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这部电影是尼古拉斯·凯奇最为惊艳之作。
该片是一部关于描绘武器交易世界的电影,主人公就是美籍乌克兰裔军火商人尤瑞·奥洛夫,他的原型是维克多·布特。
维克多·布特,前苏联克格勃少校,他颇有语言天赋,能够流利使用六种语言。
1992年,25岁的布特开始了他贩卖军火圆自己的发财梦的生涯,最终成为了一名臭名昭著的国际军火销售商和毒品走私商。
根据美国情报显示,身价60亿英镑(596亿元人民币)的布特经营着一个遍及全球的私人航空运输公司,拥有50架军用飞机。
他的飞机不断往返于阿富汗、比利时、南非、斯威士兰、阿联酋以及东欧等地,将无数的苏联军事武器装备出售到非洲、拉美、亚洲甚至是中东地区。
他出售的东西小到子弹、地雷,大至战斗机甚至是坦克,只要是能够从苏联搞到的,布特都卖,至于将多少苏联武器库中的武器卖了出去,没人知道确切数字。
买家则是五花八门,有非洲等地的地方军阀、亚洲的犯罪集团、拉美的贩毒集团,甚至不乏国际恐怖组织。
十几年间和包括塔利班、巴解、爱尔兰共和军在内的多个组织从事军火交易。
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战乱频发的地区都有他的身影,他还通过间接途径向基地组织出售军火,被西方媒体称为“世界头号军火商”。
而正是由于和塔利班的关系,911事件之后他被美国盯上,2008年在泰国被捕。
影片基本上都是根据实际事件改编,男主角是结合五位军火商人的化身,他们买卖军火支持战争,就如同我们买卖青菜一般。
战后的区域往往会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弹药,他们都是论斤买卖AK-47。
如此低价销售的原因就是因为运走的成本更高。
没有人会比武器贩子男主尤瑞·奥洛夫更希望苏联解体,当那一刻宣告来临时,他激动地抱着电视亲吻屏幕上的戈尔巴乔夫。
尤瑞·奥洛夫知道,巨大的商机来了。
乌克兰作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前沿,堆积了难以计数的武器。
尤瑞·奥洛夫在这个时候回到了母国乌克兰,他说:“愤怒的士兵和满仓库的武器对于军火贩来说,真是美妙的组合。
”这个时候,AK-47什么的都已经是小儿科了,什么坦克、直升机要啥有啥,尤瑞·奥洛夫“战争之王”的绰号也由此有了底气,从此用他的话来说:“如果没有我贩卖的武器,一些地区根本就打不起来一场像样的战争。
”不过还是有人不赞同他这话,并且反驳说:“核导弹都放在发射架里,你卖的AK-47才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该片过于冷静,尤其是名言警句颇多,一般会导致阅后不悦,尤其是当影片直面是谁造就了尤瑞·奥洛夫这样的“战争之王”的问题时。
无论是《战争之王》的冷静刻薄,还是《琼斯先生》的悲壮无奈,尽管两部片子各有内容及风格特色,但都反映了一个情况,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其实已经积怨已久。
而现实中的俄乌关系又将何去何从呢?
by:慢生活漫电影
最近刷抖音看到好久不见的王小伍又在做电影赏析,这次是在做影史定格百搭镜头系列,讲的是《战争之王》,听他细讲了一下开头发现确实很惊艳,晚上睡不着就找来了看。
电影上来第一个镜头就是满地子弹壳,向上摇出一个人物背影,背影中的男人身穿西装手提公文包,俨然一个商务人士的打扮,远处背景中浓烟滚滚,一片战败后的景象。
这个镜头很有意思,子弹、场景和人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下就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主角是谁?
站在这里干嘛?
感慨战争的残酷吗?
不知道,往后看。
镜头推进,人物转身开始面向观众讲话:“在这个世界上一共有5亿5千万支军火,那就是说每12个人就有一支枪。
”人物煞有其事的像纪录片主持人一样,介绍了一组关于枪支的吓人数据,让你误以为他接下来要说一下自己对这个数据的担忧。
但主角说台词的节奏稍一停顿,配合拿出雪茄小吸一口的动作,又说出了出乎意料的一句台词:“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其他11个人也有枪”。
短短的两句台词加上一个动作,道貌岸然的军火商形象立马竖了起来。
不光台词精彩,接下来的镜头也很精彩。
导演用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子弹的一生,让我们意识到子弹的生意完全是合法化、正规化、流程化的,它是全自动机器流水线作业,有质检、有封装、有物流运输,这一切的一切看起来和普通商品并无区别,直到子弹被枪打出的那一刻,观众才意识过来这不是普通的生意,而是一个关于杀人的生意。
我觉着这部电影就像是这个开头一样,具有操控人心的力量。
在普通人的是非观里,发战争财是不对的,做杀人生意也是不道德的。
但电影里的军火商就算是在国际警察的时时盯梢下,却一次也没被抓进监狱。
他很懂法,甚至比警察懂得还多,他钻研各国法律漏洞,在灰色地带游走,让你在法律层面无法对他做出任何指控。
而且因为他生意的特殊性,让他接触到的人都是特权阶级,这些人要不统治着一个国家、要不是某个地方的军阀、要不还是军部的政要,就算是他触犯了法律,他一个电话打出去,很快就有人来给他做担保、交罚金,不出24小时,他就能安全地离开监守所。
你会想法律层面没有指控,道德层面总该有吧。
不好意思,也没有。
他觉着自己就是在做一门生意,把一个带有安全阀的工具卖给各方有需求的人士,至于这些人怎么用这个工具和他无关。
他没有拿枪逼着这些人开抢战斗,他也没有想要害人的意愿,至于拿到枪之后发起的战争和屠杀都是客户自己的选择,与他无关。
所以就算他亲眼看到某个第三世界组织上一秒刚买完他的枪,下一秒就屠杀了整整一个村子,他也没有丝毫负罪感。
这种人,在小说书里我们都会说他丧尽天良、泯灭人性,但在现实生活里不少人都愿意过上他的生活,居住豪宅、出行豪车、与政要做生意、追到梦中情人、拥有美满家庭。
看电影时,你甚至会不由自主的站在他那边,你不愿意妻离子散、众叛亲离,你甚至都不想让警察抓住他,因为整个氛围营造的他就是主角,不能出事、不能死去,这个故事离开了他就无法讲下去。
等到亲朋好友都弃他而去时,你甚至还在庆幸,这下他再也没有软肋,可以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
最最最可怕的是,电影最后的一行大字:本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
等到看完查资料才发现,本片里的整排待售坦克、3000把AK47以及很多其他武器,都来自于真正的军火走私商人赞助,本片的拍摄资金也是来自于军火商,于是就明白了这不就是一部军火商洗白宣传片嘛。
然后对于片尾道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就是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也产生了莫大的怀疑,因为一个立场都不对的人给出的结论又有多大的可信度。
不过这个片子也会引发诸多反思,比如:良心是会引导人向善还是向恶?
规则到底保护的是哪方利益?
武器该不该承载道德意义?
战争到底又是如何打起来的?
1.电影应该是不会在国内公共平台上的,尤其是最后的公告..其实这是一部教育片不是吗。
2.电影节奏把握的很好,没有尿点,认为在磕了“哈尼哈尼”?
之后迷幻的情节是电影的高潮,是男主一直逃避的事情,是内心深处不能触碰的,他一直在用谎言来弥补自己,但真的面对这些完全承担不了。
3.电影里的那些事件,那些血腥的场面我相信是真实的,就算是现在也仍然发生着电影里的事情,那些仍然在战争的地方,他们的枪支自己有能力购买吗,最后在牢房里已经说的很明白,真的该珍惜我国现在的和平状况。
生活在战火中的人最想要的也只是像我们一样活着吧。
4.最后为什么要带弟弟去,我觉得”让弟弟保护自己“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他刚进入生活正轨,把他拉进来只会害了他,他不是一个”good brother“。
5.从片中他的表现来看,其实他是个人才,追到有名的女明星,有商业头脑,做别的职业也会有出头的日子,只是枪火的利润太大了,他无法抗拒。
他说不是钱的事情,是我干这个干的特别好。
借口。
6.那一个在弟弟身上的子弹指不定是那个黑人叫做的。
7.最后我以为他要自杀的,没想到现实的状况更可怕。
8.好电影。
本文首载于公众号“睹瘾”,欢迎关注!
"在人类的大脑里有一个部位叫做下丘脑,这个部位会分泌一种被称为催产素的神经荷尔蒙,这种荷尔蒙会强化自身所在的团体认同感。
举个例子,在大街上,一个本国人和一个外国人在打架,绝大多数本国人看到这种情况会倾向于帮助自己的同胞。
如果正在打架的都是本国人,但是一个是基督徒一个是穆斯林,那催产素水平高的基督徒会帮助自己人,如果他发现两个打架的都是基督徒,那催产素水平高的本地人则会团结起来对付外地人。
——摘自小说《泳鵺》,作者:申冰博" 根据最新的统计,2018年全球军火贸易总额达到了3995亿美元,前五位的大国就占了70%以上。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数字,还有很多数不清道不明的甚至根本不由国家出面的销售没法统计。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那些由各种各样“尤里”组织的军火交易。
非洲世界大战说两件事。
第一,在今天中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0个,超过1500万的只有三个——重庆、上海、北京。
无论你在哪一个,你都会感到拥挤。
一到节假日或者去一次医院,你甚至能感到窒息。
是的,人太多了。
但,真的很挤么?
我要告诉你几个你听都没听过的城市。
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有人口1600万。
刚果的金沙萨,有人口1185万。
而他们的面积远远小于我们的城市,他们的人口密度是24000人/平方公里。
而北京的密度是1000人/平方公里。
相差24倍!!
一个挤上24倍,而经济比不上北京零头的城市。
你可以想象他们是怎么生活呢?
大量的人挤在简易窝棚里,没有干净的水、足够的食物和有效的医疗。
但他们却人均拥有三支枪,比枪支泛滥的美国还要多一倍!
还有多到不可计数的疫病和死亡。
第二,大家还记得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发生了什么?
99年香港回归?
01年中911?
02年中国队首次进入世界杯?
我想普通人的记忆大抵如此,好像发生过的大事就是这些。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在这些事情的同时,就在遥远的非洲发生了一场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死伤最多的战争!
你没听错。
不是朝鲜,不是越南,不是阿富汗更不是伊拉克。
这些和非洲的世界大战比起来真的要绅士文明许多!
那事情是如何的发生的呢?
我们先从一件远事说起。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
奥波德二世此君打着“科学考察”、“废除奴隶制”等幌子霸占了中非的刚果盆地,并将其变为自己的私人财产!
请注意,不是比利时的殖民地!
然后实行惨无人道的野蛮统治,对完不
如此暴行必然招致反抗。
为了瓦解非洲人,比利时人搞了个奇葩的民族划分,按照当地人鼻子的宽度,身高和皮肤的颜色,把他们分成图西族和胡图族。
身高较高肤色较浅的被称为图西族,占人口的15%,高人一等。
肤色较深身高较矮的被称为胡图族,占人口的85%。
然后在行政,教育,经济,司法等各个方面故意偏袒图西族。
这荒谬绝伦!
却成功的转移了矛盾,等到比利时人撤离时候,图西族和胡图族的仇恨已经根深蒂固。
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卢瓦达大屠杀!
这个我下面再讲。
大屠杀发生以后,图西族反攻。
胡图族败北,逃亡领过扎伊尔,就是后来的刚果金。
然后被当地政府利用继续与图西族对抗,而新的卢旺达政府也联合其他国家发起反攻。
同时世界主要大国两边下注,一边支持刚果政府,一边为卢旺达和乌干达提供资金。
同时还有自己扶植的各种武装。
于是在1998年,在刚果富饶的土地上,一场涉及非洲9个国家二十多只武装力量的混战,爆发了!
一场有数千万人卷入的战争,可拿得上台面的战役却屈指可数,更多的是各种游击队似的武装互咬。
联合国实行了武器禁运,不可能有任何光明正大的军火贸易。
但就像电影里一样,无数个“尤里”在其中攒动,源源不断的为他们运来各种装备。
而这些枪、炮、装甲车…绝大多数都源于五大国,或者他们的小弟。
这是一场没有规则的战争,劫掠和杀戮是它唯一的旋律,为此无所不用其极。
职业军人打完了,孩子就加入进来,和电影里的说辞一样——孩子手里射出的子弹和成人的一样致命!
战争持续了整整五年,一直到2003年签署停战协议。
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死亡人数达到了350万!
仅仅是这个数字就是二战以后人类战争之冠!
而停战协议并不意味着战争消失,各种军阀武装依旧冲突不断,一直到今天。
根据不完全统计,刚果战争引起的死亡人数超过了570万!
570万人!!
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
其血腥残忍,旷古未有!
而杀死他们武器弹药就是由无数个“尤里”提供的,那些枪炮的啪啪声仿佛都是军火商的肆笑。
非洲的钻石、木材、矿场被掠夺式的开发,没有人关心未来会怎样。
他们生下来就被莫名的仇恨笼罩,杀戮或者被杀成了唯二的选择。
你可能会觉得,军火商太可恶了!
他们提供的武器杀死了那么多人。
那我要告诉你,所谓的“军火商”可能就是你身边的普通人。
说回前面引起非洲世界大战的卢旺达大屠杀。
当胡图族准备动手的时候,甚至没有钱去买足够的枪支弹药,只能从我们这进口廉价的大砍刀。
就是这种农业生产的用具,他们谎称是为香蕉大丰收准备的。
结果香蕉变成了图西族。
而他们就用这种成本只有5分钱一把的大砍刀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效率最高的一场屠杀!
每10秒杀一个人,杀满整整100天!
整整100万人被杀!!
这效率是南京大屠杀的一倍!!
卢旺达全国1/8的人口消失了,还有将近50万的女性遭到了强奸。
甚至专门让艾滋病患者去强奸图西族妇女,要让她们世世代代都活在痛苦之中……你无法用语言去描述那些细节,写出来只怕文章都发不出。
但无论是遇害人数还是野蛮程度,卢旺达大屠杀都是人类史上之冠!
人类的至暗时刻。
所以,你能说这是军火商造成的么?
战争之王?
真正的“战争之王”应该是我们脑中的下丘体,是深埋在我们DNA里的残暴和野蛮。
巨头的盛宴对于各种各样的“尤里”而言,非洲的混战是他们最好的市场,水平低消耗有限但持续时间长。
不需要你的军火有多先进,只要够用、实用、好用就OK。
但对于国家而言,非洲那种菜鸡互啄就看不上眼了。
那些国家大多穷困潦倒疲敝重生,根本没什么组织能力和财力,所能购买的也以轻武器为主。
那点东西,可以喂饱“尤里”们,却喂不饱巨头。
而巨头们最喜欢的也是最希望的,是参战双方都富得流油同时还没有基本的工业能力,而他们的厮杀又远离主流世界无关紧要。
这样的战争有么?
有!
在上世纪80年代,中东的伊拉克和伊朗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也同样血腥野蛮的战争——两伊之战!
在战前,两个国家都是盛产石油的富国。
尤其是伊拉克,在1980年的人均GDP曾经达到了一万美元!
请注意这是80年代的美元,而我们现在都没达到。
而伊朗在巴列维王朝时代是中东开放进步的代表,人民生活富裕安定。
然而这一切,随着1980年9月22日的一声炮响,一切都戛然而止。
不讨论战争的前因后果,直说战争中的几个细节。
萨达姆迷信闪电战,在开战之初派出大量飞机恐袭伊朗,主力就是前苏联的米格23。
而伊朗也不客气,靠美国的F14奋起迎击,并且取得优势。
地面上,伊拉克人的主力是前苏联的T62和T72,还有中国的69式。
而伊朗则是英国的酋长和美国M60
双方空中地面打了个来回,不分胜负。
于是把目光投向海上,试图扼杀对方的石油经济。
于是疯狂的袭船战开始了。
伊拉克依靠的是法国的幻影F1和飞鱼导弹。
而伊朗也以牙还牙,用美国的F4和我国的“蚕”式导弹还击。
更恐怖的是这种袭击是随机的,不限于交战双方!
所以在整个战争期间,整个波斯湾有20多个国家的共计547艘游轮被攻击。
其中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船,排水量高达84万吨的“海上巨人号”也被击沉!
这就够了么?
不够!
双方都使用了前苏联生产的“飞毛腿”导弹,进行无差别的袭城战!
对,用高科技的武器无差别的对准平民百姓。
够了么?
不够!
伊拉克用从英国和美国进口的设备生产了大量化学武器,并且毫不犹豫的投入使用。
而伊朗也不客气,直接从苏联进口化学武器!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可以这么说,如果他们有核武器,也会毫不犹豫的使用。
还好,各大国的军火商守住了最后的底线,没有打开潘多拉之盒。
整整八年的鏖战,双方向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工业国采购武器。
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和我们,甚至是以色列和朝鲜都能从中分一杯羹。
而整个战争期间,双方的军费开支接近2000亿美元!
请注意,这是80年代的美元,按照通货膨胀和汇率至少再乘以20!
那就是今天的4万亿美元!!
而这些钱绝大部分都是军火采购!
仅我国,仅是子弹,就卖了60亿发!
这是前所有未有的疯狂军购,是全世界军工巨头的饕餮盛宴!
战场上的轰鸣和惨叫,也许都化作了军火商们内心的窃喜。
他们表情一定和“尤里”是一样的。
可即便如此,在战场上,一群又一群的手无寸铁,年近13、4岁伊朗少年们高喊着口号,以人肉之躯硬闯地雷阵!
阵阵雷响过后,战场上遍布着他们血肉模糊的残躯,还有他们脖子所谓的通往“天堂”的塑料钥匙。
我不知道他们认同的“天堂”到底存不存在,但我知道在那一刻……地狱必在人间!!
更多电影背后故事欢迎关注公众号“睹瘾” 。
蹩脚的反战片,稍微沾点政治边还是不达战争和军火的本质,更是充满了对非洲国家所谓独裁暴君的意淫,看下来浑身难受,跟所有差劲的反战片一样,就是为反战而反战。
帝国主义是最可怕的隐形独裁!影片若隐若现地碰一碰冰山一角自我陶醉地好像已经完整了对帝国主义的批判。
影片的人设和时代背景实际上很有意思,完全可以大作文章,从苏联跑到美国来自乌克兰的一家人,像极了苏联解体迷失的加盟共和国,弟弟在把鸦片画成乌克兰地图的画面很感人。
这个画面和开头那个子弹主观视角的镜头是我最喜欢的两个镜头。
其他的别无所长,哪怕人们津津乐道的好像碰到美总统了就高潮了,这也完全是无所谓的。
美国政府只是资产阶级政府,众所周知你可以黑任何一个总统但你在老板公司上班就不能公开骂老板,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全片主线充斥着让人厌恶的美国视角,他看待非洲人简单粗暴就是恶魔,百姓就是待宰的羔羊,美政府就是幕后黑手,仿佛只有他是真正的好人,其实不过是帝国上流公民的假惺惺和意淫!要知道战争不一定都是坏的,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武器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在使用他的集团是哪个阶级代表谁的利益。
西方自由主义典型的错误就是把武器科技看得无比神圣,仿佛他的横空出世就是要毁灭世界,这是天然对世界和人的不信任,当然统治者掌握的世界确实不让人信任然而他们把这个当做从来如此,无可改变,然后把某些集团阶级犯的罪归罪于一切人类一切武器,荒谬至极!同时非洲的集权主义者不是以杀为乐,肯定有买办也有民族主义的捍卫者。
而美帝把军火往全世界运输是为了什么,影片模棱两可,仿佛是神秘的不可知的共济会似的组织。
其实就是为了国家利益,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在非洲的利益,你哪怕在片中加上独裁暴君用美国军火杀非洲人民,而美国资本家正和政府要员在饮酒作乐,矿在挖油在采,接着奏乐接着舞,那这也是一个极好的片子了。
然而你塑造得如此单薄,哪怕是封建社会的君王也不带这样的精神病逻辑吧!
军火商的弟弟贩卖了这么多趟军火,难道他不知军火是用来杀人的吗!
还是他不信教!看了一眼要被处死的百姓,突然圣灵附体要牺牲自己拯救他们。
这时候大概率是选择不看,人必然是感性的,他顶多是转过头去,赶紧走人,不要听到枪声以免让自己良心不安。
一个倒卖几次军火的贩子居然会为了素不相识的非洲百姓而牺牲自己,真是普世价值高啊!
影片所反的恰是自己所犯的衍生物!真是以己之道还施己身!
cage的脸总是带着他那种标志性的无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直接导致了我周围无数他的拥趸。
选他作为[lord of war]的主角显然再合适不过——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军火商,如果你将所有战争的爆发原因归咎于他一个人、或者这个生意圈,是片面的,不理智的。
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由内因和外因两部分组成,内因决定外因而外因作用于内因,两者相辅相成,”战争—军火“同样如此。
即使如cage在片里所扮演的yuri一般,被家人不齿并抛弃,被警察三番五次地跟踪、找茬,甚至眼睁睁看着血亲在面前迎来无比残忍的死亡,却仍然让人恨不起来。
至少我恨不起来。
这倒和cage的脸没多大关系,关键之处,他自己说了,军火交易能够始终存在,归功于他背后有形或者无形的无数张黑手,他成全着他们的利益,当然,在某一天里同样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一切都毫不奇怪。
所以你可以在片里看到非洲部落血淋淋的、明目张胆的屠杀,而背后的始作俑者却根本不用担心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会遭遇同等的待遇。
我一直觉得,那是一个隐喻。
我们以为非洲穷,又足够落后,所以那里谈不上法制及民主,所以那里是最理所当然被拿来说事儿的地域,但反过来想一想,这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能百分百做到法制?
或者民主?
或者公正?
再退一步说,如同yuri的兄弟vitaly的亲眼所见,即使没有大规模的军火供应,那些被侮辱及损害的人,难道就一定能够逃脱压迫的魔爪?
不,不能够的。
没有枪,他们还有刀;没有子弹,他们还有棍棒,而中国明朝的十大酷刑,更是不需要什么现代化设备的活生生的天才型的发明。
这些,都不是理由。
当然,当然,这么说不代表我是在为以yuri为首的一群军火贩子找推脱的借口。
一方面他们自己是牺牲品,而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充当了高级利益者们的走狗。
yuri的悲剧,在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命运的最终走势却又毫无摆脱的能力。
众叛亲离的下场是个必然,但他有没有挽回的可能?
回答是:no。
在vitaly要求他终止买卖的时候,yuri面临的是性命之忧,他当然犯不着去和一群真正的恐怖分子较真,所以vitaly光荣地、但又毫无意义地倒在枪林弹雨中;在非洲达官找上他的时候,他同样可以拒绝也确实拒绝了,但鬼神使差还是走上了军火之路,难道他会不知道一去不回头的后果?
难道他会不知道这会导致家庭的解体?
他当然很清楚,却身不由己。
有很多人将之归为yuri的本性软弱或者禁不起诱惑,我看过于简单和类型化了。
他是一个“除了贩卖军火没有任何特长”的男人,他是一个始终力图自保的男人,他和我们每天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千千万万张脸孔一样,希望能够带给自己心爱的女人想要的东西,他是个生意人。
仅此而已。
所以最后他个人的结局,已经是对他所做的一切最大的惩罚。
你能说他的出狱是种幸运么?
你根本笑不出来,也高兴不出来。
真正可恨及可恶的还是他背后那些掩起了面容、也许仍然大权在握、口口声声仁义道德却道貌岸然的一群政客。
这就像片尾打出的字幕一般发人深省:世界上最大的军火输出国,是美俄英法中;而这五国,同时又是为了和平而组建起来的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也许你可以说,没有武器又怎样去维和?
问题是,难道武器以及军事力量的强大真的已经成为维和的唯一方式了?
是否应当在面对着被炮火轰炸成一片废墟的土地一边收拾着残局一边去谈“维和”呢?
这本身不就充满了讽刺么。
1.开篇凯奇说在这世界上一共有5.5亿支军火,意味着平均每12人拥有一支枪。
电影上映的2005 年世界人口总共有 64 亿人,请问凯奇是怎么算的?
不管世界上有多少军火,但它并不是平均分配的。
根据总部位于瑞士的一家小型武器调查机构2018年的一份报告,美国的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5%,但拥有民用枪支的比例占全球40%。
报告发现,2017年美国普通民众拥枪数量超过3.93亿支,即每100人拥有枪支的数量达到120支,为全球最高。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集团和战争贩子。
2.补打卡而已。
本片不是特别经典那种,因为讽刺的力度远远不够,只是题材吸引人而已。
美国人自己骂自己分什么事情,有的事儿可以深刻,有的事儿不能深刻,点到即止就好。
这种题材更不会出很多季的连续剧。
3.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到今天仍在继续。
苏联解体让全世界人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美国资本主义的嗜血和美式民主的虚伪。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武器出口国,是最大的战争贩子,是人类和平的最大威胁。
苏联解体已经三十年了,但是新的国际秩序仍然还在形成中,美国正在努力说服国民和他的跟屁虫们,新的敌人诞生了,新的冷战来临了。
4.尤里的弟弟代表道德觉醒,道德和尤里的弟弟一样,先染上毒瘾,然后疯疯癫癫,最后死了。
5.尤里跟他的国家一样无耻,两个都是
每逢提及反战影片,总有一部电影会强劲地闯入脑海。
它没有硝烟满天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尸横遍野的惨象,但它却依然暴烈尖锐的让人无法回避,让人即使在那些宁静的日子里也不得不反复回味咀嚼。
(原文写于2006年12月)在一片硝烟中,镜头缓缓推动着,映入眼帘的,是成千上万颗子弹壳,以及站于其中的那个脸上写尽沧桑的男人。
“据统计,全世界一共有五千多万支军火,平均每十二人就有一把枪,唯一的问题是,怎样让剩下的十一人也拥有枪。
”他如是说着。
然而他也许从未意识到,自己的灵魂正被淌着鲜血的子弹慢慢吞噬,自己的人生也注定与“罪恶之源”划上等号。
军工厂中:切割钢材。
外壳冲压成型。
装入底火、火药。
上流水线。
质量检验。
装上弹斗。
装箱。
运输。
装入弹匣。
进入枪膛。
瞄准。
一个满脸稚气的非洲孩子应声倒下。
一颗子弹走完了它的生命轨迹,也完成了它的使命:结束人类的生命。
《战争之王》以一颗子弹的独特视角为观众掀开了一张不为人知的大幕,一张黑色的幕。
在这张幕后,是一张由战争、屠杀、阴谋、侵略编成的巨大的网。
而这张网的编织者,就是影片主人公的所属身份——军火商。
向生命开枪军火商,一个战争中特殊的政治角色。
他们一生中也许不曾开过一枪,但他们的双手沾满鲜血。
他们出售一种叫做死亡的东西。
在他们的眼中,商业利润永远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正像一位俄国军火商所言:“我向任何愿意买我的武器的人出售武器,在俄国我就是俄国人,在希腊我就是希腊人,在巴黎我就是巴黎人。
”他们似乎并不关心战争的输赢,对他们来说,只要战争继续,他们就永远是最大的赢家。
尤里说,如果没有我,世界上任何一场战争都不能称为真正的战争。
尤里说,继承这个世界将是军火商,因为其他人都在忙着互相杀戮。
尤里说,和平是军火上最大的敌人。
倘若这世界上没有尤里,那么战争是否就能停息?
不,尤里说,我罢手了,第二天,就会有人来接手。
那么到底为什么,是什么驱使他们向生命开枪?
巨大的利益。
只有利益,才能诱惑人走向贪婪的深渊。
这个时候,法律似乎应该是一个遏制利益驱动下不法行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事实上,法律也曾作过努力。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军火交易只是个体军火商之间,不受政府约束。
然而战争的残酷性迫使人们开始反思私人军火商不受限制的行为。
“魔鬼”,“死亡商人”一时间成为其代名词。
一战结束后,同盟国联合签署的一份同盟协议称“各同盟国一致认为应公开反对私人的军火及战争工具制造企业的生产活动”。
然而20世纪30年代,由于希特勒德国推行扩展政策并疯狂扩军备战,国际军火贸易再次火热。
时至1947年,冷战开始,世界军火市场的交易初衷早已从早先为打赢战争变为单纯的垄断。
看来,只要战争存在一天,各国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利益争端就不会消失,军火贸易就一天不会停止。
法律这层防弹衣固然重要,但却始终不能让死亡消失。
是战争之王还是战争之亡?
影片中,尤里的工作和生活轨迹折射出的是冷战期间及其后国际政治局面,这种侧面描述的方法跟《阿甘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莱坞的诸多影片的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
但是,直接表现大规模战争场面的影片却始终占据少数。
从特殊或小角度透视战争这个大主题,是好莱坞反战题材战争片的一大擅长。
而《战争之王》就又是一个采用独特视角体现反战主体的优秀影片——以一个处于军火旋涡中的军火商的角度,去了解国际版图中的个人命运和政治角力。
有人喜欢战争片,是因为它的残酷与血腥通常是由武器来表现的,有力度。
但看得人多数没有看到它的另一面——人性的暴力,一个完全不能控制的欲望,它所代表的是政治与占有。
一颗将射却未射的子弹让尤里躲过一劫后,他的一个决定影响了世界。
他从此发迹,贩卖军火带给了他不曾拥有过的幸福——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看似美满的家庭。
但隐藏在这片表面和平下的,却是整个世界罪恶的源头。
尤里的人生改变了,非洲或是战争发生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每一把枪或每一颗子弹都能带来利润,但同时每一个他所到之处,就多了一些横倒的人。
没有军火的买卖,就没有他的事业,也没有他貌美的妻子,但正是这样的美满,却把人性的不足暴露得更为彻底。
面对在自己面前被一枪打死的利比亚总统的手下,他无能为力,他或许也曾愤怒,也曾面对被子弹夺取的生命而感到不寒而栗,但他别无选择。
在利益与正义,金钱与良知的决战中,不幸的是,利益和金钱站了上风。
无数的枪支和子弹将他的灵魂慢慢吞噬。
为了攫取巨大的利益,他欺骗自己的父母,妻儿,在警察面前瞒天过海。
事实上,他富可敌国,却仍不愿收手。
那是人性中贪婪的因子在作怪。
究竟人性向善还是本就向恶?
这个哲学家们探讨了几千年的话题似乎又被提起。
恩格斯曾指出,正是人性之恶、人自私的天性对财富贪婪的追求,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提高生产力的动力。
然而难道就因为此,就该有无数鲜血和生命作为贪婪促进社会发展的祭祀品吗?
当然不该。
也许人性中的贪婪确实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绝不能跨越道德底线甚至以牺牲生命作为攫取利益的手段。
那未免太让人遗憾和痛心了。
而最终,当贪婪最大限度地被满足时,属于人们最初的那份单纯与快乐也早已消失不见。
就像尤里一样,赢得了金钱,却输了自己的全世界。
真可谓是战争之胜、人性之败!
他是战场上最终的战争之王,却也成了永远的战争之亡:亡了别人,也亡了自己。
同尤里相比,维塔力的心灵似乎纯洁得多。
面对自己从事的出卖生命的勾当,他内心始终饱受煎熬。
虽然堕落到吸食毒品,但他那颗是非分明的心却一直没有消失。
为保护村民免收屠杀,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正义之路,与那些冷冰冰的杀人机器一同走向世界的尽头。
在他被乱枪射过后倒下的那一瞬间,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良知的火将万恶的金子融化了。
和平的守护者村庄宁静,遥远的枪声却从不曾停息它的欲望。
战争与和平这对矛盾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现象,更是人类的社会现象,它们的相互交替始终支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公元前3200年到现在,地球上真正和平的时期累计在一起才只有300年左右。
和平,是人类一直作为理想中的愿景而不懈追求的东西。
而追求和平的希冀也一直支配着各个时代的哲学家、政治家、战略家等思想家的头脑,成为各国处理对外关系得一个重要基点与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永恒话题。
然而,在当今纷繁的国际政治局始中,究竟谁才能扮演和平守护者、缔造者的角色呢?
是政治家吗?
诚然,作为政治家,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维护和平繁荣,不允许战争的再发生。
而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切政治行动的指导思想是,怎样才能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但尽管一些政治家终身为世界和平事业奔走,但效果看来不大,甚至抵不上一些政客所起的反作用大。
2006年日,具有独裁者名声的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去世。
消息传出,憎恨他的人立刻上街游行,支持他的人则进行悼念。
双方在发生冲突,引发骚乱。
12月11日,智利总统巴切莱特不得不出来发表讲话,呼吁双方进行对话,以避免新的分裂。
这样的政客,到底是为世界带来和平,还是全年无休的战争?
是世界那些和平爱好者吗?
随着世界人民反战情绪的越发高涨,由和平爱好者推行的各种反战活动、慈善演出等时常可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呼吁世界人民反对战争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不过追究战争的根源,无非是美国等超级大国为夺取政权、一切毗邻国为争夺领土主权等一系列行为所导致的。
由于是为了本国的最高利益,他们拿起武器,对准目标。
我想,只要他们为本国谋取最大利益的初衷一日,战争就不会停止。
加之军火商们会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战争的“本钱”,地球枪声销声匿迹之日,怕是离我们还远。
也许,“全球化”最终会成为解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吧。
结语其实,《战争之王》所表现的虚幻中的现实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导演想做的,或许只是让一个普通观众的战争观稍稍有所改变。
倘若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回想起电影中那些一个个震撼过我们的瞬间,我们能够让思维慢下来,静静地思考一会儿,那便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的永恒的价值。
在凯奇眼里爱娃就是个天使,但是天使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婚礼上爱娃那句我知道你有自己的秘密我不会问。。。。
点醒了梦中人,一切得回到现实中。。。。。
天使并不是一无所知。。。。。
凯奇惯坏了她,用什么当然是用钱。。。。。
最后在她的追踪下尤里证据缺凿。。。。
然后爱娃做作的说我不能用这里的东西,我不能穿这里的衣服。。。。
因为都有血。。。
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丈夫购买,感到的不是感激甚的,而是失败感。。。。。。。
对比本。
阿佛莱克的变线人生。。。。。
妻子接着说其实母亲早知道,但决定接受,除了爱,更多的是基于下面的逻辑:既然丈夫的工作(律师)就是挖掘欺骗之道,而正是这欺骗之道带来的金钱满足了自己乐在其中的奢华生活,那么,再去指责丈夫在家里的欺骗,岂不是一种虚伪吗?
从这至少可以看出,这位美国母亲是讲逻辑的,她能够看出这其中深刻的逻辑悖论。
而讲逻辑是多数中国人还做不到的,我们还在讲大和讲做局的阶段。
我们往往可以非常心安理得地一边享用欺骗的果实,一边指责别人的欺骗,浑然不知自己的虚伪。
但这并不能为这位母亲开脱,她放弃了虚伪,却不能放弃欺骗。
妻子淡定地反问:那你以为法律是什么?
在你和我父亲这个级别上,法律就是一场恶毒的混战。
开创这个律所的人,能让这个律所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玩转的,那就是如果你还想像模像样地活下去,你就得去偷!
你不是什么教中古英语的教授,可以与世无争,可以跟人讲什么道德,你就是一华尔街的律师,出了事儿你就得给我顶住!
听我的,不就是丢了一份文件嘛,调整页码并重新打印那份文件,然后跟另外一份文件的签名页合在一起,不就成了一份新的有签字的文件了嘛。
明白人。。。。。
人家这头脑。。。。。。
如果没有那个说教的结尾,《战争之王》会给我更好的印象。
世界既然已经如此残酷,为何还要劝人向善呢?
不如像羽·泉唱的一样:“我宁愿你冷酷到底,让我死心塌地忘记。
我宁愿你绝情到底,让我彻底的放弃。
”尼古拉斯·凯奇身体里流淌着躁动的血液,表面上却冰冷异常,如同岩浆。
这样的电影对于尼古拉斯·凯奇来说才是正道,《风语者》那样的垃圾还是留给“岩石”约翰逊他们吧。
令人遗憾的是伊桑·霍克,演了这么多年,一提起他,人们还是只提他是乌玛·瑟曼的前夫,或许是太帅了的缘故吧。
电影里面有很多小细节值得仔细玩味。
由于布什的新保守主义的实行,一贯左倾、身处民主党大本营的美国电影人了一系列“政治不正确”的作品,远的如《华氏911》,近的有《晚安,好运》、《辛瑞那》,还有这部《战争之王》。
对于美国,这都是片面的真实。
真实的美国,在辽阔的大平原腹地,他们朴实、守旧甚至封闭。
应了那句话:世界本就邋遢,天堂地狱一家。
ps:下面转自台湾网友的资料收集。
1.本片沒有任何美國公司在幕後操作,資金來源都刻意排除美國.2.本片基本上都是根據實際事件.男主角是結合五位軍火商人的化身.3.本片獲得軍火走私商人相當多的協助.4.導演,編劇,製片都是同一人(紐西蘭籍),---> 奧斯卡提名編劇 (楚門的世界)他花了一段時間和真正軍火走私商人接觸, 而將所見所聞結合成電影劇本.5.片中使用超過3000把AK47真槍,原因一是因為道具槍比真槍貴, (這是真的......已獲各軍武網站比較證實 XD)另原因是有走私商的幫忙,他們的效率比製片公司還要好.6.經典場景-整排待售的坦克.第一,這些坦克全是真的,而且是屬於一個捷克籍的軍火商人所有.第二,該場景拍攝前,還事先知會了NATO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避免造成不要的緊張和誤會.-->軍隊集結第三,這些坦克只肯借劇組拍攝到去年底,因拍完後, 全被擁有者的軍火商賣給利比亞 .....
片头剪辑太棒了。片中对战争的刻画基本是作为客观的立场,正面描述不多而是通过片段表现,但人类自相残杀的本性却在战争之外的对金钱、权力的贪婪得到体现,可怕的主角无法脱身,这不仅仅是财富了,而是一种人性的本能。主角最后说“别与自己战斗”时,已经预示着人类无力的屈服。
男主角一直在叨逼叨,编剧和导演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这哥们显然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把活干得差不多了。
心理描写跟旁白太多,没有大场面啊,现实太骨感
讽刺太直白就失去了应有的力度,但还有表演作支撑;开场子弹视角长镜头颇有想法。
叙述流畅、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从影帝蜕变到烂片王也是需要一定的气度,就如同影片最后他被家人抛弃被抓到监狱却十分镇定一样。这片子政治隐喻很多。
武器是工具而已,赤手也能弄死人。
豆瓣上的分数吓到我了
世界上最大的五个武器出口国,US,UK,Russia,France and China,同时他们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过誉,豆瓣Top250大可不必。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娱乐性做得很足,但本质上还是对世界的参差、人性的黑暗进行了“奇观化的展现”,而非深入进故事的肌理——剩下的无非是一堆又一堆的信息,和点缀其中的逻辑谬误。想要把关于一个邪恶军火商的一切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尽数呈现,确实是一次野心不小尝试,但是这也注定人物会被简化成奇观和辅助奇观的旁白的背景板:好人永远是好人,疯批永远是疯批,圣母永远是圣母——哦对了,这部电影还有两个圣母——只有尼古拉斯凯奇一脸惆怅地对观众喋喋不休(好像是在打发时间),以及思考我该如何让那剩下的11个人也拥有武器。也许做成与《毒枭》互文的迷你剧更好一点,这样起码是对一个好故事的尊重。比起电影,这片子更像是两个小时加长第一人称版小约翰可汗视频。
不提后面直白的讽刺,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励志片……多少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我看的吐槽版,太搞了
金屬質感絢麗冰冷而又血腥真實,還有比這更有魅力的存在嗎。
一般的美国片。题材不够universal
【D+】结尾深度致郁,题材和切入点是极好的,但能不能不要用这么直男癌的成功人士自述口吻来讲故事。
对军火商来说,签订停战的和平协议就是最大的不幸,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战争。
这类电影号称真实的电影,就像某麦的咨询报告—— 不能说它说的不对不真,但没一句说到点子上。
无论是拍摄技法、剧本、叙事能力、演员表演方面都亮点频出的佳作。开场的“一颗子弹”视角长镜头既酷炫又开门见山,贯穿全片的凯奇旁白音自述台词充满智慧与哲思,让人有种再回看一遍的冲动只为了记下这些语录;片中尤里与伊桑·霍克叔扮演的国际警察的几场“猫鼠游戏”极为出彩。
下午刚看的 现在就忘得差不多了 不喜欢凯奇
你可以和很多敌人战斗过后仍然存活下来,但是如果你和你自己战斗,你总是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