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卜林的《丛林故事》里,狼孩莫格里与老虎谢尔汗之间的战争惊心动魄,在维护与信奉“丛林法则”的莫格里看来,吃人肆意破坏规则的谢尔汗无疑是野蛮无知的代表。
吉卜林将谢尔汗视作盲目跟随旧秩序的罪人,他们不懂得民主与自由的含义,排斥进步的力量。
在殖民时代的印度,吉卜林的故事含沙射影地批评了十九世纪中期以来针对英国在印度统治的一系列愚昧的“兵变”。
老虎是旧印度的象征,老虎杀死人类就是印度本地人对英国人的“暴行”。
那么莫格里呢?
他是人又是狼,他将文明的“火种”(谢尔汗死于烈火之中)带到丛林,他连接了两个世界,但对于人类社会和丛林世界来说他都是外来者,莫格里的丛林与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在吉卜林那里成为了一种怪异的组合,但这种殖民地的帝国梦想在幼年的吉卜林心中早已成为最完美与稳固的历史表现。
阿迪加的《白老虎》属于新时代印度的《丛林故事》,其中传递着来至历史深处的回音,似乎当代印度仍然在吉卜林的帝国残梦里沉睡,仍莫苏醒。
《白老虎》中的关键概念就是“笼子”,那些贫穷、丑陋、邪恶、贪婪的灵魂在笼子里哀嚎,阿迪加的这部处女作将印度社会最黑暗的一面呈现出来,贫富差距、政治腐败、宗教之争、人性贪婪,两个阶层的战争,失去身份与价值,大量细节丰富又沉重,在书信体说书般的戏谑语调中读者仿佛来到一个黑暗地狱,但“黑暗之地”却被看着是救赎之所,旧印度与新印度,中国与西方,迷茫的当代印度社会芸芸众生如动物般活着,失去尊严和梦想,任凭宰割和压榨,谁愿意去找打开“笼子”的钥匙?
但那扇门却一直开着,短短一本书写尽了印度泥沼中挣扎的困境,人物跃然纸上,仿佛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但印度就是能在这样的悲喜剧之间从容转换,它肮脏贫穷,充满待解的谜团。
阿迪加的记者身份能让他用新闻人的眼光剖析当下的社会。
在书中,阿迪加对印度历史的概括就是“动物园”:“印度这个国家在她最富强的时候就像一个大动物园,一个自给自足、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动物园,每个人各司其职,乐得其所”,这无疑是对吉卜林象征的呼应,在《丛林故事》里,我们看到吉卜林将动物世界进行分化,那些希望服从文明与秩序的驯养类动物,遵守丛林法则的野生动物以及破坏秩序钻规则空子的野兽。
《白老虎》的主人公巴尔拉姆出生在印度最贫穷的比哈尔邦,但读书时聪明伶俐被赞为稀有的白老虎。
巴尔拉姆的故事无疑暗示着两种角色的转换和两个世界的对接。
他在和大部分比哈尔人一样因为贫穷逃离家乡来到大都市德里后在社会最底层挣扎,如老鼠般生活,逐渐忘记自己的“猛虎”身份,最后的苏醒与报复更像是老虎冲破围栏的抗争。
“以前在印度有上千种种姓,上千种命运,现在只有两个:大肚子和扁肚子的,同样也只有两种命运:吃人,或者被吃。
”阿迪加对吉卜林的谢尔汗作出了现代社会学的演绎。
在德里受尽不公与压迫的巴尔拉姆似乎和一百多年前奋起反抗英国殖民的印度人有了些精神上的契合点。
巴尔拉姆的德里生活被阿迪加描绘得生动而直接。
在德里给富人当司机,巴尔拉姆必须学习所有的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技巧,他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老板则住在上面的高档公寓,老板拉铃铛,他就必须随叫随到,他不能进入购物中心,靠看黄色书刊来娱乐,在百货公司的转角就是贫民窟,下层人在交界处大小便仿佛是两个世界的分割线。
巴尔拉姆看不上那些在德里街头整日呆坐的人,他们是他“黑暗之地”的老乡,却“身体瘦弱、面目肮脏”如动物一般地生活在立交桥下。
巴尔拉姆血液里流淌着反抗的基因,按理说遇见阿肖克这样的“好老板”也是应该知足的。
阿肖克的国外留学经历让他并不适应印度上流社会的贪污腐败,但渐渐地转变,他也变成了一个冷漠、粗鲁的印度上层人的代表。
这也是巴尔拉姆最后杀死他的一大原因。
阿迪加将《白老虎》用给中国总理写信的框架来创作,是有明显的寓意的。
首先对于印度来说,现阶段的发展不可能不与中国产生交集,两个相邻的大国又同属文明古国,有太多对比的理由。
另外一方面,给中国总理写信的是新的巴尔拉姆——阿肖克·夏马,从德里到班加罗尔,这是旧印度与新印度的跨越,是下等阶层的老鼠到上等阶层的猛虎的跨越,阿肖克·夏马的声音也正是新印度想说的话。
阿迪加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抽离,我们看到的就是互相利用、伤害的人性之恶。
巴尔拉姆对自己的家乡的感情复杂而且矛盾,在德里工作的他被当成家庭的提款机,不识字的奶奶托人给他写信,只是为了催他赶快寄钱,亲戚之间全靠金钱的关系维持。
巴尔拉姆的家乡和许多印度村庄一样,有残垣断壁的古堡和寺庙,突兀屹立在山坡上,好似来自遥远历史的回望,记载着曾经的光荣过往,也暗示着当下的破败与颓废。
巴尔拉姆喜欢在黄昏时登上山坡看日落美景,可是壮观的夕阳却让巴尔拉姆忍不住吐口水,他对家乡的恨如此强烈,以至于最后牺牲全家的生命他也要逃离。
阿肖克从国外回来,他比其他主任给予仆人更多的尊重和自由,但这片土地如此荒谬,如毒药般改变着一个人,阿肖克最后被杀也正是他堕落的必然结果,主仆之间的对抗,也更像是巴尔拉姆代表的传统价值对阿肖克新秩序的摧毁与报复。
在阿迪加与《白老虎》之前创作的短篇集《两次暗杀之间》中我们能更全面地看到他对当下印度社会的描述。
两次暗杀指的是1984年英迪拉·甘地遇刺到1991年拉吉夫·甘地遇刺之间的印度社会,这也是印度的“强人时代”。
“铁娘子”英吉拉·甘地在冷战后期的印度是绕不开的话题,她的“紧急政策法案”和中央集权管理都备受争议。
阿迪加将所有故事的发生地都放在印度西南沿海的基图尔这个虚构之地,基图尔位于果阿邦和喀拉拉邦之间,这里是印度自然风景最美的地方之一,也是人均生活水平最高的地方。
在对基图尔社会各阶层、各宗教、各种姓的不同人物的素描中,我们能看到90年代初期的印度社会的分裂与重组,其中许多故事都能和之后创作的《白老虎》互文。
《两次暗杀之间》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北方移民的,齐亚丁和巴尔拉姆一样来自北方的贫穷地区,开始以打杂维持生活,喀拉拉邦北部有许多穆斯林移民,齐亚丁的故事凸显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在融合中的矛盾和偏见。
《两次暗杀之间》比《白老虎》有更多的政治影射,在甘地遇难日死去的老师,就像是爱国主义和商业浪潮的牺牲品,“印度一度曾经被三个国家统治:英国、法国、葡萄牙,现在则换成了三个土生土长的祸害:背叛、误事。
背后暗算”学生变了,电影院被色情海报贴满,没人认真看泰戈尔了,在《保护老虎》的影片中,老师感到乏力,他无法适应这个混乱又嘈杂的时代。
和《白老虎》一样,《两次暗杀之间》中描写的不停应付腐败税务官员的商人和去德里议会送钱贿赂官员的阿肖克有着相同的困境,他们本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奈何被时代所困。
灭蚊工乔治受雇于一个似乎并不在乎种姓的女主人,但平日看似平等的行为最后却被揭示为残酷的歧视,乔治看到的真相和巴尔拉姆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我们在他们眼里只是垃圾,有钱女人绝对不会把一个穷小子当男人看,只会把他当作仆人”。
之后也就顺理成章地有了反抗。
《两次暗杀之间》中的辛喀拉,父亲是婆罗门种姓,母亲则是霍伊卡,他是高低两个种姓婚姻的产儿,父亲将这种婚姻看做是对传统种姓制度的报复,但现实却又如此残酷,辛喀拉本身却夹在两个种姓之间动弹不得,“你会是个杂种”,他找不到任何归属感,反而每日目睹母亲的妥协和忍气吞声,似乎理所应当。
辛喀拉的反抗无疑和巴尔拉姆一样,他们都试图通过打破旧社会秩序来获得解放,他们的自信和尊严马上将要被摧毁,如果再不反抗,就会变成过街老鼠。
辛喀拉的炸弹寓言了矛盾的积累和爆发,但防抗之后的幻灭怎么办呢?
巴尔拉姆通过谋杀获得了尊严和地位,但失去了家人,他最终感到一种轮回,永远无法逃离的宿命,他的侄子会成为他,而他会成为下一个阿肖克。
反抗的人最后被反抗吞噬,印度社会也难逃千年宿命,在进入历史的新纪元时,巴尔拉姆们的抗争至少揭示出印度人最本真的一面,我们看到了企业家、记者、农民工和老师各色人等,他们都面临不同的挫败感,不管是从体面的别墅还是肮脏的街角,裂痕在加深。
巴尔拉姆在动物园看到被关在笼子里的白老虎,当他们对视时,巴尔拉姆突然昏厥了,老虎在笼子里从一边走到另一边,然后以相同的节奏又走回来,“仿佛中了邪一样”。
阿迪加的老虎比吉卜林那带有东方神秘色彩和殖民特点的老虎更加真实,这里有反思的意味和直视的勇气,阿迪加希望这只是短暂的晕厥,这个国家还有更多魔幻现实主义的传奇等待去续写呢。
前面的情节比较好,结束的太仓促了,让我觉得很莫名其妙,好像刚到高潮下一秒就直接到谷底,观感层面欠缺了。
整体的情节很令人唏嘘,里面有非常多的细节,比如说他帮主人开车门动作的变化等等。
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个主人他是代表着一种新思想的变革,他确实接受了美国很好的教育,跟平姬一样认识到种姓制度的不公平,但是在平姬走之后,他失去了和新思想新文化连接的桥梁,他不肯放下家人,印度的一切,那他只能在这样一个越来越禁锢他的环境里面生活下去,可能他自己并没有发现,但是我们的主人公他意识觉醒了。
他意识到种姓制度是那么的不公平,印度很多人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已经深入骨血,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其中包括他奶奶对他的一个背叛,他原本是自信积极的,他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当上主人的司机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他本来求的也不多。
可是在主人家里要求他替平姬顶罪后,他明白了如果自己不实现阶级跨越他就永远没有办法过上理想中的生活,这个理想不光是局限在他个人的生活品质上,作品中更多想要反映的展现的是更多生下来就被打上第一种性烙印的人他们该为自己争取一个怎样的权利。
另外还想说一点,从电影的开头我就注意到这部作品是奈飞——美国的一个是公司出版的,所以他揭露出来的问题既是深刻的,让人能够瞥见种姓制度的一隅,同时他必定没有办法触动到印度人自己的心里,我们作为旁观者也是很难去真实判定印度的社会现状。
美国妞,出生就是西方式民主的洗礼。
一切的观念和起点都是制度配套的。
她的男人,美国留学生,学了点民主皮毛,回到老家仍无用武之地。
制度留给你的操作空间,不是个人能力能够颠覆的。
你再想翻身,也得在制度之下。
有些东西,不是你学一下就能学到位的。
我们确实要承认特色。
送给所有人,共勉。
ps,电影与书存在一定的内容和差距。
就译本而言,二儿子的前女友风流史没讲,男主角的嫖娼经历没讲,这两段都比较有意思。
不知道译本是否有删减,电影对很多自由民主的东西有深化。
电影和书都得看。
白老虎8.3[印度] 阿拉文德·阿迪加 / 2010 /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虎 (2021)7.62021 / 印度 美国 / 剧情 犯罪 / 拉敏·巴哈尼 / 阿达什·古拉夫 佩丽冉卡·曹帕拉
我认为这部印度电影是近年来最佳,比摔跤吧爸爸还要好。
首先是演技,男主见到主人每时每刻的媚笑,懦弱的男主人等等,演技上简直无可挑剔。
其次是前半部的剧情,完全勾勒出了印度众生画像,鸡笼的比喻入木三分。
印度森严绝望的种姓制度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男主人看似同情但绝不伸手的逃避,女主人激进的反抗而表达歉意还不够一张男主回家的车票的钱,和贿赂动不动上百万的金钱相比,他们所有对男主的同情都是廉价和令人愤怒的。
一辈子就为了找到一个好主人服侍的男主,如此努力的献媚主人,在终于看清楚真相后终于对男主说我想打爆你的头。
然后呢?
男主人让他回家一趟,给了往返的车票钱,仅此而已。
而男主反复跟侄子确认他奶奶只想永远把他困在鸡笼里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哪怕全家被杀也要抢夺到那笔贿赂的钱。
这里应该完成了一个升华,遗憾的是虎头蛇尾,再没有挣扎的毫无技巧的杀人和真的温宝宝出现是整部电影的败笔,如果能再打磨一下剧本就更好了。
非常可惜。
电影不是小说。
镜头语言要说明一切。
主角逆袭的心理路程非常赞,屌丝只有在高压的时候才会放弃温床和幻想。
巴拉姆在预感到主人要辞退他之前,勇敢的迈出创业的一步、冒险尝试的一步。
正如人到中年35岁被辞退时,或者家庭变故时,哪怕有一线希望,80%的人依旧会选择换份稳定的工作继续打工。
这也是为什么巴拉姆开设的白虎出租车公司在遇到员工撞人的时候勇于给员工承担。
有人觉得这是人性化,其实这是聪明的剥削方式。
作为老板应该让员工承担风险压力,但必须保障最后一丝权益,不能让意外的压力压垮员工,否则老板就会像阿肖克那样死在荒野。
不是很欣赏杀害主人的行为,毕竟这只是艺术表现形式,不影响影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阿肖克是个可怜的人,他出生富贵但缺乏贵人相助,原生家庭还一直帮倒忙。
平姬本来想帮助,可看到这家人已经无药可救,即便自己帮助他们一家摆脱税务问题,他们家里人也会像对待巴拉姆那样对待自己。
所以平姬气愤的离开,希望阿肖克和她一起去美国生活,离开他的家庭。
而巴拉姆却是幸运的,阿肖克是他的贵人,他启迪了巴拉姆富人阶层的生存之道,平姬更是他的贵人,她引导巴拉姆做自己的主人。
最后巴拉姆却是可悲的,他的逆袭方式让他彻底失去两位贵人,人这辈子路还很长,恐怕以后只有靠神来保佑他下次迷茫时不再迷失方向。
他反杀主人,其实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欣赏自然法则、弱肉强食、不择手段,却缺乏人情味。
当公司运营最困难的时候,不会有人帮他,因此他的结局会极其凄惨。
Netflix 上推荐了一部电影《白老虎》,我喜欢悬疑犯罪电影,便点开看了。
然而没想到,两个小时的电影结束我意犹未尽,于是加价在天猫上买了这本破旧的、不再发版的纸质原版小说。
用了一天半的时间读完。
故事简短描述就是,一名“低贱”印度的仆人,觉醒之后,冲破了束缚社会底层民众的“鸡笼”,杀死了主人,获得了自由。
而白老虎,这一代只出生一只的动物,映射的就是主人公。
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读完之后会让人感同身受,又好像嚼完了一颗多汁槟榔,余味无穷。
仔细想想,每个人头顶都罩着个鸡笼,而且是连环的俄罗斯套笼。
拿我曾经从业程序员行业来说,我觉得程序员行业的鸡笼就是公司画的饼。
年终奖是鸡笼,很多人忍受讨厌的工作就是在等年终奖,公司也明白,所以延迟发放,尽量让笼子罩的久一点,等下一个笼子准备好。
期权是个鸡笼,一关最少四年。
而且这个技能没有冷却时间,可以四年接着四年连续使用,控的人完全动不了。
当然最大的鸡笼还是社会给我们的,那就是房子。
社会的价值观告诉我们,结婚就要有房子,否则就是白嫖; 当然,社会小黑板上也写的清楚,没有学区房,小孩子就没学校;总之,大部分人奉献自全家半辈子收入才得到房子反而就是罩在他们头顶的鸡笼。
那么,真的可以离开讨厌的工作么?
真的可以不买房就结婚么?
我认为,是否突破鸡笼在于自己内心感受。
一直在笼子里的人觉得,笼子里也不错,有吃有喝有娱乐,挺好。
而难过的是那些人,他们本是白老虎,有心突破笼子,但是无奈的只能呆在俄罗斯套笼里,紧紧的被关着。
就像书里是这样描写笼子里那只白老虎:“它在篱笆后面来回走动。
黑色的条纹和被阳光照亮的白色毛皮在深色竹篱笆的缝隙中不停地一晃而过,……它一遍又一遍地走着同一条直线——从竹篱笆的一端走到另一端,然后转身以同样的节奏走回来,仿佛中了邪一样它是用这种走路方法来给自己催眠,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忍受这牢笼”当然突破鸡笼需要代价,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突破鸡笼,付出任何代价就是值得的。
主人公可为此杀人,成为逃犯,甚至连累全家。
因为在他心中,自由大于一切,哪怕脱离奴仆的他只存在一天,一个小时,一分钟。
他也绝不后悔。
而如果选择突破鸡笼,一旦决定,就不要去考虑代价,不要让自己违心呆在鸡笼里还能自圆其说,任何归咎于客观条件的理由只是麻痹留在鸡笼中自己的安慰剂。
正如最后男主决定杀死主人之前读到的那句诗:“我多年来一直在寻找那钥匙,可那道门确始终开着!
”
某个tinder划到的网友推荐的,甚至还借给我网飞会员,但我却拖到现在才看电影有意思,看到有人短评说主角三观不正白眼狼就更显得讽刺富二代明明是阴晴不定,开心时候对你好,不开心还不是拿你当个仆人,还恶心巴拉的伪善说我们是朋友,可以说杀人不道德,但不能说主角就是白眼狼,这种思想很令人惊叹现代社会为了防止主角这种类型的人出现,都学会了恩威施加,一点小恩小惠,再加上富二代的伪善,就能让“低阶层”的人感激涕零,别说逃出鸡笼,恐怕毕生梦想就是为主人死“For the poor,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get to the top,crime or politics,is it like that in your country too?”印度中国都讽刺进去了,但结尾未免有些虎头蛇尾的,主角这就满足了?
我还以为他要走出印度,走向世界,不然他逼逼赖赖说一堆白人世界已经过去了干啥,整个影片中都未出现啥白人
一个社会能够形成某种在外人看来很不可思议很不牢固的制度却依然能传承千年,说明这个制度下形成的思考方式早已从内到外从上到下浸透到每个人的细胞,每个民众都在为这个制度的延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主人:主人对仆人心安理得的剥削与毫不犹豫的施暴不但是金钱与地位上的压制,更是为了维持这个制度运行下去需要不停营造的氛围——鸡笼里的鸡们都看着,不经常杀掉几只,鸡儿们就会淡忘自己身份,从而以为主人对它的好是应得的待遇。
年轻的主人们呼吸完国外甜美的空气回归到故里浑浊的空气中,如果不像父辈那般戴上丑陋的呼吸面具,不去营造自己的威严,不让仆人们被生活中的各种困苦压得无心思考,甚至点燃了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景愿,那么,那些鸡儿们便会开始寻找逃出鸡笼的钥匙。
通向美好生活的钥匙就挂在主人的脖子上,而主人又不可轻易交出关锁牢笼的钥匙眼睁睁看着自家的鸡跑掉,于是每把打破牢笼后的钥匙上都势必带着主人的鲜血。
“从你意识这个世界的美好之处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奴隶了”仆人:仆人呢?
从母体中掉落到泥地那刻开始,不管是主人还是家人,在言语上在行为举止上都在向这个新生命全方位地诠释着主与仆的区别:如何亲吻主人的腿面,如何承受主人的打骂,如何遵从主人的意志,甚至在得罪主人后会遭受如何的惩罚,逃跑后家人会面对何样的报复都已预设清楚;而仆人家族的长者呢,一边遭受了主人一辈子的奴役一边却成了后辈的主人,他们既是这个制度的受难者同时也成了这个制度的传承者。
可这能怪他们吗?
在生命的无望后期,在自己小小的权威的领地里极力学着主人的模样将后辈关押在身边的牢笼里,从后辈那里讨回生命中失去东西——金钱与尊敬。
这些生命中从未见过美景从未想过逃出鸡笼的人,又如何可能向他的后辈传达光明的思想?
奶奶的来信中间层:而富二代的女朋友Pinky代表的从底层爬上来的中间层呢?
靠着自身的勤奋和努力,暂时摆脱了上一辈的命运,甚至找到了看似开明的富二代男友。
她对富人保持着抗争的意愿,对穷人极力展现出维护的姿态。
但当她撞死人后才意识到,在这样的社会里能为她脱罪的正是这帮她看不起的富人,同时正因为这些奴性的穷人的存在她才能轻松地拥有了替罪的工具。
在这个国度里,她痛恨的人帮了她,她想保护的人却差点被她送进监狱。
她极力想维持的来自新世界的平等、文明的人设被摧毁了,她选择了逃离。
也正如其它中间层所做的一样,努力的目标是摆脱自身作为奴仆的身份,而不是改变整个阶层的命运,实在不行便是逃离。
逃离男主呢?
拿着弑主而得的金钱作为钥匙打开新人生之门,马上学着主人的方式贿赂长官消灭竞争者,开始招募穷人为自己赚钱。
表面看似他对待手下比那帮“老派”的主人慷慨且尊敬得的多,但要知道,这样的面孔之下有一颗不为杀人而后怕、不为家人死亡而愧疚的冰冷的心。
他开公司招募穷人也不是为了改变他们的命运,只是学着主人的方式赚钱、生活、打扮、处事,他必将从“新生”富人成长为“老派”富人。
他从奴仆成长起来,知道奴仆们怎么思考,害怕什么,想要什么,也知道作为主人怎么充分利用仆人,怎么保持威严。
一个奴仆的消亡和一个新主人的诞生,在这个庞大的国度里只不过是一个新老细胞的更替,一切都是往日的模样,不曾变动半分。
学着主人的样子行贿
以被他杀害的主人“阿莎克”的名字自称所以,这不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也不是讲奴隶发迹史的故事,也不必为后面杀人者逍遥法外且毫无负罪感的剧情觉得不满,因为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号召仆人们杀主人闹革命。
这个故事就像一只手,目的是揭开盖在印度社会伤口上的衣物,让在意印度的人们看看:从这伤口里看到的是无可救药的顽疾,还是尚可医治的重症?
让人们想想:印度的现状是在积极治疗还是在遮掩脓疮?
将来是日渐康复还是踩在奴仆的身上走着老路?
以及该如何变革如何医治。
这才是真正关心印度的人需要思考的事情。
印度社会上因种姓制度肯定发生过许许多多比这更可怕更有戏剧性的故事,但作者却没有花太多力气去体现这个故事的戏剧夸张性和转折性,而是在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利用许许多多的具体的情节、细节来描述来展现这个真实的社会(亲吻主人的脚,主动不与主人平坐,每个种姓规定了职业,有钱人撞死人想找人替罪却发现其实没人报案,撞死个小孩赔的那点钱还不如给份工作等等),故事本身成了带出这些情境的工具。
因为这些随时随刻在这个国度中发生着的事才更贴近观众,让观众觉得真实,观众才愿意去思考,这也是这个故事难能可贵的地方。
一个印度低种姓穷小子,得到了一份给地主老爷家从美国回来的小儿子开车的体面工作。
跟随地主儿子在德里待了一阵,见了些世面,因为怨恨和见财起意,杀了地主儿子。
跑到班加罗尔开了一家出租车公司,成了体面的成功企业家。
如果就是这么一个底层不择手段逆袭的老套故事,不可能成为轰动获奖的纽约畅销书。
世界各阶层读者喜欢它,一定有别的原因。
看完影片,内心确实有震动,原来这是一个逃出鸡笼的指南,原来我们内心深处也是奴性斑斑。
震撼到我的是两处细节。
一个是地主儿媳酒后开车撞死人,主人公立刻把主子两口子带离现场、清洗车辆、守口如瓶,甚至还签了顶包声明。
这时候主人公内心是替主子帮了大忙的满满幸福感。
这种渗入骨髓的奴性实在是太真实了。
我忽然觉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和主人公基本是一样的。
替老板挡了个雷、给领导排了个忧,看到上级的满意微笑,我们也是立刻满满幸福感爆棚,这不就是主人公一样的奴性嘛!
另一个细节是地主儿子在老婆离开后的低谷时期,主人公细心照顾地主儿子,也满心以为有了患难与共之后,地主儿子会把他当成平等的朋友。
结果地主儿子的哥哥一来,地主儿子立刻恢复了主子的嘴脸。
主人公也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奴仆身份。
我们很多时候在职场上的争表现、争赏识,搞得自己压力很大烦恼很多,原来和一个奴仆幻想做主子的平等朋友一样荒谬可笑。
阶层差异、主奴关系、奴隶的觉醒才是影片的主题和灵魂。
影片用了大半篇幅展示了主人公渗入骨髓的奴性是怎么练成的,除了地主,他奶奶的奴役和掌控对他的奴性养成也是功不可没。
主人公的觉醒很艰难,但是最终成功了,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
我们在现实中实际也被各种各样的他奶奶掌控着。
给中国官员写信、印度政客腐败、种姓制度的罪恶、先修路还是先民主,这些都不是影片主题。
试问哪里没有等级阶层?
哪里没有鸡笼?
哪里没有习惯了等待下锅的鸡?
影片提供了一点启示:你能不能成为一只觉醒的鸡?
你能不能成为一只白虎?
导演准确把握住了故事精髓,最难的是主人公内心变化的过程,拍的行云流水,令人信服,主演也是演技爆棚,奴隶的谦卑懦弱和白虎的霸气外露都演得极其到位。
印度电影《白虎》,这个电影感觉讲的就是一个没有经过土地改革的中国,农村的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农民辛苦劳动所得的三分之一要上交给地主,家族里面年迈的老奶奶拥有家族里最大的权利,负责如何分配财产。
农民和地主家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而农民拼了命的向上爬也不过是成为地主家的仆人。
在这个没有土改的平行时空里,贪污受贿依然盛行,地主虽然在农民眼里高高在上,可是在大小官员面前依然是个奴隶。
前两天刚公布边境印度挑衅,今天又看了亲华电影,真的是莫名其妙阿
想一夜暴富的办法其实一早就写在刑法里面了
看到德里的街道开始看的。中间节奏有点点慢,前面后面都好棒。富人是很虚伪很自私了,我经常觉得自己就是这样,平时好像很善良,真要掏钱捐款也不积极,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不给也没事
曹凯就带着我看了个这?印度“兄弟”别拉着我们中国好吗?温➕宝拒绝了你的来信并白了你一眼……那边怎么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还停留在打土豪分田地啊?当今世界如果劫富济贫也能有美感,那只能存在在武侠江湖里。
依旧充满印度电影特有的「魔幻性」,故事本身质量反而不过二流。恐怕近年来电影作者热衷的「无产阶级/流氓的逆袭」也刮遍整个世界影坛,而影片中有关中印某种在世界列强中的崛起的「呼应」也会让爱国人士颇为愤怒。
结尾太掉价,从一个革命者变成一个狡猾的小瘪三。
头重脚轻,前面铺垫的节奏太慢。
阿三
布克奖获奖作品改编的电影,故事原本就非常精彩,演员更是演的完美,除了那个一点不像的某某人。
前面都好好讲故事,我还期待一个好的结尾,结果,最后还是杀人犯了,而且还那么意淫。把阶级跨越想的那么简单,果然还是井底之蛙的阿三。
困住系统里的人,美国有美国的系统,中国有中国的系统,印度有印度的系统。
我已寻找钥匙多年,而门却一直开着
总体来看还是非常商业的片子,缺点很明显,人物的心理走向以及最后的抉择由于缺少铺垫都显得有些唐突,写信给xxx总理的设定也很奇怪。
底层实现阶级跃升的第一步就是把富人割喉然后拿钱跑路窃取富人的商业idea?
低种姓的男主逐渐领悟印度只有两个种姓。普世价值的海龟男二逐渐适应高种姓该有的样子。
忍不住扣一星 不出意外导演是在美国出生的印度人 就像华裔拍中国片一样 有时候旁观者清但也不清 so true yet so simple 无论如何“逃”是我所唾弃的一个选择 当做类型片看看也还好 摄影很不错 剧情从realisme到后段逐渐fiction 哪一天中印真的大团结了 才真的没其他人什么事了
《白虎》沿袭了拉敏·巴哈尼在《99个家》中对于阶层关系的关注,并意味着终于转向A级制作,令其免于“好莱坞肯·洛奇”这个称呼的是,《白虎》以一种黑色幽默如丹尼·博伊尔的张力展现印度的阶级关系。不同于《雄狮》的谷歌广告,来自西方的救赎姿态过早离开,或者说根本没有到来,只有画外音中对于贫困者心理,阶层关系的自我剖析,作为影片的反励志,反改良。《白虎》在一个风格化的复仇中走向高潮,主人公的侧脸在车窗外的暴雨之下如同一头动物。但它不是“弱者的武器”或马克思的胜利,巴拉姆将自身装配为新自由主义者,一个没有过往的原子化存在,然后在那一时刻弑杀掉代表过去的乡绅关系,通向印度的另外首都,作为跨国资本主义赛博工厂的班加罗尔。西方的没落,Sinofuturism和Indifuturism开始汇合。
中国人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就是印度现在这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众多。非常优秀的小说,影片改编有难度,把最冲击的剧情拿出来了。
后面有点蛇尾了…前面酝酿太长了
结尾简直傻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