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主演:吴刚,苗青,王义钦,邵思源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我的爸爸是小学生》剧照

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1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2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3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4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5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6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13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14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15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16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17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18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19我的爸爸是小学生 剧照 NO.20

《我的爸爸是小学生》长篇影评

 1 ) 《晨光正好》

这部电影看得我很矛盾,理性上我不喜欢女主角的感情线,我难以避免的觉得它传达的两性关系不道德,但是看到这个极具魅力的已婚男让桑德拉从焦头烂额中得以喘息,我又能由衷为她开心。

她需要这些热烈的吻,亲密的拥抱,胜过那些‘好妻子”,“好母亲”的名号。

身为宇宙化学家的他,遇到的南极海豹,收藏的稀有化石,操作的复杂仪器,都是她波澜不惊日子里的惊喜,也是她疲惫困顿生活里的拯救。

除了桑德拉的情感,电影还有另一条主线,电影花了很大篇幅展现桑德拉为了安顿好失能的父亲,不断地在养老院和医院之问奔波,以及在父亲安顿后的探望。

曾经是哲学教授,热爱阅读,拥有一座“图书馆”的父亲,在衰老和疾病的侵袭下,失去了视力和思考的能力國。

养老院留下了他的躯壳,而他的灵魂、个性留在每一本他挑选的书籍里,他的图书馆,比起在养老院的人,更像他。

被疾病夺去的思考,比任何物理上的病痛都更具毁灭性是这部电影给我最直观的恐惧。

 2 ) 侯麥感的「巴黎式出軌」

家裡有很多侯麥的片商發了米雅·韓桑-露芙(Mia Hansen-Løve)的新片《One Fine Morning》似乎也不令人意外;意外的是導演兩年來的高產,與一個侯麥感的「巴黎式出軌」。

蕾雅·瑟杜(Léa Seydoux)在片中總是哭喪著臉、兩行淚;考慮到她病榻上的高齡父親,與一個已婚情人,電影本身終究無法成為一個美好的早晨。

她沿著巴黎街道走向鏡頭,俐落的短髮、牛仔褲,身邊是上學途中的小女兒;下一秒她回到了教授父親的住所。

父親和她都是離開婚姻的獨居人,作為後現代的巴黎生活確實很常見。

這時舊愛突然出現,她幾乎無力招架,迅速地發展出另一段親密關係。

對於已婚舊情人的若即若離、自由來去,幾乎讓她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One Fine Morning》將死亡、心碎、親子關係、獨立的意義置於鏡頭前讓劇情順暢推動;蕾雅·瑟杜的眼淚並非廉價,卻顯得氾濫。

她懂得為自己博得快樂來彌蓋痛苦的際遇,電影到了最後;巴黎仍舊是不斷重遊的日常,而Sandra收起了疲倦的雙眼,迎來他的情人。

 3 ) 母亲、女儿和情人,生活不止一件事而已

有时候,我会被一些我称之为“私人领域”的电影所吸引。

这些电影不是我会在电影院看的,也不是我会和别人一起看的。

不是因为我不能,而是因为我更喜欢一个人看,这样我可以更容易地投入其中,不会被“其他人”的存在所影响我对它的第一观感。

这就是我对法国电影《晨光正好》的感受。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扣人心弦、精彩纷呈的故事,但它却是一部好电影。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这部电影在某个方面特别吸引到我,它将肃穆沉重的死亡和艰难困顿的生活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温暖画面表现出来,导演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让故事得以延续。

在繁华的巴黎,年轻的寡妇桑德拉(蕾雅·赛杜饰演)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她的生活被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牵扯,一边是她深爱的父亲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另一边,是她与昔日就有好感的宇宙化学家克莱蒙之间日渐升温的恋情。

流动的故事桑德拉是一名翻译,她的丈夫去世已经五年,她一直带着女儿独自生活着。

她的父亲过去是一名充满智识与魅力的教授,而现在却因患有本森综合征这种会逐渐侵蚀人的语言和视觉能力的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父亲的身心都在迅速衰退。

他开始忘记身边的人和事,甚至无法自理生活,而父亲又与母亲早已离婚,父亲目前与情人在一起,而他父亲目前又迫切需要进入养老院的照顾。

这个情况让桑德拉不得不开始寻找合适的养老院,这无疑给她自己本就困顿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也就在此时,桑德拉偶然遇到了克莱蒙。

他们的相处愉快而自然,很快就点燃了桑德拉多年未曾燃起的欲望火花。

克莱蒙是一位宇宙化学家,他聪明、英俊,对桑德拉充满了吸引力,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一丝甜蜜的温暖。

然而,克莱蒙已经有了家庭,他在桑德拉和他冷淡的婚姻之间挣扎,无法做出选择,这也拉扯着桑德拉的生活和情绪,父亲的病情让她的心情沉重,而她与克莱芒的恋情又让她心情复杂。

她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件之间进退维谷,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困扰。

故事是熟悉的故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过往我们在银幕上更多看到的是男性角色的中年困顿遭遇,往往是以喜剧的角度来处理,比如公路系列的各种电影;或者是触底反弹的挣扎类,比如大部分拳击运动电影等,男性视角对于困境的消解往往专注于得到一个结果,不管是胜利还是一个和解。

而《晨光正好》电影的导演编剧甚至摄影都是以女性角度来展示(都是女性),相比较于男性角度的更在乎结果,这部电影更关注的是过程,电影很好地展示了一个女性在一段人生中的生活切片,镜头语言简洁而平实,故事也并非惊心动魄,有的是平实坦荡的画面中人物表演赋予的深度和感同身受,能传递给你的是画面中的女主所遇到的人和事的反应,单独看画面或者单独看故事,似乎并不精彩,但是通过蕾雅·赛杜的演绎,就完美地产生了生活发酵一样的化学反应。

三位于一体她在故事里传递给你女主的那种身体上的疲惫、心灵中的焦灼、欲望的悬置、时光的流逝种种带给自己的各种不安和危机,在故事的某一时刻就翻涌而至,蕾雅赛杜能敏锐地捕捉到了桑德拉在面对人生重要转变时刻的微妙处境,并且演绎出来。

桑德拉的生活以两条主线贯穿整部电影,一条在失去中沉湎,父亲的病情让其父亲的“身份”和“记忆”都开始消散,每一次和父亲的见面都让其作为女儿身份受一次损耗;而另一条在希望中漂流,和克莱蒙的不伦恋情,在来回拉扯中让自己作为情人的身份一直受到内心拷问;而自己作为单亲母亲的身份,刚好呼应了父亲境遇里与三个女性之间的角色,那就是母亲、情人、女儿,而女主集三位于一体。

它们之间既不是相互纠缠,也不是交替出现,更不仅仅只是简单剪接在一起,导演和摄影在叙事和结构上有用一种很有匠心的角色对应联系,我无法准确描述出《晨光正好》这部电影关于这部分的韵律和结构,但它呈现出的是桑德拉生活本身的质感和密度,正如我们仿佛在经历她的这一段真正的生活,好的戏剧里总能品出生活真实的颗粒质地与细碎。

母亲桑德拉做为女儿的自己和身为父亲前妻的母亲,一直忙活带着父亲在几个养老院之间不停地辗转,也顺便带着观众我们一起参观了巴黎的公立、私立养老院的基础设施,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和自己的对话中对于父亲的态度都能很好地让观众在中间逐渐掌握父亲这个角色全貌。

母亲和女儿一起收拾着父亲的东西,说着当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家庭生活,桑德拉问母亲当年和父亲相处的细节。

“我只记得我的工作,但是私生活就和断片了一样”、“我和你爸相处的不是很好,所以遗忘本身也是一种相处方式”,“那些车是你父亲当初最喜欢收集的东西,你拿到医院给他看着他会很 开心的。

”如果不是带着爱,又如何会和一个人步入婚姻?

如果不是带着恨,又如何不会是用着刻意的情绪去遗忘那些对方对自己的不好了?

而桑德拉自己也是一位母亲,她在小小的公寓独自照顾着女儿的生活起居,想要给女儿维系一种平等且健康的生活关系,但是女儿和自己之间也会有争吵,会抱怨她总是破坏自己最有意思的时光,总是带她离去,并且女儿会通过扮演脚受伤来吸引母亲的注意。

桑德拉与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女儿的互动,和身为母亲的身份的自己,这种微妙的压力对于女主心里的冲击在故事里明媚的处理下,我不确定是否能让镜头前的观众都感受到了。

情人我惊艳于蕾雅·赛杜的演绎除开本身演技之外,她塑造的桑德拉本身就十分有魅力,电影开始时她穿着简单的衣服让我相信她只是一个疲惫且普通的女人,但是看到她不穿衣服的时候,我会和男主克莱蒙一样会发出感慨“没想到衣服之下藏着怎样的欲望”,她穿着衣服和不穿衣服有着完全不同的精彩。

温暖明媚的35毫米摄影机镜头下,巴黎城区闪耀着金光,留着精灵般的短发的她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桑德拉和克莱蒙相处时逐渐靠近的小心翼翼,还有好几次情绪的阴晴不定,都是照顾完父亲后和克莱蒙相处时的反馈,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剧情结构上的韵律,让男主和父亲这2个角色产生联系,他们对于她而言的吸引力有一种冥冥中的关系,也注入了一种令人震颤又激动的灵动性。

父亲在病症逐渐加重的情况下,曾对桑德拉说:“对我来说,有三个人是最重要的。

蕾拉,我自己,而第三个人……我不知道了。

”在父亲逐渐失去记忆的残存表达里,只留下曾经的情人和自己。

而情人蕾拉在父亲这段养老院迁徙境遇里,呈现的角度的确非常少,但是能明显感觉出父亲对于情人的依赖和喜爱。

而讽刺的是,自己的身份也会有成为“情人”的一天。

有一幕是医院里,桑德拉刚照顾完父亲,走出医院进入电梯后,发现父亲懵懵懂懂地叫着情人的名字,从病房里走出来,而女主则是含着眼泪看着电梯门慢慢关上。

而接下来她收到了情人无法抑制的想自己的短信,脸上却浮现了笑容。

身为女儿对父亲只记得情人产生厌恶的情绪,却又因情人的身份收到爱人无法抑制的短信而感到幸福,微妙的情绪。

以桑德拉为主线的世界,她没有朋友也没有兴趣,只有去照顾父亲和接女儿的行程,然后就是工作,桑德拉在身为女儿和母亲的场景里,她的短发无任何配饰,穿着的是休闲的圆领旧t恤和无甚颜色的毛衫和工装。

而在和情人相处时,她摘下破旧的双肩运动包,脱去衣服,与其相处时是约会时红色礼服,是床上丰乳肥臀的欲望,这种对比更显现出桑德拉的激情与孤独,是困兽般的欲望与挣扎。

于灰色生活而言,克莱蒙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一种希望的颜色。

她和父亲的情人蕾拉一样,她成为了另一个男人的情人。

女儿虽然桑德拉是一位母亲,但是她在电影最大的身份,是父亲的女儿。

这个身份是情感最充沛的,面对父亲的老去,那种从女儿角度关于父亲这个角色的失去和崩塌,应该如何去接受,导演对这部分刻画的最细腻。

女儿对于父亲书籍的那段对话处理,父亲这个角色意义,来自于他看过的书、写过的文字,那个丰富颜色充满涵义的父亲和眼前这个逐渐失去语言能力和记忆的老人,逐渐匹配起来。

父亲作为一个哲学老师,一个翻译家,一个将书籍视为挚爱的人来说,失去语言能力充满悲剧性。

对女儿身份的桑德拉来说,一个父亲曾经的学生,跟自己说父亲此前是怎样的好,是多么地优秀和让人难忘,就一下子击中自己这段时间照顾的苍老的父亲形象,所以在那一刻,桑德拉在白天的公共场合里,眼泪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并非是来自于累,而是唤起了自己内心中的父亲形象的流失。

这种病症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会侵占掉自己身为女儿记忆里,父亲这个角色逐渐被玷污和摧毁,它会影响到自己会如何记住这个人,而自己要如何去还原他曾经的样子?

桑德拉在医院里,她试图让父亲和她一起听舒伯特,那是父亲当初带她听的,她想还原作为女儿的记忆,但是父亲刚开始还跟着哼唱,但很快就停下了,无法继续,后来桑德拉关掉了音乐,但是在回程时的公车上,我们又接着听到它,仿佛她的一部分仍和父亲在一起……只有在父亲不在的画面里,桑福德拉她才能从音乐和书籍中突然感到和父亲和自己这个女儿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想办法挽救父亲浩如烟海的藏书(也是他毕生的记忆)时,镜头扫过在书籍的排布和颜色中,在父亲原来尚存记忆的的书信文字中,看到父亲这个角色逐渐淡化,而自己和女儿这个角色和解,就在镜头与镜头相互穿插中相互成就,父亲肉体在衰老、记忆在消退、生命在退化但是他曾经是热烈的,而自己对其而言的女儿的身份,也是永恒的,不会消散。

生活是延续的,苦和甜都只是子集《晨光正好》是一部描绘女性生活的电影,它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女性在面对生活的困扰时,如何在理智与感情,责任与自我之间挣扎。

电影中的桑德拉,既是一个母亲,也是一个情人,还是一个女儿。

她在这三个角色之间,展现了女性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她的挣扎,既是对生活的挣扎,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挣扎。

没有强烈的起承转合,是因为在我们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它已经进行了一会了。

导演和演员让我们相信,这个故事早在它出现在银幕上之前,事情就已经开始了,而当最后一幕桑德拉和情人女儿在山顶上的场景结束时,事情本身还没有结束。

你会有一种感觉,故事会在没有你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影片被赋予了一种流动感。

所以,正因为这种故事会继续的感受,让我们能感觉到导演并不想深入探讨衰老这件事,她将所有画面都集中在桑德拉在面对这段事务的回应和处理的呈现上,回避自己建立起的戏剧冲突和棘手的生命议题。

遇到事情发生时我们选择作何反应,是一个人的自由,而如何回应,存在着一个供我们思考的空隙。

而苦难,大概是人生的最让人能记住的子集,每个人活过了苦,其实都是为了那个苦过之后的念想。

其实生命中最有味道的,不是苦,也不是甜,而是它们之间的那个渐变。

以及渐变中,你证明了你还是自己。

正如如果你只看生活的一面,你很轻易就有理由绝望,但如果你能看到更多事情,你会意识到,也许我们只需要拓宽镜头的视野。

找到心存希望的理由,记住,生活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件事。

男主是侯麦《夏天的故事》里的男主,是真的很帅。

电影其实也很侯麦。

 4 ) 晨光一点都不好

北影节看了《晨光正好》,看完不出意外的emo了,整个剧情虽然看似披着爱情的外衣,实则在讲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真的很不喜欢看这种类型了,倒无关影片本身,而且看完会陷入emo,问题都懂,解决不了,躺不平,卷不过。

倒是绿皮书、神去村这类影片,反而能得到治愈。

女主生了病的父亲在一点点遗忘自己,先前是知名哲学家,桃李满天,到最后也终究病的如此“不体面”,父亲在写自传里提到了“晨光正好”,我想他一定希望自己能够体面的结束自己的一生。

可人终究逃不过生老病死,逃不掉最后都一样在医院,和其他病友一起吃饭唱歌治疗,就像人生开始在幼儿园一样,人生的结束也是一群人在一个场馆,做着诸如此类的事情。

只不过,他们还有钱可以住得起私立医院,可是更多的我们普通人呢?

可能到最后,都无法负担得起住院治疗的费用,临终在病房还要问一句“治不治”,才是我们普通人大多数的宿命吧。

女主曾经问男主,“如果30年后我们还在一起,那你一定要在我到我爸这一步之前,帮我选择安乐死”,说的时候笑着开始,最后哭到崩溃。

人生就是这样,来得时候没有记忆,走的时候也都丢弃了记忆。

父亲在讲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时,讲了自己,讲了情人,却也在也说不出第三个。

曾经的前妻也好,隔天来照顾的女儿也好,终究都成为了陌生人。

可是女主的生活幸福吗,选择和有家室的男主在一起,真的是因为“真爱”吗?

女主恋爱脑,男主也一样,法国浪漫终究发生在了法国人身上,到最后逃不过婚姻家庭的抉择,男主的困扰说是“庸人自扰”也好,“为爱停留”也罢,剧中反反复复提到真爱,在我看来未必。

全剧没看到男女主的精神共鸣,潦草的生活,丧夫独自带女儿,生病的父亲,每天做地铁做着机械的翻译工作,家里巴掌大的房间。

很枯燥,很枯燥,很没有精神寄托的生活。

这个时候出现的男主像带来了微光,给她的生活带来“不一样”了。

我想她会把自己的很多精神寄托在男主身上吧,所以即便男主有老婆有孩子,她还是忘不掉。

但真的是爱吗?

或者是不是只是精神寄托,或者是不是只是刚好他出现了,或者是不是只是“爱而不得”才显得爱弥足珍贵?

这些都无法考究。

爱情是复杂的,或者有时候也很纯粹。

当你得不到的时候,你就会渴望剧中纯粹的肉体或者陪伴的爱,但真的在一起了会合适吗?

当琴棋书画变成柴米油盐,当白月光变成白米粒,最终的结局就不会像男主和她老婆了吗?

到最后,无非都是那么回事。

结局真的挺残忍的,看似很美好,男主女主和女主女儿看海的背影,看似和谐的“一家三口”,温馨的在午后看海。

但实际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死去的人不会痛苦,活着的人才需要考虑面对”。

男主会离婚和女主在一起吗?

还是继续相互纠缠?

未来在哪里?

父亲的病会好吗?

怎么拜托枯燥的翻译工作?

这些都没有交代,这才是最惨的,未来在哪里、怎么面对,谁也不知道。

 5 ) 生活在继续……晨光正好

翻译工作,看望老年帕金森症的父亲,照顾女儿,全然接受游走于两个家庭间的多年朋友变情人(性伴侣)的“宇宙化学家”。

构成了女主生活的全部。

她总是背着那个象征负累的大大的双肩背,带着幽怨哀伤的眼神。

欧洲和日本的片子很爱探讨关于衰老与死亡的话题,并且从不去掩饰它的不堪与残酷。

相比国内的题材,比如《妈妈》总是透着维和与虚假。

帕斯卡尔扮演的父亲受病症折磨失去了视觉反映,思维,记忆,行动能力,虽然不能再写作和阅读,但还好可以听自己正常时喜欢的古典音乐(并没有象常见的帕金森症老人浑身不停颤抖的方式去展现)。

女儿们为啥没有想过把父亲的藏书去捐给图书馆而且去散给他的学生和读者。

当她们给父亲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某个角度来说,老人已经相当于去世了。

女主把自己丧夫后的情感孤独与肉体欲望寄托在一个游走于两家一制“渣男”老友身上,从而使自己在感情中处于从属地位,并且去全然接受这种身份。

(为什么总是男性可以这样占尽优势地位,什么时候可以换过来拍呀?

)但其实能发展和保持这种关系也是得益于她还年轻,并且拥有着姣好的容颜和婀娜的体态。

(什么时候可以去刻画和展现像《致敬》那样普通再普通的女性的情感与生活,大部分片子的女主总是多少顶着明星光环)时间从春天到圣诞节,再但夏天,生活就这样延续……最后用那本父亲想写没写出来的自传“晨光正好”的书名来扣题。

 6 ) 陆忆敏:街道朝阳的那面

所有的智慧都悬挂在朝阳的那面所有的心情也邻近阳光这几乎就是一种医学在冬天,你总走在那一面有人总坐在午后的街上就像插图出现在书中这几乎包含了种种医学在你失去年轻又不太年老的时候在生活的玻璃后面有我的眼睛在日子的树林中却没有我我看见你正携影疾走也将看见你更快地坐进阳光之中

 7 ) hope is a good thing

20230610.SIFF第一场 老爸是个出生于维也纳的哲学教授,研究康德、黑格尔、汉娜阿伦特,他患上了本森综合症(不是阿尔茨海默病),患病后他一定又读了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说过,“这种病症,也就是死亡本身,并非是致死的”,“致死的病症”是绝望。

老爸纪录了他的病程,给了它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晨光。

中年人的生活一地鸡毛,生活是一副重担,以至于走在巴黎的阳光下,sandra的脸上老是带着哀愁。

sandra是最爱老爸的,带走了他的好多书,但老爸在最重要的三个人竟然排不上她,但偶尔会冒出一句“你的个人生活呢?

”倍儿清醒。

导演是张曼玉前夫的现妻,活儿整得就像散文诗,或是一首巴赫(压根儿没想整啥大几交响),节奏特别好,结尾飙泪。

男主女主的美好肉体真是养眼,本来以为赛杜是个花瓶,想不到那么会演,前途无量。

老爸演得真好,很喜欢老妈这个范儿,希望自己老了也能这样。

 8 ) 有芳华,就有凋零

女子作为一个翻译,照顾女儿,还有患病的父亲。

人到中年,一大堆烦心事,父亲不能自理,女儿嗷嗷待哺,根本没时间谈情说爱。

父亲终于被送进养老院,和一帮行尸走肉关在一起。

她遇上一个搞地球研究的科学家,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

看着女儿成长,父亲老去,还有来自科学家的炙热追求,女子的生活似乎又重现阳光。

但养老院环境恶劣,而科学家有家有室,许多事情依然不遂人意。

父亲留下的家当里充满回忆,他离开了,家人在整理书籍中回忆父亲往事。

而这个科学家有老婆孩子,这段感情终究没有结果。

一边是同科学家生龙活虎的情爱,一边是对失忆失明的老父悲凉的探视。

影片呈现出生活的两面,也许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光明和阴影,色彩和黑白。

谁都有这样的体验。

人生依然一地鸡毛,父亲从一家养老院搬到另一家。

出轨的科学家被妻子赶了出来。

科学家终于又回来了,爱情更加炙热且终成正果。

而父亲的书也找到了喜欢它们的人,有了好的归宿。

无需挣扎,无需痛苦,生活就是这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书籍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甚至比人更亲切,书籍中蕴含了人的智慧和灵魂,将永远流传下去。

父亲似乎已经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爱,亲人,但他依然活着,冷漠不是他的错,正如世间的一切,有芳华,就有凋零。

于生命的脆弱中寻找心灵的丰盛,与时光的短暂中寻找存在的永恒,法国电影总给我们大彻大悟的生命启迪,寓深刻于日常之中,以小见大。

很喜欢这种平凡又意味深长的电影,很舒服,很平静,很隽永。

父亲为对抗衰老而写作,孩子为童话故事而欢喜,年老的,年轻的,一代一代的接续下去。

日升日落,人类的生活,梦想,爱情,还在继续,还在演绎,还在流传。

本片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欧洲电影奖。

 9 ) 一个美好的早晨

4.5 。

早晨总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与之相较,老年的时光就真的很暗淡无光。

蕾雅·赛杜的魅力再次体验了一番,太有味道了,无论她演怎样的角色,总会为之着迷。

她爱上的那个天体化学家,也的确有些吸引力,但还是不配不值得,男人的嘴骗人的鬼。

同声翻译真的帅爆了。

如她所说,医院里的父亲渐渐只剩下躯壳,只记得第一重要的是自己,第二重要的是情人,第三重要的已经记不起。

那些房间里的书更像是父亲的精神灵魂,还好把它们分享给了可以珍视它们的人。

完全可以理解,女主对于父亲的一些无视,不清醒的自己无法控制的老年,真的无法视作原来的那个他。

也同意女主说的,在得病之前安乐死掉比较好。

第一次入院时,父亲自己也说过,只有无尽的等待,不知道何时开场何时结束,只是在等待,也不知道等待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最后看风景的走的那个楼梯,就是《疾速追杀4》最后一场群杀的那个楼女儿很机灵可爱,喜欢母女间到互动。

 10 ) 何处该于安放爱意,又该如何面对年华老去?

何处该于安放爱意,又该如何面对年华老去?

肉眼可见的老龄化社会里,衰老、疾病伴随着的失忆、生活能力的丧失,都成为了人生潜在的某种可预见性的危机。

每一个孤独的个体徘徊游走于被施加的多重天然或社会性的身份之间,女儿、母亲、翻译员…当这种routine成为了某种习惯,隐隐之中还是一次次被意义的终极命题叩问,并导向一个万能的答案——爱。

所谓“知识会褪去,爱会延续”。

女儿抓住在病痛中溺沉的父亲是爱,父亲对于爱人的惦念是爱,一家人奔走将父亲合理安置也是爱,很大团圆式的温情呈现。

内里却也有极致的绝望,曾经满腹经纶、逻辑清晰的哲学教授在丧失了思想和阅读能力之后,他的绝望的一个具象表现无疑是女主对身后事的安排:在病魔降临之前,她希望能够被有尊严地安乐死。

看似合理化或是最优的解法,可是生者的爱与不舍又该于何处安放?

重压的生活之下,她似乎抓住了克莱蒙递来的爱情浮木,可那又未尝不会是另一个深渊。

从婚外情到相守,老一辈的爱情也带着类似的展开维度,其实如果不涉及婚姻的契约,但论爱情的自由开展也没什么问题。

电影所能截取到的一个法国女性的生活片段必然也会取舍其中的“可见”与“不可见”。

只是最后三人站在观景台上的“晨光正好”,可能也会是另一个女性的“至暗时刻”。

当然了,“爱”可以解释一切嘛,如果不涉及伦理。

蕾雅赛杜真的优雅!

《我的爸爸是小学生》短评

miff Hoyts, 周末 人不太多 有几位中途退场。这部指向最令人恐惧的失智 其哀苦如空气 无从躲避 有幸成长得不错的中年知识女性 也到了艰难的时候。再临的爱情有疾 欢愉伴随伤痛 却也放不下这份慰藉。时间带来所有变化 无以应对 只有无力 哭泣 和那个托底一般的瑞士中心。夏天的故事的男孩已成犹疑中年 难以辨认 而老父就是沙滩上的宝莲中的那个年轻人 不觉吃惊。人人尘满面 鬓如霜 太沉痛了。几年前北影节看将来的事 听见很多舒伯特 这次又闻舒伯特 似是故人归

6分钟前
  • tr
  • 推荐

SIFF 25像日记一般叙述女主的生活偷情像是一剂吗啡从如何安置无法独立生活的父亲的困境中获得暂时的欢愉

11分钟前
  • saigy`
  • 还行

Hits me hard on a very personal level, reunion回学校的时候拜访俄语文学教授时听到和看到的事情都被拍出来了,intellectuals的mental deterioration,从头到尾都在狂掉眼泪,将来的事挺喜欢,Bergman Island完全无感,但这部Mia Love Hanson感觉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流畅又自然。好爱

12分钟前
  • 户回
  • 力荐

10.8.2022Alice Tully 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深奥 有点summer hours的意思 MHL的片子居然也越来越苦了

16分钟前
  • 千寻
  • 还行

蕾老师的中年危机? 很多内容还是能relate,生活就是循环的痛苦和偶有的喜悦吧,但不缺钱不缺时间可能就显得有点脱离实际…父亲线讲得比较好,胶片质感和演员很侯麦,但功力还差不少。。An einem schönen Morgen 日复一日吧

20分钟前
  • willamette
  • 还行

12th BJIFF No.15@天幕新彩云。法式温吞糖水片。中产中年的养老育儿婚外情一地鸡毛大礼包,但没讨论没思考。感情线台词都懒得写,仗着俩人好看就一船又一船的船戏敷衍。别碰瓷侯麦。侯麦的对白多精妙,本片跟侯麦像的恐怕只有色调和片头菱形影业。片尾歌里唱:当知识逝去,爱会延续。词儿像迪士尼出品啊。现实当然多是知识和爱一起烟消云散。

22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在MHL序列里也是难得的无聊

25分钟前
  • mewllc
  • 较差

why poupaud so hot

29分钟前
  • 勾狗够
  • 推荐

- 影像直觉依旧低迷,几乎只有演员的努力,但比较成功。

30分钟前
  • TWY
  • 还行

三星半。人生的喜悦之感,相较于那些悲伤心碎,显得是那么的短暂。但就是这种夹缝求生般的欢愉,才令下一刻充满了希望。米娅·汉森-洛夫用温柔的残忍,记述着耄耋与不惑。蕾雅·赛杜与帕斯卡尔·格雷戈里是那么出色。

33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事实上晨光不会正好或者不好,晨光一直在那里,只是人的感受不同;生活也不会正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所以觉得这片子结尾的落点太避重就轻了,无论是父亲的疾病还是无望的爱情,这些切实的生活困境就被抛在一边,导演选择去勾勒一幅温馨祥和的图景。格利高里的表演极佳,但汉森洛夫并不想深入探讨衰老,她沉溺在对生活质感的呈现上,回避自己建立起的戏剧冲突和棘手的生命议题。《将来的事》起码试图处理好亲密关系这件事,而《晨光正好》搁置了所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35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很高兴看到MHL更圆熟更松弛了,她镜头下的女性一如既往地忧大于喜但充满韧性,生活让我们必须如此,对于父亲一点一滴地失去代表过去的生活,与情人的拉扯是当下生活的乱麻,收拾房间、送书、转院、情人来了又走、一场场谈话都是一次又一次心灵上的凌迟,当女主转身走开或者流泪,她却并没有被生活击倒,最后在巴黎的晨光中似乎一切向好,这只不过是一段人生必有的起伏,如礁石撞碎流水,却会在下一个转弯处汇聚继续流淌,那些悲喜便是生命的碎片。印象最深的是法国的医疗和养老体系,近年许多法国导演都拍过这个题材,对我最有触动的还是MHL,因为视角是女儿吧。3.5.

40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推荐

电光火石 能点燃很多东西 比如希望

42分钟前
  • 徐友惟
  • 还行

挺平庸的影片,尤其是情节的演绎与对白,真是沉闷无趣,只是靠赛杜一人撑着。

45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3.4分。

49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

国航飞机上看的

50分钟前
  • 快乐分裂
  • 较差

可恶 法国电影总是这么恰好地戳中我的焦虑痛点然后力度恰好地缓解了疼痛//即使过来人总是强调生活平淡才是真 但生活本身从来不平淡 它千头万绪 琐碎麻烦得要死 由一件件毫无成就感的小事组成还要包括人不可控的感性感受和精神压力//还好还有些短暂的时刻值得纪念和享受 让自己感觉舒服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相比《将来的事》这一部的整体观感看上去更加松弛和自然 仿佛已经把侯麦彻底消化并自然地融入了自我发展出某种新的巴黎电影//思想抽象但可以具象为藏书 拥有的书籍和电影都不能全面概括或准确指向某个具体的人 而具体的人却是由这些细碎无用的东西组接构成

51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絮絮叨叨

52分钟前
  • smwswk
  • 很差

8.2 面对这样的设定竟然拍得如此轻盈,在人生的多个转折之间游离着,步履不停的蕾雅塞杜。/映后场重看,刚看完的时候跟@樹上躺著默爾索 说觉得是安全区域之内的中产阶级困境,但是听到mia谈到创作这部电影是一个urgency的过程(现实生活中同样遭受认知障碍痛苦的父亲),希望能在父亲记忆消散之前完成,再联系上电影中所承载私人经历的物件(同样是来自父亲所拥有的书籍)和事件(主角的翻译官身份,描摹真实的对白等),又很难不为那些如偶然拾得般的美妙/感伤瞬间所触动(因为正对着mia所以没能哭出来),想了想还是保持原有判断吧。

55分钟前
  • KID Y
  • 推荐

人生的至暗时期要面对的仍是每一个当下和日常。在摇摇欲坠中总想抓住些什么,无论是照进缝隙里的阳光,片刻的欢愉,或是飘忽不定的爱和陪伴。而隐隐约约的恐惧、无助、焦虑和愁绪却像一层永远散不开的雾,萦绕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布满了前方的路。Mia将这些情绪呈现的非常真实细腻,蕾雅赛杜的表演也极具说服力。

60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