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影片,同时想起了另外的两部影片《夺冠》和《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同样是讲体育,传递体育精神,让观众更加了解运动员,理解奥林匹克。
就我而言,这三部影片让我更深一步的理解了所谓的奥林匹克精神。
这里有:拼搏、不放弃,还有一颗赤城而热烈的爱国心。
首先我想先聊聊关于面对失败。
影片中杨帆脚踝受伤面临着可能无法继续参加比赛的风险。
如果无法继续参加500米速滑决赛,这意味着很多很多的遗憾,因为这是他最后一次代表国家队出战了,因为年龄关系他和他的战友和教练在这之后都会退役。
面对受伤的脚踝,她不甘心就此放弃比赛。
她的崩溃即使隔着屏幕,我也也会陷入两难。
我当时就在想:该如何去面对失败?
如果你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很久,拼搏了很久,你本来以为你可以,可最后的结果你依然输了。
在你使出浑身解数、拼尽全力之后你输了。
或许你还会就此生出些许无力感... ...面对这样的境况,该如何去平息内心的繁杂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接受。
我觉得学会去接受一些发生,可以拜托诸多的限制和束缚,给内心松绑。
去接受发生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如果没有办法去面对已然成定局的失败,我是觉得太消耗自己了。
所以我会觉得学习去接受,从内心出发,学些去接纳,最后或许会真正释怀。
换个角度来看,失败其实只是一件事情发生后千万种成像中的一种。
面对失败,先去接受。
然后重新去选择,选择继续出发或者换道再次出发。
如果因为失败而致使自己一度陷入情绪之中,这对于自己来说就是一种恶性的消耗。
严重一点对于生命本身也是一种损伤。
我是觉得只有我们先去接受当下的发生,然后由此可以生出更多的勇气去抵抗外界的声音。
再者我会觉得专注和纯粹会带给我们巨大的力量。
无论看多少次,都会一遍又一遍被影片中运动员们日复一日的重复而乏味的训练感动。
把最简单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去重复,还能做到精进,这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能力。
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世界其实是有点华丽而失了许多单纯的。
因此随着长大我越来越觉得守住内心的单纯就很重要。
用最简单的东西去面对外面复杂的世界。
我越来越觉得这样的单纯弥足珍贵,喜欢简单的东西,也喜欢认认真真的去吧自己当下该做的事努力做好。
去做一些事情,其实早晨六点起床不难,每一天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也不是很困难,春节回不了家忍忍或许也就过去了。
难的是坚持。
坚持每天六点起床,坚持每天都重复的去做体能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要摒弃好多的东西,可能是同龄人自由自在的娱乐活动,或许错过很喜欢的人,可能是那个年纪刚刚好的亮丽色彩。
只是为了一个目标,去坚持。
就一群人从上到下为荣誉而战的这种感觉本身就会很棒。
我还是希望自己也可以越来越纯粹,越来越努力,越来越专注。
去追寻然后尽全力守住内心的赤城,我觉得这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写在最后的话这一类型的电影每一次观看,都会无限次拉近我们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于运动员之间的距离,通过影片的演绎,他给我们传递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通过赛场之下的运动员,我们会进一步了解到运动员这一职业,了解到运动员的坚守。
我是觉得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
他们努力拼搏,拼命训练的背后是国家的荣誉,在赛场上他们赢得的是金牌, 还有国家的荣誉和骄傲。
我心飞扬是一部致敬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电影。
讲述的是“获得冬奥首金”的故事,电影情节确实是有对现实的夸大,比如是“杨帆爸爸在去比赛现场遭遇车祸去世”、“杨帆在赛场上脚踝受伤仍夺得金牌”这两点有些过于戏剧化了。
但是从记录和见证从1980年到2022年,我国运动员、教练员、所有为冰雪运动项目付出的人的努力而言,还是值得一看的。
对我个人而言,短道速滑是每次冬奥会必看项目,竞技体育充满了不确定性,短道速滑更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是它的迷人之处。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王濛、周洋,2018年平昌冬奥的武大靖、2022年北京冬奥的老将范可新、还有韩天宇、任子威等等都在冬奥赛场上留下了非常精彩的瞬间!
中国队,加油!
期待2026-米兰冬奥!
我心飞扬真是一部感人至深且热血沸腾的电影。
影片内容以中国短道速滑首枚金牌大杨洋的事迹而来,娓娓道出中国冬奥会运动健儿努力,智慧,坚毅的拼搏奋斗故事。
演员们的表演也很棒,尤其是扬帆和教练之间情感,以及他们想要为祖国争光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敬佩。
又加上最近的氛围,很是触人心弦。
同时也特别感谢不散观影团组织的活动,大家都辛苦啦~
短道速滑,一项之前从没有了解过的体育项目。
一部体育励志题材电影,同时还是作为推广冬奥运动会的宣传作品,希望在刻画人物成长历程的同时,对项目本身的训练、技巧、规则有更多的科普性描述,仅仅依靠几场比赛的解说员,还不能很好地看清其中玄机,少些代入感和紧张感。
夏雨扮演的教练人物性格塑造的不错,主动请缨挂帅国家队冲金,又在训练方法上有着近乎偏执的保守,在主角学习外国技术取得成效后也能够尽释前嫌、推陈出新,这个形象让我想起《梅兰芳》中王学圻塑造的十三燕。
主角的成长历程中规中矩,比赛与家庭间的矛盾着笔点到为止这很好。
因父亲意外离世想退役、想学习新技术与教练产生矛盾、决赛夺金失利加受伤,几场情节波折和情绪起伏,逻辑都蛮通顺的。
虽无新意,但不刻意制造矛盾,这就够了。
张国强扮演的老教练,这个角色私以为还可以多些笔墨。
退休了依然紧密关注着国家队的发展,给后辈分析比赛传授经验等等。
看预告片里有一段老教练开着造冰车,跟主角对话的戏,但是正片里没有。
技巧的成熟是一方面,精神的传承也很重要,不妨把这段加上。
通过这部影片,算是看出了短道速滑这个项目的一点门道。
如果一个具备冲金实力的国家队有两名队员进入决赛,那么两人之间需要明确分工、精密配合。
二号选手需要在一号选手身后,牵制他国选手使其不能赶超,必要时可能还要触发犯规拉他国选手同时退出比赛;两国冲金选手之间则是技术和心理的双重博弈,既不能被队友的失利干扰心态,还要有迅速应对对方各种手段的判断力,胜败在经年累月的积累,也可能只在一念之间。
看了北京冬奥会,再去这部电影,真的很有感触。
讲述中国冬奥首金零的突破,故事线简单,但有泪点也有燃点,作为体育类电影,我觉得算是成功的。
夏雨和萨日娜老师演的很好,韩国教练的眼神和微表情就让人有一种要使坏的感觉。
孟美岐一开始出来有点没太认出来,和平时认知里的偶像形象很不一样,演技整体也不错,一开始有些地方的演技会略显青涩,但渐入佳境,几场爆发性的戏演的都不错,特别是要离开家返回国家队时含泪吃饺子和最后冬奥会赛场上脚受伤决定咬牙比赛师徒二人的对手戏,看的很感动也很心酸,体育竞技太残酷太辛苦了,训练很苦拼出成绩很难,运动员真的不容易。
电影里的几场比赛也拍的很不错,让观众有一种真正在看比赛的紧张感,代入感很强。
朋友看了也说,电影很不错,是看过之后会喜欢的电影,但可能宣传不够,受众也比较小,还挺可惜的。
中国从1980年到2002年才实现冬奥金牌零的突破,再到今年北京奥运会9金,是祖国的强大,也是无数运动员努力拼搏的结果,太不容易了,希望路人朋友能多关注体育比赛,多支持中国自己的体育电影,也希望所有努力拼搏的运动员都如杨帆一样有好的结果!
在冬奥会刚结束后,看了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感动,更加体会到冬奥健儿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不易。
以杨帆为代表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们,为研究技术孜孜不倦,为提升体能挥汗如雨,十几年如一日,不懈地付出智慧和汗水,甚至要在亲情和为国争光中作出艰难的选择,实属不易。
特别是片尾,大杨扬小扬扬,申雪赵宏博比赛时的画面,又勾起了我当年观看比赛时的美好回忆。
看的过程中发现这部电影对于运动员的训练过程、成长过程几乎是一句带过,所以在获得成功时我几乎没法感同身受。
描述教练与运动员的冲突时也是有头没尾,几乎都是黑屏转场,可能是留了空间观众去想象。
整部电影特别像是主人公在讲成功后的回忆故事,仅对大事件的一笔带过,没有细节。
最后获得冠军那一刻我的落泪也确实是作为运动员回忆起曾经赛场的不易,而不是被表演感动。
过线那一刻为了搞慢镜头演的确实过于平淡了……好像现在也不能打星了,手动评2星吧,1星给爱国,1星致敬运动员和教练。
如何把一个大家都知道结果的故事讲得惊心动魄还是很考验水准的,尤其是体育电影对比赛本身的描述。
孟美岐饰演的队员杨帆与夏雨饰演的教练秦杉这组人物关系做得非常好。
夏雨太好了,他一严肃起来,我都开始紧张,好久没有看见他演戏了。
我完全相信这个人物。
孟美岐演出了非夺冠不可的那股劲。
她也曾是冠军,她确实在另一个行业体会过那种打败所有人站上第一名领奖台的感受,也为之努力过。
演技青涩但是人物非常贴,尽管餐厅抬头那一场稍微有一点点流气,也可以说是不羁。
毕竟流里流气只是我们用来形容那些偏离正轨、不守规矩的人的词汇。
除了这种带有特殊任务的电影,你似乎很难在影院看到主要人物是一对男女但主要人物关系不是爱情的故事了,也许还有父女母子吧。
总之,男女之间、女女之间、各种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非常多样、又同样相互扶持的,不一定非要谈恋爱。
在2002年冬奥会正式决赛前,孟美岐饰演的短道速滑选手杨帆(原型为奥运冠军杨扬)因为脚踝被冰刀擦伤,脚肿得塞不进冰鞋,在地上绝望地踹了好几次也穿不进去。
教练和队友劝她停赛。
在和教练的一番争执后,教练递来一张毛巾让她咬着,带着她把脚往鞋里塞,终于穿了进去。
这是一个21世纪的新穿鞋故事。
这个鞋不是用来诱捕王子、挑选公主的,是用来确认彼此的信念和走向人生巅峰、自我超越的。
一个男人帮一个女人穿鞋,不一定是要此后坠入爱河,而是教练和队员互相帮助对方自我实现,这不也很燃很能调动情绪吗?
这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幕。
辛德瑞拉可以选择穿水晶鞋做合法妻子,杨扬们也可以穿冰鞋冰刀独自美丽。
《我心飞扬》剧本准确,制作合格。
把体育赛事还原成记录片是普通标准,能制作得有点风格属实难得。
尽管整体还是有点央6感。
说实话,我宁愿看央6质感也不愿意看磨皮过度滥用逆光的阿宝色滤镜了。
故事整体是让人信服的。
尽管有所提及,《我心飞扬》没有把家和国和父做成一个有太大压迫性的背景板。
它们只是压着主要人物心里的那根弦,影片笔墨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运动员杨帆的自我超越上,同时通过秦杉,将教练员这个幕后职业带到了台前。
故事里也显示出了一些对现行体育体制的反思,虽然只是一两笔,但弥足珍贵。
制片人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太太,这种情态的人是我很少看见的。
我觉得她精气神比我好很多。
编剧工作也由她完成,剧作怪看得很舒爽。
这种严整缜密是基础、地基,所有后面环节应该在此基础上做超越。
映后有个小朋友问,雪花是怎么做的呀,是不是橡皮泥呀。
这确实是个很清新的问题,尽管看起来不是那种至关重要的、意义重大的、厚重的问题。
本片电影剧本、导演手法虽然扎实,但缺少一点这样的清新。
影片制作历时四年,四年前孟美岐还是最火的选秀节目C位,现在回看电影行业真是命数难定。
假如大年初一顺利上了,踩着韩国队和短道速滑的争端,带着争议颇大的快乐比赛的爱玲,有合格的制作水准和民族情节打底,也能拿好几个热搜。
女主角孟美岐照片最大地放在银幕上做背景板,但除了一两个提问的观众,没有人提起她的名字。
她成了房间里的大象。
这个年过完,大家也都看到合法妻子会是什么下场了。
还在打小三,打、打、打个大西瓜。
很棒的一部以体育为题材的电影,也是看过最有剧情的一部电影,本来对体育题材的电影没有抱太大希望,但是这部电影真的很不错,很值得大家去看,剧情通过女主杨帆的爸爸在比赛的时候去世,她选择了继续比赛,没有去医院在很多人眼里来看这是特别的不孝顺,但是对她自己来说谁都不懂,你也不懂,我也不懂,只有她自己懂,女主为了自己的国家还有自己的梦想,一直去努力一直去奋斗,直到盐湖城冬奥会拿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枚金牌。
看的时候都激动的不得了。
以前看大家评论的电影,其实很多我都没看过,那些很文艺,我怕自己理解错了,不敢瞎说。
但是这部电影我看懂了。
我也是年少的时候就离开家了,但是妈妈送我离开不是包的饺子,而是亲手烙了一张饼,还夹了鸡蛋,让我路上吃。
所以当看到杨帆咽下妈妈包的饺子时,我就哭了,那种从此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感觉我永远也忘不掉。
所以当她一次次的打败对手的时候,我心里真的很激动。
就好像我自己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也能克服一样,虽然现实中的很多时候我都逃避了,可是现在我觉得我也有力量,不较量一下怎么知道我自己能行。
我很喜欢电影中的比赛场面,以前看有人说电影是做梦的艺术,这次我体会到了。
最后的比赛,我的整个心情都随着杨帆,对我来说就像是做了一场英雄的梦,最后哭得稀里哗啦。
不过我觉得这些眼泪其实是为自己流的,我卖过早点、做过窗帘,现在终于在写字楼里工作了不用再风吹日晒,我没有像杨帆一样取得过那么大的成绩,但我看完电影突然很为自己感动和骄傲,所有受过的委屈都值得了(这个也不知道是什么艺术原理,也可能就是痛快哭一场的结果吧)希望大家都能通过电影感受到力量,就是那种明天不管多冷,我也要积极起床去迎接的力量!
运动真是生命里最美好的事!
这部片排片真的很少,起初我以为是不好看导致的,后来我找到个机会看了一下,发现挺不错的啊,起码很燃,主角们演技也是无可挑剔,要眼泪时就有眼泪,该有呐喊时就有呐喊,也是让我了解了速滑这个项目!运动员都特别不容易,一次冬奥一晃就四年,年纪也会随之增长,如果这次你因为一个小失误导致淘汰,那你又得等四年,得又训练四年才有机会,舆论和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况且不止是拿到铜牌银牌就成功,而是要实现零的突破,拿金牌!不容易不容易!向为国家争光的运动员致敬!
2.5 不功不过、不好不坏的典型。
我最喜欢的是后面两场比赛的场景刻画,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和2002年美国盐城冬奥会两场竞技,你跟着运动员杨帆、教练秦杉、领队、队友以及是观众的情绪在走。你会感到动容,杨帆在盐城冬奥会1500米短道速滑决赛受伤失利之后,咬着毛巾、忍着伤痛,跟秦杉一起把受伤肿胀的脚塞进冰鞋,选择继续在冰场上跟队友在赛场上为国家再拼一次的执念。到最后赢得了比赛,杨帆和吴海霞一起拿着五星红旗在赛场上滑行,王放放导演的镜头在现场观众以及远在中国的观众时,你能联想到前面运动员努力训练的场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作出的努力,中国人多么渴望这面金牌,感受到这面金牌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而感动落泪。谢谢《我心飞扬》剧组给我们带来中国人自己的体育电影。
举国体制下的体育片,也就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算是个报告文学式的电影。比赛场面拍得不错,孟美岐算是个惊喜,各种情绪都拿捏住了,跟夏雨的师徒对手戏也不落下风。整体还不错,最后沦落到这个地步,可惜了。
剧情推进节奏不拖沓,从电影开始就能融入其中,全程跟着电影一起哭,一起热血,一起紧张,一起激情,一起热泪盈眶,运动员的精气神和运动员的体育精神让我钦佩,电影中的特效镜头,比赛镜头,运动员怼脸特写真是好看
可惜了夏雨
喜多汇 整体中规中矩,没有大起大落的渲染,年代感倒是有一些(赛场背景广告也太多了点),孟美岐感觉还差些火候,应景地去看看倒也无妨。
这是我最投入看的一届冬奥了吧,短道速滑被濛主圈粉,去试了下双板才知道有多辛苦。看片前有点犹豫,因为演员表演肯定不如运动员竞技动作精彩,生怕电影是现实笨重的模仿,故而找了导演花絮看了下拍摄难度,多少有被王放放的信念打动。剧作有必要加强,孟美岐表情里显现出“争气”,师徒间追求技艺精进和精神传承的冲突和和解仅在台词层面不敢大动干戈。关于短道速滑团队策略以及韩国队为何如此令人生恨也是一种解答,泪点很低的我在屏息凝神时还是哭了。
为啥不排片啊 徐峥跟院线有矛盾但这体育局不支持一下吗冬奥热度多大啊我就为了想看滑冰😀
孟美岐的表演很卖力,表现还算及格。影片的问题不是出现在她那里,就像复杂的弯道超越技术必须是国外的教练一样,很多的中国电影拥有着不错的资源、不错的摄影和美术,最后却因为编导水平而被归类为烂片,该片正属这种,除了MTV般的拼凑画面就是剧情的矫揉造作,令人难以下咽。一边是妹妹跑到比赛现场非要姐姐中止比赛去看父亲,一边是母亲拿着收音机给父亲听着比赛实况,前提是一家三口来看姐姐的比赛,这里面的人物动机和逻辑如果编导想不明白的话还是别干这行了。
是一部及格的影片,剧本还是存在问题,所以很多情节过于drama,影响观感,但后面渐入佳境,演员的状态、包括影片的节奏都更顺畅了些,多次忍住不哭,但还是在最后破防。孟美岐还是很有可塑性的,就是发挥不太稳定,时而入戏、时而出戏,还是需要锤炼。问题还是很多,首先,剧本写的太一般,很多东西抓大放小才能突出重点,什么都想加进去势必会影响整体叙事;其次,选角有些超强人意,女主的妈妈实在不像一个东北劳动妇女,妹妹也不像一个倔强的小娃子,爸爸和金老师也都不想去评价了…;再者,主题曲跟剧情所处的年代有割裂感,声音一起我就跳戏了;化妆能用点心吗?爸爸住院临死之前那个特写我差点笑出声,脸上那点血是拿来开玩笑的吧,对于这样一个片子,处理的过于随便了些。总体说,作为一个竞技类的片子,这一波三折的经历,还是很有观赏性。
相当赞的一部电影。在北京冬奥会刚刚结束之后,奥运激情尚在的时候有幸看到了这部反应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努力拼搏的片子,真是让奥运激情重新燃起。金牌从来都不只是金牌本身,它承载着无数的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家属及国人的热情和期待。这些运动员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家人的期待,为了国家的荣誉努力,进取,拼搏,向上,值得所有人敬佩和感激,向他们致敬!
看得人热血沸腾,运动题材的影视作品来的再多一些吧!
杨扬的时代我还没有开始关注冬奥,但后开有看她做奥委会官员时的视频真的很美很自信。影片作为命题作文,还是合格的,基本没有太尬的地方。而且夏影帝和彩蛋一般的北展,非常加分,比如教练独自浇冰,在冬奥村吃饭感慨外国运动员的开心等等。每一个冬奥的突破背后都是多年常规赛事的积累,而业余观众如我们是基本只有看奥运场次的。如果将来在中国常规赛也能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那时大概我们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也会乐呵呵了!
萨日娜老师的演技是这里面最好的,把妈妈这个角色演的好真实。电影在插曲部分节奏很好,其他地方加快点节奏会更好。孟美岐的哭戏不错,裴魁山老师有很多小表情很有趣,饰演赵雪的那个演员长相和演技都还不错
反正,看的过程中几度跟着影片一起紧张激动兴奋,最后冲金夺冠的一刻我还流眼泪了,观影体验感还挺好,不由自主的会有种荣誉感在里面。虽然有些小地方会让人有点出戏,但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
及格是绝对没问题,还是扎实的,官方,挺姜文的拉大了各种声音,但是节奏感其实只靠比赛现场来带动,如果这样塑造,戏份持平的夏雨角色不够复杂,似乎没有起到教练作用(指战术,全然只靠运动员本人,但是整体挺和谐的,而且也安排在了冬奥档期,整体挺好
整体就是一部命题作文,没有多少亮点,中规中矩。流水账式的叙述了杨帆获得奥运冠军的一路心路历程。文戏稍有些拉胯,孟美岐看得出来已经很用心去演了,但还是感觉不太行,有些地方用力过猛,和夏雨的几场对戏感觉接不太住。不过几遍比赛还是挺精彩的,有直播看短道速滑比赛的感觉,身临其境,但是最后夺冠时慢镜头大特写有点过了,有些尴尬。总体来说,剧情还可以再打磨一下会更好吧。
故事本身中规中矩,孟美岐演技确实有提升,就是忽好忽一般,前方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