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

脐带,漫游在蓝色草原,The Cord of Life

主演:巴德玛,伊德尔,娜荷芽,苏日雅,卓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蒙古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脐带》剧照

脐带 剧照 NO.1脐带 剧照 NO.2脐带 剧照 NO.3脐带 剧照 NO.4脐带 剧照 NO.5脐带 剧照 NO.6脐带 剧照 NO.13脐带 剧照 NO.14脐带 剧照 NO.15脐带 剧照 NO.16脐带 剧照 NO.17脐带 剧照 NO.18脐带 剧照 NO.19脐带 剧照 NO.20

《脐带》剧情介绍

脐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音乐人阿鲁斯(伊德尔 饰)因不满哥哥对患有阿茨海默症的母亲(巴德玛 饰)的照顾方式,决心带她返回草原,去寻找母亲记忆中的家。为了防止母亲走失,阿鲁斯用一根绳子系在两人腰间。似脐带一般的连接,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逆位”母子情,牵引着两人向草原深处漫游。当爱由彼此羁绊化为理解和自由, 母亲终于回到心中的故乡,阿鲁斯也得到平静和爱的力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面目全非第二季米花岛漂流记幕间子病毒禁区老友有钱海豚我们的故事深暗势力第一季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法律与秩序:组织犯罪第四季机器猛犬真想揍那个人渣枪火下帅哥们画魂消失的爱人费加罗的婚礼脱皮爸爸不良辣妹红豆杉之恋福利院的阳光为爱毁灭骤雨PSO2乱炖亲爱的我对你发誓节振国传奇过量人生大乱斗十二猴子第二季爱哭鬼的奇迹

《脐带》长篇影评

 1 ) [觀影分享]|臍帶

電影院「包場」觀影系列——《臍帶》導演:喬思雪01. 觀影後感🎬在電影院裡看的。

排片非常少而有排片的影院也都坐落於偏遠的郊區,再加上是工作日,所以我看的這場全程只有我一個人。

畫面與音樂都非常震撼。

電影選用了很多大遠景、拉鏡頭,擴大了草原在銀幕上的空間感。

而電影裡以女性為主、敬畏自然的鄂溫克民族、壯麗遼闊的草原和(對我來說)完全陌生的蒙語,都成功地把我代入進了那種粗獷純真的原始自然裡。

(P.S. 導演本人便是出生成長在草原的鄂溫克族人)02. 以下是「涉及劇情透露」的影評📽Spoiler alert 🚨 弟弟「阿魯斯」因為不滿哥哥對老年痴呆母親的照顧,因而把母親帶回了以前他們在草原居住的地方。

又因為母親生病經常到處亂跑,所以選擇用繩子把母親捆住,以防她受傷走丟。

這是片名的來源,繩子象徵著「臍帶」,連接著母親與孩子,同時也是“孩子”和“母親”之間糾葛關係的外化。

繩子的一頭栓著一個女性的母親身份,另一頭拴著男主身為孩子的安全感。

當我們的社會不斷地在強化女性作為「母親」的身份角色時,好像一個女性一旦成為了母親,她便從那刻開始,一輩子都得是一個「母親」了。

所以阿魯斯一開始無法理解已患老年痴呆的母親想要回家的行為。

他無法想像這個他視作「母親」的女人要離開他,要回她「自己的家」。

孩子遺忘了「母親」在成為自己的母親之前,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有獨屬於自己的童年與青春記憶。

而電影裡那棵半生半死樹,似乎也象徵著母親的狀態變化。

枯死的部分象徵著「母親」的身份,照應著現實里媽媽的逐漸老去;茂盛的部分象徵著「女兒」的身份。

母親作為「女兒」的記憶逐漸鮮活,而在現實里,母親的行為因為生病變得像小孩子一樣,某種程度上的「返老還童」。

(其實仔細看電影裡還有很多象徵著電影標題「臍帶」的景觀,例如河流、大路…)而當阿魯斯帶著母親不按照「路」開車時,我想他便已經逐漸坦然地接受母親的離去了。

從一開始只要母親安全不受傷,到最後放開母親讓她去尋找她自己的家,“孩子”也獨自完成了剪斷「臍帶」(與母親的連結)的過程。

(&. 個人最喜歡的鏡頭是母親的幻覺部分和最後母親的離去。

兩處鏡頭移動非常驚艷。

從開始的方塊窗戶到最後的藍色塑料洞,有一種時空穿越感。

透過藍色的塑料窗,母親看到了一個跳舞的女人和爸爸媽媽(跳舞的女人應該是薩滿)。

母親的爸爸媽媽站在那裡,好像一直在等待「母親」回家。

 2 ) 草原城市和阴阳树

生命存在的意义从来不是保护,是尊重其选择。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人物形象/弟弟阿鲁斯:从自以为保护母亲到认识母亲最后成全母亲。

母亲娜仁佐格:在墙上画着蒙古草原(向往着自由不想被束缚);面对儿子们争斗“你们哪有儿子样,哪有兄弟样”好似站在客观的视点对兄弟二人评价,又好像回光返照一般清醒;阿鲁斯在树林里找到的那只牛就好像他的母亲一般茫然无助;看到车就上,在她的潜意识里,车就是通往家的工具,只要上车就能回家。

哥哥:顽固的守护着母亲。

女人:阿鲁斯母亲一般的存在,帮助他鼓励他仰慕他爱恋他。

不同于女性,男性对待家庭的意识更像是一种保护和情感上的占有。

从大男子主义出发,以保护为由,让失去行动能力的亲属听从自己的所谓的最好的安排。

但是却不考虑亲属的感受,只做着自己最以为正确的的决定。

影片最后,具有宗教仪式一般的母亲的父母以及他们带来的随行队伍叫魂一般喊走了娜仁佐格,儿子不同于以往的保护主义而是采取了自由主义,割断了那如脐带一般链接自己和母亲的绳子。

在蒙古人眼中,死亡和新生一样重要,母亲割断脐带,儿子诞生,儿子割断如脐带一般的绳子,母亲离去,两者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宗教意义。

现代事物的侵入:传统马头琴和现代电子琴、交通工具马和汽车、马靴和运动鞋、无人机劝退。

影片在表现母与子之间的关系之时,也用了一些笔墨描写这些现代事物对于他们本来生活的冲击,致使其茫然的一种社会困境。

对于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儿子,母亲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儿子也在与母亲的相处中一步一步重新接洽传统事物,放弃传统观念,尊重母亲的人格,让其自己选择生命的路。

脐带:母亲和弟弟之间的那条绳子蜿蜒的河和湖(脐带和胎盘);路;在草原上的房子(如同胎盘孕育新生儿一般保护着他们,直到被撞坏,意味着闯入者的侵入)和塑料布(胎膜一般)。

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影片中存在着各种各样起到链接作用的事物,他们都是脐带,链接着母亲和儿子、链接着现代和传统、链接着当下和未来。

 3 ) 新草原的在地书写——浅析《脐带》的听觉叙事策略

摘要:脐带本是婴儿在母体内生长的生命线,在电影《脐带》中脐带既是客观世界母子之间的绳,也是牵引母子回到温润、多声的故土家园的联系。

电影由富康担任声音设计,体现着以真为美的声音创作理念。

故事围绕着母亲娜仁左格和小儿子阿鲁斯展开,折射新草原的家庭困境。

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中,亲情关系的羁绊与束缚变得自由、自我。

本文拟结合海拉尔的在地元素解读电影的声音设计,解读影片中出现的语言、音乐、音响三大元素。

关键词:富康;《脐带》;声音设计一.同期录音的真实感呈现人与城市联结在一起,相互配合完成着空间的营造。

《脐带》呈现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和草原。

两大场景各具独特的场域特色,以此建构起了辨识度极高的声音景观。

在阿鲁斯演出结束回家时,诸多城市化的声音元素一一涌现,秩序井然地响在各处。

现场呼啸的车流、救护车急切的警鸣、汽车此起彼伏的鸣笛…处在景深处的环境声与来自哥哥的电话交杂在一起表现阿鲁斯独处城市的心绪。

对于这一代新草原人来说,离开故乡是个人发展的必然,故乡却始终是异乡人魂牵梦绕的羁绊。

直至阿鲁斯回到草原,声音成为母子联系的纽带,也是牵引阿鲁斯留在故乡的因素。

草原呼啸的风、燃烧的火、动物的叫声、母亲在草地行走的脚步,都成为阿鲁斯创作在地感乐章的源泉。

阿鲁斯在城市演奏中使用的马头琴与在草原中的拾音、作曲设备,实现了两个场域的梦幻交接。

正如马头琴和电子编曲的组合,让大众对蒙古人的印象焕然一新。

影片中出现的有源音乐担任着营造诗意与浪漫氛围的功能,草原的风情由此得到不动声色的彰显。

阿鲁斯是一个歌手和音乐制作人,蒙古族的限定地域让阿鲁斯用电子音乐的方式展现传统音乐成为可能。

音乐是母子两人之间隐形的脐带,将一家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在母子两人翻越栅栏、给小羊找妈妈喂奶的场景中,羊群主人和娜仁左格唱起的音乐旋律成功让小羊认同临时妈妈。

歌词“你为何急着呼唤母亲,你为何忘记你的幼崽”既是对小羊与母羊的情境描述,也是现实中母子两人的实际映射。

二.声音景观的空间性营造观众可以通过电影声音实现空间的感知,包括一般信息、方位感、环境状况等。

在哥嫂居住的房子内,电视机作为现场声源处于一个固定位置,声音的强弱跟随着阿鲁斯的位移发生变化。

由此可以辨认空间效果的基本情况,根据直达声、反射声、混响声判断距离的远近、空间的大小、封闭情况等。

影片开场同期录制的现场歌声,辅之以无源的电子打击乐,介绍主人公阿鲁斯的身份——职业音乐人。

声源既包括画面上出现的阿鲁斯,也包括音响在混响声场中发出的声音。

在加入了现场人群的欢呼声之后,音乐完成了从主观到客观之间的转化。

作为主客观交织的声音体验,两者之间自然且不留痕迹的切换是在真实感的基础之上的灵感创造。

在旋律的低潮,电话的震动声加入。

画面处于中景位置,表现了真实环境的实际听感。

由此一个具有城市化特色的草原乌托邦世界向我们徐徐展开,预示故事的理想化模式走向。

在屋外呼啸而过的风声,是海拉尔环境效果的重要构建手段之一。

声音创作者通过不同的密度、响度、频率,制作出符合“主观真实”的听感。

风声的制作完全按照以真实感为标准则成为噪音,只有结合人声、音响的比例调配才能产生细节与质感。

在草原之中的家,门是室内外阻隔的标志。

在阿鲁斯推开门的瞬间,诸多本处于低电平的环境音扑面而来,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听到粗犷的风感。

在娜仁左格跑去草原中央的段落,现场感的有源音乐来自娜仁左格随身携带的播放设备。

阿鲁斯根据音乐的衰减判断母亲的位移,音乐声也跟随着阿鲁斯愈近的脚步逐渐加大,符合声画匹配的现场听感。

3. 音响效果的意境化应用时代感与地域感兼顾的构建除去丰富的美术造型,清晰可辨的音效细节也助力颇多。

奶茶的沸腾、水壶的倾倒、篝火舞会上四处飞溅的火的燃烧声、塔娜的机车在沙地里发动的引擎、服装店里的缝纫机……作为海拉尔鲜明的印记和符号,这些真实音效的设置指引我们穿越尘土到达广阔的草原。

提取摩托车引擎声现场制作出来的乐章,是两人情愫萌发的开始。

塔娜窥见阿鲁斯的专业技能与个人魅力,阿鲁斯也于广阔草原之间看见在故土进行音乐创作的可能性。

在哥嫂家中兄弟两人的争吵,母亲尖锐的吸取骨头声加入,既切断了争吵,也让阿鲁斯看见了生活中的细节矛盾。

在城市间因母亲的病情引发的邻里纠葛、哥嫂的埋怨、哥哥窘迫的经济状况与对母亲粗暴的态度,由此激励事件让阿鲁斯选择带母亲回到那个心中认定的家。

阿鲁斯陪同母亲回家并照顾母亲的念头借此事件萌发,成为母子两人关系出现转机的开始。

直至回到辽阔的草原,母亲听见诸多自然的声音。

在阿鲁斯完成对故土的心理认同之后,诸多现场感的音效也响在了阿鲁斯的耳畔。

电影声音区别于画面复杂的场景建构,能够于细微之间完成奇观与真实两者之间的切换。

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呈现,延伸出一个非现实空间。

第一次是在酒驾司机撞击墙壁之后,未被修缮的墙被铺上一层白色的塑料布遮风。

娜仁左格隔着蓝色的塑料布看到了父母。

音效从听觉性的感知角度出发,将一条简短的声音线索应用于叙事时空的切换。

腰间的绳子是现实时空的羁绊,非现实时空才是幻化为孩子的母亲理想的精神乐园。

如母体中的婴儿,一层塑料布是子宫内外的现实表征。

从儿时的家出发,找到一半茂盛一半枯萎的树,才是家的团圆。

第二处是在片尾的篝火晚会上,阿鲁斯剪断绳子,任由母亲走向来接她的父母亲。

三段无源音乐共同完成着情绪递进的功能,篝火舞会从单纯记录的视角转移焦点,刻画阿鲁斯演奏音乐所代表的文化认同心理,最后转至母子关系的叙述。

阿鲁斯哭泣的特写伴随着身后的蒙古现场歌曲,完成了乌托邦式的音效设计。

奇观化的音效设计成为传递人物心绪、区分现实和幻象的点睛之笔,为影片增添具有现实感的魔幻范式。

4. 结语新一代的年轻草原人游离在都市与草原之间,面临如此亲情困境时究竟作何取舍是时代的难题。

于阿鲁斯一家而言,亲情是无言的守望与相互的尊重。

无论是同期录音的真实感呈现,还是声音景观的空间性营造,亦或是音响效果的意境化应用,影片都以极强的纪实性创作手法塑造出了真实的草原家庭。

影片借助海拉尔在地化的符号意向,通过“脐带”展现出母子连心的诗意家园。

脐带终断,家园情谊依旧。

城市文明滚滚而来,唯有爱才是永恒的栖息之地。

 4 ) 诗意与浪漫

苏州场《脐带》的超前点映和导演见面会,入场前送了海报和明信片。

是让人想二刷的电影,几乎全程是蒙古语。

有点《隐入尘烟》的即视感,很多素人演员,都是讲朴实真挚的亲情,有笑点有泪点,景色拍得太美了。

蒙古族的歌让人仿佛置身于天地中,离自然很近,旋律很适合摇篮曲。

看之前就猜到了会很好哭,讲的是带阿兹海默症母亲回家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煽情,只不过自然地就流泪了,是演员的一个神态,甚至看到两人处于茫茫草原的美景中也会被感动,心旷神怡啊……看到了母亲这个角色局促不堪和孩子气的一面。

有点公路片的味道,不断地追寻记忆中的地方。

最喜欢结尾的篝火跳舞和拉着马头琴后面篝火星子乱飞的场景。

最快乐的一幕,让我也感到放松。

但是立马就转折,作为兴奋点缀的火焰变得紧张,而母亲也找到了她的家。

这一幕当时完全看不清了,眼睛已经被水糊住了,只记得很美很美……最后儿子孤身一人找到了半生半死的树。

导演说这棵树是真实存在的,原来剧本里没有写,是拍摄时发现的,而且意外契合影片主题,有着神秘的链接。

女性创作者的视角来呈现的母子关系比较少见,但是足够细腻。

导演是达斡尔族,蒙古族的一支,这部处女作拍的也是自己熟悉的环境,有安全感。

影片分享了蒙古族看待生死轮回的视角和态度。

Q&A环节的提问都好棒,观众人均提问5分钟系列……一位问到以往的阿兹海默症患者都是回归到更加封闭私人的空间,而影片完全相反。

导演的家人也是患有这种疾病,说病人是“心与灵魂被掏空”。

我旁边的一位18岁女孩分享她经历的两次亲人去世,边讲边泣不成声,很让人心疼。

第一次参加路演观影,这种形式有点像是做完阅读理解后询问“标准答案”的过程,光是听每个人不同的答案就已经脑容量不够了。

好多蒙古族的观众,有一位还是主演的家人,卧虎藏龙啊……导演说剧本的规划性不强,变化在生活的每个瞬间,没有长远的计划,而更珍惜眼前和真实感受。

这正是我所处的状态,非常有共鸣。

观众太积极了,本来还想提问的。

片中有处地方提到了内蒙古不只有马头琴和呼麦,他们也不是活在过去。

而片中也出现了现代科技,无人机看守草场和母子俩骑车形成戏剧的对比,母亲把它当成“长生天”更是一处笑点。

感觉导演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想减弱刻板印象的,展现的更为贴近自然的生活。

总之,是一部非常浪漫和诗意的影片。

希望票房大卖!

3.18 二刷买电影票时以为可以包场了,不过实际上一共是两个观众。

我以为二刷会降低情感体验,就像之前流浪地球2的那段太空电梯和空间站坍塌,二三刷都不如第一次看的震撼。

但这次反而被触动更深,我想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演员主要通过神态和动作来演绎,而台词不多,给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这一次注意了之前忽略的哥哥,和母亲待了五年而不堪其扰,第一次看浴室那段戏就觉得压抑。

而后面他在母亲离别时去车上拥抱,给弟弟捡回了扔掉的马头琴再拿去修,一口饮尽母亲做的很咸很咸的茶……都让我对他的心理活动产生好奇,割舍不掉的血缘和家乡。

还有个细节,儿子一开始回到草原母亲让他听声音,他听不见,被问耳朵是不是“生锈”了,到后来去采样草原上的各种声音制作音乐,更加贴近自然。

还有“双生树”,最早出现在墙上母亲作的画中,再到照片,而结尾处儿子最后靠在“生”的那侧树边,镜头从枝叶延伸到天空的太阳,配上紧张的音乐,大概象征着从生到死。

一刷时看到门外举着火把跳舞的人,只觉得诡异害怕,二刷看到这段就直接流泪了,有从年轻变到年老的过程,此处配乐超好听。

后面有个大概是祭祀的场景,两次都让我想到了《德伯家的苔丝》结局躺在巨石阵上迎来审判的场景,也是日出时分,同样的高地上。

母亲的那句“我的小鸟飞走了”,两次都爆哭。

她用绳子把两个儿子绕在一起这个创意超好玩,还有很多地方都值得品味。

目前刷到网上评价大部分是好评。

至于景色和音乐,完完全全的享受,结束后只在网易云找到了三首剧中的歌曲,希望能尽快听到其他歌曲。

结束后完全被河边给母亲唱的那首歌曲洗脑,“诶呜诶呜~诶~诶~……”还是很喜欢最后的场景,前面用吉他伴奏的总感觉欠缺了些什么。

马头琴一出来感觉才对,才够劲,这股草原上桀骜奔放的劲,这股在辽阔自然中不屈的劲,这股生命尽情盛开的劲。

虽然有点像提琴的音色。

但完全是不同的感觉。

听完了片尾的歌曲,看到标出处的时候有特别多民族的歌。

 5 ) 信深情,得永生

当我看过3600多部影视作品后,我对好电影的标准只有一个:感动我就行。

《脐带》是好电影。

导演/编剧是来自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的乔思雪,今年33岁,摄影是拍过《可可西里》的曹郁,曹郁的太太姚晨负责监制。

感谢曹征老师邀请,今天得幸去前门的保利国际影城看了《脐带》,跟影片里的男女主角一样,眼眶时有湿润,但也没怎么哭,但听网友说很多观众都哭到不行。

据车牌号,故事就发生在导演的家乡呼伦贝尔大草原,全片使用蒙古语,这也是我认为该片最珍贵的地方之一:真实地呈现出当代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提醒大家中国文化多元的美丽。

语言、饮食、建筑、交通、服装、音乐、风俗……这不是从外地游客眼里给出的猎奇风光,不走西方中心的(后)殖民主义滤镜,也不走汉族中心的沙文式居高临下视角,它就是在草原上世代生长的蒙古族作为主体的展现,看的过程中我会想起些改变了全球历史的蒙古史,他们历来就是这样生活的,这样的自然,这样的情感,在今天是这样的艰难,又这样的值得尊重,虽然并没多少人关心遥远的牧民……而电影关心。

电影就像上帝或长生天一样,爱着所有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电影主角的每个人。

这也是我为什么愿意花掉以及会继续花掉很多时间看电影的原因,这里有真实的爱与平等和自由,电影让我持续相信这些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并培植出勇气去追求。

说回《脐带》。

片中有一幕是醉汉开车撞开了老砖房,呼啸的大风吹透残破的老房,好像工业文明对传统游牧文明的碰撞,剧情从这里开始振奋起来。

没有工作的儿子全职照顾得了老年痴呆的妈妈,并陪她开始寻家,寻一个妈妈认为还有的家,那里有她的爸爸妈妈不断的笑意和温情的抚摸,那里有一棵半生半死的大树。

为了防止母亲乱跑,儿子绑了根粗绳子在彼此身上,仿佛回到了有脐带的日子,只不过照顾者与被照顾者互换了角色。

男主本人叫伊德尔,猛一看有点像贾樟柯和王栎鑫合体后变帅的样子,他真的是音乐家,中央民大音乐学院毕业生,所以片中对马头琴和电子乐的操作是真的,他安静诗意的气质部分应该也来自本人,据悉不少女网友都像片中驾驶着大摩托的塔娜一样被圈粉。

说实话,这个年代像男主一样孝顺的年轻人确实不多了——全片阴浓阳淡的情感,就从这个点发出。

可能大部分观众感受到的是母子情,尤其是儿子对母亲的爱,我更有感触的则是情感的本真质地。

任何一种人际情感,都源自一些本真的情感,比如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但请问这些爱在今天,已经夹杂了多少私欲和纷繁,父母为了好成绩把孩子逼跳楼,孩子为了家产恨不得父母早死,不用看狗血电视剧来反思,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我们离本真的东西远了多少?

我认为该片最珍贵的地方之二,就是它表现了人本真的情感,这在全球化、工业化、 商业化汹涌澎湃的今天,是多么动人。

儿子从来没有哭天抢地,更多的是时不时涌出的幸福,那种时而回到子宫、时而又替母亲当起了家长的幸福。

他是安心的,他真是个音乐家。

在乌仁娜的歌声中,一切本真在大草原和大湖的配合下得以真切具体地流淌。

我是因为乌仁娜的歌声不时回想起十来年前老去看演出的青春岁月,包括乌仁娜那场演出,结合着自己的本真,我跟片中人物一起默默感动起来。

最后一段篝火乐舞,红衣胖女孩太惊艳了,我完全进入满蒙藏游牧民族的生活趣味中,远离了喧嚣无聊的帝都虚华。

结尾应该说非常不错,男主含泪剪短“脐带”,迎接了母亲的死亡,幻境中,母亲随盛装的父母和姐姐走向她心心念念的家。

真幻之际,男主也终于骑着那辆苏式大摩托来到了那棵半生半死树,半嘛,四舍五入,生死皆宜,毕竟在超越性的生命智慧里,生与死本无界限,连接尘世众人的,不过是深情。

这是我认为该片最珍贵的地方之三:探讨了生死,并表现了一定的超越性智慧,而没有俗气地悲伤或者怎样。

因为迟到了两分钟,我索性坐在第一排,银幕显得巨大,我似乎随时都可以进入到大草原里。

场灯亮起,性感的黑暗消失,但好几个观众都跟我一样,听着歌一直看完演职人员表——话说做部尊重观众的电影是真不容易啊!

出来影院来到景区前门,闹,我心里是静,我染上了片中人物的深情,有深情的人,小则静水流深,大则超越生死。

最后,关于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我想说,正如塔娜的那句台词“草原上不能只有马头琴和呼麦”,任何传统都须要面对挑战调整以存续,但背弃传统,就像扔掉也许开始衰老甚至意识模糊的母亲,那就没有未来了,或者说,只会有一个变态恐怖的未来。

母亲的怀抱,传统的根,那里是爱的源泉,从那里获得爱以后,我们也可以变成爱的河流的一部分,将爱传下去,这样,爱就会永生。

 6 ) 脐带—情感重构与身份回归

国内少数民族电影或者说关注少数民族的电影真的很少,看完《脐带》会感叹看的太晚了,看之前会自然联想到万玛才旦的《气球》,事实也证明两者的确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都有对生与死的探讨,深层次里《气球》是对文化的反思,而《脐带》则多了一种对身份认同的追问。

影片中的阿鲁斯不仅代表了对故乡文化再寻找的民族,也揭示着身处异乡与现代中的人如何与传统和解、如何安放情感去处。

电影开始就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场景,DJ阿鲁斯在台上进行着表演,台下观众跟着欢呼,最后阿鲁斯在电子乐的背景下拉起了马头琴,气氛到高潮,而与此同时手机上是母亲的7个未接来电。

非常简短的交代,一边是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一边又提醒着指引着阿鲁斯回到家乡。

连接又剪断的脐带脐带这个意象在影片中是被具象化了。

阿鲁斯与母亲再次回到草原中的家后,为了防止母亲走失,他用一根绳子连接了母亲与自己,从此时开始直到影片结束,这根“脐带”几乎一直存在着。

母亲以母体的脐带哺育了孩子,现在却是由孩子主动再次建立了脐带。

在影片中母与子的比喻也有很多,特别是用草原上的羊来比喻。

如两人离开家以后,有一只母羊和小羊从塑料棚那钻进了屋子里,另外一次是在搭建一半的蒙古包里醒来,一只小羊钻进了母亲的怀抱,二人想方设法为小羊寻来了母乳。

借由脐带,阿鲁斯被母亲指引着回归故乡,回归文化的生源地。

在旅途中,阿鲁斯不断理解母亲,甚至在扮演着一部分“母亲”的角色。

看到最后很容易理解,母亲代表的是不想留在城市(哥嫂家)对传统和过去保有留恋的一种民族状态,而阿鲁斯代表的是游牧民族走进现代但不知如何定位自己的迷茫状态。

母亲两次看到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家人隐含的就是对故乡的眷恋。

而对于阿鲁斯的挣扎,作为留守者的塔娜给出了建议,你可以在草原做音乐,草原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于是阿鲁斯开始找到了一条重返家乡并与自我和解的路。

而在旅途最后,在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上,大家载歌载舞,镜头给到母亲的时候,她已经安详的睡去,或许母亲从此时就已经与世长辞。

晚会最后,二人望着来接母亲的家人,阿鲁斯忍着泪亲手割断了一直绑在他们之间的绳子,他选择接受母亲的离去,也选择接受现实的自我,这是一场离别也是重聚,在生与死中以绳子连接的脐带断了,但内心与情感的脐带真正建立起来了。

家庭的解构与重构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在本部片子里其实也是隐喻民族关系的载体。

阿鲁斯回到家发现母亲被哥嫂关在了房间里,原来母亲患有阿兹海默症,原因则是母亲经常说为了回家而偷跑出去。

这时跟随阿鲁斯的眼睛从镜头画面里可以看到母亲房间的墙上画满了涂鸦,全是草原上的事物。

最突出的是那棵半黑半绿的树,这是母亲口中家的方向,同样也是全片的主题,去寻找那棵半生半死的树。

阿鲁斯目睹但却不理解哥嫂的做法,而将母亲带回草原的房子里,但母亲回到草原也不认为这里是自己的家,还是执意要去寻找她口中的家。

在回到草原后因为无法用电只好求助于电工,而来的却是电工家的姑娘塔娜,塔娜在影片中是一个关键人物,是她唤醒了阿鲁斯寻找“家”的意识,也在之后与阿鲁斯和母亲重构出了一个“家庭”。

一次塔娜来到阿鲁斯家,却发现母亲急的想要上厕所却因为解不开绳子而困在原地,但阿鲁斯因为在听音乐没有发现这一情况。

在塔娜的帮助下解决之后,阿鲁斯辩解是为了保护母亲,塔娜对此大家指责。

这成为阿鲁斯对待母亲的转折点,也是作为隐喻的身份意识的唤醒,之后在因缘际会下终于带着母亲上路,去寻找家乡去寻找她口中半生半死的树。

电影后半段像是变成了公路电影,在路上阿鲁斯再次体验也带我们体验了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信仰。

而在旅途中塔娜赶来,白天母亲将阿鲁斯错认为她的父亲,夜晚母亲醒来又将塔娜当成了母亲,夜晚的蒙古包里迎来一场家庭的重构,也是母子身份的对调,就是在这种母子到父女的对调中,阿鲁斯更加理解了母亲,进而也进一步认清自己。

另外影片也有一些意象很有意思,比如被撞破的墙,墙被撞破以后,母子两人坐在餐桌前吃饭,阿鲁斯要将桌子挪离风口,母亲仍执意把桌子摆在破洞口。

两人坐下后,破了洞的墙成了一幅画框框住了两个人,也像一扇门为阿鲁斯打开。

在这里母亲说,我要回家。

阿鲁斯疑问,你想回的家到底在哪?

母亲说,树那就是我家。

导演有次说,草原给了他一个启示,门已经打开了,那要不要走。

由此他们踏上旅途。

影片的情绪是很自然又递进的,一开始面对着不安与执拗,可能会认为这是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在胡闹,再后来二人生活在草原中的家是现实家庭的建构与回归,最后到踏上旅途向远方出发,是对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寻找。

同样全片曹郁的摄影十分治愈,慢慢的移动慢慢的呼吸,河流的蜿蜒、草原的广阔、黄昏的静谧,带出了草原人们之间的温情。

这些年总是习惯在少数民族电影中去寻找一种“从前慢”的感觉,在《雪豹》中人们可以用很长的时间去等待,在《脐带》中也是,可以用很长时间去寻找一个目的地,我们不用抢时间抓效率的去完成什么,只需要关注情感与生活本身就好。

最后稍感遗憾的就是民族电子乐真的还没听够呀。

 7 ) 有一天月亮落下的时候,我来接你回家

这两年开始面对父母的断崖式衰老。

不是那种白发、皱纹的老,是要每天盯着他们吃药,经常去医院、偶尔做手术、住院、陪床,和不遵医嘱的他们斗智斗勇,以及陪伴他们度过漫长治疗的老。

很奇怪,在这之前,他们在我潜意识里一直是三四岁的模样,整天忙忙碌碌,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偶尔吵架,就会拿出长辈身份讲些颐指气使的话,我自然不听,只想着怎么快点长大,能真正独立到逃离他们。

也许正因为真正逃离过吧,40岁以后的父母在我记忆里几乎是空白的,直到这些年再次走进他们的生活,才发现他们居然已经老成了这个样子。

昨天送倔老头儿去医院做常规治疗,他非让我先走,说陪在那儿一下午没意义,他不想麻烦任何人包括我。

我拗不过,只好把带的水塞到他手里说:医生说多喝水,你要听话啊,别一下午都渴着。

看他拿着小水瓶过马路的样子,忽然觉得自己很像是送他去上幼儿园的妈妈。

电影里第一次让我没忍住哭的时候也是这样一段。

阿尔兹海默的妈妈发现自己尿床了,害怕被看到就想要用被子盖住,儿子赶快跑过来抱住她说:“我小时候也经常尿床,太阳一晒就什么都没有了,没事啊。

”妈妈听完愣了一下,紧接着把头靠在他怀里像个孩子似的哭起来说:“爸,你终于回来了”是的,曾经妈妈也是女儿,是她父母的宝贝。

后来她长大了,成了妻子,成了母亲,用自己的一部分换取了家庭的稳定、孩子的成长。

多年后她老了,这时身份对换,某种程度上妈妈变成孩子,孩子变成家长,他们又回归到需要手牵手才能走下去的关系,一直这样到路的尽头,那时连在他们身上的脐带由孩子亲手剪断。

他放她回到她的父母身边,从此再没人把他跟死亡隔开,他的人生来处已逝,只剩归途。

电影跟《我的阿勒泰》一样好看,拍得像诗歌,像散文,像民谣,也像一个传说。

音乐、摄影、巴德玛的演技都在不停的疯狂输出,想着不哭不哭干啥啊只是看个电影啊…最后还是哭得一塌糊涂[哭惹R]一下就懂郭采洁为什么要跟伊德尔结婚了,管他呢,就是这一秒,爱了再说吧~(全平台同名:杨素瑶。

原创不易转载小窗~感谢关注)

 8 ) 脐带

这部电影节奏控制非常好。

开篇10分钟,就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明白。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反转情节,都是朴素的生活片段。

每个生活片段时间都不长,通过有关联的音乐连结,看似朴实,却能牵着观众心情走。

期待故事后续的发展。

影片中,出现大量的河流镜头。

蒙古人非常重视水源。

水源里不能洗东西,不能倒垃圾。

水能喂牲畜,能让牧民得以生存。

所以水代表了生命。

而且非常神圣。

污染了水,会带来厄运。

蒙古人的居所也是邻水。

看水的流动,这个故事发生在初春的草原。

 9 ) 小病就医大病就死

你看,母亲最后走了,这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母亲临死前回到了家,看到她的“父母”,安详地去了。

哥哥一家也能团聚。

弟弟也能追逐自己的梦想。

但如果母亲还活着,被照顾得很好,活得更长久,那兄弟两还能维护好自己的家还能追逐梦想吗?

恐怕活着都很难。

所以为什么说长寿不是好事,活得体面越来越难,我也希望能体面地走,小病就医大病就死。

电影始终是电影,太过美化了,遇到的每个人都是好人。

送衣服的大姐,电工美女,撞墙的大哥淳朴地留下羊。

 10 ) 透明如初的生命

因为错过了《脐带》的试映点映首映,在它上映几天之后才看到它,所以先看到了一堆正面的负面的评价,鉴于人总是容易记住负面的东西,所以我记住了若干负面字句,比如说这部电影的观念“土”。

直到我在一个沙尘滚滚的土天气,看到了这部“土”电影。

一点都不土,相反,是在温柔敦厚的“回乡”故事里,放置了一些非常超前也非常超脱的观念,这种观念,可以当做是黑暗的,也可以当做是超脱的,但绝对不是土的笨拙的。

它探讨的是生命的来处和去处,生命的本源,如何认识生命,如何认识死亡,而不是“下乡”、“养老”,“到底是儿子照顾父母多还是女儿照顾父母多”,后者如果弥漫在一部电影里,如果做得好,立意也能算颠扑不破,但就有可能是“土”的,但弥漫在这部电影的,却分明是更为高蹈、更富诗意的观念。

这种观念可以代代讲,年年讲,时时刻刻探讨,而不显得落伍。

从电影的质地上来说,这部电影因为众多技术高手的加盟,在影像、声音等方面,几乎无可挑剔,而且,它有一种无可挑剔的、工整的电影很难有的,隐蔽的动感和节奏感。

整部电影像一个梦境,似乎一直在波动,水波波动,火焰波动,蓝夜波动,草叶波动,手电筒、车灯在波动,人的脸在波动,两位主演,尤其是演妈妈的巴德玛,也在波动,一切都在波动中,走向越来越轻盈和透明。

似乎某些沉重的滞涩的东西被颠走了,筛掉了。

而透明和轻盈,向着透明和轻盈进发的永恒旅程,正是我在这个电影里感受到的东西。

当一颗透明的灵魂,借助一个婴儿的肉身来到这世界上,被割断脐带,开始啼哭,开始表达自己的渴、饿、怒、爱,其实也就开始了走向不透明的旅程。

形式上的脐带被割断了,生命深处更牢固、更不可割断的脐带才刚刚开始生长。

TA感受的一切,经历的一切,TA的喜乐,TA的欲望,TA的疤痕、疾病、衰败,TA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和周围人的关系,不论是亲缘血缘的,抑或是后天建设的关系,从此都重重叠加,渗透进、嵌进TA的生命,让这颗灵魂,也让这具肉身,再也难得轻盈。

TA不得不成为母亲或者父亲,成为女儿或者儿子,成为牧民或者工匠,成为爱人或者仇敌,被人爱、眷顾或者厌恶、戕害,以尽肉身之责。

而《脐带》做了一个相反的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们割断生命深处的那个“脐带”,清洗掉自己的身份,切断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是不是可以重新走向透明?

生命会不会倒退回去?

我们像个小女孩或者小男孩那样,自由自在地歌唱舞蹈,欣喜如狂地抱起小羊羔,毫无畏惧地看到走向自己的“歌队舞队”,看到早已逝去的先人,看到火把,看到波动的夜,看到曾经夜夜降临却一度远去的梦境。

我们跟随他们歌舞,轻盈地跃坐在一片草叶上,在逐渐透明,逐渐轻盈之中,泰然地走向他们所说的那个名叫“死亡”的瞬间,对,瞬间,而不是那个叫死亡的事物,“瞬间”是一道门槛,是一扇透明的窗户,了无牵挂,没有阻碍,而“事物”是沉滞的状态,雾霭重重,很难穿越。

甚至连他们居住的房子,人世间最沉重的壳,也被莽撞的醉酒司机撞了一个大洞,又被蒙上一层塑料,透过塑料,可以看到外面的蓝夜和火光。

这个房子,也逐渐散灭了,逐渐变成透明的了。

都不要了,都丢掉,都推倒,都散失,心无旁骛,心无挂碍。

阿兹海默症,或者其它的病症,只是一个开始,一个预兆,是割断这个“脐带”的开始,你得和阿鲁斯一样,必须要亲临现场,经历这个过程之中的一切,比如,你会不耐烦,你的耐心会消磨殆尽,你会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这有没有可能是个阴谋,是一场报复,亲缘逐渐淡薄,爱和思念逐渐消失。

因为,你也身居在一个浑浊沉重的肉身里,你和世界的关系,你和人的关系,并不是无尽的,也并不是无价的。

但到了最后,阿鲁斯知道了,这个过程可能是某种安排,就是为了最后的离别,为了最后穿越瞬间,走向透明的时刻,所有人都不那么痛苦,都能释然。

那个瞬间,也就是割断脐带的瞬间。

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一个长着巨大翅膀,被怀疑是老天使的老人坠落在凡间的院子里,人们对他的态度,从好奇、惊异到不耐烦、厌倦,最后,老人的翅膀上重新长出羽毛,他飞走了,女主人公看到了这一切,看着他飞远,“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

”生命大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脐带》短评

从“女儿”到“母亲”,从孕育新生命开始的“脐带”到生命消逝时终于解绑的“绳子”。女性的一生,一直在追寻和斗争,真心企盼我们不再被母职绑架。整体很真挚,虽然也有刻意想要“说教”的意味,但胜在感情动人~

9分钟前
  • 雾都一枝花儿
  • 还行

2.5 /5

11分钟前
  • 安静看看
  • 较差

1.上个月和励志姐通话,她说她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我就问她为什么会期待《脐带》?她笑着说这个问法蛮有意思的,我回她,我就是因为片名叫 qí dài 所以才用了 qī dài 这个词;2.饰演男主角阿鲁斯的伊德尔真就是与郭采洁合作的那个音乐人呀;3.有些质感不错的影视作品少人问津,有些粗制滥造的视频播放量高,现实的现状;……

1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开头的歌感觉还挺好听的。

17分钟前
  • 脑洞大开
  • 较差

蒙友虽然不齿总拿民族身份文化说事,但这片还是尽可能朝着万马方向和人类情感共通议题去深入了的。也有台词“不是只有马头琴和呼麦”,“时间总是向前走的”嘛。而且情感和形式表达都很美。

21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题目不该叫脐带,应该叫困在时间里的母亲。是一个别人讲了无数遍的故事,只是用蒙语讲了一遍。

26分钟前
  • 。。。
  • 较差

《漫游在蓝色草原》的原名还是更符合这部电影的气质,《脐带》这个名字对意象的提炼则多少直白了些。看得出导演的真诚和对草原的深情,她的创作出发点并非来自社会现实,而是源于一种情感的拉扯,有关家庭生活中遥远的记忆。巴德玛面庞里的山川湖海,都被导演细腻地捕捉了下来。就成片内容而言,确实有很多横生的枝蔓是无关主线的,似乎只是为了把这个概念抻成长片的体量,但选角、配乐、摄影这些技术环节都完成得太漂亮了,到最后剪断脐带、放归母亲的段落,那种深沉而悠远的情感一下氤氲开来。和《鱼花塘》一样,在这个时代,是特别昂贵的私人电影。

31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脐带链接着生命的开始和生命的结束,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就是生离和死别。

35分钟前
  • 鹅城五保户
  • 推荐

听不懂,看不懂,看得好困,但里面配的几首音乐还挺好听的

36分钟前
  • 际观
  • 较差

视听体验不错,特别是对光线的掌握,喜欢深夜寻母一段从树丛缝隙透出的摩托车灯光。但仍充满了刻意生硬的符号堆砌,以及时不时的还会来一下导演上身来输出观点。本质上是草原版《隐入尘烟》,寻根之旅建立在一种漂浮的美好想象之上,几句轻飘飘的“草原不该只有马头琴”的场面话台词之后,就继续向着城市/草原的二元对立一路狂奔。

38分钟前
  • 鲸鱼马戏团
  • 还行

2023.3.26点映,很平淡、很亲情的寻根公路片,随着时间的流逝,“脐带”两端的母子何尝不是一次身份的互换?

42分钟前
  • 餮饕
  • 推荐

草原生活的细节很好,音乐也好听。但是阿尔茨海默症哪有这么乖啊,美化得太过了。喜欢姑娘说的“喜欢你做音乐,这里不应该只有马头琴和呼麦,我们也不是一直生活在过去。”

43分钟前
  • 春三十
  • 还行

照顾了妈妈,收获了爱情,只可惜男主的刻画太过扁平,因而索然无味。

48分钟前
  • 执念兔子
  • 较差

儿子用最后的陪伴亲眼见证了母亲的返老还童,直至离去。

50分钟前
  • 鲨鱼不会水
  • 还行

哭了😭曹郁到底吃什么长大的 摄影这么牛逼

53分钟前
  • 小百花妹妹
  • 推荐

【3】完全进入不了,甚至觉得异常幽默。影片质量本身还行,加上题材优势和水土语言环境的加成优先。但拍法一塌糊涂,选择视角对准风光片一顿宣泄,情感触及不到只觉得无止无尽漫长。可能是阿兹海默症真实的让我觉得没有距离感,就反反复复用美术造景吊着大家呗。比起遮遮掩掩用“脐带”重新连接亲情母体,比较欣赏导演的音乐水准,想听她拍大型歌会,至于电影留着给喜欢的人看看吧。

55分钟前
  • 酱桑
  • 很差

3.5。内蒙古风光片。其实没啥新的东西。需要沉浸在那种舒缓的节奏中,以及有类似经历的话,或许能够更加共情。

60分钟前
  • 咕申克
  • 推荐

摄影几近满分,音乐加分。故事节奏略慢,作为文艺片也可以理解。但故事的结局有点让人看不懂,除非是母亲逝去的隐喻。另外男主角和女配角在帐篷里最后那段戏有些多余,对影片总体基调影响较大。

1小时前
  • 龙猫
  • 还行

好美的摄影,不过这个色调怎么跟《我要上青云》一样灰绿灰绿的。好久没看少数民族电影了,感觉这个蒙语有点像土耳其语。这个绳子挺有意思,像一根脐带。我不是很喜欢这个母亲,可能是因为这病就这样吧。今天万玛才旦去世了,整个朋友圈一片哀嚎。这家影院服务真差,放映后不关灯。整个影厅只有我一个人,而且屏幕很小,不过艺术影院也就这样吧,不能要求太多。我喜欢这个女配角。骑摩托很帅气。【奥兰环球影城(望京方恒购物中心二店)/59.9¥/1 person attendance】

1小时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资料馆# 男主的表演有点糟糕,有几处我都觉得他睡着了hhh。基于大草原的摄影真美,也就这个吸引我看下去了,其他没多大惊喜。

1小时前
  • Gag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