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刚好没事,泡了杯茶就坐在电脑前看完了这部片子。
我本来以为是部喜剧,毕竟雪村一向很能搞的,谁知道看完才觉得真的是很有味道的片子。
京味儿很浓,主要讲述了老北京以顽主为代表的那一代人的思想和迷茫。
中间不时插个那时特有的广告什么的,尤其是末尾那个燕牌收音机的广告我一直很想看,这次终于看了个完整版的。
我自己感觉这是部很成功的电影,包括服装什么的很真实的再现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建国一直就是红背心、绿裤子或者一件海军背心,板儿带没事总扛着个收音机…演沈红的美女算是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她叫范霞,据说是名模,我说呢,刚出场端着个盘子那感觉就挺美,可惜是总感觉沈红像极了个婊子,按说作为美女吧,一般都是角色蛮规矩的那种,当年黄圣依在《功夫》里不就是既美又清纯的样子么,靠,到了新街口,没想到俨然成了一个人人都能摸上一摸的美女,几个小流氓来回的摸不说,最后那段床戏我不大明白为什么镜头非要拍的这么细致,她胸部很美我承认,可是雪村的脸老在那一蹭一蹭的我想谁都很郁闷。
还好,那段总算是拍的很唯美。
比较欣赏刘建国的个性,像极了顽主,黄三儿的性格、豪放我也很喜欢,至于板儿带(黄渤)这哥们从疯狂的石头我就觉得他挺有意思,这部戏里也蛮有经济头脑,怪不得结局说最后成了中华包子王集团的董事长。
总体感觉不赖,我想要是那个年代的、经历过这些事儿的人会更能产生共鸣和思考。
不过,我也真的很喜欢那个年代,喜欢那时年轻人的哥们儿意气!
很好的片子,赞!
电影以起个照为开头,最后又以找安全套结尾,说到底还是一个罩。
看完后印象最深的板儿带这个角色,就像看神话一样,别人感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我却只对孙周饰演的教授印象深刻。
大岛茂、铁臂阿童木、燕舞收音机,分别代表了那个年代的三个方面,电影动画广告。
故事情节简单,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影片叫座,更多的还要靠演员。
可是我们看到的只有板儿带一人。
很偶然的情况下把这部电影看完,说实话它达到了我的预期。
这部电影严格来说确实拍的不算好,但当你看完后,感觉这部电影把它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了。
《新街口》有它自身的特色,这个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现在很多电影在商业化的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类同感,看久了自然会有视觉疲劳。
但是这部电影,很平实的叙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我们谁都年轻过,冲动过,相信那一代人看完应该很有感触。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若干年后,当我看着我已长大的儿女时,我是否能有机会把我的青春拍成电影或是写成书。
对于我来说,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最后说说这部电影本身,我不想去评论里面的演员抑或情节怎样怎样,这对于我并不重要,它也不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关注点。
最重要的是,我看完了它,在整体大方向上,它令我思考。
前几天看了对《全城热恋》导演的一段采访,他说电影不是看完了就结束了,它应该给观众留下点什么。
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这才是电影的本质。
发生在80年代的故事,若有兴趣,还是值得一看。
据说吧,一个新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就像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一样,总是浸透了自己的影子,甚至,就是自己。
所以,我知道姜文在青春期是孤独的行走在晴空下空旷的北京;徐静蕾崇敬地放弃自我地爱过一个作家;陈染是病态的单亲的小孩儿;安妮宝贝喜欢棉布裙和白球鞋……不过,能被人看透的导演和作家,在我眼里总是第二等的,如果他们一直沉浸在自我的情境中无法超越,就会降到第三等,第四等,比如安妮宝贝;如果他们开始隐藏起自己来,关注更广阔和复杂的世相,也许就会进化为第一等,比如姜文。
据此划分,王安忆是现存的唯一的在作品中能将自己完美隐藏的女作家。
《新街口》是雪村的第一部电影。
看完后,印象深刻的是剧中的两个女主角。
其一,男主角暗恋的对象,美貌高挑,风流跋扈,在男人群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她利用男人,借钱,办出国,洞悉男主角的深情却故意视而不见,却又偶尔温情流露……这种女人吧,简直就是女人的公敌啊,剧中另一个比较粗糙的女人就打过她,骂过她,倒是完美的代表了周边女人的态度,在其他女人看来,这种女人就是靠出卖身体,姿色来轻松获取利益的,这叫不要脸,人人得而诛之。
嘿嘿,可是在男人眼里呢,就是会看着她发呆,就是会为她打架,就是能不计回报的帮她(唯一计较的那个是男人眼里的性无能),就是能为她的一点点温情拍着屁股雀跃。
不过,做为导演,做为男主角,在结尾终于不免咸湿了一把……如果到此,虽然不免有点平庸,也不至于落下笑柄,但是,但是,这是人家的第一部电影嘛,哈哈,他让女主角在床上娇嗔地说出自己还是黄花大闺女的事实,真是强烈地震撼到我们啊……这样的安排会让所有男人女人鄙夷的,只有导演这样的,其貌不扬矮小邋遢无财无势空有一腔“柔情”的男人和小男生才能发出这样的yy大梦。
我本来以为演员是曾黎呢,号称“最被埋没的美女”,演这样的片子到也正常,只是某些特写显出了眼袋,让我小小的失望了一下,还想呢,美女也不过如此啊。
结尾美女秀身材,很完美的上空背影,小裤裤跟身体贴合的也很好,没有出现勒痕,让人嫉妒了一下。
结果一看职员表,不是曾黎,是范霞。
再来说女二号。
相貌平庸,性格粗暴,给她安排了一个劳教的历史,以合理化她的喝酒打架大馇子口音。
这是男人的另一类梦想,不是供在上面的圣女,而是能跟自己同甘共苦的老婆形象。
要皮实,粗糙,唯一的一点点温情要留给唯一的男人,还得是默默的,不耐烦表现的,全身心的奉献。
这里的全身心,是得从最简单的照顾生活,遮风挡雨,抵御危险女人,到为男人挡刀子,最后连命都搭上的那种。
男人呢,在面对这种女人的时候,要冷,要迟钝,要不懂,要面对女人最后的一个“亲一下”的要求还犹豫!
看豆瓣的影评,有人说这就是北京的女人啊?
还有人说,没错啊,这就是典型的“滚刀肉”一样的北京女人!
什么呀,这明明是东北女人吗!
这两个都是!
典型的两个极端的东北女人,或者又高又靓走南闯北,或者泼辣现实地在家跟男人打架……雪村么,还是比较熟悉东北女人一些。
查演员表,邹晓霞,二人转演员。
影片看完,男人很简单。
电影看的是情怀,平心而论还是不错的,比想象的好,完全想象不出雪村这样一个长相猥琐的人能把电影拍的有模有样,还TM是男一号。
电影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逗比和屌丝气质也不是现代人专属,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办一张正规神经病证。
只是雪村不是导演科班出身,有些地方处理稍显粗糙,但绝对值得一看。
这也是一部60后看了触动,70后看了感动,80后看了骚动,90后看不懂,00后看了直接骂娘的好电影。
初看到片名首先想到是南京的新街口,看了电影才知道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北京。
讲的是混的不咋样的青年们的故事。
建军、建国、板儿带和大岛茂,四个胡同里的青年。
在这里,影片关注的是小人物,而且是没有什么文化、接近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没有多大的理想、没有太多的追求,小人物们的生活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导演是雪村,这个让人上酸菜的家伙拍出的戏自然跟他的歌一样不太着调。
影片刚开始,建军几个逃避城管的戏就透着滑稽的色彩了,夸张的芭蕾舞似的肢体语言,配以慢镜和特写,几近病态的人群。
虽然有些不着调,但是可以看出影片从开始就要突出80年代的特有的气息,并且以娱乐性讨好观众。
片中经常性的插入那个时代的电视节目,似乎不停的在提醒着观众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酸三色、富强粉、糖炒栗子、国营副食品店等元素制造了怀旧的气息。
但是,影片没有附上那个时代沉重的精神上的特质,仅仅停留在了对80年代的简单回忆上。
影片过于强调了娱乐性,流氓团伙、打架斗殴、性感美女、调侃上海人等等结合在一起,确实热热闹闹,至少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不觉得乏味。
但也仅此而已,没有什么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
想起了《站台》,同样是写80年代的年轻人,《新街口》显得轻薄了很多。
如果描写80年代的电影仅仅停留在回忆的层次上,那只会注定是失败。
此外,觉得雪村还应该再去学学表演,其他人都还好,雪村在戏里面怎么都觉得有点异类。
雪村站在新街口,出来混,还是要有点真本事啊。
总之,这部片子不会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了,嗯,也许短期内还会有沈红赤裸的性感的背吧。
北京那个年代小青年的无业、茫然、义气、狡黠和幽默。
简直就是比着我小时候的事儿写的!
太怀念了。
除了打架出人命,其他的偷鸡摸狗的坏事我也没少干。
不要说原创电影或者国产的电影的不好,我觉得比起张一摸的《黄金甲》《英雄》《十面埋伏》还有著名的陈馒头《无极》,还有什么《夜宴》啊……本片可谓是精品了!
看到有人在骂,我把自己的回帖写在下面:这个说结局龟头蛇尾:龟头蛇尾是一种境界,其实是当止则止,见好就收是一种境界。
我喜欢电影的结局,我们的青春就迷失在大雨中,迷失在那个茫然而一去不复返的年代。
大家可能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不了解我可以理解。
道具有些不太准确,比如护照的样子。
整体不太专业我也承认,但是作为原创电影,还是有他不可争议的魅力所在。
而且我觉得这部片子根本就不是说爱情的,与包子和干?
有人说新街口这个名字莫名其妙:lz如果看过北京市地图就该知道,新街口到动物园到北海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公里,青年人卖包子糊口,背地里暗示的是一种时代艰难。
而且沈红的家在科学院家属院,那个时候不存在租房子这一说。
联系文革想想,就会明白雪村这个道具的深意。
沈红为什么一直想出国?
实在没想到雪村也会拍电影,而且一出手还是自编自导自演,一直以来,雪村那猥琐的长相,加上猥琐的歌曲,实在让我无法对他有什么好印象,这回实在是被剧情和黄渤吸引了,才来试试这片,看完却觉得很喜欢。。。
片子有浓浓的怀旧情怀,而且是老北京那种味,有点不明白雪村一个吉林人,怎么能拍出那么纯的北京味来,感觉有点像《阳光灿然的日子》,不过没那片那么能上台面,属于放在家里偷着乐的类型,某些怀旧的场景,又能让人想起《孔雀》,但这片子比起《孔雀》来要有趣的多了。。。
每个角色都很有特点,一群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演员都在各司其职,雪村能把这样一个非职业演员团体成功捏合在一起,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更不谈其中有几个表演很是抢眼,比如黄渤,又或者吴超,还有巨像邵美琪的“三儿”。。。
最后一段避孕套情节设计巧妙,有点借鉴国外青少年电影的桥段;最喜欢片子插播的广告和电影电视,太经典了。。。
就像<<青红>><<孔雀>>一样,<<新街口>>试图向我们重现一个时代的片断...在人们开始淡忘的时候.有人说拍得不真切太做作,我的记忆也不确切,好像就是这个味道吧.要在短短的90分钟里把那个年代的所有特色元素都表现出来实属不易,还要拍得有趣,一个非专业的导演难免会犯堆砌素材的毛病.在二十年之后的今天看那个年代的故事,觉得好"傻",但生活不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么?回味,如果你有那个年代的记忆.唏嘘,如果你是如此的陌生.这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感觉,黑暗中的90分钟.
今天终于弄明白了电脑故障的症结所在,虽然还没能具体解决,也还是蛮高兴的事情。
晚上找准时间9点刚过就想来写博客,可一坐下来就犯困了,哈欠接二连三,估计与新中国成立前那前仆后继的革命队伍有的一拼。
没办法,只好开始看昨晚下载的雪村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新街口》,光看这名儿我觉得吸引力不错,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娱乐圈素有“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的说法,雪村怎么也算一才子,会创作,唱功不赖,音乐评书创始人。
况且在好些影视剧里也有过拋头露脸的角色,这次自导自演掏腰包投资300万号称要回笼600万的作品,我想大概也坏不到哪去吧。
可这一看不打紧,结束的字幕一排排显示完了,我倒吸一口冷气,疑惑万分:这片到底啥意思呀!?
幸好不是在电影院看,否则非为那门票哭天骂地不可。
八十年代北京“大家乐”音乐茶座内有一群无照经营包子的年轻人常聚,叫刘建军的小伙子爱上了服务生沈红,想方设法攒钱在大夏天给沈红买糖炒栗子。
沈红却只想出国,所做一切都为了这个目标,所以她并不想接受建军的爱。
建军的“三舅”救沈红时壮烈牺牲。
为了给三舅报仇,建军的弟弟建国亲手杀了歹徒,建国的女朋友“黄三儿”也为此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这时沈红拿到了第二天一早去美国的机票和全部手续,出于感恩、愧疚、破罐破摔或者猛然出现的某种醒悟,沈红主动邀请与建军共度在国内的最后一晚,正当要云雨之时却提出了一个十分滑稽又合情合理的要求:避孕。
当晚,大雨滂沱,为了找到一只安全套,刘建军终于在大雨中迷失方向……这就是整个故事。
说良心话,故事编得相当不错,因为这几年“怀旧”成了国产电影“主旋律”,文革镜头频频搬上屏幕。
雪村则不同,将视角停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代。
当然,最足够引人共鸣的还有电影里时不时插上《铁臂阿童木》、《血凝》的画面,“大家乐”有意无意地重复唱着《童年》。
都是那个时代名噪一时的。
这说明,雪村做导演,在细节方面处理得很精致。
此外,片子画面处理温柔、明媚,感觉上挺舒服。
可感觉归感觉,实际上我还是很着急的。
细节上处理得当整体却马马虎虎,有些因小失大的味道。
我觉得实在是“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我不知道那些演员是不是专业的,但就演技来说绝对不专业,或者这是雪村导演要求的,那就是雪村不专业了。
该蹦的时候是蹦了,但像似被炸弹轰起来的;该笑的时候是笑了,却冷得叫人发寒;该哭的时候,四周万籁俱寂……我是个普通观众,不懂什么“专业”的电影拍摄手法,可我觉得即使再艺术,也不能该怎么样偏偏不去怎么样,一就该是一,总不能是二。
更糟糕的是,配音永远是平得像大海上的地平线,比领导念上几万字的发言稿时的声音还乏善可陈。
咳,雪村毕竟还是缺少导演的经验呀!
然后还有故事,虽然我说故事编得很不错,但这是只表现在文字上,放到电影里就有些跑腔走调了,搭上蹩脚的演技和配音,这故事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虎头蛇尾,感觉犯了错却又骑虎难下,便草草收场。
再比如宣传海报上那句:“一个关于包子和避孕套的故事”,请恕我肤浅,这话我怎么看都觉得是在哗众取宠,为炒作而加上去的。
在我看来,即使一个再能从故事中悟出其内在寓意的人都会觉得《新街口》与这句话关系不大,哪怕主人公出场时“天女散花”了一堆包子,退场时挤爆了一避孕套也不能这样连一块来解释呀。
好比我们不能看到上唇留一小撮胡子,就骂人是鬼子,然后号召群众集体攻击。
这样忒不地道了。
总而言之,这片子不怎么讲理,莫名其妙。
搞不懂包子与避孕套之间内在关系的人最好别看,免得吸冷气着凉。
2006年最恶心最做作大陆电影!
我小叔叔当年也是酱紫的80年代街道小混混....现在就一普普通通市民,女儿大学毕业以后去了东南亚国企工作.
最莫名的就是曾志伟了
扔包子是个好策略
板儿带~
三儿死得太冤了
老帽儿
雪村拍激情戏的羞涩。。
&#34;你是裁缝吧,上海人都是裁缝&#34;
整一个SB电影
老北京,摆摊,泡妞,打群架,都想混出名堂。
屌丝的呐喊。
比预想的要好,不和谐版二子开店啊
就像一个夏天的午后,你听一个面貌平淡的男人讲他年轻时的故事。节奏虽然缓慢,可人生不都这样吗?
电影频道偶尔看到,还行,比原来以为要好
雪村那厮花了三百万,到了还是急匆匆占了“骚货”深红一挺没必要的便宜。
很好看的电影,有些怀念那个单纯的年代了
看过去之后,实在是不知道什么情况……
当时电视里可以点播 ,有好多人就点播里面那段激情戏!
那是个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