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封控的一个月整的五一看完的第一部电影。
看完觉得挺感动的。
幼年的经历与现在的人生,将来的生活形成了一个串联。
女主一直不是一个勇敢的人,电影开头在班级聚餐上被男生扔了半盘毛豆一直忍气吞声就点名了这一点,她大大咧咧,还会乱开玩笑到惹人生气的程度。
她对自己一直存在着怀疑态度:那就是自己真的能够像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儿童救护师吗?
因为这一份工作意味着必须要能细微观察儿童的家庭状况中可能被隐藏的各种异常,做出防范,同时还必须有勇气站出来,去挑战原本家庭中的权威,保护弱势者。
自己是否有资格介入他人的人生呢?
最开始,她的受挫来自于一个前几天还在聊天的人突然自杀的意外,来自打工后辈说自己鸡鸡太大没有性生活的痛苦而自己无法理解的心情,来自面对受到伤害的儿童而自己只能悲伤却无能为力的无奈,来自没有发现女二是因为耳朵有伤才一直披着长发戴着帽子的掩饰…如此众多的没有发现让她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与对未来的选择,甚至觉得自己到现在还是处女就是因为自己是被挑剩下的没有价值的东西的这种彻底自我否定。
意外遭遇了女二之后,她感受了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幸福,有了可以聊天的人,有了牵挂的对象。
伴随着慢慢的前进,也理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每种方式都不是那么完美,但至少是一种活下去的努力。
女二在遭遇童年的绑架性侵后,依旧和奶奶一起平静地生活着,哪怕父母已经因为这件事而离婚。
后辈已成为工厂里的熟练工,可以在聚餐上和女员工谈笑风生,完全没有了那时的痛苦。
那么自己呢,是否可以保持一种坚定而继续生活下去呢?
最终的转变应该是在离世朋友的那个房子中。
但听到自杀遗书中,他还挂念着楼下那个被家里抛弃的小男孩时,女主突然意识到,那个男孩,现在怎么样了?
是否依旧在受到父母的虐待?
自己呢?
作为一个未来的儿童保护者,是否该做些什么呢?
无论是从意识到细微点、还是有所行动来说,她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也许这个男孩没有事、也许是自己多管闲事。
但是,至少自己努力了,而且尽自己可能去帮助别人了。
相比之下,那个一直在抱怨自己没有意识到朋友前一晚还在和自己平常喝酒第二天就选择自杀的同学,到最后还是一种犬儒状态。
整体来说,这部剧是女主在从学生进阶到社会人的一个转变吧。
也许个体的力量是很微小的,但是去伸出手总是比自怨自艾和冷眼旁观要强得多。
偶然的意外,细腻的描写,自然的对话,是日本文艺片的标准之作。
这部日剧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终于断断续续看完了,节奏是真的很慢,大概知道快结束的20分钟我才理解了标题,才把整个剧情串了起来。
整部剧围绕的是治愈童年创伤展开的,从剧的一开始就在叙述着堀贝找到了一份“儿童福利官”的工作,以及同学一针见血地指出她作为“处女”身上缺乏某些洞察事物的能力,对于别人的伤痛迟钝,因此能否胜任这份工作?
而后来的剧情都是围绕着堀贝身边的人展开,从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到慢慢地去尝试治愈其他人。
一开始,我就是被她和猪乃木的感情线吸引进来的,看了剧其实也没有很理解,刚刚看了一些其他人的短评,才明白这原来是互相治愈的关系,作者的描述真的很隐晦。
2022.6.17 北京国际电影节我真的好久没有看这么大大方方的电影了。
说大方,无非是因为大陆电影院的银幕上出现了没有任何马赛克、没有任何审查的两位女性接吻亲密的镜头。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这才是一种正常。
我们现在过的生活,从种种层面上来说,不正常已经渐渐变成了一种正常。
看见两位女性接吻镜头的那一瞬间,我突然反应过来,原来以前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感觉是这样子的。
这感觉短暂地把我从不正常的泥沼中拉了出来,呼吸了几下自由的空气。
你永远会比那些家伙年轻,潜台词是在说,你应该活得比他们更久,他们会死在你前面,你要活着看见他们死去。
这一天总会到的。
片子讲了太多沉重的话题:自杀、虐童、性侵、校园霸凌、最后掘贝工作3个月后确定自己的心思、去小豆岛找猪乃木的电话表白、猪乃木长久沉默后的回答“我很期待、再次见到你”治愈了这些沉重、俩人的生活又美好了起来猪乃木揭开童年伤疤后跟掘贝说的那句“你就像她长大后的样子”、让这个片子没有落入俗套、我刚开始理解是掘贝小时候真的救了猪乃木、但再看一遍后的理解是、掘贝对被拐卖儿童的持久关注以及对那个走失的“小明”说的“…你一定不要放弃…你永远比那些家伙年轻”、猪乃木在那些瞬间被治愈、也许她也曾不想活、觉得坏人太多生活无趣、但闯进她生活的掘贝成了她生命中又一个抓紧她手拉她跳出泥潭的人俩人相处的情节细节好评、猪乃木是非常敏感的姑娘、第一次是掘贝跟她说自己小时候被校园霸凌时候、猪乃木那像看杀父仇人般打游戏的心思立刻就停了下来说那时候自己在就好了、第二次是俩人发生关系的前奏、掘贝坦诚了自己还是处女的状况以及自己一心想破处却又没勇气时、翻箱倒柜找米饭的猪乃木也是立刻就不找了坐到掘贝旁边安慰她(外加用实际行动安慰了她)好像是掘贝挽救了猪乃木、但能在一起的人都是相互救赎的世上还是好人多啊、那些想一了百了的那些人、要是都能有人关注ta们背后的伤疤、愿意聆听并且愿意付出行动、那么自杀的人是不是能少很多
第一次看到片名的时候觉得是一个轻松的电影,这句话听起来狠中又透着轻描淡写。
但是看了电影后,在那个场景下的这句话,有力量又有温度。
主角堀贝身高170,有时候让人觉得怪怪的,但却是剧中最幸运也最完整的人了。
猪乃木,堀贝偶遇的女生,留着披头长发,实则是为了遮盖童年的创伤;工友安田,因为身体器官不正常陷入自我厌恶之中;偶然遇见的心动男孩穗峰,因为无力与世界抗争选择自杀,自杀前依然想要拯救楼下被监禁的小孩。
看似最“完整”的堀贝,有着英雄型人格,想要拯救身边及电视上、社会上潜在的“残次品”,觉得救赎遭到不公待遇的小孩,是她的责任。
每个经历虐童创伤的人,身上和心灵上的伤口,终将跟随他们一辈子,即使你永远比那些家伙年轻,也无法逃出噩梦般的回忆。
这部片子带来的阴郁感和无奈感会让你质疑社会的明快,让你看到止不住的伤痛和赶不走的绝望。
从堀贝的大段自白那里开始特别不适。
本身“处女”这个物化女性的词在影片开头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就很令人不适了,堀贝自己也这么说,“残次的库存品”,难道一定要成为“非处女”、”被男人使用过”之后,才可以成为“能够察觉别人身上细节的人”去做堀贝想做的儿童救助工作吗?
这有任何的关系吗?
电影前面一大半都觉得特别好,值得四五星的样子,从这里开始就觉得很难看了。
看前半部分会觉得电影的重心在于表现当代日本年轻人的一种状态:疏离淡漠的人际关系、脆弱敏感的心灵、面对暴力的无力感以及对于人生和未来的迷茫。
到后半部分又觉得电影开始有意聚焦于童年经历与创伤,好为结尾的升华蓄力。
但我觉得电影想要认真探讨的,还是当代日本年轻人的身心状态。
电影一开始,围绕主角掘贝,每个出场的人物就像一个个原子,彼此似乎存在关联,但并不深刻,好像随时可以退场,掘贝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看似笑嘻嘻很有元气,但她并没有真正交心的朋友,对于已经内定的工作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合适,甚至对自我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是别人眼中的瑕疵品。
因缘际会之下,她与穗峰、猪乃木、安田产生了联系和羁绊,她逐渐走进他们的内心,也尝试向他人展现自己的内心,并在与他人有意义的交往与谈话中,开始反思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我觉得电影想说的,不是创伤,而是治愈,而能治愈伤口的,是人,是深刻的人际羁绊,是人与人之间互舐伤口、相互扶持、互道加油。
电影的缺点也挺明显的,有着日本文艺片的通病,过分松散的叙事结构,以及病态式的情绪渲染,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捉不住重点,也容易产生无病呻吟之观感。
不过缺点与优点又是相对的,松散自由的叙事结构打破了固有的叙事模式,过分的情绪渲染使电影人物的内心呈现更为细腻。
我个人比较偏爱日本文艺片,喜欢那种云淡风轻谈论人生哲学的腔调,也喜欢那种不动声色揭露人生苦痛的残忍,虽然看多了真的会审美疲劳。
ps:安田因为自己jj太大而苦恼那一段,我觉得太有意思了。
感觉也不是为了揶揄或反讽日本男性吧。
掘贝一开始也不把安田的这个烦恼当回事儿,后来看到安田非常认真的态度,她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各种各样的烦恼,我们觉得很可笑甚至很离谱的事,在当事人心里是挥之不去、每天都在努力想要解决的烦恼。
所以不要看轻任何人的烦恼与痛苦。
另一方面,安田的这一段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心灵的敏感脆弱,一根稻草就能压倒一个人。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
2022年的第一部私人观影,选择了这部日影,整个故事的基调是比较典型的日式的“丧”,叙事也不那么紧凑,但个人却喜欢这种松弛,因两位主角被塑造得细腻而深沉。
佐久间由衣饰演的堀贝是个朴素的大个子女生(170cm已相当可观),她有认真、执着、正义感等出色的一面,但表面上更多是敏感和自卑,因22岁还是处女而被人嘲笑也只是默默低头。
奈绪饰演的猪乃木是个漂亮的女大学生,同样是典型的内向型人格,皆因她儿时曾遭受过可怕的侵犯,逆来顺受地活着。
就是这样两个平凡女生的相遇,未见火花,却如水乳交融,温柔地互相填补,那一句“我没能在现场帮你一把,好不甘心啊”,堪称不露声色的点睛之笔。
“让你内心和身体遭受苦难的那些人终会老去,逐渐衰弱,所以,一定不要放弃,你永远比那些家伙年轻。
”将视野放到影片两位主角之外,每个人都有旁人无法体会的痛苦,被拐卖的孩子,被虐待的儿童,被性侵的女性,忽然自杀的青年以及悔恨不曾发觉挚友即将自杀的哥们,还有因尺寸太大无法与心爱的女孩亲密接触的男生。
(最后这个属实令人哭笑不得……)人生的痛苦到底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还是内心的脆弱,也许很难有确切的答案,但当我们从片中看到堀贝跳楼破窗而入的那份勇气时,应当相信万般苦难皆有救赎,一定不要放弃。
最后,献上我霉的一段歌词对影片稍作呼应:Someday I'll be big enough so you can't hit me,and all you're ever gonna be is mean——Why you gotta be so mean?
看完本片有两个感想第一就是关于大学生活,描写日本大学生活的影视作品看得比较少,本片则是打破了我对日本大学生活的刻板印象。
看来不论哪一国的大学生都有许多共通的地方,所谓的社会性格也比较少。
第二点则是关于儿童福利师这个职业在我们国家是否将来能够有这样一个类似的职业引起的总总的notion
一部双向治愈的电影 掘田与猪乃木的相识满满的一场缘分 她们互相救赎 最为打动的是猪乃木掀开头发给掘田看伤口的那一幕 这代表猪乃木完全的信任 开始交心 不知道她们俩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感情 但自从猪乃木遇到掘田之后 笑容都明显变多 果然跟一个可以治愈自己的人在一起 真的开心翻倍 猪乃木喜欢上掘田 可能是因为掘田的个性 也可能是因为童年时的姐姐 童年的姐姐如同一道光照进12岁猪乃木的心中 而掘田照进20岁猪乃木的心中 她们相爱最后 掘田去一个二年级小女孩的家中 扶起跌倒的自行车 同时也像她扶起12岁猪乃木的自行车 超级无敌治愈
【北京电影节展映】我从片中看到的是一个心思大条又有点迷糊、对自己的共情能力自卑的女孩在经历一些事件、发现一些身边人的悲伤后,努力地去尝试理解他人深藏心间、难以言说的痛苦。人与人的悲欢很多时候并无法相通,但也总有人去努力去试图抹平这一鸿沟。能够有这份心意已然足够善良,足以承担“儿童福利司”的职责。这种情感如此细腻,果然是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来。两个95年生的女主角(佐久间由衣/奈绪)演得真好啊,演出了大学毕业前夕找工作前后时那种迷惘复杂的微妙心态,也很适合角色。让人想给她们一个温暖的拥抱。
感觉电影名字的意思,是“希望”,不要放弃,活下去的那个希望。有人会记着你。“好不甘心,那时候我没能陪在你身边”,这句话太温柔了,女孩子们太温柔了。节奏太慢了,即使两位女主都是我的爱,也要扣一星。
真受不了这种矫揉造作的类型。试图说的很宏大,实际上经不起推敲,也不接地气。
虽然对破碎的日式青春已经没有那么大共鸣了,但摄影还是很美的,能体会到破碎的人们之间相互救赎的心情
信息其实很复杂,观感却是如此简单,女主角所带来的大于社会上实际的恶
几点观感:1、虽然是日常平凡的生活,但也会有闪亮温暖的瞬间。2、曾经受过的伤害,即使被时光掩埋,有些人依然会被困其中。3、能救赎别人的人很多都无法拯救自己。4、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悲伤,生活依然琐碎温馨,充满希望。5、你永远比伤害你的那些人年轻。
Nao演技一直在线,笠松将的脸有时候让人想起刚哥
好喜欢啊 很荒诞地在讲述一些沉重的话题 哪怕人和人的相处好难 每个人都要带着过往受过很多的痛苦继续生活 但是能忘记痛苦一起聊聊天喝喝酒快活一下好像也是很不错的事呢
奈绪太让人心疼,整体过于沉闷,情绪大于内容,深度也不够,对于虐待儿童讲了又似乎没讲, 导演的讲故事能力还有待提高,感觉总不在点上,这个故事明明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点。
看完后整个人down了下来…
前面又波将金号又问卷人质,以为是轻松哲学社会学理论派百合,后面咋一边突然严肃探讨童贞毕业的个人心路纠结,一边严肃关注成人虐童社会议题,出现的一瞬间超现实场面也好奇怪,整体太分裂,有佳句无佳章,难道电影更改了原作结局?两女主倒是表现优秀
啊女主这种因为还是处女所以觉得自己是没人要的垃圾的思想也太奇怪了...奈绪好美 但和女主没cp感 就像好姐妹 剧情都走的有点子矫情
儿童虐待讲的太浅了。有很多想讲又没讲清楚的地方,但有个观点很感同身受_“可爱的女孩那些精心设计后的笑容,沉浸在这种世界观中,人会平静很多” 不要思考太多人生的意义,俗气从众一点,看直播刷抖音聊恋爱结婚生子,买口红晒自拍,去讨喜一点,人会轻松很多。但揶揄日本男“太大而塞不进”的痛苦,真的好好笑,
很喜欢yui可即便是yui x奈绪这种感情也依然看着不舒服,以及 从头到尾讨好某特定观众群体意图太明显;不过有一说一yui演技有进步
人人都有故事,又是温柔的
又無厘頭又有點好看又戛然而止,佐久間由衣就好好做演員吧,演女通訊錄的演員
不推荐,虽然两个女主都很好看
その言葉でじゅうぶんだと思う。
emm有一种啥都想聊一聊又啥都没聊明白的感觉。
野心很大 但什么都没讲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