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是港奴。
港奴看武侠电视剧从来不看风景,因为风景不重要,他们也不看武打,因为武打不重要。
如果有必要,主演甚至无需符合原著描写,只要是香港人演的,一切就都够了。
所以在他们眼中,95版到处都是优点,多到数不胜数。
而06版,简直一无是处,侮辱了名著。
你看古乐天多帅,什么?
不会演戏?
NO! 人家那会儿刚从龙套配角升为主演,当然有一点点点点的拘谨喽,你看人家现在那演技才叫惊心动魄啊。
你看李若彤多倩,什么?
年纪太大了?
NO! 不大点行吗。
都当大男人的姑姑了,怎么可以看得小呢,有没有脑子。
你看人家风光多朴素,什么?
风景太差?
NO! 人家香港容易吗,又不是给你看风光片,用得着这么在意吗,懂不懂喧宾夺主!
你看人家打架多简练,什么?
武打不行?
NO! 金庸讲古墓派武学写的好像美人跳舞,你跳着舞打人试试,开什么国际玩笑,他也恁的会想了,真拍出来咋看!
你看人家多会讲故事,什吗?
拍的写实不浪漫?
NO! 你是不是看琼瑶片长大的?
浪你个头啊!
看懂了不就行了。
金庸武侠剧决不是琼瑶剧。
想浪漫,自个抱书YY去。
…………那我还能看什么!
伊索讲过一个寓言,赫耳墨斯来到人间,自以为被世人尊崇。
他跑到一家雕像店询问自己木像的价格,哪知雕像者说:这是买宙斯夫妻雕像的赠品。
在港奴的心中,金庸的这部《神雕》地位也不外如是。
不过是港剧的添头而已。
金庸写《神雕》孕育了港版《神雕》,港版《神雕》浇灌了一群港奴,港奴打起金庸的旗号,自称是铁杆的金庸迷。
这绝不能用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原理套用。
原著在他们手中,已然变成了砖头,港剧才是指挥棒,港剧指到哪,砖头就扔到哪,专挑离经叛道之人砸,在一旁看热闹的人只会在意被砸之人是否吐血,怎会留心用来打人的砖头。
他们信奉的经、道,通通都是港剧。
触动了他们神经的张纪中,即便不拍《神雕》,只要是弄港剧拍过的作品,一样被骂。
张纪中精益求精,花那么长的周期制作《神雕》被诬为吊人胃口,张纪中由衷赞叹自己拍的用心,做的努力,被指责为纯属炒作。
试问,难道要他站出来说,还是古乐天的好,大家才会以平常心去看这部作品吗。
他们大多都是说,不行不好,而不说该如何才能还行还好。
把这些一味谩骂的人斥之为港奴,虽然有些过分,但他们确实是为保港剧跑来挡驾,一定让张纪中生出敬畏心才好。
小至语气声调大至情节段落,无不潜心研究花费心力,只求好一通臭骂,或干脆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以此表明与众不同众人皆醉我独醒,末了还不忘记对港版表表忠心。
可谈到港剧却大笔一挥,得过且过,还说“满园春色关不住”要不就是“一朵梨花压海棠”。
有人嫌黄晓明演的太过了,觉得他演了这么多戏,还不如当年初出茅庐的古乐天。
有人说张纪中拍的浪漫的也太过了,让人鸡皮疙瘩掉满地,还不如去导琼瑶剧,跑这来玷污金庸!
有人开始YY刘亦菲的年纪也太小了,不像姑姑像侄女。
有网民竟口无遮拦,祭出“luanlun”二字,看没看过原著!
这种人要是在《神雕》书中有个角色,一定也是那指着杨过小龙女的鼻子骂大街的假卫道士。
还说张纪中侮辱了杨过小龙女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打着红旗反红旗,真是比书上的假卫道士还要可恶。
有人拿着风光说事,硬说张纪中在导风光片,一会儿说太奢华,一会儿又说浪费了人家的景致。
充满矛盾,又能自圆其说,真是比传教道士还要会诡辩。
有人更是刻薄起武打设计来,金庸如何写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港剧如何处理的。
金庸那样写叫天马行空,张纪中跟着那么拍,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不懂变通。
如果你没看过原著,我劝你把书看一遍再说;如果你没有看过95版是如何处理武打的,我可以告诉你。
以绝情谷公孙止与杨过小龙女杨过的玉女剑法PK为例。
小龙女三人在场中相斗,一干闲人在场边观战,偏偏这些都是评论家。
这个道,玉女剑法果然厉害,那个道,公孙止也不弱。
请注意,镜头极少给打架的人,大多数给了这群说书的。
等镜头转回来,架已经要打完了,导演完全得到了古龙写小说的真传。
难怪港剧被夸赞为老少皆宜。
有“暴力血腥”镜头一概转为剧中“说书人”口述,想不健康也难。
于是有人又说了,武打设计的像舞蹈也就罢了,我就是受不了人物飞来飞去看得眼晕。
地心引力的存在众所周知,可中国古代并不存在民国小说家杜撰出来的“江湖”也广为人知。
人们愿意将错就错是因为“江湖”乃一切武侠故事存在的基础。
张纪中拍的不是神话片,却同样是子乌虚有的东西。
金庸老先生也没在书里说,没有飞起来的可能。
80年的台湾武侠剧就已经人物满天飞,九十年代香港武侠继承其衣钵,继续开出飞天一派,不曾听到如此多的口诛笔伐,怎么现在张纪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幼稚了,可笑了?
到底这些金迷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对保有成见的人,你是很难让他们满意。
印度人就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说一个老汉和他的孙子赶着驮货的驴上集市叫卖,等把货品卖光了,老汉把孙子放到驴背上,准备回家。
旁人见了说,这孩子不懂敬老。
老汉一听,赶紧把孩子放下来,自己骑上,旁人就说,这老头恁的狠心,让小孩子走路。
老汉一听,赶紧把孩子抱上来。
等走了一程,又有路人说,这两人太残忍,居然两人骑着头瘦驴。
老汉只好和孩子一起下来,两人牵着驴走。
又有路人说,这两人真苯,有驴不骑。
老汉无奈的说,看来我们爷儿孙俩只有抬着驴走了。
港奴正是要让张纪中抬着“驴”走。
我自认不是港奴,所以自以为批评会比较客观,之所以现在要说这么多,只是为了撇清。
可是打算开骂的时候,我却有些犹豫了,骂管用吗?
于是我想把“夸”与“骂”结合在一起,免得有拥张派骂我港奴。
其实张版《神雕》就那么优秀,骂不得?
我说,骂的,简直就是该骂。
不骂,怎么对得起等待了两年之久的金庸迷。
不骂,怎么对得起为该剧辛苦了两年的工作者和那群可爱敬业的演员们呢。
我不曾看过《蝙蝠侠》,也没看过《哈利伯特》,所以对里面的原创音乐没有什么概念。
当这些曲子再次从《神雕》的画面中响起,丝毫不影响我的观赏情绪。
反倒是不停响起的《天龙》曲风,另我格外难受,总是思绪转移,偏偏这个断臂后的杨过太像箫峰。
从而想到,看过那些电影的观众,也会和我一个心情。
难道原创音乐就真得那么难吗。
小虫所作的《江湖笑》尽管词作的不及《沧海一生笑》文雅,意思也与《神雕》主题不贴,但不能否认,其曲调相当不错。
前奏之悠扬,曲风之古朴,为何不能在《神雕》中反复运用?
我们看到的是,这么好听的曲子,居然一次未在片中出现过,只是死气沉沉的在片尾的位子打着字幕淌了30遍(我只是看到DVD30集)。
简直是暴敛天物。
就算这首曲子不像我说的这么优秀,但也可以将它改为或吹箫或吹笛或弹琴或古筝甚至二胡,在片中使用。
放弃手里的精品曲子,醉心于花钱买版权的拿来主义,这是不是又走进了实用主义的误区。
当年杨佩佩将成龙《醉拳》的主题曲拿来,改头换面,俨然做出了好几首新曲。
同样奉行拿来主义,可人家好歹还进行二次创作,其新曲表现力甚至原作还要优秀。
早在《天龙》问世,就有不少人谏言重视原创音乐的问题,倘若在同一个地方掉沟里一次叫粗心,掉两次叫大意,那掉上三次呢,我总想,张纪中还要栽第三次。
做大事的人主意要坚定,看张纪中导的那十来集《三国演义》,就知道他比前面那几位导演主意多。
金庸剧以前在大陆不是没人搞过,只是人们一门心思认定大陆武侠永远比不上港台,向来不被重视。
张纪中敢为天下先,率先“炒作”,从一元钱的神话到师从“超女”海选龙女之声,没有一样不被诟病。
可在港台再也交不出优秀武侠作品的今天,大陆武侠剧起来了,腾飞了,受人重视了。
看到港台明星纷纷跑到大陆来拍武侠剧,如此繁荣景象难道没有张纪中的功劳?
他已经够狂的,当然还可以再狂些,他绝对有这个资本。
但既然决心制作绝对的精品,就不能把自己说过的豪言当成空话,是不是应该冷静看看自己作品的不足。
张纪中删原著剧情的主要理由无非是戏剧冲突不够;这部分剧情主角没什么事情等等。
他怎么不想想,花开的好看当有绿叶的功劳。
一束光秃秃的花怎比的上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好看。
张纪中为了使小龙女尽早出场,小杨过的戏宁可不拍,拍了的宁可剪掉;孙婆婆早死早投胎……生怕这些与主角没什么事的闲人抢去小龙女的光彩。
如此精简剧情,OK,没有问题,如果能把人物树立起来的话,一切都不成问题。
可我们看到的有多少人讨厌小杨过这个角色。
这是演员的过失吗?
杨过亮相时候只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左手提着一只公鸡,口中唱着俚曲,跳跳跃跃的过来”见到李莫愁和郭芙,笑道:“啧啧,大美人好美貌,小美人也挺秀气” ,一脸“贼兮兮,说话油腔滑调”。
就是他长大了,见到漂亮的女生,也喜欢挑逗挑逗。
我不明白了,小叮当演的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人性本恶,杨过从小没了父母,他没人管教,于是偷鸡摸狗,吃人豆腐无可厚非,小叮当真实再现小杨过的本来面貌,为何这么多人看了不舒服。
英雄不问出处。
难道过去那种文革似的成长观还是那么的根深蒂固吗。
可笑的是,张纪中为了分担指责的压力,也跟那些有偏见的人一同指摘小叮当的形象和演技。
如果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那就是他把杨过演的有些正了,只是淘气,痞子气不浓。
但这是小叮当的错吗。
张纪中把小杨过的戏删掉了十之七八,小叮当只能在巴掌大的地方跳独舞,想让他把杨过表现的活灵活现,又舍不得像拍摄小龙女那样给风光给风景给灯光给鼓风用上吃奶的劲儿,难度也太大了。
给一个小演员定下这么高的目标,还不给技术画面故事情节配合,全当一个三流角色处理,回头一句公道话不说,让那么一个小孩子情何以堪。
大量删减北丐与杨过及义父的华山的情节,同其风光处理一同被人唾弃。
有人专门拿出《连城决》中的雪山之战来做对比,说明张纪中在“糊弄”观众,玩技术,舍本逐末。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不可能让一个六七岁的儿童去和三十多岁的壮汉去打拳击,因为没有可看性。
雪山情节在《连城决》中是绝对重要的情节,尽管全局缓慢,但单单雪山一节,足以媲美张纪中的新《神雕》。
在《神雕》书中,华山的故事真是可有可无的情节,金庸太会讲故事,所以写的比较精彩而已。
张纪中把这一段删节处理,根本就没当成重点,这样还要拉着队伍上雪山拍摄,也太浪费人力精力和时间了。
首先看华山这节在故事中的地位。
我们知道金庸一开始是在报纸上连载的,因此他逮到一个有趣的情节,没有道理不写清楚。
杨过的性格是这时候养成的吗。
杨过的武功是这时候大进的吗。
杨过在此处学到了一些西毒的武功,可能他的蛤蟆功也精进不少。
可他何以将之弃置不用,即便是在与郭靖深陷重围,也不肯用这套与降龙十八掌齐名技压一方的盖世神功来救命。
试想,杨过学这套武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很小就没了双亲的他,在刚刚体会到郭伯伯的疼惜之时,却因为“蛤蟆功”被赶出桃花岛,带到重阳宫受苦,但也因为此,终于与未来的妻子相遇。
第二次学蛤蟆功,害的师傅被甄志丙(尹志平)诱奸,小龙女愤而离开杨过,引出后来多少风波,但也因为此,两人才真正走到一起。
这门蛤蟆功带给杨过太多的爱与痛,两次伤害他,又两次补偿他。
这一切都足够使杨过宁可自创黯然消魂掌也要将这蛤蟆功束之高阁,不复使用。
一门在《射雕》中人人馋涎的武学,到《神雕》中却成了鸡肋武功,这多少有些讽刺。
而打狗棒法在杨过的手中境遇也不比蛤蟆功强上多少。
杨过在陆家庄比武大会上作秀似的用过一次,在欺骗大小武的时候半真半假用过一次,两次使用两次失败,都没有达到目的,还是要用其他的武学解决问题。
可见打狗棒法的功效还不及蛤蟆功“毁誉参半”。
对杨过而言,这套武学无用至极。
所以说,杨过在华山之上体会到的武学对他日后行走江湖没有多大裨益,这与《连城决》有本质不同。
杨过守信重诺的性格既不是这时候养成的,更不是这时候初次体现。
删掉了杨过幼年时的故事,为民族团结删掉了藏边五丑,两位盖世高人丧失了与杨过以外剧中人的互动,如此弱化情节的处理,又有什么理由要大费周张去雪山拍雪景。
一部优秀的电影尚且不能做到每个镜头都是经典,更何况只是一部电视剧。
拿着不合情理的标准去要求张纪中,正像张纪中事后拿观众的标准去要求小叮当一样,即无聊又无谓。
有人自诩不是港奴(比如说我),就有了指指点点的权利。
大书特书张纪中对陆无双程英不公。
总是说编剧对陆无双这个角色理解有偏差,殊不知有偏差的是自己。
陆无双是个性格刁钻的女孩,不讲理,甚至心狠手辣。
这与她幼年的境遇、师从李莫愁、身有残疾都有莫大的关系。
在她知道杨过一心找姑姑时多少还有些不满,那时她还不了解他们真正的关系。
这么一个女孩我不以为她可以平静接受杨过只爱他姑姑的事实而不起嫉妒报复之心。
别忘了以前杨过是如何与她调笑的。
编剧把陆无双编排的像是个可爱的野蛮女友,脑筋迟钝行为有些可笑,相当程度的有别于原著的形象,一切只为了合理。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是原著的一个败笔,是个让人发笑的情节。
从原著中你寻找不到程英是如何爱上杨过的情节。
杨过与陆无双在一起胡搅蛮缠、怀抱完颜萍亲眼、在酒馆强吻洪凌波,这些都是在程英眼皮底下发生的事情,可她还一门心思认定杨过是君子。
好一个男不坏,女不爱,可“这么乱七八糟,又是什么狗屁君子”?
于是编剧开始大刀阔斧,删完陆姑娘删完颜萍,删光再删程姑娘,之后看着公孙绿萼也不对劲了。
杨过的女人删的七荤八素,我们惊奇的发现杨过的形象比同期书中的成熟了不少。
如此迅速的转变,使得人们更多的把指责的矛头投向演的不像杨过(电视剧里的杨过)的小叮当。
然后张纪中再来个推波助澜,偷梁换柱得逞了。
编剧既然要让杨过形象区别于原著,为什么不在杨过还小的时候动手。
小杨过就照本宣科,换个演员就另起炉灶,产生的感官偏差,让一个小演员一力承担,舆情舆理都太讲不过去了。
这部戏中的杨过前期看着像极了段誉,断臂后又像萧峰,但我不认为是黄晓明的表演出了问题,应该是编剧的责任。
张纪中的金庸剧真是越来越商业化。
其实想想也对,本来原著就是通俗艺术,不及《红楼梦》那样高雅。
就像徐克拍的《东方不败》,人还是那些人,各各有血有肉个性饱满,可已经不再是原著中的样子了。
张纪中虽然拍的好看,画面爽武打酷,剪切却是狗屁不通,好好一部作品被打了六折,人物面目模糊不说,杨过更是明褒暗贬,惨到要给小龙女当陪衬,就前30集来说,拍得好像是《小龙女传奇》。
对于那些热衷于读书的金庸迷来说,这部作品应该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模样。
而对于没有读过书本,或是对书一知半解的观众,这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武侠巨献。
我被画面上一处处硬伤折腾得难过,又听到吹捧张版新《神雕》“武侠新高峰”等惊世骇俗之语,终于忍不住吐了。
此时才醒悟,耍大刀的编剧并非是我想象的那么高明,否则该剧也不会伤痕累累;而耍笔杆的诸位“领袖”FANS决计超乎我的想象,否则也不会说出如此有意境有深度的话。
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却无端在里面放些小小石子,使人不能放心大嚼,颇为愤慨,颇为遗憾!
之前看到很多人在讨论,说哪部神雕侠侣比较经典,很多网友说是古天乐和李若彤那个版本,不过很遗憾,我并没有看过那个版本的神雕侠侣。
而这一部神雕侠侣才是我看的第一部,也算是我觉得很经典的一部武侠类作品了。
说实话,那时候的刘亦菲饰演的小龙女清冷、灵动而又仙气飘飘,在我看来就像是小龙女从书中走出来了一般。
只是我的确也不太接受黄晓明饰演的杨过,因为和小龙女比起来,这个杨过太沧桑了,如果说十六年的孤独等待导致了杨过的沧桑还可以理解,那么十六年前初长成的杨过真的看着很难过。
相信很难有人喜欢郭芙,神雕这部书里,即使是坏人也有让人同情的一面。
例如李莫愁,用情至深且在遇险时居然想到的是郭襄。
金轮法王一生武义不凡却没有传人。
欧阳锋虽坏却一心一意对杨过好。
唯一一个毫无可取之处的,莫过于郭芙了。
这个女人空有一副好样貌,继承了她娘的尖酸以及她爹的迟钝,实在是平庸之极。
家里人个个不凡偏偏她武功不好学不到精要,又喜欢到处惹事,一出事儿就恬不知耻的扛出爹妈的名头吓唬人。
且不知恩图报反而动不动一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牙尖却有反应迟钝,想逞口舌之快却处处吃人哑巴亏,常常被人骂过好半天才反应过来。
虽然嫁了一个如意君,却在若干年后醒悟原来自己其实也是喜欢杨过的,这样一来他夫妇二人纵然是举案齐眉也只能叹美中不足了。
这郭芙实在是太可恶了,不过却也凄惨。
她处处讨人嫌不说,更有一个人见人爱的妹子衬托更加不堪,这郭襄继承她妈的俊俏聪明和她爹的宅心仁厚,比郭芙不知道好多少。
再说英雄大会上他的耶律哥哥虽然赢了,风头却被杨过盖完了,杨过虽未与耶律交手,不过两人的差距之大,可见连交手的必要也没了。
且一个堂堂的英雄会,远远不及郭襄的生日,可见她福气之好,远远将她那个不争气没人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草包姐姐甩在后面了。
可见郭襄的存在很大意义上是为了为众人收拾郭芙,但这个收拾就叫郭芙怎一个惨字了得,想郭芙之可恶,砍了杨过右臂还不知悔,还小龙女中毒,害他夫妇二人不得相聚,杨过这一生的悲剧可以说大多数都是那个草包女人造成的,这些罪过不是一个死就可以解决的,想来众读者看到她也是胸中一口恶气堵的厉害,就是死千遍万遍也是消不得的。
而金庸却用一个处处比她妙的郭襄把她羞辱的人人欲拍手称快,到最后更让她受杨过天大的恩惠甚至下跪,想来这比杀了她更叫人顺畅,在她以后继续平庸的人生中,想来醒悟到自己真实情感的她也好过不到哪去,大概会因相思而郁郁寡欢,且她这种上不得大场面的平庸之辈也很难立足江湖,以后的人生可见一般。
这就是惹得众怒的下场,可见,神雕中,最悲惨的,莫过于郭芙了。
连作者都讨厌你了,落得个比死还痛苦的下场,却没人同情,只有人拍手叹曰:快哉!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人生若只如初见,不见杨过终身误风陵渡,十六岁的郭襄,初涉江湖,听闻传奇神雕侠,跟着西山一窟鬼,跑去相见。
终于在分别之前,杨过送给了郭襄三根金针,代表三个愿望。
和郭芙的娇纵任性相比,感觉郭襄更像黄蓉一些,不然怎么会成为小东邪呢。
没有丝毫戾气,又豪放善良,跟叫花子饮酒,听艺人讲神雕侠,不害怕西山一窟鬼永远想着怎么去救人,相信很少会有人不喜欢她。
虽然整个故事快要结束才出场,却是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当然,也道出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无奈。
所以在最后见到小龙女的时候说“龙姐姐你真美,这世上当真也只有你能配得上我大哥哥”。
也只有杨过,真的懂“小妹妹这么说,心里也便是这么想的”。
三根金针,当场,郭襄便说了两个愿望,要看看杨过的真面目,让杨过陪她过生日。
摘下面具那一刹那,郭襄,该有多痴。
从此,一生寻找杨过,一生未找到杨过,终创立峨眉派,徒弟也用风陵渡口为名字。
郭襄何其聪明,是真的找不到杨过吗?
不知道张纪中先生,您这电视剧是在拍杂技、舞蹈表演的细节动作解析片呢,还是在完完整整的讲一个经典故事?
韩剧细节不韩剧细节;TVB讲故事不讲故事;真是不知所谓,连看下去打发时间都受不了。
一:【科学的主体是知识系统,迷信的主体是信仰系统】 科学具有普遍性,迷信也具有普遍性!
对于一部作品,有科学的评价,也有迷信的评价。
科学的评价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哲学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要知道梨子甜不甜,你就必须亲自去尝尝。
还有决定一项事物的性质取决于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部作品好与坏,就取决于这部作品有没有一个深刻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说有没有灵魂。
如果要鉴定一部作品离完美究竟有多远,那就要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把这部作品方方面面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个部分跟每一个环节的组合是不是最优化进行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分析!
迷信跟科学不一样,迷信就是“迷而信之”而且还“深信不疑”,它的“深信不疑”不是取决于有科学的根据的基础上,不是取决于实事求是的证据的基础之上。
而是取决于一种信仰,就是众人的看法、评价。
把一部作品之外的众人的评价与看法作为评判一部作品成功与失败的根据与理由。
迷信的人这样表现的: 问:香港的武侠剧怎样?
答:经典 问:为什么经典?
答:因为是“人民群众”公认的经典。
问:张纪中的武侠剧怎样?
答:垃圾 问:为什么垃圾?
答:因为是“人民群众”公认的垃圾?
一部完成了作品是客观的,它不会随着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人们对它的评价不能为它增一色或者减一分。
一部作品的好坏性质不会随着人们的主观评价为转移。
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不能作为判断这部作品性质好坏的根据。
所以要崇尚客观科学,破除主观迷信!
二:【科学理论只有自洽性和相容性,迷信中的歪理常常自相矛盾、盲目排他】 自洽性是指一个理论内部各命题之间的无矛盾性,相容性是指某个理论中的命题 与这个理论之外的相关背景理论之间的无矛盾性。
一部作品,就拿武侠剧来说,剧情、演技跟风景、特技没有矛盾性,多了风景特技并不会表示少了剧情跟演技。
反而对剧情演技起到衬托催化的作用。
迷信的制造者们常常歪曲地把不同领域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随意加以拼凑,以掩益其大量的、明显的逻辑矛盾。
他们认为:多了风景和特技就少了剧情和演技!
认为风景和特技跟剧情和演技是水火不容有你无我。
因此得出一个怪论:风景和特技越少就表示剧情和演技就越好!
所以,一看到有风景和特技,就看也不看剧情和演技就盲目排他:“不是武侠片,而是风景片,特技片,我们看的是武侠片。
” 三:【科学命题具有可检验性,迷信中的命题则尽量逃避检验】 张纪中的武侠剧从开始拍到播出来以后一直都受到观众的检验。
有些检验出来的结果是精品,有些检验出来的结果是垃圾。
检验出精品结果的人并没有否认其中的不足缺陷错误,但他们更能看到其中关键的亮点。
抓住了决定着一部作品成败的主要矛盾。
检验出垃圾结果的人并没有承认其中的做得对做得好的地方,他们是视而不见。
并以一些皮毛的无关紧要的不足缺陷错误甚至是欲加之罪的观点把优点充当缺点来作为评判张纪中武侠剧垃圾的根据。
轮到检验港剧的“经典”时,港迷们却千方百计地找理由尽量逃避检验。
例如: “对一部二十几年前的片子这么地挑剔,还有良心吗?
” “那时香港还没回归,不能到内地取景,资源有限....” “那时的条件‘艰苦’,制作水平哪有现在这么高啊....” 一方面,港迷们说香港武侠剧的“经典是永恒的”,另一方面却处处逃避人们的检验,既然是“永恒的经典”,哪又何惧永恒的检验呢!
港迷真的把港剧当成了“免检产品”了。
所以说,迷信中的歪理常常自相矛盾的。
牛顿力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从一出来到现在一直都在接受着人们的检验。
这种检验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永恒的经典与永恒的检验并存!
四:【科学承认自己犯错误,迷信从不承认自己犯错误】 张纪中及其追随者会承认自己犯错误,并因为涉嫌破坏九寨沟而道歉。
而港迷绝对不会承认港剧所犯的错误,更不会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
港迷们认为香港的武侠剧是完美的,是无可挑剔的。
小龙女是为李若彤度身定做的,翁美玲超越原著的黄蓉,理由是:她会画水彩画,而原著里面的黄蓉不会。
(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十六世纪德国画家丢勒画的《一大块草皮》) 所以体现港迷的主义:世界上没有错误,只有承认错误的错误!
五:【总结】 科学是理性的产物,迷信是放弃理性、迷而信之。
迷信的人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欣赏能力。
附和盲从是他们的表现。
如果不崇尚科学,破除对香港武侠剧“经典”的迷信!
必然会导致更多的人附和盲从,尤其是一些小孩子。
在我的观察,网上有不少都是十几岁的反张的孩子。
他们代表的是未来,而他们喜欢的香港武侠剧却是很久以前的过去。
比他们出生还早的过去,永远都是过去,而他们面对的是将来。
思想却活在过去的年代中去。
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科学是面向未来的,迷信是对过去的崇拜。
科学是未来的主人,迷信是过去的奴才。
因此,请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在毁人不倦的功力上,如果说谁能和大胡子一较高下,那么就只有刚拍完《青楼梦》的李导能勉强入选。
李导的《青楼梦》在服装,道具,场景,演员等合力摧毁下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不是恐怖片胜似恐怖片的奇葩剧。
肥胖版的林带鱼,瘦猴的薛宝钗,尖嘴猴腮的贾宝玉,能够所有人演的都不像原著,这也是一种功力啊!
比起大胡子,李导还算厚道的,毕竟她也只毁了一步《红楼梦》而已--虽然人家是四大名著。
而这位大胡子不仅是毁四大名著,人家已经把金庸名著毁的无边无际了。
猥琐版的《韦小宝》,人猿泰山版的《倚天屠龙记》,二愣子版的《笑傲江湖》,疯疯癫癫版的《神雕侠侣》--真想问句大胡子,你有想过金庸的心情吗?
你有想过杨过的心情吗?
你有相过观众的心情吗?
看到这么多名著被大胡子一遍一遍的轮奸,观众的心都在滴血啊!
人物脸谱化,只有形而无神是大胡子作品的硬伤。
冰雪聪明、容颜绝世、生性冷漠、不谙世事的小龙女在大胡子手下变成了智商低,情商无的花瓶角色,除了会说“过儿,我们怎么这么”就没别的台词了。
而孤傲狂放,叛逆机智,感情丰富的杨过直接化身为只会大呼小叫的二傻子,伴随那一头风中凌乱的发型,连犀利哥都不敢直视。
当然,这部神剧比起奇葩的《青楼梦》,段数还是高了那么一点。
大胡子所有的剧中,剧情永远都是短板。
可能这和他出身摄影师有关--画面唯美度超过剧情精彩度。
所以我不靠谱的猜测为什么大胡子只敢选名著来毁--人家有好剧情,能经得起操(不好意思爆粗口了)!
“一见杨过误终身”,私以为最能体现这句话精华的只有古天乐版的杨过。
作为男版玛丽苏,古天乐的杨过确实有资格红颜遍天下,而黄晓明版的,啧啧,我都不忍心,一群好好的大姑娘怎么就被一疯子迷的三魂五道,忘了亲娘是谁。
整天只知道装疯卖傻,除了傻笑只有傻笑的二傻子,我真不好意思叫他杨过,这样的过儿也只有白痴般的姑姑配得上吧。
作为大胡子的一力作,《神雕侠侣》不能避免的特色就是--无处不在的鼓风机和灯光。
曾经有网友评论说“张纪中真的很爱鼓风机,不知道每部张版金庸剧是不是都有鼓风机品牌赞助”。
有没鼓风机品牌赞助我们不得知,不过鼓风机绝对是大胡子作品中不的缺少的工作人员之一,没有它就不能开机。
而作为大胡子的男主角,如果没有一个披头散发的形象简直就不能成为男主角,不披头散发,鼓风机怎么吹出长发飘飘的飘逸感,没有飘逸感怎么魅惑众生。
so。
要论毁人不倦,大胡子以一身舍我其谁的傲气毅然登顶。
ps:这部剧唯一让我喜欢的就是新疆的美景了,无论如何他还是拍出了新疆风景的唯美,新疆旅游部得给大胡子颁发个最佳广告奖。
只写郭襄,只爱郭襄风陵渡口,英雄大会,绝情谷底,襄阳沙场,华山峰前。
这个在后面几集才出现的女子,却占居了太多人的心 那是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所有人被困在渡口,郭襄第一次出来行走江湖,听着那些陌生的人讲着热血的江湖事,神雕大侠,这个名字第一次印在姑娘的心里,有比爹爹厉害的人物?
当时是羡慕郭襄的,毕竟谁能在十六岁的花季年龄遇上这样的美丽?
她见到了心中的大英雄,一枚金针换下一个愿望,第一个:面具后是怎样的一张:“郭襄眼前登时现出一张清癯俊秀的脸孔,剑眉入鬓,凤眼横威.....”好一个英俊不凡的男人,好一个大侠的风范,于是郭襄的一颗心有了牵挂之所。
英雄大会上,前面大英雄宴,郭襄的房间里小英雄宴,各路难得一见的英雄为之个小寿星祝寿,连郭靖夫妻都觉得不可思议,看在谁的面子上?
神雕大侠。
一步一步,郭襄越来越急着等待她的大哥哥的出现。
到了晚上的烟花点燃时,小姑娘的脸被照得亮亮的,而心底的那份激动是无法形容的。
可惜终究是晚来了一步,大哥哥已经有了龙姐姐,而且两个人你侬我侬刚刚从十六年分离的痛苦中走出来,谁能考虑一个小姑娘的感受呢。
所以,在绝情谷底,郭襄毫不犹豫的跟杨过跳了下去,那一跳,足以让杨过感动到对生命的重视。
又是一枚金针,求杨过活过。
杨过也不曾想过,他当时和李莫愁用豹子奶喂的这个小姑娘,今天会为他给她的承诺反来求他。
在郭襄面前,大男人显得如此脆弱。
蒙古大军,战火连天,襄阳受困,失城在既。
敌人的小技俩终于激怒了杨过。
这也许是最令郭襄欣慰的,杨过终于还是来救她。
想这世上,除了小龙女,也只有她郭襄中以让这个大侠爱惜到胜过自己的生命。
但郭襄到底是郭襄,不是郭芙的狭隘,于是有了成全,眼泪往肚子里咽,她是小东邪,和她的外公一样骄傲。
她的感情注定没有结果。
她,宁可青灯古佛长伴一生,峨眉山下起雪了,郭襄心里是否还想起当年的风陵渡口?
想起当年的绝情谷底?
想起当年的襄阳战场?
于是峨眉祖师传衣钵的弟子叫做“风陵师太”,她自创的掌法中招数叫“黑沼灵狐”。
一见杨过误终生,郭襄把自己定格在十六岁了,也许唯有雪花才能寄托她绵绵的思念之情。
芳心可可,问君知否?
当年看神雕,被小龙女美得不要不要的。
刘亦菲的颜在神雕里边更好看了,整部电视剧画面都很美,九寨沟的风景那是没话说的,印象最深的是小龙女踩着白纱出场的时候,很仙,郭襄出场的时候很灵,这也是很多人对杨幂有好感的一个原因吧,虽然黄晓明的一头黄毛让我有点难接受,不过整体还是好的。
两个人打戏就跟跳舞一样唯美。
老版的也很好看,但毕竟那时候我太小,对神雕的印象还是这一版的!
大概从这部剧开始刘亦菲就有了天仙的称呼?
真是满足了很多小说里女主的想象,可惜她现在不怎么演电视剧了。
昨天开始看碟了。
看了三集。
今儿要不跟这儿骂骂,晚上又得睡不好了。
对于金庸剧我没有办法,基本是出了就老老实实地看,除了台湾版的,实在受不了那口音。
因为看金庸剧的主要功用在我而言是复习原著,所以一般我都能忍受,央视版的,我也一直都看了,宽容度也绝对比身边的朋友大,虽然李小哥连着毁了两部,但我觉得《天龙八部》还是不错di,毕竟周晓文比那些只干电视剧的强些。
可是周晓文跟张纪中掰了,张纪中拍了几部之后,不明白怎么着自信心就膨胀了,可能是《天龙八部》的好评让他夸大了自己的重要性吧,所以就觉着自己也能把这事给办了,于是就扶持了一个傀儡导演,垂帘听政搞起《神雕》来了。
这个傀儡导演赵箭更可怕,武术指导出身,我们都知道咱们这边从小练武术的小孩,他们认识的字是比较有限的。
赵箭导演导的文戏,分明是有人念剧本给他听,然后他再导,抓不到每段的重点,是他导演风格独树一帜的地方。
他背后的那个圣母皇太后张某人,认识的字也不多,急于贡献,就跑去后面唱片尾曲,还拉了周华健小虫等来助拳,靠人多想蒙混过去,可惜啊可惜,就那么一张嘴,唯一跑调的一句就出来了,在一大堆调儿准的人当中,那么明显啊那么刺耳。
短短三集,赵箭和张纪中疯狂窜改金庸原著,犯下的罪行已经到了罄竹难书的程度:1,把电视剧拍成了电子游戏。
开场陆展元家连环境竟然全部是3D做的,水准还是剑侠情缘那个年代的。
2,李莫愁是魔术师,绝招是手指打火机。
3,童年杨过是个小胖子,而且讨厌程度属于赵志敬打死他都不冤枉的那种。
4,跟欧阳峰学蛤蟆功以及在桃花岛受黄蓉虐待的情节全部略过,只靠和郭靖的几句对话就算交待过了?!?
这么重要的关节,我看你往后拍怎么圆回来?
5,郭靖居然找了个尖嘴猴腮来演,中国人死绝了吗?
6,所有打斗场面都变成了喜剧场面,及其不严肃,尤以小龙女的极其疑似蜘蛛精武功为甚。
7,小龙女家前门是雁荡山,后门是九寨沟,空间感完全错乱。
8,重要人物尹志平莫名其妙被改名为甑志丙。
9,小龙女看过《九周半》,杨过还是个孩子就老拿绸子水袖蒙其脸跟他大玩情趣游戏。
10,黄小明一出场就从水里蹿上来,表情之白痴令人直想一脚再给丫踹回去……都别劝我,我今儿还接着看,就当玩抓坏蛋吧~~
给刘亦菲的小龙女三颗星星!
不错啊 我喜欢杨幂的郭襄
她踏月而来,是我对美的最初认知!打戏好飒!
小龍女劉亦菲非常清秀美麗,但總覺得她是個小女孩,沒有了小龍女的冷漠,而且和黃曉明飾演的楊過不相襯,看起來像兄妹多一點,無法將他們聯想成楊過和小龍女。整套電視劇太著重特技效果和風景,人物在打鬥時都是飛來飛去的,中間夾雜慢鏡,令我看得有點眼花,風景很美但像看風景片,劇情反而不突出
这部剧里的刘亦菲真的是我的白月光,太仙了!黄晓明现在看起来有点装逼,不过那时觉得还蛮帅的。以前的剧真是好看!
因为杨臭脚
不功不过,教主的扮相确实不占优势,相比李亚鹏更不会藏拙。
张纪中的武侠剧场景都还不错,打78分。
很经典,小龙女简直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女子,自带仙气。当年演这部电视剧的人很多都红了,说明这部电视剧还是不错的。
一星给刘亦菲的神颜,小龙女出场那一段确实惊艳。但是黄晓明实在太油腻了,而且好老,人物设定应该是姑姑更大,根本不是杨过
杨幂的脸没整容时也很好看啊!刘亦菲好看!
有点过分看重特效,反而在人物描绘上稍微弱了一点,但是光看着小龙女的颜值也就行了。
主题曲大爱,刘亦菲真是美美的,其他的就一般了。
刘亦菲不适合演小龙女,黄晓明比较尴尬...
不想一星的
补标,看过的第一部《神雕侠侣》,先入为主肯定是心中最好的一版,刘亦菲的小龙女也可以说是最好的
小时候很喜欢看这类型的电视剧,刘亦菲的小龙女,杨幂的郭襄,黄晓明的杨过,这部估计是很多90后心里的经典吧。
其实,内地没有人比刘亦菲的颜更适合小龙女了。她往那里一站,便已经是那个遗世独立的仙子。其实,她比李若彤更符合那个形象,只是输给了回忆这个东西。
补标...
众多《神雕侠侣》版本里最糟糕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