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追记感觉好多人都说看不懂,因为非常喜欢这部片子于是做的这段心理分析希望对大家的理解有帮助。
撇开角色本人不谈,外部出现的各个人物其实是一条发展脉络,均的母亲代表分裂的原因,大树的母亲代表迷失,内田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加濑亮是来自工作的压力(被削除),目标税理士的ヤソキチ代表来自梦想(当摄影师)的压力(也被削除),三个警察是他害怕发生的事情(诈骗被逮捕),因为除了内田和那些分裂产物只有这三个人知道大树和均实际上是一个人。
简单的说就是部心理学相关的电影,一个中二青年做了问心有愧的事人格分裂了,在他的幻想里因为冒用别人的名字所以自己亲妈不认得自己,他欺诈对象的妈妈把他当成自己儿子,其实意思就是自我的丧失。
他叫他妈妈おふくろ是个很不亲热的叫法,语源的意思是管理,暗示他跟他妈妈是管理和服从的关系(从他说不想当摄影师,妈妈说已经寄了照片可以看出),也是他分裂的原因,他做了坏事违背了他妈。
均从大树妈妈的角色出现开始发现增殖(大树家柜子上的照片),他从这里开始陷入混乱,关于这个母亲有个很微妙的镜头,均早上起来看到她露出内裤在睡觉,给了均一个特写,也是在影射他的俄底普斯情结。
内田的角色相当于是他树立起来的女神的形象,而这个人认得他并且认可他,他不是问过内田你为什么认得我(当时nao也在场)内田说不是理所应当的么,跟他睡之前内田不是叫他认可一个认可你的人么,但是一起过了一晚上在浴室翻过来的脸不还是他,意思就是这个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他愿望的投射,也就是说他希望被人认可。
(ps,女神最先做了什么事?
没错,跟他一样偷了东西,而他出面制止了,这是个先入为主的行为肯定,他认可她觉得他们是同类)内田在停车场跟均谈话的时候背板的牌子是啥?
右向的箭头写着出口,我觉得导演的暗示真是费尽心思。
内田的老公和他的小喽罗代表障碍,也就是说他不是一开始就受到指引,而破除障碍的刚巧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三个主要的人格一起。
最后大树策划了互相残杀的过程,代表他内心残忍的一面,最早杀掉的是nao,也就是他的幼稚软弱,但是他最后杀掉了大树也就是说战胜了邪念,还了钱以后他妈妈认识他了,也就是说他回到了正轨。
以上,其他小细节如车牌号码的分析见评论,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我没有看过三木聪的其他片子,但是对他那部叫做乌龟意外游很快的片名非常有印象。
原因倒也跟龟梨君有点关系,我当年十八岁,失恋寄情于龟梨君的犀利轮廓,朋友特地送我一只巴西龟,挑食不吃隔夜饭,拉尿很臭,我每天买一块钱新鲜肉给它,叫它咩咩,放它在我家屋顶花园散步,然后发现乌龟意外爬很快,通常我把它从鱼缸里抓出来转眼已经在三米开外往花坛的排水口里面钻。
所以龟梨君演起三木聪导演的电影我觉得真是因缘巧合。
总的说来萨特在《禁闭》里面有句话叫做他人即地狱可以概括我对这部片子的感受。
永野均先是本我,后来增殖成了我们,我们相处起来很愉快,有一样的口味,一样的思想,在一样的情景中做出一样的条件反射。
但是我们中的每一个我都带着自我意识,拥有不同的性格和生存方式,于是我们又变成了他人而互相角逐残杀。
很多人觉得剧情很难理解,但我看完原著以后的感觉是星野幸智用抽象的手法描述了多重人格患者而已。
永野均因为诈骗的刺激精神层面解离,和多重分裂人格并存,在心理学上称做co-conscious。
nao是幼稚不负责任的一面,永野是惶惶不知所措的一面,大树是冷静控制局面的一面。
主人格为了保持本我的整体性压制了其他人格用杀害来表现,整个过程从邻居诡异的女人开始不过是段想象。
所以在还钱以后主人公恢复了正常,并且问自己母亲“生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虽然看了原著,但凭良心讲光看小说很难建立起角色印象,因为小说里一个人分裂出二十五种人格还都以俺作为自己的称呼,看到后面大量增殖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是谁在发言,电影有具体的设定相对更好理解。
不喜欢日本电影的理由之一是拖沓,意外的这部节奏还不错,收尾有点仓促,但那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和略微怪异的主旨倒是很搭。
写这篇评论是因为我真是喜欢大树,比电影版极道鲜师里的小田切龙还要小田切龙。
作为冰山腹黑控小田切龙是我喜欢龟梨君的开端,电影版里面的他为了体现“已经长大成人”的气度太过温柔,反观大树又聪明又冷静,打架的时候身手矫健,一个飞踢外加把围剿他们的黑道份子车钥匙拧断在启动锁锁眼的时候我油然而生一阵感动,我们龟梨君26岁仍然手脚俐落筋骨软Q。
当然也有可能是作为巴赫乐迷在nao,大树和永野均仨人开始奋力反抗的时候bgm陡然换成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在我最爱的片子沉默的羔羊2,这一段开始出现的时候汉尼拔医生开始吃人,吃到第一段变奏结束。
三木聪的片子果然如传说中的细节很多。
永野均和大树第一次相遇在永野妈妈住的团地门口,有一段很明显是分别录的,虽然合成到一个画面,但是收音的空间感不一样。
永野均住的地方有巨大的漏斗型水塔,拉远景的时候的存在感好像阴齿里面的两根烟囱。
永野均取钱以后存折账目剩下222,222日元。
永野均把内田有纪往仓库拉的时候,内田身后赫然出现了panasonic beauty的广告牌。
内田有纪住的地方像个仓库,给了外墙上的47两次镜头。
不管是永野妈妈居住的巨大团地还是内田有纪家里标着数字的储物柜都和密集/增殖的概念呼应。
大树有句台词说野球選手が本気で話すことは素人には理解できない(棒球选手说到专业的东西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我当下内心默默的想,让介于选手和一般人中间的龟梨君情何以堪。
永野均数次打电话的时候,还有n次街角都出现了黄底色打着红叉叉的豚鼠海报写着don‘t proliferate(不要增殖)。
最后永野均的一句话可当做总结,虽然他放弃梦想,终日得过且过,却在枪杀大树的时候说俺は俺だ,不管出现了多少个增殖产物,他却始终清醒的保持着本我的存在,这样的永野均,大概就是大片寂寥的房屋中间那根醒目的水塔吧。
觉得有趣的点三木 (略)もっとわかりやすい青春ストーリーにもできたかもしれないけど、それは避けようっていう。
亀梨 だからこそ見ている人の内側に入り込むような感覚が残る作品になったと思うんですよ。
スッキリし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ですけど。
三木 何かしらの違和感は残るよね。
(略)对谈部分。
三木桑(果然w)故意地,没有拍出“便于理解的青春story”。
对观众来说大概会留下「違和感」。
--現場でも亀梨が「大樹やナオに比べると均のキャラが弱く感じる…」(略) 均を「他者と一緒にいるときに自己が確定していく人物」として決定づけていった。
監督も「均のキャラクターを初めから決めてしまうと”俺”が曖昧になっていく世界の根幹が崩れてしまう。
脚本を書いているときに意図していませんでしたが、亀梨さんと一緒にそれを発見できたのは、とても有意義なこと。
亀梨さんが演じた均にとても愛着を感じています」と語っている。
production note部分。
在拍摄现场,龟梨君提出“与大树和nao相比均的存在感好弱”,与三木桑共同研究后(三木监督说,因为均弄不清“我”是谁的问题,所以这样的感觉是正确的),决定了永野均是“在和他人的相处中确定自己的人物”。
三木桑表示——要是一开始就决定了永野均是怎样的,“我”的概念变的暧昧的世界的根本就崩溃了。
在写剧本时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与龟梨桑一起发现这件事很有意义。
以及对谈部分的最后监督吐了自己一手好槽「お客さんに優しくない、不親切な映画です。
」——颇有自知之明嘛。
但不亲近也没关系,梗多,留白空间也多,很有趣。
咩咩基本很好看可爱帅气(无法克制形容词!!
)。
不好看的时候也都很好玩。
满足了。
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想,在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会不会有另外一个我?
她与现在的自己不同,她或者更勇敢,或者活的更随心所欲,又或者更聪明睿智更有力量,她懂我知我理解我,她和我有同样的喜好,会为同样的事而兴奋不已,为同样的事而伤心难过。
我想如果有一天真的能遇到另一个我,我一定会激动得跳起来。
所以在电影开始,我真心为均能够遇到另外的自己而高兴,尤其是三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却能相互理解心意相通,就像均说的“我能遇到你们真是太幸运了,我之前一直觉得和别人产生联系很麻烦,不过现在不一样了”,这是一件多么神奇又让人激动的事情!
多希望电影能定格在那个瞬间,均、小直、大树一起打退坏人,相视一笑。
那种世界那么大,还好遇见你,而你又恰好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这是多美好的一件事情!
但日本人写喜欢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剧情,所以故事并没有在最美好的一刻戛然而止,而是转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如果说开始与小直、大树的相遇给均的生活带来了180度的逆转,把均从孤独中解救出来的话,那么后半段的发展则让均陷入到了另一个更深更恐怖的地狱中。
还好,最后均浴火重生,没有被其他人格所吞噬而是坚定的说出“我是我”,回归本我,正视接受这样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当人生可以重置,谁有一切归零的勇气?
当人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一个甚至更多个完全不同的自己,有多少能做到不抛弃作为本我的自己,认可自己,相信自己,喜欢自己。
大树说“如果不认可周围人的话,周围的人也不会认可自己”,那如果是不认可自己呢?
我多希望有一天能够遇到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跟他谈天论地,跟他分享我心爱的书、电影······跟他一起去看日出日落,告诉他我是个很棒的人很有趣的人;告诉他即使经历了那么那么多的磨难我都没有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告诉他我在寻找他等待他能对我说一句“我很庆幸,与你相逢”的日子里学会更爱自己;告诉他如果人生重置,我有一切归零的勇气重新来过。
一开始看简介,是关于电话诈骗,但是看了之后发现比简介更好看,好吧,这类片子对于我来说不看豆瓣解析是很难懂的。
有人说这片子是恐怖片,有人说是黑色幽默,有人说是悬疑片,我想说也许是关于成长的治愈片。
男主均从一个自我认可障碍的存在感为零的男屌丝,到最后终于认识到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花,哦。
不小心唱出来了)均的这一系列离奇经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遇不到,想一想,全世界都是我,那该多方便啊,但是世界不是这样的,也不能是这样的。
自我认同,也是人活着的动力。
很多人长得不好看,也不愿意整容,有些人整了容,却不能接受那个不像自己的自己。
关于这一点,可能我体会深一点,作为双胞胎之一,我曾经差点因为某些原因跟妹妹交换身份,虽然只是交换了一下名字,但是我完全接受不了,在别人看来,反正你们都一样,有什么不可以,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可怕的人生,我会失去我自己,最后我还是选择做我自己,虽然今后我过得还是一种废柴人生,但是我守住了我自己,这样让我觉得我还活着(作为我自己)。
也许是因为我太感性,也许是因为我太傻,但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花。
第一次长评论给喜欢了9年的龟梨和也。
没有什么叙述逻辑于是仅仅从细节入手讲一下自己的理解,特别希望大家能讲一下不同的看法。
一 影片拍摄手法呼应 影片开头和结尾都是高层住宅楼层的特写,作为一个建筑专业的学生可能对建筑相关的镜头敏感过度,但是这种大面积占据现代都市的统一平面,统一功能,仅仅在高度和层数上越来越无限制叠加的住宅楼莫不是影片中“我”作为人类的一员高速无限同质化的暗喻?
二 故事情节呼应故事情节的开合是以主人公永野均诈骗90万再归还的线索来联系整个“我”的增殖和削减。
起初我觉得很无厘头,难道这个片子就是教育小朋友:不要随便骗人家钱不然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哦~看到后来才觉得这种坦率和真实或许是整部影片的价值观,坦率的承认,真实的面对,不论是诈骗这类普遍违背基本价值观的犯罪事实还是内心深处的自我。
最后永野和大树直面冲突的时候也有体现,大树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的”我“,但是永野最后承认了自己。
三 细节的幽默感觉得日本人真是对细节迷恋到不可救药的地步,里面有很多细节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一个是上面画了熊,还写了No Proliferate(不要增殖)的标语,这个标语出现了两次,并且两次还有差异(第二次在上面画了红叉)还有就是我山基地里墙上贴的白纸,上面写的字也非常贴近主题。
还有最后永野打电话的时候背后的影片宣传海报,电视荧幕的内容随着影片节奏和内容的变化等等,这种着迷的态度让我非常敬佩。
自己也是学设计的,这种精神真的值得好好体会。
四 It's all龟梨和也最后让我来抽抽风带有私人情感的来抒抒情,看见小龟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在这么多风格别具的角色里展现自己的演技真的特别欣慰,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有时走神不由自主的把里面的人物带到他的现实感里,大树真的好像面对媒体上番组,拿着话筒一脸严肃的官方小龟,每次切入大树的镜头我脑子里都是成员脱退时和也那张憔悴脸真是烦躁,小直可爱的要死那么小孩私下一定更过分的在卖萌吧~龙,修二,勇也,弘人,默默数着印象最深的几部片子里他的脸,好多好多演过的角色在我脑子里回荡着,点开豆瓣影人条目,发现他的角色真的越来越多,虽然里面有莫名其妙的人设(私心觉得绝壁是耕作。。。
)但是每一部都能直观的感受到他在好努力好努力的演出,全身心投入,KAT-TUN永久的担当,一直在成长,作为龟梨和也这一独特的存在。
而我也从初中买着Easy,推荐身边每个人看海贼帆的花痴少女变成了快要大学毕业的适婚年龄女青年了。
想矫情的带着日剧feel的对你说:认识你真的特别好,正好昨天是11.8,入社15年了,请一直闪耀吧。
本来以为是个电话诈骗者反被骗之类的推理喜剧。
已经擅自脑内出了一个诈骗集团。
什么大树故意把手机落在永野盘子里,大树妈妈也是假装把他当成自己孩子,大家要一起把永野带坑里搞精分之类的。
而且内田有纪那个角色真的特别像个骗子,直到她死之前都觉得她是幕后黑手。
但是光电话诈骗满足不了作者。
作者要哲学,要文艺。
但是什么“现实中无力追求梦想,受到工作、家庭的压力,所以抵触他人,希望世界上只有自己就好了。
于是以装作他人诈骗为契机,世界上就真的变得都是「俺」了,但自己内心还一直在挣扎,真正的自己要摆脱伪装的「俺」”之类的,太沉重了。
压力青年迷失自我认同感什么的,虽然容易引起共鸣,但又抽象又繁琐,表现不好还容易把观众绕进去。
这种开脑洞的哲♂学系剧情更适合写小说,不知道原著怎么样,不过拍出来总会受视觉印象的局限。
“干了坏事就觉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是个坏人了,所以感觉干什么都被人盯着。
装作大树向妈妈要钱,相当于创造出了第一个大树身份的「俺」。
大树身份的「俺」与永野身份的「俺」发生冲突,只有向大树妈妈承认了永野身份的「俺」,才能消除那些别人身份的「俺」”之类的,新人骗子的心路♂历程之类的不好么不过要是只骗了大树一家就会出现那么多别人身份的「俺」,永野作为一个新人骗子脑洞也太大了。
要是也装作过小直,也装作过女生诈骗,还创造了许多人身份的「俺」。
然后因为假装的人太多了,自己不再作为永野被认同,「俺」们也逐渐失控,会更自然点吧。
当然也更俗更中二。
而且真的诈骗犯的话,应该已经心理强大到不会怀疑自己了吧。
小龟把永野大树小直演的个性分明,尤其是小直身上真的有学生感。
不过开始听说要演33个「俺」,以为会《云图》那种。
但这里除了主要的三个「俺」以外,基本都没什么戏份,也就大概凹个造型。
对加濑亮spec里的印象太深,觉得他梳个小分头装土逼上司又喜感又别扭。
总觉得还是濑文桑,只是蹩脚的伪装成上司在进行调查。
大概从永野均萌发恶念的时候,所谓的proliferation就已经开始了。
电影从头到尾,街边随处可见印有“DO NOT PROLIFERATION”字样的和画有豚鼠的三角形生化标记,这无论如何都很令我在意。
这应该是导演精心设计的提醒,具有反讽和隐喻味道的提醒,只可惜“俺”却熟视无睹。
我想,每个人内心都有潜在的恶意。
只是日常被道德伦理所束缚,换句话说超我对本我的压抑,加之自我的平衡与调节,才能正常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但是一旦恶念或歹意跳脱了这道束缚(对于意志薄弱者,是很容易突破超我这道防线的),那么就像均一样,从偷拿别人手机实施电信诈骗开始,恶念就过度繁殖开来了。
做一件坏事与接下来再做一百件坏事有区别吗?
恶念,也就是恶的人格,一旦被分裂出来,就很难再回去。
而影片最后部分永野均说的所谓的“我想回到最开始”“我要一个人去”,正是坚定了自己才是真正的“俺”(那个真正的自己,绝对的自己),自己决心要找回迷失掉的自己,只有这样,对于大树的袭击才能有所防备加以还击,并且在影片的结尾,似乎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再说说“俺山”,从最开始的三人组合,永野均(真正的“俺”),大树和小直。
从屋里的俯视镜头,可以看到,三人围着圆桌坐,组成了三角形,三角形是最稳固的框架结构,而三人组成的关系也应该是暂时具有稳固性的,可以看出刚开始三人是很安逸很快乐的,虽然给我的感觉是别扭的,违和的并且带着些隐隐担忧。
这里大概隐喻的是,当一个人发现在自己的潜在人格中,还有另外别的人格,而且似乎也并不是那么讨厌的属性,这时反倒有新鲜感。
可是后来由于各种人格的过度增殖的不可控制,出现了一堆“不合格的复制品”(比如顶着同张脸的肌肉男和人妖女之类的吧),撼动了“俺山”的稳固性,同时这些“俺”们是真正的“俺”所不喜欢的,可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没有办法关上。
正如你在享受做坏事带来的快感同时,必然伴随着失控的恐慌感,所以“消除”也随即开始。
好了,这下又回到了终极哲学命题“我是谁”“哪个才是真正的我”“我最终要去向何处”。
影片可能想在“脱力系”的日常无聊琐事的荒谬中让观众窥见人生存在的意义,说到底,“存在主义的荒诞”这个标签也许更适合本片。
by the way,龟梨演技就不说了,一人分饰n角本来就是个严重精分的脑力活儿,冲着他的勇气,给4星。
片子的配乐都挺恰到好处的,荒诞感十足,很喜欢,4星。
至于,忽然有陌生人站在你面前说我是你妈啊你怎么不认识我了,或者是有个一模一样的人顶替了你在家的位置而你的家人见到你就跟见到陌生人一样,这种老梗在恐怖片里已经不新鲜了,可是每次看到这样的情节,都会或多或少心有余悸。
你说,万一,你哪天回家,敲门,然后你妈妈给你开门,却一脸谨慎与迷茫的问道“あの、どちらさまですか?
”怎么样,你该怎么办?
要知道,荒诞,绝非偶然。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也是摸不着头脑,但是为了看龟梨我就继续看下去了。
而且这种充满悬念的电影,对我来说吸引力还蛮大的。
先说演技,我倒是觉得龟梨演得很好。
因为从角色里来看,没有一个是像他本人的性格的,反差特别大。
而且没有一个角色是让我觉得重复了的,看起来就像是不同的孪生的龟梨。
背景音乐跟拍摄的色彩都很赞,是我喜欢的世界颜色。
海报跟挂坠,手表这些小细节值得推敲,也是十分有趣。
然后来说说剧情,每个人看的感受都不一样,我就说说我理解的。
我觉得是一开始主角偷了手机,然后进行了【是我是我】的电话诈骗,骗了人家的钱,于是内心开始不安,产生了幻觉或者这部剧其实就是主角的心理斗争。
然后主角不断分裂出不同的自己,有好的有坏的,进行不断的消除与增殖。
中间出现主角跟一个女的婚外情,而他也分裂出了女性的【俺】,这里可以看出主角内心的挣扎,他觉得是罪恶的,所以并不想与太太在一起,所以最后太太死去了。
主角中间分裂出的戴眼镜同事,我觉得是主角羡慕他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以觉得产生了嫉妒而又羡慕的心理,在他的世界里同事被杀,而自己又分裂出一个跟同事长得差不多的【俺】。
为什么会被杀呢,我觉得应该是主角把同事要考税务师的事情告诉了大妈,大妈管不住自己的嘴,这件事被别人知道了,也许是产生了流言蜚语,导致那个同事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念头,所以在这个世界里那个同事就像死去了一般。
主角心怀愧疚,又分裂出来一个同事。
而小直我觉得是意味着他的纯真,不过也是他逃避的自我。
当他逃避的时候就会产生出新的自我,而他把这一切都归咎于那个纯真的自我,因为无知所以可以逃避。
当他不想上班,约妹子去开房的时候,他就把这一切视为逃避了。
最后结局大树说的,他最可能是那个真正的自己,我觉得他是对的。
因为大树的形象是沉稳、残酷、不择手段的,也许是主角的本性,所以他才选择偷别人的手机,进行诈骗。
而那个看起来有点懦弱,工作懒散的均才是分裂出来的,也就是自己的良知。
所以最后面的善良的均灭掉了大树,应该也是代表了良知战胜了邪恶,所以均把钱还给了那一家人。
一切都回复原状,他接受了更好的自己。
就算是穷,工作懒散,没法追求梦想,那也是他自己。
而电影的一些细节我仍然没有想明白,例如为什么那个女的要让他去拍照片,那代表了什么?
同事大妈的形象在海报上是什么意思?
疑问还是有点多,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十分有意思的,也不像大家说的那么无聊。
毕竟我觉得好电影才会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33个Kame和1个三木聪,绝对构成巨大的吸引力。
影片充满了三木聪一贯的怪异,隐喻。
印象较深的是,“俺”开始冒充身份变成另一个“俺”那时,经过的地道上沿,提示海报上就出现一双直勾勾的眼睛,似笑看故事发展,又似严厉的监督,镜头拉远,眼睛依然清晰地看着。
这是影片中出现的第一双眼睛,也是故事展开的序幕。
之后随着影片的发展,还不断地出现各种宣传海报上的眼睛,还配合“全てが見える”等的语言。
另一个隐喻则是“俺”家附近的一个漏斗形的建筑物,在“俺”开始变成另一个“俺”的时候,它出现在远景中,而近处有一根同色的管道,排出污物(导演给了专门的镜头),“俺”差点踩到,又跳开,像是从污物中跳出来一般。
我偏执地认为这是一个“繁殖”的象征,影片之后,在“俺”们的谈话中也多次提到“繁殖”。
当“俺”最后终于决定结束一切,回到起点的时候,“俺”回望了漏斗形建筑,并出发,此时近处的同色管道没有出现。
再提一下Kame的表现,Kame一个人担当那么多角色,确实有难度。
特别是均,大树,小直三个人在一起时,挖掘不同性格,形成在表情和动作上,对于任何一个演员都是挑战,更何况是全栖发展,而非专攻表演的年轻Kame酱。
最后的片尾,满屏的“龟梨和也”,很过瘾,可以成为此片的一个看点。
值得看的一部片子。
晚上吃饭的时候有喜欢的藕,于是心情很好地打开了B站(* ̄ω ̄)一边吃一边看得就是这部俺俺。
因为其实好久没看到kame的剧看到B站有马上就把持不住了ojz一开始以为是人格分裂,但是最后十分钟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
感觉比较像是一个本身就很在意别人,无限放大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的青年做了错事之后的内心撕扯……以不同的人格来表现,其实并不是分裂出的人格,而是一个人的不同面。
而最后死掉的是疑似本体的大树,留下了略显木讷的均,感觉是经过这次事件一种性格的改变?
不过这样说的话还是不大懂结尾为何母亲变了……这又是在暗示啥呢?
世界线已经开始变动?
做错事情之后就算想要重来其实微妙的也有些地方呗改变了?
(喂你好中二啊☜(咳造型每个都充满槽点,假发特别引人发笑,小学生看了根本把持不住(。
当然其实我更想看到的是直白表现人格分裂的片子;(>_<)不知我理解的跟编剧希望观众了解的到底有多大差距,不过如果真的是像我一开始想的那样是表现人格分裂的话,那可能就只会打三星了……所以我还是相信kame是正常的和我一样中二的少年好了(咦?
总之大概就是一部人际交往障碍的中二青年生存现状纪录片。
(不
虽然我承认这片子拍得肯定很有内涵,但是如果看个电影还要绞尽脑汁去想这片子在拍什么就有点儿过了.
不懂
精分+中二齐活了……什么鬼片……
闷蛋片,绕口令片,对日影绝望,还不如连多的sp。所以是讲人被同化后自我就消失了?原本以为是诈骗主题的尼玛坑爹!我要改掉看电影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习惯了,这种片都差不多看完了,人生有几个俩小时!
有点懵,不过对于一个看脸的观众,还是很满足
把俺已经诠释的不错了
表示不是我的智力可以看得懂的
咩咩大集合,寻找自我的过程,说到底还是教育大家:不要随便干坏事呀!不然会自我分裂的口牙!!!
像我这种脑残粉!给仓鼠咩一万个赞!
好像是看过的第三部三木聪的片子,很喜欢他脱力系的电影,这部感觉主线比以往的几部要更清晰点,三木喜爱的细节更是无处不在,增值又消失的鼹鼠,贯穿电影的手表,诡异的配乐以及经典的脱线配角三人组,再加上34个咩咩真是意外的有意思。
三木聪很会拍,可惜龟梨和也不会演。是我就让加赖亮来演主角,如果内心戏能演好,电影的逻辑也会增强。
诡异系
。。。
这种喜剧,,啧啧,,推荐下大家可以尝试看下。
非人粉不要手贱的电影!为什么面瘫能演电影!!
啥鸡巴玩意儿
果斷去京東拍了原著。卡咩女體有沒有滿足某群人一直夢寐的惡趣味¬_¬總會在最絞盡腦汁時突然跳出來端詳某一個“俺”。哪個“俺”更像卡咩內心的自我 看啊 我的卡咩已經長成了這樣秀直的青年。走了的A 留下的K成為了KA。接連被拆了兩對本命CP 我曾經那麼難熬。還好留下來的你們 如今都成長得這樣好。
三木聰和龜梨值三星了吧,題材不錯一星,只是覺得還能更好吧,怎麼說呢,覺得三木桑一直都不是最適合這類型的片子吧,感覺好像世界奇妙物語電影版。
又一次怀疑世界啦
比较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