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线很简单,就是一个少年抗争与追求自由的故事。
故事里的少年是不幸的,因为一件青春期少年都会做的事情而被扔进那个满是约束和暴力的感化院,少年所谓的过错不过是他继父和母亲抛弃他,摆脱他这个拖油瓶的借口罢了。
他唯一的亲人,他的母亲口口声声说着爱他,会在圣诞那天接他回家,可是也不过在那天送了几个小蛋糕罢了。
最后他被母亲和继父骗回感化院,他追着车子,那时肯定是绝望的。
一个被自己唯一亲人抛弃的少年,他已经没有了家,对他而言,呆在感化院还是那个有母亲在的房子都是一样的。
我不知道那个感化院是什么样的存在,它的设立是否合法,他就像一个专门囚禁被家庭抛弃的孩子的牢笼,防止他们回家妨碍父母生活。
感化院的少年们并不是完全的好孩子,他们也冲动,会用暴力,但是造成他们这样的罪魁祸首不也正是那些随意将他们抛弃的父母吗
一开始我的评分是3星,因为这部电影看完让我感觉很糟,他没有让我热泪盈眶,没有让我激动得踱步,没有让我感受到一股电流充满全身。
但是后来我意识到,决定一部影片伟大与否的不是它是否能够引起观影者的情感共鸣,而是它画面剧情音乐的设计是否勾勒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所以我给了5星全片给人一种压抑拧巴的气氛。
焊工老大哥的残暴行径和受到的报复,沃夫冈勇敢的斗争精神和屈服于现实的无奈,包括老大女儿在内的年轻人的天性和强权的激烈对抗。
感化院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但是被送去感化院的年轻人单调痛苦的生活贯彻整个影片。
让人感叹的是,感化院的老大竟然也是在感化院的剥削体制下生活了25年的人。
就沃夫冈而言,他在反抗权威反抗传统后逃离了感化院,却又被最爱的母亲亲手送了回去,5年后成为了体制中的人。
他们两个人都深受体制的剥削,但是最后又回到体制里去剥削其他人。
果真对付反抗者最好的方法是将他们编入体制中。
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残暴的掌权者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不是沃夫冈最爱的母亲,沃夫冈的精神支柱最终放弃了他,将他重新推向了绝望,也不是一群厌恶着体制却又支持着体制的悲哀的人,而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沃夫冈的继父去世,绝望的沃夫冈终于能够回到日思夜想的家时,却带着对美好的过去的回忆拿走了几块象征母亲的爱的巧克力蛋糕,愤然离开了这个背叛了自己的家。
经历了背叛之后,他再也做不到和母亲坐在一张餐桌前,沐浴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品尝他最爱吃的巧克力蛋糕,他必须用拳头砸向曾经无话不谈的发小,永远的抛下充满幸福的回忆的这个小镇,坐上飞驰而来的列车,看着依旧井然有序运行着的感化院体制,在自由的阳光下吹着无言的风。
那是面对顽固的体制的无力感,那是在为了自由赌下一切之后却又孑然一身的孤独感,终于争取到个人自由却又没有改变世界分毫的惆怅感。
影片结束之后有一段字幕,这个从1945年开始在德国大大小小的地区建设的感化院,直到2010年才给予了适当的赔偿。
真正可怕的不是暴力和强权给受害者带去的折磨,而是失去了反抗暴力的动力而深陷于地狱的麻木。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一直感觉不舒服很压抑,看完后我在想谁是里面最坏的人,继父?
还是是布罗克曼院长?
维尔德?
克拉普?。。。。。。
谁都有错,但是置身其中,恐怕谁都不会觉得自己有错。
继父觉得孩子叛逆,不服从管教,简单粗暴的一顿打,再接着扔进感化院不闻不问,甚至得知孩子受虐待也一走了之。
对待屡次跟自己作对且没有感情的人,你我会有多大包容心?
会不会有人觉得院长是虚伪的“好人”,一开始并不暴力甚至和蔼可亲,但是对感化院里孩子管教的方式和对犯错的孩子虐待让人触目惊心。
有两次拥抱,一次是沃尔夫戈被打的奄奄一息的时候,一次是救出被活埋的沃尔夫戈的 时候,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他只是像改变这些孩子,只是用的方式方法太过粗暴。
维尔德很恶心粗暴的一个人,一面殴打侮辱孩子,甚至活埋沃尔夫戈,一面对因偷菜园被院长教训的沃尔夫戈同情、不理解,对安东的 自杀感到惶恐不安,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只是一个胆小的无脑执行者。
克拉普和后来的管理员都是无脑执行者,也许他们还有良知,但并不被允许。
那错在哪里?
是制度!
感化院里有一个制度,犯了错的人的会导致所有孩子都跟着受罚,犯错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制度本身是为了让人害怕无法面对的结果而预防、阻止犯错,但随之而来的不是感化和教育,而是辱骂和拳脚,它在所有孩子心中种植了仇恨和对立。
仇恨和对立是这个制度下可怕的后遗症,以至于沃尔夫戈回家后都会下意识的攻击自己的朋友。
在沃尔夫戈去之前一切如旧,所有人都习惯了这样的制度,甚至为它开解,那个同性恋小男孩给维尔德和克拉普祈祷,孩子头也劝沃尔夫戈安心顺命。
制度带给人思想上的桎梏,让人觉得一切理所当然,甚至去感谢欺凌你的人。
我想当时整个社会都不会觉得这样的制度有什么问题。
sometimes,i feel like a motherless childsometimes,i feel like a motherless childfreedom,freedom,freedom,freedom所有孩子对于自由是向往的,只是他们已经认可了这种制度变得听天由命,沃尔夫戈的勇敢唤起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沃尔夫戈解救了他们,可是谁来解救沃尔夫戈,制度下的沃尔夫戈也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甚至顺应制度。
有的人想借制度解决问题,有的人想在制度下靠自己解决问题,有人在制度下有恃无恐,有人在制度下安心顺命。
制度错了,基于制度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是错的。
说点题外话,对主人公沃尔夫戈来说,相比在感化院受到的虐待,伤害最深的恐怕是自己母亲的抛弃与背叛,以至于可以回家的时候却独自坐上火车走了,他已经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自己的母亲,拿的一块蛋糕我想是对从前的温情的怀念。
被自己最在乎的人抛弃与背叛,那种无以言表的疼痛与压抑,会是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的伤。
谁都不知道自己有意无意之间的错会造成多大的伤害,错不值得被原谅,别人原谅了你,你能原谅你自己吗?
我们来自形形色色生来就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抱着对父母的依恋以及青春懵懂性的渴求,总有一天我们离开原本禁锢我们的地方,旅途中我们开心的以为逃离了苦难,像马儿一样感受自由的风,流淌的河,行驶中的路,结果在感化院般的社会受教更多,不看过去看似温柔的舍监会为了利益折磨棍打,他既残暴又温柔,他虚假,在集体中,我们要学会听从集体的纪律,服从老大哥的命令,每天生活在像监狱一样的感化院,为了吃饭,我们得不断劳作,站在窗户边手握住的是自由的风,而我们是被囚禁的鸟,我们不屈的反抗着强权,去偷食胜利的果实,去挑战权威,但是我们早已是一个人,没有原生家庭的娇惯,我们倔强抵抗着改变,无奈的接受着背叛和离去,最后我们麻木不仁,成为新的老大哥,光明正大的走出去依旧受到富胄的挑衅,影片最后桥下的孩子周而复始接受着的改变,我们不做国家机器也是国家齿轮,生出双手也只能借助外在工具去闯荡,我们都是一群一群折翼的鸟儿。
主人公的第一层抗争,是在向感化院的制度和民间规则抗争;第二层抗争,是在向社会福利体制或者社会教育体制的抗争;第三层抗争,是在向自己的家庭和自己抗争,当三层抗争都失败时,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么不能成为抗争的人,自然选择成为被抗争的人,也许这便是感化院主人说的那句冷漠的“我在感化院25年”的最深遂的真谛吧。
在绝望与放弃之后,Wolfgang似乎真的被“感化”了。
他继续在感化院住着,扮演着逃走了的max的角色,吃饭时坐在“牢头”的位置,在舍监刁起烟的时候跑过点烟。
他不再逃跑和抗争,不再有期待。
直到两年后继父世,他被允许回家。
他沉默地听完了院长的道别,平静地上了车。
母亲准备了一桌糕点庆祝他回来,兴奋的妹妹讨论着哥哥变成了什么模样。
其实母亲是爱他的,只不过这爱太过于平凡,敌不起现实,更挨不过苦难。
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大于很多同类题材的电影,因为带来最终绝望的不是社会,不是恶毒的坏人,而是最亲的亲人。
什么样的父母,才会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狠心地将他推回那深渊?
伤害你最深的人,往往就是你最爱的人。
外人的羞辱、虐待,都无法熄灭少年那颗反抗的心,被打倒在地,却还咧着嘴巴一口咬下那番茄,那笑容真是无比灿烂。
可在继父和亲生母亲骗他回到感化院后,他哭喊着追着那加速前进的车,当他跪倒在地,我仿佛看到了少年内心一栋名叫希望的大楼轰然倒塌;当少年的朋友自杀,其他孩子将独眼教工打趴并逃走,少年却还是呆滞地坐在死去朋友的身旁,眼中早已失去之前的光彩。
从希望到绝望,真的好可怕。
第二个悲情人物,非那院长莫属了。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他很虚伪,在少年收到挫折时安慰他,却又因为很多事情残酷地惩罚他。
谁又能注意,其实他也是个可怜之人呢?
在独眼教工和高个青年将少年活埋,将他挖出来的就是院长,他抱着歇斯底里哭泣的少年,那眼神,就像是回忆到了过去的往事。
在院长亲切地欢迎少年的到来,到少年在浴室被众人殴打后安慰他,我都一直以为是院长对长得帅的少年有邪念,后来直到院长说出自己在教养院里呆了25年了,我才知道,我之前一直误会他了,也是个可怜的人罢了。
25年,已经把院长彻底改造,规则已经根深蒂固的长在院长的脑子里了,即便或许他曾经也像男主一样反抗过。
从很多行为都可以看出,其实院长骨子里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不过已经无法回到过去,就像少年一样。
希望,少年的命运不会像院长一样。
看着微风拂过少年那还稚嫩的脸庞,我感觉还是有希望的。
有时候会庆幸没有遭受到这样的苦难。
因为没有不负责任的父母,没有心理遭受过无法忍受的痛创,没有碰上变态人格型的大人……我们活得相当普通但是相当安全,这算是一种作为普通人的幸运。
《感化院》里的男孩儿们,我对身边的朋友说,这样清新的风景,这样好看的男孩子们,这本来该是一副美好的画面。
然而上诉人生的三大不幸一一遭遇着。
印象深刻的有两幅画面,一个是小沃躺在床上悲伤的等待母亲圣诞节来接走他,旁边一个大男孩拉着身边已然成年的一个老实的男孩略带激动的对他说,哦,是么,他的父母在他十三岁的时候也是这么告诉他的。
另一个画面是,当小沃历尽各种磨难终于逃出感化院回到家的时候,忽略他并不想回到感化院并且表现出来恐惧的感受,她的母亲却要亲自去看看小沃说的是否属实,她的母亲和继父再一次重新送他回去,却独自留下小沃,开车扬长而去。
比起在感化院所受到的非人待遇,亲眼见证被抛弃的时刻才真的叫绝望和心如死灰吧,那一刻我有点心疼小沃。
当小沃的继父死去,小沃可以回到家,他甚至都没有办法和昔日爱慕亲昵的母亲,天真可爱的妹妹,刚学会走路却陌生的弟弟重新温存家庭的天伦之乐,他离开了,坐上去往未知地的真正的火车,火车路过他曾经留下血泪的地方,男孩儿扬起了头,微风吹过茂盛的树林,吹进他的一头漂亮的金发里,阳光轻轻柔柔的照在他的脸上,真是好看啊。
当他敢于向过去糟糕的一切割舍时,我对朋友说,看,他自由了。
无论他去到的那个地方是哪里,于小沃而言,大抵是自由。
最后的镜头
“疯癫已变得使人有可能废除人和世界,甚至废除那些威胁这个世界和使人扭曲的意象。
它远远超出了梦幻,超出了兽性的梦魇,而成为最后一个指望,即一切事物的终结和开始。
这不是因为它像德国抒情诗那些表达了一种希望,而是因为它包含着混乱和末日启示的双重含义。
”说起经典德国电影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是德国电影最引人注目的时候,克鲁克、法宾斯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文德斯等大师级导演的出现,将德国电影推向高潮。
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的出现,树立了德国电影独一无二的风格,并且对好莱坞电影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那是一个“我们现在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的时代。
德国新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和法国新浪潮电影有着相似的初衷,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质,推崇个人风格的展现,专注形式的创新等等。
尽管这样的德国新电影充满了未知和惶惑,甚至带着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德国电影人丝毫没有畏惧,真是因为如此,德国电影才出现了最辉煌的年代。
回归到近几年,在各大电影节上,似乎很难遇见口碑好,品质佳的德国电影,而2015年的那部《感化院》却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历史改编,将德国社会的压抑和青春的反叛结合起来,展现出了德国文明的另一种方式——青少年矫正机构。
这类型的电影并不少见,并且模式也大致相同,个人成长和社会经历结合在一起,将制度的不完善,对自由的禁锢,对尊严的践踏等等描述的非常到位。
尽管《感化院》是一部非常虐心的电影,但是,其中饱含着一个民族的反思,而这也是德国电影最独特的地方。
德国电影的矛盾之处就在于艺术和商业之间的不可调和,德国本土电影虽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是,受众范围比较窄,并且风格一脉相承,很容易给人带来疲劳感。
而对现在的观众而言,电影需要简单直接,不仅需要抓人的剧情,而且电影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气质。
《感化院》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没有说教和诱导,而是通过角色行为的之间展示告诉观众那个年代,德国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个世界有多少种性格、野心和必然产生的幻觉,不可穷尽的疯癫就有多少种面孔。
”在这所《感化院》中,观众看见的是一个阴暗、封闭的小世界,这里的年轻人充满了对烟草的渴望,对自由的期待,然而事实却是强权压制和欺凌弱势。
在感化院中,最残酷的压迫并非来自青少年之间的小团体,而是这里的制度和管教着这里的“大哥”。
电影通过男主角沃尔夫冈的视角,将感化院内的生活状况以及条件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对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进行了描述,如此一来,整个感化院存在的意义也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认可。
在这所以光明为名义的感化院中,充满了德国教育的偏执和冷酷,在阴暗的角落里隐藏了各种邪恶和悲剧。
比如,同性恋,种族歧视,俄狄浦斯情节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统统存在于感化院中,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六十年代的德国对青少年的压迫。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沃尔夫冈经历过一切之后,得到的只是哀莫大于心死。
影片并不复杂,但是导演的反思却非常深刻,尽管电影主题非常沉重,但是导演在声音、色彩、构图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明朗和光明,营造出了一种非常真实的氛围,并且用客观的镜头来展现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
影片中最深刻的一幕就是沃尔夫冈和安东为了自由在陌生的树林中狂奔,可以看出,两个年轻人都充满了恐惧,在面对未知人生的时候,依然稚嫩和迷茫。
昨天看了感化院,其中一幕久久停在我脑中无法散去的,沃尔夫冈的妈妈再次送(骗)他去感化院,无论他怎样呼喊最终没有下车。
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是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绝望,是被最爱的人抛弃的绝望。
先从沃尔夫冈说起,他是个叛逆的14岁男孩,他并非孤儿,也并非少年犯,仅仅是因为他继父的厌恶以及他母亲的软弱,就被送进了感化院。
他自始自终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为别人打抱不平,为自己被虐奋起反抗,感化院里的其他小孩在做这个社会或者说普遍意义的“对”的事情,明哲保身的事情,比如不反抗就不会被打,即使他们知道虐待是不对的。
我为沃尔夫冈的勇气点赞,也为其他人的麻木感到悲哀。
多少次我愤慨的认为如果大家团结起来反抗,是可以成功的,他们可以逃跑,可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可是黑人小孩(实在想不起名字......)的逃跑和被捉,一直到后来自杀,狠狠的扇了我一耳光,他们是无处可逃的,他们有的根本没有家,没有爸妈,是被遗弃的,你想让他们逃去哪里,所以最绝望的还是被抛弃。
折射到现实中,我们有的时候太想改变了,太想逃离了,逃离每天繁琐无趣的工作,逃离左手拉右手的婚姻,太多声音在鼓吹改变、逃离、打破,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逃去哪里,那边是不是好过之前,是不是就不会绝望?
我们到底是因为被束缚还是因为被抛弃才觉得自己生活在牢笼?
再来看看沃尔夫冈的妈妈,这个女人一直处在被男人主宰的被动地位,甚至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沃尔夫冈的妈妈要送他去感化院,为什么在沃尔夫冈跑回家并且讲述了那地方的恐怖后他妈妈还是送他回去,也许我们都会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她妈妈不能挣脱他继父的束缚,不能自强自立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面临的是重重的枷锁和束缚,难以挣脱。
而影片唤起的是德国政府对青少年感化院的关注和支持,但对于处于弱势的女人有没有去关注呢?
我认为出现感化院悲剧的不仅仅是政府对于社会福利机构的不重视,而是大男子主义的横行,女人不受保护。
沃尔夫冈的妈妈并不是不爱他,可是她无能为力,她还要保护她另外两个孩子,她不想和孩子一起流落街头,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做什么,是不是应该给女人更多工作的机会,对家庭暴力更多惩罚,对女人和孩子给予更多保护?
折射到现实,我不了解德国现在的社会情况,但在国内这种对于女性的保护显然还不到位。
多数女性仍然为了后半生的保障而忍受着家庭暴力,为了保护孩子而不敢离婚,社会舆论仍然对离婚的、大龄的、单身妈妈的女性过于职责和苛刻,这些貌似无害的,隐性的伤害是很多社会悲剧的开端,所以我想真正抛弃沃尔夫冈的不是他妈妈而是整个社会。
电影野心太大,俄狄浦斯情结、乱伦、同性恋、压迫和反抗、亲情的丧失等等,要说的太多,反而不知道主线是什么,电影里可恶又可悲的人太多简直恨不过来。男主俩字形容“有种”一个字“蠢”,没死全是主角光环。妈妈懦弱经济不独立没有话语权,不值得同情。里面黑人小哥暧昧的感觉略诡异
看了一半 弃片 男主之于剥骨抽筋之痛的忍受 之于被溺水窒息的绝望感仍坚持的反抗 不是因为他有强大信念或是理智告诉他忍受无益, 他已料what he has to lose, 而是他对母亲有乱伦情节 深”爱”母亲🥴🤢 这种挑战伦理的影片我看不了 也不清楚意义何在 真的有必要抛却千万年进化和文明的成果 去探究这种问题?这导演disgust ed me
想起《人证》,被母亲放弃的孩子,从前有多努力反抗,后来就有多么绝望。
50年了,讲到少年失足,浪子回头,或无助的奋斗,House of the Rising Sun便常被选作主题曲。而片尾的这个极慢极低的奇怪版本,若不是字幕提示,差点没听出来
被高分骗进来的,无聊至极,2016年8月13日
想到了特吕弗的《四百击》,也是男孩成长中的烦恼。德国的感化院等同于我大天朝的少管所。这是真是故事改编的,这个问题孩子收纳中心真心太残酷了。恐惧、压抑、残暴,想要呐喊都发不出声,专制压抑的社会对孩子的残酷迫害让他们失去了天真和快乐。麻木不仁的成人让我不寒而栗...
3.5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也要努力生活,也要积极向上!
程式化的压抑,憋气。
真的只有德国拍得出这种片子 还有德国的少年真的鲜嫩多汁
依据真实历史改编,宏观展示了感化院机构内部存在的身体虐待与宗教麻痹,表现了主角反抗压迫并追求自由的艰辛历程。影片将伴随着权力关系的暴力与反暴力的斗争常规化,透过其选择的男孩(即观众)这一牺牲者的视角,家庭内外的环境几乎差别。但导演并未尝试对角色以及对暴力的起源进行深入心理分析。
与同类题材相比,加了不少政治隐喻,孩子们也是各种惨,但叙事上还是有些不顺畅的。
我觉得最可恨的是沃尔夫冈的妈妈,看见了儿子一身的伤还能绝情地离去,她就不配当妈,居然还生了三个
国内的比之那都没法拍
看的时候觉得这剧情完全没有任何推动性啊,人物弧光也完全没有,核心也模糊和凌乱得一塌糊涂。不过结束时朋友提醒我这是恋母弑父的故事。突然感觉还挺高级。
畸形的环境下造就畸形的人格,感化院里对青少年的侵害,不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迫使少年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关于善的认知。而对于强权的侵犯,他们呆若木鸡逆来顺受,不去反抗。关于性的说明,沃夫冈其实是有恋母情节的。在所谓好友上吊自杀后情感与意识上的彻底崩塌,让他永远活在这种影响之下。
少年问题,世界难题
男孩们被感化,为寻找新来的保护者递上三块饼干,为恋童的老师祷告示爱,在狂暴的幻想里和母亲在海中嬉戏拥抱亲吻。走出沼泽围困的集中营,就不再需要一个家。
之所以能在地狱中垂死挣扎,是因为心中有信念,而当这个信念也抛弃我们的时候,在哪里都是地狱。
表示完全看不下去,节奏太慢了。傻逼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