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伤害
Take
导演:Charles Oliver
主演:明妮·德里弗,杰瑞米·雷纳,鲍比·科尔曼,亚当·罗德里格兹,大卫·丹曼,Emily Harrison,比尔·麦金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简介:安娜(明妮·德里弗 Minnie Driver 饰)是一名单身母亲,和儿子杰西(鲍比·科尔曼 Bobby Coleman 饰)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一个女人独自抚养孩子是何等的不易,但安娜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希望,而是通过努力的工作来为杰西铺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美好的未来。 索尔(杰瑞米·雷纳 Jeremy Renner..详细 >
Mute but deafening
花钱浪费生命。专程去了有q&a的场次,导演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在拍什么。
一个寡妇压抑的厌世情结,无力承担的母性角色塑造导致与子女家庭关系的崩溃离兮,最后一幕哥哥背着妹妹的旁观姿态,视角冷漠得令人发颤。电影很多细致设计和算计有些禁不起回味,柏林最佳导演奖给得可有可无。
大量长镜头,肃冷的内心表达,新浪潮年代的镜头语言,是向某些人物致敬吧。
我最喜欢的是那一段Let's Dance。三个人在病房里跳给父亲/丈夫时,都出现了少见的微笑。仿佛是戏中戏一般,焦虑的母亲,失落的王子,孤独的人们,失败的交流,撑起了一个一个切面,我难以看到事情的原委。但这正是生活传递给我的感觉。
夏娜莱克的新作带有强烈的自传特征,亦是一种宣言,与她的前作《梦中小径》同属她最激进的创作。她借女主角之口批判所有的表演都是谎言,又呼吁她的评论者对她尚未成年但不再是小孩的儿子/作品多一些耐心。电影曾在谎言的家里,但现在要踏上追寻真理的路了,夏娜莱克的作品于是总是关乎一种动态的形成,而非目的地的状态。尽管她发表的每个诗学观点都富有争议性,但极少见到电影作者能用如此轻盈的方式来触碰影像的本质。听听她电影里人物的说话方式,现实里没有人这样讲话,电影里也没有,少年们“木头似的“哈姆雷特念白听上去多么陌生。她的电影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当代剧场,演员们在用异化了的声音去捕捉生命里的真实。
氛围独特
三星半。形式大于内容,导演的构图高级有美感,好的享受。比较喜欢前半段。
各种感官是相互扰乱的,程度大或小,植入到人物行为中。也有元的存在,讲不太明白。结尾居然有茶邦的感觉…但通透感不够
在三星与四星间徘徊,风格趋近布列松但又很不一样,手法和许多剪辑上透露出的逻辑性和结构感又有导演自己的表达,年轻女导演能有这份才情值得给四星。
碎片化叙事极不友好 只能从一个个片段中管中窥豹 拼接主创意图 绝大部分是固定长镜头 十分作者的一部电影
全英文字幕让我对于哈姆雷特排戏的台词一句都没听懂!事后才知道片名的“我”是媽媽,所以中文翻译太坑爹!导演说i was at home,but…是她写剧本时的第一句话。i was at home,but cannot control anything。坐等中文字幕!
重看。
这台词要用中文说我估计一分钟也看不下去,中间那段音乐MV感都出来了,真是作的淋漓尽致,另外导演对自行车是不是有什么执念……
很简单,就是不喜欢。影史最先用一个镜头然后长篇大论的导演是谁?这个罪魁祸首让后世的导演争相模仿
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故事碎片在文本层面显然是无法有效地捏合串联起来,但我不在意这个,也许是独居太久,脱离社会太久,做事和思考的频率跟大部分人不一样,所以我现在看这种节奏超级闷的电影不仅没有任何躁动,而且非常享受。开头和结尾加入的动物不是很明白其用意,画面构图像是在看画一样,清新的色调和冷漠疏离的氛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单亲家庭的行为有点怪异,劝退大部分人的并不是节奏,而是角色之间人物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和粘合,去叙事、无情节、强表象、弱情绪,唯一将这些组织起来的可能就是声音了。或许可以暂且称之为Post-Berlin-Academic?评论里说致敬布列松,可以肯定的是跟布列松毫无关系。
美,但我应该很快就会忘了;我对德国的舔已经到了随便拍拍我就会觉得很美的地步
0/100。2020年第一部一星电影。其实柏林导演是给的没问题的,这部电影确实表明了安格拉·夏娜莱克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导演,但这部电影错就错在导演过于狂妄自大,搞得我都完全不知道这故事在做什么。家庭里面吵一吵,暧昧之中吵一吵,买自行车要吵,讨论演员要吵,更是直接让一群孩子们演了十几分钟的《哈姆雷特》(这个虽然很无聊但是是我认为这电影我唯一看的明白的地方了),简直就是对于观众的羞辱。另外更是加入几个动物的意象,让整个故事更显得莫名其妙。总之这就是部你看的时候昏昏欲睡,看完了再也不想想起来的所谓“高级”作品,令人作呕。 @2020-03-04 23:10:48 @2021-12-23 01:06:10
举步维艰,不好进入,但逐渐适应后是好看的,夏娜莱克制造了声画分离的错觉,镜头整体呈绝对静止状态,局部细节维持运作,没有宏观的景别,却如将镜头拉远到了极致,留意不到声音留意不到动作,中段突然响起音乐,声音才占主导,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对白剧增,结尾又回归了诗的状态,繁杂地组成了一种心境电影,呢喃着的,冥想着的…
#69thBerlinale# 主竞赛。“希腊诡异浪潮”的德国版本,既不深刻(看看人家[龙虾]),又不好笑(看看人家[宠儿]、[怜悯/哭上瘾]),就是无聊……看这片我还不如早上补个觉呢。最无聊的恐怕还在于看小学生演了十几分钟的[哈利波特],不,《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