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双城生活》,总觉得该写点什么了,把留在记忆中的美好记录下来。
剧中,除了感叹马伊琍的漂亮(我还是很喜欢她D),涂岩松的成熟懂礼之外,仿佛身入双城,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起起伏伏,辛酸艰苦。
男女主角从刚开始的两地分居,朝思暮想的浪漫到君君出生后不信任感的加强,矛盾的加激,并在这种不信任感与矛盾中逐渐成长(特别是马伊琍),最后学会了信任以及如何去爱,在拥抱中淡了年轻,淡了记忆中对方留下的不可原谅,滤出爱的甜蜜与相守的幸福。
幸福,因为有你!!!
是的,曾经有过放荡,曾经有过怀疑,曾经有过冲动,淡始终没有做出伤害对方的行为——因为爱,因为心中真爱一个人,抹不去记忆中的故事。
无论曾经吵得不可开交,无论曾经闹得天翻地覆,“心里面,始终你,从没有走远”,再聚首,相视一笑,紧紧相拥,没有多余的语言,没有累赘的修饰,诠释了世间之异样浪漫。
再一次感觉到,真爱可以冲破一切阻碍,可以融化千年寒冰,可以浇灭三昧真火。
再抒发下情感,看完后,真想玩玩异地恋, 只是, 可惜——人在高三,身不由己!!!
兄弟,别看电视剧了,好好读书吧
双城,总归是一种无奈和遗憾也有很多年轻人不顾一切得认为:距离产生美感,在生活中时时需要沟通协调的人来说,这只是自我安慰。
漫长的,艰辛的,欲望的现实里,取暖和繁琐都要厌烦,每个人在压力中寻找出口。
假如让我选,我会选两地步相差1小时的异地。
要见面了还能基本实现,除此之外,千里之外,只是传说。
时间不一定会败给距离,但是,会消磨心灵的距离,增添感伤。
这是个浮躁的年代。
所以,双城生活告诉我们:能不双城尽量不要双城,以后的艰辛和苦恼,是一种弯路。
总是希望要在一起的,特别是脆弱敏感的80后独生子女。
但是,又有人说:一切的弯路都是直路,不试过,你怎么会有发言权,体验和克服的本身就是成长!
异地婚姻灾难手册婚姻是什么?
郝爷说,婚姻,左边是女,右边是昏,一个女的昏了头才结的婚。
当然只是笑谈,我理解的婚姻就是,你的围墙里不只有你一人了,还有一个人也挤了进来,从此,考虑啥事,你都要多考虑一人儿了,做啥决定,也是要俩人共同决定了。
但是,习惯了围墙里一个人,要完全接纳另一个人,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就会无可避免地产生各种摩擦,冲突,矛盾。
双城生活32集近五年的岁月,在我看来就是两个人不断在接纳对方的过程,也是两家人不断融合的过程。
开头,郝家人嫌弃杨曼莉矫情,“作”,什么事儿都要算清楚,一点儿也不大气。
婚礼呢,只开八桌,那是讲究面子的北京人能够受得了的嘛?
郝爷说了,至少两百人,不然“让郝爷的脸面往哪儿搁呢?
”完了呢还纠结各种细节,钱的分配问题的,一定要都先说清楚,牛一蓓说了,“最看不惯你这钱,钱,钱的态度!
”再加上那个经典的清咖桥段,“清咖”于是便成了嘲讽杨曼莉故作矫情的笑称。
娘俩在北京家里模仿杨曼莉的那段“英国本没有雾”,想必心里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这个时候,杨曼莉十足是她们嘴里的笑料。
杨曼莉呢,却也嫌弃郝家人缺少教养,行事粗犷,武断。
郝京妮儿和她的初次照面,婚礼筹备上的争吵,牛一蓓来上海家里的随随便便,口无遮拦,都让杨曼莉时时刻刻都皱着眉头。
特别是郝京妮晚上自私地停钟,更是伤透了她的心。
在有教养的她看来,郝家人一点儿也没有教养,这个时候,她也是心里优越的,她也看不起郝家人。
“双城生活”是这部电视剧的核心冲突,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呢,郝家不肯让京妮儿去上海,徐家自然也不肯让嘉惠去北京,双方各自有理由,谁也不让。
父母们都各自在做着让对方子女调过来的准备工作,但却都误解了双方子女的意思。
他们都以为能够说服子女,但是,刚刚开始双城生活的郝京妮和徐嘉惠此时却还没产生矛盾,所以这一阶段主要是子女与父母的矛盾,父母想让双方调一起去,孩子们不同意,围墙里的人和围墙外的父母的冲突。
第二阶段开始于,郝京妮体温升高让嘉惠赶紧打飞机过来,航班却取消而爆发的一次争吵。
这时,两人朦朦胧胧开始意识到,双城生活存在的问题。
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钞票(曼莉阿姨),距离更产生问题。
京妮调到了上海,人虽然是调过来在一起了,也有了baby,俩人却开始爆发一次又一次的冲突。
京妮偶遇的频率都不正常的成熟男子陶词,频频约会嘉惠的带有知性魅力的肖如,这并不是偶然。
频繁地争吵,互相地埋怨,让双方内心都不自主渴望理解,俩人都在寻找精神上的知己。
而这些又无意成为互相之间下一次争吵的导火索。
编剧在这个阶段,集合了各种可能出现的剧情,婚外恋,父辈的婚姻悲剧等等。
这个阶段,是围墙里俩人之间的冲突,谁也看谁不爽。
第三阶段,围墙里的俩个小人儿,终于开始学会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处理完夫妻之间的冲突,双方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而也在君君地慢慢成长中,牛一蓓,郝爷意识到了“杨曼莉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心很善良。
”,郝京妮呢,也意识到婆婆对自己是很好的,还从婆婆那儿学了优雅和韵味。
而杨曼莉,徐嘉惠呢,也意识到郝家父母的真心。
甚至,郝建国,也包容了张北雁。
杨曼莉呢,赶着郝京妮去北京,她说自己和奶奶两个人在,互相照顾,亲家郝建国孤身一人,让小俩口去陪着他。
而郝建国呢,说自个儿一个人没事,赶着徐嘉惠去上海,让小俩口去照顾徐家老人。
这个阶段,俩人,包括双方的父母,都在互相为对方考虑,家庭也终于开始和和睦睦,和和美美。
特别喜欢结局与开头的这一对比,还有“清咖”意味的转变。
从考虑自己,追求自我,到考虑别人,改变自我,俩个年轻孩子,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有了更深的理解,而父母们,其实也对处理双方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
抛开后半段稍显拖沓多余以及各种欠缺逻辑性的情节,从这点上说,我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
当然,这部电视剧也有很多台词让我深呼过瘾,来回倒看好几遍,特别是杨曼莉,演的很有韵味。
摘录如下:1.曼莉:“距离不是产生美,是产生钞票,上海到北京的火车票,硬卧T字头,四百多块,软卧,五百多块,要是动车,七百多块,一个人一个月跑一趟,一千多块,两个人两千多块,一只天梭表没有了。
”阿敏:“相当于半年的美容卡。
”曼莉:“拿钞票铺铁路呀,好的呀,以后再让他们拿钞票,贴到飞机翅膀上去,上海到北京的飞机票,一千三百多块,头等舱一千九百多块,来回两趟能买多少只新股啊。
”2.曼莉:“他要是不听(跟京妮)可以的呀,我还会犯心脏病的。
”3.曼莉:“家里的规矩是什么?
”嘉惠:“晚上十点半之前必须回家。
”曼莉:“否则呢?
”嘉惠:“妈妈会担心的……”4.曼莉:“你知道上海人最讲究什么啦,路数清爽!
”5.郝爷:“他喜欢我们家郝京妮,他也必须得喜欢北京,是吧。
”6.紫葳:“你说分手就分手啊,分开的是手,又不是心。。
”7.嘉惠:“你要想清楚,当初是你跟我提的分手。。
”紫葳:“……我的话要反着听得,我们在一起这么久了,难道你还搞不清楚啊。。
”8.马翔:“阿姨,上海人民还好吗?
”曼莉:“神马??
-,-,哦。。
好,谢谢你哦。
”马翔:“噢,这我就放心了。
”9.阿敏:“婆媳是对手,谁先急,谁先输”10.郝京妮:“你们俩搞上了?
”马翔:“优雅点,成吗?
”11.杨曼莉:“我告诉你,全世界的男人都出轨了,我儿子不会的”12.杨曼莉:“天好,地好,不如自家人好。
人情再多,不如自家人亲。
”13.杨曼莉:“外面的女人不能沾的,沾了就会像湿面粉在手上,洗都洗不掉的”14.杨曼莉:“爱情这个东西蛮犯贱的,你越是给他们压力哦,反而促成他们”15.郝京妮:“如果只是在火车上见面,下了车就见不到了,那应该很美。
”16.郝京妮/徐嘉惠“向北京女人学习,向上海男人致敬!
”
这个电视剧让我看的很撇气,最讨厌上海人了,什么玩意!!
小市民,井底之蛙还洋洋得意,不知道美什么!!
上海比北京差远了,城市太脏了!
讲的分明是近两年的事吧,可是两位主角要从北京或上海换到对方城市工作,居然还得靠家里托关系“调动”!
若是体制内工作倒罢了,可本来俩人都在比较小的私企,家里拼命托关系找的也还是差不多的私企,那还“调动”个啥……而且男主还是搞IT的,在上海能混得不错,那么找北京的工作就不知道网上投个简历或者让同业介绍一下么,至于就得到什么“电脑公司”去当售货小弟还得跟“蚁族”一起混么!
难道IT圈反而各城市自成一圈,这是哪个星球上的事情……前些天听说有上海人初到北京应邀参加婚礼,只被通知了某日某酒店,于是在晚饭时间赶到,结果发现没人——北京的婚礼都在中午,双方一笑,这事就此成了个段子。
过年在家陪爹娘看电视时翻到这片,正演到两家为婚礼时间应该在中午还是晚上吵架,觉得真实有趣,于是看完了那一集,感受是:俩妈太作了特别是北京那个!
今晚因为不想准备上班,居然无聊到看完了详细的分集剧情介绍。
我真是够无聊!
电视里出现北京那家住的清爽敞阔的独门小院时,我惊呼“好有钱啊!
这院儿能卖一千万吧!
”而且在上海办婚礼,他们无比爽快地表示要请一百个亲友过去,包全部酒店机票,我就完全默认这家是环境优渥的中产了,虽然这家父母衣着谈吐看着比较糙,不过也许上一代体制内人士就是兼有有钱和糙这两种特质?
上海那家也一样,住的是装潢很好的双层别墅,貌似还有保姆,那妈看着更是豪门状。
而今天看分集剧情发现,北京那家原来一个百年老店售货员一个物业保安队长………………小院是祖传的………………在近期无任何大项支出的情况下,他们家10万块钱都需要借,被贼偷了这10万就一副这辈子家当全完了的崩溃状………………可是北京这种小院,一般在文革的时候都变成了挤得要死的大杂院,收回来多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除了要交一笔钱赎回,要整修成剧中这样怎么着得个十几二十万吧,如果10万块钱对他们都重要到那地步,何必还住那呢……或者为啥没弄几间房租出去呢……上海那家也是,到后来说京沪之间两张全价机票就是男主月工资一半,太奢侈了不能再这样飞来飞去了,“豪门”妈也觉得肉疼,说自家是工薪家庭……好吧不再算主角家庭经济情况,再回到开头说的“工作调动”,这是最主要的槽点。
俩主角自己似乎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找工作是个什么概念,由着爹娘找关系“调动”,不管那关系有多不靠谱。
而且,剧中还表示孩子户口按规定只能随妈,所以上海男主豪门妈希望把儿媳妇户口从北京搞到上海去,编剧和所有导演啊演员啊灯光摄像啊都不知道那规定很久以前就没有了吗……到最后男主去北京找到工作以后,也一定要拼命把户口从上海弄到北京才算安心这真是闲的吗…………由剧情对“户口”“调动”的执念,想起来搜这编剧资料。
无出生年份介绍,看照片是中年女。
杭州人,居于上海多年,90年代末通过“人才引进”拿到上海户口,现在有一堆官方头衔,比如国家几级编剧什么的。
写过一堆婆婆妈妈的剧。
又想起大约四年前某天无聊,随一同学去央视一办公室,作为“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配合一编剧“了解生活”。
面对我们十几个人,那位也是什么国家几级编剧的微胖青年始终神色严肃,无比矜持地提出一个个问题,然后一点点记在本上,我们静默等他记完,那场景看起来其实更像是他在面试我们。
后来看见电视屏幕中正襟危坐的芮成钢,我经常会想起那位向我们“了解”过“生活”的编剧,他那次要写的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剧本”,不知后来写成啥样了。
看到15集了,无端端又有个白富美的小三跑出来。
以往看港片,鱼蛋男和女主角们但凡出点问题,就会有个高帅富白美的小三杀出来,然后依据“为富不仁”的一般定律,女主角们总会在一番折腾后,幡然醒悟,重回男主的怀抱。
每每看到此处,屌丝们都不禁感动到泪牛满面,关掉了影音播放器和“我去洗澡了”的QQ会话窗,默默地撸一管,安然入睡。
人们常说,电影是造梦的,电视也一样,只是更糙一点。
国产家庭剧的一大俗套,即是和那些不争气的破烂港片一样,每每编剧写到山穷水尽,不知剧情怎样向前,就翻开编剧宝典,看到第一页就是一行血红的大字:小三,只有小三,才是推动戏剧的唯一动力!
于是乎,高帅富白美的小三们就轰轰然而来,他们有着上流的出身和完美的品行,但是不幸的,在男女审美之事上,他们总是无奈地被编剧们绑架,非臭豆腐不吃,就是要挽袖子和屌丝们竞争,并且不出意外的落败。
所以双城生活里,小三们总是乍一看美好的。
徐嘉惠有一个默默守望着他的前女友,漂亮程度甩开马伊俐老师几条街,这就已然叫人把持不住了,编剧还不满意,又跑来一位熟女老板,无端端就来贴胸示爱。
郝京妮呢,当然是不甘示弱的,那位今生守候架势的发小,无怨无悔地提供多方位支援,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再冒出三五个钱壮屌大的货,我一点都不会意外。
但屌丝梦不碎,编剧的理念是,既然小三们都有钱有胸有身份了,那么总得缺点啥吧,缺啥呢,就缺心眼吧。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高帅富白美就是打不过穷矮丑短细,因为他们总会在某一刻亮出真自我,活生生就比二的女主角更二,娘的男主角更娘。
为什么,编剧宝典最后一页咋写的,造的那就是个梦啊。
所以,徐嘉惠和郝京妮的小三们纷涌而出,我们坚定地和他俩肩并肩:呸,我才不稀罕你们!
嗯,我们就这样默默流泪去相信吧。
电影标题就很醒目了,双城生活。
剧中马伊琍演郝京妮,善良正直,北京人,和上海人徐家惠两个人拼了劲想在一起,异地这虽说是劳民伤财的一个事儿,充满着变数,也因为生活就是折腾,生命在于折腾,两个人既然走到一起,笃定了未来。
痛快地偷户口本结了婚。
于是乎,两个人的事儿演变成两家人的事儿。
无比折腾的日子开始了。
接下来,婆婆(清咖)和丈母娘(牛一蓓)虽说都不好惹,但是都是善良、要面儿、固执的人。
人总是把一些解释不得的事归给命运。
郝京妮的命不错,有个无比爱她的牛一蓓,有个有钱的亲妈,家庭完整,编剧让牛一蓓得病死了,忍不住心痛地哭了。
但是牛一蓓这一辈子妥了,把自己的骨肉打掉,为了京妮儿。
为了她更好的生活,千方百计。
和她郝爷爱情似火。
平安喜乐,生活真真切切。
@以下给我未来那个人。
我一直知道两个人要有一系列问题,能解决则好,无心则散,当然顺了更好^^我知道如果给别人一个不太好的感觉,也是自己给别人那样的感觉的.不管什么告诉我,我会积极改正的,丢下我就不是英雄是狗熊^^我也担心我们这样那样的落差会不会让我们从此没有交集。
我无法阻挡对于的未知。
也许我们还在遇见彼此的路上。
但是我们有正能量的是不是^^我知道我很麻烦,但是有时候还挺讨喜的是不是,永远都不要嫌弃我^^
看其他人評,很多都在說選角的問題。
大多數人都在說這倆主角沒演出自己代表城市的味道。
而我娘卻很厲害,她說她知道為啥要讓馬伊琍這個上海妞演北京妹,又讓那個北京人演上海人。
這都是有深意的啊!
總之我家呢,也是一上海人和一北京人的結合,也是經歷千辛萬苦走到一起,甚至也有個小孩小名叫君君。
這劇中的一切在我爹娘看來都是一幕幕回憶,所以哪怕除了那寧波阿姨演的上海婆婆外木有真的上海人了,他們依舊看得很嗨。
但就像這電視劇演的,距離產生鈔票,距離浪費時間。
有條件的,找對象千萬不要找不同城市的。
作為北京爹和上海娘的女兒,對那種不統一的價值觀所產生的矛盾真的是受!
够!
了!
另外讓我受够了的是,我爹娘自從開始看這個,就“哥哥”“妹妹”的叫喚了。
就這點來講,這不是部正面教導人們的劇。
他,在上海,她在北京,他和她的距离,跨越了一千公里。
他们相信,只要两人真心相爱,距离不是问题,于是他们不顾父母的反对,玩起了闪婚,过起了双城生活。
这,自然是电视里的剧情,《双城生活》,现在很流行却也值得一看的电视剧,南北文化的差异,远距离恋爱的不足,加上父母自以为是的种种安排和干涉,他们婚后的生活乱得简直成了一锅粥,不停的鸡飞狗跳,不停的争吵斗嘴,冷战热战交替。
很累,却仍然有爱情——这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却也成了他们无法摆脱的魔咒。
也许,在现实中,像他们这样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决定要过双城生活的可能不在多数,但是同样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走进婚姻围城的却绝对是大多数。
人们在恋爱的时候,总是憧憬婚后的生活也一定能像现在这样甜蜜、美满,认为婚姻只是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使两人能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何乐而不为。
可结婚以后的人一定会告诉你,事实不是这样的,婚姻带来的不仅是两人距离的改变,更多的是两人心灵上的变化。
恋爱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你,你的眼里只有我,两颗心紧紧的贴在一起,就算是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也完全不能阻挡两人滚烫的爱。
可是结婚后呢,就像电视剧里的情节,两人到对方的城市里找工作,一起生活,按道理解决了距离上的问题,应该不会有矛盾了,可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地理距离的拉近,完全比不上两颗心距离的拉远速度,试想,一个对自己漠不关心的人,就算能天天见面,又有什么意义。
这么说,并不是要告诉大家,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可为什么婚姻又会埋葬很多人的爱情呢,这是因为,人们根本就没明白,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恋爱的期间通常很短,不过一两年,长也不过五六年,顶多十年八年,就会走进婚姻的结局,谈恋爱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约会,约会,再约会,你并没有跟对方生活在一起,自然也不用去跟他的家人跟他的生活习惯去磨合,缺少了这一阻碍,两人的感情发展当然很顺利,哪怕是偶尔闹点小矛盾,只要事后制造点浪漫的惊喜,一切误会又会烟消云散了,这就是爱情的魔力,也是恋爱的有利因素。
可是结婚不同,恋人一下子成了家人,身份转变了,相处的方式也变得不一样,恋人间相互吸引对方是通过荷尔蒙,通过两性间的魅力,可家人不是这样的,你什么时候会觉得家人很有魅力很性感吗?
你顶多会觉得,哦,我家人挺善良挺通情达理挺能干,长相也还过得去,这是你对家庭成员的印象,因此,你的爱人以后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慢慢变成这样,婚前是靠个人魅力,婚后则是靠会做人,如何跟其他家庭成员相处,如何精打细算过日子,这才是婚姻的主旋律。
不管你是个多爱浪漫的人,这就是生活的本质,现在的人都很有个性,喜欢讲原则,因此他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设定了许多底线,比如,她的丈夫一定不能拈花惹草,他一定不能打老婆,吵完架后他一定要先道歉,又或者,在带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怎么带,一定不能怎么带,都有严格的原则和底线,只要触犯了她心目中的戒律,她就一定没完,甚至觉得,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电视里也是这样的,男女主人公都认为自己的容忍是有限度的,老丈人非得把自己弄到北京去,也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能留到北京就好,竟然要自己一个搞IT技术的男人去做公司前台,简直不可理喻,同样,上海的婆婆总喜欢把自己训练成为一个大家闺秀,要自己穿正装,泡英国红茶,甚至不顾自己的感受,把自己还有一个亲生妈妈的秘密说得人尽皆知,更不用说在带孩子的问题上,硬是要把孩子从身边夺走,认为自己不适合带小孩,这是最最过分的。
他们两夫妻之间也一样,不仅两个人分别有了暧昧的对象,而且一个是只顾工作,从不嘘寒问暖,另一个是总听他妈妈的话,跟自己作对,两个人动不动就大吵一架,然后离家出走,这种生活,实在难以继续下去。
要是放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些矛盾,性格刚烈的人可能就会想着干脆一拍两散,反正无法解决,与其以后一直过着郁闷的生活,还不如早点解脱,要是性格稍微犹豫点的呢,就会闷在心里,然后找个时机爆发一次,然后再郁闷,再爆发,除了暗自感叹自己命运不济,摊上这么个丈夫婆婆之外,也没别的办法。
其实呢,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的琐事,人生在世几十年,日子那么长,长大成人的你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与矛盾,以前活在父母保护下的你感受不到,比如家里没钱了,父母工作有变动,甚至下岗了,生病了,这些烦恼都是你父母在承担,因此你小时候会看见你父母经常在吵架,而你只顾着自己玩,根本不知道他们在烦恼什么。
你现在经历的烦恼,过去你父母都经历过,或者现在仍然在经历,这就是人生,是作为一个成人应该背负的责任。
所以,拿婚姻的烦恼跟爱情的幸福相比是不对的,因为你其实是拿你长大后的责任跟你小时候的无忧无虑在比,这样并不公平,婚姻等同于责任,爱情等同于快乐,责任和快乐,你会选择哪一样,相信谁都明白,但是人无从选择,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只是有些人想不通,便走进了死胡同。
一切事物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就好像自然界的天气一样,不可能永远是晴天,也不可能永远在下雨,你需要做的就是随时关注天气的变化,冷了要加衣,下雨了要带伞,给自己做好万全的准备,去接受它,克服它,这就是最简单的生活之道,生活中并不会有过不去的坎,也不会有那么多不能原谅的人和事,你以为过不去的,以为不能原谅的,其实只是你没有坚持到最后而已,就好像《双城生活》最后的结局一样,一开始格格不入不能相处的丈人婆婆,到最后都相互欣赏,惺惺相惜,一开始不能原谅的抛弃过自己的亲生妈妈,到后来还是喊出了一声“妈”,一开始吵着说要离婚的两夫妻,后来感情也更胜从前,所以,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心态是否健康,在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的现今社会,你敢说每一对夫妻离婚的理由都是那么十恶不赦吗,也许,很多时候,差的就是那两个字——“坚持”,不要用对恋爱的高规格去要求婚姻,那样无异于要求一个人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一万米的马拉松,要在婚姻中找到正确的心态,找到正确的位置,找到正确的相处方式,不要在还没搞清楚婚姻是什么就急着走进婚姻,那样不仅是对你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婚姻本身的不负责任。
自己的婚姻失败,不一定是别人做错了什么,又或者认为是自己不适合婚姻,其实你更应该问问自己,你长大了吗,成熟了吗,是不是对婚姻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不是没弄清楚婚姻的责任和义务,是不是没搞明白婚姻和恋爱的区别,如果你连这些都回答不出,其实是你自己还不合格,一个不合格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婚姻,批判别人呢?
还是应该少一点自怨自艾,赶紧成长成熟起来吧,当你敢于面对婚姻的真实与矛盾时,你才能真正享受到婚姻带给你的幸福回报。
我很喜欢杨曼莉.这个上海小女人.脾气不怎么好容易着急上火,一急就口不择言,事后知道错了会主动认错态度诚恳.还会撒个小娇.对京妮嘛,很是上心,当做自家人,用自己的方式来调教.虽然京妮自有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怎么吃她这套.但不可否认的是杨曼莉这个婆婆很是把京妮当回事的.怕她睡得不好停了自家的老钟,看不惯她上班穿着随意自己亲自去帮她买套装教导她女人就得有女人的样,要讲究,出门要体面.或许是单亲,对徐嘉惠关怀的过度了些,某些行为上专横了一点,对待京妮也是如此,不过到也是不是不可理喻的人.识大体,小事上很计较总是忍不住要多说几句,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会以大局为重,就算平时跟郝建国和牛一倍这亲家关系不咋地,但他家一出事杨曼莉马上会去帮助.我很喜欢她虽斤斤计较,对家人却总是能够体贴倍致,什么都能安排的很好,该记得日子送的礼物一样不少.特讲究礼数,什么都分得清清楚楚.重情重义,对丈夫的奶妈非常尊敬,也总是跟嘉惠说一定要把姆妈当亲奶奶,要好好孝敬对君君更是尽心尽力,花了一百二十个的心思照顾. 最值得学习的是,就算杨曼莉从郝京妮的工作、到郝建国的生日、到郝京妮的衣服、到君君的奶瓶、到京妮办公室门口的绿色脚垫等等诸多事情她都要管,杨曼莉也从不会忘记当一个女人.时时刻刻保持着优雅,头发任何时候都一丝不乱,衣服从来都穿的很体,说话总是细声细语,着急了骂人也是嘴巴刻薄动作不大.对生活极为讲究,注意生活品质,郝京妮也不得不承认:别说我婆婆这人个脾气不怎么样,但有一样是值得学习的,就是女人味. 这的确很值得学习.身为一个女人最应该有的就是女人味,就算生活再怎么像把杀猪刀咱们也不应该就这么任人宰割破罐子破摔。
况且杨曼莉很早丈夫就去世,她还能够一直保持住这种女人的本质,这简直就是一个标榜。
就是这么个有时刻薄蛮横有时善良任性的可爱的上海小女人。
这部戏是来黑北京人的吧?看到第十集,弃之
我已来到你的城市
一如既往的2B
把上海男人演得...
让我们深深的记住这个编剧吧~~
演的都挺好
马伊琍演的角色应该固定了,不能突破
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钞票!
除了全剧没有夏天,两户人家都太有钱,马伊琍您你不分不像北京人,涂松岩糙得不像上海人,其余都不错。最爱清咖和叶紫葳。
杨曼丽是亮点啊~~~
作不死你们。一个住着豪宅别墅,一个老爹是保安,家住几百平米的精装四合院。就像表现富二代的人生也各种疼啊痛啊是吧?
从剧名就能够感受到肯定会有两个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的碰撞,马伊琍既能大气又能演绎小女人,这部片子却演绎一个接地气的角色,有看头,而涂松岩这种角色有些多了,模式化有些被固定住。
我不喜欢涂松岩。
杨曼丽 牛一蓓 你们是最出彩的 比婆婆那个遇上娘那肯定是要好不少的
跟我姥看的。
有些地方演的很拖拉,电视剧的插曲很难听。总体来说在编剧上什么的还有待改进
开始还可以,越来越冗长
这剧让我讨厌马伊琍
马伊利真的不适合演北京大妞
就是觉得剧中的上海话不是那么地道。其实两地文化差异真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