
女主在唱摇滚的丈夫意外亡故之后,因为肇事者没有道歉,而拒绝了赔偿金,但是又独自承担起公公的养老院费用,甚至还要向亡夫的私生子支付抚养费。
由于生活所迫,从事风俗业工作,偶遇初中同学,以为找到真爱,结果对方只是想打个免费的炮儿。
片中最爽的一段就是女主在神社门口手持尖刀,要手刃了玩弄自己的初中同学(熊木),儿子勇敢了一把,给了渣男一个飞踹,最后还是被风俗店店长给了一顿暴揍(最后可能还敲诈了一笔钱),店长是这部片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参透人生,外表冷漠之下,内心又有善良的一面,尤其最后女主在演剧,进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店长手持摄像机的姿态和神情,明明就是很专业嘛!
而且店长也造型也是酷酷的,很喜欢这一款。
尾野真千子的演技确实不错,身材也很赞,就是41岁的年纪,眼角的鱼尾纹有点多,可能也是配合角色的定妆吧。
片子的剧情沉闷,压抑,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字“丧”。
总是让你感觉:还特么能再惨点么?
女主在唱摇滚的丈夫意外亡故之后,因为肇事者没有道歉,而拒绝了赔偿金,但是又独自承担起公公的养老院费用,甚至还要向亡夫的私生子支付抚养费。
由于生活所迫,从事风俗业工作,偶遇初中同学,以为找到真爱,结果对方只是想打个免费的炮儿。
片中最爽的一段就是女主在神社门口手持尖刀,要手刃了玩弄自己的初中同学(熊木),儿子勇敢了一把,给了渣男一个飞踹,最后还是被风俗店店长给了一顿暴揍(最后可能还敲诈了一笔钱),店长是这部片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参透人生,外表冷漠之下,内心又有善良的一面,尤其最后女主在演剧,进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店长手持摄像机的姿态和神情,明明就是很专业嘛!
而且店长也造型也是酷酷的,很喜欢这一款。
1.为什么受害者家属来找我们加害者家属,是你们自己不要赔偿金啊,我们加害者家属觉得收到恐吓了。
2.公司培训时没教吗?
卖不出去的花必须销毁,这是领导规定的。
3.没规矩的吗?
门店门口不可以接打电话的。
3.我爸从我8岁开始rape我,但是他对我很好。
4.没用的,你无能为力,什么也改变不了的。
5.不是要提前两个月通知解雇吗?
这是上头的规定,领导的规矩知道没?
6.我们不就是玩玩的嘛。
这不是两个人的共识嘛。
常识上来说,我们都四十不惑的人了,而且我也是已婚状态。
7.我去医院做终止妊娠手术时查出了宫颈癌,大概率是晚期,我告诉了那个男人,他听完打了我一顿,但他是个好人。
8.我们不得不搬离了居住的团地,因为违反了扰民这条规则,我们总是被名为规则的规则所背叛。
9.她应该是自己寻死的,因为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了。
比起之前的《编舟记》有很大改变 故事和画面上的分裂感是不错的 开头的梦幻色调穿插3D动画分别代表的是母子两人对那场事故的不在场记忆(主观还原)前者是充满怀念和感伤的幻梦 洋溢着温暖的柔和光线的画面 毫无征兆的危险 一抹艳丽浓烈的茜色成了永远的伤痛 而后者的心中此事则变成了带来痛苦的被霸凌的源头(3D事故动画变成了霸凌者的手段) 整个片子在塑造人物上显得过分呆板 在建构角色的逻辑上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和僵化 人物的行动和情节充满了刻意营造的 具有强烈模式性的悲伤感(圣母的表现就不说了 不论是来自亡夫的精神规则所产生的“新宗教” 还是弱者之间相通的心理状态 总之不是不可以 是需要在合理性上下大功夫 显然这里失败了)(主角完全像是因为要表现悲伤所以做尽强调悲伤处境的事情 情节都变成刻意迎上来的 人物没有选择权的在接受这种情景 而不是由她的心理变化去过渡的更加自然的情景) 主角一直在强调的规则此刻变得更加嘲讽 她本身的存在和动机在剧作上几乎没有遵守规则 可怕的不仅是人物被写“死”了 而是这样的情景本可以悄悄过去 趁着观众不注意在前后的戏中化解其刻意感 但连在一起的几场戏直接指明了这种陷阱的存在 于是正沉溺情绪的观众也会在这一刻跳脱出来 重新审视这个充满缺陷的故事 主角面对困境的态度和说教意味浓厚 却没有合理的情节辅助表达 故事生硬的情绪化和人物失败的脸谱化(脸谱化是贬义)糟糕的时长控制 三分之一处后几乎处于节奏紊乱 主线模糊的状态之中 不知所云 母亲的规则是个悖论(说了不撒谎却撒谎 当然是善意的谎言 以及后面说我需要加一条规则)证明母亲的规则本来就是完全相悖的 缺失权威性和自洽 毫无实际意义的 但这规则就和她总在强调的“要一起加油哦”一样 是为了坚定内心希望所编造的(规则?
) 也是面对生活困境无奈的体现 此处是一大优点 / 片尾暴打渣男那段像极了《从宫本到你》的感觉最后决战的感觉 同样的痛感表达 前者是心理上的 后者是生理上的 也算是给前面两个多小时的沉郁积压来个发泄式高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面情节刻意的痕迹) 完成收尾 母亲问渣男:全部吗/ 是指全部的生活 但渣男却以为是全部的房钱 / 赤裸片段算是一次彻底的反叛 在一众现实主义日影中体现出鲜明大胆的差异 是突破也是败笔(因为前面说的合理性的消失 变成了无病呻吟般的自我陶醉)/ 但儿子情窦初开的那段又将观众拉回到传统日影的氛围当中 / 霸凌那条线是真的“土爆了”(《编舟记》)
尽全力投注下的自我感动,但终究是剧本电影;角色只是导演的木偶,于是不再拥有力量。风俗店(?)口罩真的会笑死
话说小田切让演这种一出场就创死了的角色也能拿到片酬么?
经典小日,虽然生活不如意,但都是我自找的,哎嘿我乐意。
;永远挨着霉运,永远与幸运无缘,被规则的规则背叛,被排挤,被边缘,被凌辱——跳出画框来到现实,我不知道一个卑微的人能作出多少反抗;所以就一直在忍,在“圣母”,用条件反射的笑搪塞着心虚、敷衍着窘境,经年累月的被捶打一直到被逼到死角才会发出绝望的嘶吼,痛打渣男太爽了(底层的互相取暖总是那么动人)!一个个账单上的数字,映照出多么逼仄窘迫又自立自强的生活。尾野真千子好多苦情角色,向儿子推荐夏目漱石的书,倒想起她也曾出演过夏目漱石的妻子。
感觉是先想好了电影标题和海报上那一幕再写的剧本。用好演技讲大道理,再从中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真的没拍出新意,看得很累。
7分。2021年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第二,第一是《驾驶我的车》。疫情期间的风俗业者,从业环境让我想起《金鸡》;而那桃色,则很像《喜剧之王》里柳飘飘工作的地方;最后的茜色、白衬衫和自行车又让我想起《穿越时空的少女》。不过别误会,这部电影并不浪漫、搞笑,反而十分沉重。失去丈夫独立扶养儿子的单身女性本就生活困难,疫情下丢了工作让情况雪上加霜。以为遇到生活的甜,结果尝到更多的苦和辛酸。愤怒被逼到无路可走,当然就需要发泄,但发泄之后还得继续走下去啊。走下去,就是要继续忍耐。既然都这么苦了,就不要这么圣母加重自己的负担。肇事者的赔偿不要拒绝,丈夫的私生女也不用去管,尽可能对自己好一点。
讲了很多道理,依旧拍不好一部电影
每一个时刻都能精准地击打到我
三段直球口交戏真的有必要吗。。节奏太差了,生拉硬拽,堆砌苦难;解决方式又略显摆烂。观感不佳。
《茜色如烧》——她为生活而工作。她的生活并不荒唐,她的生活即使千疮百孔,因为她懂得快乐。她开咖啡馆,她做风俗女,她留下那些破损的花,她的眼神里全都是爱意。一个人生活得高尚不高尚并不重要,因为快乐使人崇高,不管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完全没能理解执拗的理由
疫后终于愤怒外现但钟孟宏化,如斯田地还惯性退回三分地试水温,石井是否真的清醒?
不放气儿一直加油只会扭曲爆炸,护着一只蟑螂,你哪怕蜻蜓刀螂小耗子呢,蟑螂!这玩意负面意味太浓了,它不配做自身阶层的载体,纯膈应人啊
石井监督是越来越让人迷惑了……不是说剧中人吐槽看不懂观众就会停止吐槽的。。何况这种所谓“残酷”事例的模板堆积,不会产生真正残酷的生活样貌。不论场合坚持温情钢琴的配乐和奇怪角度的摇晃镜头和生硬的台词(和某些演员僵硬的演绎)(和语境不搭的翻译)更加重了迷惑的等级。尾野和永濑真是有点浪费。#BJIFF2021
令人感兴趣的是,中日两国电影界在面对2020年以后的新现状,分别的态度是什么样子,对比之下,一目了然,日本电影仍旧在拍“活着”这件事,而中国电影呢?却在歌功颂德,走向伟大。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知道为什么,我并没有像良子那样子的绝望无助,却十分能够理解她且感同身受。所有的选择都是为生活所迫,如果没有道德感太高,是不是会过的更容易一点。一些谴责良子圣母的人,为什么要谴责一个努力且善良的女性而不是去谴责pcn,谴责208w,谴责玩弄女性的男人,谴责校园霸凌呢?这电影太致郁了,把不幸的穷人一生会遇到的都记录下来了,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吧。ps.小田切让也太客串了。。。开局一分钟就直接车祸被创亖。。。离大谱
日式底层蝼蚁电影。拍得挺长但是并不复杂。电影把一对母子生活的挣扎拍得很细腻,格外惹人心疼。只不过看罢也没有觉得特别好,主要是没有再往人性深处挖一挖,剧作痕迹较多,好人坏人划分得也过分刻板,因此情感能量不太能迸发得出来。高居旬报年度第二不太能理解。
微妙的痛苦,平淡的绝望。
看过杀人鬼藤子没法相信尾野真千子不爆发,每次她那样隐忍的笑都幻想下一秒血肉横飞的场景。然鹅就是熬过去了而已,一部很熬人的片,人生时间不多了,我没那么多时间讨厌自己了。丧逼片我已经啃不太下了…最近明白了很多道理
40岁的尾野真千子还是很漂亮。节奏有点慢,不过是近期日影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