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子青营长时年二十八岁,正值一生当中的黄金年代。
婚姻美满,育有二子。
淞沪会战中,率部于宝山坚守七日,以身殉国。
淞沪会战历时三阅月,宝山守卫战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万千不起眼的阵地,汇聚成了抗战洪流——东方凡尔登绞肉机。
回归该作,爱情戏的引入并不算是败笔。
因为民族大义与儿女情长都是真实存在着的。
然而编剧的笔力若是无法胜任,自然难以让观众满意。
梦回淞沪,至今思之令人黯然。
《捍卫者》姚子青--将军孤冢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想哭!9月22日上映的《保卫者》4天只411.4万的票房,没有高流量的明星制造班底、没有适宜的排片、豆瓣上也没有评分,但这不能说这部电影不行,也不能说这部影片不值得引荐。
本年是"淞沪会战"80周年,80年前的上海,打响了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划最大、战争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淞沪会战",而此片叙说的就是此次会战中最为惨烈的"宝山保卫战"。
淞沪抗战中,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谢晋元800勇士大战四行仓库,姚子青营600勇士死守宝山城也是一场尸横遍野、震惊中外的恶战。
爱国将领姚子青率全营官兵死守宝山县城七昼夜,最终悉数壮烈献身。
连凶暴的日本人也被我国勇士的精力信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身收殓埋葬,并列队鸣枪问候。
影片里由白恩扮演的姚子青带领600步卒拼死抵抗日军的海陆空三军,战争坚持打了七天直到悉数献身,实在复原了当时抗战的种种事迹。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日,守卫的是宝山,保卫的是疆土!"预告片里的这句话打动了许多观众。
"你有家仇,我有国恨,敌不退,我不退!"《保卫者》中姚子青说的非常的安静而又铿锵有力,当他来到宝山城下时,他或许现已做好了献身的预备。
影片的节奏很快,根本不是往日抗日神剧的画风,简直1个小时的时刻都是在紧张剧烈的战场上。
守城榜首日,日寇兵临宝山,战事危殆,十万火急。
守城第二日,敌众我寡,走对一步生,走错一步死。
守城第三日,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守城第四日,毙敌二百有余,伤很多,寇暂退。
守城第五日,数日激战,伤亡近半,援军、援军。
守城第六日,援军不至,仲贤殉国,尚存百余兄弟。
守城第七日,守土有责,誓与宝山共存亡。
比较敦刻尔克战争,宝山保卫战也是一场不可能取胜的战争,但国人却战争到了最终一刻;比较战狼,淞沪会战没有势不可挡的个人英雄主义;有的是铮铮铁骨的抛头颅、洒热血,影片开头的烦闷和特效的不完美没有掩盖住在场观众的眼泪。
到后边姚子青的战前宣导、雨夜点兵以及最终小兵的下跪,着实戳中了我们的泪点,从影院出来时,心里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堵着。
或许影片如果叫《姚子青》或许《宝山保卫战》能够让人更感兴趣,《保卫者》这个标签相对而言愈加欧美一些,比方漫威的保卫者联盟等等,加上国产抗日剧,也没有做前期的宣扬,观众对淞沪会战的不了解,使得群众对这部影片的重视度不高。
作为一部很实在的抗战电影,作为缅怀当年淞沪会战的各位先烈,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去影院感触当年的点滴情怀,现在,我们欠的是一张薄薄的电影票算了。
小编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不知名的电影,里面有那么一句台词,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过去是未来的养分,忘记了过去,结不出未来的果实。
将军孤坟无人祭,戏子家事天下晓!多么悲凉的一句话,多么可悲的世界,多么悲哀的时代。
也不知道是他们的悲哀,还是我们的悲哀。
若非坐在这办公楼里不能失态,我早已大声哭了出来。
即便如此,我的眼泪也不自觉得流了下来,我的心也是难受的不行。
内容摘抄
正面描写国民党军队的片子, 实际上国民党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共军主要是打下游击. 实际战争比电影里应该悲壮多了. 尤其是川军, 虽然日本没有打进四川, 但是川军参军最多, 出川抗日, 伤亡最惨. 比抗日神剧好看, 最后不像抗日神剧一定要以胜利结尾, 以全部阵亡结尾更显真实和悲壮. 看得让我热血沸腾, 热泪盈眶.
根据1937年宝山守卫战改编。
有的电影,已经没有办法只当做电影。
姚子青(1909-1937)本来已经决定不去看太暴力血腥的题材,今年却不知怎么,看了好几部战争片,钢锯岭、敦刻尔克,都是基于史实,但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触动还是更强烈。
屏幕上的他们在浴血奋战,屏幕外我的手边还放着冰激凌——有种无法忽视的内疚感,忍不住想那段苦难深重的岁月对我们现在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即使买的是不可退的电影票,也不止一次升起不看的念头,仿佛坐过山车一样,一部分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受这份罪——结果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远胜过山车,仅仅一个开头,就忍不住落泪;只要稍稍想到那段岁月前后不知多少类似的事,就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影片结束后,看到外面的繁华与和平,感觉仿佛是场幻影,或者只是这些鲜血与瓦砾的间奏曲。
碎碎念了这些,其实并不知道想说什么,只知道很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大哭一场。
喜欢那个女学生的情节,点到为止,处理得干净利落。
当她死去时,不禁想起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
(P.S.女学生洗浴着装的片段,那是赴死前的“正衣冠”啊)出演姚营长的演员,演得既有书卷气,眉眼间又带着一股冰冷狠决,非常有魅力。
最后看姚营长真人的遗照,倒是只觉温和。
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情节“老套”,回想起来确实有点,但觉得这样反而正好:这是一个早知结局的故事,用这样朴实到连过程都可以猜中的讲述方式,反而更加突出它承载的其它东西。
最后姚子青仿佛可以逃生,却留下来殉城,我第一个念头是觉得太过“浪费”,但人活着绝不是为了生存本身,这样的选择,得失之间,也难说得很……影片有很多次正面展现战场,各种炮火枪声,打仗的间隙却格外安静,姚营长这个角色本身就特别安静,这动静之间,显得那些不对战的时间有种特殊的质感。
如果说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满,那就是中间日记的字幕实在太仓促,每次都不够从头读一边。
反复出现的跪拜宗祠的镜头,看了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触。
一边是乡土、文化、传承,另一边是战乱、杀戮、死亡,姚子青行礼那一幕,仿佛另一个版本的岳飞受字。
后半部有一场动员,那些话平时听了实在是“假大空”,但在那时那地,却是再真不过再适合不过了……又,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专门讲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
***——“职等誓本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惟孤城无援,日久难支,恐人城俱亡,与大局无补,仍恳速援解围。
”姚子青9月5日电报1937年9月6日上午10时姚子青身死、宝山城陷落。
***捍卫者,捍卫的不只是国土……
因为看了八佰,才2017年有过这么一部电影,今天特来观看。
片子背景比八佰更悲壮,更惨烈,一边看也一边百度了姚子青的事迹。
整体看,无论编剧还是导演,再到表演,相比八佰都更胜一筹。
能感觉到创作者很用心了,经费有限,主景就是很有限的搭的一个局部废城,感觉摄影机都不敢转开拍,即使这样,我却感到诚意满满。
即使很难免的有一些煽情和女救护员的尴尬出场,但全在可接受范围,比起八佰的狂煽让人舒服多了。
影片里出现过好几个手榴弹飞身扎坦克的画面,八佰里也有,但是这个更让我感动。
按说八佰的制作水准班底配备远远高于此片,宣发更是没得比,但是我更被这部电影感动,数次流泪,战争场面足,节奏也紧凑,一些艺术处理和画面展示都有水准,没有拖泥带水,强行感动,凡是有情感的中国人都被姚子青和他的部下为国捐躯而唏嘘落泪。
比起八佰的主演们,这个的演员完全排不上号儿,但是毫不逊色啊,赫子铭的李大成插科打诨仍是血性汉子,塑造到位,姚子青的演员除了那个发型还有身高不够,其他完美!
抱歉我总是用八佰来比,因为同是淞沪会战的组成部分,都是描述正面战场,此片大大方方干干脆脆,有松有紧铺陈着自己的脉络,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不知名却更感动。
近几年看的不错的国产战争片了。
如果光从电影的角度评价,影片确实没有高票房的战狼2、敦刻尔克好看,导演太想求大而全面面俱到,反而缺乏重点、而细节又不经得住推敲(姚子青走出指挥部头也不回往后扔手榴弹那画面,找死没死成么;日军进攻都不找隐蔽成排上当靶子么,实际中国战场的伤亡比例远低于国共军队),大场面不及集结号,巷战还不如金陵十三钗。
好了,说了这么多不是,但瑕不掩瑜,捍卫者仍是一部值得观看、特别是值得让青少年集体观看的国产影片,很可惜,我去看那场,观众几乎难得一见的全是中年大叔,那些小时候估计都打过架的;现在的小孩,特别是城市的,估计没几个打过架,真要上阵拼刺刀,很难想象,战狼2那种子弹总打不着所以才那么多YY。
不过,现代战争已不需要短刀相见,先进武器一轮轰,干不过就投降吧,宁死不屈拼到底?
可能被当成恐怖分子。
影片的一个很大价值在于忠于史实,展现了国军正面抵抗日军的惨烈,主要是武器不如人、打法不如人,节节败退不可避免,谁上都一样;虽然解放战争解放军也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但真和日军拼,不好说,反正日军对英美军时也不弱。
不服气就看看今天的国足吧,十几亿人口,连叙利亚都打不过。
正面战场,你死我活,不成功便成仁,那需要多大的信仰和情怀?!
大多数所谓的逃跑只是一种撤退,游击战就最典型,我就偷袭你,打不过就跑,有啥不好意思的;但千万不要诋毁正面抵抗的国军,尤其是那类以身殉国的将士,影片中的姚子青只是无数烈士中的一个。
向抵御外族侵略中英勇殉国的烈士致敬!
印象里战争进入我观念的宏大主题,是在阅读到有人总结说人类文明的三大永恒主题(宗教,战争,爱情)之后,战争这个词开始有了相对来说重要且深厚的概念。
从上学开始不管是课本还是身边环境,都会高频的出现【日本鬼子】【打仗】【抗日战争】【侵华战争】等字眼以及情结(甚至在老家还存有当年的防御军事防空洞以及传言被乡人所杀之日本鬼子埋尸处)。
在大学之前,囿于历史知识的局限以及个人的认识缺陷,确实对日本怀以仇恨,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变了我对日本,对战争的看法。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沉默是金(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33648/想要去看电影《捍卫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知乎里有评论称这是近年来国产抗战电影的逆流。
自然是因为它的题材。
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之前的宝山之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少将姚之青带领部下誓死抵抗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军队,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逆流之一在于它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而且没有共产党的人物在内,除了片尾出现伟大的毛主席对姚之青的赞赏之外。
出于对已有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维护,我们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荧幕上都很难见到国民党军队的身影,如果出现,要么是和共产党共同抗日,要么是与共产党为敌。
也就是说,要么敌要么友,但绝不能做主角。
而这部电影中不仅是做了主角,而且还颇有赞赏的意味。
这自然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也难免院线场次少的可怜。
这是其一。
第二,是对人性的还原。
自从解放以来,主流文化便刻意升华军人的形象,甚至产生一套滑稽的模式。
现在大行其道的抗战神剧里的套路,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会拐弯的子弹等等,其实也是这种模式的延续。
最近又出了包子雷,由此可见我们的想象力之奇特了。
在这种夸张的模式之下,对应的是对人性的过分的升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看到主人公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样子。
戏里说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看其实是都有一颗钢铁的心。
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能看到有被炮弹吓得尿裤子的士兵,怀里揣着护身符的小兵,以及老想着去调戏女医生的连长。
这种还原其实已经在个别电视剧里有所体现,电影上我看还是第一次。
我们之前的模式讲求的是正面人物要伟光正,相应的反面人物就该是猥琐邪恶又卑贱。
如果是因为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有意“丑化”的话,这反而有了负负得正的效果。
就像wg期间的《金光大道》,站在现在的立场来看,里面那几个地主和有些小资产阶级思想残余的农民倒闪烁出人性的光芒来。
这部电影能做到这两个突破,自然是国产抗战电影的进步。
然而硬伤也很明显。
摄影实在差劲,镜头晃来晃去,没有中心,连简简单单的正反打都不自然。
开头是一段街垒战,镜头跟在士兵身后,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
后来开始阵地战和白刃战,镜头反而乱的不可开交,不仅人的动作看不清,就连整个部队的行军也看不清。
如果说是为了增加一点紧张感的话,那也未免太过了。
剪辑也很莫名其妙。
本来镜头就没怎么做好,剪辑师难道也自暴自弃了?
有那么几段镜头实在匪夷所思。
比如女医生擦身,和故事主线并无关系,只是展示了女主角优美的身体线条和白皙的肤色而已。
所以我只好理解成女主角已经预感到她会战死沙场,所以决定“整装待发”。
陈继光和葛若男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人物,值得去打磨一下。
性格丰富不了就做个简简单单的扁型人物也好,突变可实在接受不了。
相比而言,倒是揣着护身符的警卫员个性蛮丰富。
最严重的硬伤和国产片如出一辙,就是技术细节太不用心。
人被炸弹炸起来之后竟然在空中完好无损的翻下来,观众当然知道那不过是假人,但假到这个程度可有点过分了。
另外,道具组也太拘谨于血浆包了。
不必说如昆汀一样大洒特洒,至少也得让脸上蹭的像一点啊。
吐槽这么多,自然也是因为有所期待。
该片给我的亮点有,一,战士们的家乡话说的很亲切,日本军官也说起标准的日语来(我看了演员表,的确都是日本人,可谓非常有国际精神了)。
至于刘连长的《天涯歌女》嘛……不做评价。
二,主演表演自然,很沉稳。
不知道是不是也借鉴了原型人物的性格,或者也像梁家辉一样写过人物小传?
看他正值壮年,倘若以后能一直坚持,必有可为。
不过。
这里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三,战前动员很感人。
我也看过不少抗战片,里面都有过战前动员的场景,最夸张的竟然是讲起mks主义来,往往流于假大空,令人作呕,既不亲切也不热血。
姚子青的动员则很有效果,因为他说的不再是一个宏大而空泛的概念,而是因势利导说,我们的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四川,你的湖南,你的广东!
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审查吧,又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效果。
我给他打四颗星。
它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已经有了可贵的进步,但距离一流仍然相去甚远,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非技术层面。
希望后来能有更好的类型作品面世,早日扫清抗战神剧的余毒。
希望我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
与其说电影,不如铭记这段历史。
宝山县(现上海市宝山区),位于上海北郊,东接长江入海口,有十多公里狭长的河岸线,同时宝山南临黄浦江以及杨浦、虹口、闸北和普陀四区,是淞沪会战中的战略要地之一。
而宝山县城就位于河岸,临近黄埔江的凸出位置,是当时国军左翼作战军的主要据点。
“八.一三”事件发生10日后,8月23日,日军上海派遣军所辖20多条船舰悄然抵达上海,开始在宝山沿岸登陆,并占领宝山县城和吴淞炮台。
此时国军的大部分部队还在上海市区。
由于宝山沿岸部署兵力较弱,国军急增包括姚营所属98师在内的两个师和一个炮兵连,加入左翼作战团,围歼登陆日军。
但迫于国内舆论压力,未等98师等主力增援到达,国军便开始攻击,虽然收回吴淞与宝山城,但伤亡惨重。
随后,因战势紧逼,国军前方阵线形成伤亡过重即由后来部队补充,类似车轮战的态势,“不能彻底集中兵力,形成重点”,逐渐失去了进攻的机会,变成一味死守硬扛,以至于最后连番号建制都陷于混乱。
8月26日凌晨4时,98师583团赶至宝山县城以北的狮子林,歼灭此处登陆的日军。
当日,国军第18军98师292旅583团第3营姚子青营即奉命驻防宝山县城。
583团主力则回驻县城北部月浦镇。
8月31日,日军再次强行登陆宝山县城以南2公里处的吴淞镇,国军与其激战不敌。
9月1日,在日军海陆空的围击下,吴淞、狮子林再度陷落。
如宝山县城再陷落,日军在县城南北登陆的部队将形成联合之势,国军将完全丧失主动把日军逼回。
9月2日,日军陆军第3师两个联队由狮子林逼近宝山县城,日军空军开始轰炸宝山。
9月3日,日军继续轰炸宝山城。
日军向城内撒传单劝降,被国军守军拒绝,海上舰艇开始炮击宝山西面的炮兵阵地,并开始在县城外围发动地面进攻。
与此同时,国军与日军在县城北部月浦镇附近发生激战。
日军轻敌,以为月浦无大部队防守,结果遭遇国军顽强抵抗。
在98师增援下,日军被迫撤退。
9月4日,日军与98师再次在宝山以北交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日军一大队长阵亡。
宝山县城情况危急。
固守宝山城的姚营向98师师长夏中楚表示要“与县城共存亡”。
9月5日,日军增派一联队和坦克部队从宝山县城西发动攻击,而国军增派第6师部队由于日军猛烈的炮击,无法靠近宝山城,只能后撤。
县城遂成孤立状态。
此时日军三个联队前后夹击宝山县城,姚营不顾一切彻夜与日军鏖战。
9月6日晨,日军再次以坦克冲入县城,姚营与日军在城内发生激烈巷战。
所剩士兵躲在预先挖好的地洞中,将剩下的两挺机关枪架在洞口,密集向日军射出……7日傍晚,全营守军在猛烈肉搏之下,壮烈之牺牲……
三种影片必看:硬科幻,环保片,纪录片。
《捍卫者》不属于以上三种,但一部优秀的剧情片是可以拍出纪录片的感觉的,尤其是这种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一开始我对“抗日片”也是拒绝的,但看过该片的预告片之后就觉得此片并不简单,可以一看。
由于参与了该片的宣发活动,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放映结束的时候我很想站起来鼓掌,这种感动是真实的,印象里已经很久没看过这种走心,用心,无硬伤的国产片了。
从布景到服装,每一个细节透露出“认真”,可谓非常考究,即使我没亲眼见过国军的军服,电影里的服装也足以令我信以为真。
演员的演技更是没话说,我见到导演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您调教演员真的很棒,没有一个角色是不必要的”。
“用眼神演戏”,这是对一个演员很高的评价了,而该片中的每一个主角都做到了,男主角虽说情绪收的有点紧,但爆发起来相当有力度,演出了一个世家子弟,书生军官应有的士族气质。
女主角本人跟电影中的角色还是比较接近的,也算是本色演出,毕竟是影后,又是量身定制,其在片中表现可想而知。
我会给这个电影打8.5分,其中有0.5分是打给投资人的。
我在想,为什么这么一部中小成本的电影反而拍的这么好,这应该跟影片的“初衷”有关,一部就没打算赚钱的电影,自然会更注重影片本身的品质,而不受很多商业炒作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电影会做的更踏实更纯粹,更接近人性,便更能打动人。
我向导演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必须二选一,您会选择更高的评分?
还是更高的票房?
” 我觉得他回答的很好: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电影才更有意义。
是啊,有多少观众曾饱受“抗日脑残片”的摧残,会以为打仗就如同儿戏一般,于是总叫嚣着战争;有多少人会以为游击队和民兵才是抗日主力,而忽视了国军几百万军人的牺牲,这不公平。
我一直在等豆瓣网给出这部电影的总评分,观后感写的晚了些,不知如今的豆瓣还是不是曾经那个豆瓣?
有没有“变质”?
但我知道好的电影就是好的电影,这并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不受任何人任何组织的影响,即使我没有参与宣发也一样会去电影院看它,也会给出一样的评分。
这就是我所能表达的对英雄们的致敬。
成本低,画质是电影频道那档次的。剧情中规中矩,每个渲染的细节基本都能猜到导演会怎么用,但依然会被感动。这片子可以说它俗套,但没法说它不真诚不用心。导演并没有因为战史资料缺乏细节就胡来,在群魔乱舞的抗日神剧里,这是一部良心之作。遗憾是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
当看到大和号主炮打硫磺弹...就看不下去了
俗套依然有,但好在没有夸大,真正的壮烈不需要神化,至少让你记住了姚子青和他那六百条汉子。(十八军确实能打,有机会去上海瞻仰下那条子青路)
热泪盈眶,为这铁骨铮铮,为这家国情怀。难得一见的国产抗日片,不夸张、不狗血,我们经历过那么多山河破碎、国恨家仇,只是缺好好述说的人。姚子青与六百将士令人动容。纵然是敌众我寡孤立无援,不过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丈夫许国不必相送。管虎的《八佰》要是比这片还好,我就给他五星。
打战场面小拍的断断续续 啥都沾点啥都拍不好 女主加一星 爱国情怀加一星 仅此
这个水平我只能给3星的,这个题材多给一星,再给感觉良心痛了
都什么年代了,国内这帮导演拍战争戏跟国际起码还差五十年以上。
操,给看哭了,憨批李大成浮夸演技与装甲车同归于尽的时候,那句“营长,欠你的十鞭子下辈子再还你”直接泪崩,最后姚子清率23名残部坚守宝山城进行惨烈巷战,真的悲壮了啊。中国人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中华民族不该忘记这段仇恨!
纯属一网剧啊...摇了我吧,真看不下去
很神奇哇,最后生存下来的两个小子可以接着八佰的开头嘿。这部主题故事也挺像八佰,但制作和混乱的剪辑真的很难入戏。可惜了
有些事可以不感兴趣,但是必须铭记。
从《八佰》豆瓣评论中发现的,以前都不知道这电影,也不知道这战斗。从历史的角度说,这个战斗更能表现牺牲为国的的精神;当然,任何为国牺牲都是值得尊重的。和历史真实接近 ,没多少煽情,自然就会感动;烟火效果也不错。演员表演中上水平,虽然没啥名演员,但也没小鲜肉。影片拍摄地有硬伤,宝山并没有山。扣分项。
拍得挺有章法,比较热血,演员表演比较沉稳,女主有些一般,过于干净。一部没有明星、没有大投资的战争电影,能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看得出创作者下了一番工夫。
上头让你撤退,你偏不走,带着剩下的兄弟们一起赴死。好一个敌不退我不退
评分仅从观影角度来评,无关其它
拍的不好
今天是在四川的第四天,逛完了建川博物馆,了解到了淞沪会战的悲壮和惨烈,恰巧回到宾馆,第一次打开电视就看了这部电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白瞎了这么好的题材。战争场面还是群殴,没有散兵线,没有正面展开,没有豆豆车步坦协同,拿着热武器一拥而上,真这么打一个炮兵连三个齐射就能打扫战场了
场面精彩,用心了,鼓励一下。
手法很平庸,甚至有点稚嫩,但全片没有假大空和怪力乱神,就是在演绎一场前线保卫战,放在网大里算得上良心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