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ERIC,干过 Postman也在Royal Post Office 这片子就是拍给我看的警告我梦想与青春正在被日复一日的生活所扼杀得振作点是不Eric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说这片子在我心中的地位将要超越《谋杀绿脚趾》了,因为里面的人玩的是足球而不是保龄球。
我喜欢失败者的故事,比如《谋杀绿脚趾》比如《伊丽莎白镇》,还有这个。
这些片子的特点是不光讲人物多悲凉,生活多无望,关键在最后总是给你一个解决的办法。
督爷很牛,他自己的生活态度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伊丽莎白镇里面给你一个靓妞帮你搞定一切,虽然有点过于浪漫,但还是告诉你生命里总会有点好运气。
不像有些片子,在这我就不点它们的名字了,把所有悲惨都展现出来就完了,让你已经倍感生命可悲的时候还要为别人的事操碎了心。
《寻找艾里克》给了你一个硬汉。
坎通那,我喜欢的第一个球星,难以想像曼狗里还有这样迷人的球员。
片子里的洛奇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有3个救星,一是他的朋友们,二是大麻,三是坎通那。
上帝总不会让一个人毫无希望,我始终这么认为,所以洛奇虽然命运悲惨,但他的邮递员同事兼球迷朋友们还真是够意思。
大麻是催化剂,坎通那是精神力量,他的朋友们则是现实存在的解决问题的得力助手。
当然我说的这些并不是这电影的核心内容。
这是一部讲内心的电影,一个男人的困境,以及他战胜困境的故事。
他跟坎通那在送信途中激动的对话让我很能感到共鸣,比如他说坎通那的某个进球,这难得真正兴奋的事,能让我们忘记生活中的巨大痛苦好一阵子。
我们身处痛苦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什么东西能把我们从中拉出来,但总是费劲脑汁仍不得其解。
于是我们就相信神,相信偶像,渴望有不期而遇的欢愉让我们解脱一阵子。
这些不能依靠,虚无缥缈的东西是我们在悬崖边唯一的稻草。
还好,万幸。
生活很无望,幸好我有坎通纳。
王尔德曾有句戏言“人只会变老,不会变好”。
作为一个曾经的唯美主义者,他说这话时的心情,或许是对身边的英国人彻底失望了。
的确,他被伦敦的“绅士”们诋毁,审判,乃至抛弃,最后能接纳他的还是法国人,把棺木埋在了拉雪兹,巴尔扎克和肖邦的身边。
肯•洛什可不同意王尔德的结论,他们俩也明显不是一路人。
身为当代杰出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师,洛什眼里的英国虽然充满不公和悲剧,但仍然蕴含着希望。
《寻找埃里克》就是这么一部希望之作,人老了,也会变好,影片可以证明。
洛什唯一认同王尔德的地方,只有这人生变好所需的偶然机遇-在法国人的帮助下。
而这个法国人,就是埃里克,伟大的球星埃里克•坎通纳。
大师的童心未泯亲身接触过肯•洛什之后才发现,这位在电影中虽然犀利冷峻的导演,生活中却是个慈祥和蔼,甚至还有点书卷气的老人。
上一部《风吹麦浪》终于给与了他迟到的肯定,一座金棕榈并不足以总结肯•洛什几十年来的创作坚持,但至少,老导演承受的起这份荣誉。
奖项之后,就是另一个起点。
让观众们没想到的,是这个起点与过去悄然不同了。
《寻找埃里克》居然是部悲情喜剧,充满幻想色彩的小人物励志故事,没想到一贯严肃的洛什,变得幽默温情起来。
这个转变有些突然,事前除了戛纳选片人,谁也没料到洛什今年的回归,偷偷换上了一副笑脸。
回过头来仔细的回忆,肯•洛什的转变也并不是没有预兆。
在戛纳六十周年的那部合集《每个人的电影》里,他就半开玩笑似地给我们叫了个小段子。
“电影还是足球?
”,那是三分钟短片里父亲给儿子的选择,也可以看做是《寻找埃里克》这部长片的引语。
这是一部被拉长了的小品,年过古稀的肯•洛什也讲述了一个老球迷的故事。
这位球迷还是一位父亲,一个曾经的英俊男青年,有过美满的家庭和爱人。
可现在,他老了。
埃里克是个四五十岁年近退休的邮递员,他的生活沉闷,孤独,窝囊,灰暗,生活中唯一的乐趣,就是和另外一位“埃里克”在一起。
观看埃里克•坎通纳所有的比赛,与他一同激动欢呼,分享破门时的喜悦,这成了老邮递员生命中唯一的乐趣。
肯•洛什镜头下的“老男孩”在两个儿子面前都唯唯诺诺,斯蒂芬•艾文茨扮演了一个丢失了尊严的父亲。
他像导演过去作品中的人物那样,一度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在回忆中麻木自己,由着家庭肢离破落,在偶像崇拜中打磨着岁月。
咋一看这冷静的角度,莫不以为这又是一出洛什式的真实悲剧,底层工人阶级的困苦生活。
但这一次,导演的态度变了,不忍心让埃里克继续混沌下去,他要用乐观的方式“强力介入”影片,为小人物打气。
影片中精神上的刺激来自两方面,其一是虚幻的偶像现身,坎通纳真的出现在埃里克的眼前,坐在房间的沙发上陪他聊天,站在阳台上听他吹小号,甚至于鼓励他晨跑锻炼。
这种桥段,其实在许多成功的商业片中都曾出现,譬如法国前两年的那部歌舞喜剧《领奖台》,都是用幻想性的手法来表现粉丝与偶像件的心灵对话。
但这种手法有点肤浅轻率,如果通篇都是,只能算是给孩子们看的励志片,脱离了真实的轨迹。
肯•洛什的高超之处,就在于把这部分处理的即幽默但又不突兀,剧情中又丰富了对青年暴力问题的关注和剖析,加入与社会弊端对抗的第二种真实力量:工会和球友。
在肯•洛什早期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工会与政府,资本金之间的对抗,他也通过关注来反思工会本身是否是解决阶级矛盾的最好组织。
在这部《寻找埃里克》中,埃里克的反抗是通过一件偶然的家庭危机所促成的,在这次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真正的外部力量资助,还是那些群大叔级的邮递员工会好友。
他们也同时是曼联球迷协会的坎通纳粉丝,除了一起看比赛欢呼,还可以帮助埃里克度过生活上的难关,足球强调的“团结”,和工会精神是异曲同工的。
即便此次斗争的方式,实在是有些孩子气,肯•洛什也显出其童趣和乐观的一面,这份心态和期盼是真实可信的,喜剧也有共鸣,谁说只有残酷得流泪才能打动人心。
在肯•洛什的影片中,警察是国家机器对付工人阶级的武装,不能奢求他们去阻挡犯罪,帮助民众,所以幻想之外现实问题,还得靠工友们自己解决。
有人说英国最危险的出口品就是足球流氓,他们把运动变成了暴力。
但《寻找埃里克》中头戴坎通纳面具,手拿木棍的球迷们不是,他们的暴力是为了保护弱者,威吓黑社会。
当社会体制的缺陷无法给底层青少年提供保护时,愤怒的父亲们选择了自救,在坎通纳的勇气号召和巧妙“保护”下自救。
这是洛什又一次巧妙的政治宣言,辅以独特的角度和年轻的心态,与时俱进的细微观察,变成了不太激进但透着智慧的幽默宣言。
粗暴球王变温情坎通纳是否有普拉蒂尼,齐达内那么伟大,对于法国人来说尚有争议,他毕竟没有代表法国队获得国家级的荣誉。
但是对于一个曼联队球迷来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
红魔只有一个国王,那就是埃里克•坎通纳,他建立了曼联王朝,五个赛季的辉煌,所有球迷心中的精神偶像,埃里克心中闪回的“兴奋剂”。
然而偶像并不完美,坎通纳在球场上的粗暴和任性,让自己和球队承受了巨大的处罚,95赛季的“飞腿事件”让曼联失去了主心骨,也丢掉了多年的联赛冠军。
所幸“王者归来”后的第二年,曼联队就拿回了失去的双冠王,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也成为了影片中埃里克和伙伴们津津乐道的人生动力。
早在坎通纳被禁赛期间,他就“影心萌动”,偷偷窜回法国影坛,出现在艾蒂安•沙蒂里耶的影片中,和几位资深老影星学习表演。
这一次小客串点燃了坎通纳从影触电的兴趣,等到真正退役后他就大举进攻摄影棚了。
1998年《伊丽莎白》的制作水准也开阔了他的思路,见识了古装巨片的气派,坎通纳开始主演短片甚至于参与幕后制作。
2002年昔日的球星成了导演,《把你的爱带给我》居然把坎通纳带进了戛纳电影节,赢得了业内的好评。
这一步步走来,几乎每年坎通纳都会在法国影坛有所举动,演技也得到磨练。
在《寻找埃里克》中的本色表演,经由肯•洛什之手调教得更加细腻圆熟,也可见坎通纳并不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糙汉。
他对电影的理解在进步,把球场上的稳健、冷静和控制力转移到片场上,这份聪明和悟性犹在。
更何况除了表演,坎通纳也涉足制片,参与到《寻找埃里克》的投资协调工作中来,这份努力之心也值得称赞。
当埃里克的脑海里出现坎通纳精彩绝伦的助攻和破门时,他浑浊的两眼顿时发光,消磨的勇气再次灌注到肌肉里。
面对生活中的困苦,老邮递员无助的向曾经的王者求助:如果是埃里克,他会怎么做?
经历过禁赛处罚都能勇敢的走回来的埃里克•坎通纳,他是怎么做到的?
坎通纳听到了,真的从墙上走了下来。
这个曾经脾气暴躁,处事极端的球员当然不是国王,影片中的坎通纳,更像是个“守护天使”,在球迷们最需要的时刻站出来,给予醍醐灌顶般的精神指引,提供最坚强的勇气后盾。
影片中坎通纳的出场镜头,被肯•洛什处理的很小心巧妙。
仔细观察下来,没有一个画面他显身于埃里克之外的第三者面前。
无论是房间里的夜谈,或是郊外草地的锻炼,还是在大巴前的最后一次悄然“降临”,坎通纳只对埃里克一个人说话,也只有埃里克能找到他。
肯•洛什的这种处理,就是要有意的把改变生活的两种力量划出类别。
坎通纳是属于精神上的,影片中他的显身和话语,有可能完全就不存在,仅仅是埃里克老男人式的臆想。
他的勇气来源于自我暗示,在工友们的帮助下才武装了起来,最终成为坎通纳那样重振的信心。
其挽救的则是家庭与爱情,这才是邮递员埃里克的绿茵场。
坎通纳还是自己,他在影片中扮演的也是曼联球星,说得台词也与退役前的风格一致。
那种在赛场内外充满霸气的语言,拿到电影里,却成了点缀幽默的“至理名言”。
埃里克偶尔会犹豫退缩:“有时,我忘了你也是一个人”,坎通纳则平静的凝视远方,稍带不屑的从嘴角中蹦出“我不是人,我是坎通纳”。
在坎通纳的眼里,埃里克太像个普通人了,甚至毫无棱角,不会向恶势力说“不”,这可不是坎通纳要守护的对象。
“求人不如求己”,就像中国的老话所说,坎通纳在影片中不仅要埃里克去模仿他“竖起衣领”,还要教导埃里克找回自己的勇气,“球场上面对的是对手,在电影里面对的是自己。
”在坎通纳辐照的世界里,吹起小号,拿起手枪,对着眼前棘手的困境大喊出“NO”,这才是真正的《Looking for Eric》另一种英式幽默这部影片的出现,也的确是在坎通纳的提议下促成的,三年前的一个想法,在编剧保罗•拉弗蒂和导演的填充丰富下,成了今天这部《寻找埃里克》。
肯•洛什出于对足球的热情,对坎通纳的敬爱,我们看到了一部讲述球迷与球星,底层民众与社会弊端,中年人与家庭责任等等,“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影片。
人生本来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喜剧与悲剧或许只差了一个小时。
影片中,本来还很温馨的家庭聚餐场景,眼看着埃里克马上就可以获得前妻的谅解,复合在即,两个孩子也开始懂事,理解父亲的苦心和不易,突然就被破门而入的警察扑灭了。
这是普通民众的不幸,完全处于社会强制力的被动者,俯首就擒,喜剧和悲剧都不必再去渲染。
就看导演从哪里切下这剧终的一刀,早了就是悲剧,晚了就又看见了喜剧。
“喜剧,就是具有快乐结局的悲剧”肯•洛什自己这么评价新作。
可见王尔德的话完全不适用老了的洛什,73岁的他成了“大好人”,让埃里克一家过上了好日子,一个“Happy ending”让观众舒心的走出影院。
斯蒂芬•艾文茨把这个老男人的心理变化用英国人的方式展露出来,时而细腻哀怨,时而张扬狂放,一如球场上心情随比分同起同落的球迷。
埃里克和坎通纳的多句对白,成了影片中最幽默的片段,英语的牢骚里,时而伴随两句“法国警言”。
最后的高潮戏,甚至带有一种库斯图里卡式的狂欢和荒诞,谁曾想到一贯苦大仇深的肯•洛什会如此拍片。
意料之外的惊喜,淡化了悲剧的政治性,老导演也能带给我们由衷的笑声和夕阳下的拥抱,难怪法国媒体和观众们集体打出高分,目前的票房也超过了四十万人次,“幽默,人道主义的肯•洛什,足以感动我们…无条件支持他!
”Luc,2009年5月于法国戛纳发表于《看电影》7月号
因为不是球迷,所有之前不断听到Cantona的名字,我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还以为是导演的名字呢,不是导演去戛纳干啥呀。
现在知道了,原来是曼联曾经的黄金7号,最经典的台词是——Eric Bishop: Sometimes I forget you're a man.Eric Cantona: I'm not a man, I am Cantona. 如Bishop一般,有执着崇拜的偶像,并在生活中时不时地相遇、交谈,鼓舞自己(即使存在于幻想之中),也是很棒的事啊。
开始对这个中年男人烦躁阴郁的生活很提不起兴趣,我不爱好体育,更不是球迷,一直到中间才渐渐看出味道。
那一大群Cantona冲进小混混的房子给他colour to see see的一段,实在大快人心。
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朋友,他教我们大声说"No",让我们勇敢去尝试,去分享,去珍惜,使我们活出真我?
那个难道不也是我们自己的心声?
人生不容易,这句话很多人都体会到了,更何况是人到中年的Eric。
生活的种种不易,压得他喘不过起来。
本来以为这会是一部沉重得不能在沉重的电影了,但奇怪的是,不是压抑、不是痛苦,而是一种真正的自我解脱和人性温暖的感觉。
还记得Eric大声地叫着“non”的时候吗?
对于对生活习惯了妥协的他来说,这句“non”代表了太多的含义,听着都让人痛快。
当然了,那么多的好朋友,也让Eric的生活变得很充实,并不是感觉顾影自怜。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最高尚的复仇是饶恕;团队的荣誉高于个人;世界上没有不能的事情(两个男人跳舞,想着年轻时和Lily共舞的美好时刻,Eric仿佛真的年轻了起来)。
儿子们做了错事,好想看起来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了,实际上,不是的,很简单就解决了。
Eric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也赢回了自己的爱情。
心里被出动了一下。
好温馨的电影,对,就是温馨。
很好看的电影,没什么华丽的东西但是却能让人觉得很enjoy。
讲的是一个被生活郁闷到快自杀的老男人被偶像的力量所拯救的故事,很温暖人心。
It just sort of fills you up so much that you just forget the rest of the shit in your life just for a few hours.这是偶像的意义,也是电影的意义。
身为米兰伪球迷,很喜欢这部电影,变成了坎通纳的fans。
细细在我的耳濡目染之下,也玩起了WE,并且会为了哄我,陪我一起看球。
她最喜欢的球队是阿仙奴,认识范佩西、法布雷加斯、阿尔沙文——因为进攻的时候老是这三个人。
她还认识克里希——在WE中老是失误……哦,还有加拉斯,经常被过——当然是在游戏里,她操控枪手的时候。
枪手配合虽华丽,战术素养虽高,但温格还是太过儒雅,导致这支队伍没有一种英伦球队特有的打死罢就的拼命三郎之气质。
当年基翁、帕洛尔在的时候,还有一点,现在……于是枪手可以在上半场领先两球的时候被扳平,还可以一点斗志都没有地窝囊地输给中下游球队,就像今晚一样。
虽然枪手是我在全世界的俱乐部中第二喜欢的球队,但他永远都取代不了曼联在我心中的地位。
从98-99赛季开始,这是我看英超的第11年,准确地说,是我看曼联的第11年。
于是,现在还会和读书的时候,在曼联比赛的时候,和李益互发短信,直播赛况,讨论心得。
我们曾经说过,有朝一日,希望能够亲临梦剧院,买一张球票,穿上曼联球衣,做一天纯粹的曼联球迷。
不知道这辈子有没有机会。
就像《寻找坎通纳》中的男主角一样,足球不仅是一项竞技观赏性的运动,它还具有如此地魔力让如此多的中国球迷不顾时差地去热爱一支跟自己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英国球队。
有人说中国球迷是可爱而可悲的,可爱的是他们很疯狂,可悲的是他们只能去爱国外的俱乐部。
说这种话的人一看就是门外汉。
埃里克可以被埃里克一个又一个的精彩进球而鼓舞着,同样地,为什么我不能拥有这样的生命权利?
今晚,费查一个无可挑剔的世界波,打破场上僵局,再一次奠定了自己在当下这只后C罗时代的曼联中的地位。
能攻,能守,不惜体力,铲断凶狠,能胜任右后卫、右前卫、中前卫、后腰等多个位置,护球、盘带、传中、直塞、长传、转移、后上、射门,样样皆能。
距离费查第一次为曼联披挂上阵的第六年,他现在越来越可以扬眉吐气。
当年被球迷鄙视、被基恩鄙视的废柴,也终于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没有天赋也可以做球星。
还记得介绍加里内维尔那个经典的开头吗?
——贝克汉姆每次训练之后都要自己加练任意球,但你知道替他捡球的是谁吗?
小时候不知道这个相貌丑陋的小个子凭什么在曼联立足,嗯,当时他还客串过一阵子的中卫,漏洞百出,而且在右路走廊,贝克汉姆的光芒实在无人能及。
但长大后才发现,像加里这样直上直下、有着快速的一角出球、凶狠的贴身紧逼,以及准确的四十五度,这样简洁的足球哲学的边后卫,原来是这么地一将难求。
最简单的其实是最好的。
没有天赋,那就把最简单的做好。
没有天赋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这点,还不肯付诸努力。
这是加里和费查教会我的。
今晚,瑞恩吉格斯的一个助攻帮助卡里克攻入第二个进球。
我看着攻入英格兰足总杯史上最佳进球的威尔士飞翼是如何地为了保持竞技生涯而戒掉一切夜生活,看着他为了延长职业寿命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踢法,他创造的一大圈纪录在现役球员无人能及。
C罗的6年,在老特拉福德赢得了一切,且他还是英超的第一个金球奖得主,但是,他永远都无法比得上吉格斯。
忠诚、谦逊、华丽、无情、优雅,吉格斯如一块活化石,或者一本教科书,告诉人们如何保持巅峰。
梅西、C罗这样体力化的踢法,你们不再年轻的时候,该怎么办?
你们能撑到30岁吗?
年少时可以逞一时之气,比如才气,比如冲劲,而年长时则更加依赖经验和意识,除了足球,难道其他不也是如此?
这是瑞恩教给我的东西。
是的,和埃里克受到埃里克的精彩进球鼓舞一样,我现在依旧清楚地记得舒梅切尔封堵冰王子后的狮子吼,也感同身受地威慑于基恩红牌下场时对场上队友的叮嘱:你们输了的话,回更衣室的时候,我等着;同样地,包括如今已经年迈的生姜头,但今晚还能助攻巴伦西亚,当年他论后插上射门得分的能力,可谓天下第一。
我不会忘记约克和安迪科尔,你们的摧城拔寨以及庆祝时的黑人牙膏表情是我初识红魔时的最深印象。
正是:一日红魔球迷,终身红魔球迷。
当我们不再谈论阶级的时候,工人阶级这个词汇已经逐渐的消失在了我们身处的世界,当然,工人还是有的,但是这个群体已经慢慢的不被人所认知。
因为很多影视作品中,这个群体已经成为了被怀念被当作情怀去消费的名词,名词最大的作用无外乎其工具的性能,至于说本来的意义是什么?
好像已经没有人记得了,但也有人愿意级的,更有人愿意去讴歌,比如说肯洛奇。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寻找埃里克》就是著名的英国左派导演肯洛奇的作品,本片讲述了邮差埃里克因为无法面对自己三十年前抛弃的妻子莉莉而出了车祸,埃里克之后的生活也开始陷入到了一种绝望的境地,两个继子惹上了当地的黑帮且一步一步的开始滑向犯罪的深渊,埃里克自己想要跟莉莉重新在一起,但是却面对这些麻烦事情束手无策,绝望之时,他的偶像,曼联队的球星坎通纳出现在了埃里克的生活中,当然,这是埃里克想象出来的,坎通纳的出现为埃里克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明,在他的出谋划策之下,埃里克的生活起了转机。
这是肯洛奇将目光对准普通人的又一部作品。
本片中的埃里克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人阶级代言人,当下,这个阶级的人群与我们的生活中的认知渐行渐远,但即便是如此,他们依旧是生活中的一员。
当影视作品中的普通人慢慢的沦落为背景板的时候,肯洛奇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他们,且充当了他们的代言人,这是本片存在且被好评的意义。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豆瓣上的网友们对于本片的评价大多来源于埃里克的偶像坎通纳带给埃里克的改变,从而将本片的意义认知为偶像的力量以及体育运动的力量等等。
这是非常魔幻现实的评价,同时也是工人阶级再当代地位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这样的评价会成为主流,原因在于当代的媒介中,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了一个远古的名词,即便是这个名词逐渐消亡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即便是这个名词之下的普通人依旧是活生生的存在,但是大家的认知当中,这群人已经跟自己无关了。
肯洛奇讲埃里克的生活的故事,因为肯洛奇认为埃里克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他所在的群体,这个群体需要被认识,需要来到镜头前讲述自己的生活,当我们的影视作品当中的主人公逐渐的从底层的普通人慢慢的滑跃到贵族,企业家,王侯将相的时候,以埃里克这样的普通人为主体的人群便逐渐的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即便是他们确确实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
然而在网络上,他们是被遗忘的一群人,因为他们不再是被叙述的主体,即便是成为主体,也仅仅是一种代表作用,因为代表本身是为了体现某种观点的,因此,代表本身不具备存在的意义。
而本片当中的埃里克最后的战斗当中,也体现出来了工人阶级这个群体的智慧,在面对当地的黑帮的时候,如果仅仅是个人主义的话,那么埃里克对抗黑帮的方式很容易走向极端,然而当他开始跟自己的好友们倾诉且谋求大家共同的意见的时候,战胜黑帮就变得很容易了,当大家群策群力的时候,埃里克一家终于可以安稳的生活了,这就是这个阶级存在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本片的高光时刻,当你沉浸在埃里克的生活当中慢慢的看到本片的后半部分的时候,基本上我们最常想到的结局就是埃里克跟黑帮大佬同归于尽,然后给自己的两个继子以及前妻女们一个安定的未来,这是一部分电影惯用的结局方式,这个方式也可以赚取观众的眼泪,但是本片却用一种出人意料地方式,更是一种合理的方式来给这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这就有意义多了,为什么有意义,原因在于我们的生活不仅仅只有一个选项,我们的世界也不该只有一个规则,而那个打破规则的人,就是埃里克,以及埃里克所代表的群体们,这是本片的意义,也是这个群体存在的意义。
因此,《寻找埃里克》在于寻找埃里克这个群体,我们的创作者需要发掘出来更多的埃里克,因为埃里克们代表着芸芸众生,代表着一群默默无闻但生活同样是精彩纷呈的人,他们曾经光辉灿烂,他们现在也应给被听见被看见。
当然,一些习惯了描写“美好生活”的创作者显然不愿意看到这群没有办法为自己发声的人的,因为他们已经将自己的思维固化了,因为他们已经将这个阶级的人认定为了一个名词,只有当他们需要这个词汇作为点缀的时候,这个阶级的人群才会出现,但这样的出现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没有给出答案。
……你好,再见
是的,这样的结局,自然而然,,,可为什么眼里带着泪呢?
而我也清晰的记得,在影片结束前的不久,看operation Cantona 还让我不停的笑出声是的,如同伟大的老特拉福德的国王Cantona所说,这部影片,让人想哭又想笑吧...原来,这就是肯·洛奇所谓的喜剧,无非是有着快乐结局的悲剧的含义...这样的中年老男人的故事不是什么新题材...可是,像我这样懒得一个人,在看完之后开始大费周章的敲着键盘...of course,自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部电影有关我最喜欢的曼联,还有梦剧场的神话...也是因为,我觉得,是的,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如果是你的偶像在适时的时候给你力量和帮助,你从你崇拜的人的身上找到一个无限可能的自己真的是件很perfect的事...但是,看完之后,我想更多的是因为ken loach...即使,这是我第一次看他拍的片子...我想如同我看之前别人介绍所说,他的片子并没有大要想起他导演那样大谈人性,但是却是深刻反映了生活在底层的劳工阶层的生活...这部片子,有反应他们辛酸的生活,但是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他们不屈和团结的力量.让我想起,1984里面的那句话,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身上...是的,就如同邮差的头目meatballs所说,我们就是他妈的邮差!
继2006年《风吹稻浪》在戛纳大获成功之后,73岁高龄的导演肯·罗奇携新片《寻找埃里克》再战金棕榈奖,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影片依旧保持了较高的水准,故事幽默风趣,然而又带着那么点忧伤,演员们表演自然,最后那个戏剧性结尾很有趣。。。
片尾字幕中还穿插了坎通纳当年那段经典的新闻发布会,关于海鸥与渔船的哲言,对于一个球迷来说,坎通纳绝对是这电影的最大亮点。。。
励志小清新
人人都应该有件立领儿男装!
电影三颗星,还有一颗给坎通纳
When the seagulls follow the trawler, it is because they think sardines will be thrown into the sea.
老肯,叫坎通纳来撑场还是挺机灵的,球迷看此片绝对可以加不少分。除此之外,就没什么突破了,还是很厨房水槽的英式现实主义。
Loser的故事不太对我的胃口,加上足球又是我的陌生领域,整整睡了1个多小时,也算对得起这部电影了。至于好看不好看,交给感兴趣的人吧。
你是怎么熬过来的?我吹小号。戴面具的一群人闯入民宅,对两个男人喷洒红色油漆。电影院里播放此片,可以看几段球赛。
球迷欢乐多。
两个埃里克的镜像对话,生活在现实里
The noblyest revenge is forgiveness~!
我入戏有点慢了.不怪电影.觉得有味道.真有味道
3.5;Ken Loach的生活小品,歡樂帶點苦澀。
我猜导演是想告诉我们生活不光是一个fucking hell。
看完就忘
励志喜剧,Soso~
好无聊,看了四天才看掉,创了我最慢记录。前半部分苦闷的一比,也很模式化。最后群攻tm你给我来喜剧?我要是那女的我一辈子也不会原谅他,啥玩意啊。
fantastic
“你可以换老婆,换政党,但永远不要换支持的球队”,曼联球迷表示看得泪流满面,最后一场戏真是让人大哭+大笑!“我不是人,我是坎通纳”!肯洛奇的电影真的是最最贴近生活的范本啊,还好这次是温馨的结局
顶多值4星,不过还是满星吧。永远的曼联!后面还是挺他妈爽的!!
summer里的那个挂了的loser吧,怎么还是演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