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原名《催眠档案之彻夜未眠》,是由陈正道执导,徐峥,莫文蔚等主演的剧情片。
影片于2014年4月29日上映。
影片讲述了知名心理治疗师徐瑞宁和棘手的女病人任小妍之间发生的故事。
另外,该影片同时是2014年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
打败一个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其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击溃TA,打垮其长期以来特定的矜持、自得与骄傲,才能破除其心防,令其袒露胸臆,对心理医师而言,这样也最方便给病患作新的心理建设。
所谓不破不立,片中的众人对徐瑞宁正是这么干的。
他们收效的基础便是来自徐瑞宁对自己的催眠术和心理诊疗的绝对自信。
国产悬疑片也能如此精彩,剧情慎密节奏把控恰到好处,挺好的。
终于看了这部电影, 徐峥和莫文蔚等主演的剧情悬疑片,影片讲述了知名心理治疗师徐瑞宁和棘手的女病人任小妍之间发生的催眠者反而被催眠的故事。
两位主演表演很精彩,故事还是比较严谨的,涉及的领域神秘而又富有挑战性,作为悬疑片,悬念的铺设也合理自然。
节奏把握很不错不拖沓,像战争一样你来我往你进我退数次交锋,最后却发现攻防调了个个,每进行一个阶段都让人无法预测下一步进展,5+次反转,情节紧张节奏编排,连带出色流畅、包括极富压抑感的的运镜和感性敏锐的配乐,都可以说动用了上乘配置。
剧本和表演都很好,逐渐看到内地悬疑片的成熟和进步,镜头切换也较为流畅自然,小成本电影很出色的剧本节奏,虽然肯定还是有不足之处,故事不接地气,布景太过刻意,氛围塑造得不够惊悚悬疑等等,但仍然可以算是悬疑的上佳之作了,推荐。
感谢朋友的力荐,今天翘了舞蹈课和她们一起去亚洲电影节看了催眠大师,这个真的是国内最近拍的最好的电影之一了。
徐铮确实有才,当时看泰冏觉得徐铮的成功是偶然,那这个电影可以证明徐铮确实有才。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傲慢的催眠心理医生徐瑞宁和一个神秘的自称可以看见鬼的病人任小妍之间的故事。
为了治疗小妍,徐发现自己插入到小妍的梦中,小妍是真的可以看到鬼魂还是她只是在愚弄自己?
什么徐医生会这么紧张,为什么他这么怕水池中溢出的水?
究竟是谁在治疗谁?
整个故事情节非常紧凑,跌宕起伏,看得时候脑子一刻都不敢放松,最后的结局大出所料,但是给人以欣慰。
好久都没有看到这么过瘾的电影了。
电影的故事情节编的很巧妙,总是出人意外,画面构图也很讲究,故事虽然在封闭的空间里发展,但是室内沉稳的装饰和高挑的屋顶都给人以高雅神秘的感觉,对故事的神秘感很有帮助。
梦中的室外场景拍的非常的优美,赏心悦目。
男女主演的演技相当的好。
徐铮演技好早就领教了,第一次发现莫文蔚的演技也真好!
非常值得一看。
可惜没有机会在电影院再看一遍了。
影片中段,“任小妍”被再次催眠之后,看到了一扇古旧的大门,前期的铺垫让我们相信关于她的一切诱人的谜底就在门后。
在徐瑞宁的引导之下,她打开了那扇门,就当观众和徐瑞宁都急于知道门后的真相时,顾洁用一根牙签触发了唤醒点,随之将徐瑞宁推入水中,完成了与他的角色对调,而有一定观影量的影迷大概此时也将结局猜了个差不离。
与很多人观点相似,我也觉得《催眠大师》的解谜太过啰嗦,不厌其烦的重复甚至会让观众厌烦,也必然削弱了心理悬疑这一类型片里“恍然大悟”的快感。
但考虑到市场和导演的现实情况,我觉得谨慎对待大多数观众可以理解,类型片的框架里步子迈得小一点但扎实并非坏事。
真正让我遗憾的是,《催眠大师》在叙事上存在硬伤,前半段的叙事重心和悬念,当然地集中在了“任小妍”身上,有气氛很强的鬼故事,有抽丝剥茧的身世之谜,但波澜起伏之后,当“任小妍”身上的所有谜底就要揭开之时,忽然变成了徐瑞宁被突兀地推入水中。
但这并不足以让有经验的观众焦虑,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延宕的悬念会在结尾与大悬念同时揭晓,也许会形成再次的身份互换,让两个人物的情感线有交缠和对抗,从而爆发出更大的张力。
这种处理方式,在类型片中并不罕见,比如《搏击俱乐部》。
可惜虽然情节上二人真的发生了强烈的联系,但情感上的交缠却很弱,更致命的是,顾洁身上的悬念并未被揭晓。
这样一来,《催眠大师》在叙事上就有了极为明显的缺陷,即虽然顾洁的行为在影片设置里是逻辑合理的,但后半部分被简单带过的情感线和未解决的悬念,使得这个人物及其前半部分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变成了功能性的存在,那些故事和推理也就成为了纯粹装神弄鬼的奇观展示,让全片的逼格立降。
事实上,单一悬念也就导致了二次高潮的缺乏,而这正是一部心理悬疑片往往能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反转之后再反转,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另一个隐藏很深的伏笔爆发,从而给观众以颠覆感。
甚至推翻前面所有的逻辑,这就更能达到长久的惊悚效果:因为观众已经习惯于影片前面所塑造的逻辑,并在这样的叙事里获得了安全感,而反转的反转则打破了这种安全感,这是观众所真正惧怕的,也从而能达到真正的心理惊悚。
经典例子太多了,“Identity”, “The Usual Suspects”,"Shutter Island"皆是如此。
对于《催眠大师》来说,这样的反转本来是水到渠成的,从设置上来讲,顾洁和徐瑞宁有足够的瓜葛,很容易植入合理的隐情;而在叙事结构上,那扇被打开的门后未被展示的空间,正是放入反转的绝佳场所。
既然出现了那扇门,那就应该让最令人恐怖的真相出现在门后。
在我看来,起码有两种处理方式,它们在叙事上可行,在逻辑上合理,在情感上也比“只有自己能原谅自己”更深邃。
第一种,是顾洁对徐瑞宁的恨,那扇门后是正是她意识里对徐瑞宁害死她未婚夫的深深怨恨。
反转在于,那个安全而矫情的“自己原谅自己”的解心结模式被打破了,你自己可以原谅自己,但被伤害的人永远也不会原谅你。
这种处理方式的难度在于,要想让其更有力度,最好是顾洁在催眠过程中隐秘地对徐瑞宁植入了更深的心结,比如就让他看到门后的怨念,让徐瑞宁看到他给别人带来的痛苦,而表面的治疗则让他的自责埋藏得更深更不容易被去除。
这是一种复仇式的反转,角色经历了第二次的身份转变,惊悚感会很强。
但第一种还是没能跟顾洁的身世即前半部分的叙事产生有机联系。
所以我觉得第二种设置可能更好。
前半部分抽丝剥茧的推理,让我们知道顾洁经历了两次被遗弃,在“暴露真实自己给徐”的治疗思路下,我们可以确信这正是她最大的心结所在,就是“被爱的人抛弃”。
徐瑞宁的心结在于害死了自己所爱的人,但他最后得到了”一辈子“这个答案,从爱情本身上面得到了安慰,死亡甚至强化了爱情(如同所有不朽的爱情故事一样)。
但顾洁害怕的则是被爱抛弃,因为她已经经历了两次这样的抛弃,第二次更是因为被别人(弟弟)抢走了养父母的爱。
前半部分的剧情,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对于被抛弃、得不到爱的恐惧,是顾洁最大的心结。
如此一来,那扇门后所隐藏的东西就很明显了:即顾洁的未婚夫也抛弃了她。
那个情意绵绵的情歌只是她骗自己的谎言,未婚夫早已移情别恋(难道王耀庆不就是专演这样角色的么!
)那辆车上没有顾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早已分手。
这样的处理只需要加一分钟的剧情:前面全部保留,最后不甘心的徐瑞宁一定要看到门后顾洁的真相,于是趁她放松而催眠她,然后看到未婚夫早已不爱她,跟养父母一样为了新人而抛弃了她。
她永远是那个手握谎言,被所爱的人抛弃的,独自坐上摩天轮的小女孩。
徐瑞宁对小女孩说,该放下了。
小女孩说,难的不在放下,而是不被别人放下。
这是一种我更喜欢的,更含蓄的颠覆。
全片的逻辑和着力点在于,人可以通过自我或者专业人士的心理干预,来摆脱不良情绪、阴影和状态。
但这样的颠覆让我们认识到,这其实是无效的,你能很努力地干涉和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了命运,比如不能让一个人不去不爱你。
无论怎样,《催眠大师》都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类型片,是值得鼓励的。
在我看来,他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大门,并打开了它,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那扇门后是什么吧。
2014-04-30 by Emma & 小伙伴 在电影院看完《催眠大师》之后,觉得结局张力过足,没有留白,好多事情都没交代清楚,不甘心就这样结束了。
于是回来的路上和小伙伴讨论了一路,觉得可能电影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而故事的结局里从始至终只有顾洁和徐瑞宁两个人而已。
首先,顾洁治疗结束后对着屏幕里的徐瑞宁缓缓抬起的左手以及她脸上留恋的表情,完全不应该是对一个普通朋友应有的那种依依不舍的表情,感觉有一种沉醉、不舍和眷恋在里面。
从这个细节开始,我们一点点开始发掘剧情里存在着的疑点。
顾洁讲述的故事里面,提到的有四个关键词:弹珠、死者遗愿、车祸、红色衣服的小女孩。
弹珠一直挂在顾洁的胸前,揭示的是顾洁被两次领养的身世背景。
而车祸与徐瑞宁醉酒驾车驶入河底似乎也遥相呼应。
而对于死者遗愿,我们一直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顾洁在开始下雨的时候说“你背后有两个人,那个女的说‘你问我的问题的答案是一辈子’;那个男的说的是‘“不要说对不起了,不会原谅你了’”。
仔细回想了下,当时徐瑞宁问女朋友“你会爱我多久”那个问题时,顾洁正在台上唱歌,按理说是不应该知道徐瑞宁的问题,更不可能直接给出答案。
而在治疗接近尾声的时候,徐瑞宁说“我知道你能看到她,请你告诉她,‘我爱她,一直都爱’”。
而顾洁说的是“她已经听到了”。
之后,雨停,顾洁说“那个男的说,‘我已经原谅你了’”。
徐瑞宁这时从催眠中醒来,被治愈。
据此,我们猜测顾洁就是徐瑞宁的女朋友,当时喝酒的时候也只有他们两个。
死者的遗愿正是顾洁的向徐瑞宁传达的遗愿“没有人能原谅你,除了你自己”。
另外一个没有解释的疑点是红色衣服小女孩的车祸遇难。
依照电影现有的结局很难解释顾洁抛出这个小女孩的用意。
而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当时坐在公交车上的顾洁穿的也是红色的衣服,与那个小女孩一样。
这不应该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巧合。
相同颜色的衣服、相同的车祸、相同的都是与朋友喝酒后回家的途中。
那个红色衣服的小女孩有可能就是顾洁,而车祸的现场她正坐在徐瑞宁的副驾。
因故事里的车祸对照的正是徐瑞宁和顾洁都经历了的这次车祸。
顾洁在催眠中多次提到的502,正是他们那天一起去的酒吧,而下一个镜头里,徐瑞宁就被顾洁推进了河里。
与从酒吧出来后车祸落水的剧情相吻合。
而当时顾洁的男朋友是烂醉的状态,徐瑞宁的女朋友是微醉的状态,同驾驶座上徐瑞宁以及公交车里的顾洁一样。
至此,四个关键词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然而尚有几个地方存疑,大多都是关于顾洁男朋友的身世与徐瑞宁的吻合度的问题。
第一点是有关徐瑞宁的生日,顾洁刚开始治疗的时候便说“你的生日是12月28日”。
而剧情发展过程中,顾洁男朋友曾表示“你没有生日,那我把我的生日给你,以后3月3日是我们共同的生日”。
依次看来,似乎两人的身份上有了较大的出入。
然而,红色衣服小女孩出车祸的日期正是3月3日。
有可能3月3日并非是两人共同的生日,而是他们共同的忌日,在顾洁死去的这天,徐瑞宁也把自己封闭起来了。
这样解释似乎稍显牵强,但12月28日这个日期似乎在两种版本的故事情节中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第二点是关于男朋友孤儿院志愿者的身世,男朋友一直没有被领养,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因而经常在孤儿院做义工。
电影里并没有过多介绍徐瑞宁的身世,只说了他和顾洁是同学。
那时顾洁也正在读研,所以两个人有可能在学校也彼此相熟。
因而我们推测,电影结尾出现的一对夫妇,不是徐瑞宁的父母,而是顾洁的养父母,在顾洁走后彼此互相照应。
那真正的催眠大师是谁呢?
这个很难说,可能是方老师,用催眠的方式引出了这段徐瑞宁对顾洁的回忆以帮助他痊愈。
也有可能是徐瑞宁自己,最后的镜头大家说徐医生醒了纷纷去看徐医生,而顾洁面前的屏幕中空无一人,徐瑞宁也依然是紧闭双目。
他可以用自我催眠的方式帮助自己忘却过去,应该也可以自我治愈。
还是那句结局里的台词:“没有人能原谅你,除了你自己”。
小伙伴寄言: 大家都说,看到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尾。
也许是吧。
是徐医生看到方老师进入副驾驶座那一刻的惊惶么?
于是我们合理推测,徐医生曾经有过心理阴影,副驾驶座上的爱人因为自己的失误失了生命,而他会在后来变成那个需要被治疗的人。
于是情理之中,最后倒下的可能会是他。
于是中间跌宕起伏的催眠与反催眠,昏暗的环境和扣人心弦的场景,都只是为了讲述一个平凡的故事,为惊悚而惊悚,博人眼球而填插进去的戏剧手法。
一切那样顺理成章,又让人平白生出一丝丝的不甘心。
而如果,有没有可能,故事一开头就已经暗示了结局呢?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那个惊悚的追逃吧。
一位粗心的母亲于20年前驾车碾死自己的女儿,而她一直不能原谅自己,将自己锁在一个被追杀的梦境中不愿醒来。
而当徐医生告诉她,梦境中追杀她们的是她自己,是时候该放手的时候,她哭着原谅了自己。
这样一个故事,只是为了营造惊悚的氛围而存在的么?
也许导演在试图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
热恋中的情侣酒后车祸坠入河底,男人抛弃爱人寻求生路,清醒后痛不欲生,沉浸在回忆里不可自拔。
最后,他用自己一生得意的催眠术,和记忆中同样精于此道的她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决,与告别。
他说,“告诉她,我爱她,一直都爱。
” 她说,“她听到了。
” 放手吧。
“没有人能原谅你,除了你自己”。
在我的电影分类里,惊悚片和国产惊悚片绝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后者骨骼惊奇自成一派。
由于宇宙第一无敌的广电总局要求中国内地影片中不能出现鬼的元素,所以国内惊悚片到最后大都是一副坑爹的阴谋论嘴脸。
虚张声势的音效,僵硬的呼喊,性感女主角若隐若现的裸露镜头,加上最后审判者与忏悔者并存的嘴脸,构成了国产惊悚片的全部特征。
当然了,两者的刺激部位也完全不同,惊悚片让人胆寒,国产惊悚片令人反胃。
所以当我在看到《催眠大师》的时候并不对这部片子报什么期待,甚至在看到“零差评”的评价的时候,一度认为是浩大的水军刷分。
事实证明,《催眠大师》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至少在国内惊悚片领域,一扫之前烂片给观众留下的坏印象,可以说是国产惊悚片的新标杆了。
影片是一个不断解密的过程,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几层梦境的设置都有理有据,留下的线索之后全部都得到了解释,既没有挖坑也没有随意搪塞,这在国产惊悚片中已经属于大不易了。
片子的音效做的很用心,在影片一开头,恐怖的音效渲染的很到位,着实令人捏了一把汗。
弹珠的声音尤其逼真,闭上眼睛都可以听出珠子的方位,滴答的滚动声和漆黑的夜色配合,加上乍现的人头,嘶……推荐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去升级了杜比音效的影院观看。
徐峥和莫文蔚的表演基本属于爆棚发挥。
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在一个办公室之内完成,虽然有梦境辅佐,两个人在这样一个局促的空间里互相斗智依旧是非常考验功力的。
虽然这个设置不能与《十二怒汉》相比,但一定值得给两位演员点赞!
很多人将《催眠大师》与《禁闭岛》和《盗梦》等影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他们自然不在一个量级上。
虽然在情节上《催》与他们有不少的相似之处,但你如果经历了《孤岛惊魂》《荒村公寓》《不可靠岸》等片子的轰炸,相信你就会对《催眠大师》宽容很多了。
可以说它开创了一个新的戴着镣铐跳舞的方式,没有审判与忏悔反而充满了温情与关怀。
在这部影片之后,我们终于可以摆上桌面,来聊聊国产惊悚片了。
当然,在这一档期的压力下,《催眠大师》的票房或许不见得能有想象中的漂亮,但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在种子发芽的时候是不能多浇水的,哪怕这水是善意的甘霖。
非常罕见的国产好片,情节不拖沓,内容环环相扣,演员到位,留有余味。
整理了下思路,整个影片有两条暗线:一条是徐峥女友出轨的感情线,另一条是莫文蔚施展清醒催眠的催眠线。
前者有人已经有注意到,我会在文章最后再细讲。
后者设计得非常精彩却没有人讲,显得比较遗憾。
本文会帮你从心理学角度一点点进行剖析。
■ 徐峥的催眠手法首先说徐峥的催眠手法,无论是第一次催眠时表飞出去,还是第三次催眠时的关灯,用的都是混乱催眠。
显然徐峥是使用混乱催眠的高手。
什么是混乱催眠呢?
这是一种通过打破对方固有行为来实施催眠的手法。
打个比方,如果有人伸手要和你握,你也会条件反射地把手也伸出去,这就是一种固有行为。
催眠界有一个大神叫艾瑞克森,在一次讲课的时候,(艾瑞克森的故事比电影还要夸张,以后有机会给大家讲)有一个年轻人就不服,认为催眠都是假的,要求被催眠。
通常这种抗拒的人是非常难被催眠的。
艾瑞克森就让他上台,然后伸手要和他握,同时问:“你叫什么名字?
”在年轻人也伸手时,艾瑞克森却弯腰系起了鞋带。
年轻人就伸着手愣在那里。
艾瑞克森系完鞋带,抬头很疑惑地看着年轻人,“咦,你刚刚说你叫什么?
我没听见。
”,同时再次伸手。
年轻人也伸手,艾瑞克森又去系另一个鞋带。
这时年轻人就进入了一种心理学称为能量最低点的状态,整个人都愣在那里。
接着艾瑞克森发出催眠指令,顺利地实施了催眠。
这就是混乱催眠的一个现实例子。
在影片中,徐峥第一次催眠时晃着那个表,数一、二,就在我们都期待他数三的时候,表却飞了出去。
莫文蔚把表捡起时,又数了三。
到第三次催眠时,突然把灯关了,在对方一阵慌乱的时候,又一改之前不能抽烟的规定,自顾自地抽起了烟。
这些都是混乱催眠的手法:通过打破固有行为,让对方陷入能量最低点来实施的催眠。
这些高明的手法可以看出影片中的徐确实配得上催眠大师这个称号。
■ 莫文蔚的催眠手法片中一再强调莫文蔚是清醒催眠的高手,那什么是清醒催眠呢?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种,催眠就是和人的潜意识进行沟通。
我们通常所说的催眠,都是通过让人进入恍惚状态来去除意识,来达到直接和潜意识进行沟通的目的。
实际上只有20%的人能够接受这种催眠。
而另一种催眠呢,则是通过一些隐喻的手法,将信息绕过意识,直接传输给潜意识,这就是清醒催眠。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清醒催眠。
前面说的艾瑞克森正是清醒催眠的高手,在他治疗时,常常有病人会疑惑,怎么他罗嗦了半天还不催眠我?
是不是年纪大了忘记了?
结果往往回去几天后自己的心理问题就解决了。
艾瑞克森在刚开始做诊疗的时候,会把要说的每句话都写下来,然后反复删减,由几十张纸删减到一两张。
所以他在诊疗时讲的每句话,每个手势都是有特殊含义的。
莫文蔚正是清醒催眠的高手,所以我们不妨也认为她和徐峥说的每句话都是有特殊含义的。
■ 莫文蔚的催眠手法——隐喻首先从上来的两个鬼故事讲起。
第一个鬼故事讲的是掉落的弹珠,(刚写到这里,楼上就响起掉落弹珠的声音,楼主表示被吓得一抖,李婆婆不要来找我啊!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是因为弹珠是莫文蔚的养父母送的最后礼物所引发的,但这只是用来骗过徐峥意识的而已。
真正要植入徐峥潜意识的关键词是——死亡、葬礼。
第二个鬼故事讲的是一个撞死小女孩后逃逸的肇事司机,徐峥以为故事的重点是没有父母的小女孩,而实际上植入的关键词是:车祸,生日那天(徐峥车祸的时间),肇事的车牌(徐峥车祸时的车牌)。
在莫文蔚第一次被催眠用一个牙签让自己醒过来后,假装在恍惚状态喊出:你们不要来找我!
(暗示有人要找徐峥。
)徐峥说你只要打开一扇门就可以回来。
莫文蔚:是502吗?
(502是出事前聚会的酒吧。
)再在恍惚状态说出:“一片大水池”,然后徐峥被反催眠。
显然,经过前面那么多铺垫,徐峥被反催眠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 莫文蔚的催眠手法——改框至于莫文蔚一直强调的“我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为什么看到他们。
”这里用了两个手法,一个叫改框,一个叫锚定。
改框是用通过改变语言结构的方式来影响对方的手法。
比如一个小孩在跑,你说不要跑~,他一定跑得更快了,你说不要摔了,他可能当时“吧唧”就摔倒了。
但是如果你说停下,他就不跑了。
之前你用的语言框架不对,所以导致了错误的结果。
“我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为什么看到他们。
”注意,只有建立在能够看到鬼这个前提上,我们才会讨论为什么看到鬼。
这样,一个巧妙的改框,就让徐峥在潜意识里面承认了莫文蔚确实能看到鬼。
■ 莫文蔚的催眠手法——锚定那,什么是锚定呢?
说白了,就是巴甫洛夫的狗。
如果每次狗看到吃的时候,都听到铃声,那么狗就会把铃声和食物锚定在一起,以后只要听到铃声就会让狗的口水留下来。
车展的时候都放上几个美女,就是把美女和豪车锚定起来,不知不觉间我们都变成了巴甫洛夫的狗。
好,现在莫文蔚每次在鬼故事讲到最吓人的高潮时,都会来一句“我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为什么看到他们。
”这样,就顺利地把这句话和诡异的感觉锚定到了一起。
以至到最后一次催眠,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下就让徐峥崩溃了。
(包括楼主也崩溃了,一下汗毛都竖了起来)■ 感情线最后说一下感情线。
现在的观众对影片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的,一部悬疑片,仅仅一个情节的翻转完全不够看的。
正常的影片至少要有两个,比较经典的是盗梦空间最后那个晃啊晃的陀螺,还有那个男人来自地球中,一帮人聊完离开,突然老头的心脏病发作了。
这就是在影片结尾,把人刚刚长出的一口气又再次提起来,这样是非常过瘾的。
催眠大师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在影评里面吐槽最后部分变成了走进科学。
那这种缺陷难道编剧就没有注意到吗?
原来影片确实应该是另外一种结局:徐峥的女友和莫文蔚的男友出轨被发现,所以设计了这么一个车祸。
莫文蔚给徐峥治疗,目的是为了灭口。
这样第一次翻转是医生和患者身份的对换,第二次翻转是莫文蔚原来不是来救徐铮,而是来害徐铮的。
但是这样的结局因为导演觉得太复杂不好把控而放弃了。
即使如此,影片中还是留下不少痕迹的。
1、第一幕,徐峥和学生的争吵。
学生问,为什么要用催眠那么有争议的疗法。
徐峥完全答非所问的回答:如果你爸和你闺蜜躺在一张床上,这事你和谁讲?
(这他喵的不就是在暗示徐峥的女友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出轨了。
)学生再问,我怎么知道给我催眠的人不想加害于我?
(这暗示了后面莫文蔚通过给徐峥催眠来灭口的情节。
)2、在关于找出莫文蔚男友的催眠中,男友问莫文蔚:你为什么要杀我?
(暗示了莫文蔚是杀死男友的凶手。
)3、出车祸那天,莫文蔚对男友唱《u must love me》(你必须爱我!
)。
还有两人互相拥抱时,不觉得莫文蔚的姿势很怪吗?
对的,这是一个推开男友的姿势。
■ 其他的问题。
问:徐峥接他老师上车时,为什么突然愣了一下说,餐厅很近,我们还是走着去吧。
答:因为徐峥潜意识里面还记得车祸,所以不愿意让别人和他一起同乘,认为会害到别人。
但是在意识层面只是觉得餐厅很近,走着去就可以了。
这个在催眠中经常有,比如催眠让一个人过5分钟后去开窗,然后让他醒来。
5分钟他真的去开窗了,问他为什么,他会说因为感觉房间太闷了。
问:催眠能够那么夸张,上来就让别人不认识熟悉的人?
答:这确实是整个影片中唯一的bug,一上来是无法做到那么深度的催眠的,再通过加药什么来补救都没用。
另外开始说的病人无法认出催眠师也是为了补救这个点加出来的扯淡说法。
问:徐不是做了自我催眠让自己忘掉车祸了吗?
为什么治疗失败了?
答:作为催眠本身非常成功地让徐忘记了车祸,但关于车祸的记忆并没有消失,而是深藏在徐的潜意识中。
这也是徐为什么会怕水,开车不愿意让别人同乘的原因。
同时最严重的是,因为这段被压抑的记忆形成了独立的人格,片中徐自残的行为就是由于那个分裂出来的人格造成的。
关于人格分裂的了解可以看看<24重人格>。
另外关于自我催眠,仍然用艾瑞克森的例子,他对着镜子做过自我催眠,他因为小儿麻痹,整个人都坐不直,于是他就对着镜子做自我催眠,强行让自己坐直。
所以自我催眠是可以做到治疗的,以徐峥的水平要完全治好自己并不应该有问题。
问题还是出在徐峥无法原谅自己,潜意识中就不希望自己被治好。
问:既然是假治疗,为什么要先找上沈丽?
答:只是配合而已,一方面沈丽暗示徐峥这个患者确实能够看到鬼,为莫文蔚的治疗做铺垫。
另一方面沈丽让徐峥“最好不要接手这个案子。
”这里用了一个换框,意思是:快接手这个案子吧。
最后关于催眠是否能害人,分享一下海德堡事件:http://baike.baidu.com/view/5022254.htm?fr=aladdin
陈正道,1981年3月3日,中国台湾导演、编剧、 制作人 、艺术指导。
2004年其电影短片作品《狂放》入围威尼斯影展国际影评人周竞赛单元与东京“亚洲之风”竞赛单元;2005年作品《宅变》与2006年作品《盛夏光年》均创票房佳绩;2008年只身到内地发展,先后接拍《幸福额度》、《101次求婚》、《催眠大师》、《重返20岁》等作品。
并凭借《催眠大师》获得第15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提名。
看以上他的经历和作品,似乎这是个满身光环的青年导演,年少有为,80后,现在已经取得这么多成绩,导演之路应该是走得顺风顺水,属于天资聪颖的天才型人物。
其实不然,陈正道一直是一个自学成才的草根派,初次执导时在片场连对焦都不知道是什么,被跟焦员戏称为“导演小朋友”,23岁拍摄首部作品即入围威尼斯与东京竞赛单元的《狂放》,在威尼斯展映场,电影放到一半时观众已走了一半,第二天场刊评价毫不客气的表示“为什么威尼斯要选这部片,它应该在这里止步的”。
后来的真相是因为三大影展正在关注台湾电影,他又很年轻,作为代表才有了这次入围。
受此激励,回台湾后他的事业有了短暂的小高潮,《宅变》《盛夏光年》均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
被成功的喜悦冲昏头脑,他开始骄傲起来,拍片时谁也不理,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很牛逼,自诩天才,几乎得罪了台湾所有电影人,毁约,赔钱,再毁约,自己“作”死,最后到了甚至连他父亲都不愿和他说话的地步。
关键时刻,彭浩翔拉了他一把,带他走进“4+1”电影计划,网上短片过亿的点击率让他重新找到了做导演的“快感”。
六年,他知道了珍惜,其后的《幸福额度》《101次求婚》让他成为“亿元俱乐部”的首位80后导演。
这之后,他才开始拍摄他最喜爱的题材:悬疑惊悚。
《催眠大师》,豆瓣评分7.6分,好于同期悬疑片的76%,在国产悬疑片,这样的成绩足够傲视群雄。
《催眠大师》的场景不多,主要集中在那间复古阴郁的心理诊疗室中。
而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容纳了超过1000多个道具及细节的设计。
电影中的催眠世界是用一砖一瓦的细节构建起来的,美术和道具上做得很细致。
房子里的地板的纹路,墙上画的摆放,桌上的道具等细节去呼应电影中一层又一层的这个概念,像时钟不管拍不拍的入镜,那个时间都是完全对应的。
对于努力做的这一切,陈正道是这样解释的,“就是希望剧本没有硬伤,这是我第一部悬疑推理类型片,我自己的期许就这些了,接下来我会让观众看到我的原创性,我所掌握的大场面,《催眠大师》对我来讲最大的意义,就是做好这个类型的准备。
”凭借《幸福额度》、《101次求婚》、《催眠大师》重获成功的陈正道,骨子里有台湾人的文艺,在内地呆久之后又浸染了粗犷气息,对电影艺术与商业创意之间把握着平衡与自由。
作为导演,他想做的是尝试更多,更好。
2016年底的《记忆大师》,也许正是他梦想实现的更高山峰!
设想你犯了很严重的错,也许导致对他永久的伤害,让她悲痛欲绝。
经历很久反省与忏悔的日子后,你想要被原谅。
那么,谁能原谅你?
怎样的原谅可以解放你?
有人找到亲人或者好朋友向他们倾述,希冀他们的理解。
但如果他们不理解呢?
也许他们就是你所深深伤害的人,也许他们出于公正,所以无法原谅你的所作所为。
总之,他们可能并不愿意原谅你。
不过更可能的是,你找到他们倾述,然后他们“原谅”了你。
但这里的原谅可能是虚假的,他们也许不是真诚的原谅,也可能他们真诚的原谅并不能进入你心里。
我们其实能隐隐感到他人是否真诚地原谅了自己,于是可以发现这世上大部分的原谅都是妥协式的。
如果你是车祸的肇事司机,受害者可能只是想放过自己,让自己忘掉这件事,于是草草将你打发让你从他眼前消失。
也可能他仅仅是同情你如今悲惨的境地,他兴许更希望你能成为一个正常人,让他能光明正大的、公平的恨你,他不想恨一只蝼蚁。
当你倾诉的对象不是受害者时,原谅便更加无从谈起。
这时的原谅不存在一个公正的“他者”,而你总是寻找最可能理解自己的人进行倾诉。
你也许轻而易举地就能凭借“主场优势”获得原谅。
但是,就算杀人犯的亲友原谅了他,这样的原谅可能给予他解脱吗?
又有可能,你获得了当事人真诚的原谅,可你仍然不感到心安,因为你可能隐瞒了真相骗取了他的宽恕。
你一个人从车祸现场逃了出来,把朋友丢在一旁死去。
事后你流着泪告诉他的父母说“我尽力了”,但你根本没有尽力,你看到他的手指抽动但你仍然选择逃跑。
谎言带来的原谅没有任何价值。
最糟糕的是,你意识到,你期待被原谅。
而你“期待被原谅”这一事实的存在,本身就给“原谅”披上了不洁的外衣。
你仿佛期待着别人说“这不是你的错。
”然后你遁寻着让别人能够说出这句话的方法向他“坦白”,说着别人想听的谎话。
但结果是,这无数句“不是你的错”只能像是鬼魂般缠绕在你的心头。
你知道,越想追求原谅,就越不可能被原谅。
祈求而来的原谅无法解放你,它们无法获取你的心安。
哪怕是被你伤害的人给予的最真诚的眼神也无法让你解脱,因为你隐隐约约意识到,你向她的告解充满了不洁,你一直想做的只是脱下这身负担,你倾诉的人变成了你利用的工具。
你只有闭嘴,把所有的痛苦都藏在心底,这样反而能让你觉得自己没有那么低贱下作。
所以,似乎这世上你所相信的人都无法原谅你,即便他们原谅你,也无法给予你解放。
然后有人疯了,然后找到心理医生。
医生给他们做催眠,用创造出的虚幻的角色告诉他:你被原谅了。
为什么心理医生有如此的力量?
因为在罪恶的人心中,心理医生仿佛就是审判恶的法官,他做出公正的判决,解开你的心结,让你自己不愿意去想的东西被触及,让你一直欺骗自己的故事被击碎。
从这些行为中,心理医生获得了力量,赢取了“病人”的服从,接下来,便可以仁慈的给予原谅。
但是等等,心理医生有原谅他人的权利么?
医生能让人看清自我,但可以代替人判断自我吗?
不能。
他们无法代替受害人做出审判,心理医生做出的审判依然是不洁的,充满了功利色彩。
他们不可能不原谅自己的病人,他们想的只是让更多的人少痛苦一点,而无论这人是否罪有应得,是否应该继续痛苦。
所以,连心理医生都救不了你了,你该怎么办?
这部电影的答案是,“没有谁能原谅你,除了你自己。
”但是你自己真的能原谅你自己吗?
你知道犯下了多大的罪,知道要行使多大的忏悔来偿还吗?
你确信自己没有偏袒自己?
又如果,你做的事情,本来就不值得原谅,无法被原谅,永远也不可能被原谅?
怎么办??
也许诉诸宗教是较为可行的方法。
如果存在一位“神”,那么神可以做出最终的判决。
人为自己的罪恶而惊慌,并不是因为不敢承认自己犯了错,而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罪恶为几何,从而不知该如何赎罪。
而神可以给出最终的裁量,它可以告诉你,你罪无可恕,但即使是你这样的罪人,依然可以得到神的爱。
罪恶之人害怕与社会隔离,害怕他人的另眼相待。
但神给予了他机会,告诉他,生而卑贱也罢,后天而活着的卑贱也罢,只要你愿意低下头,你依然能以罪人的身份与大家一起。
即便在山路上艰苦爬行,但你终于不再孤单。
不过另一些坚强的人依然想依靠自己。
他们知道自己无法被原谅,不配得到原谅。
他们觉得连诉诸于神也是一种逃避,所以他们只能默默承受,继续在世上勉强着痛苦生活。
也许他们有一天终究会崩溃,也许不会,他们只默默承受着自己的选择。
可以说这是“高尚”吗?
最好不要这么认为,这样的言辞只能让他们更相信自己不配被原谅。
原谅是一个太重的词,也许最后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有些事无法被原谅,无法因真诚、伪装、幻想、痛苦等等任何一种因素所原谅。
天下那么多渴望被原谅的人在看着这部电影,但不是所有故事的最后都能给观众以安慰,以妥协。
最后,一切都落幕了,我们都坐在坐位上一动不动。
黑压压的一片,谁在思考着原谅?
这其中,谁是你呢?
谁是我呢?
催眠大师全球首映的夜晚,风起云涌。
各路媒体、电影人、影评人、催眠爱好者齐聚万达CBD共赏首映。
上映前虽然有一个耗时甚久且破绽百出的催眠秀,但这丝毫不能撼动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不得不说在“全民目击”之后,好久没遇到过让我在一顿宵夜之后的半夜三更,仍然可以头脑清晰、酣畅淋漓的写份影评的电影了。
(请原谅我大天蝎对悬疑剧的痴迷及对文艺爱情片的嗤之以鼻)。
前阵子好奇是什么样一部文艺悬疑片使得廖凡怪蜀黍一举被封奥斯卡影帝,于是在看了“白日焰火”各种无力吐槽让我累觉不爱后,我终于放弃了国产的“所谓”悬疑… 然而但是,对于催眠大师这部电影,这么picky的我却变得不知从何挑剔得起来。
不再说什么影片情节精妙、引人入胜、音响震撼、场面恢宏之类的套话了,直接分享几个让我感到惊艳又不算无良剧透的构思。
1.催眠大师之挖雷埋坑的铺垫。
主角徐峥一出场便是一个满身光环、造诣深厚的催眠师,其机智的谈吐与洋溢的自信体现了他事业蒸蒸的傲娇感,继而激发出了我本能的挑衅欲。
女主莫文蔚出场前各种医生搞不定、阴阳眼怪胎的暗示,孤儿院的背景和出场谜一样的拨钟举动,让我那脱了缰一样的想像力瞬间开始天马行空。
2.催眠大师之点到为止的惊悚。
第一幕剧情就拍出了很文艺的惊悚感,影院的纯情MM都屏住呼吸,微眯双眼。
而莫文蔚开始描述自己阴阳眼的经历,也算悬疑剧中的好佐料了。
3.催眠大师之步步惊心的真相。
男主徐瑞宁那么一个骄傲且自信的医生,不仅不屑于阴阳眼的离奇故事,更直接认为这些所谓的经历根本就是编造的,于是不由分说的展开其最擅长的催眠,一只还表,三个数一个响指,催眠世界的全部场面便将被和盘托出;而一步一步真相被渐渐揭开的时候,他却也被莫名的状况打击着满满的自信心。
内情中的内情,催眠中的催眠,让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和令人瞠目结舌。
4.催眠大师之防不胜防的反转。
当我们还沉浸在病人扑朔迷离的身世中时,剧情的大反转开始伸向了那个春风得意的催眠大师徐瑞宁,于是最最精彩的故事走向已超出我的想像… 5.催眠大师之画龙点睛的尾声。
最后的部分将所有的前因后果都交代得清楚明了,前边的所有毫无头绪的情节被恰到好处的连在了一起,无一丝违和感,无一丝牵强附会。
跌宕起伏的心在那一刻被触动,被感染,被温暖…我不是专业影评人,讲不出拍摄手法如何独到,剧本打磨如何精良,画面拍摄如何艺术…但是我深切的感觉到,导演爆料的什么7年磨一剧本,被海外片商争夺拍摄权的噱头并非单纯的借机炒作,这部片子确实用了心。
希望热爱电影尤其是悬疑剧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实在不好意思给它写上悬疑或心理的标签,它根本什么都不是,就是个逗比的电影,而我还上当真是活该,下回死活不看国产的了,千万别对任何导演或演员心存侥幸。
3.5 结构清晰工整的商业片,没大家说得那么差,甚至是近两年来大陆悬疑惊悚类型的最好作品之一。虽然有点BUG,但并没到不能忍的地步,制作水准也相当高。
with sh. 实在不咋好看,电影院观众都不耐烦了。
开场5分钟开睡,醒来就是大结局,不用脑补,直接看懂
感觉治疗本身在于情感宣泄,海报上面的那句话挺有意思的:“睁开眼睛只能看到影子,闭上眼睛才能看到自己”。其中一句对白让我的记忆很深刻,大致是这样的“每当他们跟我说这不是你的错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就像在说这就是我的错,我最怕别人说不要自责了,你已经尽力了。因为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自己没尽力”
等师傅修电脑的时候他放这个给我看,看到最后才发现是反酒驾宣传片= =装这么多逼搞这么多有的没的五毛特效和美图秀秀滤镜到底是什么意思?
感觉导演想整恐怖片,估计受审查限制制作成此,虽然很多都是jump scare,但是悬疑的氛围很好,对于空间和时间都有很好的利用,剧本从建谜到解谜再到重解完成了一次反转,可是不知为何几年后的记忆大师比起来差了一些,格局还小一点,反而感觉上更好,也许是最近几年的审查越来越严的缘故,两部电影套着悬疑讲社会问题在国内很不错。
还行还行。能及格
盗票空间
不停出戏,不停打哈欠。这片子剪得真烂,录音和配乐也渣得一比。
真正太一般,除了万达精致的音效不错。配乐不错,想给他找点能够赞的地方都很难。导演好像觉得观众肯定看不明白。于是努力让故事浅显易懂。各种我原以为是铺垫的实际都只是流于表面的浮夸,估计是悬疑剧看得在太多,导致影片中旬的时候就猜到了结局。期望太高。可惜
刚开始确实吓着了,但是看到后来就是满满的感动,希望徐峥以后能拍出更好的电影
2.5星吧,能看出演员和导演努力想创作一个好电影,但是整个电影舞台剧感太重,剧本像是刚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写的,以至于从表演到剧情的伏笔转折都显得幼稚,前面为营造悬疑的气氛而刻意拉缓节奏看得我差点笑出声来~已经算国产电影里的佳作了
遗漏的佳片,虽然看完之后还是有一些小地方不太能理解,但整部片子的叙事节奏非常流畅、气氛控制得也很赞,且大部分时间都仅靠莫文蔚和徐峥两人撑着,光线也一直聚焦在两人身上,动作、表情、眼神甚至说话的气息,都要撑得住场面才行,到底是老演员,不然会让人觉得很枯燥。
如果第二幕的对抗阶段在莫文蔚的角色反转之后再增加一个冲突序列,把最后的解密时间去掉,这个片子会更上一层楼。虽然心理惊悚片的创意、桥段、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都不够新鲜,但它的套路和感觉都是对的,结构缜密,逻辑清晰,而且故事、伏笔、道具和美术在细节上都有精致的设计感。★★★
依旧神化催眠,音效一惊一乍巨讨厌,不过逻辑伏笔故事都挺好,算是类型片的一次不错的尝试。刚在内心吐槽为什么中国导演都喜欢花这么多时间去解释,就想起看魔警的时候旁边一妻子从头到尾在问她的丈夫哪哪是怎么回事,居然冰封那种白痴戏都有这种情况,顿时泪流满面,原来真的是有人看不懂的……
唉~
“绝对没有鬼”政策罩盖下、“担心观众看不懂拖累票房”市场压力面前,结局能给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转,再由心理教授里外解谜复盘让故事自圆其说,已是不易,虽是模仿痕迹严重,但在国产心理惊悚类型片里属于上乘,镜像催眠中的医患权力关系倒置。前面剧情故弄玄虚,梦境与现实嵌套,精神分析和鬼故事相互解构,但较容易冷场
这都是心理医生么?!都特么是幻术师。。。
twi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