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杀”了不起啊?
我也会!
克莱尔试图以自杀倾向为出发点来理解妮娜的行为(因为克莱尔正承受着身心的巨大痛苦,她自己就有自杀的想法--挥之不去的妮娜魂魄,她想找到妮娜的自杀倾向并击败它),调查从资料到自杀现场,最后到妮娜家。
然而,克莱尔找到的最终答案是“She wasn't hundred percent certain.”是的,妮娜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所谓的自杀倾向。
也就是说,那些做出极端行为的人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普通人。
只是有时候是我们胜利了,有时候是现实胜利了。
在心理互助小组,当其他人用心理病人的角度理解问题时,唯克莱尔用大妈八卦式的方式看待妮娜的行为,谁是需要治疗的?
病人还是正常人?
所谓“责任、担当”,言之凿凿,可落在具体的生活里,我们体会最深的往往是情绪。
“坚强”是个不错的词,但强求不得,得慢慢从痛苦中走出来。
无常的现实让我们不知所措,但感情就像一位知根知底的老朋友一样不离不弃陪我们一路走来。
人家说“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我同意,但不要忘记,最重要的朋友也是我们自己。
(二)打开窗子,阳光自然会走进来从人际交往中,克莱尔找到了存在感、归属感。
这里为什么不用“重新”两字呢?
因为,那失去了的,是无法弥补的;是新棒棒糖的甜味(助人、越境墨西哥买禁药、睡别的男人、跟安奈特和解、对前来道歉的凶手拳脚相加、去最后一个汽车影院浪漫、尝试卧轨、宽容偷东西的小婊砸、满足凯西的童心)占据了本属于黄连(儿子的车祸)的舌头。
有时候,精力有限或许不是件太坏的事。
一个人闷在屋子里多难受啊,不想见熟人触景伤情的话,不如打开窗子晒晒太阳吧,身上的衣服都要发臭了。
影片取名蛋糕,也许指那个偷了克莱尔钱包、为克莱尔做了蛋糕的女孩吧。
生活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小偷可恨,但蛋糕还是蛮好吃的嘛。
承认失去需要勇气,找寻美好也需要勇气。
影片的最后,克莱尔尝试从副驾驶坐起来,也许车祸发生时她儿子正是坐在副驾驶座位吧。
Good girl.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昨天才看了安妮斯顿的《随波逐流》,今天又看了她的《蛋糕》。
与前者相比,《蛋糕》是安妮斯顿表演上的一个突破吧。
就不吐槽豆瓣上的简介了,在我看来《蛋糕》讲述的是一个很像波兰斯基的《蓝》或者《兔子洞》等等的故事,同样是车祸丧子陷入无限循环的痛苦,但《蛋糕》则在其中加入了互助小组成员自杀对于主人公产生的影响。
安妮斯顿饰演的克莱尔,暴躁,阴郁,敏感,特别地敏感。
尽管她总是说别人敏感,但最敏感的其实是她自己。
丧子之后参加了一个互助协会,在其中认识了年轻漂亮的妮娜,但妮娜却自杀了。
于是在影片的开头,我们看到的是互助组为妮娜召开的追悼会。
克莱尔在会上发表了一番对妮娜死亡以及死法的言论,于是在影片后面妮娜的”鬼魂“一直”缠着“她。
被病痛以及丧子之痛折磨得万分痛苦的克莱尔尝试过自杀,但最后却发现自己并不想死。
这个故事是很典型的好莱坞三幕剧叙事结构。
主人公遭到冲击——主人公如何应对冲击——主人公在冲击中产生蜕变。
故事并无太大新意,而且拍摄手法时而小清新时而拍成恐怖片,略显拖沓的剧情让人看的有些烦躁。
不过,卡莱尔和Silvana之间的互动还算有趣。
但除了卡莱尔作为主人公有着较为立体的性格之外,其他配角没有太多出彩之处,太过平实,有些单调。
其实最让我感慨的是安妮斯顿。
Rachel这个标签对于她来说应该是有惊喜有沉重的吧,这次《蛋糕》里不顾形象,衣着邋遢脸上有疤毒舌刻薄,但还是让我在某些时刻想起Rachel。
(《Friends》里除了chandeler和Joey,最喜欢的就是Rachel啦)总体片子,最大的亮点只有安妮斯顿。
结尾的”蛋糕“回归主题,按照导演意愿让本片最后得以升华。
不知怎的想起《阿甘正传》里的”巧克力“。
”人生就像一块蛋糕,口味不同带给味觉的体验也不同。
吃到了苦涩的蛋糕没关系,总会咽下去,然后再尝一口甜美。
“
就像做research一样,打算从关键词(或者说,线索)入手,解析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的线索有三个:“老鼠”、“nina”和“蛋糕”。
以这三个线索为轴,claire完成了从自暴自弃拒绝他人到自尊自爱善解人意的转变。
首先,有关“老鼠”这个线索:影片中claire第一次在泳池边看见老鼠后,险些溺死在泳池中。
从老鼠出现开始,claire开始了一次次的自杀行为。
为什么是老鼠?
claire在卧轨自杀时提到自己儿时曾经在胡桃夹子里扮演老鼠(自行脑补胡桃夹子这个童话故事)。
可见,老鼠在这里象征着在黑暗深处压抑着、蛰伏着的阴暗面。
影片中还有一次出现老鼠,是在保姆邀请nina丈夫来家里吃饭之前,claire烫了新发型,向放松疗法的教练和互助小组的咨询师道歉,在家中的泳池里漂浮放空时不再是以寻死为目的。
看起来claire对生活变的积极起来,但是导演立刻给了泳池边的老鼠一个特写(说明claire内心深处的阴影仍然存在)。
这就像一个不祥的预兆,于是接下来claire的自毁行为并没有终结,而是逐渐达到高潮:看见肇事司机后过量服药而住院、出院后又尝试卧轨自杀。
但在这之后,老鼠就没有再出现了。
然后,有关“Nina”这条线索:这无疑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一条线索。
影片最开始claire就表达了对Nina自杀的反感,但自己却一次次地梦见甚至幻视nina暗示和教唆自己自杀。
出于对nina的好奇,claire重游nina自杀的天桥,视察nina的住处,拜访nina的丈夫。
claire对nina是反感又蔑视的,从影片一开始claire对nina自杀后遭遇的一系列狼狈的描述、从claire在幻觉里对nina的质问“你漂亮、年轻,你可以成为一个好母亲,你却自杀了。
”都可以看出来。
但nina的化身对于claire无疑是一个自我拯救的镜子和负面情绪倾泻的渠道。
卧轨自杀那段无疑是影片情绪的至高点,在nina的步步相逼下,claire终于原谅了自己,重复说了两次:“i was a good mother.”这时nina彻底消失了,claire也最终回归到现实里,蹒跚地想要离开轨道结束自杀行为。
最后,“蛋糕”这个线索:第一次出现蛋糕,是claire暴打肇事司机并服药过量而住院时,幻视nina端着蛋糕来看她。
幻觉里,nina说如果没有慢性病病痛的折磨,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在儿子生日时为他做一个蛋糕。
claire嘲笑了nina的虚伪,因为nina并非像自己表达的那样成为一位好母亲,而是用自杀主动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nina说圣人不会从天桥上跳下去的,暗示自己其实也是承受了太多痛苦而不得已为之的。
nina让claire许愿,claire虽然想不到什么愿望但还是照做了,可见claire也在同情n并且逐渐理解和原谅nina。
这次nina的出现,没有让claire自杀,而是自己一个人从窗台上跳下去了,让claire惊恐不已,并再次失控。
第二次出现蛋糕,是claire卧轨行为使精神世界得以升华之后,claire偶遇了一个梦想成为演员的女孩,尽管女孩有着小偷小摸的行为,claire却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帮助这个女孩:以制作一个铺满糖霜的蛋糕为理由“资助”了这个女孩。
甚至连钱包被偷,也只是打算冻结银行卡而不去追究,通情达理慷慨豁达啊。
第三次出现蛋糕,使claire带着女孩制作的蛋糕来到nina家,给蛋糕插上饰物,打算将蛋糕送给nina的儿子。
我猜想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claire真正原谅了nina,想要帮nina完成那个做蛋糕给儿子的遗愿,另一方面是想借nina的儿子表达对自己儿子的爱与思念。
因为接下来claire就去来自己儿子的墓地,并且最终,claire不再恐惧直视汽车前方,在车里坐了起来。
这部影片还有很多美好且感人至深的细节,比如墨西哥保姆细心保管了很多箱claire试图转送他人的儿子玩具,claire的丈夫在claire拒绝他的帮助后坐在门口不肯离去握着claire的手陪伴她入睡,等等。
至于电影为什么取名为蛋糕,为觉得看到这里已经不需要纠结了,蛋糕,其实就是爱。
最后,我想谈谈内心的阴影。
当阴影足够强大时,其背后负面情绪的能量也是巨大的,酗酒、药物镇静、滥交都没有办法消融负面情绪,相反,越是压抑,负面的感觉越是强大。
消除负面情绪,唯一的办法就是接纳现实,原谅自己,唯有真正原谅自己,才有可能让自己不再感到愤怒和悲伤。
就像claire在卧轨时的彻悟,最终原谅了自己,也原谅了nina。
所以说,尽管生活充满变数,但有缺憾亦会有圆满吧,擦干泪水,还是要继续前行啊。
安妮斯顿能在这本片子里这么不在乎颜值我也是吓了一跳。
妮可基德曼哪本片子都是柔光水滑的丝质长发,精雕细琢的面孔,水亮亮的眼睛,安妮斯顿这本的造型完全不见明星光彩,打光把脸都弄平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可以生生要了任何母亲的命,和儿子出去,然而车祸中儿子死了。
人都是感觉被世界抛弃了才开始抛弃世界的,好玩的是你抛弃世界和世界抛弃你的感觉其实差不多,所以人生的选择多有限啊,就是俗话说的“惹不起我也躲不起”。
这种母亲的角色我都是十二万分的同情的,你没法怪她,Claire对谁都不满意,她的世界已经不是简单的“我想静静”,她就是想糟蹋自己的生活,等着毁灭是什么感觉。
那时候慈禧也是这个思路。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想,完了,这片子没法拍了,你指望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获得新生吗,太不现实了,那么导演到底要拍什么?
原来导演是说,哪怕我想振作一下,也会随时随地的被打破。
人就是这样,刚烂一点点,总是放着不管干坐着,等烂到泥里了又想从泥坑里爬出来,追求一种微妙的平衡吧。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死亡的。
最后蛋糕的情节让我感觉片子一下长了30分钟,其实没什么必要嘛。
墨西哥玉米饼也很好吃,干嘛执着蛋糕呢。
顺便说里面最爱的角色是墨西哥保姆silvana,一股暖意袭来。
为了看安妮斯顿,特意挑了上海电影节期间的场次。
她过去的角色,甜姐,甜心,为了支持她的转型,带着期望进的电影院。
首先,她终于有角色突破了,鼓掌。
其次,正能量的结局,观众看后不心塞。
然后,女保姆的角色给我的印象最深。
最后,安妮斯顿一直有的小幽默表演方式添加到这种沉重题材的电影,觉得苦涩中有点酸爽和甘甜,因此电影整体风格和节奏还是不沉闷的。
特别欣赏她进入儿子房间,给萨姆沃辛顿的儿子找衣服的场面,作为观众,大屏幕前,森森的被感同身受了。
凭这一点,我觉得她表演可圈可点。
没看懂的是安娜肯德里克的角色。
以我的听力和理解... 我来解析剧情吧。
看着别人看不懂,我是有点着急。
说真的。
女主Claire参加的是个长期痛症患者的互助小组,是医生推荐的,作为心理辅导。
她必须克制长期使用有副作用的止痛药以免引起赖药性和毒性积累。
她在家故意把药瓶藏在各处,就是试图克制自己吃药的瘾,但她意志薄弱,所以这招毫无效果。
多次游泳场景,也是医生指导下的物理治疗。
但Claire刻薄的态度,别人都没法与她相处,辅助医师都不太愿意帮她。
提到过小组曾讨论,假设没有长期病痛,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那个自杀了的女人Nina,她的心愿是为自己的孩子做蛋糕,而女主是想与某足球队的所有球员做爱(女主奇葩得很)。
女主的痛症,应该源自于车祸。
这场车祸使她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也使她遍体鳞伤,腿上骨折打了钢钉,也还没取出来。
身上脸上的伤疤应该都是车祸碎玻璃划伤。
Nina为儿子做蛋糕的心愿,使互助小组的所有人都感动到流泪。
但Claire却冷言讥讽(因为她自己刚失去儿子,但她一直没有向小组里的任何人透露过),以至于Claire与Nina交恶。
Claire当众说了一些威胁Nina的话,Nina也回去告诉过自己的丈夫Roy。
Nina自杀后,互助小组的负责人(可能是个心理医师)也特意要求Claire说说自己的想法,但被她尖酸刻薄的提问给惹怒了,拒绝她再参加互助小组的活动。
Claire潜意识里认为Nina的死是很可能与自己有联系,所以实地考察,并以告法院为要挟,逼迫互助小组的心理医师提供了Nina的住址。
她冒充旧住户跑去Nina家里查访。
但被Nina丈夫一开始就察觉(她用了真名Claire),他故意在Claire快要离开时才揭露她的真实身份,并没有为难她(因为Roy是看到遗言的,知道Nina自杀与别人无关)。
但他故意隐瞒了真相,撒谎说Nina没有遗言。
导致Claire回去之后也一直承受很大心理压力。
吃了止痛药后,出现的副作用常常使她幻觉Nina出现在自己身边。
女主是UCLA法学专业毕业的,应该做过律师,因为与亚裔女护士的一段对话中,有过一些隐晦的线索。
老公Jason是法学院时的同学。
具体做什么工作不好说。
事业有成是肯定的,因为电话打进去都是秘书先接听。
夫妻俩人能有私家游泳池,并能长期聘请保姆兼佣人的,已经远非中产阶级了。
Jason因为车祸后的Claire性情大变而无法忍受,两人分居了,彼此仍然关心对方。
但女主认为丈夫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离去是一种背叛。
所以有性需求时,会利用小杂工来释放一下,而不是找Jason。
实在需要具体帮助时,仍会打电话,请Jason过来了,作为心理安慰,但极其排斥与他有任何身体接触。
那名拉丁裔女保姆,在她家工作了很多年,也是从小照顾Claire的儿子长大的,对她们一家都很有感情。
所以才能在车祸之后,忍受着Claire异常的情绪化,极其反感与Claire发生关系的小杂工,去扫墓时也比Claire哭得更伤心。
Nina自杀是因为长期病痛折磨,她最后决定不再忍受。
给她老公的遗言就两个词“Forgive Me”(原谅我)。
他老公Roy也在之后,参加了一个心理创伤治疗的互助小组。
但因为无法克制内心的愤怒而退出了。
Claire的出现,使得他也想借机相互帮助,让自己也能心理疗伤。
Roy甚至是想与Claire增加了解,如果合适,就可能组建新的家庭,为儿子找个继母。
(这是猜测,不排除这种可能性)Claire刀子嘴豆腐心。
心理很脆弱,在车祸事故后,再也没敢进入自己儿子的房间(全由女佣照管),坐车也是只能躺倒,不敢看车前迎面而来的车辆。
在止痛药吃完后,不得不求女佣人陪她去墨西哥的药房购买止痛药。
(墨西哥不需要医生处方可以买药,而且价格便宜太多太多。
但要想带回美国,则必须是FDA认证并且有医生开出的药方才可以。
女主不得不选择藏在雕像里偷运回来)。
过关时被扣押,幸好打电话让她的丈夫Jason出面才得以解决。
Roy和他儿子的出现,使Claire鼓起来信心,开始尝试变正常。
虽然Roy向她表示对她没有感情,在心理健康基本恢复时,他计划要投身工作而搬家离开这里。
尽管如此,Claire仍希望能留住他们,所以鼓起极大的勇气,她走进了自己儿子的房间为Roy拿泳衣。
但车祸肇事者突然的出现(上门请求宽恕),使她瞬间失去了理智。
之前为恢复正常生活的努力全都扔水沟里了,她再次陷入了情绪的最低谷。
疯狂的吃止痛药,吃多了直接住院。
出院后,又在幻觉和抑郁情绪的影响下,几乎卧轨自杀成功。
在意识到自己仍然是个好母亲后。
她偶遇了一名离家出走的女孩。
她希望以某种方式能够帮助她,所以要求女孩能去她家,帮自己制作一个黑巧克力蛋糕,并以100美元作为酬劳。
回到家中,看到桌上丈夫Jason把房子的钥匙退回给她。
她知道婚姻已经彻底结束了。
但看到客厅里,她与死去儿子的巨幅合影照片时,她仍感动得热泪盈眶,并打电话感谢Jason在最后留给她的这份礼物。
女孩做完蛋糕后,把Claire的钱包整个拿走了。
女佣人想报警,也被Claire阻止了,解释说只要注销几张信用卡就好了。
拿着这个女孩制作的黑巧克力蛋糕,Claire跑去Roy家,庆祝他儿子的生日。
在最后回访儿子的坟墓后,Claire终于鼓起一切勇气,坐直了身,勇敢面对迎面而来的一切。
(重新开始新生活)注:有诸多影评解释说是因为病痛,女主无法在车内坐直,你看她平日里坐椅子上有问题吗?
呵呵...在2015年奥斯卡公布年度最佳影片提名之后,就有很多媒体/影评人等提到"Cake"蛋糕这部影片,觉得这部佳作被忽略了。
都在为詹妮弗.安妮斯顿鸣不平。
她在这部影片里的表演,基本撑起了整部影片。
早早的就被美国的金球奖提名年度最佳女主角了。
这部影片没有获得奥斯卡任何提名,着实可惜... ...
美国生活太富裕了,没有收入来源的车祸重伤后遗症女人,生活都快不能自理,住着独栋house,还带游泳池,开着jeep,从来没有为了钱而发愁美国的药物管理也不是滴水不漏,墨西哥的药商似乎更像国内的,为了钱就卖货墨西哥老太太性格也太好了,做为我们称呼为保姆的职业,可以忍受毒舌女主角,同时对雇主忠心耿耿学习了一个用保鲜膜盖住蛋糕的好办法,就是在奶油表面插上牙签在覆盖上保鲜膜,这样不会破坏掉蛋糕的造型Jennifer Aniston的演技确实不错,已改往日靓丽的形象,一举一动都符合一个神经质的饱受慢性疼痛折磨的市失去儿子的中年女人。
P.S脸部的伤疤做的太真实的了
前几天无意中翻看到的一部电影。
是女神Jennifer Aniston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讲述的是慢性疼痛症患者在面对疾病,丧子之痛的日常。
我能感受到的是,真实的疼痛。
不断地服用止痛药,酗酒,移动的每一步都恨不得端着自己走,远行时小心翼翼地卧躺和说话,向周遭不经意流露出的满当当的恶意,任性地处理家里孩子的遗物,和管道工人做爱……她好痛。
痛得难以言喻缺乏表达方式。
其中最深切的是她的几次下水。
一次是因为半夜疼得睡不着,她到自家游泳池里小心翼翼地侧泳,水波划动,手臂的挥划和配合动作的叫喊,好痛;还一次是在理疗中心,辅导员建议这个半年来没有任何进展的病人“另寻高明”时,好痛——明明看起来像是在积极生活,可是明眼人一眼就看穿自己内心悲痛绝望,那种……是羞愧?
是不安?
还是说,只是逃避?
原来逃避也那么痛。
最后一张图,是片末了。
算是一个和解吧,主人公对自己,对生活的一个和解。
然而并没有非常刻意,并不像许多生活勇士那样,骑着高头骏马,配着利剑,高傲地向敌人甩去一双白手套,宣誓对战,并没有。
她只是,小心的,忍着痛,往前走了一点点。
可是却让人看得欢呼雀跃。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蕾切尔的婚礼》,是一部毒瘾戒除者艰难真实的心路历程,她回到了家,家却拖着她往回看,不断回顾,不断痛苦,层层揭发,却最终因家人的谅解而得到了救赎。
作为剧情片,后者更胜一筹,作为人生经历,前者的痛更痛。
且同是丧失亲人,她以一句“我曾是个好母亲”(她说的“曾经”,我的理解是相对于她还是“母亲”身份而言的),让自己获得了救赎,她是自救的。
因此和解也就来得顺其自然。
http://user.qzone.qq.com/812108388/main
一场可怕的事故(应该是车祸,影片中没有正面表现)给克莱尔留下了满身疤痕和伤痛,但再狰狞的外伤也比不过失去挚爱的儿子所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电影前半个小时的情节是比较抓人的,会想知道这个痛苦绝望的女人到底经历了什么灾难。
但所谓的悬疑渐渐解开之后,正文差不多该开始了,拖沓的节奏和零散的情节却让人感觉继续在长久地铺垫,无甚起伏,一堆一块拼拼凑凑走到结局。
另外几个被电影渲染为焦点的东西,都不明不白,让人感到无厘头。
一是互助小组的成员Nina的自杀,以此开头,并且貌似深深地影响了克莱尔,请的也算是比较活跃的演员,但真没觉得到底有什么作用,跟她自己的痛苦有什么关系啊,只是因为自杀所以刺激了她么,难道还能比失去儿子的刺激更深么。
二是片名蛋糕的点题,有点牵强,迷迷糊糊就带过了,至今没想出来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三是貌似的男主角Nina的丈夫,更是鸡肋,在影片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如简介的十分之一。
而更符合逻辑,也更让人心动和心痛的克莱尔的丈夫,爱她却被彼此的绝望推开,却一闪而过。
这样就像一张画作,大部分是一团乱麻,缺乏美感与逻辑,剩下个不起眼的角落挤着精美而动人的笔触。
这就是给我的感觉,也许正是导演和编剧想要达到的效果,那么他们成功了。
别人演绎这部作品可能无功无过,但对安妮斯顿来说就确实难能可贵了吧。
要知道她从老友记的傻大姐瑞秋出道,几乎就是喜剧路线一路走,我也曾经以为她没有意外不回头了。
但这次堪称是出人意料的转型之作,虽然没有得奖,但几个提名也是努力得到肯定的证明。
转型确实不易,只能自己投资做制片,哈哈。
安妮斯顿为此也不遗余力,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单从形象上就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呈现了与时尚街拍和颁奖礼大相径庭的臃肿、苍老、丑陋的一面。
但在表演上,她赢了。
这方面《时光尽头的恋人中》中Black Lively正与她背道而驰,还在美不胜收地苍白表演,尚未醒悟。
蛋糕】前几天无意中翻看到的一部电影。
是女神Jennifer Aniston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讲述的是慢性疼痛症患者在面对疾病,丧子之痛的日常。
我能感受到的是,真实的疼痛。
不断地服用止痛药,酗酒,移动的每一步都恨不得端着自己走,远行时小心翼翼地卧躺和说话,向周遭不经意流露出的满当当的恶意,任性地处理家里孩子的遗物,深吸着气和管道工人做爱……她好痛。
痛得难以言喻缺乏表达方式。
其中最深切的是她的几次下水。
一次是因为半夜疼得睡不着,她到自家游泳池里小心翼翼地侧泳,水波划动,手臂的挥划和配合动作的叫喊,好痛;还一次是在理疗中心,辅导员建议这个半年来没有任何进展的病人“另寻高明”时,好痛——明明看起来像是在积极生活,可是明眼人一眼就看穿自己内心悲痛绝望,那种……是羞愧?
是不安?
还是说,只是逃避?
原来逃避也那么痛。
最后一张图,是片末了。
算是一个和解吧,主人公对自己,对生活的一个和解。
然而并没有非常刻意,并不像许多生活勇士那样,骑着高头骏马,配着利剑,高傲地向敌人甩去一双白手套,宣誓对战,并没有。
她只是,小心的,忍着痛,往前走了一点点。
可是却让人看得欢呼雀跃。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蕾切尔的婚礼》,是一部毒瘾戒除者艰难真实的心路历程,她回到了家,家却拖着她往回看,不断回顾,不断痛苦,层层揭发,却最终因家人的谅解而得到了救赎。
作为剧情片,后者更胜一筹,作为人生经历,前者的痛更痛。
且同是丧失亲人,她以一句“我曾是个好母亲”(她说的“曾经”,我的理解是相对于她还是“母亲”身份而言的),让自己获得了救赎,她是自救的。
因此和解也就来得顺其自然
这个海报实在是难以入眼!
不明觉厉,完全没必要让观众在过程中猜测,可以一开始就交代清楚,这样才能很好的说明女主的心路历程。
不错的质感,但故事交代的太少,戏有些散,以至于标题Cake的涵义都毫不明确。
Homemade Cake!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却像看了三个小时...so boring
是部文藝片,但文藝不到家
天天美剧上差不多时候上的两部电影,WILD和CAKE。WILD里丢失了一切,于是出去,行走了,治愈了,找到人生希望了,然后写书成名了。这就好像是某种标准模式。而CAKE更像是寻常人的样子,放弃的,歇斯底里的,想要呐喊奔跑的,但最后只是默默的睡一觉并且忘记。不管有没有遇到谁,你只能自我治愈。
自毁形象尝试这样一个考验演技的电影,Aniston的勇气可嘉。但我实在不喜欢女二挂掉以后灵魂到处漂浮的破烂情节。在我看来,最出彩的还是墨西哥保姆的藏毒演出啊。故事就像深陷慢性痛苦的Anniston一样,抑郁得无法自拔,直到最后按下按钮的瞬间才现出一丝阳光,实在是乏味。
如果不是靠女主在撑场,这部片子完全瞎了
真的是一般般
“给别人照相后,你就偷走了这个人的灵魂。” 太过平庸和拖沓,唯一能多给一星的是收尾的利落。
痛苦的回忆不会自己过去,要自己勇敢的走出来。女神演技爆表的一次
二星半。纵使Jennifer演的再好也挽救不了电影的失败。掉了奥斯卡提名不奇怪
整部电影一直在蓄势,蓄得很足,但没爆发出来。给安妮斯顿转型成功加一星,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
(5.1/10)
从女佣大骂克莱尔开始有点劲了
起伏一下 好吗
有些电影会故意模糊背景来达成也许非常理的构想,但显然不适合这部,整个背景只有几句台词加模糊的闪回都算不上的镜头,一直就是女主痛苦痛苦痛苦,片名也取得极勉强,真是要憋死人。。。
片子适合日本人拍。
瑞秋老得不忍直视...好心酸。剧情好渣,就看几张熟脸好了。继无人引航之后又看到绝望主妇勒奈特。还有曾经在好老婆里出现过的梅姨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