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刑法中的同意制度》再来看这部,窒息且泪如如下,一个小时让你沉浸式地感受到been raped 的切身感受。
一个被性侵犯的年轻、成功的女性律师将侵犯她的同事告上法庭,逻辑如此严谨的她面对被告皇家律师团竟然百口莫辩,记忆混乱模糊。
在她终于找回自己的时候,被告席皇家律师法律顾问要求「预先审查」(voir dire)——法律术语,指在可能有偏见性的发言时陪审团回避,退出法庭以免受到影响。
讽刺的是,这个词的词源是「讲真话」。
「法官大人,我今天身份很特殊,从前的我是作为律师出庭辩护,但是今天,我是证人、我是原告,是一个受害人。
作为辩论律师,我在法庭上询问过性侵案中的女性,那时候我认为,性侵案的证言需要简洁而富有逻辑。
现在我才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法律系统都是那样要求女性受害人的,我曾经也如此。
现在我知道,这是不对的,这是不合理的,因为现在通过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律师和女性,对性侵过程的记忆,是不清晰、不连贯、缺乏条理的。
因此,从法律的角度讲,她们的证言经常被认为『不可信』。
我知道证人可能给出错误的证词,但这不是交通肇事案或者入侵住宅案,这是强奸案。
这是针对人本身的犯罪,现在我知道了,当一个女性用她的行为说『不』的时候,这根本就不是一件晦涩且难以理解的事情,但在我亲身经历以前,我也会说是女方记错了。
但是,当一个女性收到了侵犯,那是一种腐蚀性的创伤,刚开始是身体深处的恐惧与痛苦,接下来会蔓延到思想和灵魂,之前我出庭也会说他记错了,毕竟如果证词混乱且前后矛盾,那证人就会被认为是撒谎,她们自己也会开始对细节不确定。
但作为一个律师我深知,法律要求证据要维持一致,但在性侵案中,我们还应该把一致性作为判断证据可信度的标准吗?
作为一个受害者,我要说的是,性侵和施暴者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但我们记不清细节,如果受害女性要在法庭上复述侵犯的细节,如果她的受害经历,不如法庭喜欢那样典型清晰,我们就会推断她在夸大其词,往往判定她的证言不可信。
我现在要大声讲出来!
有关性侵的法律根基是错误的,因为女性的受害经历与由男性主导制定的法律体系不符,所以,我们得不到真相,我们缺乏公允,法律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男性主宰制定的。
」每三个女性,就会有一个受到过性强迫,性胁迫,看看你的左边,看看你的右边,如果这个人不是你,也并不是完全和你无关。
即便已经知道基本剧情,我还是在落幕后呆坐半日。
拍案叫绝。
我们这个时代,女性意识全面觉醒。
但利好一个人群的背后,必然有人心存不轨想从中获利。
所以吃红利也好,割韭菜也罢,这些年市面上不乏“大女主”主题的女性题材,但总是脸谱化,带着很多讨好却并不了解生活和困境本身的悬浮。
但这个故事,只有简单的篇幅写了平民女子如何靠打拼进入法律精英圈子,如何所向披靡打法律胜仗的描写。
好莱坞二十年前就拍过这样的片子,《律政俏佳人》,好看,粉色的女律师,我也喜欢那个故事,吃爆米花看最好,却少了些生活真实的残酷。
看完热血,但也知道,现实中哪会有这样的场景。
《初步举证》侧重的,反而是叙述女律师成为性侵受害者后,如何被自己曾经信仰的法律彻底击垮的故事。
它甚至没刻意削弱她受害后因心理创伤做出的错误决定,没削弱她身为受害者,即便受过精英法律教育,在庭审中也会短暂失去清醒的头脑,被他人钻了空子的种种弱点。
甚至有人带着上帝视角评论:”天呐,这女主不是活该吗?
”可那些人不知道,高高在上的俯视,说你不行就是你不强,不配做大女主,却不知道道阻且长,再强的人也会被凌辱,也会信仰崩塌。
而这些看似愚蠢的错误,从来不是把一个女性贬为弱者的标签。
它让我终于明白了这些年我看大女主爽剧的不适感来自何处:她们之所以“大”,也是在别人的游戏规则里做到“大”。
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可以让你爬到高处,但一翻手也可以让你摔下来。
这种强大是虚假的,脆弱的,也是不平等的。
只是,很神奇的是,在她孤身一人,在面对性侵者无罪的审判的时候,在被判处失败的那刻,反而有胜利者的姿态。
法律宣布她失败。
但她抬着头,没有服输。
她终究是知道,,输了的不只有案子,还有自己作为律师的前途。
它和爽剧不一样。
它告诉你再强大的精英女性,想要往上走去获取世俗的成功也必须去迎合体制和规则;而如果你试图挑战它,你只是以卵击石,十有八九会成为女主一样的失败者。
绝望吗?
胜利之前,满地绝望。
可这并不是说,胜利有一天不会来。
但不只有手撕渣男的女人才是强者,以一己之力捍卫体制的女人,即便失败,更是强者。
以卵击石并非无用,结尾处,她们的名字被留下来,杯水车薪,却终有一日能够撼动大厦。
她没能胜利,却或许为后来的人,推动了大厦的一粒砂石。
微茫,却不是无用。
这是我最喜欢的那类片子,血淋淋告诉你生活真相,告诉你也强者也会失败;却也告诉你,失败也不能失去希望。
希望或许还很远,但希望总会在哪里。
而失败的人,也不必是弱者。
前一天正在《逆转裁判1》上玩控方举证和辩方质证的游戏,在调查与追问里反复,第二天去看《初步举证》,还是法庭的那一套,只是从日本搬到了英国,Barrister作为诉讼律师一词反复出现。
发现自己迷恋文本类电影和游戏,扎实的剧本和演员精彩的演技交织,达到一种灵魂震颤,智识上的快乐。
感谢所有人的努力,让外表平平,实则句句石破天惊的戏剧得以引进银幕,台词和《芭比》一样振聋发聩,只是形式上娱乐化更少,深沉的思考更多。
很多女性主义电影从不糊弄,每一句话都经过女编剧深思熟虑,写这样的剧本,可能需要考虑更多,冒犯而又不至于尖锐到没有机会,说真话与如何说真话之间,需要艺术。
看这部电影,除了感受到智识被充分尊重的幸福,又体会到漫长的难熬,因为编剧设置了女性是否给予性同意较为极端的场景,说白了,就是在法律事实上很难举证,几乎不可能赢的场景,一个熟稔的女律师自己在内心交叉质证,都知道胜算不大的案件。
而这样的性侵犯可能发生在亲密关系和私密房间的任何时候,任何女人身上,因为可能,所以感同身受,所以会产生开放的伤口,会为曾经骄傲、胜券在握的泰莎难过,她没有做错任何事,却承担了失去一切的风险和结果。
不安全的社会,女人在背负这种巨大风险,所以不说,很多性侵行为没有报案,想到随之而来的调查、公开、舆论,不如就这么算了。
泰莎说得很对,我之所以成为我,就是因为内心有一个永不服输,永不妥协的女孩,如果就这么算了,我就会失去她,杀死她,失去内心的勇敢会在日后的所有场景反复检验,残忍的人会嗅到你身上携带的虚弱,趁虚而入,沉沦是必然。
作为对法律有一定了解的人,都能明白片尾大段独白的呼吁,一个国家的法律几乎全由男性主导制定,大部分德高望重的法学家也几乎为男性,所以法律它从不是中立的,自出生起便带有性别。
英国的法庭辩论是对抗式的,控辩双方针对证人发问,通过发问,向法官和陪审团指明她言词中含糊不清、前后矛盾的地方,减轻证人证词的可靠性,证人的表情、状态都会影响最终的裁判结果。
审问保护未成年,考量精神病人的精神状态,却从未将被性侵妇女的心理状态纳入考量,她仍然需要像一个思路清晰、逻辑缜密的证人,任何证词都在控辩双方的聚光灯下无从隐藏。
她在那片令她产生噩梦的迷雾森林里,需要勾勒出清晰明确的边缘,不得怯懦,害怕,不得言词反复,法庭有没有将创伤导致的失忆或记忆变形的情况纳入考量范围。
因为被伤害,所以寻求法律,寻求公平正义,因为寻求正义,所以必须在正义的流程中,二次被伤害,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没有人应该为了寻求法律正义而必须做出铺垫性的牺牲。
除了剧本身,还想谈一下泰莎本人的职业,一名出庭女律师。
联想到在小城市的女律师,面临更深的职业痛苦,考过司法考试过后,有一年的实习期,律所类似于一个平台或公司,律师更像一个体户,跟的律师决定了实习期的艰难或容易程度,跟的师傅好,也可以成为后续的保障。
小城市里男律师的数量远多于女律师,因为小城市专业化区分不明显,主要依靠人脉介绍,酒桌文化盛行,女律师想要获得案源,开拓的难度远远大于男性,很容易和钱色钱权绯闻沾边,饭桌喝酒也不太安全。
没有一个清晰的成长路径和专业化路线,与师傅间较强的人身依附性,都是成为女律师的限制。
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女儿,考上牛津大学法律系,泰莎能够在竞争强力的伦敦成为一名出庭律师,多么不容易。
絮絮叨叨,放任她兄弟的懒惰,对女儿永远不满意,土里土气拎着沙滩袋上法庭的母亲,却成为她的后盾。
在她失魂落魄的时候,要求她必须回去工作,“这件事不能毁了你的人生”,给她带来那件前半段显得讽刺,后半段显得温暖的玫红色衬衫,还有坐在旁听席的前同事爱丽丝,在邮轮上工作的同学。
不同阶级的男女毕业后毫无联系,不同阶级的女同学却可能成为最好的朋友。
还有那位在旁听席紧握母亲手的年轻女警官。
最后一幕,泰莎一个人坐在桌子上,背后她案件的那盏灯亮起,另一个性侵案卷的灯亮起,一盏又一盏,点亮了整个屏幕,而泰莎一个人缩起的位置仍旧是黑的,是一处空洞,法律正义的黑暗与她一同呆在那里,留待一个个像这样尖锐宣言的戏剧刺破那层黑纱笼罩的真相。
剧本还是有小问题,也不是特别出彩,不过瑕不掩瑜这是个好本子,得益于Jodie加分不少。
近2小时的独角独幕戏,海量台词、饱满的状态、分饰多角甚至还要负责调度,Jodie的表现无懈可击,情绪极为精准,切换口音这种细节对她来说游刃有余,看得出她是个gifted并且很努力的演员,感谢Jodie让我又一次被戏剧折服。
所有戏剧人都是辛苦的,这东西的呈现要求一气呵成容不得半点差错。
望着台下的观众和那块神圣的舞台,场铃一响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走上去。
但我更爱戏剧的原因是所有人都会当着你的面把自己剖得血淋淋给你看、逗你乐,这多么可敬。
擦着眼泪谢幕的演员们称得上伟大,respect
看过《初步举证》已经一个星期,一直都想谈谈这部剧。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其实它就是一场话剧的录影。
影片的原名是National Teatre Live: Prima Facie,英国国家剧院的一场演出。
Prima Facie是拉丁文的法律术语,指的是法院在受理刑诉案时,初步审查由提诉方提交的证据材料,从表面看起来指控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才进入下一步的审理。
Prima Facia本身不需要证据确凿,也不需要无可辩驳。
如果Prima Facie成立,而对方没有提出反驳证据,法院可能判处被告罪名成立。
简单地说,Prima Facie就是提诉方的一面之词。
这部剧最初(2019)在澳洲演出,剧作者是英国、澳洲双重国籍女编剧Suzie Miller。
澳洲墨尔本艺术中心版由Sheridan Harbridge主演,轰动后在伦敦西区推出了Jodie Comer出演的版本。
电影就是Jodie Comer出演版。
豆瓣评分9.6,IMDb9.1,算是一致好评。
看完后我给了五星(豆瓣),也收入了NFM。
Jodie Comer的演出太精彩了,豆瓣评分9.6不虚。
剧作探讨的法律问题是有价值的,在性侵案中受害人不应该被现行的法律程序所苛求。
事实上,对性侵案的受害人来说,一遍又一遍地向警方、律师、陪审团、对方律师复述受害经过、细节,由此造成的心理伤害恐怕远远大过性侵本身。
我在大约10年前就曾在腾讯的“大家”平台写过一篇文章,呼吁为勇于站出来指控性侵者的受害人以支持,她们不仅在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也在维护那些怯于指控的受害人,更是在保护那些潜在的可能的受害人。
一码事归一码事,再精彩的剧作都不能豁免被批评。
剧中Tessa独白讲述遭受性侵的故事:她与同律所的男律师Julian彼此吸引,曾在律所偷偷有过一次性行为。
自己也掂量过是否要与Julian发展稳定亲密关系。
被性侵的那次是两人再度相约,双方都喝了不少酒,她邀请Julian到自己的寓所。
两人在寓所发生了性行为。
她性行为后没有睡去,而是继续工作,半夜因喝酒过多而感到身体不适,裸着身子到卫生间呕吐。
动静吵醒了Julian,他到卫生间试图关心她。
呕吐后回到卧室,因为她是裸着身子,Julian性起便不顾她的不适强行与她再次发生性行为,整个过程她没有感到快乐,反而感到屈辱。
尽管她认为自己与Julian并非伴侣关系,但这显然算是约会强奸的范畴。
她是律师,她觉得难受以及感到屈辱,所以去警局指控朱利安强奸。
从她被性侵,到法院通过Prima Facie,782天,两年又52天。
独白中,她表达了自己受到的伤害,对原本应该感到愉悦的性爱变得恐惧和排斥。
慢着,一起约会强奸造成的伤害后果,历经782天愈来愈痛苦?
我不怀疑剧作家想表达性侵给受害女性带来的伤害程度,而且我作为男性观众与女性的感受有着天然的隔阂。
但是,我还是要提出,剧作中,Tessa受到伤害是被权力建构出来的,不是真实的。
回到性侵的情境,她与朱利安约会,邀约对方到自己寓所,两人你情我愿发生了一次性行为,对方接着睡了,她继续工作,直到身体不适呕吐。
朱利安醒来后,再次与她发生性行为,构成强奸。
没错,只要违背女性意愿强行发生的性行为都构成强奸,我不仅支持约会强奸是应该被惩处的逾矩行为,婚内强奸也应该被惩处,甚至性行为中途女方提出stop,如果男方继续后半程也算强奸。
可是,一次约会强奸带来持续782天,甚至愈演愈夸张的伤害,这不正常。
巴特勒在《性别烦躁》一书中曾经提出了一个观点,她认为女性的性别是表演出来的,被权力话语、性别社会化的性部署、性别刻板印象的社会期待中反复建构出来的,不是本质。
那么,同样地,当#Me Too随着社媒的传播和自由主义话语的加持,它本身就成为权力的一部分,参与了建构性侵受害人的性身份。
在Prima Facie澳洲首演的海报上,Suzie Miller肖像旁就是手写体的#Me Too字样。
剧作家、剧院、演出、海报、评论,这些都是文化权力的构成要素,在狂飙般的#Me Too社会运动中,权力试图放大受害人的痛苦,以此来唤醒社会对性侵普遍的关注和觉悟。
独角戏,Prima Facia的剧名,在我看来很巧妙地掩盖了这终究是一面之词的演绎。
Julian的角度呢?
Julian的感受呢?
Julian的辩护呢?
整部剧甚至没有试图平衡展现真相。
在成人的世界里,在两性关系的互动中,都需要经过磨合才能在性沟通中避免误会。
同时,无论男性一方还是女性一方,都不可能试图每一次性行为都是OK的,总会遇到某些次性行为不OK,甚至有屈辱感。
Tessa与Julian说起来只是ONS(One Night Stand,约炮),两人根本就是缺乏性沟通的磨合,Julian甚至可能完全意识不到Tessa在表达本意的No,而不是轻微SM的调情。
感到不爽,感到屈辱,是不是首先与对方沟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乃至痛斥出来。
这不是陌生人强奸,不是暴力强奸,只是ONS过程中Tessa主观上感觉到被强奸。
在我看来,Prima Facie剧作对普通人是有“恶意”的。
且不说剧中Tessa本身就是律师,因为指控强奸而在痛苦中煎熬了782天,最终败诉。
普通人ONS遇到糟糕的体验,更合理的做法是吸取教训,不用沉浸在糟糕体验中,把带给你糟糕体验的那人拉黑,而不要如剧中那样去报警指控被强奸。
抛开具体情境谈性侵,如同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慎点有剧透。
对本专业的电影真的很想说上两句…)我亲历性侵审判案件。
案发地点在一处公共厕所,一名年仅十岁的女童独自如厕时,被猥亵而大声喊叫,女童的父亲闻声迅速赶到现场,撞开门后发现女儿正在遭受猥亵,将施暴者当场制服并报警。
庭审现场检察官依据详实的证据对施暴者进行指控,法官依据事实和法律,敲响法槌作出宣判。
在那一刻,全场肃立,我看到了“正义”的具象。
《初步举证》中泰莎的撕裂与法庭上那位父亲的悲愤,在时空交错中叩击着现代法治的根基。
当精英律师沦为性侵受害者,当公厕里的童稚呼救演变成法庭上的庄严宣判,两种司法图景折射出法律体系在性别暴力面前的复杂面相。
对抗制与纠问制的司法剧场里,受害者都在经历着相似的凌迟。
英美法系的交叉询问如同公开处刑,对方律师用"当时为何不反抗"的锋利质询肢解受害者的尊严;大陆法系的职权询问虽稍显克制,但法官对"合理反抗"的执着追问,依然将受害者推入自证清白的道德困境。
我可否将此认为是程序正义外衣下的二次伤害?
举证责任的天平倾斜将受害者置于结构性困境。
父权制法律体系的基因缺陷在证据规则中显露无遗。
从英国19世纪"贞操测试"的遗毒,到当代法庭对受害者性史的猎奇式质询,法律程序始终将女性身体置于被审视的位置。
印度刑法第375条将婚内强奸豁免的条款,恰是法律父权化的活体标本,暴露出立法者将女性视为丈夫财产的本质认知。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论在此显现出革命性光芒。
当我们将立法者置于不知道自身性别、阶层的原初位置,证据规则必将重构:性侵案件的举证责任可能转向行为人自证同意,受害者的创伤应激反应将被纳入证据采信体系,法庭质询将配备心理专家实时干预。
瑞典2018年推行的积极同意原则立法,正是这种思维实验的现实投影。
法律终究是流动的正义。
当泰莎在证人席上完成自我救赎,当那位父亲在判决书中触摸到正义余温,我们应当看见制度变革的曙光。
构建真正性别平等的司法体系,不仅需要修正证据规则,更要重塑渗透在法条字缝中的权力关系。
毕竟,真正的正义不应是受害者穿越荆棘才能摘取的果实,而应是法律自动为弱者撑起的保护伞。
一个曾经对法律体系毫无质疑的常胜女司法人,一直以来持续为性侵害者做无罪辩护,而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又会如何?
在海报上,女主角Tessa既是戴着律师头套的冷酷司法人,又是拼尽全力呐喊却终归静默无声的性侵受害者。
呈现这一转变的是几乎发生在同一场景内、全部由演技和台词构筑的长达100分钟的无留白独角戏。
从立于不败之地时对能力的自负,到庭审时声嘶力竭呐喊的愤怒不平,再到对司法体系生出质疑的悲切无奈:无论是面部肌肉牵动的方式、从喉咙深处挤出的呜咽,还是近乎完美的台词,Jodie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摄人心魄来形容。
台上着装的即时更换和对同一道具的利用十分巧妙,简单的转换就能让人感受到Tessa心境的急转直下。
而被害者立场的第一人称自述使人更加感同身受:遭受侵害的她因恐惧清洗了身体更忘记取证,蹒跚着去报案的她听到的是警察嘴里泡泡糖的破裂声,感触到的是被掰开下体拍摄性侵痕迹的羞耻;庭审上的她嗅到的是老熟人法官眼中转瞬即逝的同情,看到的是旁听席男方亲友神情中的不齿。
原告席上的她指甲深深陷进手心,内心的痛楚却远胜肉体。
这长达782天的诉讼过程使她饱受trauma摧残,变得身心俱疲、事业被毁。
职业素养更没能为Tessa在证据留存上带来任何帮助,她亦没能像自己在过去的案件里对受害女性的要求那样,保持绝对冷静。
被父权制定义的司法体系仅仅看重“法律事实”而非真相,对细节的复盘仅仅是对受害者无休止的羞辱,那个曾傲慢地坚信着“we just care about legal fact but not absolute fact” 的她此时对法律的信仰已经完全崩塌。
最后一幕,向观众嘶吼着的她终于还是把自己的案卷放回巨大的书架上,与背后无数的性犯罪记录融为一体,变成无关痛痒的数字。
这样广泛尖锐的社会现实已经无法再有什么题材创新,但受害者视角的一人独白绝对是此类题材最能令人移情的呈现方式,更不用提最容易被当作缺乏法律事实处理的熟人侵害案件。
支撑起一切的是Jodie的卓越演技,让我在这巨大体量的monodrama中几乎没有一分一秒的注意力转移,完全屏住了呼吸。
这才是无愧演员一词的表现力,对她的未来寄予无限期待。
同时也希望所有在社会新闻中质疑被侵害者的人都来看看这部作品。
初步举证 (2022)9.52022 / 英国 / 剧情 / 贾斯汀·马丁 / 朱迪·科默这部电影的后劲太大了,以至于我看完电影吃饭的时候,还几度哽咽,觉得难受。
电影讲的是关于正义、侵犯和司法体系的大问题,但里面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1、泰莎在报警后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觉得连累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和同事,在之后的782天里,没有回应前同事“可以找我帮忙”的善意,因为觉得羞愧,开庭时也只有妈妈出现,而且妈妈非常坚强,没有作出任何表情来影响泰莎。
反观朱利安,不仅请各路人士给他写信证明“清白”,还有同学到现场“助威”。
2、泰莎有过纠结,要不要报警,但是最后促使她报警的,是她害怕如果不这么做会伤害自己的内在小孩,让自己不再是自己。
这个叙事简直太熟悉了,女孩们需要做多少事、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让自己信任自己,向自己证明自己,面对被侵犯这种事,真的也只能自己救自己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杀死自己的内在小孩。
3、泰莎和朱利安在办公室睡了,女孩和朋友们说的是他很可爱,想进一步发展,朱利安却是到处炫耀,甚至在下一次女孩精心准备的约会当晚qiangjian了她。
女孩们也想强调xing解放,但是这个社会环境里,越是解放,受伤更深的不越是女孩吗?
但我觉得泰莎会走出来的,因为她帮助了自己,也帮助了更多人。
卷宗一卷一卷亮起的那一刻,我明白我们都会帮助自己的。
看到电影的第26分钟(约24.52%进度),我终于看不下去了。
脑海中浮现巨大疑问:如果这也算电影,那直接看话剧录像不就行了?
我不排斥任何电影形式,但电影必须有其存在的意义。
比如《北京法源寺》的话剧更震撼人心,B站就有完整录像,何必拍成这般?
豆瓣分类更让我困惑。
《初步举证》明明是话剧录像,却被归为"剧情"类,而《北京法源寺》直接标注"话剧"。
若按此逻辑,是否所有话剧录像制成拷贝在影院放映都能算电影?
仔细想来确实可行,例如《狗镇》若加入巧妙场景转换,完全能改编为话剧,再以录像形式放映。
只是中国电影市场尚未有人尝试罢了。
继续观影至1小时04分钟,我彻底放弃,确定此生不会再看完。
强烈的枯燥感将我吞噬——单人单场景的话剧形式本就单调,故事内核更是单薄:探讨女性与异形性行为中遭遇强迫时,如何证明自己被侵犯。
这种简议题用105分钟呈现,剧情毫无波澜,苍白无力。
《末路狂花》仅用一场强暴戏就足以传递同等张力。
冗长的对白与停滞的情节,足以让观众如坐针毡。
对我而言,电影必须有趣,故事必须精彩,这是超越一切的铁律。
然而,这样乏味的作品竟在豆瓣获得16万人评分9.5?
我可以理解女性观众等待一部好电影,等待一个好的独立女性题材电影太久了,她们渴望被关注、被重视。
我自己会给它7分。
即便它枯燥得让我看不下去,但它确实是一部好作品,毋庸置疑。
看到扑和琥珀的案子,再看到jodie的新剧预告,以及和身边的人对线amber和depp的案子后,我突然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强大到可以成为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组里在讨论部分女性批判amber毁了me too运动,抹黑了女性群体,说她是abuser 而非是victim。
现在的我想不明白是吃了怎样的洗脑包才说出这么一番话,但两年前的我也说出过一模一样的话,两年前的我也心疼过吸毒家暴男扑子。
这两年到底看了哪些文章跟哪些人进行了交流,我才有了这样的变化?
还是说是因为自己的女权主义更加坚定了?
我想两年前的我,为什么说出amber抹黑了女性群体这样的话?
有一部分是因为深知自己对抗不了那些心疼depp的厌女癌,我在网上骂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看着厌女癌们横行在父权制的社会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那这个时候我怎么做了?
顺从,讨好,卑躬屈膝,把自己伪装成父权制的走狗,以希冀能够获得厌女癌的认可,获得一句“啊,你真是个好女人”的认可。
现在想来真的想发笑,但我也同时理解着依然想做父权制走狗的厌女癌们,毕竟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份子,我深知人是多么容易妥协给打不过就加入吧的懦弱心理
不好看啊,营销做的好
讲真 就是一个人讲故事讲得生动一点 而且我不喜欢这个故事 用自己亲身经历了才醒悟来佐证 真的太糟糕了
[杭州来福士]妈的哭崩了,鼻涕泡根本忍不住,一泡一泡地接着生出来。不要和男的一起看这部电影,我强烈怀疑他们只看到了脱衣服的Jodie Comer。
真的很遗憾,当时被铺天盖地的好评而种草的一部剧,在我这里变成了二颗星。不过可能是我的问题,我真的无法适应女主讲台词的节奏和气口,我仿佛在听一个被设定好发送频率的机关枪在把台词一句一句打出来,并且为什么不留气口,尤其是上半场,让人听得没有重音和重点。整部剧的剧本感觉只写了半部剧罢了,从铺垫到推高潮到提出问题,可是解决问题这一part又在哪里呢。sexual consent这个话题已经成为热门很久了,可是戏剧不是新闻,不是告知观众议题的存在,戏剧的特殊性可以用来设想一切,无论是HE还是BE, 这个故事都应该再往下走一走。
【3.0】
我来电影院看这个,我睡得好香…其实还是蛮难评的,表现力冲击力还是有的时候,但是表演本身感觉就是台词着急从嘴巴里吐出来,还有这个故事小切口太诡异了,你不能只在自己被欺负了以后才觉得法律有结构性压迫吧
宣扬「女权法西斯」,不值得提倡。逻辑有缺陷,但也是人类最信得过的证据。情感更不可靠!表演很卖力,什么是表演?装的呀!你能把不是你的经历装得那么真,法庭上也可以,都一样不讲理,不可信。
把分干下去,什么垃圾玩意
台词过密如同asmr般催眠,当被麻痹后冷不丁将人喊醒,生命裂开的罅隙开始越扩越大,而这就是女性的困境。
能看到这么一部独角戏是我的荣幸这就是我们38节该看的东西
更加坚信了如果话剧和live以后都趋于电影化并且不断高分的话我可能不再看电影(当然也不否认是电影院回春的一种方式…)。认真评论一下,我话剧看的次数屈指可数,然而我觉得作为电影的话并不出彩,不是单指这种形式,而是它的剧本首先就很普通,当然所有的张力和灵魂都来源于女主一个人,但女主的优秀没有到让我觉得可以推荐这个片子的地步。而且很吊诡的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受害者之后才能理解受害者的处境,然后去要求不是受害者的人改变心态呢?闭环了属于是(虽然是常态)。当然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是不公平的,确实需要这样的声音一次次敲打所有人,但另外一个逻辑悖论就是,只有会被叫醒的人才会去看这个电影,而他们大概率早就已经被叫醒过了。所以我觉得它也并不能让我思考什么,总体来说就是没有什么新鲜度。
人保戏,但人保不了戏。戏剧布置着实聪明精到,场景置换颇为增色,但此种增色归根结底还是落到演员的现场处理上,而令人难以示好的是,演员的处理及演绎无论多妙,在建构失败的故事底下,也只能沦为越演越离位的产物。故事建构失败,在于律师与过分泛滥的感性,及创伤与过分激烈的应对。若要沿着法律主题建构,便必然要强化理性、削弱感性;若要彰显创伤之重,便要强化创伤之背景、含义、延伸乃至于其他。——但主角却呈现出废物而歇斯底里的形象,这是剧作的问题。而其实,或许本剧并非意图深入那些主题,而只是想讲一个关于性同意的女性故事。那么,一个受害者身份的女性,在法庭上以血和泪控诉那侮辱自己的男性,便可令人动容,令人悲恸,令人无法不自觉有罪。但这样的故事除了博人眼水以外,还有可升华的余韵么?更多地反倒浪费了一场好的表演。
是啊,我们怎么忘了,法律无罪不等于事实无罪,天啊。以及年纪越大,越感受到女性困境,这是彼时象牙塔的我,感知不到的。
这种一天刷到9.6分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辣鸡
一对男生女生谈恋爱,然后在家很爽很激情的做了几次 然后男生吃冰淇淋和红酒肚子难受,去洗手间吐了一会,躺床上歇着 然后男生不想做想歇一会, 女生强行把男生口硬 然后坐上又做了一次 女生很爽,男生感觉胃难受鸡巴疼 然后男生起诉女生强制猥亵罪 今天是38妇女节 真的有很多优秀的女性在各行各业认真工作,创造意义 即使没有认真工作创造意义,也不错 妇女节快乐
我可以说服我自己这就是酒后乱性,这就是一时性起。可是我被毁掉了,我的自尊我的努力,我的事业,我的人生,以及我对于法律系统的信仰。我一直所做的所努力的东西,我开始怀疑它们否认它们。这728天我不停用我学习来的交叉讯证来质疑否认自己不论是从事实到记忆。这本身就是不对的。为什么受害者要一遍一遍的回忆自己遭受的痛苦,从开始报警到身体检查,到法庭作证。一遍一遍仔细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前我总是试图用“她的描述不清晰模糊”来验证她的不可信。可是只有当自己作为被侵害人才明白,自己是没有办法去完全描述这个痛苦的过程,而侵害我的人却站在那里,什么都不用说只要站在那里。整个法律的制定是由你们男性制定的,这整个就是错误的!!也许我没有办法赢得此次胜利,但是我可以证明这就是错误的。看你的左边,看你的右边!!
批判的炮火异常凌冽,但似乎打偏了方向。该批判的不是父权塑造的法律体系(目前也无法拿出更公平的制度设计),而是强加于女性的受害羞耻,面对侵害大胆去撕才是平权的有效途径。
哇哦,这了不得的台词功力和表现力啊,英国演员的舞台修养真是没的说!相比绝佳演技,剧本倒显得中规中矩,但题材仍是具有绝对意义的,在这个由男性制定规则的系统机制内,女性遭受性侵后产生的解离状态、身心所受的腐蚀感以及之后种种创伤阴影是难以被他们理解的;再次想起《同意》那本书——“同意”的标准是什么?从辩护律师到受害者,亲历一遍司法系统对女性的不公,在疾风骤雨般的质疑中感受到真切的痛楚,预料到结尾了,真是一场任重道远的战争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重而道远啊!过往总是男性在制定法律,女性总是处在法律体系的边缘位置,法律保护男性,也保护女性,但当强奸这种男性对女性的侵犯中,法律各种不合理的规定让男性更难定罪,而女性必须接受所有人的窥视,各种各样的确凿证据才可以被法律保护。
密集的台词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