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木匠慢慢成长为出色医生的故事,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整体处理的极好,很流畅,所有演员的演技都很自然,我很感动,但又不觉被煽情,而是一种情绪共鸣。
本电影中薇薇安两次和老师闹别扭特别有意思,一次是,他跟老师工作了那么久,已经表现很出色了,发现自己拿的工资竟然是三等技师,他没有选择交流,而是直接撂挑子准备不干,医生主动找了他,给他解决了工资,相对来说提高了不少,这次冲突算是平滑过去了。
第二次,他们一同做成功了手术,老师收获了很多鲜花掌声,薇薇安什么都没有,他打扮成服务员才混进大厅,躲在一棵树后面,看着老师在台上发表感谢致辞,一长串人名后都没有他,失落失望难过,他再次离开了实验室,这次老师没有主动找他。
后来他自己想通了,这次是他错了,他爱的究竟是这份工作还是这份工作带来的荣誉与掌声?
他迷糊过,他的确有成就,对老师有意义,但老师心里知道,如果他执着于那点荣誉,反而是他心胸小了,后来想通了,他主动找了老师,成就了一段佳话,一起携手工作四十年。
真不容易,有天赋,有伯乐,有支持的家人,有努力最终确实成功了,不仅仅是薇薇安收获了掌声与荣誉,而是他内心平静,过了自己喜爱的一生,所以,当老师再次邀约,他拒绝了,因为他明白他的热爱是什么。
这部剧里布雷克拉真的相当的里克曼,或者说是艾伦·里克曼驾轻就熟,能够完美表现出来的风格。
讽刺句句见血又如念诗篇,一个挑眉便能表现出“我不是针对谁,而是在座诸位,都是垃圾”的高傲和厌倦。
结尾处布雷克拉的画像则更多了些书卷气和平和。
诚然画像都是美化过的,但是看着这幅画像,总觉得或许过往的时间里,两个人的相处能够更温暖一些。
然后回头说电影。
这是一段基本和谐又带着先天缺陷的合作关系。
维维安的反抗永远是消极的,或许是因为真爱一开始就把斗志闷住缓慢处死。
和哥哥相比,他一向不懂抗争,抗议都是最后的爆发。
海报上维维安在暗影中抬眼看着布雷克拉,那一刻他是敏感的,而布雷克拉在医学面前心无旁骛。
按说优秀的医生都该悲天悯人,但布雷克拉的目光却像是被过滤过一样,只看得到手术台上的部分。
本人也仿佛刀枪不入,唯有的脆弱表达是在妻子面前承认睡不着觉,和在维维安面前承认自己对手术感到恐惧。
对照他在别的医生、孩子父母和神父前的强硬,总疑心他对维维安是否产生类似家人的感情——或许比家人更紧密无间,是在同一战线上培养出的,以信任为养料的亲密。
但他的认可都是发生在私下场合,哪怕因为焦虑而当着一众观摩医生的面把维维安喊回手术台也一样。
在世俗的加冕中,他没有给维维安留下位置。
这是一个既得利益者的轻忽。
他拥有地位、财富,能够凭借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赢得声誉。
于是他漠视了它们,同时也越俎代庖地帮助手漠视了他本应获得的所有。
几十年过去了,布雷克拉坐在轮椅上被维维安向前推去。
第一次进来的时候布雷克拉曾经想带着维维安浏览这里,这是和一个得意弟子共同分享的温情时刻,而很快就有人打断了他。
种族的歧视横贯在他们面前,布雷克拉耸了耸肩,转身离开了。
那时他大概没想到过自己之后会被维维安拒绝。
信仰是坚定的,于是他们创造了属于人的神迹。
而手术台外的一切……那是更需要怀着同理心慎重对待的事情。
只有挂在墙壁上的画像亲密无间。
Vivien Thomas和Alan Rickman二人精诚合作攻克了法洛四联症这一难题,岁月见证了他们的突出贡献,他们的画像间隔多年一一挂在了霍普斯金大学医学院的墙壁上,和世界医学界的奠基人比肩。
V凭借一双灵巧的手、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扎实的学识,逐渐在实验室站稳脚跟,但他也为这毕生所爱,放弃了很多,默默承受了诸多白眼和嘲讽;亦师亦友的B慧眼识珠,漠视当时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并给予了V最需要的实践研究机会,和他并肩探索,并取得成功。
但两个人的友谊并非牢不可破,在社会种族观念上,B无能为力,始终没有达成更大突破,让V所有的贡献躺在黑影里,于是后者黯然神伤,愤然离去。
兜兜转转,V还是回归了挚爱的实验室,后来的一切都证明他的抉择是多么明智。
随着时间的挪移,他的所有努力终于昭然于他并不熟悉的聚光灯下,让他得以名留医学史,这或许是时间予他最公正的补偿吧!
豆瓣的内容介绍里至少有2点严重偏离事实:1,事情不是发生在“南北战争时期”,而是上世纪30-60年代;2,那位有天分的黑人也不是“黑人奴隶”,虽然他曾祖父确实是,“a piece of properties”。
第一次看开头时没留意,错过了那句“based on true events”,还以为是虚构的小说,一直到结局的画像,才确定是真人真事。
再回头一想,真佩服命运的安排,让这样的两个人相遇,碰撞出这一段珠联璧合却又诸味杂陈跨度30年的紧密合作 -- 也是“Something The Lord Has Made”。
这部电视电影非常精彩出色,不是玄疑片,却看得人心情紧张;真实再现美国30-60年代严重的种族歧视,在那个环境下,这部片子里希望表达的东西才更强烈清晰;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两人之间那种长期特殊的信任和友谊表现得毫不煽情,人物性格尽管不完美,但很符合那个环境下人物的自然表现,对医学探索的追求表现淋漓尽致, ....,总之,你可能因为各个层面喜欢它,无论哪一面,它都是一部优秀的电视电影,它没有被拍成电影真是奇怪。
两个演员嘛,黑人演员 Mos Def 很出色,演活了Vivien,我相信真实的Vivien Thomas就是那样的;Alan Rickman嘛,本来是冲着他看的,不过这部片子里,他太Alan Rickman了!
我觉得有点演过了,真实的Alfred Blalock看来更书卷气一些,不过太Alan Rickman会带来比较强烈的表演效果,也不能说不好啦。
下面严重泄漏内容,请谨慎阅读。
======================================================这两个人,Alfred Blalock和Vivien Thomas,从各方面看都是南辕北辙的两个极端。
1930年他们初相识时,Alfred Blalock 是年富力强的中年白人,野心勃勃,自信张扬,蔑视权威,一心要在医学研究上立下自己的丰碑,哪怕当时他呆的是个小地方的破实验室,却深信自己能征服世界。
Vivien Thomas,一个有着女孩子名字的黑人木匠,正攒钱梦想上大学,碰上经济危机银行倒闭,希望破灭,只能到Blalock医生的实验室里做小工,开始是干扫地和清理狗圈的活,性格温厚老实,不计较得失,忠心耿耿,精确可靠。
Alfred Blalock的思路是偏理科的,总能迸发出非常有创意的点子,Vivien Thomas则更工科些,他的双手异常灵活敏捷,聪明有才,做事踏实,能最可靠实现Blalock医生那些异想天开的设计,又能反过来协助指导他提高。
这样不同的两个人,就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种族歧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里,碰到了一起,也成就了日后美国医学界两个重要名字。
故事里其实还有第三个"明星医生",就是儿科医生Helen Taussig,她少时有阅读障碍,大了以后听力受损,是那个性别歧视年代里为数极少的女医生,也是小儿心脏病学的开创者。
Blalock在升任John Hopkins大学首席外科教授后,雄心勃勃要再攀高峰,Helen Taussig给他出了道难题——她研究的blue babies病--法洛式四联症。
这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疾病,死亡率100%,目睹了几百个儿童死于此病,心焦如焚的Taussig深信,只有心脏手术能挽救他们的生命,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做到,那个时候还没有像样的心脏手术,而且患病的是儿童,心脏异常脆弱。
医学界同僚都认为上帝旨意不可违,人类不能改变心脏、血管、血流,因为这是上帝造的。
基本上,故事最主体的部分就是他们两人如何联手合作,从在实验室复制病情机理到寻找解决方案,层级递进,如何修正错误,成功完成那个划时代的心脏手术,通过分流技术,改变了血液的流向,做到了本该是上帝该做的事情。
他们所发明的技术,也被命名为Blalock-Taussig 分流。
Vivien为手术制作的夹子,后来被称为Blalock夹。
看到这里,都像一个普通的黑人白人友谊/励志故事。
但他们的“友谊”,远不是普通好莱坞片子的套路。
Blalock虽然认可Thomas的技术和能力,却并非真正关心Thomas,表面上Blalock爱名,但实际上,他唯一关心的是医学研究,他有过死里逃生的体验,差不多以一种偏执的热情对待工作,“ if I got my life back,I would do something important with it.”。
当Alan Rickman说出“Where you see risks, l see opportunity.”和“l always have a chance.”时,那种全然不顾失败风险,全心投入的工作激情真是非常有感染力。
但片子的核心却在黑人Vivien Thomas身上。
不看片子都意识不到那个年代美国种族歧视之严重,难怪到六十年代会有黑人大游行和I have a dream了(都作为纪录片花出现在影片里)。
Vivien Thomas为人非常聪明,能闭着眼睛作复杂的心脏手术;没上过一天大学,为此吃了很多亏,但最后却当上美国顶级医疗学府的实验室主管;秉性却非常沉稳踏实不计较。
在两人合作的头十多年里,Vivien Thomas完全是Blalock身边一个没有任何名分的助理,要在Blalock的宴会上端茶倒水帮补家用,工钱拿的是最低等的,干的是实验室研究工作等级是扫地工人的,妻子的抱怨,金钱的匮乏,旁人的白眼,他全忍了,因为他委实太热爱实验室研究工作。
在blue-baby手术里,Blalock没有Vivien Thomas在身边就根本没法手术,要由Vivien Thomas在身后站在凳子上在关键时刻指导和纠正他。
但这样重要的人物,在那个年代,根本无法出现在公众视线中,Blalock在公开场合,也从不提起Vivien的名字,他完全得不到公开的认可,在手术之后的10年时间里,Vivien的参与和贡献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承认。
Blalock也没有象像普通的“友谊片”那样主动地维护Vivien的利益,他似乎更多的是把Vivien当成能让他安心分身的帮手和工具,当时手术的功劳全归了他。
在他们最严重的争执里, Blalock说,“We made history together. We changed the world. ”,Vivien反驳说,“The world。
I'm invisible to the world.”,然后辞职离开了Blalock。
可是Vivien太热爱实验室工作了,在外漂泊几年之后,还是回到Blalock身边走回实验室,简直是完全不讨价还价,不计名利,不计认可地,只想“want my old position back”。
而与此相反的是Vivien的哥哥,他完全不喜欢教书的工作,却为黑人教师同工同酬奔走十数年,获得成功后却抱怨别人看不到他做的事,他们的老爸一语道破“There's no point in waiting for the world to thank you. ” —— 只要热爱,就已足够。
当然最后Blalock会Regret,世界会认可这份Vivien对医学研究的热爱,Vivien会发光发热,就象片子最终,在John Hopkins大学的大厅里,Vivien Thomas和Alfred Blalock的油画肩并肩地悬挂着,如果去Google Vivien Thomas的名字,会了解他后半生的成功和获得的认可,那是必然的,因着他对工作的激情热爱,那完全与名利无关,但名利 follows。
真实的blue baby手术故事,John Hopkins大学的纪念网页,很值得看:http://www.medicalarchives.jhmi.edu/page1.htmTaussig的故事,也很有意思:http://210.200.239.3:81/gate/gb/www.readingtimes.com.tw/News/KS0001e.htm
知识容易获得,经验难以取得,需要花费时间,跟着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能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优秀的学校,优秀的老师,传授优秀的学习方法和人生经验,尽管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如此,但概率要比差的学校大的多,况且人还是环境的产物.从电影<神迹>感概良多.喜欢这部电影,也喜欢艾伦.里克曼,演得很好,故事题材很棒,托马斯的演员也演得很好.没有教授的慧眼识珠也许就没有优秀的托马斯,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而培养成一位优秀的导师教授,医学泰斗,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同时需要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严谨追求,日复一日的研究,机会,天负,努力,才华......这不仅让我又想起几年前,带孩子就医经历.孩子老是叫脖子疼,疼了两周也不见好转,于是我带她去家附近的医院看了耳鼻喉科专家,医生左摸右摸看了看,说孩子淋巴发炎,我有点疑惑,因为我并没发现她脖子肿大.但是还是听医生的吃了两周的头孢.但是完全没作用,依然每天叫脖子疼,没办法我就带孩子去上海儿童医院,挂了专家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硕士毕业,医生很负责,先用耳镜看了耳朵,然后也摸了脖子,明确告诉我淋巴没有发炎,建议我去看骨科,还提议如果实在不放心的话,可以给孩子脖子做个B超,后来我说我先去看骨科怎么说,骨科医生把孩子叫过去,左右转了下她的脖子,问了下平时,我说在跳舞,舞蹈中有前后左右转动脖子的部分,医生说暂停跳舞一周,如果还是疼就来做核磁共振,果然停了一周,孩子脖子就不疼好了.经过这次就医经历,我的感触就是越是优秀的人越负责,他们看不了,看不明白,解决不了问题时不会随意开药打发糊弄你,不逃避问题.就像前面那位庸医,明明没有肿,没看出个所以然来,硬是开点药敷衍了事.我在想为什么两此就医差别这么大?
这也让我回想起读书的经历,优秀的同学遇到不懂就问,不会放着问题不管,而差生逃避问题,不会就不会,最终的结果就是优秀的人进入优秀学校,(上海的医生均来自上海交大的硕士)越来越优秀,(庸医来自某名不见经传的医学院)差生进入差的学校.我们生活的阶层也就是这么被两极分化越拉越开了.我想这就是人们说的,越努力越幸运吧!
<神迹>值得去看,向那些伟大的,勇于挑战问题,改变世界,让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好的人致敬!
怎样找到一个好的故事结构,讲好一个故事呢?
古典老师引用台湾的许荣哲先生的理论,指出只要在启动一个故事的时候,问七个问题;问完,故事就自动跑出来了。
把讲故事浓缩成七个问题。
只要在启动一个故事的时候,问七个问题;问完,故事就自动跑出来了。
我试着用这七问来解析一下电影《神迹Something The Lord Made (2004)》目标:黑人小伙维文·托马斯出生于木匠家庭,却梦想成为一名医生阻碍:20世纪初,美国种族歧视还很严重,黑人受医学教育的机会极少,且维文·托马斯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医学院高昂的学费努力:维文·托马斯通过打工积攒了不少学费,并且通过自己的聪明与手艺得到了作白人医生阿尔佛雷德·布雷拉克助手的机会挫败:尽管阿尔佛雷德·布雷拉克给了维文·托马斯不少机会,并且把他带到了约翰霍布金斯大学,但是维文·托马斯仍然没有机会上大学,他之前筹措的学费也因为银行倒闭打了水漂意外:阿尔佛雷德·布雷拉克医生受邀攻克法洛四联症(又称紫绀婴儿),这个难度极高的心脏外科手术促使他和维文·托马斯又开始了长期合作转折:维文·托马斯帮忙制作的工具,高超的手艺在攻克紫绀婴儿这一疾病时起了关键作用,维文·托马斯的到场让布雷拉克医生最终成功实施了手术不过,布雷拉克医生并没有公开维文·托马斯的贡献结局:迟暮之年的维文·托马斯终于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认可,荣获荣誉博士学位,他的画像与布雷拉克医生的画像并列展示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橱窗中。
1.Where you see risks, I see opportunity.2.Things move slow sometimes no matter what you want.3.I always have a chance.4.If I can do it, you can do it.5.If my work is so important, then why am I class three?6.-There is no point in waiting for the whole world to thank you.-I am just looking for something that excites me as much as hammering nails pleases you.7.The thing is, you haven't really lived unless you have a lot to regret. I have some regrets.8.But I think we should remember not what we lost but what we have done.
作为一名医学生,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内心是很有共鸣的,尤其是前辈们辛勤探索医学道路的历程,让我心生敬畏。
很难想象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发生的历史改编的,真的可以说是“天赐良医”。
与医学相关,这是电影本身最吸引我的地方,其次就是电影中反映的种族问题。
维维安作为一个黑人,在一所最高等的医学院不受待见,最终凭着天赋与努力,最重要的还是布莱克提供的机会,最终成为医学大家,这个历程让我深受感动。
这是2022年开始写的第一篇非正式影评,主要想给自己一个机会多写多练,暂不言逻辑、广度云云。
权当茶余吐槽。
《神迹》这部电影,豆瓣的评分蛮高的,一部两个小时的老电影,想着应该是不会难看,但是我看完以后还是比较失望吧,大概是因为它的年代实在是太久远了,在过去的眼光里这的确算是一部比较不错的电影,但是用现在的我的眼光来看还是有比较大落差。
首先是这部电影的节奏,时快时慢。
开头的部分黑一拿到“offer”的速度太快,感人的氛围一下子包围在还未完成浸入电影的开头,一开始我想这种相对突然的节奏是想营造“在观众看到的这些画面以前黑一就经历了许多”的切入感。
直到后来,我发现这可能单纯是节奏的问题,前后部分的节奏都非常潦草,中间关于蓝婴和阶级歧视的叙述长而无力。
我太难受了,尤其是后半段时,节奏又乱又密,白一前一秒邀请黑一去大学任教,后一秒白一就死在了梦里……下一秒就降半旗,再下一秒就黑一上墙。
再说人物的塑造,神迹里的白一黑一都是要老婆整丧夫式教育来成就男人的事业,并且黑一白一都是像铁片一样一折就断,一发现自己被人议论、一发现不公、一发现困难、马上摆烂,黑一就是脱褂子回家修水管,白一就是“call the vivian!!!!!!!!!!!!!!!!now!!!!!!!!!!!!!!”。
相比之下我还是觉得后来的《隐藏人物》拍得更好一些,当然它的年代也更晚。
同样为肤色阶级歧视题材电影,本片中所有配角强烈而直接的长段凝视以及生硬的质疑,的确是让人立马直观地感受到这样的不平等了哈哈。
但这样的处理却无法让人细细推敲。
本片相当于是,牺牲男女在家庭中的等位思考,转而平面化地呈现两名男性的医学事业。
他们的妻子出奇地相似,仿佛有着同一套程序一般轻悄地抱怨丈夫为了高尚的工作而无法共同完成养育孩子的责任,以及剥夺了妻子工作的权利。
就这些吧。
一个医学天才的故事,又是一个黑白的故事,便富有了引人入胜的传奇色彩。
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没有考证。
如果信息是可靠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大楼里应该有两位医学大家的画像,医学史上也会记载有关的事迹。
即便真有其事,人们也切不可把它当作一个励志故事来看。
不夸张地说,所有励志故事都是虚妄而无任何意义的,甚至是无聊的。
维维安确实够努力够勤奋,又因为是黑人,贫穷限制了受教育的机会,肤色决定了低人一等的社会身份,走向成功的路上难免困难更多,付出更多。
但是,如果你以为自己像维维安一样勤奋一样努力,甚至加倍,也就能获得维维安一样的成功,那就大错特错了。
天才等于九十九分努力加一分灵感——据说这句话是发明家爱迪生说的,也是学生作文引用最多的“名人名言”之一。
然而,受爱迪生名言激励勤奋努力的不乏其人,而成就天才业绩的却不成比例地少之又少。
于是有人撰文声称,历来引用的爱迪生名言只是半句,后面还有半句:没有这“一分灵感”,“九十九分努力”都是白费。
不知道是不是爱迪生的原话,是不是确有出处,反正加上了后面半句,确实比较靠谱了。
天才不可复制。
每个人天资有别,要想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以改变必定徒劳无功。
现实的态度是顺势而为。
天资的差别既可能反映智商的高低,也可能只是反映智力特点的不同。
有的心灵手巧如维维安,有的像维维安的老师,理论思维是强项;有的擅长运动,有的擅长表演,等等状况,不一而足。
人的多样性是世界多样性的先决条件。
一个理想的社会能给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提供发展的机会和舞台,不因贫富、种族等因素受到限制。
事实上理想社会并不存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现象比比皆是。
对个人而言,能够认清自我做好自己,就是人生最大赢家。
相信种种励志故事,试图去复制天才,恰恰是迷失自我的表现,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的将是痛苦而决不可能是预期的成功。
真棒的传记片,简直是人生课。。就是AR演得太斯内普了,看得我满脑子都是哈利波特这小子魔药学不好纯粹是他人傻还不用功,你看这里面的黑人是怎么学习的,学着点!!!
You must outlive them all. 除此以外,毫无办法…
全在想我的soil lab实验。Great work, practical application, love the job, self-esteem, social unfairness...
好的外科医生要有技术、有决断、有悲悯,但推动医学进步的医生要有创新的想法、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20220605)
就… 斯内普演技其实蛮一般,前天看了《钢琴师》后再看《神迹》感觉有点名过于誉了… 故事平淡,转折平淡,人物其实… 感觉也平淡… 好吧,当然片子不会太烂,打开豆瓣评分以为应该差不多是个7点几分的电影… 好吧8.7… 因为这个电影,第一次觉得豆瓣评分有点不太准确。
YY神作
故事挺好,可惜平淡了点,缺乏情节高潮//在黑人尚未获得平权的年代,外科医生偶然发现了黑人小木匠在医学方面的天赋,在他的刻意培养下,两人攻克了失血休克,后在治疗先天性心脏功能不全的婴幼儿方向上两人再次联手,可在外界对黑人的质疑声中,医生也逐渐迷失了自己。两人分道扬镳,直到黑人再次意识到自己的终生理想就是从医,两人再度联手。
种族感人片
怎么看了
斯内普大叔演的不够细腻啊。。。
属于种族歧视和隔离年代的特殊产物,一黑一白两个男人之间的特殊羁绊,创造的不仅仅是神迹一般的医学历史,还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尊重与信任。PS:特别推荐给斯内普教授脑残粉观看~
大概是看过所有涉及种族题材中最“隐忍”的一位黑人形象,也是意外的白人主角到最后还保持着“极右混蛋”角色的剧作设定。托马斯和爆裂鼓手里的安德鲁实际是一类人,他对医学的热爱、偏执、坚韧是冲淡影片权力结构的关键,可惜这些戏份过于柔和了。
励志片。他为“黑鬼”赢得了从未有过的荣誉。
25分钟
片子拍得细腻,人物之间的情感很真实,虽然alan还是一副偷情丈夫的嘴脸,黑人永远敏感屈辱。又生气又伤心。这分明是我的故事。当你接受一段屈辱的关系,最后就会这样,需要你就是利用你,他们不会让你进入他们的阶级(他的世界),也从不提你,当你是黑奴。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从没消除过,感情也是
老美在拍传记类的电影还是挺有一套的,拍的很感人
突破种族界限和突破心外障碍,一样难。
这分数高得可怕。会看这部片的应该都是医生吧,而且都是心外科和小儿科的。事情本身确实很传奇,励志。不过电影拍得就像流水账,寡淡乏味。。。
3.5 剧情跳跃太大,没掌握好节奏。
天分+平权+励志,再拍不出一部好电影就是犯罪了;Dr. Vivien Thomas改变了世界,而Dr. King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