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后假日

Aftersun,日丽(台),日丽追忆(港),假日回响

主演:保罗·麦斯卡,弗朗西斯卡·科里奥,西莉亚·罗森-豪尔,萨莉·梅瑟姆,艾斯·帕拉克,索菲亚·拉玛诺瓦,布鲁克林·托尔森,斯派克·费恩,弗兰克·科利奥,哈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晒后假日》剧照

晒后假日 剧照 NO.1晒后假日 剧照 NO.2晒后假日 剧照 NO.3晒后假日 剧照 NO.4晒后假日 剧照 NO.5晒后假日 剧照 NO.6晒后假日 剧照 NO.13晒后假日 剧照 NO.14晒后假日 剧照 NO.15晒后假日 剧照 NO.16晒后假日 剧照 NO.17晒后假日 剧照 NO.18晒后假日 剧照 NO.19晒后假日 剧照 NO.20

《晒后假日》剧情介绍

晒后假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是苏格兰出生的纽约作家兼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电影处女作。背景设定在1990年代尾声,故事随着一个充满好奇的11岁女孩苏菲(弗兰基·科里奥 饰)和她年轻的单身父亲(保罗·麦斯卡 饰)出发。两人一起前往土耳其度假,在那里发生的琐事看似平淡无奇,但那些一闪而过的对话,被说出口的和没有说出口的,却刻划出为人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更透露双方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彼此的磐石。二十年后,当苏菲成长到当年出游时父亲的年纪,她回忆起十一岁的那年夏天的记忆碎片,在真实的影像和想象的回忆空间里,那个熟悉的贴心父亲逐渐显露出那年他不曾向女儿表露过的悲伤。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九个完美陌生人第二季意外的幸运签无言的结局米勒一家第一季王者少年仙女特攻队浴血坚持伟大的自由爱是欢乐的源泉堕落之心自杀现场直播摩比小子大电影凡间天使特丽独行第一季我的儿子是奇葩地狱折磨蓝鱼失控游戏夜笑春幸福知音巴尔干边界乌蒙奇缘副本:义体置换章西女王毒帮家族恶魔幸存者2提高音量!我根本听不懂你在唱什么!!机械女仆单反相机双斩少女

《晒后假日》长篇影评

 1 ) 哀而不伤,低徊不已

从童年到青春期,有一个时间节点,既尴尬又充满了特权,因为两边都不靠着,也因为两边都靠着一点。

许多作家都敏感的捕捉到了这一点,这一刻,豪情万丈的想要步入人生广阔浩瀚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充满了童真无邪,直觉天真。

生命能量都大到惊人,人生的一点点微小的蝴蝶双翼都会造成人生的巨大震动,因为这个时间节点太早,所以一切的行为都显得那么的重大并且毫无挽回的余地。

在《赎罪》中,13岁的妹妹觉得自己少年老成而酿成姐姐姐夫的天人永别,甚至于连最起初的恋爱的甜蜜都没有品尝。

电影《亲密》中,两个亲密的男孩子,在小学毕业上初中的第一学期里,因为人生的各种细微的变化敏感做出了生命的调整,同样,一名小男孩也在浴室自杀。

多年以后,苏菲在自己生日的清晨起来,梦回到这个夏天,意识到了这个夏天的永恒,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身旁的婴儿哭啼,人生又是一个循环。

每一刻的时间都是独一的,因为时间的单向性,但总有一些时刻似乎是永远的烙印。

现在回想起来的那个夏天,自己的生命开始膨胀,跟男生,跟女生,跟成人,英国人在土耳其的海滨小镇上自成一体的世界。

似乎是一个明喻,度假似乎是逃避,但是也没有逃开自己的世界。

父亲的度假在经济上多少是勉力而为,只买了住宿而没有包伙食,经常的逃单,在购买地毯时候的兜兜转转。

最后父亲还是花了巨资(以他的经济实力和当年的消费水平)来看,买下了这个命运感十足的地毯,这种宿命感强烈的物品,因为他这要传给了自己的女儿。

地毯上的花纹独一无二,千万条密密麻麻的道路,但属于自己的只有一条。

女儿的兴高采烈,更是和父亲的意兴阑珊相参差。

女儿对于世界充满了健康的好奇,大方,有趣,热爱交际,表现自我,父亲则不得不在一旁勉强配合,暗自神伤。

多年之后,记忆似乎都已经模糊了。

如同《赎罪》中大家所争论的一样:虚构给了大家极其强烈的反转,这种虚构是建立在本身虚构的前提下。

文学化的表达,有别于当下剧情繁复曲折的强力输出,但是一旦嗅到其中的哀而不伤的味道,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2 ) 哀悼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试图理解他

人终有一死,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并非每个人都能顺利地等待死神的到来。

总有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让一些人选择主动走向死亡。

对于身边那些主动赴死的人,我们怎样接受他们的死亡?

我们怎样哀悼她们?

《晒后假日》就是一部关于这些问题的电影。

成年后女儿苏菲回忆起自己11岁时跟31岁的父亲在土耳其度假的夏日时光,也是最后的时光。

因为是跟父亲共处的最后时光,所以一切都像遗言一样。

只是当时11岁的苏菲没有觉察到,她太小,还不能理解大人的世界,等她能够理解大人的世界时,父亲已经离去多年。

所以,无论怎样,这里面都有遗憾,有悲痛。

《晒后假日》是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一部哀悼她父亲的电影,所以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

哀悼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试图理解他。

整部电影都弥漫着父亲的死亡给她带来的悲痛,为了缓解这种悲痛,她回忆起跟父亲在一起的时光,试图去理解那时候深陷抑郁的父亲。

当我们回忆起一个人时,它不是连贯的,而是碎片化的,所以导演采用家庭录式的拍摄手法,用一个一个影像片段拼接出这段记忆,拼接出一个阳光下的父亲以及快要被黑暗吞噬掉的父亲。

所以,这部电影有两种视角,11岁苏菲的视角和成年后苏菲的视角。

从11岁苏菲的视角来看,那是一个明朗的假期,烈日炎炎,她跟着父亲去土耳其度假。

所以,但凡小苏菲出现的镜头,基本上都是明亮的的色调,正如11岁的她一样充满活力,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无论是对异国他乡的风景和美食,还是对自己懵懂的性意识和性取向,一切都还在探索中,所以,她喜欢社交,尤其喜欢跟比她大一些的男孩女孩一起玩,偷偷观察她们,偷听他们之间的对话。

她也喜欢笑,对她父亲来说,她的笑声是夏日最好的音乐。

她喜欢欢乐,也喜欢制造欢乐,比如她偷偷跟陌生人商量好,一起给她31岁的父亲唱生日歌,让他父亲收获了一份生平最美好的生日礼物。

而成年后苏菲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深陷抑郁的父亲。

跟每天能量满满的小苏菲相比,她31岁的父亲能量很低。

就好像一个人的生命刚刚打开,另一个人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尽管他跟女儿在一起的时候,也会笑,会教女儿一些防身的技巧,会对女儿表达爱。

但是只要他独处的时候,他就很悲伤。

保罗·麦斯卡演得太好了,你从他的背影中从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悲伤。

在女儿面前,他会极力隐藏这种悲伤,但这种悲伤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所以,当女儿举着录像机问他“你小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31岁会怎么样?

”,他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并要求女儿关掉录像机。

在跟潜水教练的一次聊天时,他说出了答案,他说“我难以想象自己40岁的样子,我能活到31岁已经是个奇迹”。

当他随口说出这句话时,他自己也吓了一跳,他怕被女儿听到。

他知道女儿非常爱他,他也非常爱女儿,但是爱并不是万能的。

爱既不能把他从黑暗中拯救出来,也不能阻止他赴死。

所以,当女儿要求跟他一起登台合唱《Losing My Religion》,他坚决拒绝,哪怕惹女儿生气。

因为《Losing My Religion》绝望的基调就像他的内心独白一样,他不想跟女儿在一起的最后时光,合唱一首像遗言一样的歌。

他在电影里唯一痛哭的一次是女儿给他过生日那天,白天女儿给她唱完生日歌,晚上,他一个人在房间里哭得不能自已。

尽管他爱女儿,他还是要跟女儿告别了。

就像他留给女儿的明信片,上面写着“我非常非常爱你,不要忘记这点”。

对于成年的苏菲,最难接受的就是这一点。

所以,才有跳舞那场戏。

这是父亲跟女儿真正的告别。

在《Under Pressure》的歌声下,他邀请女儿一起跳舞,最初小苏菲拒绝了,最后还是加入了。

有一个镜头,小苏菲紧紧抱住他,仿佛下一秒他就要离去。

因为下一秒他真的会离去,所以当他在昏暗的舞池里尽情舞蹈时,成年的苏菲也出现了,她对着快要在黑暗中溺毙的父亲大喊,并跑过去抱住了她。

这时候镜头不断频闪,一会是年轻的父亲,一会是成年的苏菲,这是整部电影情感最激烈的一幕。

因为成年的苏菲想拯救当时的父亲,她想挽留他,想让他活下来。

这一幕肯定在苏菲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幻想过无数次。

但最后,父亲还是走了。

二十多年后,苏菲终于释怀了,所以,在电影结尾处,11岁的苏菲不停地跟父亲说“我爱你”,不停地说“拜拜”。

因为那是她跟父亲真正的告别。

哀悼,其实就是跟一个人告别,而你只有在试图理解他之后,才能真正跟他告别。

Let him go.

 3 ) 一個可以活著也可以死去的年紀

《日麗》中的土耳其之旅,女兒十一歲,父親三十一歲。

我想起《微物之神》中的母親,也是在三十一歲時死去。

Arundhati Roy說:「三十一歲。

不老。

不年輕。

一個可以活著也可以死去的年紀。

」(Thirty-one. Not old. Not young. But a viable die-ableage.)女兒問父親可曾經歷過這種感覺:「Don’t you ever feel like you’ve just done a whole amazing day, and then you come home and feel tired and down. Feels like your bones don’t work. They’re just tired and everything is tired. Like you’re sinking.」這種狀態比較接近的詞語是Post-event blues/depression、Post-adrenaline blues、Let-down effect,在科學上可以用內分泌去解釋這個情況。

從情感上來說,翻查John Koenig的《The Dictionary of ObscureSorrows》,找不到相關的詞語,但有關這部電影,我反而看到另一個相關的字眼:「keyframe」。

「Keyframe」,關鍵格,它的意思是「當時感覺無傷大雅的時刻,最終卻標誌著你的生活如何進入一個陌生新時代——一個你多年後會回想起來的偶遇,一個無害的評論引發的持續爭執,一個無所事事的沉思卻定義了你的整個職業生涯——一個巨大的轉變被秘密地埋藏在平凡的日子之間細微的、難以察覺的差異中。

」它本身當然也是影像術語。

那定義了新場景的關鍵一幀。

也許《日麗》的整個旅程就是女兒人生中的關鍵格。

那個夜場。

回憶的沼澤或者死後的世界。

為甚麼是夜場呢?

人的眼睛一分鐘大概會眨眼20次,有八個小時睡眠的話,在清醒的十六小時間大概眨眼19200次,加起來,一天中有一小時的黑暗,那是我們大腦神經中樞無法覺察的黑暗,讓我們有無障礙觀看的錯覺。

夜場的明暗間隔閃爍,彷彿把眼睛觀看的過程以慢動作展示出來——如果有光就必定有陰影,為了看見我們也必須要接受凝視這個動作誓必會被無數黑暗的瞬間打斷。

夜場裡雖然影像如斷續幻燈顯現能見,但我們始終無法充分理解間隔黑暗中的內容。

我們大腦自行把黑暗中的碎片拼湊起來望能言之成理,但總無法企及完整。

Alan Lightman在《愛因斯坦的夢》中,為1905年6月17日的夢境創造了這樣的世界,以另一種方式講述這個斷裂:「在這個世界裡,時間並不連貫。

在這個世界裡,時間續續斷斷。

時間是一根神經纖維:好像整個相連,其實節節斷開,隔着微小的空隙。

神經活動流過一段時間,突然停住,越過真空,在下一段時間重現。

時光的間隙微乎其微。

一秒鐘要除了一千再除一千,才是那空悠悠的中間。

它如此之小以致無從察覺。

時間重新啟動後,新舊世界没甚麼區别。

雲的行止、鳥的踪迹、談些甚麼、想些甚麼,和從前幾乎一樣。

時段的接合也只是近乎完美。

有時不免小小的錯位。

」他以此去想像,正正在你眼前的人,一個瞬間,念頭就轉了,感情消逝了,人與人溝通之間無從稽考、不明所以的部份,就是微細時間的斷裂再接駁的後遺。

家人關係如父女,旅遊間再朝夕相對再緊密,也當然有這個terraincognita。

夜場內震耳欲聾的音樂當然也把一切嘶吼、哭喊、對話、提問、甚至答案(如果有的話)都吞噬掉了。

滯留在那裡不會撈出一個為甚麼。

童年版本的女兒也在其中,哀悼的對象不止父親,也包括那個純真的自己,那個未被悔恨和疑謎附身的自己。

那張地毯。

父親說,每個圖案都有它的含義。

他久久看著,似是能從那張暗語中解碼。

Mirra Bank有一本關於美國民間藝術的書《Anonymous Was AWoman》,收集了十八十九世紀美國由女性創作的民間藝術,因為已經無法找到創作者姓甚名誰,作者同時節錄了大量同年代同地區的女性日記和筆記,用這個方式讓我們看到一個年代的女性精神面貌。

因為當時家居中的布製品都是由家中的女性製造,例如被舖、窗簾、桌布、衣物,所以當中書中收錄了大量的紡織品。

被子尤其充斥著不同的圖案,其中不止於裝飾性的花朵,也有家居物品、人物和抽象的幾何圖案。

有一位女性如此形容「每次我看到那張被,我都感到顫慄,因為它知道太多了。

」她把她畢生婚姻和家庭的悲喜都札進去,懷著她不能宣之於口的情緒一針復一針地穿刺,編織出一張只有她自己能解讀的個人史。

電影有旅程後女兒長大成人的時間線,但那個段落也沒有為我們提供一個清𥇦的答案。

旅程中發生的一切,就像地顫的圖案一樣,就明目張膽在那裡,儘管凝視吧,所有線索如盛宴攤開,任由撿取,如果它晦澀難解,抱歉,它只是不得不如此。

未必所有人與父親有深厚的感情或曾生兒育女,但電影中的情緒和後勁,召喚生命中所有此曾在而不再的人。

有說Closure過譽了,它是一個騙局。

但即使它彌足珍貴我們也是求也得不著不是嗎。

女兒在道別時駐足,游離,往返,貪戀,黏膩,那一幕我最看到過去的自己,那個自己也還住我現在的我裡面,仍有時造訪某個黑暗房間。

喂我們為何不多留一會呢?

在某道門永遠關上之前。

 4 ) 一组关系,让男性世界崩塌了两次

Aftersun的秘密在于,当以私影像的意识描绘父女关系时,是很难排除关于情欲与乱伦的隐晦暗示的,但aftersun成功地将它驱离了,因为父亲并非男权社会中的父亲,而女儿也并非男权社会中的典型女儿。

我们很罕见地在一组具有典型父权代表性的人物关系,即父女关系中,同时看到对两种角色的颠覆。

当具有同性恋及抑郁症倾向的父亲背对摄影机坐在床上哭泣时,一整个传统男性世界在影片中都随之崩塌了。

女儿本是女儿,受到父亲的照顾。

但在旅程的最后,女儿超越同龄人的成熟最终彰显为一种能够照顾父亲脆弱心灵的母性。

我常说,去除了情欲的亲密关系,是一种最为接近爱的情感。

没有人能够具体地触碰或表述爱是什么。

但它显然更加关于人与人彼此灵魂的关照。

虽然爱从不排斥肉体和情欲,但与爱相关的肉体亲密也依然是灵魂的相互关照在物质层面的显示。

因此,艺术家在描绘每种趋向于爱,或渴求爱的心理情境时,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脱离了物质世俗世界的孤独落寞。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在于故事里的双方都不存在于主流世界的世俗文化中。

所以,片中父女之间再和谐,再亲密,相互支撑,即使和周围人即使打成一片,也依旧始终笼罩在一种与外部隔绝的孤独氛围中。

旅行有终点,人生也有。

终其一生,谁不是在流浪。

流浪,才是一种开阔境界下人生的常态。

流浪的灵魂彼此支撑,则是所有亲密关系中的最高境界。

Aftersun给出了它作为父女关系的一种答案。

 5 ) 《晒后假日》和《巴黎夜旅人》

最近看了两部后劲很大的片子《晒后假日》和《巴黎夜旅人》。

两部都是非常温情的关于亲密关系、关于孩子、关系陪伴,都很平淡甚至可以说有点无聊的叙事,这也是我觉得近两年来自己对生活看法很大转变的地方。

其实我们的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平淡如水的,和我们曾经憧憬的那种山呼海啸、跌宕起伏是截然不同的,就好像从前爱看剧情激烈反转的电影并且浓重的带入自己的人生一样,我们总觉得自己是特别的那个是这部剧集的不二主角是自带光环和对自己有着重大期待的。

所以当我们面对生命的无聊和平淡时,总是恹恹欲睡,面对家人孩子时总是以一种“这种日子还要过很久”的心态去毫无生机的配合陪衬,对,因为那种时刻总觉得自己只是陪衬而不再是主角,不再拥有绝对的把控和创造力的时候,就总是提不起精神,没有耐心,觉得这一切太过于程式化太显然易见而不再去发现,不再去挖掘和创造。

这两部片子不是我以前爱看的类型,因为简直太过于平淡了,单身父亲在一个暑假陪女儿在土耳其度假,DV拍的一些模糊、零散的片段,他们的日常对话,游玩,吃饭,假期临近结束的不舍,分离。

《晒后假日》太平淡了,没有任何装腔作势的技巧和任何精心编排的结构,但是后劲之大,我到现在都很震惊,可能太理解这种平静生活所昭示的无能为力了吧。

又或者是这种如同镜子一般的一个陪伴女儿的普通的假期生活,我深知后面排山倒海的回忆是什么样的。

《巴黎夜旅人》也是中年突然丧婚的母亲和孩子们的生活,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用温柔的力量抵抗生活的样子,其实并不是抵抗,是真正的把自己放在了那个适合的舒服的位置。

前夫离开后,她才意识到自己竟然什么都不会,慢慢的从找工作开始,慢慢了解孩子,了解父亲,了解自己,其实这才是真正要花很多时间去做的事情,但因为我们总以我们的工作很忙为借口去故意忽略这一切,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其实都是懦夫。

女人找到了那个舒适的位置,其实也是慢慢找到的,也许她也并不觉得她找到了,但随着心的流动去接受,用她的节奏去行动,这样很完美,人们正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节奏被打乱而害怕去处理亲密关系,因为那些让你在乎的人总是在分分钟打乱你的情绪。

所以能用温柔的力量把家人的关系调和出一个完美或者说适配的节奏,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身心舒畅爱意满满其实是非常难的,也是我们作为子女作为父母作为朋友作为家人能做的最好的也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因为他看起来太微不足道了,让我们这些大主角都觉得不屑去做。

呵呵,我们真可怜,能让自己和自己爱的人都感到开心的事情都不屑去做,成天还觉得自己能拯救世界。

所以呢,看到女人最后用她那种“什么都不会”的巧劲儿,或者说像无条件的温柔对待一个从街上捡来的无家可归的小女孩那样,你深知刺痛她的也同时刺痛你,你深知你给出去的东西根本无所谓收回来,你了解过无条件的爱才懂被爱的人其实就是你的救赎,是他们让你还拥有爱的能力,在这之后她所拥有的是真的她想要拥有的一切,她才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女人呢,更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女人。

 6 )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谈到戛纳,映入脑海的往往是竞赛单元那些大师名导作品,或者是非竞赛的好莱坞电影,而平行单元的大部分作品似乎鲜人问津。

国际影评人周是一个专注于发掘新导演作品的单元入围该单元的都是导演的处女作或第二部长片,不少影坛大师当年都是从这个单元起步,比如贝托鲁奇、肯洛奇、王家卫等等。

近年来这个单元最瞩目的莫过于在2016年发掘出朱利亚·迪库诺的《生吃》,5年后这位女导演便凭《钛》入选主竞赛一举拿下金棕榈奖。

今年这个单元再次挖到宝:一部处女作《晒后假期》让影评人赞不绝口,也让观众感动泪下。

这部影片出自女导演夏洛特·威尔斯之手,讲述一个女孩和她年轻的单身父亲前往土耳其度假。

二十年后,当女孩成长到当年出游时父亲的年纪,她回忆起十一岁的那年夏天的记忆碎片,在真实的影像和想象的回忆空间里,那个熟悉的贴心父亲逐渐显露出那年他不曾向女儿表露过的悲伤。

纯粹当作是青春成长的度假类型片来看,这部处女作是无甚新意的,但是导演将整个故事置于女儿成年后的视角里展开讲述,叙事层次与表意深度立刻提升。

如果说那些DV素材显得过于琐碎而无趣,那么回忆片段与想象的画面才是叙事的重心。

这些从成年女儿视角展开的故事情节不仅回溯了女孩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还以成年人的心思娓娓道出父女之间的误会与多年后的理解。

两种视角彼此交叠,晃动粗糙的DV影像与高清画面水乳交融地还原出一段美好却不免留下遗憾的父女情愫。

导演聪颖地利用隐藏叙事关键的手法,令父亲这个人物变得耐人寻味,观众可在不少留白的场景和情节(迪斯科舞场、背对镜头哭泣、奔向大海、土耳其地毯、结尾送别)里推测其性格、真实心思与命运结局。

这对父女的感情不是一触即发地感人泪下,而是像一泓平静的湖水,殊不知水面下有着离奇的暗涌,细细回味会有更多感触。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情感细腻、隐忍曲折的处女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两句诗足以概括整部作品的情感核心。

 7 ) 阳光照进了心里

这部电影想从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爱说起。

本部电影的女主角是一个年幼的女孩儿,年龄小但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

这个“小小阳光”,不断照亮了贯穿电影始终的浓郁的父亲的内心黑洞。

从父亲的情绪闪回以及和女儿的对话可以看出,父亲对于童年、家庭、故乡的厌恶。

他曾经是一个不被环境接纳的人,这种经历带给他难以忽略的悲伤还有孤独感。

与女儿度假期间,实际上是父亲在尝试担起父亲的责任,并希望和女儿留下属于他们回忆。

但在旅途中,女儿发现父亲“很穷”,无法给她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美丽的土耳其地毯”、“免费畅饮手环”、“声乐课学费”。

父亲也知道自己给不了女儿这些,而加重了内心对自己的批判和攻击,以至于情绪闪回不断出现。

但女儿并不介意,她随遇而安,觉得能和父亲在一起就很快乐,原谅了父亲不断犯的小错、不给自己的面子、以及一些失误。

这些都是父亲在成长过程里不曾得到过的“接纳”。

他感觉到自己重新拥有了完整的不受排斥不受攻击的童年,原因就是女儿对他的爱和无条件的接纳。

在影片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父亲的情绪闪回,他站在舞池里,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但当影片进行到现实中父亲带着女儿一起跳舞的那一段时,在他记忆中的被排挤、孤独无比的舞池里,出现了他和长大后的女儿拥抱在一起的画面。

说明此刻他的灵魂不再孤独,痛苦的回忆开始被修改,因为他被看见,他拥有了爱。

总是说父母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但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包含了单方面的期待和其他种种。

相反,孩子却是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的父母,无论是穷是富,都从一开始就无条件肯定了父母的存在,并从心理上给予了父母“生的希望”。

这种世间难见的积极的光芒万丈的爱,难道不就是最好的礼物吗。

片中女儿安排旅行团的其他大人一起对父亲唱生日歌,就是希望父亲知道,他被人接纳,他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哪怕年幼,她也能感受到父亲内心的抑郁,她在用自己的方式照亮父亲。

“小小的阳光”,不光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小小阳光”。

 8 ) 藏着并不等于遗忘

Bittersweet, 在英文里更多地是描述一种开心与伤感共存,又甜又苦涩的感觉。

我们的很多记忆也总给我们这样的感觉,即使我们并没有时常去回想起。

毕竟对有些人来说,面对这些回忆并不容易,于是他们选择把他们“藏起来”,或者暂时“遗忘”了。

导演夏洛特在给观众的一封信里提及,在土耳其有一个词Hasret包含了三种东西:Longing, love and loss(渴望之物、爱、失去),这个词也能够很好地诠释了这部电影要表达的内容。

你还记得自己曾经想成为怎样的人吗?

电影的最开头以女儿在一段老旧的录像中问父亲:“你在11岁的时候,你认为你现在会在做什么?

”为开端。

我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都会被问过类似的问题,即长大后想做什么。

也许你的答案是医生、科学家、或老师。

即使我们长大后只不过是一个不怎么厉害的“普通人”,但是我们也曾怀有着梦想,甚至至今仍有。

ENTP INTP ENFP INFP最怕被问到的问题_哔哩哔哩_bilibili虽然梦想并不是这部电影要讲的主旨,但是父亲包容与积极鼓励的心无疑给女儿的人生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父亲的存在困境相比父亲给女儿的积极鼓励,他对自己的人生并不是很乐观。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猜测到的信息包括婚姻失败,事业不明朗,经济上有困难等。

最关键的是,他似乎有情绪病如抑郁症。

所以他在存在上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困境,而面对这一切,他似乎并没有很好的倾诉对象以及方式去释放,也许这也是他喜欢跳舞的原因,因为跳舞是一种很原始的表达和发泄方式。

父亲在房间里痛哭

对人生的无望

对呼吸(生存)的低欲望

对死亡的低恐惧当然,这次度假也可以是一种解压方式。

假期对于小朋友总是充满新鲜和探索可能性,而对大人来说也许只不过是暂时逃离现实去喘气的空间。

虽然女儿比较早熟和细心,但她也无法能够体会到成人的困境。

无法想象父亲那样坚实的身躯,背后的内心却是那样脆弱。

这也是导演夏洛特的一个遗憾,所以促成了我们看到的这部电影。

即使我们不在一起,也共享同一片天空_哔哩哔哩_bilibili父亲在吵架那夜到底有没有自杀?

在旅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女儿因为不满父亲没有上台和她演唱地置气地说出了那句很伤人的话。

事后父亲自己先回房间了,他打开了摄影机查看以往的录像(他在很多次深夜也在查看着录像来寻找慰藉)。

最后他跑出去走入了海中(有网友分析说父亲在海里那晚确实是自杀了,影片不一定是正序播放)。

但我从影片中父亲吵架前和吵架后、走入海中的服饰一致推断父亲那晚并没有自杀(隔天他在泥巴浴中的伤口也印证了这个猜想)。

父亲在多个夜晚都凭借观看与女儿的录像来度过

决定去海边前

捡起陌生人的烟走向海边(低自尊行为代表低生存欲望)

走向海边(与夜宴、房间的服装一致)

肩膀的红点也许是前一晚海边的浪拍打的舞池与舞蹈的象征舞池从始至终穿起了整部电影,出现了数遍。

而舞池的片段速度非常快,细心的网友可以试试调0.5x倍速去慢播细节。

影片的开始,是成年的女儿睁开眼睛,预示着开始回忆与父亲的种种。

而后面的几次女儿则在寻找父亲,父亲也开始出现在舞池中,并一直在跳舞。

我认为舞池代表着困住父亲的空间,而父亲在里面跳舞其实是一种“挣扎”,想要摆脱这种困境。

在某个舞池的场景中,背景音乐一直在唱着Help me Help me. 那父亲最后是否挣脱了困境呢?

我们在影片的最后看到父亲拿着摄影机走回到舞池的一幕,这也许预示着父亲最后并没有摆脱他的“困境”。

也许他没有能摆脱困境,并选择了告别人间(仅猜测)。

所以才有了导演的遗憾,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电影。

This is our last dance & Under Pressure在返程的前一晚,两人拍了照留念并一起跳了舞,这也许是他们唯一的一次跳舞(女儿并不爱跳舞),也是最后一次。

而音乐是David Bowie与Queen的合唱名曲Under Pressure,这首歌表达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身处于压力环境中,而这种压力很容易压垮人们,而爱是消解这种压力的最好方式。

附上部分歌词,这也是这个片段要表达的意思:Can't we give ourselves one more chance?Why can't we give love that one more chance?Why can't w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Cause love's such an old-fashioned wordAnd love dares you to care for the people on the edge of the nightAnd love dares you to change our way of caring about ourselvesThis is our last danceThis is our last danceThis is ourselvesUnder pressureUnder pressurePressure这个片段是本片最重要,也是最感人的场景之一。

这个场景也最能表达导演提及的词Hasret包含的三种东西:Longing, love and loss(渴望之物、爱、失去)。

该片段是由两段虚实结合的舞蹈组成,一是小时候的真实发生的舞蹈,另一段是在黑暗舞池中的挣扎。

Under Pressure in Aftersun 晒后假日_哔哩哔哩_bilibili而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虚实的两段舞蹈有很多细节是对应的。

1、开始共舞。

真实情况中,女儿一开始并不愿意跳舞,最后父亲拉她上前后,在虚幻的黑暗舞池中女儿也走到父亲面前。

2、拥抱这一刻。

在真实情况中,父亲紧紧抱着女儿,女儿在父亲坚实的肩膀中享受温存。

在虚幻的舞池中,女儿抱住了痛苦挣扎的父亲,父亲则像将死之人最后抓紧了一根救命稻草那样,在挣扎后也安心地抱着女儿度过最后一分钟。

而音乐也在这里转向了悲调。

救命稻草

温存

3、推开你。

最后在两个场景中女儿都把父亲推开了,而这时父亲的脸在现实和虚幻两个场景中却是不同的。

现实中的他还维持着父亲表面的一贯的笑脸,而在虚幻舞池中他的脸却是疑惑和伤感的。

这个推开也是导演最大的遗憾,她不但不能在父亲挣扎时帮助他,还推开了他,说了一些难听的话。

现实中的他还维持着父亲表面的一贯的笑脸

虚幻舞池中他的脸却是疑惑和伤感的

虚幻舞池中他的脸却是疑惑和伤感的虽然没有如果,但是如果有如果,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一定会抱紧你说没关系,都会好的。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对一些曾因一些事情而离开的人想说的话。

那些想说而没有说的话,被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但我们却不会将他们遗忘。

导演给订阅者(实际上也是给观众)的信

真实情况的父亲与女儿

 9 ) 晒后灼烧:回忆的模样和宿命感

Aftersun是苏格兰导演编剧Charlotte Wells的第一部长篇。

电影讲的是11岁的Sophie和父亲Calum在土耳其一个主要供英国人光顾的度假村度过的一个夏日假期。

整个度假几乎没发生什么大事,他们每天在泳池边的长椅上晒太阳,在自助餐厅用餐,晚上看一些俗气的娱乐表演。

但导演通过很强的影像风格,把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一步步推向了高潮。

这篇影评记录一下我最喜欢的几个地方。

【回忆的模样】【回忆的宿命感】【假想的同频】【30岁的人生】【回忆的模样】那次旅行发生在九十年代末,现在的Sophie已经差不多到了她父亲当时的年纪,有了自己的伴侣和小孩,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段Sophie视角下的回忆。

导演没有简单得打个“二十年前”的字幕来告诉观众这是一段回忆。

影片开场,少年Sophie将镜头对准父亲,采访他11岁的时候是否想过他到了现在的年纪会做什么。

Calum没有回答。

画面突然凝固,看这段录像的人(也就是成年Sophie)开始快速倒带,从那场对话倒回到假期真正的起点。

表明了这是一段发生在过去的故事。

这种“录影带“式的风格被运用到了极致。

影片画面选择柔和的调色、充满夏日气息的饱和度、和低像素手持摄影机的颗粒感。

摄影师经常让画面偏离中心,视线不稳定。

回忆的主要对象Calum,常常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里, 而是间接出现在各种镜面的反射中——电视机屏幕、相机取景器,玻璃门的倒影、茶几表面、墙上的影子。

有一个镜头是从锁孔中窥视屋内的Calum。

甚至有一段父女在餐桌边的对话,是在看一张拍立得照片逐渐成像的过程中听完的。

这样的画面始终将观众始终置于Sophie的回忆视角里。

Calum的形象是模糊的,时而在画内时而出画,在小孩眼里大人很多时候就是“模糊”无法理解的。

这就是导演心中回忆的样子——支离破碎、难以捉摸、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

我很喜欢影片里经常出现的滑翔伞镜头。

Sophie看倒度假村的其他游客乘坐悬挂式滑翔机在天空中航行,便问Calum他们可不可以也去坐,Calum再一次没有回答。

当父女两人静静待在海边,青蓝色的天空中就会出现滑翔伞轻盈地滑过他们的头顶,自由而洒脱。

有时远空的滑翔伞如箭头般连成虚线,倒影在泳池中像漂浮的树叶。

这种漫不经心的镜头,很像是翻看相册时偶尔一两张随手拍下的风景照。

虽然没能坐成滑翔伞,但Sophie仍然拥有的这些碎片的记忆,足以勾起对亲人的追思。

【回忆的宿命感】除了构建回忆的画风,导演的细腻更体现在她对细节的把控。

关于Calum状况不好这一点,她从不明说,而是把种种迹象都埋在了表象之下。

第一天在酒店房间安顿好时已是深夜。

画面下半部分的前景,是Sophie躺在床上熟睡,发出浅浅的呼吸声。

然后对焦变换到上半部分的后景,透过关闭的玻璃门可以看到,Calum在阳台上抽着香烟,有节奏地来回摆动。

画面保持在这个构图看Calum跳了一分多钟。

看到这里其实电影还没进入任何实质剧情。

这理应是很正常的,赶路一天疲惫的父亲享受独处的时刻。

但我当时看到这个场景,莫名感到有些怪异和害怕。

他的摆动游离着一丝失控,有那么几秒甚至担心他会摔下阳台。

这是影片第一次释放出一种隐隐约约的不安感。

除了阳台的摆动,还有很多类似细节:- 一出场Calum手就受了伤,打着石膏- 过马路时Calum不怎么看路,直到大客车驶出画面他才出现在马路对面- 有天晚上他光着脚摇摇晃晃地站在阳台栏杆上- 游戏厅的屏幕上闪着“Game Over”的字样- 在地毯商储藏室里,Calum躺在刚买的地毯上,好像如释重负得到了短暂的休息- 有天夜里他光着身体独自在房间里哭泣这种不安感的堆积,在假期的最后一晚迎来了爆发。

当 Calum 拒绝加入 Sophie 的卡拉 OK,Sophie独自一人在台上唱着Losing My Religion(歌词非常应景),声音中恳求着父亲的加入,而Calum只有一动不动的背影。

那天夜里,喝醉的Calumn踉跄走到海边,大步冲进海里游泳,他很快消失在黑暗里,我们只能看到岸边翻起的浪花,海浪声随着Calum的消失逐渐增强,直至如雷鸣,一度以为他已经被大海吞没。

看完全片会发现,虽然整个故事是少年Sophie视角下的回忆,但很多Calum的场景Sophie并不在场,比如Calum在酒店房间哭泣,他半夜去海中游泳,都不可能出现在Sophie的记忆里。

这些场景更像是成年Sophie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填补了旅行的空白。

已经为人父母的成年Sophie,回顾这次旅行,想对父亲到底经历了什么一探究竟。

她想知道当她在享受假期的最后一晚,跟着哥哥姐姐们闲逛,和游戏厅认识的男生初吻,这些时间父亲到底在做什么。

所以我们看到的Calum一部分是Sophie记忆里的他,一部分是Sophie在已知悲剧发生的前提下,给记忆中的父亲重新上色后的他。

我们的大脑有时会通过事后的认知,来重新定义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

特别是对逝去亲人的记忆,带着父亲为什么会离开的疑问,越是努力探寻过往,越能体会到强烈的宿命感,似乎种种迹象都预兆了结局。

【假想的同频】导演在假期中还穿插着了一些超现实的夜店狂欢片段。

成年Sophie站在拥挤的舞池里,隐约看到父亲在断断续续的频闪灯下跳舞。

夜店的画面一半在完全的黑暗中、只听得见电音;另一半闪光灯刺眼到无法看清Calum的全貌。

度假时Sophie曾为父亲的舞姿感到尴尬,而此刻她试图走过去,想找到他。

她现在能更加理解父亲,内心有好多想说的话。

即使是最实在最具体的那块父亲留下的土耳其地毯,Sophie放在床边每日感受踩触,也无法把父亲的轮廓勾勒得更清晰。

她想要亲自站在父亲的面前,得到答案。

在这一层面上,Aftersun是一场假想的感同身受,一次20年后的同频。

成年的Sophie能以少年Sophie没有的视角来看待发生的事情。

这种隔空相望的视角让影片有了挽歌的忧伤。

【30岁的人生】最后想聊聊Calum的经历,虽然导演保持高度克制,但还是能从一些对话和情节中看出他被哪些事情困扰。

他感情生活不顺利,婚姻失败,经济上也很拮据。

他的童年大概率也不幸福:Sophie问: “你 11 岁生日是怎么过的?

”Calum:“我11岁时没人记得我的生日,当我告诉妈妈时她很生气,揪着我的耳朵让我爸开车送我去玩具店挑礼物”Sophie:“这有点太沉重了”Calum:“It’s ok”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原生家庭的创伤,让Calum想做个好爸爸,给女儿物质上的满足。

小孩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但辜负小孩期待对父母是痛苦的,这给Calum很大的挫败感。

还有一段对话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段台词。

Sophie和母亲住在爱丁堡,也是Calum的家乡,但他后来搬去了伦敦。

Sophie问他会不会搬回来时:Calum说:“对我来说家乡的一切已经翻篇了,仅此而已。

一旦你离开了那里,就会有这种你不再完全属于那里的感觉,不再真正是那里的人。

爱丁堡就…我从来没觉得我真正属于过那里”Sophie:“我觉得那里是我的家”Calum:“挺好的。

我很高兴你这么想。

但你永远不知道你最后会定在那里。

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你有的是时间”这段话是Calum最接近敞开心扉的一次。

年近三十,有一段失败的婚姻和一个不怎么见面的女儿,四处漂泊的他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当Calum对女儿说“你有的是时间”的时候,他是否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时间了。

我曾看到有人在网上写过,人一路往外走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意味着你不再习惯扎根在一个地方生活,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回去”的地方。

很大概率你没法拥有一种确定的人生,就是要习惯来来走走、聚聚散散、得到又失去。

究竟要走到哪里,才能看到一种想要生活的可能?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Calum会说“我很难想象我会活到40岁,因为30岁已经够难了”。

Aftersun的中文是“日晒后用品”,用来给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做保湿。

白天在海滩充满了阳光和乐趣,只有夜幕降临时皮肤才开始感到灼烧。

在那个表面上无忧无虑阳光斑驳的假期过去二十年之后,它似乎依然是Sophie一生中最美丽最令人心碎的回忆。

人生有那么一刻,我们会把父母和自己分离开,意识到在我们到来之前他们有很长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也曾跟我们同龄,一样年轻。

特别是当我们对人生充满焦虑疑惑时,我们会好奇他们曾经过着怎么的生活,年轻时是怎样的人。

Aftersun正是在用回忆去做这件事。

 10 ) 这令人窒息的波浪啊

看完【晒后假日】的我坐公交回五道口,行至那个十字路口时,觉得好像自己从蓝色的海底刚刚爬上来,从那个窒息之处刚刚复活,发现这个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人,成双成对,若无其事地向餐厅和酒吧走去。

“当从影片一开始时,你就知道父亲要死了,而女儿却什么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怎么欣赏整部电影,是我面对了一晚上的问题。

你会发现死亡的暗示贯穿全片。

最后一舞的剪影如鬼魅般穿插在度假的甜蜜之中。

“你期待明天嘛?

”“我不知道我40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我不会回苏格兰了。

”这些无数暗示意味的台词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观众,父亲沉入海洋是必然的。

毛巾的窒息,泳池的窒息,阳台的坠落。

从父亲第一天晚上的抽烟开始,整个片子的结局已经从暗示中注定了。

动机呢?

把父亲至于死地的第一是钱,逃单,不参加活动,没有手环,捡烟头抽,和死亡晚上女孩的爆发。

第二是失败的爱情,和母亲的通话,女儿的engage解读以及一个个问题,和最后她看到的两个男人的拥吻。

这一切一切的暗示都是通过一个一个没有主观评价的生活细节展现的,这才是全片最动人的地方。

全片的可爱之处首先在于它的故事设定,一个已经长大的女孩通过录像一次又一次地回味和父亲的最后一次度假,视角是一个可爱的女儿。

女儿视角下,父亲说的一些深沉的富含暗示的话语,她当时都完全不懂。

她所关注的是懵懂的爱情,稍成熟的大男孩,以及试探性的性。

父亲的处境是她完全不关心的,而在她组建同性家庭之后,她才开始回味那一个个颇含暗示的细节。

最后一晚,她穿着比基尼,而父亲一袭黑衣,这种对比性的暗示已经极度明显了。

整部电影的美学就是建立在父亲和女儿交流的二义性上的,建立在女儿成长的时间所带来的二义性上的。

从叙述角度来说,是有石黑一雄的影子。

人是倾向于不去客观回忆自己的痛苦的,所以影片安上了一个为父亲定制的假的结尾,在那晚女儿回到房间之后,警笛声响起之后。

所有关于这场痛苦的细节在电影里都是一闪而过的,而假日的甜蜜回忆作为主线。

最后是音乐,所有的音乐走势都像极了波浪,持续不断地在我脑海回荡,持续不断地令人从情感上窒息。

《晒后假日》短评

或许是没经历过也没见过这样的父亲,周围的父亲都是不打太极打孩子,也绝不会只身走进黑暗,而是拖着身边的人一同坠入,所以真的很难进入故事。

7分钟前
  • 三天内不会发生
  • 还行

世界上最好的爹就是已经死掉的爹🤗🤗🤗

9分钟前
  • Run away
  • 还行

2022戛纳影评人周-法国文创协会选择奖。9分,初看有点平,不过后半小时力量起来就很有意思了,重看一下其实开头已经预叙了:女主角(只在很少的几个镜头出现)回忆起11岁和父亲在土耳其度假村的那个夏天,很多事情不去解释(如,父母是不是离婚了,是不是父亲去世了所以收到了当年拍的DV之类),通过大量细节来表现回忆的机制(film as brain),并以DV作为记忆的媒介装置(开头用电视看DV时女主角那个在屏幕上的倒影太棒了-“幽灵媒介”),最后细节堆积起来,非常感人。大概75分钟时候才把这个回忆挑明,和最后一支舞混剪的蹦迪戏(之前也出现过一次)大概是主观想象,而且蹦迪拍得实在是太有特点了(完全是瞬间印象式的影像),等到最后结尾那个告别和缝合在跨越时空的横摇长镜头的父女,就真的很让人感动了

1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模糊的画面带给我清晰的回忆,好像还能闻到爸爸在阳台上抽的烟味,泳池里的消毒水味,还有海水的咸腥。我和爸爸聊着过去,说他的故乡和他十一岁的生日,一起潜水和晒太阳,防晒霜在爸爸的涂抹下变得温热。我能记得那个暑假我的初吻,更无法忘记我独自上台唱歌的扫兴,因为生气我说过很过分的话语,还好我曾为他唱过祝福的歌曲。怀念一起打过的太极,怀念一起抹过的火山泥,怀念他看我的眼中闪耀的光,以及微笑着两端翘起的嘴角。可是我好遗憾,遗憾没有与他尽情舞蹈,遗憾没有留住假期,遗憾没能理解他眼里的深情。我总以为爸爸口中的未来一定会实现,可是我不知道他在深夜里痛哭,如果还能回到那个假期,我一定要给他紧紧的拥抱。抱住他的软弱,抱住他的痛苦,抱住他的泪水,也抱住我们的假期。

14分钟前
  • 蒙奇D
  • 推荐

导演试图展现情感中细腻的张力,但最终呈现效果是一部炫技不成的沉闷之作。

16分钟前
  • 陈抱朴
  • 较差

作为土耳其观光旅游宣传片很合格

21分钟前
  • 冰糖
  • 较差

像是晒后留下的一道红痕。承载过许多快乐的灼烫,也就忽然不知伤痛,只道不要终结的假期,不要终结的童年与陪伴,不要终结的浑然不觉。当光阴一再给那段发光的时日滤去迷踪和隐忍,读懂的刹那才有扑面而来的遗恨。多少人能有幸遇到这样的父亲呢,想把一切都告知你,却只能遥望DV画质的往事,被早已发黄的明信片或拍立得,扎到指尖呼出情绪病。再早熟也会误读的失落与孤独,终究是长夜里一段失声的哭泣,还有舞池里最嚣张的挥洒,美好得惊颤,一碰就要灰飞烟灭的。四星半。

2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啥 竟然看不懂

25分钟前
  • 计算幸福
  • 较差

这部片子的后劲儿是很大的。整部片子最大的情感力量是来自于多年后的回望。而在当时看来,都是琐事,游泳也好,打游戏也好,唱歌也好……事后追溯,才发现父亲的告别已经开始了。女儿希望父亲下来跟她唱歌,父亲拒绝了,女儿失落地唱完了整首歌。那只是一个预演,提前的告别。正因为是回望,才让这些细碎的事情每一样都注入了情感。斯人已去,悲伤永存。

27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什么玩意???

31分钟前
  • 董晓宇-solitude
  • 很差

过于私影…

33分钟前
  • spaceman
  • 还行

the camera is shaky, obscure, flashy, and confusing.

37分钟前
  • Messi
  • 很差

能顶锅盖说句真的很一般吗......就是中规中矩的青年导演debut啊,为啥都在一水儿地夸?是后疫情时代大家对青年新秀的标准降低了吗?还是说是我长大了🤣

40分钟前
  • Madam Veronica
  • 还行

重看。被结尾舞蹈的闪瞬震哭了,比所有精心调配的“调度”都要好看一百倍。这是抽象与简洁的美德。关于我们生命和记忆中的晦暗和裂隙,以及处于裂隙之间的那赤裸如婴孩般的心灵。要像拍摄婴儿那样拍摄成年人。

45分钟前
  • 空白岸
  • 推荐

不得不说在大光明底楼22排的位置去看,还是有点吃力,以及总觉得声音偏小,不知道是不是影院的问题。其实这部也算心心念念挺久的一部电影,戛纳的小爆款,在售罄的状态下还是努力收了一张并以此片正式开启了我的第25届上影节之旅。还是要说作为处女作来说确实可圈可点,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这种父女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而且电影的转场剪辑还有镜头设计都很有想法。整体惬意的氛围也很好~只是于我个人而言,还是有一点点隔阂吧,当然也和我今天下午状态、心情都不太好有关。

46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故事的靈感來源於導演特別私隱的個人經歷。在某年假日,一位離異的父親要照顧未成年的女兒,同時又要處理他應對孤獨的恐懼和心理健康的問題。在二十多年後,與母親同居的女兒重新翻看當年的錄像帶,試圖重新認識已變得陌生的父親,並開始與記憶中的他達成和解。沒有成長在傳統的家庭,沒有早早地被社會所建構的價值觀所約束,十一歲的孩子可以和年輕人平等交流,也可以去親自體會家庭中所缺失的愛情。海浪是父女之間的關係,也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連接線,在乘風破浪的過程中,它能將我們高高舉起,也能將我們沈入海底,所以學會潛水,成為了稱其為人的必經之路。導演非常懂得如何用空間去講述故事,並且很少用正反打,經常把父女二人放在同一畫框之中。鏡子、電視機、錄影機合成為同一媒介,桌子的投影,漸顯的拍立得,都能看出導演對生活有獨到的觀察。

49分钟前
  • 高詩遠
  • 推荐

什么都没讲,却留下整个海洋般的忧伤。

51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力荐

Paul不是很适合这个角色。细节太隐晦了,故事背景几乎没有交代,看到一半也是云里雾里的不知道在干什么。最后半小时确实不错,导演对影像和声音是很有感觉的。但整体比较适合拍成一个30分钟左右的短片。

56分钟前
  • Unbeliever
  • 较差

Paul Mescal 就是坚实可靠的外形里混合着的那一点脆弱感最惹人疼!

59分钟前
  • 还行

#SIFF25# 没想到是一部emo片,后劲太大了,我们infp最吃不消这种片。哭到邻座女生给老夫递纸巾,谢谢你陌生人!

1小时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