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78岁的伍迪, 我们还是不离不弃的。
夏日午后的露天影院,伍迪的影像与爵士乐是Mojito 最好的陪衬。
没有了伍迪,蓝色茉莉们的生活会变得更无聊。
进入21世纪,伍迪变成了中产阶级家庭最好的朋友。
心情好的时候伍迪给了我们《午夜巴塞罗那》,灵光乍现的时候伍迪给了我们《午夜巴黎》,思如泉涌时伍迪又给了我们《蓝色茉莉》。
如今这部《魔力月光》,伍迪显然心不在焉。
看老头子的电影,就如在英国的酒吧里点牛排,看运气。
电影与之前的巴黎,罗马系列一样,明信片风格,葡萄美酒地中海。
普罗旺斯的夕阳繁花自然不用说,20年代的服装道具精致程度不逊于去年的那部《盖茨比》,也不失法国女人特有的俏皮与简洁。
Sonia Grande 也是伍迪两部午夜系列的老搭档。
主题方面伍迪这次又搭上了尼采,那句We need our illusions to live, 被重复了多次以反差唯物主义至上的男主角。
Colin firth 扮演的男主角对上帝的存在,灵魂不灭等形而上的问题深表怀疑,直到有一天,他的老友,Simon McBurney设下圈套,让他的大脑杏仁核被Emma Stone 扮演的灵媒师所控制。
演员方面,Emma Stone 仍然改不了其科插打诨的风格,而Colin Firth根本就好像在重复以前曾经演过的100个角色。
此人似乎对笑过敏,前几个月在离家不远的地铁有人口认出他,本想找他自拍的路人,见到他一脸的苦大仇深,纷纷小步撤离。
故事情节不算太糟糕,自命不凡的科学家爱上了出身贫寒的小女子,情感战胜理性大众情趣。
问题出在Colin firth与Emma Stone之间的化学反应。
54 岁的Colin与25岁的Emma站在一起就比好酸碱反应,放在一起剩下的只有盐和水,无色无味无感觉。
Colin 那种英式风格的黑色幽默恐怕真是不适合Emma 这种加州阳光女孩。
这两个人不像情侣像父女。
不知道同为英国人的蜘蛛侠男友怎么看待。
Emma的闺蜜Lawrence好像最近也搭上了唧唧歪歪的酷玩岛人。
蛮烟瘴雨的英国男人究竟魅力何在?
每日电邮的专栏记者Tim Robey,评价说Colin Firth is unbearable, 我举双手赞成,让处女座的人演一个处女座似得角色,不给片酬成吗?
1 我原来以为王尔德的刻薄与毒舌已经举世无敌了,但后来我发现伍迪艾伦并不逊色。
如果他和王尔德舌战,绝对是全世界最好看的辩论赛。
虽然唯美主义的王尔德很有可能嫌弃伍迪长得不够好看而不屑与之辩论:(2 电影开头,科林蜀黍吻着未婚妻的额头说:your logic and common sense equal mine and you have adding quality, you are beautiful...电影最后,在未婚妻的高贵智慧优雅和苏菲的没文化没素质也没大家闺秀的气质的对比之下,他说出了全世界最没道理又最有道理的话:Sophie's smile has penetrated my soul 以及we must find a reason to truly embrace life and for me sophie is that reason. 一个阅历无数无比理性,号称自己是only sane man in the world 的人居然找了一个没文化的江湖骗子小姑娘作为自己的reason,这可不是韩剧,这告诉姑娘们长得漂亮是多么要紧的一件事。
就算在前一种可能里,人家说完脑力匹配的重要性,又提了一句美貌。
综上,姑娘不管有没有脑子,好看是一定要的。
3 想起《开罗紫玫瑰》,最后高富帅明星完全不记得荧幕前的灰姑娘和他曾经许下的诺言,我难过了好一阵。
后来习惯了伍迪把所有的浪漫美好展示完又毫不留情打碎它,对这部电影也没抱啥好的希望。
看到最后俩人Kiss在一起我简直要热泪盈眶了。
虽然这俩人的感情培养看起来不那么顺理成章,但像我这么俗的人永远钟爱大团圆结局。
伍迪爷爷年纪上去了就不愿意对世界那么苛刻了,能够成全的就都成全了吧。
4 虽然科林蜀黍说Life is not fair, life is even nasty,但是电影里的可爱aunt说:The world may or may not be without purpose, but it's not totally without some kind of magic. 伍迪艾伦的电影里似乎从来没有过这么温柔的句子。
好像你对一个人说了一句重话,又回过头安抚了几句。
5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伍迪艾伦的温柔是否也是带着讽刺的。
他不管说什么都像是在嘲弄。
他嘲弄电影里的每一个人,他嘲弄人生本身。
我特别好奇他的墓志铭会是什么。
6 尼采真的说过we need our illusions to live 吗?
我不会告诉你我从来没看过尼采。
7 这部电影云集了所有打动我的点:智慧、美色、毒舌、萌大叔、迷死人的摄影、大团圆的结局。
我就是如此肤浅的一个人。
我还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
虽然王尔德说,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It is only shallow people who do not judge by appearances。
8 If I should need a reason to embrace my life, I think movie shall be that reason.
《魔力月光》这部电影非常适合春天看,画面真的是超美!
伍迪·艾伦导演再次展现了其独特的才华,将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南部描绘得如梦如幻,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浪漫与奇迹的世界。
影片的主角斯坦利·克劳福德,是一位以揭穿骗局为乐的魔术师。
他成熟、理智,但对生活似乎已失去了热情。
然而,当他遇到自称灵媒的少女苏菲时,一切开始发生变化。
苏菲,这个古灵精怪、聪明幽默的女孩,以她特有的方式动摇了斯坦利的理智世界。
两人之间的观念互换、情感碰撞,不仅为影片增色不少,更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
故事展开来讲呢,就是斯坦利是一位魔术师,更是揭穿骗局的高手,他受朋友邀约,试图拆穿苏菲的谎言。
苏菲说自己说灵媒,可以看到并且与它们交流,斯坦利开始时不为所动,并大肆宣称要揭穿谎言,但是随着一个个神秘场景的出现,他与苏菲的距离也慢慢拉近了。
斯坦利不仅相信了苏菲的故事,更是坠入了一段难以自拔的浪漫爱情。
电影的画面美得令人窒息。
法国南部的阳光、空气仿佛透过屏幕传递给了我们,每一帧都充满了魔力。
白色的建筑与绿意盎然的草地相映成趣,爬山虎搭着长廊,小红花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幅唯美的画面。
而大海与天空相接的碧蓝色,更是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而浪漫的复古风情随处可见,镶着小花的礼帽、仙仙的小裙子、精致的花边、荡漾的流苏,不管是年轻女子,还是年老的妇人,都如花般摇曳,精致且优雅!
然而,电影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浪漫与唯美。
它深入挖掘了人性中的偏见与理性。
斯坦利起初对苏菲的怀疑与不屑,到最后的爱得无法自拔,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爱情时,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挣扎与转变。
这也让观众看到了,即使是最理智的人,在面对真爱时,也可能会放下防备,让感性占据上风。
爱情啊就是有这个魔法,让人捉摸不透!
艾玛·斯通饰演的苏菲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她的每一套造型都充满了美式浪漫风,色调柔和又明快,令人过目难忘。
而她所展现出的聪明、幽默与自信,更是让人为之倾倒。
与斯坦利之间的情感变化,也是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魔力与力量。
太喜欢这部电影的设定了。
女主古灵精怪、可可爱爱,但是聪明、幽默,有思想,男主表面睿智、沉稳、冷静,但是很傲娇。
男主起初处处看女主不顺眼,但是到最后爱得无法自拔,这种剧情不管什么时候看,好像都很上头!
这场美丽的爱情,犹如影片中的法国南部风光,一切都是那么地欣欣然。
浪漫小清新式的爱情和画面,治愈一切不开心和烦恼!
电影:《魔力月光》国家:法国、美国上映:2014(美国)导演:伍迪·艾伦主演:科林·费尔斯、艾玛·斯通豆瓣:7.2分======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78部:《魔力月光》-over-
舍斯托夫讲,宁做不幸福的人,不做幸福的猪——一个透彻的悲观主义者多是不幸福的,花无香,食无味,快乐是不可能的,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毫无意义,生命不过是无缘无故的诞生,因软弱而延续,因偶然而死亡。
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帝这个伟大的工匠宏伟蓝图的一部分,没有上帝这东西,命运不过是个随机事件。
那么,如此阴郁黑暗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度过?
也许,爱是我们拥抱生活的最后一个理由。
我不在乎有没有上帝,我不在乎有没有灵魂,我甚至不在乎有没有这个世界,你的一个微笑足以让其他的一切一切都灰飞烟灭。
我们穷尽一生理性地活着,挣扎过后才发现,这世间美好的东西都存在非理性的幻影中。
尼采式悲观主义,反上帝,讥讽,自大而不失智慧与吸引力的Colin Firth (Stanley),除了他自身独特的英式绅士气质,角色实在有太多Woody Allen 这位老头子的影子。
老头子就是有着这样的资本与魅力,十几年来都在喋喋不休地讲着他自己,但还是能让你心甘情愿地买票进场,看他隐藏在影片中字里行间的睿智。
我们常说,把人生看得太透彻的人,都是不幸福的。
也许因为我自己也相信,“人生苦短,转瞬即逝”。
生命的本质原本就是无常的,若放大到宇宙的角度,那么它本身就是一出悲剧。
个人的命运其实对宇宙终极运作并无什么影响。
个体的悲喜,情感的波动,其实对宇宙是无意义的。
那么,我是虚无主义了吗,我是悲观主义了吗。
Woody Allen其实在不同的剧本中都在表现着这样一个自己:认为生活其实是无意义的,认为其他为快乐而活的人都是愚昧肤浅的。
然而,即便是这么一种坚定地秉持叔本华悲观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天才,也无法不屈服在宇宙间一种无法解释的magic之中。
在Annie Hall (1977)里,他戏谑这种不合理同时无法解释的存在只是一种需要;在 Whatever Works (2009)中,他又说,这是茫茫宇宙中多么奇妙而精确的安排,于是接受了一段一开始他极为反对的错配;在 Midnight in Paris (2011),他又借Hemingway 的口说,“真正的爱能让你忘却死亡的恐惧“ ("I believe that love that is true and real, creates a respite from death.")。
而在 Magic in the Moonlight中,尽管Stanley一直以理性作为他行事的准则与标杆,当这一切与love扯上关系时,逻辑在魔法面前失效了。
而这一切若用 "mental vibration"来解释,似乎还挺合理。
我们穷尽一生以逻辑和理性指导我们的人生,其实早晚都会败在这场魔术上。
所以,生活并不是全无意义的。
因为,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我们眼见就能解释的。
游戏因为不按常理出牌才有趣,生活多了这些不可控,不可解的因素,我们才又再次认识到在这自然界,这宇宙间,人类是多么渺小。
我们怎么能无知地认为人类能洞悉一切。
我们用现代科学去剖析人性,解构情感,其实是多么的虚无与狂妄。
“如果凡事都有答案,那么我们将很难活下去。
” 人生在世,有时候不能不骗骗自己,以活得更好。
天赋是天生的,而善良却是一种选择。
因为有时候,我们的真相,是幻灭别人希望的利刃,好好藏着就好。
而老头子还是那么地自我及自恋,他从不掩饰那些会遭人嫌神经质的特性,因为他根本不在乎,而且还多多少少引此为豪。
天才才配有神经质。
而我想起的是Colin Firth 1995年在BBC那套 Pride and Prejudice 中扮演Mr. Darcy的一句台词 "where there is a real superiority of mind, pride will be always under good regulation." Stanley也好,老头子也好,他们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在某方面是远远优于世人的(尽管在interview中,他从不是这样不可一世。
谁知道呢,他总是不避讳地拿真实的人性开玩笑)。
而偏偏,我就是喜欢他这种真诚的神经质。
Sophie质问Stanley,嫁给他,她有什么好处呢。
”你有机会和天才一起生活啊!
“他这样吼着。
能和天才共度一生是你的荣幸,你应该以此为荣,而不应该不识抬举。
你想想看,你个小城姑娘,没有追求没有成就,还是个四处游荡的骗子,对你求婚时抬举你了。
这种感觉多像Darcy当年向Lizy当年的求婚,直接,骄傲,坦诚,但真的是terrible at proposal。
可是有什么办法,有多少女青年能抗拒如此有人格魅力的geek的求婚,也算是独一无二的了吧。
而同样的话,老头子在Whatever Works中就有说过。
当别人问起年轻的Melody嫁给个怪老头有什么好处时,她骄傲的说,“我享受当天才的老婆。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虚荣。
但老头子仿佛像在说:对天才的膜拜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
老头子对女性的审美总是喜欢从眼睛开始。
这一点在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Whatever Works和Magic in the Moonlight中均有体现。
那倒也是,毕竟若是谈及心灵上的共振,怎么少得了心灵的窗户。
而令人感到愉悦的是,Stanley说了一句,"but more than that"。
对于一位女性来说,这样的认可是多么地重要。
老头子的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认同女性的智慧是对她们最高的评价。
然而,Emma Stone在这部戏里阐述了女性在感情上最本能的呼唤。
也许女性能在智力上,事业上,或者其它方面和男性平分秋色,甚至更优。
但是在爱的人面前,她们只在意有没有"conquer the heart"。
所以,看到Colin一脸无辜地问“You have already conquered my mind, you also want to conquer my heart?" 的时候,我真心笑了。
被天才敬重,应该有种承蒙厚爱的感激,但在爱情面前,女生就只是女生而已。
“十二道锋味”里,范冰冰说,她再怎么强硬,再怎么被人称做“爷”,她始终是个女生,需要被人疼爱。
所以,在这场magic中,女生都被变得一样地普通,没什么例外。
如果你也觉得老头子对这悲观的世界有些妥协了,也许,这只是他给大家的一个幻想,一个谎言。
但是如果你也愿意放下固有的世界观,暂时做个平凡的世人,在这看似没有理性可言的背后,你也能感受到一阵清新的喜悦。
这是一场magic,是理性与逻辑的脱逃。
公司年度旅游有台北线和黄山线,我选择了台北线。
我没意料到12月初的这次台北行会完成我的一个心愿。
大约在出发前的一个星期,我在陈珊妮的微博上看到她说「魔力月光」将在台北上映。
那条微博的日期是10月29日,于是我想也许等我去台北的时候应该还没下线吧,说不定我可以去看看。
想想都有点激动呢!
因为他是伍迪•艾伦,「魔力月光」是他今年的新片。
他刚刚过了80岁,至今拍了40多部影片。
我在大学期间看了12部,大部分是他比较后期的作品,有的看过两三遍,比如「午夜巴黎」、「赛末点」和「安妮•霍尔」。
而遗憾的是,我从未在影院看过他的电影,因为大陆从没有引进过。
他已经80岁,虽然他总调侃说他会继续拍片,会活到100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未来的作品拍一部是一部了,因为对于一个80岁的人来说,你不知道哪天他就突然不在了。
而我,一个声称爱电影、喜欢他作品的人却从未去影院为他贡献一次票价。
我一直希望有这样一次机会。
然而事实是,我在想,未来五年我大概都不会有机会去到美国或是其他上映他电影的国家看他的电影。
就算有机会去了那段时间也不一定刚好就在上映他的电影。
所以看「魔力月光」成了来台北最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极有可能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影院看他的电影。
到达台北的第三天是自由活动时间,我无比期待的一天。
去看「魔力月光」成了那天唯一的重要事情。
由于可能已经下线,我的心理准备是就算跑遍全台北,只要还有一家影院在上映,我就要去看。
于是我脱离了大队,一个人独自行动。
住的饭店楼下刚好有家影院。
窗口卖票的阿姨大概40岁,极有素养,接电话时还会告诉对方电影内容主要讲什么。
我问她今天有没有「魔力月光」,可能大陆与那边翻译的不同,她不知道我说的是哪部电影。
我只好跟她说电影的英文名。
她明白过来之后说那部电影下线了。
我不死心,又问她还有没有其他影院在上映。
她拿起iPad帮我查了下,说诚品电影院还在上映。
我一下子惊喜起来,问她诚品电影院怎么走。
后面排队买票的观众马上告诉我要坐捷运到市政府站。
谢过她,我就一个人坐捷运去了离市政府站最近的诚品信义店,但店员又告诉我,他们的电影院在松山店。
她帮我查了上映时间,只有下午六点有一场,并且全台北只有松山诚品电影院还在上映。
问了路线我又跑到松山诚品店,毅然买了一张下午六点的票。
心里突然就踏实了,开心到不行,感觉不出意外,一个梦想要实现了。
票买完之后,还要等六个小时电影才开始。
从影院出来发现意外惊喜颇多,松山文创园区正在举办一场叫「原创基地节」的创意展览,跑去看了展览,加上逛诚品书店和唱片店的时间,六个小时根本不够用。
突然好想到台北读两年书。
等到六点进了影院还生怕出意外,比如放映员放错电影什么的。
观影感受非常棒,整个影院只有二十来个人,有男有女,个人占多数,也有一两对情侣,大家都坐在后三排。
这个时候还能来看这部电影的大概都是导演的真爱粉,所以当我们看到开篇导演最爱的温莎字体(他有38部电影用了这种字体)时,就已经要会心而笑了。
轻喜剧,法国南部的美丽风景,典型的悲观,一贯的幽默,我们都熟悉他的笑点,所以大家都非常轻松和愉快。
片尾曲响起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坐着不肯离场。
这不是他最好的作品,甚至可以算他中等偏下的作品,但我依然给它五星。
因为这个过程太完美了。
那一天也成为我台北之行的 Perfect Day!
香港人很喜欢伍迪·艾伦。
他有个好听的香港名字叫“活地阿伦”, 瞬间变得活灵活现,还有种旺角靓仔的感觉,这个名号伴着他那张大脑袋的肖像画,在香港几乎是电影艺术的一个符号。
画像中他有硕大的眼镜,叼一只古巴雪茄,永远皱着眉头。
活地阿伦同志,是港式的,他的情节化和反讽效应正符合快节奏的年轻人“返屋企食餐饭”的生活态度,即狭小的空间、现代化的视野,以及争论不休。
伍迪·艾伦总是喃喃自语,最为极致地表现在其标志性的影片《安妮·霍尔》中,作为主演的阿伦时不时从剧中抽离出来,站到摄像机跟前,指手画脚地跟我们说话,那是部令人伤感的爱情片,尽管它令人捧腹,片中神经质且敏感的男人和神经质且自负的女人非常自我地恋爱,戴安·基顿的衬衫马甲造型受到大众追捧,记得那年看完这部电影就置办了一套衬衫西裤,感觉自己很美国、很纽约。
回到伍迪·艾伦的“对镜头自白”上来。
曾经有记者采访他,问他在什么时机会知道要站到一边来对着观众说话,他说,并没有刻意去想过这个问题,只是凭直觉认为就是如此。
这种寂寞感伤的喋喋不休几乎充满了他的每一部电影,这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位多么想要和观众说话的导演。
因人而异,有人很喜欢他的自言自语,有人则会受不了这长篇无聊的自言自语而感到恼怒——无论是他亲自出演,还是使用其他演员,那用无休止的饶舌表现心理状态或作者想法的方法的确足以使人恼怒,毕竟这似乎暗示着另一种说教的倾向;不过,对于一个喜爱长篇大论以及沟通的观众来说,伍迪·艾伦是为数不多的会把一件事讲到尽头,把一个观点描述透彻的演员。
在《安妮·霍尔》中,他从头到尾的喃喃自语最终也照明了了他自己的心。
再到近年大热的《蓝色茉莉》的末尾,那段著名的数分钟的自白,在绝望之中升起某种戏谑,又在这种黑色幽默中营造出所有人崩溃的氛围。
影片在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Jasmine由贵妇一夜之间变成无所依托的底层人,然而她执拗地试图继续生活在往日光芒的自豪之中,现实的一无所有和她固有的中产虚荣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丑陋的断层。
这其实是一个熟悉的主题,即“中产的没落”,或曰“中产危机”,如果没有最后一段伍迪·艾伦的喃喃自语,这部片子也许会流于随大流的主题之中。
凯特凭这部电影获得了金像奖,不得不归功于那最后数分钟的崩溃自白,因为导演终于在影片的末尾暗示了他过人的发现:她痛苦,不是因为破产,而是源于孤独。
对于拥有高级语言使用权的人类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说话更接近自然,也没有什么比说话更孤独。
在《安妮·霍尔》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出,男女主人公尽管在对话,却使用着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他们说的都是英语,但他们永远不会明白对方在说什么,直到他们真正相爱的那一天。
片中男人注重自己感情上受到的打击,总是消极、分析、自高自大,而女人则更加抽象和浪漫,她在读诗。
这一对组合常常引起别人错觉,认为男人比女人更加务实,他们喋喋不休和自说自话,很好地引导也很成功地误导绝大多数观众。
《魔力月光》中的柯林·菲斯,他的喃喃自语则是为了表达拒绝。
片中他被设计为一位相信理性和经验的魔术师,偶然结识了“灵媒”艾玛·斯通,处心积虑想要揭穿她的诡计,但是找不到任何破绽,只好承认世上有灵媒。
这过程中他始终用坚决的自言自语抗拒相信他眼睛所见的是真的,可是,在他姨妈住院抢救之际,当他低头祷告,却意识到这一切是多么荒唐, 他回去戳穿“灵媒”的诡计,发现了他们之间彼此的爱情,于是他用更加自我矛盾的自说自话本能地抵抗这爱情,如同他作为无神论者本能抗拒神秘一样。
可是当艾玛·斯通接受了富家子的求婚,他才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是有神秘的,他需要这份神秘,他需要爱情。
这部影片则代表了伍迪·艾伦喃喃自语的另一个主题:骄傲。
无论是《魔力月光》里的柯林·菲斯,还是《蓝色茉莉》里的Jasmine,都出于人生境遇发生转折之际,他们同样拼命地用疯狂的自言自语拒绝接受改变,让我们饱览了人类的骄傲如何在各种文化情形中灵活灵现地彰显人的可怜、可憎和戏剧性。
故事一开头男主角的中国人扮相实在太为难脸盲症患者了。
纵使我自认是这位主演的脑残粉,也一时没敢认,直到他开口说话方才确定。
这个化名魏连苏的魔术师表演了一个移形换影的把戏,但是机智的我瞬间就看穿了其中的奥妙:他一定是有个双胞胎兄弟,或者有类似特斯拉这样的牛人给他开发了什么黑科技。
哼哼。
在《蓝色茉莉》里稍微严肃了一点并顺手帮凯特布兰切特拿到一尊奥斯卡后,伍迪艾伦又回来拍我辈喜闻乐见的轻松悠闲欧洲旅游风光宣传片了。
我生长在一座海边小城,年轻时一到夏季,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与基友们一起去洗海澡。
当然,我那些基友们是不说“洗海澡”的,他们对这活动的定义是去游泳,只有我一个人是全程始终保持脚底板不离沙地、就那么泡在靠近岸边的地方一动不动。
作为一个生活在海边的人,我很光荣的完全不识水性。
这部电影给我的体验就像洗海澡。
故事情节半点也称不上引人入胜,然而光凭主角卖萌和优美的景色就足以吸引我目不转睛的看完全片。
就像我站在海水中时,虽然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一动不动,好像什么也没干,但就那么任由海水在我身周缓缓流过以及阳光洒在脸上和脖子上(阳光这个东西倒不总是那么招人待见,所以我家乡的年长女性们非常机智的发明了一种叫“脸基尼”的神器),这种惬意已让我觉得花费的每一秒时间都是值得的。
我在之前评价《色衰应召男》那部电影时,曾表达过对作为演员的伍迪艾伦的喜爱。
本片的主角斯坦利跟伍迪艾伦常常扮演的那类角色倒也很像,自认学富五车,有点臭屁,话唠,但心肠不坏,因此口干舌燥、着急忙慌的不停说话时的神态显得有些呆萌。
大概是考虑到与女主角年龄差距实在太大,所以老头子没有亲自出马,而是让卖的一手好萌的科林费斯叔作为他的代言人。
说实话,这样的角色安排仍然没有让男女主角显得般配多少。
光看着本片的海报,人们都未必会想到这是一部爱情片,而是会以为两个主角是敌人、朋友、合伙人、甚至父女的关系。
他俩之间的火花看上去还不如电视剧《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和艾米。
科林费斯扮演的男主角斯坦利可以说就是一半谢耳朵加上一半伍迪艾伦,既有理科男的理性博闻,又有文科男的斯文优雅,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集合了这两种角色的萌点,看了之后让人倍觉亲切可爱。
也正因为男主角足够可爱,两个毫不来电的主角终成眷属也不让人觉得突兀。
全片那股恬淡清新的气质在激萌的男主角与养眼的女主角的推动下,轻松地被贯彻了下来。
由于这种惬意的观影体验,观众对于本片不太有说服力的故事情节也能轻松的接受。
就像现在好莱坞电影里喜欢植入舒[哔]奶一样,一直以来西方的表演者都相信加入中国元素有助于他们获得商业成功。
所以二十世纪初的魔术师们喜欢假装中国人来增加表演的神秘感。
曾经在《致命魔术》里露了一小脸的程连苏历史上确有其人,只不过跟本片男主角斯坦利一样,是个白人假扮的中国人。
有趣的是,本片男主角的艺名叫“魏连苏”,不知为什么这些魔术师在取名字时总是对“连苏”这两个字如此情有独钟。
我在想,将来我要是也想在魔术这一行有所建树的话,艺名就应该叫“刘连苏”。
今天快搜君给大家带来一部“颜值”爆炸,特别养眼的电影——《魔力月光》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法国南部。
英国魔术师 斯坦利 盛名在外,他的生活非常严谨,执信于科学,对神学鄙弃不已。
在好友的极力邀请下,他来到法国南部的小镇上,准备揭露一起灵媒设计的骗局。
而那个自称能通灵的小骗子,是一位美国野姑娘 索菲。
没想到的是,从见到索菲的第一面起,斯坦利便爱上了这个女孩。
她灵动扑闪的绿眸子,微微上翘的嘴角,还有一说话就会露出笑容的动人面庞,一下击中了斯坦利的心。
但是,理智告诉他,这只是荷尔蒙在作祟,男人都会对漂亮女人动心。
随着相处越来越深,斯坦利非但没有找到索菲的破绽,还深深陷入了这段本不该发生的感情中。
尽管身为英国绅士,斯坦利有一种骨子里的傲慢,但在美人面前,他还是使出浑身解数地讨对方欢心。
在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他自然地邀请索菲兜风吃晚餐。
不料游玩中途,车在半山腰抛锚了,还下起了雨。
结果,两人淋成了落汤鸡,只能跑进附近的房子里避雨。
局促的环境下,一对孤男寡女,抱到一起取暖。
不知为何,尴尬的空气中,竟散发出一丝甜甜的味道。
尤其在后来,斯坦利不小心睡着,再次醒来时索菲动情地说了一句话:你睡觉的样子太安详了,就没舍得叫你。
其实雨早就停了…
玩情欲,不一定非要露骨的语言、香艳的画面。
仅一个细节,便给观众传递了一个信息:爱情来了!
实际上很多次,斯坦利都想把心中的爱说出口,但碍于身份和面子,一直迟迟未开口。
相较于斯坦利的懦弱和退缩,索菲却表现得很大胆。
一次舞会上,她盛装出席,成为全场的焦点。
沉不住气的索菲,对斯坦利说了一大通告白的话,表明自己的心意。
谁知,这个男人异常不解风情。
为了掩饰紧张的情绪,他对索菲的通灵天赋赞赏一番后,便无情离开了。
在和索菲相处的过程中,斯坦利逐渐相信了通灵术的存在,甚至愿意利用自己的名气,为索菲办一场新闻发布会。
但是,一场意外却让他彻底清醒了过来。
发布会正在进行时,斯坦利的姑妈出车祸,被送进了医院。
看着命在旦夕的亲人,他突然意识到,索菲肯定不会通灵,不然为何没有预知这场意外?
当着索菲和好朋友的面,斯坦利咄咄逼人,揭穿了他们联手打造的谎言。
没错,索菲只是朋友找来演戏的演员。
但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给眼前这个自大、狂傲又悲观的现实主义者,带去一些生活的色彩。
可以说,电影后半段戏剧感十足。
一个学识渊博、注重科学的著名魔术师,因为一个女人,毁了一世英名。
到头来,依然忘不掉初见时索菲的绿眼睛和笑容,抛下门当户对的未婚妻,奔向了爱情的怀抱。
从一开始的故作玄虚,到后来爱情的种子悄悄发芽,再到最后的圆满大结局,这是一个爱情战胜理智的故事。
一直到最后,斯坦利还在努力解释自己为何会爱上索菲。
就像斯坦利姑妈说的那样:当你爱上一个人时,逻辑、理智都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你陷入了谁的笑容里,又因为谁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
这就是上帝赋予爱情最动人的神奇魔法。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当贝影视搜索观看哦智能电视下载当贝影视,精彩一搜即看!
(想不到我有生之年还会对科林叔演的片子打两星……)男主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让他有怦然心动的感觉,那么这样东西一定撼动了他的世界观。
至少故事的前半部,绝对是这样的。
但是后半部事情急转直下,男主发现让自己如此感动的一切,还有对女主的崇拜和爱,居然都建立于谎言之上——但是接下来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男主居然还表示对女主一往情深,并且用一大套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你嫁给我会多么幸福”的词儿去求爱,居然还成功了!
然后这个故事就这么没头没脑的结束了。
我真的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甚至也不敢相信这能算是一个Happy Ending!
男主的未婚妻,虽然这故事里基本没她什么戏份,但至少从男主的描述里,可见未婚妻吸引他的地方,不仅是因为她的理智,更是她的坚强和乐观,得以支撑对世界看法相对悲观的男主。
女主吸引男主的,与其说是让他相信她能通灵,不如说是让他有理由去相信这世界具有一些更加乐观的可能性——但是后来,连这些“乐观的可能性”都被证明是骗局。
那么请问男主对于这个既不聪明也不坚强(整天神神叨叨)且乐观更多是建立在无知上的女人,到底来电在哪里?
制造一点亡夫没有不忠的无害小谎言给脆弱的老妇人一点精神支撑,并没有多大问题;可是男主这种正当盛年野心勃勃之人,他所需要的精神支撑,又怎么是女主装神弄鬼的小把戏能提供的了的?
我倒是想起一个常见的心理学幻觉——如果一个男人要走过危险的绳桥,紧张得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这时正好看到对面走过来一个女人,那么这个男人很容易把自己在过绳桥时的紧张反应,误认为是对这个女人“怦然心动”。
简言之,把幻觉误认为爱情。
那么这片中的男主,是否也是把如此自负的自己却被他人耍弄的挫败感,故意用爱情的借口来掩盖?
这样自己就不是被别人的手段愚弄,只是臣服于爱情,自尊心受损的挫败感就减少很多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倒不是偶然现象。
真是讽刺。
纵使我那么喜欢那个年代和印象主义。。。。。。科林叔说他能感觉到和石头姐之间有chemistry和magic,i dont buy it...........
在科学主义者营造的《魔力月光》中,一场无意义的伪科学表演反而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这种先放进去再拿出来醉人的神秘主义戏法成了伍迪艾伦在本片中嘲讽的对象。于是倚在书房里的他合上尼采随手拿起了简奥斯汀,通过耳熟能详《傲慢与偏见》的故事展现了神秘主义与科学主义两者之间那种诗意的两性关系。
cp没有火花呀,三星给音乐画面和神神叨叨
全天下所有男人都是石頭菇涼的.
WA每年至少一部赏心悦目guilty pleasure的节奏也准备撑不下去了么……这部连故事都开始讲不好了。
负星。
老头子附体于魔术师 意淫另一个高冷傲娇的老头爱上年轻小姑娘的故事爵士时代的奢华 慵懒 无所事事 依旧尖酸刻薄话特多
伍迪艾伦失去了犀利,爱情只剩下自欺欺人的美好,满是被回忆包裹的褪色幻象。
古典和魔幻都是trick,本质上就是伍迪·艾伦的少女心发作了。轻松的小资产阶级爱情,看完后不想做事啊,费斯叔迷得我痴痴傻傻!!!!!!!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 我只是在看个故事 那些意义都在截图里了
烂结局毁所有,否则可以满五星
You know.爱情就是骗人的,因为尼采,弗洛伊德,加谬他们都说过,而且无论你怎么推算,爱情其实就是一个非理性的,疯狂的东西而已,但是"我们都需要鸡蛋啊"
knock knock
一星给Colin,一星给风景,其他一般般
老伍是开始黔驴技穷了,越来越暗淡无味
看个美景与轻松时代 但是斯坦利这种男的不是给他骂回去骂爽了给他通气才好吗 ego成这样放19s已经行不通了
普信男的夏天
一年一部,你基本上知道自己会看到什么,还是悲观主义的人生,美好的爵士时代,生活再糟糕也总能寻到一丝亮色,用毫无感情色彩的配乐串场,这点上很像小津安二郎,无论剧情发展了什么时候,配乐永远是云淡风轻,是小老头一如既往的爵士乐。你看不到这个故事的野心,却能看到很多妙趣的地方。★★★
老头子近五年来观影愉悦度最高的作品。其实细想一下很早就能猜到剧情的发展,但你不会那么做。you know, "You were much happier when youlet some lies into your life."
屋顶全场最美,太假勒!但是get不到这魔力。求婚有点傲慢与偏见的味道(不是歧视。hmmm,我真的不行。那还是纽约的雨赞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