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故事比较简单,单线索,核心大概就是:舞蹈是一种帮助人走出困境好的方式。
不过这个“舞蹈”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契机,人处于困境中需要打破现状的一种力量源泉。
这个可以通过主动地创造获得,也可以通过被动影响获得,男主应该算是偶然遇到了一个契机。
结局是比较理想化的,比如帮助男主走出激情丧失的现状,帮助舞蹈老师重拾对舞蹈的认知,成就了胖子的婚姻,等等。
里面有两个点比较打动我,一是男主妻子对婚姻的认识,她说婚姻的意义在于见证,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需要一个人一起见证。
她有自己的事业,妻子的角色也做的很好,活得还是比较通透的,纵然因为怀疑丈夫出轨让她方寸乱了一段时间,但还是理性的看待这个事,可以预见,即便她丈夫真的出轨了,她也不会活得暗淡,她内心是有力量的人。
二是那个胖舞蹈老师,她毒舌,但是对舞蹈的热爱和尊重是很真实的,包括她的努力付出,执着,这个人物是比较点题的,她是用行动在理解舞蹈,传递舞蹈。
总的来说,电影还是很理想化,其实里面暗含了很多人性弱点的细节,被有意地回避了。
比如,男主去跳舞的最初动机,对舞蹈老师的异样情愫,等等,经不起推敲。
不过,电影本来就不是生活,太写实了,看着就没意思了。
理察基爾飾演的角色,事業有成就,家庭很和諧,不應該有所挑剔的生活,他卻感覺不到快樂。
對於自己想在幸福的生活之上,多追求一份想跳舞的願望,他感覺罪惡。
是自己太貪心了嗎?
他因此向妻子道歉。
「我覺得慚愧。
我們已經擁有這麼多,而我卻想再快樂一些。
」在停車場的那一場戲,短短幾句話,背後有很多很多東西。
飾演妻子的蘇珊莎朗登,愛著丈夫,深深以著兩人建立起來的美滿家庭而自豪。
對她來說,她的世界就是丈夫的世界,兩人同心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而等到有天發現丈夫的世界竟然不止於她的世界時,她因此產生了不平衡。
他居然跳舞快樂到完全忘記了她的存在!
短短的一場戲,蘇珊沒有說出來但隱藏在倔強表情之後的話是:(是我讓你不快樂嗎?
我不夠讓你快樂嗎?
你想要的快樂是我不能進入的世界嗎?
)理察基爾向受傷的妻子說:「不是妳的錯!
」(不是妳讓我不快樂的。
我們已經夠快樂了,想要更快樂是我的罪惡,是我對不起妳。
我不該貪求更多!
)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誰的錯。
我本該很快樂。
生活中沒什麼不能讓我滿足,你已給我一個完美的家庭,我已得到一個中年人在社會上定義的所有幸福,這樣的我若還感覺不到快樂,是我自己的問題,不是誰的錯!
當大部分人因為不快樂而怨天尤人時,有幾人是因此而感覺罪惡的?
為了符合表象面具應有的形象,我們犧牲了多少真正的情緒?
當我們擁有了一切,卻仍未能將快樂充滿身體,總有份空缺時,能不能不因此感覺羞恥?
偏偏,偏偏,當我們自己身為外人,看著朋友家人有著該有的一切卻仍不快樂時,我們最經常勸告他們的是知足常樂。
我們勸別人想開,勸別人滿足,勸別人珍惜現有的一切而不要去奢望不該是自己的,甚至會認為對方過於任性過於貪求。
你我應該要滿足的。
這「應該」二字的黑筆墨跡,到底由誰來簽字定論?
原來我們不斷的在為周圍人簽字定論他們的喜怒哀樂之際,也為自己設下了難以翻轉的成見框架。
我們判斷他人應該快樂或悲傷時,也在同時間失去了自己。
http://www.wretch.cc/blog/sunnic&article_id=2379070
职业转换: 遗嘱律师日本:职业不明晰内心活动 外化: i dont know what i am doing now 家庭主妇-- 商业女强人 一个女儿-- 两个孩子(但是我 无法通过我的主观判断 -- 只能西方 论文 评论)36‘ 把基尔和洛佩兹的互动描写得好暧昧啊 和原版不大一样49’ 街头的电视-- 年代设定 不是现在 三个学院: 美国 印度裔 黑人
我喜欢电影,因为它能令我愉悦,也能令我思考。
昨晚看了《谈谈情跳跳舞》。
这部电影,电影影如其名的说了两件事:一件是跳舞、一件是谈情。
跳舞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华尔兹优雅,拉丁sensual,跳舞能让人快乐。
不要因为一点挫折而轻易放弃,无论是爱好、亦或事业、感情。
After I finish my English class, I will take the dance class, and make it the hobby for my whole life.谈情,要积极沟通,要用对方需要的方式去爱他,否则两人都很费力却又都不开心。
谈情,要与能互相理解的人谈,理解、真爱,才能包容对方,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不去伤害对方。
我很开心我有了一点儿进步,不会再因为有人恶意相向而不快,而是对其一笑了之,因为有些人或事本就不值得在意。
两个相爱的人之间,是不是应该毫无距离毫无秘密?是不是应该事无巨细包括耳后偶尔冒出的一粒暗疮也要让对方了若指掌?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亲密爱人之间是不应该有秘密的,我们不可以向对方有任何的隐瞒,快乐不快乐,开心不开心,都应该一同分享一同承担.然而今天,我听到一个不同的声音,那是Richard Gere的一句台词:"我一生中最骄傲的事,就是你喜欢和我在一起.如果我不能...如果我不能告诉你有时候我也不快乐,那是因为我不想伤害我最珍爱的人."那是
有时候我的心里会有一种情感,这可能是在任何时刻涌上心头的一种渴望,如:倾听到一段优美的音乐时、或是在山上注视着落日时、或是打开窗看到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时、或是路过花店看到有一朵玫瑰特别的美丽、或是仅仅是静静地坐时,我会感觉到一种甜蜜。
但我至今却仍不明白我的渴望是为了什么?
我始终无法准确的将这种渴望的客体准确而又详尽的描绘出来。
想了半天也只能向导这么一个粗陋的解释:或许这种“渴望”就是想让“我”跟这个一瞬时的甜蜜感觉成为一体,使这种感觉变成不是一件来了又去、飞逝而过的事情,而是种会跟随着自己一生的状态,某种“寻找自我”的事情。
同样的音乐“我”今天听起来很甜美,明天也可能很甜美,但是后天可能就会变得很无聊。
所以问题不在于音乐,而在于初听到那段甜美的音乐时的感觉与“我”有没有真正融合起来?
如果“我”真的融合了那时的感觉,肯定会一直认为这是段甜美的音乐,而不会觉得无聊。
影片中Richard Gere在下班途中看到了正倚在窗边的Jennifer Lopez,有了种为了想了解她而去报名参加舞蹈班的渴望,到后来才发觉,其实最令他渴望的不是Jennifer Lopez,而是舞蹈本身。
所以他跳舞,并不是为了一个人去跳,而是他真的喜欢跳舞。
寻找可以放松享受的东西,才是人生的希望。
约翰是芝加哥一位工作繁忙的财产律师,尽管有着另人羡慕的工作,以及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但是每天重复的枯燥工作仍旧令他感到无比的厌倦。
一天,在回家的路上,透过路边的玻璃窗他看到了一位美丽的舞蹈老师,并被她的魅力深深吸引。
于是决定开始参加这位老师的舞蹈课程,以便能够更好的了解她,而他的生活也随着他的这个决定而改变了。
《Shall we dance》和《迷失在东京》同样是两部描写中年男人对婚姻和生活的厌倦。
但对于这种厌倦感,不同的人作出的选择孑然不同。
也许人的一生中,最无奈的事情,莫过于厌倦了。
做任何事,总会有厌倦之日的,这是人类的天性。
与其继续迷失,不如随约翰主动寻找改变。
《Shall we dance》是部难得的将沉重的话题拍成轻喜剧片的电影,在优美的舞姿和轻松诙谐的剧情中,表达出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不论是《Shall we dance》还是《迷失》里,中年人,与其说是对经年的夫妻生活的厌倦,对说不出喜欢还是不喜欢的工作的厌倦,不如说是对置身其间的生活圈子的厌倦。
随着厌倦而来的是窒息感。
这种窒息感并不局限于中年人,任何年龄层的人都会有。
人类发明了网络,也许正是想打破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圈子,让最大量的人相互融合,造就一个更好地消除厌倦的平台。
网络人员的流动性让人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崭新的自己。
网络架起了跳舞的平台,不同的是用指尖在跳舞。
和陌生人共舞,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对站在门口探头探脑的约翰们,能亲切地上前打个招呼,一如《Shall we dance》的片尾: 她甜美地对刚从门外闯入的他伸出了邀约之手,“Shall we dance?” 他羞涩而又甜蜜地回应道:“Shall we dance.” 用善意消除内心不自觉的戒备,在融洽的气氛中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友情。
人生或许一如轻快的舞步,从一个圈子,优雅地划入另一个圈子,你是谁并不重要,只要在彼此交汇的那一刻,放松地享受人类这最纯粹的欢愉。
文/娴人转载请联系本人
“我年轻时不敢太激进,免得到老年时变得过于保守” ——R.弗罗斯特 彼得·切尔瑟姆导演的《谈谈情,跳跳舞》翻拍自1996年周防正行指导的同名作(中文译名),前者也基本继承了后者的叙事和文本结构。
两部影片上映时间间隔接近十年,对照形成了关于不同社会结构和大众心理分析的跨文化读本。
选取了与日本版本同样的阶层视点(城市中产阶级)的切尔瑟姆,在2004年让这部作品登上银幕或许并非偶然决定。
显然,这部作品并不能够简单归类进那一时期如《芝加哥》《红磨坊》等为主要作品的新歌舞片行列,在形式上,某种程度上本片更类似于史蒂芬·戴德利的《跳出我天地》。
抛开片中不足以称之为类型段落的歌舞情节,本片作为城市生活情节剧的讲述路径则与《美国美人》和《革命之路》等影片更具亲缘性。
在片中导演切尔瑟姆有意致敬了古典时代明奈利导演的《篷车队》(看电视墙情节),但在各个方面,此片都没有续接好莱坞古典歌舞片的传统舞台场景的歌舞表演和“淘金女郎”表现主义式的宏达大规模。
片中舞蹈比赛桥段参演人数众多,调度相对复杂,但对比相对正统的巴兹·卢曼,本片显然并未在导演层面试图完成强烈的类型风格建设。
以至于斯派克·李《黑潮》中的歌舞桥段甚至都比切尔瑟姆处理得更有复古意味,(李言他拍摄那一段落模仿约翰·克伦威尔的《自君别后》)但总不能说那部描写马尔科姆的影片是”试图尝试歌舞类型”的。
周防正行作品有关日本社会范式的调查是广场协定生效后,直至二十一世纪来临前的“泡沫化”年份危机的体现。
协定签署的第一个五年(1985-1990)日元过热化升值,泡沫化带来的经济崩溃的社会影响和停滞性通货膨胀在第二个五年集中爆发,日本社会矛盾加剧,1995年初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案成为那一时期社会症候的符号化展现。
创作于1996年的《谈谈情,跳跳舞》中描写的阶层样本,即役所广司的角色,其所具备的时代身份,实际上正对应着在80-90年代成为社会生产和消费主体的日本战后“团块世代”或“后团块世代”。
晚于周防作的美国版本,理查·基尔饰演的主角在其人物前史的另一时空中,也能够找到作为二十世纪60年代殖民解放-反文化主体的青年的时空背影。
值得注意的是,此片创作于小布什执政第一个任期的第二年,片中理查·基尔“从中年危机的婚姻中出走的中产阶级”形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其自身在青年时期被收编的“叛逆性”的复归。
在80-90年代成为银行家,大学教授和律师的精英人士们,很可能也是在60年代伯克利呼啸而过的造反学生。
经过激进社会运动后迅速保守化的美国社会,经过里根和老布什的苦心经营,在经历克林顿时代短暂的宽松回潮后,在小布什执政时期经由9.11事件的刺激加速,驾轻就熟地依靠在新自由主义价值的“宗教千禧年主义”的怀抱中。
但不同于七八十年代带有清教色彩和“警示自由主义”目的的《克莱默夫妇》和《婴儿热》等影片,《谈谈情,跳跳舞》中塑造心猿意马的中年男性势必带有与保守主义社会价值的不合。
片中男主角在中年婚姻生活中情感的突然“绽出”及其妻子面对私家侦探时的暧昧态度,都在超越影片文本的时空中对应了他们作为70年代主体,在年轻时的告别保守社会价值的离经叛道。
70年代青年群体的造反运动同时也是美国社会对于越南战争的条件反射。
而这样一种群体性的历史记忆则被导演用以比照了美国中产阶级面对伊拉克战争的日常反应,并将之以“舞蹈课”的外部形式赋予片中角色行为上的合理对应。
通过作为家庭生活的“例外空间”的舞蹈教室,来打开洞悉美国中产阶级在2003-2008年间的内部紧张和外部压力。
或许这种有些高明的手段借鉴了怀尔德在《桃色公寓》中对于艾森豪威尔时期的评论。
在2003年入侵拉克到2008年大规模次贷危机和经济崩溃之间,并有2001年恐怖袭击和2003与2004年接连发生的SARS和“查理”飓风的不良回忆,在新自由主义并不能够完善兼容的美国后冷战社会中,中产阶级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被动接受“受外部危机影响的内部变奏”的社会主体。
虽然他们仍旧接受新自由主义所许诺的社会价值和威廉·克里斯托尔等人借亨廷顿理论所描述的“美国的文明体系”的愿景;仍旧愿意接受在9.11事件后以对“邪恶轴心”发动圣战的名义,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及在中东的势力扩张;仍旧愿意接受放任自流的“反新政自由主义”的弗里德曼教条;仍旧愿意接受福音教友派的家庭价值。
但越战的创伤阴影和布什“战时资本主义”战略的调正仍旧勾起了美国中产阶级的隐忧和内部早已被收编的“阶级他性”的再次跃动。
那一时期其他有代表性的反中产阶级伦理作品:《史密斯夫妇》(2005)《新抢钱夫妻》(2004)《野蛮人入侵》(2003)。
及表达社会不安情绪的作品《迈阿密风云》(2005)甚至哈内克自我翻拍的《隐藏摄像机》(2005)都是极具时代特性的。
这当然不是中产阶级家庭对于新保守主义的全面放弃,更多是一种类似撒娇的自我抒情,也可以看作敲打布什政府的过分出击战略。
并且,片中或许还给布什政府指了一条明路:李察基尔婚内不忠幻想的的爱欲对象——拉丁裔的詹妮弗·洛佩斯——提醒美国政府,回头看看自家的拉美后院,门罗主义的战略平衡或许才是最优解答。
今晚路过明珠台时被背景音乐和缓慢的故事节奏吸引然后看完的电影。
在电影的开始我看到了预想中的未来,一个被时间洪流冲垮的老男人过着不过不失的生活,这条道路一直延伸到可以看见的未来。
然而一位美丽的年轻女性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爱上了跳舞,既定的未来突然在旁边多了一条岔道,前面的是一片黑暗。
和很多电影一样故事感动得我最深的仍然是一群人从陌生因为同一件事情走到了一起,老男人和他的家庭,学跳舞的人,因为跳舞而失意的女人,舞社老板,热爱跳舞的男女,一老一少的侦探。
从那么的陌生到那麽的熟悉,因为跳舞。
在社交舞比赛场上为对方真心地加油,这些似乎在现实里面慢慢消失的东西在故事里面洋溢。
直到故事最后,老男人并没有因为跳舞失去了他的家庭,年轻的女性却因为他找回最重要的东西。
两段年龄不同但同样迷惑的人生因为跳舞交织在一起到最后的分开,就像从来没有相遇过一样。
但其实,他们都不再迷惑,找回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也收获了一群真心的朋友。
P.S.从开始老男人乘坐列车回家时就感觉到是我喜欢的那种电影节奏,还想说终于有部美国电影有点日本电影的感觉,结果最后才发现原来是翻拍日本的电影ORZ...
生活中出现火花 是常有的事 而火花变成一场焰火晚会也不是为一种可能 当你走在路上 看见一场烟火晚会 于是想 近些 再近些 但当你走到面前时 发现的只是宴会结束后的残羹冷炙 这是感悟到的第一层--惊鸿一瞥只是一时感动 出现当然可喜 但平淡才是生活正本 可别因此歪了方向 真正的成熟并不是死板的节奏 既定的舞步 而是一种适时的取舍 摈弃冲动的明智以及无数个一成不变日子中的点点用心
剧情平淡俗套 舞蹈编排了无新意 不过也不能怪舞编 国标这类东西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Jennifer Lopez 没什么说的舞者出身 Richard Gere的舞 抛开替身完全是一打酱油的... 多给一星 为了中老年人无处安放的空虚和经年累月的爱情...
15岁的时候老师放给我看的, 一直觉得电影的中文名翻译得很有味道. 当时的我哪懂什么爱情和婚姻, 更不懂什么中年危机, 不过仍然被这温情的故事感动. 已经记得不具体的情节了, 唯一记得是我的老师跟着主角默念电影中的那些台词, 然后低下头沉默不语.
太拘束的片儿,载歌载舞起来吧~
除了Richard Gere的嘴角微妙的弧度和JLo的屁股,本片毫无亮点。比深刻比不上Billy Elliot,比反叛比不上Dirty Dancing,比欲望比不过巴黎最后的探戈,比审美独特比不过阴风阵阵。浪费时间!
日本珠玉,从开篇就把舞蹈放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用宗教仪式感的方式,奠定了电影的基调。主人公的成长过程,随着时间线一步一步发展。美版,更像是家庭喜剧,淡化了舞蹈的力量,把核心放在舞蹈的编排上,像舞出我人生一样,有了更加灵动的快感,却没有对于舞蹈的神圣作用的加持。
不错的片子,和美国丽人一样是关于男人中年危机的,只是看完之后觉得里面的角色都不太符合真实社会里人性的表现,都过于高尚了。苏珊·萨兰登越看越眼熟,原来在Friends S07E15里客串过。
there are should be some secerets btw couples.
爱情片。给五星是因为李先生一身晚装手持玫瑰从电梯上缓缓出现的镜头,帅到牛叉。以至于我们反复后退看了几遍
一般 洛佩兹跳舞挺好看
一个纯亚洲的故事搬到美国舞台上多少显得奇怪
鸡肋
考试完看这部电影,真的很轻松⋯⋯是舞蹈带来的轻松,是情感的真实纯粹,夫妻之间的感情与那种巧妙生长的情感铺陈在舞步的轻巧之中⋯
其实真不错,跟婚外情无关,我觉得是关于个人空间与家庭空间的协调。
其实我想看日本版的。
翻拍的其实还不错,加入了美国文化的情感表达,但还是更喜欢原版。
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作祟,感觉和日本版的比差了一截,虽然那边的演员远不及这边的出名
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片,一般般吧,詹妮弗·洛佩兹真的很漂亮。
中年危机,幸好没有婚外情。男女主角都很迷人,不管什么年龄。他女儿真的是个小八婆!
跳得實在爛,演的也不咋地
其实原来看过,记得感觉还不错,现在再看,反而觉得有点矫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