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蛮难受的,我现在得抑郁一年半了,平时就是和女主一样的状态,什么都不想做,莫名其妙什么都干不了。
心情好一点突然就会被一些小事情搞到抑郁。
现在因为真的读不了书在学校就想死导致休学了。
女主的一些行为我就是自残,真的看这个电影很感同身受啊,觉得女主演技很好,能把那种感觉演出来。
我也想有一个像苏打一样的人来安慰我,但是其实还是要靠自己。
我每天都颓废的不成人样。
九月份就要接着上学了但是真的不想上。
很不想长大很不想离开这个家。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天空乌云密布,一片黑暗,雨整装待发,随时都有可能出发,如抑郁情绪一发不可收拾,我身在某个港口,好像正在思考自己为何出现在那个地方。
突然,天空的乌云以某种快速的方式流动,一会便云开天日,身边的一切逐渐清晰了起来,同时天空出现一个导弹,我停止不动,准确来说我无法行动,当光源接近我的时候,我先是感觉到害怕,我曾以为自己看破了死亡,死亡便是睡着了就永远醒不过来了,可那时候我还是感觉到了害怕、不甘心,我不能就这样死去,我还想继续活着。
接着脑中以某种快速的方式闪现出某些片段,我想念的人也出现了,我说着什么,像是遗言,像是生前的遗憾。
紧接着我放下了一切,心情如此平静,我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此时,我在车上一直想着这个梦有什么隐喻,隐隐约约觉得跟昨晚看的这部电影有关,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一部丧气满满的电影,看得有点难过,有点感同身受。
当“光是活着就已经很累了”这句台词出现的时候,心好像被一颗钉子轻轻触碰了一下,难过伴随着疼痛浮现着某些画面,且很快消失,仍然躲藏在身体的某个深渊里,而那些故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
“你要是想离开我就可以和我分手,可是我一辈子都没办法和自己分开”,宁子是多么的讨厌自己,有些人在堕落后想着迟早有一天能够振作,于是一天天堕落,到了不可收拾那天,才发觉自己已经深陷沼泽,难以自拔,只有等人来拉自己一把,才能暂时存活下来。
明明想要坚强,却因为睡过头面试没去成,明明想要振作,去趟超市都能搞得很狼狈,一顿饭都做不好,一无是处,歇斯底里,莫名其妙的生气,却不知道为何生气。
一边嫌弃津奈木,一边羡慕着他,说着难听的话,却仍然依赖着他,当她问津奈木为何喜欢她时,他的一句“希望以后还能见到这么美的事物”胜过了多少浪漫的爱意。
她的一句“你被我带坏了”抵过了多少山盟海誓的情意。
“我其实很想更用心的了解你”赢得了相互取暖的结局。
极夜过去了,天亮了,有你在我身旁,足够了。
津奈木是一个无趣的人,不会说浪漫的情话,不懂女孩的心思,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
始终保持着距离感,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想让人接近,凡事藏在心里,即使在崩溃的边缘,也不想影响到任何人,一觉就搞定了,他真的很坚强,难怪宁子羡慕他。
在公司,不得不写些与事实不符且毁他人的报道,多少人已经遗忘了自己,干着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工作,有的违背了良心,有的因为无知,他把电脑扔下窗外,选择了善良。
他也需要被关注,想要安慰,却不知如何表达,想要倾诉却开不了口,想要拥抱却胆怯不前。
宁子说着烦恼,他回答随意,其实默默的记在心里,每次把好吃的让给她,每次骂不还口,一边跟着她奔跑,一边在后面收拾着她的衣服,怕她冻着了,把自己的衣服给她,包容着她的任性,承包着她的癫狂。
他对她的爱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跌宕起伏,一句“我其实很想更用心的了解你”就足够了,真是一个“无趣”的人呀!
是安堂暂时拯救了宁子,是她把宁子带出舒适圈,是她帮宁子找到了工作。
她难道就真的只是想让她离开津奈木而督促着宁子去工作么?
甚至在宁子没去店里的时候她假装快递员把她押回店里,难道不是因为孤独么?
难道不是因为想要和人说说话么?
难道不是希望有人陪她聊聊天么?
外表光鲜亮丽,内心早已崩溃无助。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有时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可更多时候希望有人可以说说话,随便聊点什么,便能有活下去的动力。
有些人,就连死都要考虑是否会对身边的人造成影响,有时觉得真是可悲,但正是身边的人牵制着我们的“活”,即使是我们又爱又恨、割舍不断的父母,或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爱人,又或是相互、相互帮助的朋友,以及每一个说出温暖话语的人,不经意间拯救你的人,以及每一个跟你打招呼的人,就是这些人,让我们活到了现在。
在一生中,谁都摆脱不了自己,“自己”是一生的宿敌,一生都要跟自己作对,偶尔喜欢,多时候讨厌。
那应该喜欢上自己,找到跟自己最好的相处模式,道理我都懂啊,可我怎么做得到呢?
难道做不到就要放弃了么?
不,哪怕是长远的极夜也有天亮的一天,哪怕是一瞬的喜欢,也好过永远厌恶。
丧就这样丧着吧,也没什么不好,时而振作,时而萎靡,理所当然的丧,不用感到愧疚,人生,总有部分时间是用来浪费的。
生而为人,不需向任何人抱歉,不需向这个社会抱歉,更不需向自己抱歉。
太阳落山了,夜晚降临了,继续丧着吧,拯救也只是一时的,生而为人,我不抱歉。
去看完小说才更懂这部电影的乐趣。
电影与其说从寧子的视角描写,不如说反而让人有些反感这样放弃自我毫无动力颓废的主角。
但不知为何,看小说就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会非常产生共鸣,因为光是呼吸活着就觉得很累了。
光是呼吸就累了,真是人渣一样的说法了。
电影有趣的是加了很多津奈木视角的描写,比如开头一路狂奔的寧子的裙摆以及最后一段寧子在前面跑,津奈木跟着后面追的地方,会觉得像这种没有语言交流却能够产生共鸣的情感非常有意思。
但是这种所谓的“有意思”真的太见仁见智了,无法产生共鸣的人恐怕会觉得这是一部无病呻吟的烂片吧。
看电影那天电影院很空,来的基本上都是一个人的大叔,以及我这种没事干的人。
一边看一边心口发痛,那段时间刚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而抑郁的寧子正是另一个自己的化身,看着她的生活仿佛看到了自己。
最后寧子对津奈木说的那段话是我最喜欢的:我这一生就算谁都无法理解我都无所谓,只要能和你在1/5000的一秒分享的这片景色能记住就够了。
因此片尾曲叫1/5000。
人生这么长,会遇见的人数不胜数,但能互相理解的人能有一个都是好的。
因此即使是抑郁放弃就职闲散在家的寧子能和津奈木这样生活下来这点确实让我感受到了这是一部爱情电影(笑),毕竟人本是一个人出生也将一个人死去啊,能在活得这短短几十年里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理解别人,被人理解都是非常难得一件事啊。
不过电影中前女友选了仲里依紗来演可能是不希望这个角色被人讨厌吧,确实电影中的前女友比起穷追不舍的老女人形象更像一个事业有成的现充型选手。
虽然电影看的非常忧郁,但到最后寧子说了一句活着真好就觉得这部电影看的值了,这是小说所没有的地方,竟让我心头有些温暖。
电影看完了,还是要面对光是活着就很累的人生啊。
最近的新闻特别热闹,娱乐版块不断的结婚、离婚、辟谣,社会新闻除了「你是什么垃圾」,头条内容大多让人焦虑。
玛妮在娱乐和社会新闻的间隙,还常常看到「XX承认抑郁症」、「XX因为抑郁症……」的消息。
夏天真是一个容易情绪波动的季节,开心、暴怒甚至压抑随机播放,跟天气一样忽晴忽雨,走位飘忽。
可作为一个成年人,行走江湖的第一要义就是「控制好你自己的情绪」,表情管理也是必备技能。
今天聊一部“丧气又治愈”的日本电影,年轻的主角使出浑身解数,只为了跟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
《只有爱能让我生存》
在沉默中灭亡,在痛苦时爆发当面对生活的“折磨”时,有的人会迎难而上,有的人则选择逃避,影片的女主角——宁子选择了后者。
宁子是一个躁郁症患者。
躁郁症虽然和抑郁症一样,都是因为情绪失控而造成的心理疾病,但两者有本质上的差别。
躁郁症是双向情感障碍,而抑郁症是单向情感障碍,躁郁症患者在发病时往往呈现抑郁或者狂躁的状态,极端情绪随机播放。
宁子的出场便以一种极端、甚至癫狂的状态呈现:一个人站在浴室里,用刮胡刀片剃掉身上所有毛发。
不对称的眉毛,坑坑洼洼的头发……整个人都透着狂躁的气息。
可紧接着画面一转,宁子又变成了一只安静易怒的小猫,蜷缩在被子里等待着“主人”的喂养。
但更多时候,宁子会用睡觉来对抗这些负面情绪。
不工作的她,家里的杂物散落一地,一眼看过去只能用“颓废”两个字形容。
好在宁子有一个“好好男友”——津奈木。
两人在一场聚会上相识,因为聊天而产生了共鸣。
在两人同居的三年中,她长期保持着一种“休眠火山”的状态,虽不爆发,但也不免碰撞出一些小火花。
为什么把可乐拧这么紧?
为什么不戴我送的口罩?
为什么连收拾房间的时间都没有……宁子常常这样向津奈木发问,像是故意惹男友生气。
可每到这种时候,津奈木总是平静地回复她,或者道歉。
她对他尖锐,他对她容忍,像是一个怪圈,双方都没亮出底牌,或许在等着某一时刻的和解。
宁子也在尝试振作,她想要找工作,却因为起不来床,直接错过了面试。
被姐姐吐槽无所事事之后,她尝试着给津奈木做饭。
结果,肉卖完了,洋葱全是坏的,鸡蛋也因为别人撞到自己而碎了一地。
本以为这就够倒霉了,回到家准备做饭,却发现重要的调料忘记买,发信息给津奈木,对方宽慰:没有调料也可以。
宁子想抽根烟冷静一下,打火机打不着,屋里电闸也跳了。
她终于崩溃大哭,摔东西……
全是微小的生活细节,每一处镜头都轻描淡写地带过。
但正是这种一点点累积的失望与挫败感,才尤其让人感同身受。
宁子的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带动观众的所有情绪,随着时间和画面一帧一帧地流逝……让你想起曾经类似的经历,然后再一点一滴地陪你舔舐伤口。
爱,是唯一的「镇定剂」尽管情绪波动极大,有时候甚至像刺猬一样惹身边人难受。
宁子依然是一个“讨喜”的女主角。
这不仅因为她对生活的敏感让人感同身受,更在于无论任何时候,宁子都在想办法自救,努力地生活下去。
在与津奈木生活的三年里,宁子的躁郁症已经好了许多。
她不再伤害自己,也开始学着为别人着想。
为男友做饭,去便利店面试……宁子的病症慢慢出现转机,津奈木的生活却跌入谷底。
他曾是个怀有文学梦想的有志青年,却在一家八卦杂志社担任编辑。
这家杂志社常常为了钱做桃色新闻,甚至因为夸张的报道致人自杀。
少言寡语的津奈木一直努力忍耐,被磨平了棱角和激情,活得像个机器人。
终于有一天他受不了了,摔碎自己的电脑,辞职不干。
可就在这时候,他接到了宁子的电话——她又崩溃了。
在影片的结尾,宁子疯了一样一边奔跑,一边脱衣服,津奈木则在后面一边追赶,一边捡衣服。
这段奔跑,又丧又燃。
这对情侣,也在同一天揭下自己最后的面具。
在天台,全身赤裸的宁子背靠栏杆,声嘶力竭地对津奈木喊出自己克制了三年的心里话:你要是想离开我,就可以和我分开,可我一辈子都没法和自己分开,好羡慕你啊津奈木,你可以离开我,多好啊!
津奈木却回忆起了两人初次见面的场景:“我跟着你跑过那条路的时候,蓝色的裙摆随风飞舞,希望以后还能看到这么美的事物。
”他活得像个孤岛,因为觉得改变不了任何事,所以闭塞自己的内心。
宁子是他治愈自己「麻木」的解药:他从没见过疯狂得这么明晃晃的人,明明抑郁却又有种张扬的生命力。
安抚宁子的时候,津奈木也在她强烈的情绪中汲取力量,激活自己:不要这样,继续在杂志社忍耐下去。
宁子需要津奈木的冷静温和,津奈木则需要宁子的生命力。
他们既是「以毒攻毒」,也互为解药。
珍惜此刻的心情和自己宁子和津奈木代表着部分日本年轻人在面对压抑的社会,释放的两种极端情绪:宁子一直与自己的躁郁症对抗,津奈木虽然表面镇静,内心却已经一片荒凉。
极端的情绪,和麻木没有情绪,都是当代年轻人的典型病症。
《只有爱能让我生存》的导演虽然出道已久,但此前只有一部短片作品《适得其所》,讲的是一个关于强迫症的故事。
处女长片又选择了躁郁症的话题,他说是因为曾经有过跟宁子类似的经历, 想借这个女孩的故事,探讨这一在日本社会被视为禁忌(taboo)的话题,希望更多人能关注情绪问题和年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
村上春树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
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
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
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但是,一个见怪不怪,从不袒露真实情绪的人,不是太无趣了吗?
偶尔崩溃不是什么坏事情,找到你发泄的出口,就算经历了山崩地裂般的情绪失控,第二天的太阳也会照常升起。
『你要是想离开我,就可以和我分手。
但是我一辈子都没办法和自己分开。
好羡慕你啊,津奈木,可以离开我,多好啊。
』『我其实很想更加的理解你』也许只有一瞬间我们是互相理解的。
但那一个瞬间,就能让我生存下去。
◆◆◆◆◆◆◆◆◆◆◆◆◆◆◆◆◆◆◆◆◆◆◆◆◆当宁子说:“马桶盖好危险”的时候,她察觉了,即使大家对她再好,在内心里也把她当成异类。
于是她砸坏了马桶,想必店里人看到那个坏掉滋水的马桶,心里也会闪过“好危险”这样的词吧。
而那个忍无可忍的,把有着明星八卦隐私的电脑扔出窗外的津奈木,那个永远包容她一切的津奈木,一直在努力的爱她。
『因为你跑着的时候飞舞的蓝色裙子特别美丽,所以想再看一次』这样的话,这样的爱,是可以让一个人活下来的告白。
◆◆◆◆◆◆◆◆◆◆◆◆◆◆◆◆◆◆◆◆◆◆◆◆◆记忆深刻的几个场景▼▼两次奔跑▼第一次,喝醉的宁子在便利机上撞得头破血流,然后疯狂的奔跑,蓝色的裙子飞扬。
津奈木追在后面,脸上的表情从担心逐渐飞扬了起来。
▼第二次,崩溃的宁子一边跑一边把身上的衣服都脱下来甩在地上,而担心的津奈木顺着被丢下来的衣服一路捡起来,找到了全裸的宁子。
▲这两个场景,是津奈木对宁子的爱,是他追逐她激烈而美丽的身影,是他捡起宁子破碎的心,然后带着她和她的心回家。
▼▼三次跳闸▼第一次,是因为有津奈木在身旁,所以宁子很快平复了心情。
▼第二次,在一系列不顺利之下,宁子在黑暗中崩溃大哭,直到津奈木回来抱住她。
▼第三次,两个人彼此摊开了自己的内心,在黑暗中的相拥,平静安宁。
▲这三个场景,代表了津奈木对宁子的意义,他是能让她在躁郁症中平静的存在,是能让她继续生存的意义。
◆◆◆◆◆◆◆◆◆◆◆◆◆◆◆◆◆◆◆◆◆◆◆◆◆趣里的妆容很尖锐,眉眼里都能看到痛苦。
但她还是很美,全裸的那个镜头没有任何的情欲,在夜里闪闪发光。
宁子的各种内心的震动、无助、崩溃、癫狂,表现得非常好。
那种小心翼翼又无能为力的样子看得我很难受,最后那段奔跑加上后面的自白看得我泪流不止,演得太好了。
然后一如既往地,我是因为菅田将晖才点开了这个电影,果然相信苏打接片子的眼光没有错。
津奈木是一个看上去完全没有情绪起伏的角色,但是在有限的眼神和动作里面,完完全全的传达了这个角色的情感,真的好棒,眼神戏超绝!。
因为有很激烈的对手戏,所以能够看到两个人飙戏太好了
前排提醒,这是一篇很细碎的个人向影评。
我承认我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情绪所打动,所以听到宁子说“话说回来,我现在特别想奔跑一场”的时候强烈的带入到了自己身上。
不去管刚撞破的头留的血顺着自动贩卖机的玻璃,不去管也许是别人背后的忽略与嘲讽,对着傻逼上司喊一句“你和你的傻逼无聊工作都给我去死吧!
”。
抑郁情绪上头又被激将的时候也能说出“我明天就去便利店面试”这种话,但其实内心想干脆抽烟喝酒去死好了,我的内心在疯狂的大喊大叫啊。
“便利店真是抑郁患者的地狱啊”,不要追问我为什么“你有为他做饭收拾房间吗赚钱吗”,我只想回你一句关我屁事啊。
于是第二天拿闹钟不停的砸着脑袋,说一句“我甚至没有走到面试那一步”“我很烂,我知道的”。
有句话是叫醒一个努力的人是梦想而不是闹钟,但是请用这句话去pua那些努力上进的人,我叫不醒,我只会在闹钟响起来的时候看着已经下午四点的时间无能的抓着脑袋。
大家活着都是有目的的,清醒的,那就拜托你抱着你的目的清醒的过每一天,不要逼问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只想奔跑一场,大喊大叫,然后睡一觉,无论第二天十几个闹钟响起来还是怎么样。
对我来说每天都是刚刚卖完的肉馅而且牛肉正好打折,烂掉的洋葱,拿了一打鸡蛋正海别人撞到所以打破到地上,做汉堡肉没有买到的味增,找不到的手机点不了的打火机。
拜托你对我说一句“没有味增也行”啊,但我仍然在痛苦,哪怕是这句话都会让我内疚痛苦绝望的嘶吼“为什么是现在”然后倒在地上号啕大哭,我知道你给我的希望无法麻醉痛苦。
只能无能为力的用塑料袋砸地。
我连痛苦都是这么无力的。
然而津奈木的前女友还是觉得宁子是冷漠的,带着生病的冷漠,用你正常人的傲慢来说着“你这样的人真是让我和津奈木瞧不起啊”。
津奈木的前女友为了让自己维持着倚靠着正常人的正常,说着“我可是有在认认真真好好工作”。
我真的很羡慕这种自大和强制性弱敏感而带来的正常。
凭借着这种正常,所以堂而皇之的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指挥着别人的人生。
总有人会麻木的说,“抑郁症也有正常不正常之分的啊”。
提一句正常的优越感,拜托说一句,管我屁事,带着你的傲慢溺死吧。
“我,真的能好起来吗?
我真的能留在这里吗?
”对宁子来说,哪怕你有着我讨厌的正常人的傲慢,但是你说出“我们不就是和家人一样吗?
”也会感动。
但是感动后,宁子分享自己关于厕所很可怕的感受,却得到的是“怎么了,喝多了吗?
”的时候,会有更大的失落感吧。
宁子努力正常,努力的想要伸出脆弱的触须想要触碰到,却得到“和她一起工作很辛苦的”的结果,明白了一切的感动的底下一层都是深渊,感动只是一层雾气而已,看得到,摸不着。
所以才会在洗手间里哭出来,说着“我果然会被大家看穿,我真的好累啊”。
因为被人逼迫所以变得脆弱的感动演变成愈演愈烈的害怕与绝望。
宁子有一种小丑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让她即使是在面对这个社会再正常不过的一个人时,也会害怕,心生恐惧。
自卑到说句“我其实是不正常的抑郁症”来为自己稍微增加自信与底气。
但还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只是个小丑而已,崩溃的冲到家里用冷水麻痹自己。
“干脆和这个世界的主流对抗到底吧”这样想着。
拿起又扔掉剃须刀,回归正常的想法与对抗世界的想法矛盾的冲撞在一起。
津奈木捡起剃须刀给宁子有被小小的触动到,津奈子的无所谓一切的态度让宁子感受到,“你爱我,你的一切我都爱,我正常也好,不正常也罢,你都爱着我。
”好像在说,你的不正常,在我这里,也是被我允许的正常的一种,我允许你的不正常。
宁子在收到莉奈的小礼物后就出洋相也在预料的范围内。
脱离抑郁情绪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于是宁子擦了半小时桌子,想要给自己一点小小的自信。
在嗜睡症加重的时间里,宁子会问津奈木,“为什么你每天即使很晚回来也能准时去上班呢?
”正常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不用觉得生活和工作是被逼迫的?
能够合理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又或者是什么?
我该怎么才能变得正常?
我想,宁子抑郁症的原因,大概是不愿意落进正常人和社会的陷阱里吧。
社会的潜在规则允许人们去互相伤害,所以写出害别人自杀的报道也不会难受,反而只会寻找更加能够大卖的新闻。
所谓的正常是这样可怕的。
大喊大叫的说一句我不是正常人吧!
大喊大叫的把电脑扔出窗外吧!
砸破厕所的木板去奔跑吧!
不正常又怎么样啊!
请不要逼迫我去正常的活着吧!
“我为什么就是活着也这么累啊”,我们询问着自己,却永远也得不到答案,在能够看到的永远里。
在最后的天台上,感动宁子的不止是爱,是两个人互相舔舐伤口,彼此互相注视的视线。
爱其实很没什么用的,我和你一样的脆弱,我的伤口和你一样这种事才会让人觉得被治愈。
我在你身边这种事情充斥着所有的空气,才会让人感动啊。
写在前面声明的,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有程度不一的精神疾病或者心理疾病。
完全不拧巴、不纠结、不胆小、不讨好的阳光健康型人才实在是少的可怜。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多了解点心理学知识,更好的认识和接纳自己和他人,学会带病生存。
首先,这理应成为一部科普双向情感障碍并表达对病人的关怀的电影,因此需要观众先对这一疾病有些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女主。
但影片介绍没有多说,剧情里也没有点出来,是为第一缺陷。
在如今LGBT都只有双性恋和同性恋刚刚逐渐被接受,绝大多数人还对性别识别障碍缺乏了解和接受的社会大背景下,突然扔给他们一个双向情感障碍,能简单的当做抑郁症而宽容就已经很不错了。
简单不严谨的介绍下双向情感障碍,具体可阅读图书《双相情感障碍 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以及《躁郁之心》,都是美国人写的书。
这属于一比较普遍多发的带有遗传性质的先天神经缺陷造成的可能由社会环境或者刺激压力诱发的精神性疾病。
需要到正规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治疗需长期坚持服用药物,并定期进行自查或与医生进行谈话,检测自己的精神状态。
症状表现为大家比较了解的狂躁症和抑郁症,两种症状的周期性循环发作,间或一些比较平稳正常的精神状态。
根据发作特征周期不同又可分为一型和二型。
在躁狂期会表现出乐观、亢奋、积极、工作狂、不睡觉等特征,这也是这个病积极的一面。
毕竟,精神病人思路广,艺术家和精神病可能是同一个人。
而在抑郁期则是沮丧、消极、自我怀疑,没有自信,就和之前变成完全相反的人。
前面提到的《躁郁之心》这本书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双相患者,同时也是位精神科医生,所以她对这个病的研究说服力比较高。
而在《双相情感障碍 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中,最重要的便是病人自己首先应该在自己精神正常的时候先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疾病,接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样才可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及才可能比较清楚的向不了解自己的需要社会接触的其他人介绍和解释自己的病。
其次便是,作为病人的家人、爱人,只有了解了这一疾病的原理和症状表现,才可能在病人出现烦人的抽疯的病症时候忍耐他、包容他。
回到影片:女主整天嚷嚷我有病,我不正常,活着就很累了。
但是除了一次乱吃药,没看到她怎么去治疗。
这就是活该受罪了。
而这个影片中,男主自己也有病,前女友更是明显的偏执,反正是一帮病人。
前女友也许是为了表现社会上的人对双相病人的不理解和歧视,但这么讲故事就太粗暴简单了。
餐厅里的三个人也许是为了表现也有善良的友好的人愿意鼓励和接纳双相病人在社会中建立正常生活,但同时他们全是反面案例,并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掌握如何学习和尝试理解、接纳双相病人的。
所以这部剧,即使观众想从中学习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学习应该如何爱这样的病人,不仅啥都学不到,还可能学了一堆错误的知识。
所以,这电影就不如不看。
回到电影的翻译,私认为翻译为“只有爱能让我生存”是最恰当的。
这确实是应该靠周边人的爱和理解才能生存的精神疾病。
要不然,无论是出于责任还是义务,谁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不会不耐烦?
久病床前还无孝子呢。
要是老人得了老年痴呆整天在家折腾,没几个子女心里不是盼着老人早点儿死的。
这就是真实的人性。
所以,回到影片,最大的交代不明就是到底为啥男主会喜欢女主并且和她同居生活了三年。
俩人只是在联谊中偶遇,女主还是在犯病的状态。
电影里给的解释是女主犯病时候的“放飞自我”状态恰好治愈了男主的心理疾病,有病的女主恰好是男主的药,这或许可以自洽为啥影片里男主从来都包容女主犯病并且不让她去寻求治疗。
但这处理也太理想化了,一个人爱的再盲目,也是首先爱自己。
因此,合乎情理的状态应该是男人和女人在正常精神状态时候认识,甚至是躁狂的状态认识,那个时候会被她的热情和闪闪发光而吸引。
之后才是一起度过抑郁期。
综上,对于真的了解这一精神疾病的观众来说,只会吐槽编剧不是很无知所以造成剧情全是BUG,就是很傲慢根本没想真正的了解和关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因为据美国的不完全统计,两种类型的病人数占总人口的2%左右,还不包括很难确诊的、症状不严重的和尚未诱发的。
所以,抑郁症如今已经被普遍接受,每个人都可能可以识别到自己陷入了“抑郁状态”(当然不包括矫情的状态)并掌握一些度过自己的抑郁状态的技能——还得感谢信息过载的各类公众号。
而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识、甚至是专业的医学研究都还非常非常少!
回到影片。
真的应该好好学习下《我丈夫得了抑郁症》。
同样的日本电影,看看什么是一部关怀精神病患者影片应有的觉悟。
这部电影么,就当做反面教材来看看吧,也算是它的一点价值。
完全绽放自我地活着令人疲惫而又如此美丽。
一刷以为是单方面的拯救,二刷之后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津奈木会一直跟随在宁子背后奔跑。
「你要是想和我分开的话,就可以和我分开。
但是我自己却永远无法和我分开。
多好啊,可以和我分开。
」其实其他时间全部是都任性与忍耐,彼此理解只有最后的的那一刻。
但是就是那样的一瞬间,鼓起勇气把自己的一切展示出来,依旧被人爱着,被人温柔地拥抱,温暖地凝视,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不是傲慢你看到里面女主人公的衣服了吗,很多很多都是红色的,红色对于一个抑郁的人来说(虽然她是躁郁)是很有意味的,它代表着对世界的热情与渴望,还有活下去的动力,抑郁感的人天生应该就会喜欢蓝色的,把红色穿在身上,会让自己感到有那么一些希望吧,这是我的亲身体验,我很喜欢红色的包鞋还有裙子的原因就是这个。
整个看下来,是有被它治愈的。
想找一个苏打那样的男朋友。
喜欢里面的台词,在说啊他们。
困了,一点了。
这个影评看起来有些呓怔,不过这是我在豆瓣写下的第一个影评。
电影让我想到很多,碰到了是你啊想找到就是你这样在正需要的时候出现的电影。
看的过程中想到我自己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很多麻烦,难以和周围敞开,理解女生最开头的无理取闹,实际上那根本不是无理取闹,还想到很多,哭了挺多次,不过现在太困想到的都忘了。
看完的效果是想要写论文,似乎找到了去走进端木的一点点路径,这要感谢最高赞,看那篇文章也给我带来了感受和启发。
只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正常人是不会理解这种话的不会轻易理解吧,毕竟我也有过何不食肉糜的时候。
ze
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就很有意义。
值得推荐。
“为什么只是活着,就已经让我心力交瘁了?
”“真羡慕你,如果不想和我在一起,可以离开。
但我一辈子都要和自己在一起。
”“讨厌你的情绪稳定,知道那不是你的真实感受,想让你和我有一样的情绪,想让你讨厌我,就像我讨厌我自己……”(大概意思吧)
当两人相拥,互相理解的时候,哪怕只有一个瞬间,也让人好像可以活下去了。
只有爱能够让我生存。
助人者自助啊。
有个疑问:病人是不是只能和病人产生共鸣,其他人是真的没有办法理解吗?
还是只是不愿走近他们?
宁子发疯的样子,确实挺美的。
我觉得前女友和现女友搭建起来的治愈关系放在文学里甚至是漫画里是有趣的,放在写实的电影里就十分单薄了,整个电影被驾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是喜是悲叫人很难琢磨,既不关心病症,也不关心人物,好像只想把人物推向高潮幕,男女主角走到高潮幕都相当奇怪,且,这一场戏写得尤其差。女主角大段大段的自白,颠来倒去的信息量不知道在讲什么,如果说抒情对白又给得相当幼稚和俗气,男主角就更不用说傻傻得听了很久,完全没有表态,最后他们万里狂奔的这个天台,竟然还会被前女友随机的遇见。
这种想要改变又没法改变的心情...我们普通人都深有体会吧。抑郁情绪也很可怕,好好地照顾自己吧。
剧情平平,也没什么难理解的。因抑郁症嗜睡的女主在酒会上认识男主并发成成为恋人。女主瞌睡多到床头经常备着六七个闹钟,男主也是过着在八卦杂志社做编辑的固定生活。直到某天男主前女友偶遇并跟踪到住处了解了情况,有破镜重圆的想法,瞧不起女主于是给她安排了常去咖啡馆的兼职工作。一个嗜睡症加上社交障碍突然去工作要克服的东西可想而知,还好老板和店员宽容以待。逐渐自我觉醒的女主和对工作麻木的男主敞开心扉,自然没了前女友什么事。。。
如果我是他,一定也会离开这样一个丑陋的我。可我是我,我永远无法和自己分开…
趣里很美。不过电影很差劲。
7.1他们说把他们当成家人,但他们却不能理解我觉得自动冲洗马桶有多可怕。我很想为了他们的温柔重新开始,但是活着已经很难了。很强,女主,最后三十分钟。摄影太弱,不然会更出挑。最后的舞蹈比《燃烧》更喜欢。
苏打长发真好看。
都是造孽人,也许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抱团取暖罢。小伙子对姑娘的爱的动机真是太没说服力了,厕所什么的我简直无法理解。
哎,话太多,行动太少,实在是很难坚持集中精力看完。
纵然矫情到死,那也有人与你一起。
18
他们都好好,但他们不能理解。
第一次看了一部 苏打从头到尾 没有嘶吼的剧。隔壁坐了一对老夫妻 没有办法理解剧里角色的情绪 就好像饭店里的老板和伙计 说着 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你只是太寂寞了这样子的话 却永远都没办法懂你下一秒爆发的情绪🤷♀️ 没关系 这种时候 就很想狂奔一场呀
人物设定不错 但是还是有点理解无能
2019国际电影节,第四弹。有点怪的日本片,可怜咖啡店的那个智能马桶了。人跟人在一起真的是有原因的,要么互相理解,要么互相利用。
女主丑,这不是大问题,但预想中的包容、成长、向好都没有,名字倒是贴切,爱让她生存,仅生存而已,没有正能量,就是心理疾病患者不容易,爱能让她生存下来。这部电影可能拍的挺好,但我等普通人并非受众,精神障碍患者或家属或医生等群体应该更能理解。
霓虹打光 暖色毛衣 冲洗马桶 酒醉裸奔 你若想要分手 就分手好了 多好啊 我却无法和这样的自己分开
#JFF
真好啊,自我厌恶到极点的同时还能被人坚定地选择。
我一直觉得趣里很灵的,但是恕我不能感同身受。但我想要个苏打一样的男朋友,可是谁不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