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类型可以大致说明是怎样的电影,但超出类型的部分,或者说不局限于类型的部分,更是有趣呢。
姐姐是真正原发的怪物,在过早的时候经历了不该经历的伤害,但也打开了不可以打开的秘窗,从此再也回不去正常的社会中。
不必以通常的标准去评判她的行为,无论是在第一次谋杀中体会到的快意,还是对弟弟过深的感情,无论是轻而易举毫无障碍的防火,还是对待性和自己的态度,都不必从道德角度去评价她。
她的行为几乎只剩下伤害和报复,不仅指向他人,同时也指向自己。
虽然很早就料到这一切都是主角的计划,但是没想到主角并不是在受到伤害后也变成怪物,甚至欺骗百合子的感情和生命。
(大概是我恶意过盛,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人25岁大脑才具备理解一些事情的物质基础的事,感觉主角和小黑本中二月的做法就是成年人和少年人的区别。
)有过危险的倾向(跟踪女友),在门边见识了另一个世界之后,清醒地选择把自己变成怪物,并且持续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怪物的事实。
可还是无法摆脱人类的情感,报复后抽搐的微笑和流下的泪,对自己终究是回不去了的,惆怅。
所以才说,去年冬天与你分手,彻底地,亲手,斩断了,自己和世界的联系。
相比之下摄影师与其说是怪物更像是野兽,凭着本能活着。
无论是对人的好恶,还是恰到好处的残忍和不忍,以及对于自己也成为“客体”——故事中的对象,所展露出的美感也毫不在意,只是单纯地欣赏这些极端地美感罢了。
百合子和编辑,像是两种不同的没有自我。
明明有能力生活好,但是冷眼旁观感到无趣,在她的世界中没有自我的参与。
看似生活得很好,但是从很多年前就无法让自己离开另一个人一点点,其实并没有把自己的世界当成自己的。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有时候爱情就像彩虹,你察觉不到起点,也预知不了终点,但这个过程却是如此绚烂多彩。
七号评分:7.30剧 情 简 介摄影师雄大(斋藤工饰)因家中的一起火灾陷入诉讼。
他聘请的盲眼模特被烧身亡,自己也因此受伤。
经调查,盲眼模特是失踪人口,因涉嫌诱拐罪,雄大被检方起诉。
不过最后因为证据不足,还是被释放了。
自由撰稿人耶云(岩田刚典饰)在论坛看到一个帖子,内容是在火灾发生的时候雄大还在拍照,没有去救人。
如果能找到照片,就足以给他定罪。
耶云想出版一本书,他决定以此为题,如果找到证据就可以成名。
于是他找到出版社的小林(北村一辉饰)编辑,希望以出版社的名义采访雄大,交换条件是写好的书可以让其独家出版。
在斟酌一番后,小林同意了。
耶云接近雄大后,慢慢取得了他的信任,但是并没有找到有用的线索。
于是,他决定从雄大周围的人入手调查。
一个蝴蝶标本收藏家告诉他,雄大是给极其疯狂的人,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不停拍摄直到晕倒。
这似乎说明雄大为了作品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耶云又调查了雄大的家庭,他发现雄大和他姐姐朱里(浅见怜奈饰)是在孤儿院长大的。
他们从小就没有母亲,而父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死于一起入室抢劫案。
凶手杀了他父亲后,还将他和朱里刺伤,并且案件一直悬而未决。
为了进一步了解,耶云找到雄大的同学加谷保。
加谷保似乎非常讨厌雄大,在他眼里雄大就是个变态。
加谷保声称雄大之前就做过骗女孩子回家的事情,并且这个女孩就是他女朋友。
所以他坚信盲女一定是被雄大监禁的。
耶云还从他口中得知雄大与姐姐朱里的关系也非比寻常。
并且姐弟俩从小就被父亲暴力虐待。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雄大做出见死不救的事情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耶云决定就这个事情亲自询问雄大,希望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可雄大谈起父亲的时候很平静,他认为父亲是个温柔的人,对他和朱里也非常好。
这与加谷保说的话大相径庭,难辨真假。
最后,耶云找到了当时负责调查雄大父亲被杀一案的老警员。
从他的嘴里得知,当时案件未破的原因是找不到符合凶手特征的人。
当时他也有怀疑过姐弟俩的口供,但是从他们的伤情来看。
现场一定有第四人,因为那是成年人才能造成的刺伤……影 片 浅 析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有着传统日式片的风格,画面精美,元素多样,导演用章节体作为故事的架构,让主线更清晰。
但是影片给我的感觉是情节铺垫不够,主角的演技很一般,这就让本应该有着强烈冲击感的结尾略显平淡,不够打动人。
总之,作为悬疑片,形式上足够了,有悬念有反转结尾还有一个变态的故事,可是内容上还差那么一点,至少没有感动我。
每一个变态都有一个糟心的童年,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影片中的雄大显然是个变态,他喜欢别人的东西,且对摄影有着魔般的痴迷,这与他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有关,雄大从小就遭受父亲的暴力,之后在福利院长大,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姐姐朱里的控制。
雄大曾经对耶云说过,自己在接触到摄影的时候才感受到自由,我们回想下,对于一个没有父母不缺钱的人来说,为什么没有自由?
除非他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是在被控制之下,这个人只可能是姐姐朱里。
朱里才是影片中最变态的人,这也说明了她从小遭受的痛苦更甚于雄大,被亲生父亲猥亵的她显得异常成熟,她让小林晚上去她家那次,根本不像一个10多岁小孩可以说出来的话,本来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有点出戏,凭什么一个成年人就得乖乖听一个小孩的话呢?
且小林自己口述说被控制是在刺伤姐弟俩之后,所以导演的目的就是要刻画朱里的控制欲。
影片一开始,朱里带着律师去找雄大,雄大想要说话却被朱里打断了,而在之后第二次被拘留,雄大因没见到朱里变得癫狂,说明从小到大他一直在姐姐的掌控之中,甚至不知道如何独立生活,这也间接说明了他的变态行径一定是被允许了才做的。
影片中有个画面非常恐怖,就是10岁的朱里满脸是血的笑,她杀了长期猥亵她的父亲,并且掌控了全局,所有男人都听命于她,臣服于她,她是恶魔。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跟小林上床的时候,有几个画面很像父亲猥亵她时的画面,所有她本能地认为用身体就可以掌控天下所有的男人,可事实证明她错了,只有爱情才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这也是我没有剧透的后半段内容,所以想知道真正的怪物是谁吗?
爱是什么?
是一生痴情的守护还是拥有彼此自由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唯一不变的是,对方会成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共享着人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说起大尺度的重口味影片,首当其冲就是日本电影。
不管是毁三观的睡了妈妈的情人,还是变态地把杀人情节写进告白书,都让观众“耳目一新”。
今天要说的影片题材很辛辣,尺度也不小,汇集了性侵、弑父、乱伦、焚尸的犯罪悬疑片。
去年冬天与你分手去年の冬、きみと別れ
不要被这个略显文艺的爱情片名给骗了,影片中的所有人都不是善茬。
故事开始于一场谋杀案。
盲女吉冈亚希子在给摄影师雄大做拍摄模特时,不幸身陷火场,当场遇难,雄大也被指控涉嫌谋杀。
这一事件被大众讨论得沸沸扬扬,雄大之前的黑历史也被挖掘出来——曾经跟踪过喜欢的模特,还把对方囚禁在家里。
然而,由于证据不足,这起案件最终被警方认定为是意外,雄大并没有受到制裁。
记者耶云是新闻界的新人,妄图凭借追查雄大焚尸案背后真相得到C位,但上司小林并不看好这个策划。
为了全面调查雄大,耶云采访了多位跟雄大相关的当事人,从他们的口中耶云得到不少劲爆的内幕。
虽然雄大拍摄过轰动业界的照片,但看多了他的作品,会给人一种陷入泥沼的感觉,而且自获奖之后他就再无佳作。
从学生时代,他就对别人的女友非常感兴趣,而且有囚禁女生的前科。
甚至和自己的亲姐姐朱里,有私通的嫌疑。
雄大的姐姐朱里是一个心机极深的女人。
雄大之所以能相安无事地从监狱里出来,全靠她在外边各种周旋。
然而她不仅和自己的亲弟弟保持着暧昧关系,就连编辑小林也是她的裙下之臣。
甚至连前来做调查的耶云也没能抵挡住她的诱惑。
影片改编自芥川文学赏得主中村文则的同名悬疑小说,目前豆瓣评分7.6。
好于77%的悬疑片,好于73%的犯罪片。
导演泷本智行曾执导过《脑男》、《北斗:一个杀人者》,被不少人奉为经典。
而这部影片运用章回体的叙事方法层层揭开谜底,时空虽然被打乱,但剧情逻辑全程在线,观众观看并不混乱。
甚至连故事走向和结局都在影片中被反复暗示。
一切还要从这本书说起,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有部经典的短篇小说《地狱变》。
在平安时代,贵族崛川大公十分器重自己手下的画师良秀,但因为拒绝大公将女儿收房,良秀得罪了大公。
为了报复良秀,大公命他画一幅名为“地狱变”的屏风。
良秀作画有个怪癖,他只能画自己亲眼见到过的东西。
为了完成作品,他请求大公制造一场火灾,让他能够目睹一位穿着华丽的侍女被活活烧死。
然而到了观摩火灾的这天,良秀发现被烧死的人竟是自己的女儿。
电影《地狱变》剧照良秀起初大惊失色,惊慌悲痛。
但随着火势的加大,在女儿叫喊中,良秀反而显示出冷静甚至愉悦的表情…他终于画出了不属于这个世间的、可怕又绝美的画。
耶云觉得雄大就像不疯魔不成活的良秀,心理扭曲、灵感枯竭,为了在艺术上得到重生枉顾道德法律,但苦于没有证据。
却没想到在耶云调查雄大的同时,耶云的未婚妻百合子竟然成为雄大的下一个目标。
他跟随耶云找到百合子工作的餐厅,在外边偷窥她的一举一动。
等到百合子和耶云闹矛盾的时候,他伺机而动,邀请百合子去自己的工作室当模特。
耶云意识到不对劲时,雄大的工作室已经一片狼藉。
火里传来一声声痛苦嚎叫,而雄大却在一旁狂热地拍照。
这一次,赔上了一条人命,雄大终于被送进了监狱!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案情侦破的太顺利,简直都不像一波三折的日本片?!
果然事有反常即为妖,故事到了这里,进度条才进行了一半,真正的高潮来了。
在日本电影里,不论是恐怖惊悚的鬼片,还是悬疑变态的犯罪片,我们都能感受到角色的戾气。
《咒怨》中,作为厉鬼的小男孩脸色雪白、眼睛漆黑,看一眼就让人不寒而栗。
《三角草的春天》中,杀人凶手视人命如草芥,血浆像不要钱似的,染红了雪地。
在这部影片中也不乏狠角色。
浅见伶奈饰演的变态姐姐,冷艳又妖娆,像一朵罂粟花,一个眼神就让人欲罢不能。
斋藤工饰演的神经质变态,癫狂又冷血。
眼睁睁地看着火焰吞噬女孩,听着女孩凄厉的惨叫,不为所动。
火焰越炙热、女孩越挣扎、他就越兴奋。
就连正义使者耶云也变身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怪物,“小白兔”的人设在影片的后半段迎来全面崩塌。
在《愚行录》中,挖掘真相的人才是真正掩埋真相的人。
而在这部影片中,调查真相的人,又何尝没有自己的私心。
上司小林派人去打听耶云的背景,结果发现耶云不仅名字造假,履历也是捏造的。
小林顺藤摸瓜找到耶云的家里,发现墙上不仅贴满了雄大和朱里的照片,就连自己和朱里私会的照片也扒了出来。
雄大身陷囹圄,朱里又莫名失踪,让小林不禁感到毛骨悚然。
若一切都是耶云的圈套,赔上未婚妻的性命也要将他们一网打尽,目的又是什么呢?
都说日本的影视剧毁三观又变态,可我却在其中看到了魔幻的现实。
睡了母亲情人的女儿,从小受尽虐待、极度缺爱,滋生出病态的报复心理;计划杀妻却被妻子耍得团团转的白痴老公,让我们看到各怀鬼胎的婚姻关系;为保护心爱之人不被警察通缉,不惜杀人顶罪,牺牲自我的爱情令人唏嘘。
在这些变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恶的背后,都一份难以名状的“前身”。
就像这部影片中的姐姐朱里,一直活在被父亲性侵的阴影中,喜欢用性控制男人。
雄大小时候被父亲虐待,幼年的痛苦经历让他心里扭曲,喜欢用摄影机记录别人的痛苦。
哪怕两人合力将父亲干掉,复了仇,依旧没有找到内心的平静,反而将心中的魔鬼释放出来。
正如《杀死比尔》中的一句话:复仇不是一条路,而是一座森林,就像在森林里容易迷路,忘记自己从哪儿进来的。
同样被复仇蒙蔽双眼的还有一人,在他决定开始复仇时,就已经抱着堕入深渊的决心将自己变成怪物。
毕竟,想要对付变态,就只能比他们更狠更变态。
后台回复“冬天”,有汁源
从前,有个孤高倨傲的画师叫良秀,他宣称“只有亲眼得见的,才画得出来”。
于是,为了画出一幅生动完美的地狱画,他在人间也作了一回恶魔的选择。
芥川龙之介写下《地狱变》这篇小说时,肯定不会想到有人真的引用它来成魔。
但在电影[去年冬天与你分手]里,斋藤工饰演的摄影师就真的是个以此作“座右铭”的病态家伙。
为了拍出足以摄人心魄的摄影作品,他几次将喜欢的女人置于火灾中,再拍下她们临死前的挣扎。
©[去年冬天与你分手],女模特在火前,随后就是死亡的大火他可以冲着火光和其中逐渐凋零的女人大喊“大火才是最美的啊!
”让人想起一把火烧掉金阁寺的僧侣少年,喏喏地说“我嫉妒它的美。
”大火,和它带来的毁灭欲,成了日本这些作家笔下永恒常新的一个意象,饱含着对火的崇拜,对悲剧的推崇,对毁灭的高昂。
古欧洲曾一度盛行用火来毁灭主流社会不允许的异类,所以,他们烧死女巫,将黑猫投入火中。
但在遥远的岛国日本,作家们笔下的火却常常无关异类,而是对美的毁灭。
1950年的7月,就有一把火异常著名。
京都的夏日很是闷热,那是凌晨2点50分,空气刚刚凉快了些,就被黑色的滚滚浓烟包围了个透。
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国宝建筑金阁寺,连同其中的诸多艺术珍品,在这个晚上,全都付之一炬。
©现在重新修复后的金阁寺而犯人是那个有着口吃毛病、腼腆而敏感的寺院小僧人林养贤。
他说:“我嫉妒它的美,我想以英雄般的气魄,轰轰烈烈地死去。
”6年后,三岛由纪夫以此故事为原型,写下了他生涯的最高杰作《金阁寺》。
©三岛由纪夫和《金阁寺》三岛在其中借小僧人的口吻惊呼:金阁啊!
倘使你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美,那么请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美,为什么必须美?
小僧人在完美如金阁寺面前,永远是一个丑陋而羸弱的少年。
从小,父亲的一句“世上没有什么比金阁寺更美的了”在他心里扎了根,所以,他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激情和孤独,深深迷恋着金阁。
战争期间,他幻想自己可以同金阁一起死于轰炸;战后,仍屹立不倒的金阁让他体味到了一种永恒的美。
©市川昆的[炎上],即改编自《金阁寺》只是,在他的生活和命运里,对美的追寻却在日渐崩塌:经历朋友的引诱、美好鹤川的死、母亲的世俗,他自身的欲望等等。
崇高的事物日渐崩塌,于是,带着对金阁美丽坚固的嫉妒和愤懑,他亲手点燃了它。
[去年冬天与你分手]里的摄影师,以一种病态的执着,追寻着抓拍到美丽女人在火中的绝望。
他用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为自己作辩护:只是像良秀那样追求艺术的完美。
良秀奉命给大公作画地狱图景的屏风,为此,他眼看着自己的独女被烧死,而将此种暴烈的景观绘于画上。
一辆槟榔毛车,被火焰和黑烟包围,地狱的狂风吹起的车帘里,是一位满身绫罗的宫女。
在火焰中,她披散着黑色长发,扭歪了雪白的脖子,神情痛苦万分,耳旁似听到凄厉的疾叫。
©丰田四郎改编小说的电影[地狱变]剧照所有看到这幅画的人,都会被它极致的苦难和暴烈所感染,但很少有人想到,这背后,真的有一个为此被烧死的少女。
良秀对火、对毁灭的迷恋,在芥川龙之介的笔下,是“皱瘪的脸上,一种不能形容的光辉”。
而芥川自身对火的意象的迷恋,也通过良秀这个极致的人物身上,达到了高潮。
©芥川龙之介,上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的三巨匠之一,设有以其命名的“芥川赏”他在《某傻子的一生》中写,“哪怕用生命去换,他也想要那架空线上正迸裂的紫色火花。
”《信徒之死》里,他在小说结尾,让一场大火在一夜间几乎将长崎化作焦土。
三岛说:美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怨敌。
美的东西里都是危险的气质。
所以,毁灭它。
用火。
点燃火柴/在火光中/我想起了海面上的浓雾/那个值得让我用生命去保卫的祖国/是否存在?
寺山修司在名为《逃亡一代Keystone》的短诗中,这样质问道。
©寺山修司,诗人、导演、评论家、前卫戏剧的代表人物以短诗诗人身份出道的寺山,在一开始的诗歌中,就很喜欢用火的意象。
即使是写一首童谣,也有这样“小小的虞美人花/在燃烧/快看快看/我造成了火灾呢”的趣味遥想。
更别提在他后来的电影中,一次次出现的火光了。
1971年的处女作[抛掉书本上街去],里面的年轻人在街头焚毁星条旗,音乐是典型的和式摇滚。
©[抛掉书本上街去],焚毁星条旗焚烧的旗帜裂开去,后面的景观是在荒野做爱的男女、在街角嗑药的嬉皮、在街头狂喊的青年。
让人想起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和管制,寺山幼年成长在占领区,母亲常年辗转在美军基地。
让人想起六、七十年代,青年一代轰轰烈烈的从“反安保”斗争到青年学运。
街头攒动的人群里,个个是年轻的学生面孔,他们常常冲在最前面,和警察对峙。
将手头可及的石头、棍棒,甚至是燃烧瓶,全都丢向对方,将警备车推倒,放火点燃。
©60年代街头学生运动一景在制造的混乱里,在冲突里,在包围里,在火海里,此刻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革命的激情和快感。
这是独属于六、七十年代,青年理想主义者的神话。
但火光,最终带来的并不是变革,而是无止境的怀疑和虚无感。
就像是[抛掉书本上街去]里那架从来不曾起飞,而最终焚毁的人力飞机。
即使满怀希望、试验多次,最后也不过是在紫色天空下被付之一炬的既定命运。
那一代的青年,以及那一代的理想主义,也在火光里,走向了相同的归宿。
©[抛掉书本上街去]里最终被焚毁的人力机到了[死者田园祭]里,寺山通过作家之口,心心念念的都是回到童年,给象征家庭的母亲点上一把火。
这是寺山对家这个概念的矛盾出口,逃离这个家,以及这个国(东方文化里,家国同源同构)。
火没有带来毁灭,只有虚无。
村上春树在80年代写下《烧仓房》,又是另一代青年物语。
©左村上春树,右改编自《烧仓房》的韩影[燃烧]剧照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高峰,从老一辈到年轻人,皆富得流油,甚至快要将海外的夏威夷岛整个买下。
用《烧仓房》里的话来说:“人人都是盖茨比,那么多年轻的富人,做什么的不知道,反正就是有钱。
”他们开外国车,住独立的别墅,在旅行中搭上陌生的女子,一起飞叶子、party,每两个月烧一次仓房。
“浇上汽油,扔上擦燃的火柴,看它忽地起火,这就完事了,烧完15分钟都花不上。
”
©[燃烧]中,对烧仓房的幻想一幕然后,到末了,你才明白,他们所谓的烧仓房癖好,其实,是烧死露水情人。
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的幻灭感徒生。
日本文化里,对火是有崇拜情结的。
中国古代民间素有拜火的传统,传到了日本,他们也有了从古至今传承几百年的火祭(ひまつり)节日。
而且,日本人信奉的神道教也有拜火/渡火的一个传统,综合下来,就有了一年两次的火祭。
而其中又以7月15日(关西地方是8月15日)前后的一次较为隆重。
不同地区的火祭,形式并不一样,但一般而言,当天都会有捆成大大小小火把样式的稻草被点燃。
人们或同戴着面具的祭祀表演者,一起在火旁起舞;或一边向火神祈祷,一边赤脚走过火炭路。
©火祭上的面具表演者跃火而过从远古时代起,日本文化里对火的态度,就是既崇拜又恐惧。
明历时代,一场空前的大火,曾迅速席卷过整个江户,持续两天的大火烧毁了江户城2/3的区域,以及1/3的人口。
此后的日本历史上,仍有多次这样席卷整个城市的大火。
这些火的灾难给人们深层心理带来的恐惧,一直根植在了他们的文化里,延续到了现在。
©京都的火祭仪式火对他们来说,既是要崇拜的对象,又是强大的毁灭神,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火带来的毁灭欲和幻灭感,也就成了日本作家们孜孜探求的一个意象和主题。
让美丽的灵魂,殉难在美丽的烈火里;让燃烧的火焰,映射出痛苦挣扎的众生罪魂。
让暴烈的火承载一种失落,一种毁灭之美。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看完了电影《燃烧》再看这部《去年冬天与你分手》有些理解了日本通过文学影视作品传达出的根植在内心的苍凉和毁灭欲,仁秀一把火点亮了仓房,受过儿时创伤的摄影家通过燃烧获得美的体验,芥川龙之介笔下良秀眼看独女被烧死画出的屏风,火舌们高低不齐地往上舔,不一会儿火苗冲破了黑烟,大火烧掉一切,照亮人心。
爱你,让我变成怪物。
我们的爱里有一种痛苦,和灵魂相仿佛。
木原坂朱里与西本雪穗有着相似的童年,都见识过地狱的魔鬼,也都走上人格扭曲的道路。
西本雪穗有桐原亮司作为黑夜里虚幻的太阳。
木原坂朱里则有一个陪她一起变态的弟弟:木原坂雄大。
家庭环境的不同,也造就黑暗人生的不同。
真应了那句: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出身贫苦家庭的雪穗选择与母亲同归于尽,却活下来,并在改变人生境遇的道路上一错再错。
家境富裕的朱里在弑父之后,财富继承带来罪恶延续。
雪穗在亮司死后,走上形同行尸走肉的人生。
朱里在烈火中,肉体和灵魂均被净化,其弟雄大陷入更深痛苦。
所以,这又是一部披着纯爱皮的暗黑日影,相信喜欢日剧的朋友应该早有准备。
通过《白夜行》作为启蒙悬疑剧,对于心理冲击早有免疫。
耶云恭介要报复的正是来自地狱的恶鬼,他选择了让自己变成恶鬼。
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耶云恭介在海边,瞪大了眼睛咆哮,眼睛凸出来,真像描绘地狱画作里的恶鬼。
日影里,能够与之相较的是《嫌疑人X的献身》,石神哲哉呕出灵魂的嘶吼:“如果你过得不幸福,我所做的一切才是徒劳!”让人为之一颤,并久久难以忘怀。
《白夜行》也有相似的无奈哀吼。
笹垣润三一直在追寻真凶,知道真相后,哀叹:“黑暗、真的太黑暗”,并认为应该早点把雪穗和亮司抓住,终结罪恶的源头。
在平安夜,笹垣润三被亮司刺伤,亮司跳桥自杀,在血泊中,用手给雪穗指出一条“生路”:不要过来。
笹垣润三在天桥上如野兽般的哀吼,这黑暗似乎没有尽头。
其实,整部电影就是一幅《地狱变》,所有人都在地狱中。
《地狱变》的典故,已经有很多影评介绍了,这里不再重复。
可是,什么是地狱呢?不是刀山火海,不是下油锅,不是万箭穿心,或许仅仅是直面罪恶本身。
罪恶与人性较劲拉扯,扭曲时空,无论何时何地皆为地狱,永恒地狱。
片中有两个意象值得讨论。
一是“火”,二是获奖的“蝴蝶照片”。
火,在许多宗教中,有特别意义。
火狱、炼狱等地狱形象均与火相关。
火代表惩罚,也代表净化。
冶金、制陶都要用火。
春秋时期,干将铸剑,其妻莫邪投入火炉,铸成两柄宝剑;明宣德,老陶工的女儿投身窑火,助其父烧制成祭红御用瓷器。
以活人投入火中,制成工艺上的极品,类似的传说还有不少。
不知道此类传说是否为神话母题现象,也就是有上古的某些神话,不断演变,在各地形成不同的传说。
整部影片多是类似北欧的冷色调,摆放蝴蝶标本的木屋、大排量越野车,也给片子以某种寒冷感。
处理机械废品的工厂,蒸汽朋克的颓废气息,同样冷感十足。
更不用说耶云发生蜕变的那个冬天,心都寒透了。
火的热烈,与冷形成鲜明对比。
获奖的“蝴蝶照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罪恶的隐喻,也是罪恶的源头。
黑白的“蝴蝶照片”像一片沼泽,把人牢牢吸住,并让人缓缓陷进去。
蝴蝶是一种很特别的昆虫,蝴蝶的发育称作全变态发育。
破茧成蝶,前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
蝴蝶的美,是种变态之后的美。
拍出“蝴蝶照片”之后,雄大陷入艺术的瓶颈期。
这是艺术家常会遇到的现象。
艺术家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意外,所以雄大喜好人妻的嗜好,与其职业性质多少相关。
为了突破瓶颈,朱里开启罪恶之门。
在冬夜,看这部电影,就算手里捧一杯热咖啡,都觉得冷。
看到地狱的熊熊烈焰,是种背脊发凉的恐惧之冷。
最冷是人心,也才有了这个故事。
电影海报日本的电视剧一直是我的心头好,可日本的电影,我只喜欢两种类型,温情类和悬疑类,这部电影是有小说原著的,可是我是看完电影才知道的,可惜吗?
一点也不可惜。
电影里演员最熟悉的还是斋藤工和北村一辉,毕竟面孔有辨识度,我个人是属于脸盲者。
电影开头,记者男主耶云明显是为了搏出位,所以把已结案件拿出来调查,同事小林作为前辈却显得漫不经心,只是时不时从话语中透出对耶云调查案件的居心有所怀疑。
接着几位重要角色悉数登场,首先案件中的嫌疑犯雄大,本身病态的特质和性偏好就让人觉得不正常,最后竟然染指耶云的未婚妻百合子,最终他用同样的方式烧死了百合子,被判刑。
故事到这是完结了吗?
不,来了,反转开始了,原来变态的不只一个雄大,而百合子是真的死了吗?
这里就不剧透了,只能说很精彩。
首先照着我颜值为先的尿性,盛赞一下女主的颜值,眼睛大而有神,可优雅可温柔亦冷血。
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复杂与扭曲,在看过众多国内明星八卦新闻后,已有建树,嫖娼吸烟吸毒都被他们称之为找灵感。
我从来都认为探求人性的深处,挖掘人性的潜意识,是一件意义重大且扭曲的过程。
试想凡人遇到痛苦都想逃避,而艺术家却要不要掀开,将他恰如其分的摊开与表达。
但是不只艺术家,作家,专业学者都需要做这件事情,为什么艺术家却独独犯罪率高?
更张扬的表现形式?
剧中男二是一名摄影师,透着对人性的绝望与阴暗的摄影师,好几年没有优秀的摄影作品,却期望拍摄大火燃烧下的女孩来寻找惨烈的美和冲突。
这也是够变态的,囚禁一个女子,活活烧死她,拍下她。
怎么会有这样变态心理的人?
在日本作品里,又要赖童年了。
摄影师与姐姐,从小失去母亲,受父亲欺凌,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他们两竟然携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从此走上了彼此守护之路。
烧死的男主的初恋,男主在那个冬天,选择成为一个恶魔开启复仇之路,恶魔是配不上初恋的,所以剧的标题就是:在冬天分手。
这标题的深层寓意,我服。
男一,接近摄影师的姐姐,囚禁她;以传记作者的身份接近摄影师,了解她;让一个企图自杀,在网上发布自杀信息的女子帮他,这是女主,接近摄影师;让爱慕摄影师的姐姐的编辑牵引姐姐,去找男一。
最后的真相是:姐姐被烧死;摄影师在以为烧死的是女一的情况下,拍下了一幅幅凄惨的照片,从而以囚禁和故意杀人罪,进了监狱,最后知道了真相;姐姐的爱慕者,最终知道了真相,想必无法度过余生;女一获得了大笔钱,得到了重生,并爱上了男一;男一远去。
拍下被活活烧死的美女,这种艺术形式,令我怀着震撼与恐惧,看完了此片。
对复仇对象的了解,抓住他们的软肋,复仇已经取得成功。
当你看到一半的时候,一切都顺理成章,变态摄影师木原坂雄大先是烧死了吉冈亚希子,后又监禁了百合子,伙同他那个护弟狂魔的姐姐瞒天过海,最后关进大牢。
你以为猜到了答案的时候,谜题才刚刚开始。
时间线混剪,场景的变化却相当顺畅,然后剧情像过山车一样开始反转,看到姐姐睡了记者的时候我就惊呆了,杀人凶手竟然是姐姐,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
结尾再来一次反转,火烧姐姐了解一下。
前半段看似平平无奇,其实埋下了很多伏笔。
一开始以为是龙套的小林编辑,一直不愿意做这个报道,原来是姐姐的情夫,那么协助姐弟二人弑父的肯定是他了。
记者去看烧焦的尸体时,故意叫上小林编辑,看似毫无道理,其实那是姐姐的尸体,这样做加深编辑的痛苦。
姐姐找过记者后第二天应该去巴黎,但自此消失不见,电话也不接,其实是已经死了。
记者给警察下跪,求婚戒指,日记本,那本叫《彩虹的始与终》的书,满地的药瓶,红色的春药,所有的设计全都是有用的,连成一体的,看电影就像是挖宝藏一样。
各个人物也是非常立体。
对于艺术痴迷到变态的摄影师,放浪的蛇蝎美人姐姐,懦弱卑微如奴隶的小林编辑。
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记者前期单纯又愤青的文弱形象,摘掉眼镜后的冷酷深邃,简直判若两人。
还有结尾时,百合子说道自己假戏真做时,划过脸颊的一滴泪,真的是楚楚可怜,深情而不做作。
记者和盲女恋爱的一段戏,比较短但是很真实。
记者真实身份是一名藉藉无名的编辑,偶然的一天发现有人赏识自己的作品,为自己的作品流泪和欢笑,该是多么感激啊!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都有被尊重的需要。
盲女因为爱上一本书而爱上一个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记者真的很爱他的女朋友,他像保护瓷娃娃一样保护着这个美丽而又容易受伤的心上人。
对于盲女来说,她虽然看不见,但是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她是感到骄傲的。
她受不了别人可怜的眼神,受不了别人像保姆一样跟着自己,这样她会觉得自己很没用,是个残废,是个没价值的人,所以她流着泪也要把分手信写完。
她信上写着分手,俩人心里却没有分手。
只有心死了才算真正分手。
最后,贴上我最喜欢的三段台词:我的愿望,就是你能如愿出版你想做的书,以及,能让我得以阅读,我会等待直到那一天的来临。
木原坂朱里,被火舌包围,痛苦异常;木原坂雄大,猛按快门,如痴如狂;小林良树目睹了一莲托生的女人的死亡,她的尸体仿佛焦黑的人偶一般,凄惨而可悲。
那一天,我已放弃再做自我,只为能凌驾那对怪物姐弟,向他们复仇。
可你的男友决不能是个怪物。
所以,去年冬天,我决定同你分手,而化身为怪物。
总体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剧本。
但是有几处bug, 作为悬疑片,硬伤太多。
算个爱情片吧。
1. 男主在摄影师家门口等女友,门那么矮,既没有电网也没保安,结果房子烧起来了,男主还有闲情先打电话,等总编来了才做势要翻进去。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了。
2. 警察认尸,不做任何法医鉴定,就凭一个戒指就认定受害人身份?
3. 脑残的姐姐,亲口告诉男主自己杀了他心爱的人,之后还得意洋洋的单独赴约。
就这智商还做风投生意,全球到处跑?
4. 卧薪尝胆的男主,到最后居然掏出一大包钱,递给帮助自己做局的小服务员。
我记得他不过是在一个快倒闭的书局做编译的小职员,这几个月都躲在拆迁楼里住,他哪来的钱?
5. 还有帮着做局的小服务员,她做的事相当于故意杀人共犯。
她只是悲观厌世,为什么要帮助杀人?
6. 摄影师给小服务员拍照的时候,布置好蜡烛,窗帘,手铐。
然后说他要出去一个小时。
我去,难道是啤酒喝完了赶着出去买一打?
然后是摄影师出去的这个时间节点到底是什么情况?
如果是男主和主编先翻进来,摄影师后回来,那他有现成的不在场证据。
如果摄影师先回来,他们在门口的时候应该同时都看到着火了。
可是电影里只有男主在翻墙,摄影师消失了。
7. 最后男主把事实写进了书里。
那至少三人都知道了死掉的不是服务员。
然后还对服务员说什么你可以用新身份重新过了,蒙人呢?
多线索版《烧仓房》。有被惊艳到。的确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但人物鲜活,反转好看。尤其看到一小时的时候,很好奇后面的一小时会讲什么,节奏把握住了。电影里用的大量红色的色调很有感染力,燃烧的烈火、洗照片的暗房、酒店的灯光……主角「黑化」后燃爆。
前一个小时很好看,后面看得差点睡着,悬疑够,但逻辑有硬伤,后半段的节奏把控也不好,真相基本已经能猜到了,简直就是比谁更变态,最后怪物其实只有一个。岩田刚典的感染力不够,比起北村叔和工桑还是差不少,真心疼工桑,最无辜最惨。
好故事被执行的马马虎虎大约就是这种感觉,可惜了
三星半说不出来什么,就是很日系的感觉
我真的很爱看这种全员皆变态的悬疑片!继《愚行录》和《摇曳的心》之后又看到了一部合心意的!
耶云跟踪盲人不够变态吗??亚希子实惨。
就算作为小说整个故事的可信度也是太低,看完并没有让人觉得这是个多高明的复仇记,而是编剧一个个自以为是的包袱。记者的演员简直就是日版黄晓明,眼角眉梢处处装逼。
男主演技太差,分分钟出戏
虽然有反转,然而也很扯淡……
爱欲即地狱。
比较典型的一次性电影,第三幕揭露真相后再重新回看第一幕是完全经不起推敲且看不下去的,合理性上讲这个完美犯罪是不太能成立的,主人公作为记者的几乎所有行动也都缺乏现实支撑。我对这片传递的价值取向持怀疑态度,单纯为了烘托纯爱主题而将其他人物扁平化定罪,特别是摄影师姐弟在已经做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后仍然一刀切将其归为坏人,不太能够接受,而且又把走向黑暗的男主角通过反转又给拉回来,这种做法就是硬拉主题强撑情绪,意识根本上不去。除去这些以外还是一部不错的行活电影,摄影和美术细节给的都挺充分的。
很日式的悬疑及翻转了,后半的时候基本能猜个七七八八。但翻转不生硬,起承转合自然已经是难能可贵。就是片名实在起的日式地不搭调
只有怪物可以战胜怪物,看完的时候想到甘肃那个跳楼的女生,她只是选择了无奈之下最干净的办法
典型的日系纯爱加复仇电影,悬念翻转好猜也不好猜,章回体叙述最终揭晓谜底,斋藤工演变态,北村一辉演人渣,完全没问题。《杀死比尔》里说“复仇不是一条路,而是一座森林,就像在森林里容易迷路,忘记自己从哪儿进来的”,男主角从准备复仇开始,已经有了变成怪兽,以及必死的觉悟,嗯,剧透了。
又是这么变态的复仇片...前半部太闷,在飞机上看得不耐烦跟邻座Arizona guy聊天,就只看到了惊奇的结局,补看了剧情,感想...好变态...
#22nd BIFAN# 7分可以有,制作很精良,Trick也蛮高级,不过揭底揭得太啰嗦了,人物关系又有点过密。结构还是非常赞的,第二章-第三章-序章-第一章这个顺序也算有创意。
纯爱的片名,充满恶意的故事。《昼颜》出轨双男主,变态有保证,想完成《地狱变》,死亡必不可少。连续的翻转,不到最后都猜不到几个人入了局,大家都是怪物。p.s.山本美月侧颜更能抗
同样是讲燃烧,日本人着眼家庭伦理,韩国人聚焦社会问题。但也只有霓虹人擅长,把这么变态的故事,最后拍成了纯爱。为了爱,一切人物动机都能理解。当你告别时,他将为你复仇,化身怪物。
跟《愚行录》某些元素有点像,父女兄妹之间混乱的性关系+致力于挖掘真相的人其实另有所谋。姐姐被电晕的那段实在无语,一个幼年就敢弑父+精准挑选裙下之臣为我所用+编造缜密口供骗过警察的腹黑魔女,居然一下就智商掉线了??片子整体拍得既跳脱又无趣,看得人昏昏欲睡。
岩田刚典显然撑不起这个角色 太没气场了 故事也是狗血的无力吐槽 最气的是被剧透了地狱变的剧情 好巧不巧刚好在看这本书 真实的气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