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

قضية رقم ٢٣,给我一个道歉(港),你只欠我一个道歉(台),侮辱,诋毁,The Insult,L'insulte

主演:阿德尔·卡拉姆,卡梅尔·埃尔·巴沙,卡米尔·萨拉米,戴曼德·布·阿布德,丽塔·哈耶克,塔拉尔·朱尔迪,克里斯汀·乔艾里,朱莉娅·卡萨,里法特·托贝,卡洛斯

类型:电影地区:黎巴嫩,法国,塞浦路斯,比利时,美国语言:阿拉伯语年份:2017

《羞辱》剧照

羞辱 剧照 NO.1羞辱 剧照 NO.2羞辱 剧照 NO.3羞辱 剧照 NO.4羞辱 剧照 NO.5羞辱 剧照 NO.6羞辱 剧照 NO.13羞辱 剧照 NO.14羞辱 剧照 NO.15羞辱 剧照 NO.16羞辱 剧照 NO.17羞辱 剧照 NO.18羞辱 剧照 NO.19羞辱 剧照 NO.20

《羞辱》剧情介绍

羞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人是黎巴嫩基督徒,另一人是巴勒斯坦难民,两人因口角摩擦走上法庭。这场斗争在媒体的推动下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大动荡。看似两人之间的小事,实际上牵扯出整个中东的政治及信仰问题,由此影片引发人们有关真相、信仰、人性与和平的思考。男主卡梅尔·巴沙凭借此片夺得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回村的诱惑增血鬼果林谁主中原JT·莱罗伊一路向南特利迦奥特曼特别总集篇③姹紫嫣红的恶之华家族的旅途后天丑娃娃交涉人勇午麻木不仁第一季爱上费加罗婚巢生死谍恋刀剑封魔迷失内华达太空牛仔克利夫顿山失踪案刀走偏锋出轨永远的简天士梦超时空堡垒落跑少女虔诚的鳏夫冰糖陷阱丽莎·弗兰肯斯坦幸福保卫战东京难民刺客信条:血系

《羞辱》长篇影评

 1 ) NNNotes~

47年UN制定两国方案,犹太(基督教)在以色列,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在巴勒,但犹太在中东太不受待见,更何况是“犹太国”。

48年以色列从英脱离,周边国按捺不住宣战要干掉犹太国(一战),以胜,巴勒倒霉被瓜分,巴勒难民到处溜达。

56年英法拉拢以色列打埃及想控制运河(二战),美国看不得英法好,最后以色列得了便宜。

64年叙、约、黎成立PLO表面说要帮巴勒夺回领土,实则恶心以色列。

67年以色列被恶心吐了,发起闪电袭击(三战),阿拉伯丢地。

73年埃、叙不服开干以色列(四战),最后平手签约(以色列总理被犹太激进分子视为叛徒遭刺杀)。

同时,PLO太恶心人被约旦赶到黎巴嫩(基督教(犹太人)为主),而黎巴嫩在一战后又有很多巴勒难民(伊斯兰教(穆斯林)为主)。

PLO一到黎巴嫩就看不惯基督教疯狂搞事,最后冲突升级,简记为“犹太(基督)VS巴勒(穆斯林)”。

82年以色列又PLO被恶心吐了,与叙利亚、黎的PLO开战(五战),以胜。

同年8月亲以色列的黎巴嫩总统被PLO刺杀,犹太基督平民军在以色列的支持下跑到贝鲁特难民集中营屠杀巴勒穆斯林,被国际谴责,沙龙辞职。

黎巴嫩越搞越乱,形成一种“以+犹太基督 VS 叙+巴勒穆斯林”的局面,最后被以和叙成功摸鱼分别控制了南和北。

 2 ) 真正的胜利是与历史和解,与自我和解

过去的经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回忆,更是影响我们行为轨迹的一种力量,无论是积极的或者是破坏性的,这种力量左右着我们。

当这种力量面临审判,我们才开始真正思考他的能量及影响力。

敞开自己,接纳这种审判才是新生的唯一途径。

Tony真正接纳了自己的错误是从自己同样被羞辱的言语刺激到出手攻击对方时...最终两位涉事人都理解了对方,与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解,与对方和解,与自我和解,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和友爱。

相处之道的真谛是尊重,是体谅,是相互友爱,个体如此,民族如此,国家亦如此!

 3 ) 导演是想讽刺西方民主和司法制度不能解决中东问题?

狗尾续貂的结尾,强行大团圆结局。

难道法庭上的驳回,能带来法庭外的和解吗?

大家各退一步,就是解决中东乱局的出路?

真正有罪的是那些律师、政客、媒体、议员,甚至是法律和制度本身。

从当年强行划出以色列版图,到打着人权旗号去主持大局,西方化在中东制造了更多问题。

就像女律师说的,屠杀完又向难民施舍食物去侮辱他们,这不就是所谓文明世界的做法吗?

正如总统说的,律师才不希望他们和解。

律师要利益,媒体要眼前,政客要票仓,这些政治工具一天存在,人们随时会被挑衅着干架。

律师的无耻言论,看得我都想揍他。

说什么说亚美尼亚人、同性恋、吉普赛人等弱势群体怎么没用暴力解决问题,说什么美国的空姐让政客道歉是文明人的做法。

尼玛!

亚美尼亚人那叫大屠杀,他们有还手余地吗?

空姐这种依附于资本的职业,和有血性的劳动者一样吗?

如果侮辱她的不是政客,只是普通人,文明世界会理她吗?

美式的人权,只有在能成为媒体猛料时才生效。

美式的文明,不过是弱者被霸凌时只能用强者的规则来抗议,否则就遭到镇压。

看到后面开始传递美利坚主旋律。

一切问题变成了语言问题,暴力有罪,言论自由;只要大家要放下仇恨,让往事成风,就能做相亲相爱一家人。

实在愤怒就拿起法律武器,倾家荡产请天价律师为你出头,能拯救世界的只有穿西装的资产阶级。

——我严重赞同双方握手言和,然后一起去揍那个律师,这是让全国人民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电影前半部分很好看,基督徒这个角色很生动。

一个修车工人,老婆要生产了,嫌家里房子太小,房贷还没还完,生活的压抑转化为对巴勒斯坦人和法官的愤怒,是完全合理的。

那种工人阶级的不讲道理,只要老婆和父亲不站在自己这边,就一起倾泻愤怒,此时角色已经很饱满了。

到后面法庭上再去挖他的身世,好像他的悲惨遭遇能为歧视言论带来合法性,简直是脱裤子放屁。

他的压抑生活足以让他说出那句话,但普通人不知道该恨谁,还以为那些油头粉面的家伙在帮他。

相对的,巴勒斯坦人一直很克制,因为他的身份更弱势,直到被解雇时的崩溃,那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也是千百人无家可归的巴勒斯坦人的困境。

他唯一的问题就是太认真,因为太认真而打人,因为太认真而自首和认罪,因为工作太认真被污蔑成暴力狂,因为太认真而失业,最后又因为太认真而跑过去挨打。

他是认真的人,而基督徒是较真。

可悲的是这个世界容不下认真的人,却欢迎后者多制造点新闻线索。

他同样也不知道该恨谁,明明是个很冲动很讲原则的人,却默默忍受资本家对他的污蔑。

他没有权利意识,当女律师说出他的苦难时,几次投去看圣母的眼神。

女律师和父亲的矛盾,说白了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他者的苦难变成了他们一争高下的素材,甚至可以怀疑她是在炒作自己的政治首秀。

巴勒斯坦人最后指责基督徒,他们这些小市民阶层,只知道过自己的小资生活,对战争袖手旁观,如今战火烧到自己身上。

他骂的更是文明世界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当自己国家侵略他人时,他们享受着掠夺来的财富。

当难民和恐怖分子跑到他们国内,一副受害者的样子。

巴勒斯坦人一直都承认打人是错的,但不然呢?

认领美利坚主旋律,被侮辱也要表现出文明吗?

但道歉放在他知道基督徒也是受害者之后,削弱了他淳朴的动机。

后半段成了美式律师剧,完全变了味。

大概因为当两个人都看到了更无耻的律师行为后,发现普通人再打架斗殴也只是小巫见大巫,实在没必要大动干戈。

然而法庭一旦转起来,就由不得当事人了,连原告也成了被揭伤疤的受害者。

我以为最后原告会撤诉,留下小丑般的律师,但最后他们都变成了顺民,意识到冤冤相报何时了,从此要讲文明树新风。

但失业的巴勒斯坦人怎么办?

谁还敢雇佣他?

早产儿身体弱,以后高昂的医疗费怎么办?

当然这超出了电影的范围,也超出了主旋律的范围。

*说说四个和事佬的角色,包工头、第一个法官、总统、妻子。

包工头以大局为重,他惦记的是能解决几百人住房的工程,象征了创业阶段的资产阶级。

第一个法官象征前现代的社会治理模式,那种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态度,他知道老百姓脾气大但人不坏,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总统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代理人,他宁可舍弃真诚也要维稳,这符合有限政府的短视做法,但缺乏真诚的稳定只是为冲突埋下祸根,这也表明西方模式不能解决中东问题。

一个普通市民敢对总统大呼小叫,这种所谓的美国民主(说不定有很多国人在羡慕),背后是一整套权力机构镇着,或者要靠统一的宗教来凝聚人心。

移植到混乱的中东,迟早变成军政上台。

而妻子和孩子代表了爱,这才是能让人放下屠刀的力量。

爱才能拯救世界,无论是爱上帝还是爱真主。

也许导演的用意是这个?

讽刺了司法机构只是秀场,只是利益集团的工具,真正化解矛盾的是人性中的善与爱。

马克思从来都是对的,阶级矛盾永远是主要矛盾。

但只要权力斗争不消失,普通人就会在各种宗派、各种主义中被当枪使。

生活有多压抑,愤怒就有多猛烈。

 4 ) 我们为何无法和平共处,又为何伸出援手,满怀希望

探讨政治是一件让人扫兴的事情。

原本简单的邻里之间的纠纷,上升为两个宗教民族(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你我敌对冲突。

我们为何对现有的物质世界心怀怨恨,却对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恪守臣服;我们为何无法和我们的邻居和平共处,我们为何总是歇斯底里,抱怨不断,我们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感到厌倦却又不得不从共产主义的历史总结中吸取教训。

我们真的对这些无名的陌生人心存感激,心怀善意么;又或者我们只是对远方的诗人满怀敬仰,对近处的人类感到恐惧。

最终,我们不得不对现实妥协,我们不得不考虑,别人的母亲同样也哭得撕心裂肺,悲伤不已。

北影展之后,一部名叫《何以为家》的阿拉伯语电影狂卷中国市场三亿票房,如果说《何以为家》是伊朗大师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进行更加激烈的升华,那么这部助男主角拿下74届威尼斯电影节影帝的《羞辱》则是将一个基督徒和穆斯林并存的黎巴嫩更加真实的展现给大家,影片的结尾相比于娜丁拉巴基的《吾等何处去》更加友善,但现实便是这种冲突会在现实社会中上演无数次,并绝不会从人类历史中被完全抹去。

这部电影和伊朗大师阿斯哈·法哈蒂在《一次别离》里设置的戏剧冲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奇得多尔里早年间曾经担任过昆丁的助理摄影师,十八岁时只身前往美国求学,身为贝鲁特人的他深知自己虽游走于好莱坞,但完全不属于美国,这部《羞辱》也算是为他打开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5 ) 和解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仇恨不会自行消失殆尽

抛开导演模仿美国电影的路数不谈。

中东地区仇恨不会因为时间消失殆尽,公正总会出现。

为什么一个插肩而过的小冲突会演变升级到民族国家的冲突?

导演给出的结尾没多大意思。

这个问题的我有,但是不能说。

所以本片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而它的答案可能像是本片导演经历,穆斯林出身、受教育于美国、找了个基督教老婆,混搭之后一切都看开了。

或者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6 ) 种族主义

这电影太棒了 由一个火星引发的核弹如果在一个国家 把辱骂当做合理的言论自由如果民众上诉维护自身权利被更高权利所限制——“我是总统我当然有权利这么做”如果把对另一个人民族仇恨和歧视当做常态尊重人的权利放下仇恨这就是电影所讲述的开始我对男主这个人很讨厌 认为他就是个糟糕的种族主义者 甚至枉顾怀孕的妻子 后来慢慢明白了 这一切都不简单 这就是他多年无法回归家乡的原因 本质上我认为他也并不是一个坏人 他给巴基斯坦人修车那段安排的真棒 你本能的想要去帮助他人 他实际上是被种族仇恨所裹挟 被剥夺了自我意识 他辱骂的不是不是眼前的人而是这个人所代表的 就像律师说的一样 这是人性 我想如果是我的话 我不见得做得更好巴基斯坦人的行为我也能理解 只要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承受这么多痛苦 灾难 不公 都会做出反应 痛苦与愤怒需要被感受到 最后他给男主道歉的戏也安排的很好 当男主打了他一拳之后 我想他真的理解他了 他原谅了他 我很喜欢两人最后相视的微小 一笑泯恩仇 他们发下了心中的仇恨虽然电影情节非常紧凑 但是也很细腻 比如男主回到故乡重新面对曾经的一切 小时候他在香蕉车上纯真的笑容 妻子在看过纪录片之后 痛苦与悲伤的表情代表她理解了丈夫的行为 我想他们经历这件事之后更亲密了 还有巴基斯坦人的低沉与卑微 好像一直被压抑着 演技真的不错 许久被压迫之后 他不敢声张自己的权利 不敢反抗 他总是低着头 只有被逼入死角之后被动做出反击 他代表了大多数难民的状态 你是否真正关心他人律师父女的对手戏也很好看 我真是爱死法庭戏了 它代表了逻辑 智慧 狡诈 正义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讨论对与错 当一切拿到台面上来 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你只有看清楚才能解决 尊重对与错 就是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 很多国家在很多事情上是不允许你讨论的 只是强制你去遵从我想从水管这样的琐事出发并不荒谬 因为种族仇恨就是这么产生的 比如你去问任何一个种族歧视者为什么歧视他人 他们说不出根本的原因 我就是恨你如此简单 这源自于人性 动物区分我们与他们的本能 也许在几万年前这帮助我们人类更好生存 但我们人类不是野兽不是嘛 也许最初的可能就是比水管更小的琐事导致纠纷 最后扩展到全部两个种族 几个世代之后没有人记得为什么仇恨彼此 只记得恨 也许恨比爱更有生命力我们应该不让任何种族主义所裹挟 训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需要关注他人的利益 如果人人只是关注自己或者所属团体的利益 那么这个世界不会变得更好

 7 ) 关于《羞辱》的影评——中东地区难解的宗教与族群对立

小时候,我有一位邻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也是一个在附近信徒当中很有号召力的牧师,给人的感觉也是和蔼可亲,直到有一次他严重失态,大发雷霆地将一位外地来的基督徒的东西扔到了河里,把这位基督徒粗暴地赶走了,理由是这位基督徒信的教门跟他的不一样,而就是这种过激行为得到了同教会大多数人的支持。

所以,我从小便理解宗教之间乃至宗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对立关系,之前网上有中国游客去耶路撒冷旅游,有一位十分友好的犹太教拉比耐心地向中国游客做讲解,这时附近来了一位脖子上挂着十字架的基督徒,这位犹太拉比当场发飙,一把拽下来基督徒脖子上的十字架,对着他口吐芬芳。

这种例子很多,很多和蔼可亲的宗教信仰者,一旦遇到了跟自己宗教存在对立关系的人的时候,就会失去耐心和起码的善意,突然变得歇斯底里甚至失去理性。

《羞辱》是一部很好的黎巴嫩电影,它把中东地区,特别是黎巴嫩地区的宗教、种族冲突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切入点讲述出来。

影片中的两个男主角,一个是黎巴嫩基督徒,一个所巴勒斯坦的穆斯林,两个人都是敬业的、有自尊的、爱护家人和有正义感的好人,但是两个好人却还未见面就已经因彼此的种族冲突历史而彼此敌视,这就是这部影片的核心悲剧底色。

所以,有时候,冲突和战争并不是因为某一方作恶或者双方作恶,而仅仅是因为彼此的立场因宗教、种族或者文化而形成的天然对立。

我之前在国外也遇到过很多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大多黎巴嫩人善于经商,处事圆滑,气质文雅一些,巴勒斯坦人稍微直率和粗狂一点,大多是打工人,我个人觉得他们都是比较好相处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身份。

网上有一个流传较广的视频,一位在海外的宗教人士说,一位高层曾经对他说过“宗教是毒药。

”,这令他感到震惊。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籍,作者在谈到在唯物主义为主导的体系里,如何解决宗教问题,宗教是有神论,唯物主义是无神论,两者是对立的,有些人既是Party Member,又是某宗教的信众,如何解决?

这位作者很聪明,他认为宗教问题是思想问题,关乎民族和谐问题,靠行政和法律是无法根本解决的,至于怎么解决他在书里没有提。

回到现实,我在想,这个世界存在的逻辑或许就是如此,很多问题不是一个数学题,即使再难,也会有解决方法。

宗教有时候只是信仰的一个表现形式,即使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会有一些难以改变的信仰,就比如东北人很难理解福广地区人对生儿子的执念,比如上海人很难理解山东人对体制的迷恋,等等。

所以,因宗教产生的立场冲突问题虽然不会时常出现在我们身边,但是因为信仰、文化、传统等产生的立场问题时常出现在我们身边。

这些问题能靠沟通、外力解决么?

我认为是很难的,立场是一种利益角力关系,不是逼不得已,不会有人主动让步。

问题回到开头,那是不是意味着没有宗教信仰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会消失或者减少呢?

就跟很多先贤幻想的没有阶级的communist society相似?

我认为情况会好点,但问题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使没有宗教信仰的连接,人与人之间也会因社会关系而产生其他的利益纽带。

我读大学是在一个陌生城市,周末跟同学去学校操场上打篮球,发现一些所谓的本地土著非常抱团,刻意的排斥我们这些外地大学生,虽然这些所谓的土著其貌不扬,技术水平也很有限。

我们跟这些土著没有任何宗教和种族的不同,他们排斥我们不是因为宗教和种族,而是抱团更有利于他们的利益。

很多年前,我跟几位半体制内的人吃饭,其中有一位管人事的主动说起他女儿也在系统内学校读书,还说他招人优先照顾系统子女,那会我还年轻,以为这种话是只能做不能说的,可是当他说完之后,身边其他的人全部表示完全赞同,认为就应该这样做,毫无遮掩的羞辱感,反而是理直气壮。

所以,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那么宗教信仰抑或文化、地域、血缘、团体等引起的身份差异就会存在,因身份差异产生的立场就会存在,立场就是利益对立,对立的结果就是阶段性的爆发冲突。

《羞辱》这部电影的立意是求善的,导演没有刻意丑化任何一方,而是对仇恨和血腥背后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向善的反思。

战争、冲突、杀戮、仇恨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会切切实实地影响到具体的人。

当我们看到近期加沙冲突造成的数万伤亡时,我们虽然感到难过,但是说实话,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伤亡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个数字,而《羞辱》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告诉我们,战争和对立不是抽象的,而是会切切实实、长长久久地影响一个个活生生人的人生。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在世俗化的当下,感恩我们的土地没有因宗教和种族引发的战争和冲突,也希望任何既有利益群体都不要低估原子化的非利益群体成员,当既有利益群体的抱团引发众怒,原子化的非利益群体就有了共同的敌人。

这个既有利益群体可能是一个国家或族群,也可能就是你我身边的那些为了私利而人为制造小圈子和身份对立的人。

豆瓣上一位读者评价这部电影:“在中东,很可能因为一句话最后演变成战争,充满了同情地看着中东人民的故事,直到...黎巴嫩总统接见了打官司的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总统说我有权利中止这场诉讼,黎巴嫩人说你没权利,我们纳税让你坐那位置上就是为了保障我们有上诉的权利。

看到这,我不知道有啥资格同情他们。

 8 ) 羞辱

影片最后,导演为这场殃及全国的庭辩画上了休止符,最终的判决没有和稀泥,也没有留下开放式结局,而是当庭宣布亚西尔无罪。

亚西尔重获了自由,女律师战胜了父亲。

托尼表面上输了官司,却也解开了心结,因为他拿到了亚西尔的那句道歉,并且让那件被历史无视的、导致母亲死亡的大屠杀,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结尾的对视,两个人都有眉毛、嘴角略微上扬的微表情,这是微笑的动作。

虽然没有笑的那么明显,依然能看出两人之间已经没事了。

 9 ) 没人能够拥有独自承受痛苦的特权

只是几个词语,构成了言语羞辱。

其背后是深深的伤痛。

托尼慢慢的从不敢面对到面对,亚西尔最后也还给托尼一个发泄的理由。

他们之间战争结束了。

都是受害者,做错事要有过程,心灵才会觉得被尊重。

发泄-道歉-原谅,这三步是过程,没人能够拥有独自承受痛苦的特权。

摘自片中辩护律师的一些金句1“根据法规,在极端情绪状态下,因为被剥夺了自尊和意识,因此情有可原”2“真诚与稳定,选择稳定”3“战争结束了,不要活在过去”我记不清了,应该会二刷的!

 10 ) 现实中的恨意该如何收尾

(文/杨时旸) 《羞辱》这样的电影天然具备话题性,或许,从某个角度去看,它都无需有意创作,只从当地生活里随意截取,稍加改造,就能成为故事。

一位黎巴嫩基督徒,一位巴勒斯坦难民,两个脾气不好,性格执拗的男人,因为施工改造一截水管发生了争吵,争议一点点升级,最终闹上法庭,而他们两人背后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信仰,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力量,常年积攒的仇恨和对立被大范围地激发出来,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

从叙事形态上看,《羞辱》很像如今人们已经熟悉的新闻特稿模式,一个小切口和纵深一刀,从一个小事件窥探社会的骨骼和肌理。

客观地讲,这电影的手法满是匠气,尤其故事进展到高潮的时候,社会上大规模的抗议行动和法庭中二人律师的对峙,以及双方各自在私人生活中的无奈和惶惑,这结合、对照的写法显得毫无新意,但在老旧的叙事模式之外,引发出的有关于人心、仇恨、和解这些道德议题则更有价值得多。

仇恨到底如何被构建又是否真的能够消弭,这是《羞辱》引发出的最有价值的思考。

故事从一场蛊惑人心的演讲开始,托尼·汉纳坐在台下神情投入,他跟着领袖的语气欢呼、鼓掌,集会结束之后,他开车回家,车中展现了两个细节,后视镜上挂着的十字架以及广播中播放的进行曲,这是他两种信仰的来源,一个来自神圣的高处,一个来自周遭的现实,每天共构着他的精神世界。

从这里开始,广播的声音就随时出现在故事之中,他和巴勒斯坦的难民亚西尔发生争执的时候,政治广播同样响彻在他的工厂车间,这样一来,一切就变得清晰,托尼·汉纳有意无意间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个仇恨培养皿,他将强硬领导者的画像挂在家中,工作的时候收听着情绪激昂的广播,这种浸润造成了他时刻准备战斗的心理状态,他生活在俗常世间,不过就是个小小汽车修理行的老板,每天和机油、扳手打交道,但在精神世界里,他把自己提升为了战士。

这是之后那发生的一切的心理基础。

而这又引发了另一个议题,到底是周遭一切鼓动激发了他的仇恨还是他心中原本就有仇恨的种子,只是找到了合适的雨露?

现实生活的失落、逼仄、无奈和无望,以及曾经经历的无法言说的痛楚,共同淬炼出了仇恨,他依靠易怒与攻击性完成自我存在感的确认。

这不只发生在中东,我们在平日也能感同身受。

亚西尔作为工程队的员工,但他难民的身份变成了最大的阻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争执并非一个人针对另一个人,而是一种意识形态针对另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发生争吵的瞬间,托尼·汉纳将自己代入了更宏大的象征,自己象征着黎巴嫩的基督徒,受到巴勒斯坦一方侵扰的社群的代言者,那根水管不过就是引线,将长久埋藏着的矛盾点燃,这是身份和身份的对决,而非个人与个人的矛盾。

《羞辱》中的绝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法庭上,质证戏码不只是辩护和交锋,也成为了一次袒露,让双方以及双方背后的阵营袒露自我真实想法,法庭中,每个人身后的旁听者以及延伸到法庭之外的,挤满街头和道路的那些各自的支持者,都把这次庭审当做了难得的表达和纾解自我的渠道,当然,愤怒注定引发了狂乱。

其实,托尼·汉纳和亚西尔两个人都是受害者,仇恨的受害者,他们曾经的生活被毁,村庄被屠戮,自己被驱赶,命运境遇陡然变化失控,漩涡将他们裹挟其中,无计可施,这漩涡旋转起来,将每个人卷入,将每个人甩脱,当他们回归日常,必然夹带着无法释怀的恨意,凝视彼此。

这恨意如何清除,依靠什么涤荡和抵挡,谁能解释?

那块土地充满灾祸,战火,多年以来从未真正安宁,就像电视中那位军方领袖所言,战争结束了,但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结束。

仇恨依然升腾,心中的恨意到底该如何熄灭?

这故事的结尾,让每个人松了一口气,无罪的判决,解放了双方,他们在疲累的对峙之后,已经觉得这一切毫无意义,但是这和解仍泛着理想主义的光泽,真实世界里恨意不会轻易消弭,大团圆的结尾毕竟是人造的戏码,这现实世界中的恨意到底该如何收尾?

《羞辱》短评

在看到男一在法庭上听到男二同样有“中国生产都是垃圾”的观点时出现的反应就知道结局会是二人和解的喜剧收场了。

8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以如此陈旧的流水线风格拍摄这样的故事违和感真是溢出了屏幕,几处矛盾激化桥段刻意到令人窒息。出于对战乱中苦难的人民的敬意看完了全片,才发现导演无非是挪用了那些讲述Father Problem伤痛片的套路,试图将繁冗的战火纠葛和民族矛盾浓缩到个体的生命体验中。思路不错但视角缺新意,太像命题作文。

13分钟前
  • cinvro
  • 较差

【HKIFF】五部奥外正赛里最drama的一部了,那种步步为营的“设计感”、互揭伤疤直至挤破毒疮的自救手腕,还蛮三块广告牌的。尤其是剧作相当狡黠,利用黎巴嫩非典型伊斯兰国家的身份,把中东基督徒、穆斯林、犹太人百十余年来的遗留恩怨清算到尽,仅仅用了一场法庭戏。

15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情节安排上匠气十足,都是完全可以想见的起承转合,两个人的敌对升级和背后大规模的仇恨升级相互纠缠得有点新闻特稿化了。有一点更值得深思,一个社会如果已经变成了仇恨的培养皿,是否还有解决的可能。像这个故事一样依靠道德力量,或许仍然是理想主义的。

18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去过黎巴嫩,但电影中看不到多少黎巴嫩的美景,只有一地鸡毛。过多的法庭戏,看上去并不爽,一桩小事后的政治、宗教冲突,真的不是生活在单一信仰环境中的人们能体味到的。电影触及点政治未尝不可,但还是别弄得那么沉重、纠结吧!

23分钟前
  • 天D行者
  • 还行

观影过程中很生气,觉得断肋骨小哥是傻逼,恨不得他被巴勒斯坦人围攻。突然好想打了个冷颤,发现自己才是最容易被煽动最容易被愤怒支配的人,政治的战场上大概就是炮灰。电影从一点出发,引出这么多元素,却一点不乱不崩,全程正襟危坐,丝毫不敢分心,真是佩服导演功力。#第八届北影节#

24分钟前
  • 小武
  • 推荐

一般般,以为很好看,但是还是有点失望。

28分钟前
  • 王蓝目
  • 还行

迂腐

30分钟前
  • 二湿兄
  • 较差

全程吵架看得我脑壳疼!主题有高度但剧情和叙述方式不够,沉闷!

34分钟前
  • 较差

两个男人,怀揣着那么大的敌意,从共同鄙视中国货开始,在心中暗暗和解,高加索以西的政治正确莫不如是,即使是在被西方殖民者蹂躏了一百多年的中东,也还在被他们的政治正确洗脑成这样😛

35分钟前
  • 高玉宝
  • 还行

還沒看完就像給他2星了。簡直像教科書一樣的編劇和導演方法,讓我知道觀眾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但我巨討厭這種套路

38分钟前
  • 李昱儿
  • 较差

45/100 电影的立意是极好的,背景资料罗列的也够详细,让不熟悉政治环境的人也能大致了解局势,但它失败的地方在于,没有给观众独立思考的空间,每一个精心计算出来的情节的目的都显得太露骨,使得《侮辱》失去了原创价值,更像是照着模版打造出的商业片。

39分钟前
  • SELVEN
  • 较差

小矛盾侧面反应民族矛盾,以小见大,可是后面比较弱,还是前面的冲突更自然真实。

43分钟前
  • 无影不欢
  • 还行

前30'(律師出場前)無聊,後30'(見完總統幫修車後)「兩邊都是受害者」說教匠氣空拍鏡頭沒完沒了⋯鷹派也有人性,命題與轉法想起《三塊廣告板》。中間近1hr俗得有力,法庭戲有high,由不足掛齒小事拉出幅軸,劇本對複雜對立情境的轉化、可恨且可憐的人物塑造,的確見功底。

46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高評分符合我瓣一貫的白左欣賞水準,導演太刻意,用這種事情給自己貼金更是下三濫

51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以小见大,化解根深蒂固的仇恨还得靠一个个个体以及个体间的接触,政府及群体靠不住

54分钟前
  • 回望长安已苍老
  • 推荐

完美!大师级的剧本,这么优秀竟然没有拿奥外真的说不过去!

55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力荐

四星的题材拍出一星的效果,导演非常有才。整部电影完全平铺直叙毫无节奏,全程刻板说教令人恨不得开倍速。语文不及格的语文老师发布了一个命题作文,口若悬河的两个学生写了一篇洋洋洒洒完全偏题的作文,打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评委在教室掐了起来。原来黎巴嫩的法庭就是这样,找一群与案子毫无关联的人和材料来讨论原告被告的动机,然后像背作文一样主观的无限发挥。阿拉伯人是真的蠢(完全没有种族歧视的意思,陈述事实),仗都打不完的刁民还谈不完的政治,有那么多精力的话先搞一搞城市基建吧,各种近景远景看着真的很落魄。黎巴嫩人迷之自信秀优越感真是活见鬼。PS:就这样了还不忘舔一舔美国爸爸,贬一贬中国制造,好滑稽啊。

59分钟前
  • Mercedes
  • 较差

主题很讨巧,一上来就抓人眼球,但故事结构老套,关于政治与人性的展示比较浅显,虽然结尾有些感动,但毫不意外。

60分钟前
  • 僵尸太疲惫
  • 还行

男主角真像只蠢蛤蟆

1小时前
  • Z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