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持活跃,避免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在逃杀活动中,避免成为那些默默无闻、容易被忽视的人。
保持活跃,积极参与决策和行动,提高自己的存在感。
这样,即使有人试图在背后操控局势,也不太可能将随机处理目标锁定在你身上。
二、避免成为情侣或紧密团体的一部分情侣或紧密团体在逃杀活动中容易成为目标,因为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容易让敌人找到突破口。
尽量避免与某人形成过于紧密的关系,以免在关键时刻陷入囚徒困境。
三、选择有利位置,谨慎行事如果你已经身处一个较为安全的位置,手里又没有武器,建议先保持低调,不要轻举妄动。
观察周围环境,了解敌人的动向,寻找逃跑或反击的机会。
四、确保手中有武器,学会自我保护在逃杀活动中,武器是生存的关键。
尽量找到并携带武器,以便在必要时能够自我保护。
记住,你不主动伤人,但也要做好应对别人攻击的准备。
五、利用环境因素,改变战场局势当你处于没有武器或赤手空拳的困境时,要学会利用环境因素来为自己创造优势。
例如,可以关闭电源或破坏照明设备,使敌人失去视觉优势。
或者利用地形、障碍物等障碍物来躲避敌人的攻击。
六、避免成为老好人在逃杀活动中,过于善良或过于宽容可能会让你成为别人的目标。
你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和自保能力,不能轻易相信他人,更不能为了所谓的“道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存机会。
七、避免成为明牌上的坏人虽然做坏人可能会让你在前期获得一些优势,但最终你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遭到他人的反感和排斥。
在逃杀活动中,你需要保持一定的道德底线和原则,不要过于残忍或过于自私,这样才能在最后的幸存者中脱颖而出。
八、保持信念,灵活应对在整个逃杀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找到生存的机会。
同时,也要保持灵活的思维,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故。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最后的幸存者。
贝尔科公司是几个社会学家在某NGO支持下成立的皮包公司,在一些小国(避免法务方面的问题)设立分支机构,进行各种残酷的社会学实验。
当然,这些雇员并不知道公司雇佣他们的目的。
表面上看,这是一份光鲜的工作。
高端大气的办公场所,很有一种职场精英的感觉。
公司以保障员工安全为由,在他们身上装了定位器(其实是炸弹)。
这些炸弹,也是公司控制实验的主要手段。
这一天,实验猝不及防地展开了。
公司大楼忽然全部封闭,外面还有荷枪实弹的哨兵,总之,一个密闭空间形成了。
开始的时候,几乎所有员工都以为有人在恶作剧。
但是,爆了几个头以后,大家开始行动起来。
一开始,男主仍然想做个好人,避免杀人。
可是,以CEO为首的几个人,为了满足要求,开始组队杀人。
结果,因为少杀了一个,实验方惩罚性地杀了31个。
这个时候,实验方又提出新的要求,剩下的人里,只有杀人最多者才能活下来。
擦,这时候好像还剩下10来个,有些员工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要求。
但是,被关在这个大棺材老半天了,又碰上这么变态的事情,所有人都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
CEO团伙,也分崩离析,各自为战...其实,有个小漏洞。
男主就杀了CEO一个,CEO如果不死,男主肯定得死。
所以,男主必须杀了CEO才能活。
但是,CEO可以藏起来,不杀男主的。
时间一到,男主就爆。
走马观花看得,我也忘了男主头里的炸弹取出来没。
总之,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一个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整整齐齐,CEO强迫症犯了,努力了一把,结果被男主反杀。
男主利用见实验方的机会,悄悄在他们口袋里放了炸药,手法精妙地好像是职业佛爷出身,团灭对手。
这部影片的总时长只有88分钟,体量比较小。
既然要拍B级片,为什么不把情节弄得更残酷一些,血浆泼得更猛烈一些呢。
用什么枪,直接冷兵器开战。
《行尸走肉》里弩哥的哥哥,在本片中出演了一个维修工。
这人长得就不是善茬,我还以为有他在这个密闭空间又是一个人间地狱呢。
没想到刚出场不久,就被神经质的同事一扳手砸扁了脑袋,卒。
还有那个新来的姑娘(好像是印裔),在电梯间辗转腾挪,身手好生了得。
没想到刚出电梯间,就被一枪崩了。
还有,因为体量不够,对背景的挖掘也不够。
开头铺垫了一下,同事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最终也没有挖掘。
反正大家都像狗一样,还没怎么地就被爆头了...
超级多的逻辑问题,比如挂条幅为啥非要爬出围墙?
绳子长一点直接垂下去不可以吗?
最后一轮规则是杀人最多的为胜者,但是每个人都没思考过怎么执行最科学,全在一通乱杀,尤其是反一号,干嘛傻逼兮兮去追男主?
杀掉和自己接近的第二名不就可以了?
群众的反应也完全是为了衬托主角和反派。
但是死了这么多人就值得4星了,尤其女主斧砍骚扰她的变态男简直太太太。。。。。
最后男主反转杀幕后团队很过瘾。
最最后说是仅过了第一关,还有无数的过关者在准备进下一关,就没啥意思了。
第一关的意义就没有深层的揭示,谈啥下一关?
电影看结束了。
主角活了。
本来还以为会团灭。
因为那个芯片炸弹设定太扯了。
完全就是把命交到别人手里。
想刷出好结局都难。
男主角是影片里三观比较正常的。
情绪也很不错。
开始也在做着努力让所有人不要陷入混乱。
不过很可惜。
事与愿违。
本来还细想了在这个环境可以做的选择。
但实际上没有好的选择。
芯片炸弹已经把退路搞没了。
没得玩。
就算男主多次开挂就是不挂。
最终也是只能选择自保活了下来。
其他角色就没这个运气了,不管做什么都挂。
男主拒绝武器增加的选择是合适的。
避免群体陷入不平等以及更混乱的局面。
女主能活这么久纯粹因为她是女主而已。
后半段那块女主直接让身边两货送人头了,送的太直接了。
那个黑妹子实习生挂着太意外了。
其实看到后半部分的时候会产生一个问题。
最后,男主也问了这个问题。
中午午睡浑浑噩噩的,头脑里突然闪现昨天看的这部电影的情节,断断续续的。
结尾部分的情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导致我似乎推测出续集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结尾部分说了什么:1.这个实验不止在这个国家,很多国家都有,因为监控上有上百个全世界不同肤色的幸存者;2.毁容脸说了,是联合国层面的一个组织;3.这些建筑都是2年前就规划好了,能完全屏蔽内外部各种信号;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联合国旗下的某个组织在2年前就开始策划在全世界范围做一次以上万人(平民,非犯人)性命为代价的实验。
为啥会出现这么极端的实验,还是全世界范围内有预谋的?
很明显,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告诉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只有当一个稳定的团体的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时,这个团体才会有革命性的改变。
历史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没有甲午战争,我们现在可能还生活在封建社会。
没有环境的改变,地球上也不会有人类,恐龙也不会灭绝。
没有一个环境的刺激,个人也不会突然奋发图强。
简单的说,就是出现了一股整个人类无法抗衡的力量,导致人类必须做出改变和选择。
清朝无法抗衡各国列强,所以垮了,所以有了辛亥革命,有了五四运动,有了新中国。
那么,我们再来分析下是什么力量呢。
无非是两种,要么这股力量出自地球内部,要么出自外部。
先说出自内部,地球内部有什么力量可以导致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全球环境的问题,那就是全球范围的地址灾害(地震、海啸、火山喷发);2.人类出现问题,全球范围的恶性病毒。
但是,以上两点,我始终觉得并不能完全解答我之前的提问( 为啥会出现这么极端的实验,还是全世界范围内有预谋的?
)。
如果是地址灾害,在2年前就应该把重心放在各项准备工作上,比如拆除危旧楼,积极建设新型的抗震的建筑,储备能源和粮食。
如果是烈性的病毒或者细菌,都扩散2年了,为啥还大规模爆发?
2年前肯定也没大规模爆发,为啥当时就认定人类要死亡大部分,而做出这么丧心病狂的实验(丧心病狂不是我说的,而是电影里的主角告诉我们的)?
再说出自外部,那就很简单,人类无法抵抗的有很多。
比如,天体的碰撞,暗物质的侵袭,外来文明的入侵,都是人类无法抵抗的。
而让人类两年前就放弃自救(至少是表面上放弃),开展这种类似奥斯维辛集中营和731生化部队的实验。
只有外来文明的入侵,逻辑上才比较合理。
在2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人类就和外星高级文明有了接触,2年前外星文明因某种原因对人类高层下了通牒,要求地球居住人员削减,或者,也许这个实验就是外星文明要求做的。
原因就是他们想看看人类文明在黑暗森林法则下,是否有更多的解决办法,为外星文明提供思路。
看似这个推论很荒谬,但是,某人说过:“排除所有的可能性,剩下那个原因再怎么不可思议也是真正的原因。
” 但是,这和之前的情节确实又差异太大,估计不会这么演。
估计导演还是会按我第一点的想法来演,就是2年前就预测现在会有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范围的灾害,人类无法抵抗,食物和能源有限,只能小部分的人类存活,所以,人类有必要研究在这种无法抵抗的情况下,人类的思维是怎样的。
欢迎各位理性探讨。
论精彩比不过天地逃生,论人物性格比不过大逃杀,论惊悚悬念差了电锯不止一点。
背景描述的单薄使得电影整体显得空洞无力。
主角的形象不够突出,反而是丹妮和温德尔一正一反两个配角更让人印象深刻。
多人物场景氛围烘托不够出色,感觉不出危机时惊慌失措惊鸟四散的气氛。
总的来说无聊的时候用来蘸着血浆磕爆米花还算不错,但是不值得深究。
先说说电影观感怎么样,从头到尾的电影节奏觉得挺好的,进入剧情也非常快,这点赞一个!
第一个问题:在最开始的时候有三个保安(在2:30左右出现第三个保安在阻挡当地员工)在检查车辆,还拉了狗子去一起。
我的问题是“检查什么”,如果只是排除当地员工的话,完全不需要检查车底跟后备箱,如果是检查武器好像又不是很严格,毕竟车内没有进行检查。
第二个问题:在5:00左右出现旧机库控制台,里面有三个人,大概二十个监控屏幕。
我的问题是“这如何能监控近十层楼的大楼”,从后面的剧情可以知道摄影机的密集程度,光是一个卫生间就有三个,旧机库控制台是如何通过这区区三个人跟踪八十个人的?
特别在中间剧情杀人计数开始,是如何准确的监控每个人的杀人数?
说实话,我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脑海里想的是背后有个人员较多的监控团队,亦或者有个摄像数据AI系统,可以自动判断在乱战尤其无灯光情况下的杀人计数,当然如果监控方并不关心太具体数据的话就是另说了。
第三个问题:在20:00的时候,死了一个哈草的妹子(第一个),旁边的黄毛还在装逼的时候,妹子开始有头痛反应,紧接着三秒左右爆头身亡。
我的问题是“为何在最后主角反杀控制台的时候,并没有一点延迟直接爆炸呢?
”难道是因为距离近无延迟?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在楼顶跟一楼的延迟时间也会不一样啊?
第四个问题(不太算是个问题,算是对导演的吐槽吧):维修工的死亡安排有点故意了,年轻维修工貌似有点精神问题,外界稍微一刺激便能失手杀人,有强烈的暴力倾向,但是之前并没有铺垫这点,总感觉有点突兀。
我的槽点是“维修工为何必须最先死”,试想下如果维修工不死,会对实验稳定性有什么影响?
个人觉得导演一开始安排维修工死亡是为了消除观众对于维修工的期待,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真正的杀人实验中。
第五个不是问题,是槽点(这个我很想吐槽啊!
):在34:00左右,经历了爆头测试之后的巴里(也就是领导)竟然直接开始打算杀三十个人了,而且是开诚布公的告诉其他人(兄弟啊,我要是有这种打算直接就去强拆武器库了,你这样无所谓的说要杀三十个人,谁都害怕啊),特别是后面还有一句坐下来好好谈谈,谈尼玛嗨啊,三十个人谁先死吗?
我们会替你们好好活着的?
第六个也不是问题,是亮点(哈哈哈,我感觉已经离题了):在62:00左右,女主拿刀准备杀男主曾经好友的时候,正好是第一个任务的倒计时,只要杀了他就能多活三十个人,然而女主手下留情了,在前面的铺垫中女主是属于很明白人性自私这个道理的,而且也好几次跟男主讲过,然而出乎意料最后却无私了一回,反而导致了随机三十一个人的死亡,这个随机死亡中很有可能包括女主自己、男主等,无异于自杀,当然像女主这种看过剧本的就无所谓了(反正老娘不会死,老娘男票也不会死,滚蛋去吧),在倒计时的最后时间里给了好几个场景,我当时甚至觉得要是有人自杀多棒啊,这样还可以演长一点,可惜没有>_<!
之所以觉得是亮点,是因为中间的反转让我觉得有起码三种可能性,一是女主杀人,但是时间过去;二是女主不杀人;三是有人自杀,这样才有意思啊第七个问题:巴里在最后一个任务里,杀人计数十一,已经是最高的了,第二名杀人计数七,其他都是一,也就是一开始他是有绝对优势的,首要目标是肯定是先杀第二名,其次再杀掉两个人就可以躲起来等待胜利了,然后我们来看看接下来的演变,巴里首先杀了性感女,杀人计数十二,第二名杀了五个(卧槽,这兄弟好猛,虽然说最后被女主杀了,但是巴里并不知道),杀人计数十二,人事主任把副手杀了(电梯挤死的那个应该算意外死亡)。
我的问题是:“在最后与男主的对峙中,巴里看到了第二名(对,我不记得第二名的名字)的尸体了,为何还要追?
”,拜托,这个时候谁杀的人有你多啊,还去追男主干屁啊,找个地方舒服的坐下来,开瓶红酒稍微庆祝下啊,你是CT啊,等待时间结束就OK了啊,当然导演肯定是不干的,得让你们命运对决啊,结果特种兵出身的巴里被男主干趴了,Orz,导演,你这剧本好烦啊,就不能让巴里躲着,然后男主不想死疯狂找巴里吗?
这样感觉没那么怪了,不过你是导演你说了算。
第八个问题:最后两个保安押送男主的时候,为什么直接这样走进来了,没有麻醉枪先来个半麻吗?
大厦里面是有手枪的哎,这个距离如果男主有枪的话,起码一换一吧,而且你们的目的也不是让男主死吧?
而是要采访他吧?
没有什么限制措施吗?
最后男主杀了库房的五个人,三个监控者,两个保安,记得我在第一个问题里写的三个保安吧?
也就是起码还有一个保安在暗处,而男主一出大门就把枪扔了,后果可想而知,而且从最后一个镜头来看,这个实验起码有近一百八十次,从这个套路来看,一年多的炸弹准备,全套防御的大厦,完全隔离的信号,为啥最后为出现这么不专业的采访?
好了,以上是我的所有问题,总结下,这部影片挺好看的,但是还是存在某些剧情安排因素,导致有点不连贯,期待下一部。
每每说到这种求生(人性、互相残杀、血腥)题材的电影,豆友们总喜欢说抄袭《大逃杀》,这个段抄袭哪里,这个段抄袭哪里,第一个出来的就是原创,之后所有的都是抄袭,没新意等各种......撇开这些,直接来聊聊这部电影吧。
说到关于密室求生,put sb into some place, let them kill each other之类的题材,很多人都会想到《大逃杀》,
大逃杀 (2000)7.92000 / 日本 / 剧情 惊悚 / 深作欣二 / 藤原龙也 前田亚季电影我没看过,所以我也不好评价,看了一下剧情简介,大概就是把故事的初始发生地点是荒岛吧。
这一版的生存游戏中,便是少很多科幻元素,这是最近这十几年的生存游戏里比较多的因素;而多了很多关于人性方面的因素,拍得也很细腻,都是乱扯的,没看过。
我的观影量不算多,也就600+,能列的例子也不多,唯一知道比较受青少年们欢迎的是《饥饿游戏》系列,也是个生存游戏,而这个系列的科幻因素很多,整个世界观也从现实转换到乌托邦方向去。
饥饿游戏 (2012)7.12012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盖瑞·罗斯 / 詹妮弗·劳伦斯 乔什·哈切森
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 (2013)7.42013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弗朗西斯·劳伦斯 / 詹妮弗·劳伦斯 乔什·哈切森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 (2014)6.32014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弗朗西斯·劳伦斯 / 詹妮弗·劳伦斯 乔什·哈切森
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 (2015)6.52015 / 美国 / 动作 科幻 冒险 / 弗朗西斯·劳伦斯 / 詹妮弗·劳伦斯 乔什·哈切森而这一版中的生存地点从荒岛变成了一个高科技人工实验棚还是什么的地方,地方大了很多,也多了很多娱乐因素,什么武器啊,补给箱啊,幕后操作啊之类的,有种玩着真人版的网游一样,RMB玩家和平民玩家的大战。
《贝尔科实验》的地点则发生在一幢哥伦比亚境内的摩天大楼内,从一开始的一些背景描写可以看出应该也是偏僻的some nowhere,一群社会学家,为了研究人的啥啥啥,影片没怎么说,只能从最后格雷格·亨利的嘴里神叨叨的几句“ 也许有天为了让世界更美好 ”之类的话推断。
许多豆友们说影片的BUG很多,而事实上,BUG可以说是很多,但也可以说不多,因为很多所谓的BUG只是影片画面里没有描写出来,或者是根本就是自己脑袋没转过来想不到的,和自己的三观不相符而推论出来的,一部影片要是将所有的细节都全部展现给观众,那该多累啊,导演不得给整个美国的人民全部看完试映再重新补拍镜头?
从最后的镜头来看,显然这个“ 国际组织 ”还在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开展所谓的实验,“ 贝尔科 ”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地点而已,具体整个故事的走向该如何,我们都还不得而知,那些整天开着上帝视角的看着影片说着风凉话的人,要是把你们放进去,也许你们第一个就死了。
还记得影片里第一个死的是哪位仁兄么?
是个妹子,在顶楼和浣熊肖恩·古恩一起抽大麻的龙套,没说过一句话,感觉是不是有点像你?
身边总有一个啥都敢做的人带着你浪?
你就是那个龙套。
如果不是你,恭喜你存活过了第一波。
第二波是谁?
是大卫·达斯马齐连和迈克尔·鲁克,那俩管道工人还是器械工人之类的。
平时你是那种遇到屁大点事情都很容易紧张的人么?
或者对自己很没信心,畏头畏尾的人么?
如果是,你也许不会第一个死,但你有可能会直接误杀曾经想要劝导你让你冷静的你的好麻吉。
你说,我可能是龙套,但运气不会差到这个地步吧,肯定可以存活很久吧.....你有18岁以下的孩子嘛?
你是60岁以上的老人嘛?
是的话,那极有可能,你在老总掌控一切清场的时候,你就死掉了。
因为现实生活中,像男主一样的人设还真不一定存在,多的是逞强英雄主义泛滥想要单挑一群拿枪的特种部队退役兵哥最后被乱枪爆头的结局。
如果你说你觉得你自己内心还是有邪恶因子在里面的,你可能会加入那群试图敲开保安武器室拿武器的人,但我想很多觉得自己能做得到为了自己的家人而杀人的人,实际上都会是欧文·约曼一类的人物,特种部队出身,老婆儿子,看似为了家人什么都做得出来,但因为看到别人被杀而反胃到吐。
如果你是十恶不赦的罪人,打游戏打多了,对人毫无情感,烧杀抢掠在那个情况下都可以做得出来,那么很有可能,你是能够最后存活下来的那个人,前提是你的心得恨,第二你得有实力,没个特种部队出身你还打不过一个200斤的大胖子。
你不服,你再说你可能会很聪明,很能够分清时势,随机应变能力强,主角未满路人之上,那么也能暂时地恭喜你一下,你可能会是那个新人梅罗妮·迪亚兹。
死里逃生了很多次,觉得自己可能自带一点主角光环,其实存粹是运气好;有点小聪明,会关大楼的灯制造混乱拯救乱世,你也有那么一部分几率会成为所谓“ 捡漏王 ”存活到最后一批,能够捡点武器什么的还能够和最后的罪人一拼。
如果这些你都不是,那你会是存活到最后的主角么?
不会的,你没有女朋友。
为什么不在楼顶放火产生浓烟引起远处人的注意呢,可比横幅有效多了。
好蠢。
明知道有监控,一个个还大声喊出自己的想法,生怕监控的人不知道。
好蠢。
躲在电梯井里面的女的,知道要躲,但躲了三次都被发现。
好蠢。
30个人爆头加上配乐,有点致敬王牌特工,血腥版王牌特工。
片子看着感觉还行,题材值得一看,但是剧情确实是没好好琢磨,当血浆片看了。
如果说之前没有类似的电影,那这个应该算是出色了,可问题是诸如此类的影片太多了,讲真,电影中间部分我已经隐约猜到结局了,所以电影最后的那个第二部分开启,丝毫没带给我任何震感。
另外这个所谓的人性测试真的很牵强,感觉就是为了血腥而强凑的实验,电影最后的那个大佬真的很中二,这只会让我觉得这是编剧毫无创新的,毫无灵感的表现,总之,这部电影,没!
意!
思!
那是SCRUBS里的cox医生吧
本来可以拍的更有深度,结果只剩下暴力
大逃杀的精彩在于涉世未深和人性本恶,而这里的守序正义则成了平庸的注解。
打打打,杀杀杀。
好久没看过一部这样制作精良又过瘾的血浆片了,黑色幽默的部分做得很好。编剧/制片詹姆斯古恩的影子无处不在,戏谑的腔调盖过了导演本人的风头。主要的问题是虽然人杀欢了,但还是没杀出花来,视觉也不算突出。想在里头找深度、挖掘人性黑暗面的各位,这片吐槽的明明就是你们这群连自己在研究啥都不知道的“社会学家”啊喂!
意义何在,非要去寻找猜得到的结果
加利福利亚配乐那段还是蛮精彩的
办公室大逃杀,气氛和节奏都不错,最后三十秒减一星
还能再挖的深一点
补
之前看完这电影一激动在短评里码了脏字,在这儿先给多有得罪的各位道个歉。这部权当是滚导拍两部银护中间的休憩作,毕竟作为一个特罗马出身的人光拍F-Word都不能讲的漫威电影怎么能满足他的奇特口味。滚导选择了一个老掉牙但又最不会失手的密室杀戮题材,设定一种公司员工脑中装芯片这种难以自圆其说的前提,等到公司宣布屠杀开始这些套路就开始变得扯淡了。中间员工内部杀戮虽说无惊无喜,但靠着一步步逼向绝望的气氛营造和把控得紧密的节奏这部电影起码能让观众看着过瘾。至于影片动机,从音乐搭配着头颅爆炸的那一刻起我更愿相信是Gunn憋坏了只想找个借口杀人而已。顺便一提,蓝爸爸真是导演的真爱,到哪儿也不忘跟着滚导,虽然角色没有一个最后活下来的……
电影看的压抑窒息,剧本不错!
类似的电影挺多,日本人喜欢把一群学生聚集在一起,美国人就喜欢把一群上班族聚集在一起,观感还是很爽快的,能有些深度挖掘就更好了。
还行吧,只是毫无技术含量,人死的顺序也是傻不拉几的
新入职的妞儿连跑带颠加爬电梯井都没舍得脱掉高跟鞋,最后刚把鞋脱了站在电梯里就挂了~~这是一双带属性的高跟鞋~~
起码,在男主角冲出去的时候应该有一段对话,或者起码让观众知道这些社会学家的最基本的价值观也好
男主企图取芯片的时候。我过于紧张-_-||。剧情节奏可以,情节还凑合???
就是一部爆米花吧
拍《狼溪》的那个弱鸡导演捣鼓出来的新片,这回的剧本总算是好了一点,不用老尬聊了。这片子属于《大逃杀》、《要听神明的话》同套路,布局者的动机是社会学研究,不过男主杀了一圈社会学家的最后镜头透露本片可能有续集,也就是说真相尚可能有变动。一家开在哥伦比亚的美国公司,整栋大楼突然封闭,陌生声音要求职员们互杀,流程设计的相对比较简单,在极端情况下依然遵守社会规范的主角二人组(他俩坚持不杀人,动手也是为了复仇)和试图遵从杀人指令来解决问题的管理者一伙的对立,这种二元划分未免太突出创作者立场了,就这种映射人类社会竞争本质的乱杀题材来说,美国人做的放不开,总是弘扬什么行为准则,非常可笑,导致我对角色也没什么代入感。有的配角做了铺垫后突然死亡,效果不错,但有的铺垫了以后却总不死,让人急躁。杀人场景也没什么设计
为啥分这么低,应该7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