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到了这部戏。
在看过BEFORE和AFTER后就对这个法国女奋青产生兴趣,听说她自编自演了这部戏就一直心驰神往着,最终在一家不起眼的音像店租到手了。
我早料到这会是像前两部那样从头说道尾的文艺片,但没想到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是结婚两年的夫妻,而且男主角会是这种满脸胡渣的剽悍型酷男。
但除开这些,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非常可爱有趣,虽然之间充满过多黄色笑话(这让我想起AFTER里面SELINE说美国人不那么HORNY)。
很明显,这部戏有很强的WOODY ALLEN的痕迹,从对话到剪辑,再到男主角(他是否有些像ANNIE HALL里面SINGER的好友?
)和一些配角的选择(如MARION的父母与SINGER的父母就挺像,还有MARION的那些个EXES),但这两位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首先,WOODY ALLEN展示的是纽约全景,而JULIE只是从美法文化差异上做文章,而且专注于两种文化对两性关系的理解,面相对窄些,自然不如ANNIE HALL那么有深度;其次,JULIE是从一种女性视角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的,虽然电影里时不时的话外音有点破坏电影的节奏和感觉,比如在派对上,在车上和最后两人吵架时的声音抽出,或许是JULIE害怕观众不懂,或者她不想这部片显得太实验,太话痨,或许她对对话不够自信...不管怎样,这种处理使本片失去了一种应有的张力,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另外,WOODY ALLEN在他的电影中是戏剧感与悲剧感的结合体,往往需要女主角的衬托而现出对比效果;但JULIE则不同,她可以同时兼具戏剧感与悲剧感,又可以与自身显出对比:如从刚开始的黑框眼镜的戏剧扮相与后来巴黎美妇人的对比以及她从与丈夫甜蜜相处到互相怀疑的改变。
只能说JULIE是个比WOODY要棒很多的演员。
总之,我个人是喜欢本片的演员胜过整部片子,特别是片尾两人相拥舞蹈的场面和两人在饭厅里的几场戏,非常有趣而且带劲。
我也很喜欢片中的几个细节:1.倒霉的美国游客(特别是片尾他们和男主角遇到时的表情);2.地铁中鼓眼望着总是跟着他们的那个人却不奏效;3.MARION房间右边桌上摆着的小熊竟和我小时候的那个一模一样!4.MARION小时侯用宝丽来拍的照片上慢慢浮现的蜗牛、花和猫......
在netflix上注册了个账户,通知我有一次free trial的机会。
周五下午在网站上看了又看犹豫了又犹豫,终于选定2 days in Paris。
工作人员效率还挺高,周六下午逛街回来,赫然看见一个红色信封包着DVD已经稳稳地躺在我家信箱里了。
选定这张碟的原因有二:一是巴黎,身为资深装逼女青年的我对于这两个字一向没有抵抗力,一提到巴黎就会想到塞纳河畔,让人看得眼花的展品,无数的时装名牌,帅哥美女,浪漫故事,几乎是个不太真实的城市;二是Judie Delpy,最早认识这个女人是在《白》,那个把可怜的性无能的波兰理发师扫地出门的彪悍法国美女,本着同情弱者的原则那时候是不太喜欢她的。
后来在before sunrise中又看到她了,圆圆脸,有点思想有点愤青,和小帅哥Ethan Hawk狂聊了整部电影,从那时开始觉得这女人有些意思。
九年后的before sunset中她已经老了,两颊瘦得陷了进去,人却还是原来的那个人,有点锋芒的,有点歇斯底里的,且非常从容,“看上去本人即使不对自己的相貌欣赏有加,也已经完全接受,相安无事。
”我一向喜欢从容的彪悍女人,so。
电影中的巴黎和我们想象的可不太一样,没看到那么多旅游名胜,即使拍到了也都是一闪而过。
我们看到的只是两个来到巴黎的情侣,女人是道地的巴黎人,却已移居纽约,男人是美国人,带着美国式的神经过敏,时时害怕遭遇恐怖袭击。
两人从下了火车之后就开始吵,不是惊天动地的大吵,是针对琐碎小事的琐碎争论,小却连绵不绝。
男人随女友到家,发现未来的岳父岳母就住在楼下,语言不通却要天天一起生活,吃晚饭时被岳父嘲笑没文化,发现女友把自己的裸体照片摆出来让全家人参观,做爱时发现法国的安全套size太小(……),最糟的一点是,女友的ex几乎遍布全巴黎,每走过一个街角就能碰到一个,一个人跑出去跟陌生人诉苦:我的女友是个slut,发现陌生人是个疑似gay和纵火狂……其实电影本身并不像其内容那么好笑,因为所有的包袱都是以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方式讲出来的。
然而这恰恰是吸引我的地方:这是一种真正巴黎人的从容,是一个真正巴黎人向外人展示自己家乡的方式:这就是巴黎,我们的男人都是怪胎女人都是情种,我们的狗走在街上到处拉屎,我们的眼睛高到头顶上,这就是我们的巴黎。
只有真正属于一个地方的人才会这样坦白而不太羞愧不带鄙夷,就像如果我带一个外地人去天津,我会非常愿意让他见识到天津人的那点贫那点坏而不会脸红。
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大概就是Julie Delpy本人了。
她在这部电影里又老了一点,皮肤松弛得有了眼袋,带着遮住半张脸的黑框眼镜,已经有了老太太的迹象。
然而还是那句话,她还是她,我们依然能看到before sunrise里那个23岁女孩的影子,尖锐的,啰嗦的,有点暴躁的。
整部影片她都在和她的美国男友吵架,吵完和好,和好了再吵,样子可爱得不行,尤其是面对她无数个ex时窘迫的想要掩饰的样子,过去终于暴露在男友面前后抓狂的样子,让人无法不爱她。
大概只有法国女人会这样从容的承认自己是个bitch,从容得让人说不出来什么,或许我们可以把这叫做“大女子主义”:谁说只有男人可以三心二意?
谁说只有女人才会像个抱窝的老母鸡一样试图死死看住自己的另一半?
结尾说出了这部电影想要说的话:爱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全部,没有保留的。
然而我对这样的大道理并不太感兴趣。
我只是觉得这是个有意思的电影,好看的电影,够了。
独立制作、小众电影、讲感情、文化融合、情感的互相尊重和背叛、非主流演员……如果要为《巴黎两日游》写上几个标签的话,上面的这些词汇都可以算是关键词。
一对夫妇前往欧洲旅行,在巴黎,女方的家乡待了两天,两人因为种种原因几乎分手,却又还是走到了一起。
曾经和老婆一起背包前往越南,一开始的不适应和片中的男主角一样,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也会心一笑。
虽然最后两人的和好似乎有些莫名奇妙,但至少,这是部轻松的片子,旅途中打发一下时间算是蛮不错的。
男主角一出来时就感觉眼熟,看了一会儿突然发现是《老友记》里的“脱水疯子室友”艾迪。
这次同样也演了一个略有些神经质的设计师,嗯,表现得不错。
另外还有些感叹法国人的性开放。
我在这儿描述没用,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找找这部片子看看就了解了。
男人很敏感,女人很奇怪。
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之后,他们最终还是拥抱在一起了。
怎么说,难道爱情真的让人全变一样?
其實不是沖著Julie,也不是因為『before sunset』的關係而買這部片;只是因為巴黎,我最愛的巴黎。
影片裡面因為要拿回貓而回到女友的家 - 巴黎。
Jack 從一出機場就整個人不對勁,害怕恐怖襲擊、從不坐公共交通公具,整個人是神經緊繃…那些巴黎的街道、愛搭訕的的士司機、音樂節、古怪的地鐵男、討厭速食食物、搶劫、朋友聚會、巴黎街市…只有是巴黎人,才能拍出這種抽離後再看巴黎的感覺,整個再走馬看花的看人文風情的巴黎。
我相信,喜歡跟不喜歡這部片子的人,應該是一個兩極化。
愛它的,會對它的對白拍爛手掌;不愛的,看完後只會覺得,在搞屁。
我剛好是愛的那群人,愛它精警的對白;情侶漫步街頭的感覺;Marion的OS文字,也是很讚!
尤其那一段,『在Venice時,我們應該是熱烈擁吻情侶;而事實卻是Jack在Gondola上狂拍42張相片…』那一段我是笑翻了!別忘記,Marion本身就是一名攝影師了。
而Jack 他好像也看到了Marion不一樣的一面;跟的士司機對罵、跟前男友在餐廳對罵…說著法文的巴黎,對Jack的偏頭症益加發作。
他對於巴黎人對性的大膽話題,包括Marion的朋友及她的爸媽妹,一樣的難以理解。
因為這樣的女友,他突然覺得很陌生。
Jack的角色,在這部戲裡,是一連過的好笑、好好笑、超好笑。
但在好笑的背後,我知道人對於陌生環境當中的不安、徬徨;在那兩天裡,他能依賴的,只有他的女友 – Marion。
然而,他也看到了不一樣的又或是他未曾注意到,原來Marion也有這一面。
對於有一段,談及分手後能否成為朋友這點:Jack是堅決不是情人就更不會是朋友,但Marion卻是只要覺得分手的場面弄得好,分手後可以是朋友。
男與女的觀點與角度從來都不一樣,在我看來,既然當初能好到走在一起,那就算是分手了,那些你欣賞的,當然不會變,那些讓人傾心的優點依舊沒變,只是你們不再是情侶關係。
在電影中那麼多幕裡,我獨愛他在努力翻查字典,想要知道Matheiu 發了條怎様的sms 給Marion。
看他那益發不安的表情,其實你是否也曾像它這樣:懷疑,然後去證明?
明知道是不對,卻沒法抑制這股想法,只想知道,他們到底是甚麼關係…然而更深處卻是讓我看到了一對文化差異的情侶;那些,以為生活中習以為常但卻因為添加了其它人事物,而讓那差異突然明顯起來了。
縱然,Jack & Marion兩人都是西方人,已經有如斯大的不同處;更何妨是我們東方跟西方人的結合?
對於戀上外國人這種事,就算首當其衝是被外貌或氣質吸引,但相處下來,所有生活細節、態度、處事方式,可能都透露著差別,渡過熱戀期後,問題就會陸續出現。
就連劇中,Marion跟Jack在Marion家中,也有種深入地在一起後,就不是單純地在一起,那一定會關係到雙方的家人。
我一直以為,外國人其實對親情不太一樣,沒有中國人那套「結婚關係著兩個家庭」,原來世界本是大同。
就像Marion戲中最後說的話:無論結果是分手或再一起,都是一場艱難的磨合。
又有誰不想一直處在熱戀期,甜蜜到老。
倘若是慕着“朱丽•德尔比”和“巴黎”之名才找《巴黎两日情》来看,那你搞不好要被这片子吓得倒退两步。
在《爱在黎明破晓时》中,朱丽•德尔比化身为整个欧洲的文艺女神,跟你探讨诗歌、哲学和两性关系,宛如一个萦绕在塞纳河畔旅馆上空的轻盈旧梦;而到了德尔比自编自导的《巴黎两日情》这里,她决定让男主角陷入与一个女权主义文艺女中年腻歪的两性关系中,俩人住在她娘家,吃她爸做的炖小兔子,厕所的墙上长苔藓。
影片开场:德尔比扮演的玛丽安和男友杰克睡倒在摇摇晃晃的卧铺车厢里,“我们交往两年了,两年,真是个奇迹。
”他们的欧洲之旅被快速切换的照片草草带过,这些照片大多毫无光彩、傻气十足,典型的“浮光掠影的表象”。
职业摄影师玛丽安画外旁白:先强调那些照片均出自杰克这个自以为是的美国佬的手笔,然后她说:“在回纽约之前,我们决定在巴黎度过假期的最后两天,这是我的故乡。
”这样幽默感十足的自嘲和玛丽安的黑框眼镜扮相很容易让人想起伍迪•艾伦,接下来一段《安妮•霍尔》式的对玛丽安童年的闪回更印证了这一点,可不幸的是,“爱情应该像鲨鱼一样勇往直前,但我们手上握着的是条死鱼”,说这句话的也是伍迪•艾伦。
果然,大堆麻烦正在巴黎城里跃跃欲试地排队等候着,其唯一目的就是把这对情侣的关系推向悬崖。
首先出场的是,当然,文化差异。
我感觉德尔比在这部影片中玩笑得过分了,遇到个什么事情就要揪出来刻薄一下:从法国安全套的尺寸到巴黎艺术家的恶趣味(女性生殖器似乎是他们唯一的灵感来源);从法国人对野生动物的好胃口到满大街的同性恋。
别的地方也就罢了,可是,这是巴黎啊!
多少人心目中“流动的圣节”,配乐不用手风琴也就罢了,只是那么多浪漫美景不说,专捡些犄角旮旯里的阴暗面来讲,花开遍野这里却是荆棘一株,未免显得小气,况且到了该严肃起来的地方,难免要显得突兀。
相比于伍迪•艾伦镜头中入木三分的曼哈顿,更能看到德尔比的局限。
接下来的部分落入了法国爱情片枝枝蔓蔓的窠臼之中,玛丽安的前男友们纷纷出现在她的家里、宴会上、大街上、手机短信里,随之而来的是更猛烈的嫉妒、愤怒、猜疑……随着一个极端自然主义者在麦当劳里放了一把火,他们的关系终于在一堆唧唧歪歪的破事里瓦解了——法国和美国的缺陷在这对情侣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浪漫很简单,但交流不可能,真正的爱情也绝非易事。
不过想到伍迪•艾伦的另一句话:“我最糟的一次性经历还不算特别糟糕。
”于是释然了。
况且,《巴黎两日情》中决不乏真挚和诚恳。
另外,这部影片还可以作为欧洲旅行的反面教材来看,它告诉我们:安排假期行程的时候,永远别考虑老情人的娘家。
"It always fascinated me how people go from loving you madly to nothing at all, nothing. It hurts so much. When I feel someone is going to leave me, I have a tendency to break up first before I get to hear the whole thing. Here it is. One more, one less. Another wasted love story. I really love this one. When I think that its over, that I’ll never see him again like this… well yes, I’ll bump into him, we’ll meet our new boyfriend and girlfriend, act as if we had never been together, then we’ll slowly think of each other less and less until we forget each other completely. Almost. Always the same for me. Break up, break down. Drunk up, fool around. Meet one guy, then another, fuck around. Forget the one and only. Then after a few months of total emptiness start again to look for true love, desperately look everywhere and after two years of loneliness meet a new love and swear it is the one, until that one is gone as well. There’s a moment in life where you can’t recover anymore from another break-up. And even if this person bugs you sixty percent of the time, well you still can’t live without him. And even if he wakes you up every day by sneezing right in your face, well you love his sneezes more than anyone else’s kisses.”
《巴黎愛漫遊》有讓人看得過癮的地方,但它更像是一個gag show,而非戲劇。
戲劇源自衝突,中間由一位主角領銜面對各種障礙,包括由對手引導的一切抗衡力量,而通過他一系列的選擇和行動,最終將通往是否能解決難題的結局。
《巴》片的敘述者是Julie Delpy,但她並不是主角。
主角是來到巴黎,感覺毫不自在,鬧出連串笑料,差點釀成感情破裂的Adam Goldberg。
他的對手自然就是Julie Delpy。
這點可見於片頭介紹演出者的順序中,Adam Goldberg是先於Julie Delpy,第一個被打出來的。
也就是說,最少在劇本構思的初期,編導是有意識地讓故事圍繞著Adam Goldberg這個來到巴黎的美國佬而發展的。
但影片出來的結果呢?
大概只有笑料是圍繞著Adam Goldberg的,他無法獲得作為主角應有的注意(包括情感投入),觀眾的眼睛都往Julie Delpy處看了。
但往Julie Delpy處看又有甚麼問題呢?
我們本來就是去看她的嘛。
當然,我們單單在看Julie Delpy時,已經會很過癮,但肯定不能滿足。
不滿足的原因有二,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被破壞了的戲劇邏輯。
我們無法投入到行動者(Adam Goldberg)的情感世界裡,對於他要怎麼做,叫情節怎麼發展下去,都變得沒有期待了(掏盡每個劇作者心力的正是如何保有觀眾的這種期待)。
於是在過程中只餘下一幕幕的gag show,對於終幕時候男女間的情海翻波,除了感到矯情而失去耐性之外,甚麼都變得沒有所謂了。
第二,當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Julie Delpy身上時,我們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無動於衷。
由於她根本不是劇本設計中的主角,她並不會就眼前的障礙進行任何主動的變化和相應的行動。
我們只看到她一直維持著自己的性格,還有我們自己錯誤的期待,以至我們除了Adam Goldberg,再一次無法真正投入到Julie Delpy身上。
筆者相信這一點,作為編導的Julie Delpy自己也意識到,而這就是為甚麼尾段男女的一場攤牌會被消了音,並換上一長串Julie Delpy的獨白。
藉著女角的心聲,編導作出了最後也最無可奈何的挽救,試圖憑此直截了當地謁觀者看到女角的感情和想法,並為大家都變得無所謂的結局,挽回一點即食的感動。
而所謂矯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
筆者上面的評論好像把本片批得一文不值。
不是有說此片可被看成是一場文化性別戰爭嗎?
本片把玩法美兩地的文化差異不是很有趣嗎?
筆者的個人感覺是編導開的文化差異玩笑未免刻薄有餘,深度不足,且未免露骨低俗。
大都依附於極為刻板的概念窮追不捨,缺乏一針見血的犀利見解。
但有一點不得不提出,容或作為影片未盡人意的解釋。
據Julie Delpy的一篇訪問所說,她是在影片開拍前十二小時才見到Adam Goldberg的,也由於影片的資金所限,大多鏡頭都是一take過拍攝。
可能正因為這樣的條件所限,作為編導的Julie Delpy要盡量避Adam Goldberg的戲,以至出現了上面提及的諸種缺失。
因此很可惜,走出電影院後,筆者只餘下兩個很深刻的印象:Adam Goldberg像笨蛋一樣的笑容和Julie Delpy忙著想其他事情的遊魂樣子。
若在太平盛世,至理想(如果有的话)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不单要外在条件配合,还得讲究心灵相通。
Julie Deply与Ethan Hawke那两部相隔九年的《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和《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之所以成为部份人心目中的经典,那是因为男与女那种近乎完美的心灵同步。
同步,synchronised。
就像电脑和电子手账上的资料,一式两份的,完全配对的。
九年过去,彼此长大,各人有了自已的故事,但拿出内心深处的X光片来对照一次,仍然是一样的,太美妙太浪漫太理想的故事就这样成了经典。
Julie Deply初登场时是个迷女郎,现在她已是个成熟的法国女人。
她自编自导自演《巴黎爱漫游》(2 Days in Paris),拉着美国男人游走花都街头,大家自然期待她会再续“日出日落”的前缘。
珠玉在前是后继者的包袱。
Julie Deply聪明,她尽用两部成功前作的宣传元素,却没有打算说一个类同的故事。
为免直接比较,故事的处境刚刚相反了,男女主角不是初次邂逅或久别重逢,而是同居了两年的情侣。
用Julie Deply的画外音开场白来说:“今时今日,两年算是相当长的日子了。
”说白点,就是感情又到了临界点,搞不好又要分手收场。
巴黎实景,人们满口法语对白,风格却是通俗吵闹的,观众最好不要带着看浪漫文艺片的心情入场。
大量的荤笑话,夸张的演绎,只要你没有误以为这就法兰西风情,那就没相干了。
不过如果你的另一半属古板或纯情一类的话,也最好不要带她/他去看此片了。
文化薰陶、家庭背景,以至个人阅历,都会令一对异国恋人不能同步。
将彼此的资料内容对一对,就发现南辕北辙。
女觉得幽默有趣的,男觉得被取笑了;男认为女是情绪失控,女认为自己最冷静理性。
Julie Deply在《日落巴黎》曾经与Ethan Hawke一起参与撰写剧本的工作(对白太多太长,不是自己有份儿写的背不出来),《巴黎爱漫游》是她执导的第二部长片(处女作是《Looking for Jimmy》),算得上是丰富惹笑,妙句纷陈,只是并凑起来便略嫌有点松散。
跟许多“作者导演”一样,Julie Deply似乎过分担心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不够清楚,用了有点过量的画外独白。
其实她毕竟是个出色的演员,投入演绎角色时最好看,而且她跟她的法国同乡的法语戏份,明显比她与Adam Goldberg的美语对手戏更可观,其中又以她发飙的戏最有魅力。
有两场发怒的戏是了不起,一场是主角们遇上了一个带有强烈种族岐视的出租车司机,司机对任何非法国人士都不满不屑,没有被歧视的Julie Deply听着司机的野蛮论调就按耐不住,即时在车厢中发难:“我不怕你的,你这种族主义者,因为这里是法国!
”另一场是Julie Deply遇上了她“另一个”旧情人。
她第一看上旧情人就蠢蠢欲动要开骂,观众最初以为是女主角不甘当天被人抛弃,看下来才知道,这名道貌岸然英俊潇洒的前度男友竟然是个会去东南亚狎玩小童的人渣。
面对大是大非,Julie Deply饰演的Marion会不忌讳场合身份的直斥其非。
不谙法语的男友自然不能与Marion即时同步,看着混乱场面,只有吓破胆。
我却觉得,仪态尽失破口大骂时的Julie Deply最可敬可爱。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诗人是这样说的。
“日出日落”说的是互相找到灵魂伴侣的幸运故事,他们的灵魂早已同步(synchronised)。
《巴黎爱漫游》说的却是没有那么幸运的凡人故事,是你我最常遇到的故事:你爱你的伴侣,但你与你的伴侣是不同步的,又或者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已同步的伴侣,所以你有妒忌、猜疑、埋怨、责难,所以你可能每隔几年(或几个月)就要分手一次。
面对着残酷的现实,你可以怎样做呢?
Julie Deply的画外独白说男女主角最后在房间中对峙了四个小时。
那痛苦的对峙,其实就是电脑与电子手帐之间的“同步键”(sync button)。
因为不同步(not synchronised),所以要进行同步更新(synchronising)。
因为你我都会变,那个“同步键”,久不久就要按一下。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喜欢Julie Delpy一定是爱屋及乌的从
如果这句话有些言重,也可以改成真正开始注意Julie Delpy是从那部彻底shaking my core的文艺电影开始的。
尽管我已经看过许多部她出演的片子。
甚至包括那部惊世的<白>。
因为我心中已经既定的认为她就是Celine.珠玉在前,我又怎么放过这法国美女的导演作品,尤其是这作品也是发生在巴黎的关于巴黎美女和美国男人之间的relationship故事。
也正是因为珠玉在前,纵使这才女力量再大,再文艺,再革新,也撼动不了
其实,片子本身是很好看的。
节奏,风景,镜头的使用和故事本身都还是很吸引人的。
这就是所谓的瓶颈吧!
有趣得紧。我的神经质女神。 well you love his sneezes more than anyone else&#39;s kisses.
是的我很土没有看过“爱在系列”的一二部当然还有第三部。但是这个片子我是真喜欢。朱莉自编自导自演,男主角是Joey的疯狂室友,他在这里面演神经质的美国男朋友真是再合适不过。没写完。
大段对话表现主题的做法这次没成功,毕竟男主不是伊桑·霍克啊。
原来续作她的有病程度已经是改良版了,这一部实在太叽叽歪歪了,难为男主这部居然还和她复合、生了个孩子后才分手
直接引用短评中看到的一条吧,“对我来说 此片在适当的时机 适当的出现 给我适当的体悟 同样真实的情感 有着不同的ENDING”
算是靠着听力看完了这部电影 这类故事可简单可复杂 不过我很支持美女导演浅入地写故事方式 我心目中成功的电影之一就是通过电影可以对导演脾气窥见一二的 所以 这是个可爱真诚的导演
无聊至极,,,这部片子把Julie Delpy在我心中的女神形象彻底降了好好几个等级
絮絮叨叨,喋喋不休,两个文化不同而又相爱的人,近似于纪录片的感情纠葛,看得累,却很真实。
interesting
我不是法国人,也不是美国人.理解不了其中的文化差异.只觉的两个主角都是话痨.
风行的字幕太烂了法语苦手很无奈
放手过去,着眼未来。
冲着Julie Delpy来的,本来以为是和Before Sun Rise差不多的片子,看了开头也以为的确是差不多的片子。结果不是。片子到了中部就是稀里糊涂一团乱麻。女主的几段旁白倒是不错,特别喜欢批评旅游拍照狂的那段。如果是因为喜欢Before三部曲而想看的话,最好是别看了。而且一半的对白是法文,英语党跪。
先补看这一部。善意的夸张,美欧不同文化下的爱情矛盾。Delpy自己跟自己玩的挺high,虽然拖着一大胡子美国佬,也不影响在巴黎的气氛里如鱼得水,疯疯癫癫。有不少可爱的小桥段,除此以外不疼不痒。
实在看不下去
絮叨+啰嗦,不能因为你在巴黎,你的没节操就成了法式浪漫,当然男主角还是挺可爱的。
before sunset这种故事发生的几率若是0.1%,那2 days in paris 发生的几率就是99.9%
??简直不知道拍的什么乱七八糟。根本不像本电影,也根本不文艺什么的,只是本打趣的小品,放着放着,以为只是随便在玩过家家,结果告诉我这是认真拍的,无语。
美国人VS法国人,彼此又爱又恨。气球果照太搞笑啦啊哈哈。结尾给我的印象是:人到了一定年纪,连分手都分不起了,凑合过吧就╮(╯_╰)╭ 大段大段的背景独白,也算是JD的特色了
one star for the sex joke on a french dinning table :) as for the love part, 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