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笺故事泛黄信纸使你回到青葱岁月,记忆里是秋海棠的庭院和开满玫瑰的金色花园。
空气中散发着青草和马粪的混合气味,你乖巧的白色马驹盛放着你轻盈的身子,正如某个黄昏与黑夜的暧昧交界它被盛放在一个成年人的床上。
在你最天真与最伤感的日子里你遇到了两个最美好的人,并成为了他们故事的一部分。
这个属于你和他们的最初的故事复写了延展在你之后的时间里的全部故事,你会在许多许多年后才会明白这个故事的开端不是你自以为情窦初开的十五岁,你所遇到的两个人不是你自欺欺人的文过饰非。
许多许多年,久到信笺都泛黄记忆都迷失,久到母亲的手风琴再也弹奏不出当年冰淇淋车旁的温柔旋律,久到你的白驹过隙容颜老去,久到你终于愿意走入一段婚姻。
太久太久以后,你终于开始尝试面对尝试清醒:那些被装点在十三岁的清晨朝露消散了,玫瑰枯萎了,并逐渐暴露出被掩盖在它们尸体痕迹之下的平淡真相。
他和她插入你,并对你说这是爱,并让你以为这是爱。
你被摧毁了,可你却对此一无所知。
曾经你遇到两个最美好的人,并成为了他们故事中的一部分。
这个原本属于他们的故事后来成为了你的故事,在这个属于你的故事中你拒绝承认自己是个受害者。
你说这是文学,这是爱,这是被重视的愉悦与最终报复的慰藉。
这个故事让你在学校得到了一个A,于是你更加坚信自己并模糊了爱与受害的边界。
你在自己的故事里扮演自己,阅读那些关于灯塔与海浪的诗句,筛检那些关于马驹和土壤的记忆。
你将你光荣的自信的坚强的A紧紧抱在胸前,企图以此来否认所有将你视为受害者的诘问。
可你不知道,可你要到许多许多年之后才会知道,这个红字A,它的全名是Adultery。
在几十年不经意的PTSD后你开始调查追究,真相就像它被摆在那里的最初模样一样分明。
你质问那个曾经你所无比信任的人,你曾经以为她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人:你为什么不救我?
——因为没人救我,她回答。
那些封存于泛黄信笺中的海棠会凋落,玫瑰会枯萎,云雀会在田野上坠落,马驹会在大海中死亡。
少女的心会不再宝贵,像洁白的床单上破损的洞,从中流出沉默着啼哭的血液来——他说这是爱,她信以为真。
直到几十年后母亲的一封来信让她重读那个刻着A字的古老故事,她才终于发现所有一切起承转合的开端——那是一段长久的虚伪的令人作呕的以爱之名的——强奸。
The Tale《信笺故事》电影有几处我消音后才能看下去,直视画面那几秒会引起强烈的心理不适。
作为此类事件艺术化后的旁观者,我们会觉得恶心,愤怒,不可理喻…而对于无数个真实存在的詹妮弗·福克斯,那些亲历者…他们躲在心灵深处的黑屋里不断被提示着伤害。
初长成阶段多数人有过对年长异性的“错爱”,或是被恶意的诱惑,而这种单纯私密的心理一旦被别有用心的大人引导或是利用,结果不言而喻……我们小时候受过的真实伤害远远大于记忆中的不悦,而在成年后能被唤醒的痛点或是说敢于直面的又有几个?
甚至在更小的时候,我们无法思考,更没有记录分析的能力,不知道陌生叔叔伸进裙子里的手有多肮脏,不知道被糖果诱惑进小房间后的龌蹉…而对于再大一些的孩子,脏手会贴上“以爱为名”的标签,用谎言麻痹叛逆期最为薄弱敏感的心智,暗处温柔的强暴,实则将身心意志埋入炼狱的仪式。
The Tale的侧重点并不是描述事件本身,而是聚焦于受害者自我和解的过程,平行时空的对话,采访叙事,多重蒙太奇以及一些暗喻的引用,旨在唤醒观众的意识,从而给予更多可以观察及讨论的角度。
盛夏的清晨看完此片,还是出了一身冷汗。
简妮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父母疏于照料,养成了讨好型人格。
她从未被特殊对待,因此当教练说 “you are so special”时欣喜若狂,终于有任欣赏她了,终于有人在人群中发现她了。
与之相反的独生亚裔女并不买教练的账,甚至说“i hate him treat me like a women ,i'm a child!
” 幸运的亚裔女逃过一劫。
被人欣赏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尤其对于一个从小并不被父母重视的孩子来说。
教练把与G夫人的通奸美化成相爱,把性侵甚至是诱奸美化成欣赏(又或者是”你我就像同一个豌豆荚里的豆子“)把3p(也许是4p)美化成脱离世俗束缚的关系,这一切对于一个13岁的女孩来说真的很难理解,但她信了,因为她无条件信任他。
那个欣赏我又温柔的男人怎么可能会伤害我呢?
简妮发现事情越来越可怕,她选择了离开并且封存记忆。
多年以后当简妮已然成为大学教师时,她仍然天真的相信当年的自己不是受害者,她相信教练爱她,相信G夫人是好人,相信世界是美好的, 她相信那些多年来持续不断寄来的卡片里教练对自己的祝愿和问候,她相信教练一直爱她,她相信自己是主角而不是受害者。
直到48岁的简妮和75岁的教练再次遇见,教练甚至已经认不出她,更是否认了当年那一段在简妮记忆力称之为”初恋“的时光。
G夫人对简妮说”你只是一个开始,还有很多受害者”---“你并不是最后一个,还会又新的受害者“ “她是骗子,你快醒醒吧”不,我相信她是喜欢我的,我也喜欢她”她喜欢你是应该的,你是真实的,但你喜欢的不是真的她,是她刻意制造出来的人偶,她是骗子“为什么我对那个骗子恨不起来?
我和简妮一样,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不愿意承认不愿意相信甚至在那些刻意制造出来的幻想里沉沦了,我不断地在潜意识里替她说话,同情她的遭遇,原谅她的卑劣她的那一些套路也许用在别人身上并不奏效(正如亚裔女没有买教练的账)当然,她永远不会承认她使用了技巧,套路。
她也给我灌输了很多奇怪的观念和理论(正如教练灌输给简妮的一样)可怕的是,我居然接受了,我居然相信了,我居然被洗脑了浪潮告诉我们,人性很容易被操控,死亡实验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成为另一个角色并相信自己真的是那个角色只需要2天。
而长达一年的不正常关系里,她相信了自己就是她口中的那个她,我也相信了自己就是被她驯服后的那个我,她让我看见了人性的下限,也让我看见自己的不坚定和不理智。
总有一天,我会承认自己是受害者,一定会的西奥也能明白这种心情把。
你的vancci,我的谢广坤。
这是我看过的电影里关于未成年人被性侵最有深度的剖析。
(本文出现的未成年人特指没有性承诺权的未成年人,每个国家法律不同,我国规定是14岁以下)我们现在谈论的是非暴力形式的性侵。
在这种畸形的关系中,经常被“性侵者”和“被性侵者”拿出来当作“借口”的一个说辞是:所谓“未成年人”或者“儿童”难道真的不了解“爱情”吗,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当然在法律层面上,和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那就是强奸。
但是就像成年的界定一样,跨过法定成年年龄,你只是成为一个法律上面的成年人,而你在思想or道德上的成年可能在这之前,也可能在这之后。
所以我们真的能从道德层面去批判,去定罪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由于个体的差异以及真正沟通的困难(就像本片里主人公对自己记忆的粉饰,他者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可能只有上帝才能做出评判。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这个“借口”最大的问题就是:该接受道德审判的本就不应该是身为受害者的未成年人,而是那个身为施害者的成年人。
在这种畸形的关系中,身为施害者的成年人往往凭借着各种不对等(信息上的不对等,知识上的不对等,财富上的不对等等等),自知or不自知的去“欺骗”(“压迫”)受害者。
这不是身体的暴力,而是另一种层面的暴力。
难道就不存在对等关系下未成年人自愿与成年人发生性关系吗?对不起,存在可能性极低,低到不可能。
退一亿步讲,就算有这种可能,成年人仍然面对另一个道德问题:“爱情”等同与性关系吗。
I just watched it this afternoon, and it makes me think a lot. the other day, one of my friends told me that his student who is only 12years old kept a relationship with an adult, which shocked him a lot, he tried to talk with other teachers in that school, but the teachers said that's OK and her parents even knew that, such thing is illegal in America.After I watched the movie, I talked about that thing with him again, he said that seems he could do nothing. that's so terrible!I just found that there are so many dangerous things for kids in this world and it is really not easy to nature a healthy kid for parents, yes, healthy, I mean both in mind and body.I do have lot of joyful time in my junior high school, I met so many nice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but there is a teacher who always show his special to me, the bad was that I just like the girl in this movie, always being sensitive and eager to be an adult, I need someone's affirmation and attention, then he comes. fortunately, I knew what I want even at that age and nothing happened, but I do know that horrible thing would happen in somewhere you don't know.What I want to say is we really should cherish the kids and take good care of them, please be a human!
好难过 心被揪着疼 谁都经历过青春懵懂, 但并不是每一段青春都与美好相联 成长中的少年敏感又孤独 渴望更多的“爱” 与关注饮鸩止渴 曾经不理解甚至责怪母亲的严苛与过度保护,但如今看来真的是感恩自己能够幸免于难 如果他日为人父母 必当尽全力守护他们左右 不至被孤独蚕食故事里Jenny在某一天突然拿起电话对Bill说不 但真实的世界中可怜的少女只会就此落入一层又一层更深的地狱 她厌恶自己 被那个人触碰过的身体 所以她自此以后与不同的男人上床 外国人 已婚男人 各式各样的人 她要借他们之手毁掉自己 这样才能说服自己 她是那个winner 而不是可怜的victim 48岁了 仍然孑然一身 触动到我的还有一处,作为pro的Jenny访问她的一位女学生第一次的经历 女孩面露羞涩 但仍不掩饰幸福的回忆说 是和她的男友 在甜蜜的17岁 他们青梅竹马 爱与痛交织出的初体验 是令人艳羡的 女孩陶醉的沉醉在过去的回忆 而Jenny的眼里发出寒冷逼人的目光 她被刺痛了 幻想的遮羞布被扯开 她只是那个承受poor girl abused by that disgusting guy 这部电影最绝的 就是切入角度 事情的真相的重现没有意义 故事里38岁的Jenny回到13岁的记忆中 共同经历那些难以启齿的时刻 自己只敢对自己坦诚 也只有自己最能接纳自己
《信笺故事》的是纪录片导演詹妮弗·福克斯的首部电影处女秀,改编自福克斯亲身遭受性侵的经历。
由《大小谎言》女主角之一劳拉·邓恩出演女主角詹妮弗。
虽然是詹妮弗的故事片首秀,看完后我很佩服电影叙述故事的功力。
影片始终贯彻着现实和回忆两条主线,平行交叉着向前推进故事情节,同时互为关联,互为缠绕。
还有更为复杂的是,影片还要不断展示对詹妮弗的记忆偏差的修复。
这样的关系很容易把观众弄糊涂。
但是作为纪录片导演的詹妮弗.福克斯,讲故事的能力不是吹的。
影片叙事脉络清晰,很感人。
在追求性平等、多元、自由的时代,但对于恋童癖,全世界还是零容忍。
去年七月,林肯乐队主唱查斯特·贝宁顿自杀。
童年时,继父六年性侵,给他带来数十年抑郁。
在他人生第四十一个年头,要了命。
©林肯乐队主唱,查斯特·贝宁顿无法想象查斯特死时的内心,而那年恋童癖的罪恶,却清晰可循。
也如詹妮弗·福克斯。
13岁时,被恋童癖性侵,余生一直耿耿,庆幸是,她并没有被打倒。
四十多年后,直面梦魇,将那段苦难拍成了电影。
©[信笺故事],导演自传电影,几封沉寂多年的信,詹妮弗回忆起来年少的黑暗往事,控诉当年的恋童癖恋童癖令人发指,身体创伤或许可以治愈,但在心理上,它是核辐射,毁掉人的一生。
正如今年七月,[银河护卫队]导演詹姆斯·古恩,因早年恋童癖言论遭迪士尼开除。
在追求性平等、多元、自由的时代,但对于恋童癖。
全世界,还是零容忍。
恋童,字面释义,对儿童会产生性冲动。
19世纪末,心理学家才明确定义,开始研究,但关于它的故事却能追溯到更早的从前。
©理查德·冯·克拉夫特·埃宾,维也纳心理学家,1896年在其编写的《性病态研究》一文中定义了恋童癖而在中国,春秋时期便有恋童的影子。
《诗经·卫风·芄兰》曾写: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意思是,佩戴着饰品的童子,不解我风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
恋童意味十足。
©《诗经》,最早提及恋童元素的古籍古人非但不反感恋童,更是上流社会风气。
当时,人们管这叫“娈童之好”,特指对美少年的恋童,而在达官显贵之流中,充当“娈童”的,多是那些书童。
未成年人,明面是公子哥陪读,私下还负责解决生理需求。
《金瓶梅》里,西门庆有个书童叫张松,十五六岁,生得俊俏,西门官人也是爱的不得了。
©《金瓶梅》,西门庆至于女童,更为悲剧,由于寿命不比当今,为承担传宗之务,普遍还未成年,便嫁做人妇。
低龄化婚姻和“娈童之好”的盛行,恋童变得稀松平常。
而国内恋童之风萌芽那会,遥远的地中海沿岸,古希腊的恋童也粉墨登场。
其神话中,便有层出不穷的恋童故事,宙斯爱上美少年伽倪墨得斯,为占有他,将其劫到奥林匹斯山。
©伽倪墨得斯神话是群体意识的反映,且当时的雅典律法,性行为并无年龄拘束,大环境下,恋童蔚然成风。
甚至柏拉图在记录老师苏格拉底与文人政客宴饮的《会饮篇》中还提了这么一嘴——成年男子和少年之间是最高贵的爱,象征长者智慧和年轻美丽的结合。
©《会饮篇》后来,古希腊被罗马帝国吞并,恋童风潮顺势被初期的罗马帝国遗承。
©公元1世纪,古罗马沃伦杯,上面雕刻的是成年男子与未成年少男之间欢爱的场景可见,对于古人,恋童是常态,不是变态。
作为西方文明主要源头,古希腊算是给西方恋童癖开了个头。
至于国内的娈童风,唐朝时,被前来取经的日本僧侣空海一并学了去,其回国后,更名“御幼儿”,随后,风靡东瀛。
大抵也算助长了整个东亚的恋童气焰。
那么,恋童癖到底是天生,还是后天形成?
行为学家发现,恋童癖多为左撇子,智商上普遍低于常人,身材也是较大众矮小。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其大脑中“白质”要比正常人多出不少,而白质作用是负责在脑部各区域间传输信号。
这意味着,恋童癖要比正常人越容易兴奋。
尤其在面对儿童,正常人产生的是保护欲,而他们,则是性欲。
©恋童癖的大脑这些迹象表明,恋童癖很可能是与生俱来。
因此,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发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尝试把恋童癖定义为性取向,前提条件是——其并未付诸实践。
©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然而,该举措无疑是为恋童癖正名,手册出版后,舆论哗然,迫于压力,六个月后,协会将“性取向”改为“性偏好”。
也是由于其社会危害性太大,学者们也无有力证据佐证恋童癖为天生,只得将其锁在道德与法律的潘多拉盒子。
成因虽未摸清,但结合众多案例,专家将恋童癖划分成了三类。
最普遍的是固定型。
这类对成年人毫无兴趣,专挑熟人孩子下手,用买零食,带其玩耍与儿童建立友谊,最后,原形毕露。
类似的是[信笺故事]中的比尔,几番欲擒故纵,一步步让詹妮弗放下戒心,最终得逞。
©[信笺故事]的比尔第二种是回归型。
这种接近正常人,对成年人也会有兴趣,有过正常的恋爱史,社交和谐。
但由于某个巨大变故,导致性癖好失常,一时冲动,成为恋童癖。
[洛丽塔]里,大学教授亨伯特就是,少年时的初恋刻骨铭心,却因恋人早逝无疾而终,之后,对青春少女的情愫无法消磨。
©[洛丽塔],亨伯特最后一种叫攻击型。
这种不但是恋童癖,还是施虐狂,兽欲发泄通过虐待实现,属于恋童癖中最畸形那类。
[神秘河]伊始,绑架十岁的戴夫,并性虐他的劫匪,便是典型。
©[神秘河],劫匪性虐戴夫不论天生还是后天,又或是何种,未作奸犯科前,恋童癖或许只是“性偏好”。
而控制不住欲望的恋童癖犯,才是真正的过街老鼠。
全民唾弃,电影里的恋童癖犯也向来没有好下场。
正如影史上第一部恋童元素电影[M就是凶手]。
虽然30年代,舆论对恋童癖的口诛笔伐还不像如今这般激烈。
但弗里茨·朗在影片结尾,仍将这位虐杀女孩的连环杀手送上了审判庭。
©1931年,[M就是凶手],虐杀小女孩的连环杀手M,攻击型恋童癖,算是银幕上第一个恋童癖而在05年的[水果硬糖]中,恋童癖更是成为萝莉的阶下囚,物理阉割算是开胃菜,精神摧残直入人心。
©[水果硬糖],萝莉反虐恋童癖,可以说是最让人解气的恋童电影还有[七日复仇]。
女儿被恋童癖奸杀,抓捕后,法律并不能带来父亲心灵的救赎,只有亲自折磨血刃,才能泄心头恨。
©[七日复仇]中的恋童癖,被受害者父亲绑架,折磨了七天当然,这些恋童癖犯罪有应得,但在另种情境中,恋童癖却矛盾又争议。
还是[洛丽塔],亨伯特是恋童癖,也是个痴情种。
为洛丽塔,亨伯特娶了不爱的女人,成为其继父,他并不胁迫洛丽塔,反而是用尽一切温柔讨好她,十几年如一日。
而洛丽塔对他始终只有厌恶,影片结尾,梦碎后怅然若失的亨伯特选择自杀。
他是恋童癖,却从未胁迫洛丽塔,甚至为爱执拗到付出生命,反倒让人唏嘘。
©[洛丽塔],亨伯特驱车坠崖然后是[这个杀手不太冷]。
说是亲情,玛蒂尔达和里昂之间更像是爱情。
然而,始终无法将里昂和恋童癖对号入座,常年孑然的里昂,心中当藏匿着少年般的灵魂。
唯有这样,才能解释他克制又不惜性命的爱。
结尾,里昂闭上眼睛,玛蒂尔达怀抱花盆,他俩的爱早已过滤掉恋童的污垢。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昂和玛蒂尔达这是有争议的恋童癖,而[信笺故事]里的比尔则简单清晰。
不管他在年幼的詹妮弗面前如何伪装,那股鲜艳欲滴的恶心,仍是满溢银幕。
©[信笺故事]当然,比尔固然可恶,但电影里,家庭和社会的缺位,也是恋童癖得手的原因。
与其防患,不如防患于未然。
因此,孩子的性教育便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为人父母,永远别嫌性教育太早,毕竟,恋童癖从来不会嫌孩子太小。
-作者/夭夭酒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你会从何开始讲述一个难以回首的故事?
纪录片导演珍妮芬·福克斯,选择以一个电影工作者的身份,将自己13岁时被性侵的真实经历搬上屏幕。
我们常说,现实事件往往比电影故事更加令人震惊。
《信笺故事》的创作者就是当事人自己,于是那种强烈的真实感从开头的警告声明开始,便以一种令人窒息的形势压倒过来。
观者一刻也无法放松神经,因为这部电影自还没诞生时起,就已经是沉甸甸的了。
与其他表现性侵题材的影片不同,《信笺故事》没有平铺直叙的还原事件,而是选择用大量的蒙太奇将跨越30余年、相距遥远的两个时空并列连接在了一起;而是选择以纪录片导演的冷静客观、以一个上了年纪的成熟女性视角,去采访与调查过去那段日子中的人和事。
最终,完成对自己心理历程的剖析。
在(还原故事)这件事情上,珍妮既是当事者本人,又是脱离开来的观察者。
当还是一个热爱创作的儿童时,珍妮愿意相信和记录那些“看上去美好”的东西:美丽而优雅的成年女人,身体健壮的异性,性,秘密和誓言。
新奇事物被急于长大的小女孩视如珍宝,麻木的顺从则是为了“证明自己足够成熟”。
13岁的年纪,自我意识刚刚觉醒,却又不具备完全看清事物好坏的成人思维,在此之上,这种崇拜与效仿心理是再正常不过,也是十分普遍的。
就像珍妮自己信中所写,认为自己可以见证别人的爱情(哪怕这爱情是不道德的)是件独特的幸运事;将任何形式的“重视”都当作天大的殊荣,轻易地被所谓忠诚与爱这些词语诱惑,为参与进来成年人的世界而沾沾自喜。
她想写故事,想要抒发情感,想表达,渴望倾听。
紧接着的,就是对父母的逆反,对同龄人的观察与疑惑,对某些不良行为的困扰等青春期前的心绪铺垫。
这种感受十分私密,这种感受却又无比寻常。
甚至,就曾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可无论如何,13岁,年龄太小了,你甚至不能够用“情窦初开”这四个字来形容她。
这个年纪的孩子,即便拥有以上所列,心理上的细腻情感和生理上的微弱变化,也根本不足以懂得男女之间的情和爱。
换句话说,她或许开始盼望美好的爱情,但还没有羽翼丰满到能去体会爱情的美好。
恐怖的是,只是那样在成熟边缘的浅浅一望,珍妮就被以“爱情”包装的肮脏谎言拽入深渊。
比恐怖还要恐怖的是,当时13岁与如今快要50岁了的珍妮,甚至不认为、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受害者。
三十年过去了,她始终无法正视自己的感受,她始终在为自己所受的欺骗寻找托词。
而这一切,均来源于性侵者“孜孜不倦”的诱导——“珍妮,你真的很独特,你很成熟。
”“我认为你是完美无瑕的,你能让我看看你吗?
”“成长意味着改变,改变几乎是痛苦的,因此,痛苦即是快乐。
”与之相对应的,面对着身体上承受的痛苦,13岁珍妮在一遍遍的告诉自己:“我爱他,他也爱我。
”48岁的珍妮对男友恍然喊着:“那不是性侵,是恋爱关系。
”记忆是能够出现偏差的。
随着影片推进,不断出现了珍妮呕吐的画面。
自我强迫的爱与被他人强迫的性,即便在心理上模棱两可,其生理上的反映也是客观存在的。
冥冥之中,珍妮成为了纪录片导演,她阅历丰富,拥有解析他人的能力,也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当过去三十多年的往事以一种回忆录的素材形式漂流回自己身边,她便开始了与过去自己的对话,以及和过去的自己进行心理上的对峙。
影片呈现这场对话的方式宛若重演一场梦境。
这场梦交织着珍妮与当时身边人的回忆与现状,充斥着她年少时候的幻想与真实。
而“信笺故事”中的实与记忆追溯里的虚,给在漫长时间跨度下进行回访的成年珍妮造成巨大反差,使她在调查过程中几度崩溃,甚至引申出她现在(情感)生活的问题。
其中就包括母亲提醒到的,珍妮不重视情感,与已婚人士发生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当然是那时候遗留下来的。
三十多年过去了,两个施害者都已经艾发衰容,被害者也拥有了稳定的正常生活。
但是,阴影和伤害都不会因此而减少半分。
回过头来,影片由母亲发现信笺后的追问展开,这一点对于珍妮来说,本身就是有刺在心的。
儿童看不清对错,作为监护者的成年人也不知吗?
13岁的珍妮之所以被利用了信任与好奇心,被那些“包装华丽”的无稽之谈洗脑,之所以愿意去相信一次次的欺骗——甚至不惜忍受身体上的不适与痛苦,她原生家庭的助推“功不可没”。
影片几次表现珍妮的母亲发觉其与成年男子往来过多、接触神秘,珍妮的外婆甚至亲眼目睹了她的亲密行为,却都没有深入问询与关心。
取而代之的,是不看情面的父母权威,是不留余地的特别家规。
这些,无疑将满怀心事无处诉说的珍妮越推越远,直至深渊。
作为观众,我们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我们知道这是真实的,我们知道那份真实远比影像表现的可怕,我们可以痛斥施害者的肮脏与卑鄙,却对那种无法挽回的、永久性质的伤害感到无能为力。
正如影片最后,珍妮鼓足勇气去当面讨伐施害者,当她找回了失落三十余年的愤怒之时,却在一阵激动之后怅然瘫倒。
随后,她身边出现了13岁的,沉迷于讲述那个“美好而又特别”爱情故事的自己。
遭遇性侵后的珍妮“健康”地生活到了现在,但她身体里的一部分,永远停留在了三十年前的那个暑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MOVIE木卫】,欢迎关注。
这部电影很特别的原因在于,它没有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一样,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政治正确地)强调受害者的无助与加害者的可恶,而是以受害者本人的视角阐述性侵的故事。
它展现了一个自我认同、自我疏通的过程!
对心灵如水,既柔顺又稳重,既训服又坚强,可弯而不可折的人,我会永远温柔和真诚 !
夏洛蒂·勃朗特暖气掀动窗帘,其后模糊的窗框随光流移动,如缓缓行进的列车,把我带向远方假如我们分手的话,绝不是出于我的意思,要知道,树是不愿离开花的,是花离开树
不要再说什么小孩和大人的爱情故事了,这部电影很好的说明了恋童癖,一个三观未成型的小女孩在成年人诱导下,把性侵当成了所谓别人对她的爱情。当长大了的她回头来反思这一切,那时的种种经历是那么的令人作呕痛苦不堪……
感觉就是相当婊子还想立牌坊,细腻的娓娓道来说的是爱上那个强奸她的人,最后找到比尔,知道爱是假的。但她心知肚明那是强奸,却不敢,不肯去揭发,虽然自己也支持女权,但救不了自己,也不想救自己,说的很文艺,但就是各种自己给自己下套,蒙蔽自己,欺骗自己罢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把这一切写成书,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何用处。这些东西能让强奸幼女的人有良心?能让自己不爱禽兽?能走出心理阴影?能告诉小孩子不要爱强奸你的人?看完这部电影,电影的技术和艺术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才有资格在电影院讲自己的故事。
2.5星
纪录片导演以纪录片形式回忆自己曾被性侵的童年,通过找寻自己过往的线索,进而一步步地重构童年的记忆。与过去的自己分歧,与过去的自己和解。题材足够深刻,切入点也足够新奇。使我们更注重于人物本身对于事件的理解,而不是事件曾如何发生。
女主SB. 给Miss G看资料的时候能把自己做了笔记的资料也放在里面,真是又蠢又不负责;在公开的教学场合逼问学生性经历,逼问学生是否抑郁,现实中她早就被开除了!在后期她已经开始明白自己的遭遇就是恋童癖性侵,却不报警而是直接找恋童癖对峙。她做的追查、追问都毫无效率毫无计划,真的对不起她自己的遭遇
2.5。还是充斥着受害者的情绪,以此构成的视角,使真正实用的救赎之道被忽视,急于在影像里完美地复制受害过程,表演一次时隔多年的报复行动。但更重要的恰好是没被演出的那部分,女孩是怎样忘却了那段经历,她如何走出那段经历,影片将其一笔带过,全部归结于自我欺骗,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拍摄这类题材的伦理性,要展示出对本人日常生活的伤害引起重视,也要展示自我拯救的方法,呼吁社会及个人完善治理创伤的程序。在这部电影原本的框架下,有太多未被强调的细节与重点,而那些滥用影像的虚拟手段,向过去的加害者提问、对话的那些片段,使当事人被赋予全然的无知,使她本人的视角、对事件的看法被遮蔽,用记忆是骗人的这类说辞消解事件的严峻性,这不是记忆在欺骗自己,而是影像在应付当事人。
「十三岁的模样」和「他哭了」是两处神来之笔, 建构了「爱」的柔软与刺目。「女孩对女性的向往」映衬着「女性对女孩的捕猎的」,两相对比更觉冷漠与伤感。故事结尾,小女孩呕吐后回到床上,身穿小圆点图案带蓝色蝴蝶结的睡衣,简单的儿童样式,但小主人已经历了世间最复杂难言的关系。
我们眼前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同时也有诱惑和迷茫。但不管走什么样的道路,潜心学习,提升能力,才是获取力量的唯一途径。
片中的人物时不时地与镜头对话,就像开头主角拿着相机拍摄那样,比起打破第四面墙,我更愿意理解为现在的“我”与过去的回忆里的角色进行对话,本质是一种侧写。 童年的认知和长大后的回忆完全是两个样子,随着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断形成,在一遍遍的自我剖析下,当初觉得必须隐瞒、可以遗忘的事情,现在如一根根扎进体内的针,藏在正常的皮肤下刺痛。 我该如何保护我的孩子?如果做不到,我想,或许我不该要小孩。 詹妮弗(詹妮·福克斯) 简(格拉夫人) 比尔·亚伦(威廉·艾伦,泰斗) 格拉博士 贝奇·戴维斯 马丁 弗兰妮 贝奇 雷蒙德 乔 雷 卢卡斯·门德尔松 乔恩·斯特恩 艾莉丝·露丝 阿马托侦探 place 美景镇
看完之后,心绪复杂。总以为自己足够成熟,但其实那是错觉,总以为自己足够特别,但其实那是自欺欺人,总以为自己面对的是爱情,但这种故作世故的天真只是被封印的悲惨记忆的包装纸,避免自己被过早拆穿和摧毁。太疼了,这些一直并行的对话,会将你击溃。
双线剪辑,两位女主跨时空跨年龄的对话很有冲击力。越看越不适,比嘉年华强多了。
不从性侵中走出 就被性侵吞没
im not the victime of this story, im the hero, he fell apart, not me
Too personal to give a rating. Very uncomfortable, unbearable. I hate the softness in the tone of the expression and the buildup.The monster couple is the reason we have the death penalty
非常欣赏女主在迷茫爱中的纠结感。拍的很实,喜欢这种稳健
人要如何学会,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3.5🌟
自传电影,由大量过去的虚影与现实的羁绊堆砌而成,过程中夹杂着拷问与质询,导演用纪录片形式探索困扰着自己的答案。而像我这样的——没有切身经历过的人来说,做出的任何评价都是非客观、无意义的。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一个故事、一场周末电影,对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生的梦魇。
女主当然还是演技达人 但故事不raw还很烂熟且不合逻辑
A powerful story。到底是长大后的真相毁了童年,还是童年的她伪造了记忆。伤害,有时会迟到,但不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