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性,孤独,感情的一些琐碎。
寂寞小男孩的大背包,头顶上灰蓝天空里若隐若现的红气球,喧嚣的街道,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红气球只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脆弱,在那一刻一览无余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
背景音乐是安静的钢琴,缓缓宣泄着,清亮干净。
穿插杂乱的镜头和情节,低迷的法语,很可人的小男孩。
感觉上这不像是一场电影,反而像是一场对话,彻头彻尾的倾诉,面对面的。
La Voyage du Ballon Rouge (《紅氣球之旅》)本身是受奧賽所囑向Albert Lamorisse1956年的Le Ballon Rouge (《紅氣球》)致敬的命題作文,因此侯孝賢籌拍時爲了瞭解奧賽,便去瞭解印象主義。
印象派繪畫重視光影捕捉、記錄瞬間的特質所釀造的節奏和氛圍讓他産生了“用這種方法去捕捉也不錯”的想法,力圖表現人在“瞬間的短的時刻(moment)...的表情”。
實際上,擅用長鏡講求場域的侯孝賢對時間的理解,和追求當下主觀印象的光點派不完全一致,而更貼近柏格森式的“绵延”(durée),人對“現在”所做出的反應從來不是獨立環節,而是与過去的經歷和記憶相關聯;真實的“現在”不是一個獨立瞬間(instant),而是与記憶相關聯的綿延的時段(duration)。
侯在訪談里講到時間的延伸,就說“每一個人基本上是活在時間裏面,他不是活在當下,當下是一部分,但他一直受著過去種種所左右”。
另一方麵,侯在此片里主張演員即興演出而不完全拘泥于劇本,給他們一個情境,讓演員自身的氣質慢慢填滿空間。
臺詞動作都親切日常不刻意,而故事是種植在軀體里的。
即使脫離了臺灣本土經驗和東方傳統哲思,《紅氣球》仍然是我們熟悉的侯孝賢,時間緩緩流動,一個個長鏡就像生命本身,一次經歷,沒有take two。
侯給單親媽媽戲劇工作者比諾什設置了1968薩特年代熱血激情的過去,愛情失敗后本想交託兒女于老父但父親抱恙,只好獨身帶著七歲兒子西蒙在巴黎生活。
這一角色設定的具體背景并未在影片中出現,但成爲比諾什在木偶劇目工作中的激情、知識女性對生活的真摯的最好注脚。
來自北京的電影學生宋方在巴黎畱學,課餘當保姆掙一點錢。
她的出場由始至終都是簡約淡然,清瘦獨立像《咖啡時光》里的一青窈。
一個是單身母親,一個是兼職保姆,兩人就此交碰,于西蒙這一點開始,故事在“當下”的平面上展開。
絲絲點點記憶在不經意時揭露,像我們的生命,現實的縫隙里回憶猶水滴落,走了神。
西蒙的回憶里有童年時帶他去咖啡店喝果汁的姐姐,投幣選94號,Charles Aznavour就在點唱機里情深款款唱出Emmenez Moi,“帶我走”。
沒有出席的爸爸,一歲還是兩歲,帶他去游戲機室學會的pinball延續至今。
比諾什的記憶是兩盤家庭錄影和一次快門,沒有人知道她在《張生煮海》里那麽用情,是否因爲在戲劇里想念自己的人生。
《張生煮海》被布袋戲師傅阿鐘帶去了巴黎而比諾什學得中式唱腔,宋方則時時擕帶DV以致敬之名記錄紅氣球的踪影,顯然呼應了跨國時代的文化交滙大潮,但更巧妙其實是片尾麯Tchin Tchin,華裔觀衆一聽便知改編自蔡琴,《無間道》里出現過的《被遺忘的時光》!
Camille的版本在末尾點了題:chin chin, a toi mon ballon rouge... 以時光歌頌時光,五十年后記憶跨洋,藝術永生。
影片臨近尾聲時的后印象畫作出自Félix Vallotton(1865-1925) ,主題亦爲小孩与紅氣球。
世紀交接時的西方現代畫壇受一派東洋風浮世繪影響,不講究景深透視和光暗,以顔色、平面印象和情境為顯,老師問,這副畫的視角何在呢?
好像是從高處俯視,又好像是旁觀平視。
就像電影中的紅氣球。
它要表達快樂還是悲傷?
草坪上光明一半,陰影一半,喜樂有時,悲情有時。
是爲《紅氣球之旅》,事關童年,初見人生。
Tchin tchinDans le bleu du soirTchin tchinPomerol ou PommardJe chineSur les bords de LoireTchin tchinOu j’ai perdu l’espoirTchin tchinSaveurs oublieesLe SpleenDe la veuve faneeL’abimeFlatte mon palaisTchin tchinJe trinque a ta santeSouviens toi nous qui aimions la vieLe lait chaud la cannelle et l’eau claireA present nous buvons toutes les nuitsUn nectarAu gout amerTchin tchinLe ciel se fait lourdTchin tchinTrop de Saint-AmourChagrineA la lueur du bougeTchin tchinA toi mon ballon rouge--港片「無間道」讓蔡琴主唱的「被遺忘的時光」紅遍大街小巷,這首歌現在被法國歌后卡蜜兒重新譜寫和翻唱為法文歌曲「親親」,這首歌也成為導演侯孝賢新作「紅氣球」主題曲,他並為「親親」剪輯畫面,完成個人的首支音樂錄影帶。
卡蜜兒(Camille)1978年出生於法國巴黎,擅長融合新浪潮、Soul、Bossa和法式復古等音樂元素,加上戲劇性的嗓音,歌聲瀰漫視覺化的感官體驗。
自2002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以來,卡蜜兒在法國歌壇地位宛如「法國的阿妹」。
2007年曾獲邀為電影「料理鼠王」演唱主題曲「Le Festine」後,在侯孝賢邀請下,挑戰蔡琴經典作品「被遺忘的時光」。
「紅氣球」在法國巴黎拍攝,是侯孝賢首度與法國女星茱麗葉畢諾許合作,去年獲邀成為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開幕片,片尾主題曲「親親」(Tchin Tchin)有畫龍點睛之妙,為影迷濃縮回顧整部電影的細膩美感。
侯孝賢原本想直接使用「被遺忘的時光」作為主題曲,但卡蜜兒與侯孝賢詳談後,卡蜜兒隨即根據劇情,親自填寫描述「向人生乾杯」意境的歌詞,並翻唱成為帶有Bossa與Soul風味的單曲「親親」,由於與電影情境很契合,侯孝賢覺得很滿意。
台湾导演侯孝贤迄今为止拍摄过两部非母语影片,不约而同都出自所谓“致敬”的名义,但事实上却与致敬对象的关系不大,看过《咖啡时光》的观众就很清楚,完全迥异于小津安二郎的作品。
这部《红气球之旅》如出一辙,表面上看是致敬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Albert Lamorisse)拍摄于1956年的短片《红气球》,但无论影片主题还是其核心象征意义,已完全脱离原作的约束。
侯孝贤尝试用自己的拍摄方式去完成这部奥赛博物馆的命题作文,并自然融入华人文化以及东方人的观察眼光。
进入到千禧年之后,侯孝贤的作品逐步淡化叙事,着墨于人物状态与环境氛围。
从《千禧曼波》开始涉足这种氛围营造,到《最好的时光》三段式的反复实验阶段,而《咖啡时光》和《红气球之旅》则意外地获得在异国拍摄的机会,领略不同文化与环境的气息,从而进一步拓展这种淡化叙事的实验风格。
这部《红气球之旅》和《咖啡时光》一样没有一个鲜明的叙事核心,如果说《咖啡时光》里一开头透露出女儿未婚怀孕这个“情节”,延续到最后她向家人摊牌的结局,尚且能让人看到传统叙事电影的依稀轮廓,那么这部《红气球之旅》完全是琐碎的生活流片段,观众无法预测和期待会出现所谓的戏剧高潮。
一个脾气变幻无常的单身母亲,一个孤独敏感的小男孩,一个来自北京的留学生兼职保姆,三个人的生活轨迹意外地产生交集。
影片具有虚构与记录的复合意味,片中的女留学生本身也是在法国念书,而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自己一直对传统中国文化感兴趣。
侯孝贤再次施展其长镜头的魅力,极致地还原出法国人生活的每个细节,通过精准的摄影机位和角度去捕捉生活的节奏和诗意,特别是大量隔着玻璃和镜面反射的画面,朦胧的光线和模糊的人像刻画出角色间彼此疏远而孤独的心态。
而同样精彩的要数室内空间的调度,剧中不少场景发生在女主角的复式小公寓里,从餐桌到厨房,再到客厅和阁楼。
缓慢移动的镜头记录着人物在狭小空间里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加上全程即兴的台词对白,流露出栩栩如生的日常烟火味。
接近末尾盲人调音师登场的一幕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一面是调音师在校准琴键音色,另一面是女主角在门外和邻居吵架,之后进入公寓怒气未消地跟女儿通电话,儿子坐在电视机前打游戏,留学生保姆则在一旁静观其变,整个画面就像孤独的行星彼此在轨道上行走,却没有互相打扰,钢琴发出的单调乐音甚至成为了背景音乐,不经意地捕捉到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质感。
据说侯孝贤十分喜欢法国导演的《红气球》,他认为原作足以代表那个年代的法国,于是将红气球和男孩的情节延续到他这部作品里。
然而,在影片里神出鬼没的红气球有点让人摸不透其真实用意,有点突兀感。
其象征意义似乎跟原作有所出入,它更像是用中国传统思维对西方人的观察和迷思。
这种剧本中嵌入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布袋木偶戏大师、从北京来到巴黎的留学生,以及同样迷恋中国文化的女主角。
这些打破东西方文化壁垒的人物设计也许在暗指全球化的思维意识在法国的畅行无阻,但这个似有若无的话题跟影片的生活流气质又完全搭不上,令观感有所打折。
有那么几个导演,每部电影我都是必看的,比如日本的北野武,韩国的许秦豪,香港的许鞍华,台湾的侯孝贤。
只是这些导演的拍片速度总是那么缓慢,让人等的心焦。
曾经有一个导演让我等了许久,结果去年发现我再也等不到他的新作,伤心不已,那就是杨德昌。
所以,每次遇到我喜欢的导演的新作,我心里都会默念一声:阿弥陀佛,阿门,上帝保佑。
这次见到侯孝贤的新作,却是一部法语片,让我一下子有点纳闷。
侯的转变真快,拍完乡愁电影,拍现代街头生活,在日本喝完咖啡,又来到法国放红气球。
只不过这样的海外辗转,不知是不是因为台湾电影不景气的不得已。
但不管是不得已还是墙花花香,即使银幕上讲的是一口鸟语,依旧有着浓郁的侯孝贤风格。
只是,日语与侯孝贤的搭配似乎比法语与侯氏风格的搭配更为协调。
此部电影的女主角是我最爱的朱丽叶比诺什,因为她往日的形象总是那么果断坚强。
此部电影里的朱丽叶却没了往日电影里顾盼飞扬的雍容自信,变得家常女人般神经质且郁躁。
她总是跟人说,我很好,我没事。
其实,她很少有快乐的时候。
她没有男人可以依靠,她想念自己的远在她方的女儿,所以她总是很忙碌,忙碌且无秩序,因为这样也许会让她充实一些,不会去想那些快乐或不快乐的问题。
朱丽叶的这个角色诠释的很好,把一个中年妇女无法言说的抑郁表达的很彻底。
这部电影的拍摄有点类似王家卫的手法,没有具体台词的,侯只给朱一个范围,让她自己发挥,于是朱丽叶就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情绪,也许这样的自主和创作性的角色,让她更有乐发挥的余地。
这几年,她的戏路有不少拓宽,常常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虽然她不再有《蓝色》时的清丽优雅,《浓情巧克力》里的风情妩媚,但却让人觉得,她是一个真正成功的好演员。
电影里另一个主角是红气球,象一个引子,在电影里穿针引线。
红气球在我的理解里,该是属于美好回忆或者希望之类人们想去追寻却总也抓不住的东西,似乎很近,却永远也够不着。
但它却总是在那里,让你回想或者向往,即使仅仅是想法,却也让生活变得生动,有意义。
片尾处,那个小孩在追一个红色气球,彷佛也在追寻失去的心爱之物般急迫,这也许正是侯导想说的,当然,也可能是我的臆测。
看电影,能看出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收获。
电影虽然没有激烈的剧情转折或者冲突,一切都像流水一般缓缓潜行,长镜头表现着生活的真实感,不枯燥,也不刺激;不激烈,却有韵味。
侯孝贤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其实我开始时候并不知道《红气球》这个电影,奥萨博物馆想拍纪念影片是个引子,之后在写剧本的时候才查到,《红气球》在法国是个经典,然后才想到去用这个经典的东西。
侯孝贤之前做功课的时候说他看了印象派的画,之后觉得用印象派的手法去拍这个电影应该很搭,事实上这部电影尽管用了法国的演员,在法国拍摄,他自己也说借鉴了许多经典的或是从未尝试过的手法,但整部片子依然绝对的侯导风格,带有他个人浓重的痕迹。
对于侯孝贤拍片的方法,我之前有看过他拍摄《悲情城市》时候的剧本。
真的只是场景设定而已,有些场景描述甚为简单。
基本上来说,他的拍片方法是运用演员的独立自主性去进行创作。
这里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我把任务抛掷给演员那么轻松的动作,说写字有手感,语言有语感,那么侯孝贤就是在很多时候跟着自己的导感走的那么一个人,尽管他不知道具体的,可是他知道他想要的那种情调类的情绪类的东西。
他需要的东西是抽象的,具体的表现形式,留给演员二度创作,一遍不行来take 2,直到达到他需要的那种抽象感觉出来为止。
而比较这部《红气球》和之前的作品。
我认为和《咖啡时光》最为接近。
我个人比较偏爱《咖啡时光》,也许是日本元素更对我胃口一点。
同样是在异国取景拍摄,同样是外国演员,并且同样是类似的创作手法。
在异国拍电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比如《咖啡时光》里那个浅野忠信和女孩在两列轻轨上互相凝视的这一个镜头,就拍摄了整整一天,原因是得不到日本新干线的交通调度允许,然后两队人马就坐了一天的新干线,来来回回就为了等到两列新干线擦肩而过停下的那一刻。
在法国同样是障碍,语言和地形都不熟悉。
但《红气球》非常棒的一点就是让朱丽叶比诺什来演,她本身是个非常出色的演员,尽管侯孝贤并不知道她在规定情境下说的台词具体是些什么,但完全可以从她到位的形体神态里看出她在表达什么。
她塑造了一个十分丰满的角色,一个性格十分焦急的,有着酷爱的事业和孩子的母亲。
剧本本身只是还原了部分这个母亲在社会中各方面的一些生活,也就是表现她在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人生之后,而达到的生活状态。
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场景设定,很平凡,却处处蕴藏了历史,回忆,一个人的过去。
和《咖啡时光》里的童话故事一样,《红气球》也在里面设定了微型的戏中戏,木偶剧“张生煮海”。
这些特别的手段,让电影充盈了童趣,镜头像好奇的孩子,静静的注视着新鲜可爱的东西,想从中一探究竟。
他们零碎的拼凑出生活的原来面貌,真实之极反而不真实了——我是指不像一部常规的电影了。
另外一个演员宋芳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安静,害羞,做事谨慎,有想法,就是一个最平常的中国内地的小孩的样子。
虽然有些时候看上去有些傻傻的,但不善言辞也正是中国人性格中的一个普遍元素。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圣诞节,朱丽叶匆忙的从外面回来,宋和朱丽叶的朋友在做鸡蛋饼,她给每个人都带了礼物。
最好玩的是,她拿起塑料袋在儿子面前摇晃让他猜是什么,幅度大到让塑料袋碰晃了吊灯——多么冒冒失失而又天真的母亲呵。
而且她也给宋带了礼物,尽管宋只是她儿子的保姆。
这场戏我在看的时候,我甚至感觉到朱丽叶进门时候携裹的那股寒冷,被屋内的温暖所驱散;而她的鼻尖和手指注定是冰凉的,这些也同时被家里的空气所解冻了。
非常生活化,演员随机的台词也相当好。
红气球始终漂浮在巴黎的上空,从电影的开始贯穿到末尾,从巴黎的街道直到奥萨博物馆的屋顶,一直到很远很远。
正如侯孝贤所说的,《红气球》他认为是法国的经典,50年代的经典。
这个气球就像一个来自50年前的老灵魂,安静的漂浮在巴黎的上空,在不远处静静的观望在时间里人们的喜怒哀乐。
有些人看见了,也有些人看不见。
其实最后那场戏,博物馆看画,导演借片中老师之口问了很经典的问题:红气球代表了什么?
而孩子们的回答或许能给人们些启发。
比如是一个男孩给的玩具,比如是一个幽灵,或者是快乐的情绪。。。
法语版本的《被遗忘的时光》想起的时候,这是《红气球》给我最大的惊喜,和蔡琴那经典的演绎完全不同的是,这首翻唱轻快明了,融合着现代的爵士和跃动,随着音乐红气球和鸟群一样越飞越远,就像一段已经逝去的时光,逝去的就逝去了。
没有沉重也没有悲哀只有依稀有些小小的伤感,我们还有更多更好的时光等着我们去度过。。。
因为有看《咖啡时光》三次都昏睡过去的不良记录,新竹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提醒我数次,这片子非常有可能从头到尾就是红气球在飘动的长镜头。
找到座位之前,扫视了一下周围,居然有好几个家庭都带着小朋友来看,可能由于主角是一个小男孩的缘故,禁不住在心里暗笑,“你们可真不了解侯孝贤啊。
”已经做好睡觉的准备,却被侯的记叙方式打动。
这是一种熟悉的记事方式,随时可以开始或结束。
因为这部电影是关于记忆的。
红气球有相当的暗示意义。
大概我比较喜欢这样老套的文学手段和电影结合成一体,没有一个确切的故事,只是带着我们走进日常生活:放学回家的路上,房东和房客的争吵,留学生做保姆,带着孩子的离婚女人。
可是这些被侯沉着又诚恳的镜头编排起来,穿插了对记忆的阐释。
小孩子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于是SIMON的回忆停留在一个夏天和姐姐一起游戏的场景,他看见红气球时,电影系学生SONG FANG看不到。
而关于BINOCHE的回忆,影片中只有一段:她在离婚前,为SIMON和他的姐姐拍下一张照片。
红气球几次飞近窗前,隔着玻璃,色彩有所变化,这也暗示了记忆因为时间的距离,就会显得模糊不清,随风摆动。
侯通过几次这样的类似的片段来突出记忆的特性。
对于真实生活的处理:我们一步一步看到琐事之后的全貌,侯藏起了母子俩的住所一部分空间,直到最后,才让我们知道SIMON的房间以及房子的全局。
记叙不紧不慢,作为学生的SONG FANG拿着DV拍SIMON和他的童年,而侯在其之后记录整个故事,任其随着细节游走,我想,这里,侯想说的是,他其实是影片之外的SONG FANG,只是做着记录的工作,只是想把握一个隐约的念头。
影片最后,老师带着小学生们去博物馆参观绘画,画中的小孩子奔跑要拣起一个红球,当老师问到这画体现了欢乐还是悲伤时,一个男生学大人样发表意见说:有一些欢乐,有一些悲伤。
侯还是忍不住给记忆一个定义,但这定义并非明确的,一些欢乐或一些悲伤,其实正如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哪怕记忆已和我们拉远距离,像气球一样俯瞰我们的每一天。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法国学电影的中国女孩宋,在Susanna家兼职保姆,照顾小男孩西蒙,与这一对单亲母子之间的交往和故事。
(啰嗦一点情节,人老了记性不好。
宋成为小男孩的好朋友,每天她都带着摄影机,记录生活,也与西蒙合作拍摄了《红气球之旅》的短片。
Susanna是一位木偶剧艺术家,出身这一传统的戏剧世家,她也有一个正在布鲁塞尔读高中,原准备考到巴黎上大学的大女儿,路易斯,但是在两年前和丈夫皮埃尔离婚时,路易斯同皮埃尔一同离开巴黎。
两个专注艺术的人大概是难以搭伙过日子的,皮埃尔离婚的原因是说自己要去写小说,从家庭中出走,又漂泊至蒙特利尔。
这对母女生活十分不易,再加上居住在楼下的皮埃尔的朋友马克长期欠缴房租,给Susanna的生活带来颇多烦恼,对女儿回巴黎上学的热切之情也被她的计划冲淡了,生活给这位文艺女艺术家烦冗的日常,她一直以来都在坚强地前行,调整,不论是事业还是家庭,孤独的西蒙也在成长,一面乖巧地学习和玩耍,一面缅怀曾经浓郁的亲情。
)开篇是呼唤气球的小男孩,唤而不得,男孩便走下地铁站,气球环游城市也随缘来到站台。
有关气球的各种镜头将这一物体拟人化地呈现了,在漂流城市的过程中,它经过熙来攘往的人群,车流,但是无人发现,只有孤独的小男孩与它静默相照,这让我不禁想到《柏林苍穹下》的小男孩和楼顶天使的相望。
穿行在现代都市中,他们都以一种天真自由的气质,成为充满灵气的游荡者,漫游者。
在开篇小男孩和红气球的相遇和告别是男孩坐着列车远去了,正如结尾展馆的那幅油画,追逐红气球的孩子,一边奔跑一边失去,一半明媚一半忧伤。
两个场景首尾呼应,让我想到朴树《旅途》中的那首歌,孩子失去了他心爱的气球。
这大概就是成长的滋味,那些天真,那些梦想,那些温暖的记忆,注定远去。
但是远去不是失去,记忆因被铭记而不会冲淡,人也可以去行动,去唤醒一些珍贵的情感。
比如说Susanna把曾经祖父和女儿的影像重新转成CD保存,Susanna把有关中国文化记忆的明信片保留多年,而西蒙也在游乐场和弹球游戏中独自重温父亲和姐姐的陪伴,那些美好仿佛不曾远去。
红气球不曾远去,它曾多次光顾西蒙,在窗边,在阁楼上,在展馆上空,温暖着尘世中的心有理想,内心柔软的小孩,以及大小孩。
宋想拍的电影《红气球之旅》是通过技术实现的,绿色衣服的西蒙拿着红色气球的影像,通过颜色处理可以将人物抹去,只剩下红色气球,实现“物件叙述”这一创意的语言表达,这似乎也是当代技术至上时代人的生存隐喻。
这部电影说是致敬法国电影《红气球》,也借宋在电影中也提到,还没看待会儿看。
木偶戏:从木偶戏的表演形式看,是人们躲在木偶后面,配音需要,有时女人要变成男人。
来自中国的木偶戏受到Susanna的邀请来到法国演出,并对古老的《张生煮海》进行再度创作,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互读,一方面现代都市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无效沟通,特别是在Susanna支离破碎的家庭中,另一方面人类却在艺术和感情上可以相互理解,毫无隔膜。
在演出结束后,Susanna、中国木偶戏艺术家和宋三人在列车上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窗外光影变化,仿佛在诉说木偶戏从古至今流传曾走过的冷暖和艰难岁月,列车飞驰,窗外的阳光持久地照耀Susanna,倚靠玻璃的她早已陷入回忆的光影隧道。
《张生煮海》高扬对爱情的追求,勇敢和希望,有着看透生活但依然热爱的英雄主义。
这也是Susanna的个性,戏梦是人生。
都市空间与生存状态:玻璃与镜子,橱窗和车窗,这些虚幻的倒影和流变的风景,都是都市空间的典型景观,一方面构成高速交通下的典型节奏,另一方面视觉化了被规训的时间。
墙上的涂鸦的红气球和飘在空间的红气球相互触碰,男孩与玻璃上自己的倒影相伴,在机械复制的现代城市中,成双与集群的表象下依然是孤独的个体。
镜像虽然是虚像成像,但是却是人真实的情感空间的再现。
比如说回忆中路易斯带着西蒙听歌《带我走》,一旁的大镜子只映出孤独的小男孩的头部,长镜头不断向观众强调这一心理外化和暗示——即将迎来的是孤独成长的日子。
侯孝賢前應日本松竹公司邀請拍過日本片《咖啡時光》,近期又得法國奧賽美術館(Musee d’Orsay)贊助拍攝法國電影《紅氣球的旅程》。
新片沒有採用一鏡頭、一場戲的拍法,但仍可以保持他過往作品的風格,實在難得。
跟《咖啡時光》一樣,今回這部《紅氣球之旅》並無甚麼戲劇情節,內容只都是零零碎碎的生活小節。
瑣碎的片段,例如是替人看管小孩來賺零用錢的中國女生,很多時只呆在主人家裡,沒有特別事情要做;女主人則很多時不在家,她當時正與中國傳統木偶藝人合作而忙到天昏地暗;至於那個小主人的日常生活亦沒有甚麼特別,有時鋼琴老師會上門指導他彈琴。
失明的調音師有時亦會到來為鋼琴調音。
同時,那個家庭的鄰居,也會來串門子,一時來借廚房做菜,一時來邀請主人去晚餐,總體來說,所有內容其實都沒有甚麼戲劇成份。
一個來自北京的女學生在巴黎一個母子家庭裡沒有相關的生活小事,可否成為電影的題材,其實端在乎導演怎樣拍,和導演的人生態度和誠意。
老實說,如果我們關心一個北京女學生在巴黎上學、兼職工作、生活的情形,那麼我們看到片中實實在在的巴黎生活片斷和細節,嗅到巴黎的氣味、感覺異鄉人淡淡的漂泊、領略人際間真誠的關懷和感情,也未嘗不可以從電影中得到窩心的溫暖。
這部電影沒有提供甚麼娛樂成份,也不給人甚麼啟發。
它傳達的是感覺、情緒、氣氛,而不是實在的事件。
影片中消逝、錯失、忘記、回憶等等的主題,訴諸於心境,而不一定在發生的事物中表現出來。
影片出現台灣的掌中木偶,表演戲曲故事。
中國傳統藝術似乎個得以在巴黎傳播開去,這件事當然是個隱喻,中國人事物在異國可能有新生命。
不過這部影片重點明顯放在緬懷消逝、追念失去等感覺心境上。
此片一開始便提到1956年法國一部描寫童心十分成功的電影《紅氣球》,侯孝賢甚至在片中選用了蔡琴的一首歌曲《被遺忘的時光》。
該首主題曲重新填上了法文歌詞,由法國著名女歌星Camille Dalmais來唱。
歌曲中重複出現chin,chin的兩個字,明顯是中文“親親” 的意思,很貼心的去表達關切的情感。
侯孝賢關心逝去的時光多於現實的人事物。
這部影片有大卡士,以法國當紅女星Juiette Binoche掛頭牌。
不過,我告訴大家,在侯孝賢的電影裡,大攝影師李屏賓並不會給演員大特寫,演員都是以全身、半身出現在銀幕上。
侯孝賢不賣Juiette Binoche和那個演中國女學生的宋芳(在戲中她的名字又叫宋芳)的臉孔,侯孝賢這樣無意或者有意的安排,自然是他的恆常風格。
法國人很難會讀出Hou Hsiao Hsien的名字,一般都叫他HHH。
張曼玉的法國前夫Olivier Assayas是超級侯孝賢影迷,他花了幾年時間跟隨侯孝賢,拍了一部紀錄片,名字便叫做《HHH, Hou Hsiao Hsien的畫像》。
不是侯孝賢的理想觀眾,對HHH三個字母會沒有感覺,而侯孝賢的世界裡面的人也不會費神向外面的人解釋,因此HHH便成為秘密符號。
侯孝賢目前活在自己的天地安好,繼《紅氣球的旅程》之後,他會再接受巴黎現代藝術殿堂奧塞美術館贊助,多拍兩部法國電影,組成他的巴黎三部曲。
現在有人把這部電影主題曲的MV放上網,明顯是想外面的人都接觸HHH一下。
那麼便請大家點擊版以下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hXcL4L6Nubo,觀看一下那首法文版本的蔡琴《被遺忘的時光》也會是有趣的。
(完)
巴黎甚至法国经常是大型室外拍摄所钟爱的地方,现在正在北美进行的《光之城》的浪漫之旅就能很好说明这一点。
远处的埃菲尔铁塔若隐若现,高耸挺拔的凯旋门,再加上蒙玛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前的连绵不断的草坪:无论这座城市是多么的纯真亲切,但巴黎总是以历史遗迹,里程碑式的建筑和开阔的视野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影片想借此给观众一种集中的亲切感.。
除了在奥塞美术馆中寂寞美丽的结局,也就是影片的点睛之笔之外。
侯孝贤出色的影片《红气球之旅]》则远离了这些老套的事物,使一部关于巴黎生活的影片并没有过多关注巴黎这座城市本身。
也许根据或者是由于太熟悉艾伯特•拉摩里斯的儿童经典剧《红气球》,侯孝贤把焦点从孩子和红气球转移到了孩子,他疲惫的母亲,以及他的新的中国保姆,一个持有学生签证的年轻电影制作者身上。
保姆(宋芳成功地饰演),以其出奇的专注程度,开始制作一部学生影片,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她居住的巴黎市区上空飘着的红气球,并与她的室友西蒙一起担任影片中的演员。
当她解释如何使气球精确按她的计划运动时,宋简单地谈到无经验电影以及当代低成本电影制作的没落,也是侯孝贤通过自己电影来表达幕后的各种各样的观点。
西蒙的父亲,一个自愿在蒙特利尔漂泊的作家,只有通过电话与他交流,但是父亲的存在,对于西蒙母亲与他父亲的朋友,还有现在的租客马克的交往都是一个恰当的讽刺。
比诺什是一个梦,就像电影中的城市一样,而侯孝贤则抹去她原有的象征意义,乱糟糟的黑头发被染成糟糕的金发色,通常作为影片的重心的她在《红气球的旅行》中被彻底颠覆,她的妩媚变成不可理喻的神经质。
即使这种失位的表现,比诺什还是在约会中奉献出她最好的演技,一个立即彻底自发自省且具有思想的病人。
这一年中到处充斥着法国电影,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今年最成功的法国片竟然是在中国出生,在台湾受教育的侯孝贤拍出来的。
就像王家卫第一次专心投入到外语影片[我的蓝莓之夜]的制作中,侯孝贤继续思考如何将他所擅长的中国式寂寞,孤单,做作的爱情呈现给外国观众,影片仍然着重于城市生活和旅行的两极分化的影响,这种强有力的力量在2005年大师级作品[咖啡时光]也有强烈的体现。
但是王家卫的尝试引诱出导演们难以避免的差错,而《红气球的旅行》,不管是在美学表现上还是在技术体现上却折射出侯孝贤令人惊讶的力量,。
就像侯孝贤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红气球的旅行》仿佛就是他以前所有作品的集中爆发。
加上摄影师李屏宾大师级的摄影水平,侯孝贤几乎可以不用台词就能够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来历,而且能在既定的环境中体现片中所有的剧情。
狭小拥挤的公寓,阴暗的木偶剧院,狭窄的巴黎街道,以上的一切为侯孝贤的演员们制造出恰当的气氛。
而那令人注目,灿烂的长镜头,好像正在把美感渐渐表现出来,但是只有伴着 Chu Shih Yi设计轻柔的背景音乐,画面才能悄无声息地将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毫不费力地解开。
当苏珊与马克在楼下激烈争吵时,当宋与西门准备中午的点心时,当一位盲人调音师在修理钢琴时,侯孝贤的镜头在公寓中漫步徘徊。
所有人物的声音和动作杂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并达到高潮,然后温柔地下降,我想今年您在其他电影中是看不到这样令人狂喜的东西了。
视觉和听觉上都相当完美,看着也不觉得闷,西蒙好萌啊~~~
这十年来侯孝贤生活太平淡,电影也散淡
1、比诺什表演地一如既往地好。2、作为一部致敬片,总容易跟原片比较,这很尴尬。3、表达得东西太琐碎。4、整个音乐啊,镜头感还是不错的。
美好得忘记方向的电影....
長搖鏡頭是最符合人轉移視線的方式,硬切蒙太奇相當於眨眼,眨眼之間很少改換天地,所以長搖鏡頭更接近現實;有根據的同期錄音和生活化的服化道、表演同理;生活不是先知全知和悲喜二元對立,後知限知悲欣交集也更平常。奇幻鏡頭不紀實,卻有詩的真實。還是白開水最耐喝。
侯孝贤借一部法国片来表达自己一贯想要表现的东西
艺术片=素材不加挑选+由头到尾的钢琴曲?
看得好矛盾. 始终还是觉得是部台湾片. 最后被遗忘的时光一想起, 我就以为蔡琴乱入了... song好像大版的桂纶镁 额.
最近越来越发现,商业片拍的再没有内涵,但最起码不会让你想睡觉,不会有一个非常漫长却又不知想说什么的镜头,而那些文艺片独立电影,却有太多过慢的镜头描写人物,却对于整个剧集帮助不大,如果一部电影连吸引人往下看的魅力都没有,即使它再怎么反应生活人性,都是虚无没有意义的。喜欢片子最后的歌
喜欢不起来,跟原版的红气球相差甚远。少了那份童真,故事虽然说是生活写照,但不得不说是真的凌乱,意境出来了,故事却出不来的感觉。
在慢节奏这一点上法国跟台湾真是有太多话可以讲= =!它甚至可以十分钟只靠配乐熬过。。。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T T……大坑啊(下面有人评论“如果浓缩成一个40分钟左右的短片我会更喜欢它。这样慢的节奏是不人道的。”简直说的我泪流满面啊)
喜爱这个慢悠悠的影片,如果你有可以虚度的时光,和慢吞吞的性子,那么这是非常对胃口的消遣。缓慢的节奏,点点滴滴的细节,没有一点忽略或美化,只是呈现在眼前。一个不想说明什么,解释什么,抒发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的电影。它只是一个生活的片段,发生了并被记录下来。这么自然而美好。
可惜原作短片就是一部比较做作的作品。
真無聊
略显无趣,略显烦闷,略显单调,但是那个红气球很美。
侯导的无聊之作,比他致敬的《红气球》差了十几条街。红色气球自由飞翔,灰色生活充满无奈,就这么个老生常谈,居然拍了近两小时,琐碎杂乱,沉闷拖沓,单调乏味,令人不断快进。只有比诺什的表演和气球在巴黎上空飞行还可一看。5.0
一些欢乐或一些悲伤,其实正如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哪怕记忆已和我们拉远距离,像气球一样俯瞰我们的每一天。
很闷 小男孩太可爱咯~
金发比诺什看着真不习惯…法语版的《被遗忘的时光》很nice呀,小惊艳了一下
平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