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偏好这类电影,介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质朴的描述生活.这部电影是我在同类片子中看到的最好的一个.并且始终贯穿着生存的智慧.关于剧情,豆瓣的评论已经很多了.再补充一下,这部电影之所以那么有质感,很大程度上是出色音效的功劳.还有几段音乐也好,最后那段呼麦和马头琴一齐响起的时候,我无可救药的被触动了.
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躺的一张床边有个柱子,柱子上贴着张电影的海报,电影名《窝阔台唱歌》。
这是一个启示。
也许若干年后真有这么一部电影问世,将会是我拍的。
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第二个儿子,蒙古国第二任大汗。
蒙古,与我有不解之缘。
我确实某一次长途开车,狂听蒙古、图瓦的原生音乐,入了迷,产生了拍一部蒙古题材电影的想法。
电影里主角们都是蒙古人,完全讲蒙古语。
我要用我这汉人之手,拍出最纯正的蒙古味道。
当时产生这想法时还意淫着,这个电影,得去欧洲的电影节上拿个奖。
具体的就不说了。
是我个人的创作秘密。
梦醒之后,花了点时间研究已有的蒙古题材影像作品。
找出几部口碑还不错的来。
蒙古国女导演比亚姆巴苏伦·达娃《小黄狗的窝》就是其中一部。
还有其他几部,也在寻找资源,慢慢下载,慢慢看。
这个片子90分钟影像,真是平淡如水。
就是一家依旧住在蒙古包里的六口人的日常生活流水帐。
三个几岁的孩童,一个老奶奶,一对年轻夫妻。
和一条从附近山洞捡来的小狗。
全片几无矛盾冲突。
唯一矛盾点是父亲对女儿捡来的小狗的不喜欢与排斥。
片尾,小狗正如所料地救了其中一个孩子,父亲也正如所料地接受了这条狗在这个家庭中的存在。
真是俗套得可以。
但这个片的价值,就在于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展示了21世纪背景下,即将消逝的游牧生存方式。
我知道,如今在我国的内蒙古,牧民早已住进了楼房,不以蒙古包为生活场所。
对蒙古国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但应该相差不会太大。
这种延续了上千年的古朴生活方式,已被现代工业文明侵蚀殆尽。
所以此片的任务是,以一家人在蒙古包里的居住、生活以及最后的迁移,来作一首游牧文明的挽歌。
我躺在床上,有时专注,有时随意,有时分心,让这90分钟在我面前流淌而过。
对于热爱自然,热爱纯朴简单的生活方式的观众,这个片还是值得一看的。
也许是都市病和失眠症的一剂小小药方。
一部很淡的片子,但是并不是寡然无味。
里面无所谓演员,只有蒙古草原上生活的目光粗朴脸颊吹得泛红的一群人们,老人、爸爸妈妈、上学的小孩,光屁股的小孩,还有一条石洞里捡来的小狗。
传闻说它可能是跟狼一起长大的。
村子里已经有羊被咬死了,小黄狗对死尸的兴趣,让爸爸决定扔掉它。
大女儿不肯,几经周折藏着,还是被爸爸发现了。
迁移到下一处水草的时候,小黄狗被坚决的锁在木桩上,直到爸爸赶来找到被小黄狗从秃鹫嘴下救出的小儿子......这样的一个故事情节如果换个导演来拍的话,欧美人,可能是《莱茜》或者《狼犬罗伊》,中国人,也许就是《神犬赛虎》。
还好不是。
它只讲了一个草原的家庭,又不小心也讲了一大片草原的历史。
镜头里大风簌簌的吹着草头,阳光灿烂的晒着河流羊群,娜萨尔嘴里念念叨叨的拣着牛粪,老人笑呵呵的讲着小黄狗的传说......这是过去。
爸爸突突叫着的摩托,妈妈不小心被烫化的水瓢,娜萨尔的会叫会跳的小狗玩具,是现在。
镜头最后,大轮车上的一家人与政府投票宣传车迎面而来,大家互望了一下,尘土飞扬,各自前行。
这一幕颇隐射有些蒙古社会现状的意味,变革与民众之间若有若无的隔阂?
不大了结,不好乱下定论。
大多数人应该跟我一样,看见的是草原、牛羊、蒙古的小眼睛和红脸颊。
于是,心底对草原的冲动又高涨起来,并且容易再来点小资式的忧伤。
反对忧伤。
这片古老、遥远的土地,其实于草原外的人无关,她美丽却也贫瘠,上面印满的是先人、后继者艰辛的车辙,说的是他们生生死死的故事,唱的是时间古老悠长的歌。
片中老人向碗中泼下米粒,落在针尖上,说明前世是人,针尖外则不是。
投胎做人,很难。
五颗星不仅给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还要给在草原上生活的一家五口!
不矫揉造作,没有过多的语言,全片就是一首从草原流淌诗。
爸爸出门了,小不点的妹妹带着弟弟玩累了躺下就睡,妈妈挤牛奶、熏羊肉、缝衣服、做干酪,娜莎塔骑马去放牧,妈妈叮嘱她看着那座山头就不会迷路,可是为了寻找小狗找不到回家的路,下雨了,在一个老奶奶的蒙古包里听了一个迷人的故事……娜塔莎捡干牛粪那段太可爱了,她叉起牛粪往背上的篓子一扔,没扔准,掉在身后的地上,不理会,继续往前走,再叉,再扔,还是扔个空……她和妹妹一起躺在草地上看云,这个大象,那个长劲鹿,可是她们应该没有见过长劲鹿吧,所以她向妈妈告状,妹妹说谎说看到了长劲鹿,然后悄悄问妈妈妹妹是不是在乱说?
得到妈妈肯定的回答后开心的笑了,她也许以为妹妹的前世就是长劲鹿呢。
电影的最后,他们在转场的路上碰到一辆宣传选举的汽车,羊群像流水一般漫过来,汽车停下,爸爸过来赶走羊群让出路,汽车开走。
木轱辘车慢悠悠地向更远的草原走去。
外面的世界终究会影响到这里吧,娜塔莎马上要去上学了,爸爸跟妈妈说也许可以去城里找事做,妈妈说怎么能养活一家呢。
但是现在,他们在向更深的草原走去。
好朋友给了我20几张他最近喜欢的碟片,我这样一张一张的看着,最后一张是《小黄狗的窝》。
观赏10几分钟后,我已经被震撼地五体投地,然后才想起朋友曾经给我大力推荐过该片,他说,该片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影片资料】《小黄狗的窝(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2005蒙古/德国蒙古女导演: 琵亚芭苏伦·戴娃(Byambasuren Davaa) 奖项:戛纳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德国慕尼黑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纽约汉普敦国际影展金海星奖。
《小黄狗的窝》用一种及其平淡而又真实的视角,展示了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乌察禄一家的生活影片。
草原上不断有人搬到城里,遗弃了他们最忠实的伙伴--狗,而那些被遗弃的狗有些便与狼群混在一起,专门攻击羊群,但片中的狗是个例外,在乌察禄的小儿子面临危险时,它表现出色,最终赢得男主人的信任。
千万注意,不要以为该片是反映狗的片子,片中是有些狗的镜头,但大部分的时候象是一个记录片。
内容上很象央视十套里面栏目《讲述》,但经过导演戴娃的处理,不管你在看此片时周边环境如何嘈杂,不管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只要耐心看10几分钟,就会很快融入到电影剧情中。
镜头很干净,风景很优美,一个半小时缓慢地描写了蒙古一家人的普通生活场景:挤牛奶,小孩玩耍,放牧,去城里卖东西,剥羊皮,做衣服,孩子去城里读书回来,收起蒙古包搬家等等。
无论何时瞄一眼,都是一张草原风光明信片。
如此朴实,如此美丽,如此纯净,如此哲理,我找不到什么电影能与之媲美,硬要凑个数,我只能想到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
在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朋友为什么说该片改变了他的世界观。
任何电影都会有铺陈的矛盾与主线,该片也不例外。
如此温情,如此俊美,但我能感知到观看过程中的心灵沉重,或者说是有淡淡的哀愁。
最初我给自己的解释是,可能是一种乡愁,可能是一种想逃避城市生活回归草原的心态,但,后来在最近热播的《神雕侠侣》中我找到了答案。
杨过想离开古墓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小龙女却只想着和过儿在古墓中终老。
改变我朋友的什么世界观?
其实很简单,就是选择简单的安定,还是选择去远方的流浪。
好朋友对人生有这样的感悟,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活着,第二经历,第三自由,朋友现在决定选择自由。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流淌着象蒙古人血液中的那种流浪基因,这种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平淡的想不出今天和昨天有什么区别,或者今天和去年的今天有什么区别。
生活的本身也是简单的,在外部世界的一些诱惑出现后,我们的内心可能会失去一些平衡,于是有了《中国国家地理》卖地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要每年有那么几天融进大自然的怀抱。
我很喜欢电影里一组镜头,电影里不厌其烦的花了不少时间,详细刻画了一个蒙古包拆卸和装车的过程,只要愿意,5分钟的时间,一个蒙古家庭的所有家当都可以放在牛车上,然后再换一个地方。
如此简单,如此方便的迁徙,让我在思考,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流浪和漂泊的锤炼,才可以这么熟练的面对永远无法预知的前路,像我等已经习惯于安定,习惯于知道明天要发生什么的人们,相比起来,显得多么的渺小。
朋友的世界观改变,不仅是要多融入自然怀抱,他想走地更远。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做了我们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于是他们引来我们钦佩的眼神,和日常生活的谈资。
还有一些人更是做了我们想都没想到的事情,他们则是在创造传奇。
我清楚的知道我朋友性格里的东西,而且也相信他这样想了,他就会去做。
祝福他!
本文最后想讲述片中两段非常经典的对白。
1、 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娜莎在帮母亲割奶酪时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咬不到。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娜莎努力咬,“还是咬不到。
” “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 2、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老婆婆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如是几遍,老婆婆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 娜莎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 最近一直在寻找导演戴娃另一部比较出名的片子《骆驼骆驼不要哭》,想来这个草原长大,在德国受过专业教育的女导演不会让我失望。
一些亚洲导演,为我所不喜,但我又不得不关注他们。
小黄狗的窝,她那个女导演,也是其中之一。
想通过平易之事,来表现宏大的文化变迁,多数力不从心。
这个也差不多,也是其中之一。
我有她的《骆驼的眼泪》,我还没有看。
我希望现在不看它,若她再拍多几部,那时我会拿出来看。
原因,不知道。
因为是我在看电影。
我也希望导演都可以不为荧幕做电影,那样电影就真正的有生命力了。
像书法一样的,电影,若像书法一样,真令人憧憬。
这是一部你会被娓娓道来的故事,绝美绽放的画面还有悠扬的音乐迷住的电影。
电影本身故事没有什么特别眩目的桥段,质朴的和一块白布一样。
但是想来,越是这样纯净的东西才越是可以直接穿透繁琐的花边,触摸到你的心底。
所以,电影的美丽画面在我眼眶闪过的时候,我只有痴呆的在胶片的粗砾摩擦间长吁短叹。
电影说的是,蒙古小女孩娜莎捡到了一只小狗,但是爸爸妈妈担心这只狗来历不明,怕受到狼群攻击,所以,不同意养狗。
最后,小狗在关键时刻防止了娜莎的小弟弟被秃鹫攻击,小狗又回到了娜莎的家。
这部电影是是曾经荣获奥斯卡提名的 《骆驼骆驼不要哭》蒙古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的最新力作,同时也是她的第一部剧情电影。
这部由德国、外蒙古两国联合作的影片,摘下坎城影展的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
电影翻译过来,里面的狗的名字居然叫点点,汗~~~~~又正好某人很洋洋得意的和我发短信说他家楼上的狗名字也叫点点。。。。。。。
再汗个~~~~~~还是我的老习惯,选择几个关键词,厚着脸皮来说说这部电影。
关于电影名和寓言式对话。。。。。。。
这部电影的英文版的题目是——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
首先要说的是,如果你看过了这部电影,你或许会把题目中的小黄狗和电影中的小狗对应,但是,我要告诉你,其实电影中的狗是白色的。
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娜莎的爸爸埋葬了一只狗,把狗尾巴编成辫子,告诉女儿,这样的话狗会在下辈子编成编着辫子的蒙古人。
倘若不看完电影,至少你在没有看完大半以前,都会不太明白这个寓言。
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出现了三处寓言式的对话。
片首的父亲和女儿的对话是第一处,其实在这里的理解应该是。
蒙古人何尝不是那些编着辫子的狗转世来的呢?
递延这蒙古人的流浪血统,从一个地方开始,到另一个地方结束。
所以,这里与其说是一部讲述动物和人的亲情电影,还不如你睁大眼睛看好,这是一部讲述蒙古人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电影。
蒙古人出生,死亡,延续着祖上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保持着一种平衡。
而所谓小黄狗的窝其实就是指蒙古人传统的生存方式。
另外,这个片首的寓言的图面美丽的让人心慌,一望无际的草原黄昏,扎着小辫子的女儿和沉稳的父亲,美丽的好像一首诗。
第二处寓言式的对话,是娜莎想要留住点点,和妈妈求情,妈妈说,你可以咬到自己的手掌心么?
不可以,所以,不能什么东西在你眼前的时候,你都要。
我一向觉得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颠沛流离的民族,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哲理多少要迷人很多。
这个哲理从非演员的妈妈的嘴中以这样的方式说出来,你会很震撼,然后被打动。
娜莎知道,在自己以后长大的路上,自己会喜欢很多东西,可是却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
你必须有所取舍。
据说蒙古人的游牧方式也是这样。
在一个地方放牧也要有所取舍,你不能什么都要,这个就是蒙古人马背上的质朴的睿智。
其实,在这里还反映了娜莎一家人面对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的态度,当流浪放牧已经变成一种非必要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要选择住进楼房,就好像开始的时候娜莎童言无忌的说:如果我们住在城市,要住在最顶端,才有阳光,住在下面,就很阴暗。
是不是娜莎的爸爸要选择进城当售货员,过一种和流浪完全绝缘的生活?
——一样的,你不能什么都要,你也不能什么都选择,你必须舍弃。
第三处寓言出现在娜莎迷路的晚上,娜莎住在一个蒙古老人的蒙古包里,老人给她讲了一个关于小黄狗的故事。
娜莎认真的问自己下辈子是不是还可以做人。
老人瘪着没有牙齿的嘴,笑着给她一根针和一把米,告诉她:当你可以让米粒立在针尖上的时候,你就可以在下辈子做人了。
娜莎自然没有成功。
老人进而说——下辈子做人多么难,所以人生多宝贵呢。
这个寓言和第一个其实是对应的,或许每一个蒙古人的灵魂里都加载着一只编着辫子的黄狗在上一辈子的灵魂。
人的一生多么珍贵。
这样传统而优美的寓言教育方式,在蒙古包温暖的灯火下,照着的一面是蒙古老人纵横沟壑的苍老的脸,一面是娜莎童稚天真的脸颊。
这样的场面动人而有标志意味。
三处寓言式的对话贯穿了电影。
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透视出,你认为原本离你要愿的蒙古人的生活。
关于写在蒙古人血液中的的流浪基因。。。。。。。
我从来以为蒙古人的流浪是写在基因中的,随着血液的延续一代一代的递延下去,生生不息。
所以,流浪成为蒙古人生活的一个关键词。
父亲在去城里卖羊皮之前就和母亲说,等他回来就准备迁移。
于是,在父亲回来以后,电影不厌其烦的用镜头肢解了娜莎一家迁移的过程。
这段几乎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
一个蒙古包,人们在里面安睡,吃饭,工作。
只要需要,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把蒙古包搬走,利索而不留一点痕迹。
于是在5分钟的镜头语言下,娜莎一家人原本住的全部家当都被放在牛车上了。
其实我在想,一个民族需要怎样的流浪和漂泊的锤炼才可以这么熟练的面对永远无法预知的前路,而且神情自若。
像我等已经习惯于安定,习惯于知道明天要做什么,什么发生的人们,想来已经比娜莎一家少了很多抵御不可知明天的本领。
这也是这些人儿可以乐观并豁达的原因。
关于矛盾,流浪还是安定,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任何一部电影,或者书,或者简单一些,任何一个故事的发展都是由矛盾产生的。
因为有矛盾,所以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电影的铺展中,两对矛盾展现在我们眼前。
娜莎想要养点点,但是爸爸妈妈不同意。
这个是故事发展的明主线。
第二对矛盾是娜莎一家的前途——选择流浪还是选择安定?
这个则是故事的真正主线。
第一对矛盾在最后的时候得到了解决,娜莎得到了心爱的点点。
第二对矛盾则根本没有解决,而是把问题留给我们,当娜莎一家的马车在草原上渐行渐远,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他们会做怎样的选择?
他们写在血液中的流浪基因会被外面的高楼大厦的安定方式所替代么?
没有答案,开放式的问题,于是放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
————选择流浪还是安定,这,是一个问题。
娜莎一家的原本生活方式已经被一些外来的方式所改变着,其实我觉得,如果导演在这里是带有批判色彩或者是带有倾向的来描述这种变化,这部电影都会显得很逊色。
导演没有带有色彩的描绘这种变化,而是用中性的电影语言叙述这种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和渗透。
导演用几个场景来体现这样的冲突和渗透。
在父亲去卖了羊皮回来,给母亲带了一把新的塑料勺子,还有一支手电筒。
母亲很高兴,而这只不幸的勺子在接下来就很有象征意味的被烧坏了,所以,或许外面的摩登产物并不是都适应草原的流浪背景的,会水土不服的。
同时,父亲为了安抚娜莎,给她买了一只会跑会叫的粉红色玩具狗。
这只粉红色的玩具狗在暗色的蒙古包中一出现,就显得格外的扎眼。
不但是扎眼,而是荒诞。
玩具狗的叫声引来了门外的点点,一只真狗,一只假狗这么突兀的对峙,其实这样尴尬和荒诞的对峙,何尝不是传统的蒙古人的流浪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安定的生活方式的对峙的比拟?
寥寥几个镜头,胶片下的语言就这么不动声色的传递着这样的理念。
然后,母亲拿起包着手电筒的报纸看着,问起父亲关于城里大选的事情。
其实,为什么说导演在电影的倾向上基本是中性的,也就体现在这里。
流浪是一种生活态度,可是流浪确是处在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矛盾的位置上的。
你完全可以小国寡民的生活,可是一个民族却不能选择小国寡民的生存。
当大选这样的政治事件渗透进牧民的生活中,安定的生活其实已经变成一种必然。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多的好东西,父亲的摩托车,母亲的缝纫机,还有娜莎得以到城里去上学,受完备的现代化教育。
这些是传统的生活模式所不能给的。
其实娜莎家这样的牧民也不是抗拒城市里的生活,娜莎的弟弟很可爱的说:姐姐说,在楼房里住,就不用到外面嘘嘘。
而父亲也有到百货大楼当售货员的想法,可是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先辈的礼物,有些时候也是一种负担——因为做售货员的工资没有办法养活全家。
在电影最后,娜莎一家的马车还有羊群和一辆宣传大选的车互相交错走过,宣传车上的大喇叭不停叫着:请大家认真参与选举!
请大家认真参与选举!
可是,娜莎一家没有停留,只是和宣传车交错而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娜莎一家将偏离城外的生活方式,当安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时候,原有的流浪方式或许只可以作为一种长辈赠与晚辈的血液中的礼物。
记住流浪,但是不要抗拒安定!
关于温暖的家庭感情。。。。。。
看完电影我会很感动于娜莎一家人的生活。
当扎着小辫子的娜莎回到家的时候,爸爸为她换衣服,小娜莎天真的和爸爸说起自己得了一颗小红星。
还有爸爸在找到了儿子以后抱着亲了又亲的模样。
记住,你不用在这里举例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样的东西或者好莱坞的造梦工厂烧钱机器雕刻出来的演技派明星来。
他们是真实的一家人,或许在拍电影以前还在烧干牛粪,还在晒酸奶糕。
所谓的演技根本就是狗屁的东西。
在这里,你从镜头上看到的是一些真实的生涩的流露。
爸爸和妈妈亲在娜莎脸颊下的声音,响亮而温暖,我觉得这个音效做的很有意思,自己在手背上亲了下试试看,不知道是不是没有感情,听起来没有意思多了。
另外要说的,在电影结尾的时候,一家人均有出镜。
都是一些比较温情,但是精巧动人的小片段,张望镜头的弟弟,对着镜子做鬼脸的妹妹,还有唱歌的妈妈,以及羞涩的捂着嘴笑的爸爸,还有抱着点点的娜莎。
我的嘴角一直向上扬着。
记住流浪,不反抗安定。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是很羡慕我家小狗豆小葵的,它每天好吃好喝,吃饱就睡,没事儿出去溜达溜达,可以在主人旁边撒娇卖萌讨一口好吃的,可以在主人出门后继续懒洋洋的躺着发呆,可以在流浪狗面前神神气气的傲娇路过,真是安逸又自在!
回到自己的生活,每天累成狗,每天不够睡,还要面对人类世界的尔虞我诈,面对各种虚伪的人,用形式主义来应对形式主义…做人真的是太辛苦了。
「爸,你弄它尾巴做什么?
」「用头压着,就能转世成为绑马尾的人,而不是长尾巴的狗。
」「真的吗?
」「人都会死,但生命会延续的。
」
《小黄狗的窝》,质朴安静的电影。
这部德国出品的纪录片讲述了蒙古国大草原上的故事。
由蒙古国女导演 Byambasuren Davaa(琵亚芭苏伦•戴娃)指导,戴娃出生在蒙古戈壁沙漠中,大学毕业后曾经远赴德国慕尼黑影艺大学攻读电影。
游牧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简单又质朴但却有着无限的大智慧。
和父亲家里的小狗埋葬了家里的小狗,娜莎非常伤心。
后来她在一个小山洞里见到一只小花狗并带回了家,可父亲担心小狗和狼群混过怕伤害他们的羊,不同意。
娜莎很想很想留下小花狗,她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咬不到。
」「咬不到吗?
再试试看。
」「还是咬不到。
」母亲笑着说「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有些东西近在眼前,但也没法得到,那你就不必去强求,不是看到的东西都可以据为己有。
要学会取舍,在蒙古大草原,游牧民族要不断迁徙,这也是生存法则之一。
要明确取舍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好好去珍惜取的,放下舍的懂得取舍的人才能真正勇往直前,并不是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兼得的,该舍就要舍,应该习惯去争取最想要或者最该要的,而不是都要,取舍不只是行为上的,还要内心一起放下,会取舍才能满载而归,才能轻松前进。
老奶奶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反反复复,而后奶奶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娜莎学着奶奶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 老奶奶说,「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来世做人如米立针尖那么难,所以今生为人是如此有价值。
亏我每天还在羡慕家里的狗狗,其实小家伙肯定更羡慕人类吧,狗狗的一生很短暂,如果遇到一个好主人还是很幸福的,但不幸的生为流浪狗,那就是悲催的一生了。
不过生命轮回这件事,对我们来说都是没得选的,所以请努力的热爱生活,珍惜生而为人吧!
说到生而为人,突然就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不胜唏嘘,如果不想以后遗憾的说这句,就请继续努力吧!
固定机长镜头,原本还原了草原的美,而这部纪录片几乎没有表演的痕迹,人们能想象的草原上蒙古人的生活也就是这样的。
片中这些最朴素的人文精神触动着每位观影者。
最后一家人到了新的驻地,父亲俯下身喃喃道,“美丽的杭盖大草原,感谢你的收留。
”游牧民族虔诚又质朴的价值观让他们乐观、幸福的生活在大草原上。
晚上回到住处, 由于室友不在, 无法进到卧室, 只好在客厅看电视. 正好碰上6套放映小黄狗的窝. 前两周刚看过哭泣的骆驼, 于是就坚持看了下去.影片中的小狗很是特别, 白色的毛, 脸的中有一道黑色.可能是中文配音的缘故, 感觉蒙古人的日常对话很是有趣, 都是"什么还好吧的句式", 比如牲畜还好吧, 打猎好好吧.有些惊讶, 娜莎那么小可以一个人去骑马放牧.同时大人们的意见总是那么惊人的一致, 小时候我前方百计的去养鸽子, 但总是被妈妈, 被祖父阻挠, 比如鸽子不像鸡, 可以下蛋, 比如鸽子会拉屎到邻居家晾晒的衣服上....
外蒙草原上的五口之家,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三个小仔仔住在蒙古包里过日子。
事情发生在赶场前的几周里,大女儿(八九岁的样子)在石头洞里找到一只小狗,十分喜爱。
当地多狼,狗狗可能和狼一起在石头洞里住过。
这样的狗父母绝对不能收留,但大女儿就是不想扔掉它。
安静的气氛贯穿全片。
画面简洁干净,没有刻意的诗化或留白。
草原上的一家游牧民受邀出演,演员的表情自然,宛如表现住家生活。
确实花了大量时间表现牧民的日常生活。
从赶场前拆蒙古包的每一层毡,到最后整个家被装到牛车上向远方的草场走去,事无俱细一一记录下来。
但戏剧张力始终存在。
孩子和狗故事,最后怎么样了呢?
我们会像<孔雀>那样思考人生,会像<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讲究排场,会像<疯狂的石头>那样无厘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小黄狗的窝>那样安安静静讲清楚一件事呢?
有时候在没有噪音和心理压力之下听明白一件事才是最能让观众快乐的事情。
看到有评论说没有剧情,不算一部电影,感觉痛心疾首,第一电影≠剧情,第二在生活面前,所有艺术及表现手法都应该黯然失色。
很想听OST。非常棒
剧情其实很薄,节奏缓慢,狗作为线索时隐时现,全片高潮部分只有三分钟左右——飞驰的马、狂奔的狗、撕扯腐肉的成群秃鹫、蹒跚而懵懂地只身赴险的孩童,惊心动魄得格格不入。但展示的蒙古风土人情相当迷人,很喜欢拆卸蒙古包再感谢和告别草原的那一部分
挺有趣的片子 纪录片的拍摄剧情片的剪辑 温情自然
一只不同于敖犬品种的狗子,如同现代生活侵入不同种族的传统生活
看了一个差画质的,故事不喜欢,景也不好看,可恶。
民族志
导演用朴实无华的拍摄手法,记录了草原上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
很简单的故事,有一些雕琢的痕迹,但因为发生在草原上,便也觉得挺好看。
没什么剧情,算不上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段家庭录像,可以借此略微了解一下蒙古牧民的日常生活。
孩子们很可爱
一星给摄影与无敌风光,一星给配乐,这家人对狗的态度我完全接受不了,纯属个人感情评价,与该片质量无关
2018402 二星还行
黄面细致 人物的刻画都很成功 特别是孩子和动物的关系 这两者都很难进行过多的场面调度 可见导演团队的功力还是很深的 很有耐心 拍到了能够表达情绪和推进剧情的画面 据说是用一种纪录片的方式去拍摄 我想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去观察现代游牧民族的真实生活吧 绝对是一部能够唤起观众喜爱大自然和动物的片子
略有一点点像风光片,只有一点点。
7.5/10。简单、淳朴、贴近自然的影片,贯穿其中的转世故事充满了民族色彩。前半部分是对游牧生活平铺直叙地呈现,第64-73min对拆卸、整理、离去细致入微地刻画,结合配乐、吟唱、少对白,积聚着对过往的留念与不舍之情。
可爱至极
儿童电影……
这是一个原生态的、关于人与自然、童真、轮回、信仰、真善美的电影。摄影中光与影的处理真的太美!
虽说是剧情片,但几乎有点接近纪录片了,剧情本身没啥特色,非常简单,唯一的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生动地展现了原生态的现代蒙古游牧家庭的生活,非常棒,虽然仅给了四星,但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