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的冬春之间,最适合看洪尚秀了。
为什么?
有烧酒、做梦和性啊。
这些温暖又宜人的元素,反反复复出现在这个韩国导演的日记体影片中。
自成一国的视听语言并没有多大胆,也没有多新奇,男男加女女,故事被白描成不用解释的修辞。
被挑衅、被引诱、被说服,在那些林林种种的两人行、三人行中,我们就知道,日常有其正义性,没有谁比深情。
去年的中场休息,他被闹哄哄的绯闻灭了顶,但也似乎没有给旁观者过多的剧情,几乎活成了自己的电影。
男人都是真挚的流氓,没关系,这是爱情啊。
即使这样,他在访谈里说着,这些无用的时光,构成了一组画面。
那边沸沸腾腾的,每年一部的工坊出品还是要继续。
2016年推出的叫《你自己与你所有》,与他其他兴罗布阵的名字一样令人狐疑、尴尬与不知所措,你很难从中提取要义,这种孑然而止,欲说还休的谜题同样运用进他的故事里。
下意识的人生,不需要必然的事件“完整的剧本是不存在的。
”这是洪氏的创作法则,连带成为导演一职他也经常笑谈不是故意的。
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是故意的呢?
企图、野心、欲望,是这些东西构筑成为了“计划”,洪尚秀电影里的人物,尤其是男性人物,他们原始的冲动会被直接,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场景,是只有“目的性”,而不具备“计划性”。
吃饭、喝酒、遇上旧情人或新欢、聊最近的电影、写一本日记,这些日常得像开水一样的事件为什么在洪尚秀的电影里反复出现却又有情有趣,很大的原因,它们都有点“离题”,没有上下文,喜欢偶发性,打散的日常因为重置的顺序而变得颇有意思。
《你自己与你所有》里,可以说是让这种偶发性发挥到最大。
“你在这里干什么?
”“我不认识你,你认识我吗?
”…“我们在港出版社见过。
”“我一次都没去过港出版社呀。
”…影片里通过不断的搭讪与拆卸,生出几段故事。
女主角敏贞与男主角英秀吵架后,就开始了类阿兹海默的健忘症,并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记忆并不可靠,相遇即是正义。
随后出现的几位男演员,对于敏贞的失忆即使持有怀疑,但最终却乐于接受她的新面目,一切可以以新的姿态相识相知。
最荒诞的,莫过于最后,英秀在巷落发现敏贞,从执着的“捕获”转向了第一次的“相遇”,大家反而能好好相处下去,以一杯酒告别过去。
当“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真理被推翻后,一切都变得饶有意思。
电影中的相遇、分手,就像K的城堡,仿佛近在咫尺却又不得门而入(敏贞拿着的书正是卡夫卡)。
敏贞一直在看卡夫卡的书如果把这种“迷思”当作是洪尚秀的叙事技巧的话,人为的组装剧情,却并非按照推理的仪式开展,表面上看充满着荒诞未知的色彩,实际上是将生活的各种可能性铺陈开来,这当中,有浪漫的、狐疑的、残忍的,与未知的。
洪尚秀在访谈里提到,“我喜欢在重复的结构里观察,在这种结构里重建出新的东西。
我希望有观众能在重复出现的场景和状况里有新的体会。
如果你跟得上我的步伐、观察得足够仔细,在每一次重复里都会看到不一样的细节,也许你没法解释,但每次的感受必定不同。
”《这时对,那时错》里简化了很多人物场景,从男导演与女艺术家之间的邂逅开始,将重心放在了两组剧情实验中,就像区间内颤动摇摆的叙事弧,毫厘之间,为什么这时对了那时错,导演一贯不做解释。
与之同时,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发生”的无意义性,一切的发生,并不存在强烈的因过来由,既无常又合理。
空谈艺术,不如一起尴尬对洪尚秀饱含深情的文艺青年,一定都对剧中的人设颇有共鸣。
画家、导演、教授,男性拥有金钱和力量,是社会最基本的话语权利,如果没有呢?
才华、学识,利用知识的不对等去引诱女性,同时其职业所带来的不稳定性、脆弱、甚至是神经质,反而激发了女性的母性保护欲,一切都变得可以原谅。
而这样的伎俩,剧中人演得投入自然,而观众则看得满腹不平。
而看到自我的投影的文艺青年,突然顿悟了某种解决生活剧情的发现,那就是抛弃正常的对话逻辑,女人会更为你着迷。
导演洪尚秀尴尬并不可怕,它甚至就是一种美学。
交流变得与对象无关,一切都是突如其来的情绪流动。
《你自己与你所有》里有有一段对话,是英秀去找敏贞时的幻想的,英秀作为男性,不断地用最直白的方式陈述着对敏贞的想念与爱意。
“我该怎么办,我真的爱你,敏贞。
”“我真的很爱你,可是谁都不愿意帮我。
”“我的心里只有你。
”“我对你是真心实意的,别的都不重要。
”“我爱你,你是天使,只要有你就够了。
”他的重复,始终离不开我与你的关系,我是爱这个动词的赋力者。
敏贞说过,围绕在她周围的男人不是饿狼就是孩子。
英秀大概像是个孩子英秀像一个孩子式的边说边哭,到最后,敏贞抱着英秀。
英秀因为摔断了腿,只能坐着,但这种拥抱方式,更像母体亲近着残缺的孩童。
在这一次的《你自己与你所有》里,最大的一种改变,就是承载出格、善变及纯真的主体从男性成为了女性,敏贞变得像游离的分子一样,随处遇见,又抓不牢。
敏贞的出场方式是从别人的传闻中显现的,喜欢喝酒,醉了会闹,男女关系混乱不清。
但画家在为敏贞辩护时,却反反复复谈论了纯真一词。
纯真对于男人的意义在哪里呢?
“这些超乎常理的壮美事迹(sublime)必须通过“天真”的虔诚信仰才得以完成,因为理想化的天真在封闭的叙事中具有催眠功能:一方面在与理想化天真的对比下,可以使得故事中所有类型化的世俗伪善无所遁形。
” (《电影.剧场和运动》)所以我们迷恋纯真,同时又被纯真的残酷所伤透。
“你们都是可怜的男人。
爱都是一样的,可是男人以为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你们才会这样累。
”英秀喝酒的朋友道出了一番话。
洪氏的尴尬美学由来已久,几乎每部片都会有所演习。
这种尴尬,无非来自于几种症状,不是被拆穿的伪善,就是赤裸的欲望。
这种断裂的上下文,缺乏逻辑的冲动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是尴尬,是因为我们极少有机会能够真正去面对它,更多时候,不擅长去处理一些“不成熟”的事故,这是我们尴尬的来源。
这种“事故”,是除了叙事及他生硬的推镜外,还由众多杂耍般的突兀细节拼搭而成。
《不是任何人的海媛》里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或是《自由之丘》里多国语言的穿梭,制造一种意外的障碍,是他给予观众的尴尬。
梦里的自己,被自己伤害了醒来又睡去,谣言或巫语。
我们对梦的态度,多半是既期待又失落的,舔尝过梦的芬芳,全身都像涂了酥软的黄油,醒来却是黏黏腻腻的矛盾,深渊一样不可攻破的现实,梦之所以让人着迷且上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关于原始欲望的放肆与打击。
洪尚秀的电影里,不止一次利用了“梦”这个修辞,在他记实化的风格摄影下,他的梦不具备幻美的质感,倒是处处都是可疑的日常,这显然是种诡计,混淆了现实与梦之间的边界后,就像被针尖刺破的皮球一下漏气干瘪,全是满党当当的失望。
细数他过往的把戏,《不是任何人的海媛》中醒着梦着,尤为明显,全片都以海媛的梦穿梭前行;而《自由之丘》中缺失的某一页,永远也睡不醒的日本男子,靠着联想分辨真假。
《夜与日》(2008)《夜与日》中周旋在不同女人之间的小男人,被大梦惊醒,一只猪撞向了窗户,而你的生活还在滞留此地。
这一次的《你自己与你所有》,饶有趣味的是最后英秀跟敏贞复合后的一夜,睡前说着毫不真实的情话,睡醒后的英秀发现敏贞不在身边了,这让观众与之一起困惑起来,难道又是一个春梦吗?
随后敏贞进入镜头,两人讨论起哈密瓜与西瓜,影片的结束就像镜头移出了生活之外。
观者与电影的机制本来就显得可疑,作为窥视的媒介,观众在使用、参与甚至进行自我解释时都无法躲避凝视带来的快感。
欲望跟白日梦无异,他们不偏不倚地选择了你。
用性,来突破毫无生气的日子我们谈及性的时候,会有一种大麻一样的刺激感。
你要互相追逐,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捕猎的兴奋。
洪尚秀电影里的性,通常是家常便饭的存在,大家多是见怪不怪的,当然也无甚美感可言,多是情欲将至一蹴而就。
这种“限制级”某种程度也是在制造了一群尴尬脸,事实上,现实生活里的性同样唐突且迅速,一转眼你就被这投影抓住了尾巴。
人有本真和本性,这些直截了当的性爱场面,在叙事的维度里,又为人物突破着毫无生气的日子。
平凡的小镇掠影,无所事事的Loser人生,郁郁不得志的艺术青年,性爱宛如神圣之光,能够在那一刻扭转人类脸谱。
大家赤裸相见时,能谈的,也不过是我爱你,我真的很爱你。
搞艺术的男人,都是忧伤的嫖客。
在《你自己与你所有中》,关于性事的场面并不多,而尺度也完全在“关于”这件事上戛然而止了。
《你自己与你所有中》(2016)洪尚秀中性爱的场面针对的更多是性事前后人物的对话与行为,性事作为进入亲密关系最直接快捷的途径,既可以激发出被压抑的表演性质,也能撕开伪装的表象。
性的渊源如果取自于爱的欲望,理解这场欲望,并通过电影来理解的话,一切都简单得多了。
欲望绝对是大于一加一的东西,不只是两个人情投意合的产物,包含了偏见、自我认可、目标以及冒险。
洪尚秀的欲望通常不是来自于视觉及感官刺激的,在大打折扣的真实里,我们看到那些真挚的流氓,全都乖张荒诞。
《处女心经》里,不断游说女人的男人,耍着性子的男人,甚至是最后执意要女人前来宾馆,都是为了简简单单的一句“因为我想。
” 不加修饰的欲望,总是特别猖狂。
《处女心经》(2000)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家只知道一件事:他什么都不知道。
这一点他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想要知道,因此他寻觅,他有欲望,他朝着它所没有但又能预感到的知识而行动。
这种寻觅没有任何保障,只是 ——- 正如柏拉图所言——-一种“美丽的冒险”(un beau risque)。
(《欲望的眩晕》)你们说爱情是魔力?
那么恐怕都是因为有了性。
作者的电影,还是电影的作者我们在讨论一种形式,一种手法,一种风格的时候,如果有着明显的个人创作痕迹,那么他的电影很容易就会归为作者电影之中。
作者论的讨论有几个方向,一个是导演的角色,一个是导演的作品。
特吕弗(Truffaut)说,“没有好和坏的电影,只有好和坏的导演。
”我所看到的洪尚秀,与他的作品之间,慢慢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关系。
正是因为每年在重复结构里进行风格演进,除了他逐趋成型个人标签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固定的观众。
他们尝试找出这永恒旋律中的某些变奏,又为了这场回还反复的谎言寻找真理。
洪尚秀已经变成文艺青年一年一度或数度的小狂欢作者论把导演比喻成为电影的作者,摄影机就是墨水笔,这种主观创作意识固然重要,但与文学作品相比,电影始终不能脱离一种工业的产生,甚至也是一种商品类别。
但比起好莱坞的流水作业,摄影、编剧、演员,即便都缺一不可,但小工坊性质的确能让导演的自主权发挥得更大。
洪尚秀每年一部的小成本,几乎把艺术电影拍成了自己的类型片。
“小成本”有时可能不是一种困局,反而是一种隔绝侵扰的界限,不用多,反而刚刚好。
比起《爱乐之城》在展演疯狂炫技的好莱坞工业,服化道美皆一流的世界舞台,洪尚秀的爱情奇谈反而更像一种变奏,使劲地将日常拧出了真相。
- Fin -首发于“奇遇电影”
就大概因为每次微博分享都tag[偷笑](不要脸偷笑)在看了之后,独自在海边,克莱尔的相机之后终于get了这位导演,无论是欧洲阴冷的的小镇,戛纳海边还是首尔小酒馆,都特么该死的逼格儿高的一逼,就所以,这对话,这语速,这配乐,这三观,这御用男女主,请问坊间有无韩国woody 的说法?
又或者哪位有兴趣探讨?
(日常get不到姜文)
终于等到洪尚秀新片《你自己与你所有》,一女人与几男人轻快的协奏曲,不费吹灰之力的情欲的放矢与失衡。
一种永恒的“小电影”可能就是,无关俊男美女、精致构图,只是精巧叙事的开环闭环构成生活本身。
初见之魔咒 《你》中的敏贞每每都以一个陌生女子的形象出现在她曾经交往或有暧昧关系的男人身边,总是微醺的状态,性感而呆萌。
当男人们问他,“你是敏贞吗?
”女子总是多次否定,却又以柔情的暧昧眼光望着面前的男人。
你和我爱过的一个女子长得一模一样,很俗套的撩妹话语了。
看女子如何巧妙反撩:我的一切样貌与行为都显示我就是她,但我从语言上下定义我不是她,同时深情地望着你,分享我的人生和情感苦闷。
晕头转向间,我超越了你心中的“敏贞”。
每一次见我,都会是初见,一个新的“敏贞”,永远上升的女神。
初见和重逢哪个魔力更大些呢?
其实是各有各的魔力,但最有魔力的便是初见与重逢的交织。
这个敏贞,是初见也是重逢。
我既是她,又不是她,唯一确定的是,我很有可能会像“上一个敏贞”那样,再次爱上你。
《北村方向》里的男导演,如此轻易地就爱上与自己昔日爱人长相十分相似的酒屋老板娘,昔日爱人是鼓起多大勇气给你发的短信,你却就这么轻描淡写的一看,立刻抱起身边的爱人在雪地里狂吻。
寻找爱情,或许只是寻找一分或几分相似,与初恋相似,或者与理想相似。
最后,我们只能看着最爱人的短信,却和与最爱相似的人做着所谓最浪漫的事。
每个女人都是同一女人的一帧,每个女人都是他们内心完美女神的一帧。
不存在的“完美女人” 《我们善熙》中前男友、前男友朋友、大学老师三个男人都迷上上了女学生善熙,结尾处,善熙与三个男人同时在公园约见,自己却不知所踪,只留失意的三人尴尬站在原地。
这是洪尚秀电影里的女性对男人的第一次报复。
《你》中,这个叫敏贞的女人仿佛一人分饰N角,更是赤裸裸的将这群艺术男青年报复于无形间。
你们不是执念心中的女神吗,那就每次都给你们新的女神,让你们神魂颠倒。
实际来说,洪尚秀片中女主角的风格大都一致,长相秀气不施粉黛,身材单薄穿着质朴甚至有点路人,可能对艺术有所了解但绝对不是专家,脾气不好可能还有点神经质。
这样的女人怎么看也不是“完美女人”的化身,可偏偏这么多艺术男青年前仆后继,原因何在呢?
剧中敏贞总是一脸无辜地看着面前的男人:我有什么错呢,那不是我啊。
而男人们总是关切地说,你太单纯了。
这种婊气和单纯的融合最让女人愤恨,也最让男人疼惜。
一个不可知的、变换身份的、暂时性的“敏贞”最让人销魂。
男人们追求着“不存在的敏贞”,而面前的敏贞比他们认知中“完美的敏贞”还加了一点神秘感。
他们是在何时爱上敏贞的呢?
他们告诉自己对面坐着的女人是之前认识的敏贞?
是他们海中构建出来的“完美敏贞”的图式?
还是极力相信女人自己的话(对敏贞的绝对否定)?
他们犹疑着,于是爱情(勉强叫爱情)就在此处产生,尴尬也在此处产生。
谈恋爱不如吃西瓜
没有永恒的爱情,没有永恒的女人,只有永恒的尴尬。
洪尚秀每每带给我最多的尴尬瞬间就是男人们夸女人的时候:“你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女人”、“哇,天使啊”、“你怎么这么漂亮啊”,连换个高级点花样的形容词都不肯了。
是这些知识分子们真的被迷住词穷了,还是导演有意为之他们这种欠抽的状态,总之老是看的我一脸尴尬癌。
撩妹时无论直接或者间接都避免不了尴尬,那怎么办呢?
《你自己与你所有》中值得玩味的一个镜头在结尾,男主醒来后发现女主不见了,观众还心头一紧,试想这个敏贞只能是“一夜敏贞”,转眼就是敏贞拿着切好的西瓜过来了,喂男主吃一口再自己吃一口,“哇,好好吃,西瓜比哈密瓜好吃,更爽口!
”也不免想起蔡明亮把西瓜放在打码部位的经典照片,表面西瓜是欲望的水果了,但这个亲昵的行为真实又美好,但它又能持续多久呢?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 妈咪欧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作者
故事很简单,偶然的机会,男主角英秀从朋友口中听到传言,女友敏贞没有遵守定量喝酒的约定,与其他男人饮酒而且大打出手。
英秀指责敏贞,敏贞怪罪英秀不信任自己,在一番争吵后,敏贞离开,英秀陷入痛苦之中。
接下来,主线是敏贞的两次短暂的交往和英秀的苦苦寻找。
在以往,洪常秀作品的复杂或者说“含混”之处在于影片的结构,他擅长于模糊现实和梦境的界限。
而这次,他将“复杂性”转移到了女主敏贞的身上。
片中,多次出现的矛盾言辞,使她变得非常神秘,让观者随着主人公一同陷入到困惑之中。
(原文發表於迷影網微博)在已经过去半个月的金马影展里,我还是第一次在《恋你非你》的放映中体会了一次全场大笑的场面。
让观众发笑除了切中集体经验外,还与氛围的营造,台词的节奏有关。
“精准”是幽默的关键词,也是洪尚秀的关键词。
洪尚秀是我目前最喜欢的韩国导演,比起《釜山行》、《老男孩》、《杀人回忆》甚至是《来自星星的你》,洪尚秀的爱情小品更像是我实际感受到的韩国。
他永远都在拍看上去相似的题材:年轻女人的爱情、梦与现实、失意的男人。
他们的身份也都多为:画家、作家、电影导演、出版社从业人员,要不则就是无业游民。
洪尚秀的格局是小的,永远都是那些事、永远都是那些人,但却让你以为意料之中了,却突然发现新的美妙。
小并不是什么贬义词,他雕塑的都是属于他自己精致小巧的电影美学。
影片开始于画室中,男主角荣秀与朋友聊天,朋友告诉他看见荣秀的女朋友背着他喝酒还与男人打架。
画室是明亮的,明亮到高光细节似乎走到丢失的边缘。
习惯了分析视听语言的某些观众,对于这样不加修饰(或刻意营造出不加修饰)的镜头有些感到不解。
为什么会在这样一间明亮的画室里,两个男人认真地讨论着“背叛”的话题呢?
我把这样的镜头定义为“微电影感”,像制作不太精良,不考虑打光的微电影。
是捉襟见肘的微妙,属于尴尬的微妙。
对话依然是你来我去的长,两人一动不动的聊了很久,这一幕才算结束。
有人在一家咖啡店认出了荣秀的女朋友民贞,这是民贞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面前。
可她却对对方说她其实是民贞的双胞胎妹妹,两人长得太相似罢了。
镜头又拍过这个女孩的全身,碎花裙,卡其色长裤,然后她消失在夜色中。
下一幕就是民贞刚刚归家,穿着睡衣躺在了床上,旁边是刚刚看到的男主角。
观众此时产生了疑问——这个人到底是妹妹呢,还是民贞呢?
而导演把我们辨识她的身份的唯一途径:衣服,换掉了。
看到这里,我深深地觉得导演就在幕后调戏观众,还看着我们的反应贱笑。
真相揭开是在床上这对男女吵架后,女生起身离开,脱下睡衣换上自己的衣服。
镜头为了遮蔽女生的裸体,更主要是为了调戏观众,只把她穿衣服时的碎花裙子和卡其裤露出一点点,但此时,整个画面的焦点都在女生身上。
这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妹妹”就是民贞,她穿上了刚才那套衣服!
之后的故事,就都在讲述冷战后荣民的悲伤欲绝,以及民贞的风流故事。
不断地有人在街上认出民贞,民贞则不断地解释自己是民贞的妹妹,然后借此以另一个身份重新开始一段感情。
她也不断地在把以前的所作所为推卸给那一个不存在的“民贞”本人。
题目之所以强调尴尬,是因为洪尚秀把尴尬掌握得太过娴熟。
从莫名其妙恢弘欢快的配乐,到他惯用的快速推镜头,一些刻意设计的剧情细节、到男女之间的对话等等。
男女之间从陌生到熟悉之间这段过程,真是“尴尬”的高发期。
民贞(且不说她到底是自己还是妹妹,我们姑且这么称呼她)是一个调情高手,但这些撩男人的对话与神情,加上静止不动的机位和男人被挑逗起来却又努力按耐的兴奋,让观众看得好不尴尬,我们习惯看纯情故事,看吵架看哭戏,也习惯看赤裸床戏,却不习惯直面这种两性之间的尴尬。
这种尴尬是导演刻意传递的讯息,而不是因为表演过度或影片失误导致的技术上的尴尬。
这种尴尬让人起鸡皮疙瘩,因为太过真实,这样的男女之间的对话也许在所有人身上都发生过,有意无意的挑逗,和四周环绕着的暧昧氛围。
感情不是韩剧中的跌宕起伏加真心拥抱,而是一些摩擦、一些难看的妥协、不断出现的尴尬,堆积而成的模样。
故事的最后,荣秀终于在酒吧后面的一条巷子里撞见了避不见他许久的民贞。
民贞在影片中第三次用一脸天真的表情问他:你为什么叫我民贞?
民贞是谁?
而因为恋爱得了失心疯的荣秀,不得不为了不失去她,而配合她的演出。
然后这对男女重新回到了影片开头的床上,但这一次,跟荣秀做爱的,是一个长得与民贞一摸一样,同时自称是民贞的妹妹的女人。
荣秀明显并不相信这个人是什么突然冒出来的妹妹,却只得迁就着她,并一边抚摸她,一边说“这样重新认识的感觉真好”翻译成中文,大概可以以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概括。
荣秀又问,你既然不是民贞,那我应该怎么叫你呢?
民贞说,叫我,我,吧。
荣秀点头。
即使到了影片结束,我们都不知道这个民贞到底是什么状况,也不知道是她得了精神分裂,还是习惯逃避,用第二身份玩乐。
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也直言,自己看完了全片,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要这样。
而真实生活中,我们谁又能搞清自己到底是谁呢?
我们只看见了这个女人又回到了这个男人怀中,以尴尬的、微妙的方式。
对于荣秀来说,他又哪还在乎什么民贞还是妹妹,只要她在身边,平静地在身边,便是最大的慰藉。
個人公眾號:迷走doveblablah
洪尚秀元素:开头直铺音乐,简单的字幕开头,偶遇认错人,运镜都是一种风格,斜线构图,钥匙开门,床上情色,长时间黑屏割裂,直白夸赞女主美,大龄男对年轻女,直白不做作,不掩恶,不饰美,梦境,亦真亦假,开放结局腿真是漂亮啊其实男人夸女人很漂亮的时候不管女人讨厌不讨厌这个男的都会在心里一股莫名的开心,这是个现象级两人坐在床上吵架,中间墙缝分开两人,男主妥协越过墙缝分割线往女主身上靠男主按了门铃坐下来看上次按了门铃女主回来的那个方向,镜头跟着摇过去,声音出,是女主,这样的错位设计很有意思男女之间的情感平铺直叙,抽丝剥茧最好的就是男的向女的认错,女的心疼男的,两人打闹骂笑合好那些如婴儿和狼般的孩子们啊哈哈哈两个男人搭讪都是同一个招数,假装认错人,女主将计就计,男的心里一万草泥马我只是瞎编的啊没想到是真的合好之后又紧接分手后男主喝醉画面,中间的这种跳跃性让人更加觉得承诺的反复无常女主和两个搭讪男遇到一起两个男人吵,最后原来互相认识哈哈哈哈最后男主为了得到女主妥协了,喝酒,这三个男的和女主形成一个微妙关系搭讪人让吃饭结果喝了酒,男友让喝酒结果提议去吃饭对比,前进的轮回,整天轮回结局设定就是类似失忆了然后重新开始的设定吧最后那段在床上对话说这是第一次奇妙的感觉,是当初第一次爱恋的感觉,女主好像失忆,第一次享受这种感觉,男主也是第一次享受这种感觉或者第二次享受,但这次的第二次是第一次的第一次三个男人,没有绝对的真,那两个搭讪的和男主,前两个是假装不是第一次见面,男主是假装第一次见面,真好原来是男主做的梦啊哎呦,更可怕的是坐起来这个还是不是另一层梦两个人坐在床上吃西瓜也能吃出高潮
在微博好友圈的时间轴里,好友们连续分享了看完《神奇动物在哪里》出影院后的的天气,或晴或雨或看到了美丽的晚霞。
而我只有懊恼睡完了整场,被杜比音效魔音穿脑而无法睡得安稳,挂着酱油瓶搭捷运回去睡觉。
那天好像只有洪尚秀的《恋妳非你》完整看完,还是借由数他拍了几个镜头多少个场景撑下来。
之前在公号写元影像的时候范围宽大地把洪尚秀的电影都算了进来。
“还有洞悉男女情事,以推拉镜头为作者标志的洪尚秀的部部影片。
不论主角落在‘不是任何人的善熙’,还是‘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惠媛’,总有那么个当着大学老师、咸湿、郁郁不得志的导演。
洪尚秀的新片《恋你非你》(台版翻译),推到特写之后定住,男女主角的对话继续:‘这次是谁指责我?
谁告诉你我喝酒了?!
’好似对现实生活中与金敏喜绯闻的极尽调侃,搭讪教程写完之后写了分手,这次是被金敏喜甩了吧大叔?
”上面一段是看完预告片之后质疑洪尚秀是不是被金敏喜给fei了(甩了)。
没有,肯定在热恋。
看完之后只觉陷入恋爱者的甜腻不堪,极尽尴尬之中仍能痴缠表露爱意。
一女多男的戏,都是我私心最爱的洪尚秀,《不是任何人的女儿海媛》、《我们善熙》。
海媛在不伦恋中无法脱身,妈妈即将移民加拿大,只能在午后的睡梦中获得片刻慰藉;与善熙有牵连的三个男人同时在公园里出现,形成奇怪讥诮的“我们”的善熙,不是任何人的善熙。
而到了《恋妳非你》,不是男人骗得了女人上床,而是女人永远无错,以相同一招可换得各自好过。
喝酒之后,喜欢你和你上床,不喜欢再来一次我不认识你的戏码。
写尽直男的猥琐之后又以另一视角狠狠嘲讽了一番,闵静是谁不重要,骗得到你情我愿就好。
打蛇随棍上的男人们,和不断变换自己身份的女人,谁真谁假谁梦谁幻。
她,第一个故事那个晚上,她在常去的咖啡馆度过,喝一杯咖啡,看一本书。
一旁买咖啡的大叔不断地打量她,又惊又疑。
大叔走了又回,思量再三,最终还是坐到了她的面前。
她是他的前女友。
他有点激动地跟她打招呼,好久不见。
她抬起头,淡淡然,甜美的笑容里带着着疑惑,你是谁,你认识我吗。
他哭笑不得,我们虽然分手了,可你也不至于不认识我呀,别闹了。
她还是笑得戒备,我真的不认识你。
他不放弃,终于,她说,你可是认识和我长得一样的人么?
我是双胞胎,和姐姐长得一模一样。
他将信将疑,却也无可奈何。
他们终于谈笑风生地聊开了,她的笑容没有了先前的警惕,多了几分甜美妩媚,越发让他心醉。
他们一起离开了咖啡馆,她的衣角和微卷的发梢在夏日的晚风中飘着。
他们在她常去的小酒馆约会,她喜欢喝酒,总要喝到醺醺然才觉尽兴。
她说她总是遇人不淑,想找到一个对的男人好难,他觉得她好美,好天真。
他不再去想面前的人到底是不是他的前女友,他喜欢和她在一起的时光。
她,第二个故事这个晚上,她在常去的咖啡馆度过,喝一杯咖啡,看一本书。
一旁买咖啡的年轻男子不断地打量她,又惊又喜,毫不犹疑地拉开椅子在她对面坐下来。
他有点激动地跟她打招呼,好久不见。
她抬起头,淡淡然,甜美的笑容里带着疑惑,你是谁,你认识我吗。
他哭笑不得,你记得当时,你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我们工作完一起去喝酒聊天,好开心。
她还是笑得戒备,我真的不认识你。
他不放弃,详细地对她诉说那天的情形,说她美得不同周遭,他一眼就看见。
她带着点撒娇的口吻,好啦,认不认识又有什么关系。
他欲说还休,觉得也并无不对。
谈话慢慢地升温,她的笑容没有了先前的警惕,多了几分甜美妩媚,越发让他心醉。
他们一起离开了咖啡馆,她的衣角和微卷的发梢在夏日的晚风中飘着。
他们在她常去的小酒馆约会,她说她喜欢喝酒,喝酒,不就是为了喝醉吗。
她说她一直在寻找一个对的男人,他说你确实应该。
他早已放弃探求面前的她是不是当年那个女孩,他喜欢和她在一起的时光。
她,第三个故事又一个晚上,她离开了他,因为一些中伤。
她爱喝酒,但是她承诺他不超过五杯,她遵守她许下的诺言。
然而他不知从哪里听来的闲言碎语,大声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在酒吧喝醉了和男人吵架,整个街区的人全都知道了,你却只瞒着我。
她委屈,不甘,为什么相信他们而不是我。
他们在他的床上大声争辩着,最后她愤怒地起身,我们应该分开一段,她说。
她离开了他家,离开了他,走在深夜回家的路上,她的衣角和微卷的发梢在夏日的晚风中飘着。
他,一个故事那个晚上,他失去了她,因为一些谣言。
他不喜欢她喝酒,她也承诺他不超过五杯,然而他听朋友说起,她在酒吧喝醉了和男人吵架,整个街区的人都知道了。
他愤怒地问,为什么要喝酒,为什么不遵守你的诺言,为什么骗我。
她不服,你相信了谣言,便是不相信我,你总归只能选择一方。
他想给予信任,却挣扎于为何朋友们要编这样的谎话。
他们在他的床上大声争辩着,最后她愤怒地起身,我们应该分开一段,她说。
她离开了他家,离开了他,他看着她离开后的床铺,孤身一人。
没有她的日子,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他后悔自己当初不相信她,后悔听信那些愚蠢的谣言而怀疑这个自己生命中如此重要的女人。
失去了她,就像失去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他跟朋友一起喝闷酒,说她是他生命的光。
他在她家的门前守候,到她工作的地方打听,做和她重归于好的梦,他孑然一身,孤独潦倒,她却始终杳无音信。
终于有一天,他的朋友们告诉他,她和别的男人在小酒馆喝酒。
他飞快地赶到,她却已经不见踪影。
他朝她离开的方向追去,却发现她一个人蹲在巷子里失声痛哭。
他心疼、怜惜,向她表白认错,希望他们重新来过。
她带着泪光的脸上充满戒备,你是谁,我认识你吗。
他哭笑不得,这些天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别闹了,我错了,我们和好吧。
她步步退后,不,我不知道你说的是谁,不要叫我亲爱的。
他只得退让,好的,好的,只要你别离开我。
她终于慢慢卸下防备,却依旧否认自己是他口中的亲爱的,她说,我们去喝酒吧,他不再阻拦她,他决定要让她做自己,做喜欢的事。
他们一起离开巷子去酒吧,昏暗的路灯下,她的衣角和微卷的发梢在夏日的晚风中飘着。
他们,所有的故事以上情节,是韩国导演尚秀2016年的电影《你自己与你所有》,一部影片由几个片段组成,女主角都是同一人饰演,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和声称曾经认识自己的男人相遇,和他们去同一家酒吧,说同样的话,又以同样潦草的方式结束每一段感情。
直到全片终,也不知道她们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是长相酷似,是健忘,还是多重人格。
这部电影的结构和叙事手法很是奇特,多处相似的台词让人有一种相同情节重复上演的错觉,这些故事里的她,都长着一张相同的脸,这些故事里的他,都有着相同的困惑和执着。
梦境和现实的无缝切换,让你在以为是现实的时候,发现一切不过是梦境,而让你在以为即将梦醒的时候,醒悟一切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影片中处处充满了对他,她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隐喻。
开篇,男主和朋友说起自己的母亲卧病在床已经不久于人世,母亲开始绝食,已经四十几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他说,病人这样不吃东西,是熬不过三天的。
对于他来说,和女主的爱情,就是他的食物,他是病人,没有了她,他无法存活。
两人分开之后,男主再次出现在镜头前,没有任何解释,拄着拐棍,脚上缠着绷带,这是他内心残缺的具象表现 (后来看人说只是因为当时男主角正好伤了脚)。
他和朋友去她家,按了门铃之后无人开门,镜头却移到了墙上缓慢移动的电表,无论人在家与否,电表却不曾停下,在他不知道的地方,她和其他“久别重逢”的男人正约着会,生活在以他不知道的方式行进着。
全片的最后,他们又回到了当初激烈争执的那张床上,不同的是,当时他在靠墙的那一侧,对着她强势地大声质问,而此时,变成了她在靠墙的那一边,他睡在外侧,经历了这一遭,他们在这段感情中的位置早已不同。
也是,歌里早就这么唱着,感情说穿了,一人挣脱的,一人去捡。
对于她来说,每段故事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登场人物,演的却都是一样的戏码。
对于他来说,她是特别的,他们的爱情是特别的。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在她的故事中,也是一个按着脚本上场的演员,他喝醉了,跟朋友说,你们都不知道她有多天真,那厢,另一个他对着她说,我觉得你好天真。
讽刺的是,曾经说着非她不可的他,最后也和其他人一样,放弃追索眼前的女人是不是自己曾经爱的那个,他说,我之前就是想得太多了。
他欢天喜地地接受了自己曾经喜欢蜜瓜现在喜欢西瓜的事实,不问,不想,只享受眼前。
至此,每段故事里面的女主是否是同一个人,已经不再重要,爱情的起承转合,日日如此,并无新事,她可以是那个特定的人,也可以是任何人,她的三个故事,其实只是一个故事。
甚至,每段故事里的男主是否是不同的人,也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们的心中都认定自己的故事是唯一,那便就是唯一了,他的一个故事,是他的全部。
你自己与你所拥有的本是一体,你自己,决定你所有的。
说白了,这世界上的爱情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女主的,天时地利,恰好是你,另一种是男主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错。
一段感情当归为哪类,无关结果,无关过程,甚至无关事实,只关乎心中的认定。
其实,最好的风,最好的云,遇见了最好的你,爱上的可能只是情境,而穿越时空,朝寻暮觅,生生世世只为你,爱上的,可能只是自己的执着。
本文原载于“食色七言”公众号,欢迎来瞅瞅:shisedajiangjun
就如外出吃饭总要有一点酒精来佐食,才算得圆满一样,每年也需要看一部洪尚秀。
看他的信手涂鸦蘸染了几两酱醋油盐,看他的运镜推拉透视了几重烟火朦胧,看他的段落剪辑还原了几多凡尘男女又打碎了几出情愁回转。
『你自己与你所有』画师、作家、男导演,吃饭、饮酒、喝咖啡,争吵、复合、再重逢。
中年人的爱情是在无人的门廊外抽完一支香烟、然后在水泥地面掐灭一团灰烬;是在落雨的夏夜里举起斟满的酒杯、然后把所有的情话落成了一声叹息。
被希望离开的女人,偏在同一间咖啡店和啤酒屋停顿。
她在白日为人量身裁布做衣,在夜间亦懂得面对不同男人变作各样风情。
女人脸上最鲜活的表情,出现在男人们承认对她一无所知的时候,她便可以成为任何自己,也可以虚构全部一切。
她想要成为一名作家,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名表演家。
定居故乡的男人,却在悉知的街道或巷弄间彷惑打转。
男人们揣抱着与她的旧时记忆而来,转眼却都接受将要同另一个她发生新鲜故事;男人们看中她好看的脸和孤独姿态,哪里还顾得深究那之下的她自己与她所有。
「哈密瓜虽然很甜,但西瓜才是爽口」逢迎盟誓的男人与假装陌生的女人,终究势均力敌。
男人拖着受伤的腿脚,看见橱窗内的人偶被卸下手臂。
贴面亲密的两个人,却总不知道彼此缺失的会是哪一块。
女主角身份的虚实,一面讽刺了爱情与纠结都是男人自己的幻想与贪婪,另一方面“纯情与否”的疑问也在影射真假莫辨、善于矫饰伪装的绿茶婊。
影片议题还是男人和女人的虚伪和矫饰,但桥段情境依旧很讽刺很荒诞,幽默感和趣味性十足。
令人不禁要感叹导演取之不尽的情感素材。
导演视听进化了,摄影机少了躁动的推移,视听也沉静了许多,间离效果少了、更容易让人入戏;构图利用画框篇幅,营造出人物之间距离感,契合情感关系!
不如之前的
還不是人家長得好看
是你吗?是你吗?这究竟是不是你?是我吗?是我吗?到底这是我不是我?一成不变的洪尚秀,男女间的纠葛不清,语言中的云山雾罩,酒精下的推波助澜……
为什么分都打这么高?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几个韩国妹子是同一家整形医院整出来的... 🤷🏻
骚……
即使不用电影技巧(特写、打光、剪辑、BGM),洪总是能靠台词和表演让人觉得女演员(和女人)如此可爱。镜头基本不动所以注意力都在台词,以至于每次看他片都像韩语鉴赏课,一种听外语才会有的诗意感觉。扣一星因为没有像之前两部那样大笑出来。
洪尚秀终于道出他电影真谛,生命不靠时间日夜区分,而是每次喝完酒都是一个新开始
我真是不喜欢这种调调
基本是走直率幽默的,尴尬不多,全程抽象驱使,但也是太过简单,简单的有趣,内容太少,方法重复
希望不论换了多少爱人,最后我们都能在一起很开心的吃西瓜,你在我心里依然纯粹。
爱情是怎样?是没逻辑,是非线性,是没来由的装傻充愣胡说八道,是既往不咎了陪你作戏。镜头任性地推拉窥探着生活的尴尬时刻,搞笑的是断腿老直男在女友缺席的情况下完成了自我调教。就让我们做回陌生人重新来过,你真的认识我吗?不,你永远不会认识我。And that's why you will love me always.
恋爱,男和女,各谈各的。
首先最关键的角色要说一下女主的长相吧,虽然不是很漂亮,但是就是属于那种越看越好看越看越顺眼的类型。另一点要谈的就是导演到底设定了一个女主演两个角色,还是同一个人演的两种性格,当然可以看作给观众留下的一个作业。男主跟女主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吵,女主离开男主家,遇见了两个男人,而男主又拼命找女主,最后遇见了一个非常像女主的女主,不知道是真女主假女主,最后和好如初。这个电影除了讽刺渣女之外,还顺便讽刺了男人啊没有什么节操,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根本不用管是不是同一个人就可以爱上她。哈哈哈,有句话不是说吗?18岁和80岁的男人都只喜欢18岁的女人。
莫名其妙的电影
不少台词都让我呵呵了。。。可能需要多看几部找找感觉
洪尚秀的“不如我们重头再来”。
看了20多部,这是第二部无感的片子
这届洪尚秀不行
红玫瑰啊白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