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看了四次,时隔一个多月,终于给看完了。
没有看电影前看简介的习惯,看来看去真的给我吓着了,很多情况都没有交代清楚啊...有点莫名其妙的高调出演,然后圆了个莫名其妙的似乎很唯美的结局。
不是因为我没看懂吧???
★《不要回头》是由玛丽娜·德·范执导, 苏菲·玛索、莫妮卡·贝鲁奇、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等主演的悬疑惊悚恐怖片,2009年上映。
讲述了一个作家和两个孩子之间的心理故事。
失去双亲的莫妮卡被一个意大利女人领养,去了意大利。
由于受到的打击太大,不想回忆当时的惨剧,只愿意记住好的回忆,于是在新环境中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美好的世界。
如果没有自己的存在,苏菲就不会出事,于是她变成了苏菲(珍妮),那个一头金发的女子,而自己,一头黑发的莫妮卡却消失了,她的丈夫在他眼里变成了儿时她心爱的小男孩,他们育有一子一女,非常幸福,而这一切的设定成立的关键就是莫妮卡的职业—作家。
直到有一天,工作上的不顺利,使莫妮卡近乎崩溃,压力下,她看到了童年的自己,预示着她自我构建的精神世界开始坍塌,而她也开始慢慢变回她原来的样子。
这一切的变化让她措手不及,已经让自己彻底消失的莫妮卡甚至认不出童年的自己,童年的自己对着窗户说,有人跳楼了,预示着有人死了,而莫妮卡潜意识里却一厢情愿的希望死的那个是自己。
混乱的她开始追查真相,她这场过家家游戏玩太久了,但游戏总有结束的时候。
她去母亲那里寻求帮助,由于她认定自己是苏菲,所以在她眼里,母亲就是那个一头金发的女人,当她们回到母亲家里,苏菲无意翻出生母与苏菲母女的合影后,养母也变回了原本的样子,一头银发黑眼睛的女人,离真相越来越近了,而养母却不愿意她再去经历一次过往的痛苦,不愿意告诉她真相,只有不停的搪塞敷衍。
莫妮卡不顾养母阻拦,执意要去法国寻找真相,她的丈夫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到底怎么了,希望能够帮助她,而她却一脸见到陌生人的逃开了,因为此时的丈夫也变回了自己原本的模样。
莫妮卡终于去到了养母无意中说出来的餐厅,看到了她以为是母亲的女人,以为是丈夫的男人,激动的她“妈妈”都喊出口了,而那个女人却一脸陌生的样子,并且开始有些愤怒,她看出来这个女孩就是当年的那个莫妮卡,而她也不愿意再去回忆丧女之痛,匆匆离去。
当时还小,正巧睡着的弟弟,记忆早就模糊了,只是隐约对莫妮卡有种熟悉的感觉,不知道她遇到了什么事,希望能帮助她。
于是去酒店找莫妮卡,莫妮卡依然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丈夫,两人还啪啪上了,啪了一下莫妮卡才发现体验完全不对啊,于是他认为金发母亲才是她的突破口,她一定隐藏了秘密。
于是她潜入金发女人的家,这里一切既陌生又熟悉,坐在镜子前,她慢慢变回了童年的自己,她终于想起童年的那场车祸,而金发母亲走进来摸摸她的头,对她微笑,金发母亲也终于愿意自己面对自己的丧女之痛了。
莫妮卡虽然想起了那场事故,却仍然认为自己是苏菲,并且认为别人都搞错了,为什么她妈妈和别人都要叫自己罗莎.玛丽亚,她害怕的逃走了。
她回到酒店,梦见了自己的生母,她却并不认为那是自己的母亲,依然很抗拒,不愿接受自己是罗莎的事实。
第二天,当她走出酒店,看到了来接她的养母,混乱的她甚至不想跟养母说话。
回程的火车上,她换回了苏菲的衣服,变回了苏菲。
回到家打开门,孩子们和丈夫拥抱着她面前的罗莎,而所有人都看不见她了,只有罗莎静静的微笑着看着苏菲。
既然放手这么痛苦,那就像小时候一样,彼此陪伴吧,所以到底我是你,或者你是我,还重要吗?
我们每个人都在探究,所爱的人所历的事所成就的自己,到底孰幻孰真;我们又有几个人,最终找回了自己和身边的人事。
也许我本想看看美女,却看到人生的蹊跷。
所幸,莫尼卡在故乡找回了自己。
这是一个意大利的莫尼卡,因为心灵创伤和念想,而以法国苏菲为存在的生活,而后崩溃与重生的故事。
骑车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伪装,故乡,救赎。。。
交替出现。
生活需要证伪即使你身为作家比如莫尼卡(这时她是以苏菲的样子出现的)拥有爱你的丈夫一双可爱儿女有一天突然惊觉你不是你不知身在何处也许事业不顺其实原因并不重要你需要去证实一切可能只是幻象丈夫是曾与你分享童年时光的兄弟的幻影而你 竟是死去的少年姐妹的化身故乡不能沦陷莫尼卡回到出生的意大利小镇似曾相识的男子充满敌意的继父无奈逃避的生母熟悉的咖啡店。。。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回到那个记忆中有痛有爱的地方才有真实而写作是一场救赎莫尼卡引出伤痛引出生活破裂畸变的瞬间伤害爱人家庭伤害自己然后更好地爱更好地活让身边每个人还原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的假想
这是莫妮卡贝鲁奇和苏菲玛索两个女神出演的片子,怎能不看呢?
结果我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看完以后,活生生的没看懂。
起初我以为是两个人都发生了同样的事,心有戚戚焉,就想起了《两生花》,但看到后来发现不是的。
所以我又觉得后来的情节是不是苏菲在小说中虚构,又想起了《再生号》,结果看着看着,发现也不是。
到后来看到车祸发生了,才知道肯定是有一个人死了,这让我想起了《第六感》,是不是死了的人还觉得她没死。
但我还是从逻辑上解释不了整部影片的架构。
这可不行,都看了成百上千部电影了,连部电影都看不懂,怎么说得过去。
虽然我很想上网查一查影评,但总觉得还是自己想通了过瘾,要不然被别人点破了岂不是很没劲。
于是我就躺在床上拼命地想啊,想啊,一定要把它想通。
可是我实在是想不通,肯定是有一个人死了,但我不知道死的是哪一个。
因为影片开头是苏菲活着,结尾是莫妮卡活着。
没办法,我只好上网查了一查。
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没看懂,有个别的号称自己看懂了七八成,高兴得不得了。
也有人想到了《两生花》,更多的人都是用什么双重人格啊,精神分裂症啊,鬼片啊,灵魂附体啊来解释,也解释不出个所以然来。
有的呢,就批评导演批评影片,说“漏洞百出”之类的话。
不过也有说的对的,比如说翻译很差,最后一句应该是“妈妈你在看什么”,而不是“那个姐姐是谁啊”,我确实也被这破字幕误导了。
再比如,几个人都提到是皮肤白的那个小女孩死了,所以我才可以确认是苏菲死了。
还有一个人提到,童年时心里有创伤的人她对事物的印象会一直停留在童年时代。
尽管他们在其他方面也都没能解释得通,但这几点提示对我来说是相当的重要。
于是我又躺在床上想啊,想啊,从一点多想到三点多,终于想通了,把整个故事的情节全部都串起来了。
必须判断出来,是莫妮卡没死,苏菲死了,这是前提。
所以说看清楚那只流血的手是谁的,和结尾的那个字幕翻译正确是相当重要的。
但你可能会问,开头出现苏菲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苏菲死了的事实,或者说很希望很希望苏菲还活着,于是这些年来一直都把自己当作是苏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象成苏菲,而是认为自己就是苏菲。
长大了之后,她也有了一个丈夫,有了两个孩子,有了一个母亲,还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
但这一切都因为工作上面的不顺心而改变。
精神上的压抑,渐渐地触动了她在记忆深处的那根脆弱的神经。
她开始发现,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个面孔,而总是有个小女孩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甚至做恶梦。
在这样混乱的精神状态下,脾气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现了问题,丈夫提出分居。
她到母亲那里去,母亲却不在家,到麻将馆找到,又忙于堆城墙,对她不睬不理。
就这样,精神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紧张,到了极度紧张极度脆弱的时候,她越能通感到那个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觉自己的脸在变化,在变化,直到她打开镜子照,发现没变才暂且缓了一口气。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人物需要解释一下。
第一个是她的丈夫。
我开始也没看明白为什么看着看着她的丈夫变成另外一个男人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开头出现的那个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苏菲当作自己一样“当作”的。
那个男人其实是当时在车上的另一个小男孩,也没死。
那个在她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着她到她的生活中来,被她当作她的丈夫。
实际上她丈夫跟她一样是另外一个面孔,也就是后来开车送她到娘家的那个面孔。
而她的母亲,开头出现的那个也是她童年时代的母亲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实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个白头发的——她的养母。
那个恍然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时候的自己,也是印象,并不真实存在,象征着她的记忆。
这就是后来她为什么跟着小女孩的原因,实际上是跟着自己的记忆。
先前夜里做恶梦,拉着她团团转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记忆牵扯着她团团转。
在养母家,她发现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
上面有她亲生的母亲和姐姐,于是才有了后面她去老家找她们的情节。
为什么养母把门反锁了不让她走,其实怕她见到生母之后不回来了,毕竟养母对她有很深的感情。
终于,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个地方,但是生母已经假装不认她了。
而那个被她“当作”丈夫的面孔的男人,也就是当初同样在车上的小男孩,因为事过好多年也不认识她了。
后来去旅馆找她,她还把他当作他丈夫,但男人只是来找个激情邂逅罢了。
小女孩又出现了,代表着她离记忆更近了。
于是她跟着小女孩,事实是跟着记忆,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童年的家。
回到了当时,回到了车祸现场。
她,她母亲,小男孩在车祸中幸存下来,唯独小苏菲死了。
小苏菲是小莫妮卡深爱的姐妹,车祸的时候她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其实象征着一种“灵魂”的传递。
小莫妮卡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发生的一切,于是离家出走后,就在灵魂之中一直把自己当作苏菲,把童年时代身边的人当作后来身边的人,活到现在。
这里有一个场景,实际上是两个场景的重叠,就是她在露天咖啡座那遇到一个白头发的女人,也就是她的养母。
一是当她小时候离家出走的时候,在这里遇到她,后来就成了她的养母。
二是养母现在是过来接她,这两个场景重叠到一起了。
这就是为什么小莫妮卡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就自己上火车去了。
小莫妮卡在换完衣服之后就变成苏菲了,实际上这个过程象征着她从那时候开始就把自己当作是苏菲了,一直到现在。
也象征着她还习惯把自己当作苏菲而存在。
但在她回到家里的时候,推开门,看见丈夫儿女,儿女叫了声“妈妈”,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真实了起来,她终于摆脱了心中的梦魇,找回了自己。
最后,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苏菲,也算是告别了那个存在于她灵魂之中的苏菲,从此苏菲不在她的灵魂中,而在她的心里,她不再把自己当作苏菲,而是保存着对苏菲的记忆…… 虽然我也用“灵魂”这个词来作了解释,但此灵魂绝非彼灵魂,可作为“深度的心灵”来解释。
所以,这绝对不是一部鬼片,也没有任何的鬼出现。
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于主角的心理。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还是相当有看点。
比如镜子中的自己还是作为意识而存在的,而照片中的自己却是作为事实而存在的,这都是导演费心所表现的细节。
想起了《停留》,那是主角在临死前的一刹那脑海里对外界一切印象的解构和重演,也是在“存在于某一特定时刻的印象”上做文章。
可惜我早先没有看懂,后来看了影评才懂,觉得好遗憾哟!
还好这一部想了很久终于自己能够想通。
昨天看了电影《不要回头》,一开始以为是恐怖片,后来越看越觉得是心理片。
主人公莫尼卡因为幼年车祸创伤,以及养母一直把她当做苏菲来养,以及她反抗无效,为了得到养母的照顾,而把自己当成了苏菲。
养母对他隐瞒身世,导致她对童年的记忆丧失,因此,在写以自己为题材的小说的时候,因为童年记忆的空白而导致写作受阻。
那个小女孩,代表自己残存的记忆,引导她追溯自己的童年。
她的面孔从苏菲马索变成贝鲁尼,意味着她找回了自己,并且在咖啡馆的遭遇,帮助她重新回到童年的情境,她完成了找回自己的过程。
结局的苏菲马所看着贝鲁尼回到家庭,接受丈夫和孩子的拥抱,说明主人公莫尼卡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和假想的我的脱离,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二姐妹共同写作,标志着,贝鲁尼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把现实和回忆分开,并且能够进行元认知,对自己的想法和思想进行关照、客观地评价甚至过滤,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无条件的接受。
看了这部片子,联想之前参加的心理沙龙,我觉得这部片子要表现的主要是幼年伤害。
0-12岁是孩子潜意识形成的时期,也是自我认知系统的形成期。
由于与父母分离,并且目睹车祸,加上养母的严厉管教,莫尼卡丢了自己,自我迷失。
由于没有感受到爱(养母对她冷漠、严厉),所以她失去了爱的能力(对丈夫和孩子都很严厉、苛责),并且自我迷失引发了自我分离和对立,最终形成了人格分裂。
《不要回头》由Entre Chien et Loup、 StudioUrania等公司联合制作,于2009年5月16日上映的一部剧情片,该片由玛丽娜·德·范执导,苏菲·玛索、莫妮卡·贝鲁奇等人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个作家和两个孩子之间的心理故事。
该片不是关于一个漂亮女人失去美貌的故事,而涉及到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确认。
它的主题源于担心自己所熟悉和亲近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变得陌生的恐惧。
主人公让娜看着围绕着自己的世界一点一点发生变化,她的环境在未知中失去平衡,自己的脸渐渐变成别人的面孔。
导演想把这种对自己体内正在发生的变化有所感的焦虑用影像表现出来。
主人公让娜的焦虑和对真实的渴望是粗暴的,她想看到真实,为了获得真相她宁可让自己的直觉经受痛苦的扭曲。
导演表示,他曾经需要了解这种充斥着暴力的情感纷乱,但接下去,暴力并不是吸引他的元素。
他相信他的人物和观众都不希望只看到暴力。
他不喜欢刺激,也不喜欢惊悚效果。
他只是将自己融化在情感之中,并将此与观众分享。
影片的最大卖点是两位欧洲美女的“对决”。
最为津津乐道的,还是让娜变脸的过程,通过3D技术对脸部特征的重构,眼部和鼻梁的精妙化妆,让观众们见识了电影史上最完整最细致的“变脸魔术”。
珍妮(苏菲·玛索饰)是居住在法国的一名美女作家,她和丈夫迪奥(Andrea Di Stefano 饰)共同经营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
但是近一段时间,珍妮却感到令人难以承受的压力。
客户的要求让她无法随心所欲写作,渐渐地珍妮发现周遭的一切开始发生变化,房间、丈夫、儿女甚至她自己的容貌都让人倍感陌生。
珍妮的歇斯底里使家中的欢乐荡然无存,她和丈夫的婚姻也走到尽头。
某天,珍妮的容貌完全发生改变,变成了一个拥有一头黑发、大眼明眸的异域风情女子(莫妮卡·贝鲁奇饰)。
她偶然在母亲的住所看到一张相片,于是启程前往意大利,寻找自己真正的本源归宿。
●苏菲·玛索 1:节奏平缓,波澜暗涌;抽丝剥茧,渐入佳境。
只是这豆瓣评分太坑人,差点错过一部好电影。
2:贝鲁奇比苏菲大整整一圈儿...最后真的分裂了,还是认清自己了?
看来疯子和艺术家,果然一线之隔...其实贝鲁奇和苏菲都只是作家的精神象征...而她们共用一个身躯,也是比喻,也只是精神分裂的一种外化表现。。
3:苏菲·玛索自己都不敢说是法国演技最好的女演员,同样莫妮卡·贝鲁奇也离意大利伟大女星的地位尚有距离。
但这并不妨碍她们俩成为欧洲最具人气的女人。
崇拜症似的美貌,区别于好莱坞的成熟魅力,超越于普通意义的性感,让这两个女人占据了各大娱乐媒体的封面。
4:cctv6,构思奇巧,被低估的法式佳片。
喜欢两大女神对视一笑的结局,尽管有些悲哀。
稍微动脑就能看清整个脉络——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玛利亚是意大利人的女儿,小时候她被法国养母收养,不幸的是养母的女儿珍妮在一场车祸中去世,玛利亚也在这场车祸里失忆。
这么多年玛利亚一直像珍妮一样活着,结婚生子,直到她想要写一部关于自己童年的自传体小说,那些失去的记忆在体内渐渐复活,让玛利亚觉得周围的一切极不自然。
倔强的她去意大利认亲,生母一家却拒绝相认,所以真相是苏菲•玛索饰演的珍妮本是一个不存在的过去式,那些夸张变形的“换脸术”不过是电影的表现手法,黑发小女孩其实就是玛利亚自己(如同《岁月的童话》的妙子)。
电影寓意不要回头,也就是给被抛弃者以安慰,你应该继续往前走,那些伤心往事不必回忆,失忆也罢。
你值得更好的。
-- 苏菲和莫妮卡 苏菲·玛索是法兰西玫瑰,法国男人的梦中情人,而莫妮卡·贝鲁奇是意大利瑰宝,两位都是世界影坛“顶级女神” 。
①调皮的苏菲·玛索 苏菲年少成名,14岁凭借《初吻》一炮而红,之后一改往日清纯的形象,接了很多法国情色片,知名度大大提高 。
②“莫妮卡”成熟女人的魅力 莫妮卡·贝鲁奇,演艺生涯前期坎坷,直到去往法国,才慢慢成名,后来出演《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成熟女人的魅力让人难以忘怀。
③法国影坛走出的“国际巨星” 两种风格,苏菲有一种迷人的眼神,加上开朗的笑容,很有气质,而莫妮卡浑身上下都散发出一种妩媚的气息(尤其是歪着头)
苏菲玛索饰演的是女主角的隐性自我玛利亚,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是女主角的显性自我珍妮,一体两面,双位一体。
玛利亚八岁时随母亲改嫁到新家庭,被继父厌恶至极,生母只能将其送给法国新家庭收养。
到了新家庭后,她和新家庭原有的小女儿珍妮非常要好,情同姐妹,这宽慰了她童年颠沛流离的命运,如一道光照进深渊般那么刻骨铭心。
不幸的是,后来发生车祸,珍妮去世,玛利亚也失忆了,忘记了原生家庭的事。
她代入了珍妮的身份模块,将玛利亚的身份模块深深压抑、潜藏在心里,养母由于丧女之痛也只好听之任之。
自此,她不再是被过继来的玛利亚,而是和养母相依为命的珍妮。
长大后,她成了作家,在写作关于内心童年故事的作品时,深挖内心,寻找内心童年自我,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内心虚拟、潜藏的玛利亚让现实生活真正的珍妮开始混淆自我、不明所以,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丈夫一头雾水,养母不想她回忆起童年伤心往事;生母冷酷无情,希望她回到新家庭。
故事梳理下来其实并不复杂,一切都源于童年惨痛经历。
剧名不要回头是应题中之义,不要对自己的悲惨过往回头,那只会干扰现在的生活,珍惜当下。
如果把2位主人公换作是2个电子的话、那么这部电影里面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很正常的:在车祸的一瞬间、2个电子纠缠在啦一起、之后2个电子之间会以非定域作用的形式交换信息和作用那么为什么纠缠态在微观就很常见、在宏观就很不常见、几乎看不见呢?。。。。。
我再去研究一哈。。
哈!
:):)
冲着两大欧洲女神的名头,看了这部心理惊悚片《不要回头》。
不得不说,欧洲人还是比较“有文化”,连我这种还见过些世面的观众第一遍还真没看懂。
在第一遍的整个过程里,我都在猜,这到底讲什么呢?
魔法?
阴谋?
直到网上看了些提示,把关键部分看了第二遍,我才发现,这是在说心理,而前后两次换衣服就是关键的Hints,快到结尾处才安排的车祸桥段则是一切的源头。
说实话,由于这片子实在太费脑子,等看到车祸的时候,我脑子早就处于半罢工状态了,完全转不过来,当然也就无法把关键桥段一一串起来了。
回头想想,片子的主题还是很清楚的简单的,只是,镜头语言和桥段前后安排太难懂。
当然,另外一个原因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直忽视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以至于,我完全没有往这个方向去想,我猜欧洲观众猜这些会容易些吧。
唉,人家早就从生理健康阶段奔向心理健康阶段了,我们这里还在禁止手机转发“黄段子”呢。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环境是不是已经扼杀了我们大脑的某些功能,并且,我不确定,当然很可能的,进而影响到些生理功能,比如,时不时的莞尔一笑,耸耸肩。
总是绷着,很累,有可能再也松不下来。
靠,太可怕了。
看段子,是一种心理和生理需求。
而且,我觉得对这些需求最旺盛的人恰恰是那些叫喊着想灭了它的那群人。
太好玩了。
只要不放弃渴望,我们总能找到乐子,总能给自己心灵放假,可是,那些人呢?
他们不累么?
想想就很累啊。
最近还在看《晚明七十年》,里面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特点:累啊!。
当然,我是说心理上。
回头来看这个片子,我觉得,难卖的东西,一定要有可靠的包装,苏菲和莫妮卡无疑是好包装,就像王家卫喜欢用梁朝伟这种御用包装袋一样。
不过,难卖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真材实料,还有一种就是“三枪”(我觉的上海那个内衣厂应该和张导演谈一下品牌价值损失问题)妄费了那么多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啊。
PS: 整部片子我感觉最好看的场景出现在最后一幕:
冲俩美女给三星!~
情感.氛圍...各種暗示都處理得剛剛好 節奏不緊不慢 邏輯清晰 重點分明特效也不錯哦~
什么乱七八糟!
同样认为是被误评的片。可能本身电影想要打造的就不是恐怖片。而是口味刚刚好的悬疑片而已。精神分裂+演技不俗的女神。
下了两遍都是很垃圾的字幕,强撑着看完了搞得云里雾里,看了影评才明白大概,觉得是部好电影,有点意思...
阉割版的果然是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的不连贯。这么多年下来,我突然觉得两女神都已不再闪闪发光咧。
不太明白,最近的电影怎么都这样,禁闭岛也是。又看了一遍,终于看懂了,明白的感觉真好。
对自己智商有信心的孩子都去看一下吧···
哦……这字幕翻得……叫我如何看懂……
贝鲁奇和玛索是我最喜欢的两位洋妞!真没想到两人会联手拍片子!片子没怎么细看,光看他们俩了!
苏菲真美。依旧像绸缎般丝滑的肌肤~~真想摸一手
相比之下苏菲比莫妮卡的演技好点,但身材都不好好,有个变脸的过程还是比较恐怖的有点不像人,一半是苏菲,一半是莫妮卡
噱头还行吧,就是有些细节解释得不明不白,拍得不够清爽。
真真假假
苏菲玛索的演技真的没的说,但此片并不适合她!后面看的直迷糊~一部精彩的关于人格分裂的电影!
2 stars for pretty faces.. that's it。 不要回头... 我超后悔在电影院路过 回头去看这部片...
女神就是女神。绝妙搭配!就是看的好压抑啊
不确定自己完全看懂了...Monica Bellucci和Sophie Marceau两位女神红颜老去真让人心碎TAT
唔明佢讲物!但有美女哦!
很受低估的一部杰作,和Robert Altman的《Images》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公通过种种幻像找回了残缺的记忆(心理创伤)及逝去姐妹的灵魂。另,冲着部分面部表情捕捉技术的灵巧运用再加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