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喜欢的几部剧之一,文学系的困顿、女性在职场中的被压迫,有色人种在美国受到的不平等都被刻画了出来。
高光时刻是年轻的女职员对对其衣着指指点点,表示其衣着不得体的年老的女老师说“第九条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它能保护女性,无论她们的衣着为何”
最有意思的一点是男主角最为拥有终身教职的,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在课上因为做了纳粹的手势被p为动图发布到网络上,而后被全校和社会言论攻击,迫使学校辞退他。
这个情节男主对其态度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没做错”而吴珊卓饰演的金教授(即英文系主任)认为男主应该为他的行为公开道歉。
在剧中没有对二人的不同的态度做价值上的判断,而是单纯的描述了两种不一样的态度。
这反映了当今美国的封杀文化,但是也对其持中立态度。
有人认为这个行为只是一个玩笑,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对那些受到纳粹折磨之人的不尊重。
这种对于言论边界和zzzq的描述是在美剧中很少见到的。
这部剧的配乐,服化道都很是出色(网飞这方面其实一直做的很好)。
而且题材很是新颖(不再是青春校园剧,而是以一个大学教授,系主任的视角)也是很为这部剧集加分。
这大概是我一直保有的问题。
或者说,作为一个自认为喜爱读书的人,我希望这个剧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读文学?
这是我最初对这部剧的假想。
可是,剧情似乎没有给出答案,仅仅留有一种不算happy ending的结局来让我们每个人自行体会,这点从各个风评迥然的剧评可以轻松看出。
首先,是种族,是白人,或者说是白男,白左。
一方面剧中是那个年迈赢弱、被时代“抛弃”的老头,一方面是看起来有思想可爱却总是词不达意办错事情的男主。
前者代表着无论是男人还是白人,所代表的无可忽视的权利;而后者则是过分政治正确所牺牲的产物。
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固执的保守、另一方面是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可爱。
而两者的相同是傲慢。
无论是作为年长者的傲慢,还是作为“文人清高”的傲慢,正是这种傲慢带来了不理解与抗议。
最玩味的是结局,学生们抗议的结果是什么呢?
是虽然词语可能不当的Bill敢于打破传统的男主bill被迫重新找工作,而我们本应该反抗的那位老头,却可以顺利的挤掉女主。
从这点来看,“什么是讽刺呢”,这就是啊。
第二,是性别。
女主虽然获得了升职,却因为工作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
与此同时,被人指点为什么不结婚,错过家庭活动,错过陪伴孩子。
Joan虽然同样在名单上,但是作为相对而言选课人数比较多的一位,却被赶到了地下室,而另一位老头却可以在躺椅上睡觉。
但是,如果按照之前讨论的来讲,白男问题结局可能是失败的,而编剧对女性还是抱有了希望,毕竟最后joan接替了女主,也算是给予了希望。
总之,这是一部给了很多思考,却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剧。
国内进来的网络环境,过于反白左,可于此同时,从最近的高校事件中的学生发声渠道的缺席等事件中,如果让我给出答案,我只能说,言论自由真的很重要。
“大学是讨论的地方,我为抗议的学生而骄傲。
”
边做饭边看完英文系主任了也许一些在职教师看了会感同身受(我是教师的陪伴者So knew slightly),这部剧放大的是一直被忽略放在台面上的职称评定矛盾和办公室战争,平平无奇但又非常精彩,这些人争夺的不是名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学生的尊重和对自己教学的热爱,似乎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买方市场,比起老教师要学习如何讨好学生,英文系本身放在大环境中就是一个优雅又传统的学科也在寻找自己的取巧点,但似乎也在一些热门的学科下被挤压被询问“学习英文的历史真的有意义吗?
”而岌岌可危。
在我看来是非常精彩的,吴卓珊把处于中高层的无能为力和百口莫辩演绎得非常优秀,所有的矛盾实际上都来源于时间差,非常优秀的剧,也理解一些观众可能不了解西方的职称评定和选课系统看起来他们都在瞎忙乎,荣誉教授和永久教职是桂冠,是教师的终身荣誉,一堆拥有这项荣誉的教授因教学古板可能被劝提前退休,受到学生喜爱的有色人种教师试图打破白人教授的习惯和天花板,亚裔女性系主任和相爱的男人不能光明正大谈恋爱,简直就是平凡生活超精彩状态。
正如其名,这部剧说的是大学里英文系的故事。
由吴珊卓扮演的女主角金智允Kim是Pembroke大学英文系的第一位女性系主任,虽然这个职位看起来无比风光,但实际上麻烦多多。
其中笑点多多,又牵扯到很多严肃问题,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就算不深究里面的复杂问题,光是看看剧下饭也是不错的呀闲话不多说,先送上几个我看完第一集整理出来的口语表达:1 woman/man of the hour 风云人物/焦点人物
女主角Kim是学校里第一位女性系主任,所以在开学第一次教师会议上有人调侃她是个风云女子。
the hour=此时,woman of the hour字面意思为当下最出位的女子,也就是我们所说风云女子、焦点人物的意思。
如果这个表达用在男士身上,那么只需把woman换成man。
其中hour可以换成其他词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woman/man of the world意为生活阅历丰富、世故的人。
2 cut someboby some slack 不过于挑剔某人/对某人宽容些/对某人网开一面
剧中的Bill因为痛失爱妻而一蹶不振,从人人都爱的明星老师变成了吊儿郎当、上课迟到又稀里糊涂的混子。
这不,开学的第一次教师会议他就没来。
Elliot教授便说,鉴于他现在的情况,放过他吧,对他网开一面吧。
slack作为名词时可以表示(绳索的)松弛部分,这是个俚语,字面意思是给某人松一松绳索,也就是要对某人宽容些,不要太严格,不要过于挑剔某人的意思。
举个栗子:Hey, cut him some slack! He's doing his best! 喂,别对他那么吹毛求疵!
他已经尽全力了!
3 send somebody off to 送某人去某处/为某人送行
send somebody to somewhere意为送某人去某处,off=离开。
隐含的含义是某人要离开这里去另一个地方,因此这个表达的意思是为某人送行。
前面有人提到Bill没来开会,Kim便解释说他要送他女儿去上大学。
去上大学便是离开家里去别的城市上学,所以这当中加了个off。
举个栗子:We've sent the children off to the zoo. 我们把孩子们送去动物园玩了。
4 get your shit together 振作起来
看字面意思好像是在说“把你的粑粑放在一起”,nonono不要误会了哈哈哈哈。
其实这也是个俚语,意思=pull yourself together,把懒散的自己拉起来,其实就是振作起来的意思啦前面提到Bill痛失爱妻而一蹶不振,他女儿以及Kim都跟他说要振作起来。
她们都用了get your shit together,听起来语气会更强烈一些。
举两个栗子:You need to get your shit together. 你得给老娘振作起来。
(看,表达的语气是不是和强烈)Why don't you suck it up and get your shit together? 你不如振作起来,好好调整一下?
5 wait list 候补名单;shoot somebody an email 给某人发邮件
这个表达其实很好理解,wait=等待,不在正式名单里人便要等待机会,所以是wait list就是等候者名单、候补名单的意思(发现没有,有时候并不需要多难的词汇就能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哈哈哈)举个栗子:She was on a wait list for a liver transplant. 她的名字当时在肝移植等候者名单上。
给某人发邮件还有一个常用表达是send somebody an email,翻译成中文的话二者好像没什么不同。
实则不然,shoot作为动词有射击的意思,想象一下用枪射击时子弹射出来的速度,是不是给人一种更快的感觉,所以shoot somebody an email更多是指很快地、没有经过太多考虑地给某人发邮件。
举个栗子:Would you mind shooting me an email when you're finished with that? 你介意结束后尽快给我发邮件吗?
6 have (got) someone's back 保护、支持某人
这也是一个俚语,想象一下在战场上,你要冲向前去与敌人正面对决,此时你可能顾及不到你身后可能有埋伏,这时你可能需要一个队友have your back。
这样是不是比较具象了,have your back其实就是在背后保护你、支持你的意思。
举个栗子:Clearly, I have your back. Talk to me. 显然,我是你的靠山,告诉我。
Don't worry. I've got your back. 别担心,有我在呢。
好了,以上就是我看完《英文系主任》第一季第一集总结出来的几个口语表达,你学废了吗?
|本文作者:Yuki|审校:Juliet |排版:Anita |总编:大风哥Wind
如果你想和我们一起看电影学英语,想加入我们一起创作,请关注公众号:Wind教口语
第一集很有趣! Get your shit together 也告诉自己。
前天全部看完了,中间还好,最后一集金智允在听证会上说的真的很让人泪目。
作为学生,我们也一直在期待,有能把教育放在第一、把头衔和评级和学者傲气放在第二的老师。
作为观众,我也第一次从第一主人公的视角看一个冷门学系的浮浮沉沉,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实在难以打捞。
可是难道要坐以待毙吗,至少要一试吧。
也许是外行人摸不着门道,总觉得文学内容的浓度有点小,跟原来期望的不太一样。
但也有几处的引用开人心智。
吴卓珊的演技出色没得说,在G.A.里面最喜欢她的表演。
但从G.A到绝代双姝再到英文系主任,总觉得表现出来是一个人。
风风火火,手忙脚乱,看着不好对付,其实心善得很。
希望能再有其他类型的出彩角色吧。
最后一点是,不知道是不是,总觉得韩裔讲英语er化音比较重。
听吴卓珊说话总会想到一个很喜欢的韩裔YouTuber Yoora哈哈。
不过这种也很好听,听多了真的会不自觉模仿诶。
这一段独白真是,可以赚足每一个书虫的眼泪。
“………to be an English teacher, 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the stories, the literature. You are always trying to see things from someone else’s point of view. You are trying to occupy a different space. When you are in the middle of a story, you are in a state of possibility, as opposed to whatever state of oppressiveness you are in real life. The text is kind of living thing, and it’s a dance, an ongoing conversation that you have with it. 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因为Sandro看的,这个设定蛮有意思,或许这也是反种族歧视运动发展到现在,会拍摄的剧,虽然是喜剧元素。
想象一下在x文系,一群x族老头老太,德高望重,现在来了一个年轻的少数女性系主任,然后她上任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开掉三个资历最老但没有学生喜欢的老教授……这个设定就很贱。
男性老教授在讲大文豪的时候,完全不care他是不是家暴出轨,而年轻的学生们在意,当他们的诉求被无视后,我看到的是傲慢和一丝迷茫。
这些都来自老教授,他不理解这种变化,他一心维护自己的权力,而这在剧中被反复探讨。
同样值得探讨的是Bill,成功的,受欢迎的白男,他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影响有多恶劣。
而这还是在一个有相关群体且有相应罪名的地方。
但最重要的是,他可以一次次辩解,道歉,他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
而这还是在一个有相关群体且有相应罪名的地方。
认识到这一点让我很感动也很难过。
因为很多人来推荐,一口气看完了六集,难免和自己的职业联系起来。
剧中呈现的英语国家英语系的课,基本全部是文学课。
对比我所在的某理工科211大学的英语系,只有一学期的“英语文学导论”是必修,还是拜托领导在学校一次大规模砍课时中偷偷留下来的,其余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小说戏剧等都是选修。
英语系学生(多半是文科生)必修很多大学分的理科课程,文学选修课依赖于任课老师足够努力的推销,以及仍然存在的、心态较为佛系的学生。
三年级下学期勉强凑够人数,美国文学课开起来,简直像个地下摇滚俱乐部一般的存在。
选课前要动员——“只要25人课就能开起来,和我一起捍卫人文学科最后的阵地,只要25!
”。
课开起来以后也必须不停地鼓励学生“我们是学校最先锋的亚文化团体”,因为外面那个飞速运转的世界,让你很难不去怀疑自己花时间读书,讨论一些虚无缥缈的理论是否是一个对的选择。
除了人文学科的危机,最让英文系学生有共鸣的的还是所有作家作品的名字和批评理论名词吧,真的很少有人能用我们的视角看事物啊。
剧中师生一起读诗、一起讨论荒诞派与现代主义……相比于具体而实用的知识,抽象的理念和情感或许更难在记忆中留下痕迹,但这确实就是我们所做的事。
另外,总有人对文学理论不屑一顾,但往往不是因为境界太高看破-ism们的局限(的确明显存在);而是因为读书太少,拒绝接触新事物太久。
看到系主任痛批自以为是的所谓明星学者“你知道最近三十年学术界有多少新理论吗?
”我在屏幕前为她鼓掌叫好。
课堂组织形式和授课质量没有必然联系。
死气沉沉读三十年不变的讲稿,宣称“我就是不向学生让步”占据精神上的高地,这不能说明你的课一定是高水准。
允许学生把《白鲸》改编成嘻哈、并坐在学生中一起开心观看的女老师,课上未必没有其他深入的内容。
(可能因为我对贝克特做过同样的事,所以在这里对她表示一下支持)。
在一个文学课还带有带有启蒙性质的理工科院校,面对百忙之中抽时间来上选修课的疲惫不堪的大三学生,我已经放弃了MOBY DICK…以它令母语者生畏的艰深文字和我粗浅的道行,很难不吓跑硕果仅存的学生。
但我不想放弃这位优秀的作家,代之以更有时代感的《抄写员巴特比》——我们在课上嗑了巴特比和律师的cp。
想让类似的活动留住文学课最后的学生,想让他们通过寻找细节学会文本细读,想通过这个人物关系解读为后面要讲的他者伦理作铺垫。
可能不怎么高深和高雅,但文学课首先要生存。
老派人物里面喜欢Joan这个角色,虽然我一向重视学生的evaluation,但是看到她烧掉自己不爱看的评语,还是获得了一种补偿性的快乐。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跟学生讲:不喜欢这个作家是吧,告诉你,他就是牛逼!
不喜欢就退课吧!
(现实生活中我会劝学生“既来之则安之,作品有点难,但绝对值得一读”,既要坚守底线又要留住学生,很难的。
)我做梦也没想到,她年轻的时候,竟然是因为承担了很多类似工会干部的工作——而放弃了科研。
连人力资源的人也承认,很多女老师们在行政事务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就不想着在学术界进步了。
看到这里有点黯然。
剧中除了系主任本人,其他人不好好上课也可以,不做科研也可以、所有的行政活动不过是开除这个、弹劾那个,或者换间办公室;大学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种种耗费心力的琐碎被掩盖了。
Bill那洒脱又邋遢、迷茫又自我、言行出格还童心未泯的形象实在太符合大众对文科男教授的刻板印象了,我怀疑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人,可能是编剧(一定是个文学人)自恋的投射吧。
不过Bill有一句话我喜欢“I don’t co-write”(我才不跟人家合写文章)。
不少人心目中的高校英语系女老师都是美丽时尚优雅活泼大方自信,宜室宜家,至于搞外国文学的那更是小清新一般的存在。
我就不说这是对女性的物化和对文科的矮化了(那个女生在一个书本垒起的系科读书十年+,毕业后还要继续留在不发表就灭亡的学术界厮杀,将漫长的岁月付于难度高收益低精神压力极大的阅读和写作,她很可能不是为了躺平才选择高校这一行,很可能对自己的期许不只是“相夫教子”,更不用说这还是个激进女权者、不婚主义者、性向不明者甚众的群体)。
真相是一部分英语系的人也会异常朴实、笨手笨脚、木讷寡言、永远生活在巨大的困惑、焦虑与拖延之中。
极高的心理需求和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对社会和家庭没有什么用处。
就像你从剧中的英语系教师身上看到的那样。
(看我半个小时写千字剧评。
一篇小论文拖了半年都不想写。
)
一口气看完六集。
很好的演员,很舒服的环境。
在这个设定里可以讨论很多深的、浅的东西。
比如被社交情绪左右的学校教育。
有色人种的文化话语权等。
但是这个内容塑造了一个仓促应对困难的金主任后就撒手不管了。
三个老头的问题她没有办法。
结尾有个,过程全程在管理上掉线。
优秀的黑人老师要走,束手无策。
前任明星老师的崩溃,她只有自己以为对的办法,面对学生恶作剧的诽谤居然无动于衷。
对待领养的孩子,也毫无方法。
对待自己的父亲也只会喊叫。
这个剧的编剧开了个好头,第二幕递进了一下。
剧情就卡住了。
解决的方法难道不好想出来?
用自己对文学的理解,邀请孩子在校园做了一场话剧。
其中展示了情绪无脑的人是如何审判无罪的女巫。
让乔叟忠实粉丝做真真的主任退居二线。
给其他老头找到吸引学生的办法。
在和孩子的儿童剧大获成功后,吸引理性学生还原真相。
用爱情让男主重振旗鼓。
一切都会被解决。
至少在一个正确的路上。
总之这是个残缺的未完成的故事。
做第一季也不是很成熟。
虽然演的好。
怎么说呢,其实处处都是在权力斗争和争取利益。
一个不想搞权力斗争(会不会无法而知)想搞教学还想让大伙都不会不开心的人,注定被迫下台。
因为大家都比她用了更物质性的力。
什么都做不好不是你的错,是你选错了发力的场地。
快别耽误别人和自己了权力场的原则是,比狠,无感,隐藏和不回头。
那里全都是敌人,没有一个是朋友。
剧本是认真的吗
不想看到男主
诙谐中调侃令人头大的教书生活。
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
3.5吧看前三集的时候,我发现我并不喜欢,而且不是我最开始所理解的那种剧,也因为期望比较高,所以蛮失望的。但是第四集开始我突然有了念头的转变,新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相互冲击,依然残存职场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以及很多时候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文学系哲学系等等这种文科专业人数越来越低,大众对于文科专业的误解... 各种美国现存,甚至全球现存的多重问题扑面而来,我才发现这部剧还是蛮深刻的。但是一直看到最后都发现好像讲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很多事情如果浅尝辄止倒也还不如不说(毕竟问题都摆在那里,明眼人一直都看得出来... 女主其实蛮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吧,家里一堆事情,职场一堆事情,一次次崩溃,一次次重生。但是不得不吐槽一下,拍得很差,节奏也奇怪。最后,还是别续订了吧...
No one in English department anywhere speaks like this. No one in this stupid show speaks, acts or thinks like an academic. What on earth have literature academics done to deserve such defamation??
imdb评二点多分过了,但要给它七点多分也有点报复性……剧背后的思考很好,也值得思考,但拍出来的这个故事并没有达到理想水准。挑战程度不够,节奏也有问题,冗赘的部分很多。
设置上算是院系版早间新闻?但又没太挠对地方的感觉
这是一部演员大过戏的剧集,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在线,剧情乏味,但细品对话却很精彩。这是一部讽刺大学教授stereotype的剧集,却最终陷入了某种政治正确的stereotype。因为吴珊卓而追,也因她加了1星。
权游的两个弱智D.B.跑网飞来了,也算是臭味相投
我当初脑子大概是有病会觉得这个剧还不错
无聊
这剧能拍出来就有点意思
埃塞俄比亚也有中产
不管前面的insider joke铺得多么满,当男主在最后的听证会上说,“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我还是感动得掉眼泪,it's exactly what i was going through last night. 作为一个英文系在读生无法不偏心地给它打五颗星。
就是一个超长版北美版学术圈版的杨笠脱口秀,吐槽得非常舒适。
。。。
故事的timing很合适,但故事本身有些太简单了
设定有趣,浅尝辄止。世界泥沙俱下,看起来形势严峻,其实大部分人也只是开句玩笑,就拍拍屁股继续。
看吴阿姨演dr上课难道不快乐吗 希望holland taylor永葆活力成为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