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回忆往事时,那些过往,在我脑海里就是龙城这种色调这种节奏……这部戏真的好贴心,它的烟火气和乔家儿女那种是不同的,乔家是生机勃勃的当下,真正的烟火人间;而龙城整体的讲述都带着回忆色彩,或者说带着文学的滤镜,像是谁纸上的笔记具象成画面,它的整体氛围就带着讲述者的滤镜,比如西决的滤镜、东霓的滤镜、南音的滤镜……它不是像乔家那样将真实的生活还原给你看,而是将西决东霓南音他们眼中的生活展现给你看,你看戏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发生过的故事,也是在看他们的内心,他们对于生活和情感的解读……乔家的儿女是现实生活真切的投影,人物鲜活饱满,真实生动,看剧的人会觉得自己是街坊们和几个人倒霉蛋一起长大;而龙城,是每个人脑海深处的生活,伴随着个人的解读和情绪,可谓景语即情语、故事即心事。
两种风格,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一个润物细无声,莫名地就勾动内心的某根弦……真是太让人惊喜了,我完全是以阅读的感觉在看戏,每一帧都值得细细品味,龙城这种风格和节奏如果能维持到最后,绝对是超品的佳作。
大結局的劇情人設毫無邏輯可言,前面幾十集都跟原著構建思路走,最後徹底另辟途徑了。
負債累累卻能環遊世界?
在《龍城》結局中,三叔三嬸明明負債,卻到處旅遊的情節,確實存在一些不符合現實的硬傷。
首先,即使三叔一家的經濟狀況不錯,但是他們也不可能沒有任何債務負擔。
尤其是在經歷了化工廠大爆炸的賠償事件後,他們的經濟情況應該更加困難,不可能輕松地進行旅遊和購房等消費。
其次,旅遊是一項相對昂貴的活動,需要支付機票、酒店、餐飲等費用。
而在電視劇中,三叔一家旅遊的次數和範圍都相當廣泛,這種消費水平對於一個負債的家庭來說顯然過高了。
被害殘疾卻能大度原諒,首先陳宇呈和西決之間的關系本就不好,他們在劇中多次發生爭吵和沖突,對於西決這樣的人物,陳宇呈應該沒有理由原諒他。
其次陳宇呈作為一名醫生,突然因為顱內瘀血而失去了手術能力,這對他的職業生涯和人生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此,他原諒西決的行為也顯得有些不合理。
再有,西決這個角色在劇中的形象本來就存在一些問題,他的行為和言辭都有些令人難以接受。
陳宇呈和西決之間的爭鬥並沒有得到一個合理的解決方式,這讓故事結局顯得草率和倉促。
獨立女強人為愛拋棄所有,《龍城》結局中,西決和江薏在一起的情節確實存在一些硬傷。
江薏當著東霓和南音的面說:「你們都是西決的家人,今天見證我一句話,不管西決判多久,我等他多久。
」首先,江薏在劇中一直被塑造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職業女性,非常註重自己的事業和獨立性。
然而,在結局中,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生活,選擇了追隨西決,這與她之前的性格和價值觀相悖。
其次,江薏和西決之間的感情進展也讓人感到突兀。
雖然兩人之間確實有感情糾葛,但是在劇中並沒有給出足夠的展現和交流,兩人之間的感情轉變突然。
此外,江薏之前已經意識到兩人之間的價值觀不一樣,很難長久走下去,因此選擇了和西決分手。
然而,在西決入獄之後,江薏就突然對他十分深情,這種轉變也讓人難以理解。
最後,江薏在劇中一直被塑造成一個聰明、理智的女性,但是在和西決在一起後,卻沒有給出足夠的理性思考和決策,而是選擇了情感主導。
綜合來看,江薏在劇中的角色設定和表現存在不少矛盾和不自然之處,導致她和西決在一起的情節看起來不夠真實和自然。
在原著中,結局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局,陳宇呈成為植物人,西決被判了20年有期徒刑,東霓說會等西決出來。
這個結局雖然悲傷,但卻是符合角色性格和劇本基調的。
然而,在劇版中,每個角色都得到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西決被原諒,江薏願意等他。
這個結局是強行圓滿的,與原著完全不同。
美好的結局是人們向往的,但是如果為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而犧牲角色的性格和劇本基調,那就顯得牽強了。
因此,劇情的走向應該根據人物性格和劇本總體基調來定,而不是為了一個美好的結局而強行圓滿,這會導致人設的割裂,劇情的不合理,最終只會用狗血來形容。
此外,這種強行的大團圓結局也會感到不真實,不符合劇情邏輯。
在一個以命運、動蕩、人性為主題的故事中,如果所有的角色都可以得到圓滿的結局,不管他們之前做過多麽糟糕的事情,都能得到原諒和幸福,這樣的結局顯然是不合理的。
過於理想化,不符合劇情的基調和主題。
因此,一個好的結局應該是合理的、自然的,而不是為了追求圓滿而不擇手段的。
在創作過程中,劇作者需要根據角色的性格和劇情的走向,製定出一個合理的結局,既能滿足觀眾的期望,又能符合故事的主題和基調。
只有這樣,才能讓觀眾在看完劇集後感到滿意和有所收獲。
西决最幸福的时候,大概就是陈嫣还没和他分手的时候吧?
那时候东霓也生机勃勃,即将和一个她觉得很不错的人结婚……从陈嫣变成唐若林开始,他们的人生就一路坍塌……虽然说西决和东霓有童年的不幸,但如果西决和陈嫣幸福地在一起,又或者后来江意没有让他被小三,又或者东霓真的被方靖辉好好尊重爱护……那么童年的阴影也会慢慢消散吧?
只是他们运气不好,总是被那些自己深爱的人伤害,小时候是父母,长大后是恋人,伤口没来得及愈合又被再次撕开,一次又一次……直到最后,西决摘了自己的心,东霓砍断了自己的翅膀,把他们最美好的感情和最深的伤,都一起扔掉。
或许有一天,西决会长出新的一颗心,东霓会重新长出翅膀,时间仿佛回到陈嫣变卦之前,他们会依然拥有灿烂的一生。
也或许,终其一生,他们就这样残缺了一部分最重要的东西,空荡荡地行走在人间,不再痛苦,但也始终有缺憾。
但至少他们还有彼此,东霓就是西决的另一颗心,西决就是东霓隐藏的翅膀。
1,关于东霓贾宝玉在《红楼梦》里说,女孩儿未出嫁,是珍珠,金贵的不得了,但是一旦嫁人了,年纪大了,就是死鱼眼珠了。
在2011年,作为宝石珠子的年龄的文艺女青年,我那时候还非常喜欢在豆瓣上tag自己看过了什么书,于是我在某一天tag了“读过”《西决》《东霓》《南音》。
那时候,我一边看一边哭,但还狠狠骂西决人太好,可又对他的苏毫无抵抗力。
不得不感叹,笛安是天生吃这碗饭的人,情节的张力,倾泻流畅的文字,信手拈来一般,更重要的是,角色拥有让人记忆深刻的人格魅力,让我记忆尤深。
这么多年过去了。
现在,到了2023年,作为一个已经到了鱼眼珠年龄的我,也看着《龙城》搬上了银幕。
这个时候,我作为曾经的书粉,现在的一个很喜欢白宇的观众,事先知道情节的先知,在审判着这部剧了。
首先不得不讨论的就是年龄。
这部剧在立项阶段,就有诸多对于年龄的讨论,小说里的东霓,是个肆意张扬的年轻女人,但电视剧里,则是已然不年轻的马伊琍。
不会没有争议。
然而,剧播出了,马东霓,突如其来的适合。
东霓的撒泼,东霓的细腻,东霓的温存,马伊琍成了东霓。
她走过了这么长的路。
她作为大青衣的演技和观众缘已经被足以认可。
印象很深刻的是对她的采访:“你会为东霓设计小细节吗?
”她回答,我不会为任何角色设计小细节,我成为她,就是按照她的方式来说话,来走路。
所以当然在剧里,她可以说,我就是东霓。
而她的人生,也和东霓交相辉映,曾经是艺术队的少女,后来莫名其妙走了演戏这条路。
为了闯梦走上了另一个城市过了十几年,但是最终会发现,自己还是留着原本城市的印记。
结婚离婚,结婚再离婚,沸反盈天的是她的私生活。
如果是她人生拍成一部戏,一定如东霓一般戏剧化。
所以她在饰演东霓的时候,写了篇长文,说自己是资深书粉,等了这个角色很久很久。
脑海里很早之前就印了东霓这个角色。
我看马伊琍的采访,她说她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很多年,但到最后,还是会回到自己从小生长过的弄堂身边。
“不远处,从酒店的平台上就能眺望到四川北路桥。
马伊琍小时候要去四川北路上夜校,她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来回回都要经过这座桥。
“原来这里是有海鸥的,后来十几年过去,海鸥似乎都消失了。
” 马伊琍遗憾地说。
不过,就在今年,她又重新听到了苏州河畔的鸥声。
上海既属于还未过去的历史,又属于已经到来的未来,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如此。
飞过了十几年的岁月,海鸥和马伊琍都回家了。
”——可是,可是,东霓怎么能是鱼眼珠呢,她,她没那么老!
也许有人会反驳。
是呀,马伊琍40多了,爱情神话里的李小姐也40多了,也穿着高跟鞋离了婚谈着恋爱呢。
这时候,我的已经几乎荡然无存的书粉心突然开始攻击我。
怀念的是东霓吗,认为马伊琍年龄大了吗,其实都不是核心,其实是,怀念自己像宝珠一般的年龄,在被窝里为了东霓西决南音哭得肆无忌惮的自己。
没有人比笛安更意识到这一点了,她也从20几岁的作者,成了30几岁的观众。
她的读者,从少年读到了中年。
所以她在《龙城》开播的长文里,深情地写道:“我知道,也许你们执着的,并不是写作龙城时期的我,也不是躺在你们书架上封面已然陈旧的那三本小说,你们放不下的,是当年阅读它们的你们自己——我很幸运,曾经在你们年轻而晶莹的岁月里存在过。
”也许东霓是年轻的,但她可以也是老去的,因为这是女人必经的一生。
毕竟,每个少女都是宝石珠子。
但并没有人会成为鱼眼珠,其实不是的,不是鱼眼珠的。
放心吧,人生很多不满意,但是也不是鱼眼珠的,变得更坚硬,更包容,更磨砺,这是岁月的痕迹呀,不是鱼眼珠的。
在成熟的时候看自己的过去,不管是东霓,马伊琍,还是笛安,还是我自己,都会说“每个阶段都是我。
”到了马伊琍这个年龄,我想她并不介意在年龄上被指责了。
选择了东霓这个角色,她就会扛起东霓的背负,她会用自己的东霓来说服所有人,我,就是东霓。
我的曾经像东霓一样拉扯来回,我的现在像东霓一样回到故城。
我可以被说成鱼眼珠,但我知道我心里是有宝石珠子的。
我们都有。
笛安的描写无疑是很女性化的,所以无论多大年纪的女性,她的描写都有一些温存,而这部剧又是非常细腻的女性导演林妍的作品。
谁说女性年纪大了就会成为鱼眼珠呢?
女性无论多大,都可以追求自己的爱(陈嫣),无论多大,都可以选择斩断爱情(江薏),无论多大,都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要承担同等的责任(南音),而无论多大,都面对自己的人生(东霓)。
青春的宝珠并不会褪色呢,你说是吧,姐。
叫我。
东霓。
2,关于西决西决,不得不说的当然得是西决。
作为白宇的演技粉儿,他的剧似乎已经成了我这里的保障,因为这哥们一向选剧看自己心情,看自己喜欢不喜欢,所以他的执拗似乎也成了我看剧的标准之一。
然而一开始,我会觉得,那可是西决诶!
白宇,直播间里嘻嘻哈哈的白宇,镇魂里胡子拉闸的赵云澜,忽而今夏里那个清高善良的章远,乔家的儿女里那个别扭自卑的大哥乔一成,沉默的真相那个舍命燃灯的江阳,和西决那个温存而细腻,付出又很苏的个性,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对不起,白宇,你的演技又让我再一次,再无数次的打脸了。
剧播出之后,是铺天盖地的“白宇就是郑西决本决吧”“白宇太适配郑西决了吧”就和每次一样,当白宇演了一个类型的角色之后,大家会认为,他就是这样的角色本人。
在龙城里面,他整个人的肌肉走向说话方式都变了。
看他的吃面看剧直播,他整个人有种松驰感和活泼气质,一会微博直播吃大蒜,一会见面会吃大葱,一整个内娱反滤镜达人。
但西决不是的,西决总是隐忍,总是温柔,总是内里绷紧但表现出来外表松弛,好像再痛苦的事情,他都能报以微笑和淡然,但其实心里被伤害无数次,千疮百孔。
白宇的声音,乐呵呵的西安爷们,笑起来比谁都爽朗,然而西决的声音则是轻声细语,满含深情,特别举重若轻,好像怕太大声惊动自己心里的野兽一般。
我看了西决,有时候会回去看看白宇,看看白宇有没有难受,有没有痛苦,有没有过得很好,因为演员的共情能力,让我从角色延伸到本人去心疼。
不得不说,白宇又一次的进化了。
西决的哭戏绝对都是高光戏,不管是被陈嫣欺负,被江薏欺负,想妈妈时,面对三叔,他好像无时无刻不在掉眼泪。
我们戏称他才是龙城大观园里的黛玉,而且每次情绪的爆发点都非常准确动人,观众们最容易被真情流露所打动。
更重要的是,西决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善良的好人,他没有做过一件对别人不好的事情,而这种善良的人在情感上被摧毁、被侮辱是一般人最难以接受的。
很多人说,这样的人设现在已经不受欢迎了,也许,现在更受欢迎的是所谓“爽剧”的人设,打脸要啪啪啪的响,复仇要快准狠,似乎这样才能彰显剧情的“高能”。
但我想,人灵魂的高贵,正式体现在苦难中的坚韧与升华。
西决,是个苦难中坚守的高贵灵魂。
因此笛安会说,他是理想型吧。
西决帅但是没有那么多女人缘,成绩好但是工作一般,父母双亡没人买房,对家人他好到无底线甚至婆婆妈妈。
他吸引人的点到底在哪里?
之前笛安说过,她少女时代非常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突然恍然大悟。
“我只怕一件事情,我配不上我受过的苦难”。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阿列克塞作为幼子,象征的是人类善良高尚的灵魂,他不断被试炼被考验,受了折磨和痛苦,但他并不会就此沉沦。
白痴里,不管是梅诗金公爵还是纳斯塔西亚,都是被侮辱被损害但却漂亮善良纯美的灵魂。
苦难面前的坚韧,诚实和善良,难道不是最珍贵的品质吗?
而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的男人何其之少!
白宇日常的轻松调皮,在西决这里,变成了付出和包容。
白宇不是西决,但西决活了,他爱,他哭,他忍耐,他调解,他似乎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但似乎他又是最需要这个家庭的人。
西决的爱与纠结体现在他每一段恋爱上。
西决本质上有恋母情结,所以他每一段恋爱选择的都是姐姐型的女生,同时他和东霓又有点若有若无的感情(可惜在剧里也许是为了过审被删掉不少)。
所以即便是年龄比较大的cp,也并不会让人感觉到不合理。
经过了十几年,还是得说,西决是梦女心中的梦中情决,而白宇,演活了西决。
3,关于改编剧组非常善于通过时间交错的互文构建情感的支撑,不得不说还是有女导演的功劳,整个家庭的连接非常美丽温馨。
从央八来看人都拍得非常发亮,爱奇艺的滤镜则会偏电影质感多一些。
这也许也有受众的考量。
编剧非常给力,把三个分离的长篇小说顺理成章地编到了一起,同时完全还原了小说中的台词和情节。
尽管很多人在脑海里预设的龙城是小时代那样的大撕逼,但是反而在当前家庭伦理剧的暖色调下,和央八观众的适配度变得更高。
我很喜欢一些关于自己少女时代的还原。
2005年的诺基亚,超级女声,《他一定很爱你》,都是那个时代的不可或缺。
四处存在的格子元素,也许家庭也是一个个的格子,拼图拼在一起,又可以延伸出完整的家。
4,关于亲情与爱情爱情会带来纯美,会带来苦痛,会带来算计,会带来仇恨。
生活中如同大伯大妈打了一辈子的夫妇不在少数,少年慕艾而终成怨侣的也不在少数,因算计而结婚,离了婚还要算计的夫妇也不在少数。
龙城写了各种各样的爱情,少年夫妻老来伴,相逢何必曾相识。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但我最最喜欢的,还是东西南兄弟姐妹的牵绊,他们的亲密与依赖,是外人很难插足。
三叔三婶给他们搭了这样一个遮风避雨的温室,让无论受了多少难过和压力的兄妹们,都能进来相互依靠和打气。
(待继续看继续回来更新)
在现实中像东霓、西决、南音亲密无间的堂姐弟情在现实中还是挺少见的吧。
小时候也和姐姐和表妹穿一条裤子长大,但是渐渐长大终究因为不在一处读书而渐行渐远,后来我出省读书,又在外地工作,姐姐妹妹相继结婚生子,每年回家那么一两次,每次相聚虽然还是那么亲昵,但是总有种我们的人生已各自独立展开,只保有那极少的触角偶尔嘘寒问暖的感觉,毕竟物理距离是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再无力深入彼此的生活。
看到西决,想到了我的二姨,也是古道热肠,总愿意操心家族里的各种事情,常常出谋划策、打抱不平,甚至因此被我妈鄙夷为咸吃萝卜淡操心、光说不练假把式。
最近二姨还找我商量要把生病的大姨、大姨父和外婆放一起养老,家里出人或者她来照顾,当然二姨儿子和我都表示反对,我委婉地说这是大姨家的表姐表哥们该操心的事情,我们管好外婆就行了,二姨却说现在的人都是越来越自私,不理解她们那一代对兄弟姐妹的深情,我想二姨说得确实是对的。
虽然我觉得我妈这边的已经是十分有爱的相互扶持的大家庭,但离剧里那种堂兄弟亲如一家的程度还是差了很远。
曾经我的大舅也是如三叔那般留守在老家和外婆身边把家里所有人团结在一起的人,可是后来,大舅走了。。。
龙城是座位于西北的都市,城市的东西北三面环山,一条宽阔的河道将这座城市分为东西两个区,河流自北向南流过这座像喇叭口一样的盆地。
城东为市区,城西为郊区。
城东楼房林立道路宽阔,城西则是厂矿繁多,斜阳下的烟囱冒着白色的烟雾,妥妥一座工业城市的写照。
西一巷紧靠着河道的东岸,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
西一巷虽然很窄,但是却干净整洁,绿植两侧竖立,到了夏天郁郁葱葱,成了遮阴的好场所。
这里是干休所所在的模范小区,是政府给退下来的高级干部及其家属专门修建的小区。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来自西一巷。
白子是龙城本地人,他在这里出生,成长,也在这里读书,工作,可以说,人生的全部春秋都是在这座城市度过的。
厚重的山河带给了他朴实的气息,他不会说敞亮话,也不会看场合,有什么讲什么,他自认为这是他优秀的品质之一。
白子的专业是矿业工程,不过,他没有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自研究生毕业后,他就在城区东北的供热集团工作。
北方城市每到冬天,就有集中供暖,因而有了主要业务为此的热力集团。
白子是作为子弟进入这个集团的,和这座城市很多子弟家庭一样,几辈人都在一个集团工作。
这使得同事之间也像是街坊邻里一般,一问就知道是某某某家的孩子,白子最早被父亲安排借调在机关,但呆了半年,他很是不喜欢机关的工作氛围,在借调结束后回到了工程部,但在工程部待久了,他又觉得做的工作很单调,有点和自己的学历匹配不合适。
他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三个,和供热现场客诉的查看和沟通,工程施工季节分发材料,还有平时轮岗值班监控设备运行。
城市每到十一月开始供暖,工程部门就开始各种的监控和处理现场,到三月底停暖。
六月开始进入施工期,白子就顶着太阳各个工地跑。
工作久了,他有些这边不习惯『大锅饭』的分配现实,觉得自己忙上忙下,跑来跑去,感觉还不如那些老油条受重视,他抱怨道,有的老员工每天就是象征性的打卡,然后就坐在办公室开始喝茶闲扯,中间又时不时去吸烟亭过烟瘾。
有的中午又回去接小孩,然后下午快下班才来打卡就又回去了;有的人啥也不干,就把工作分给下面人干...白子来到工程部七年了,依旧是最基层工程人员,没有任何人员管辖的职责。
再聯想到工资五年没有什么浮动,工作内容较为单一,他有些暗自的不甘。
和他母校同一个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们大都继续深造,毕业前,尽管导师希望他继续跟着,但是一方面他觉得呆了七年时间,研究方向没有什么新意,另一方面,家里人也希望他赶紧『占坑』工作,赶紧挣钱成家。
在现实面前,他选择了后者。
重新有了继续深造的想法是刚调回工程部之后,不同于以往的想法,他想出国看看,看一下外面世界对于传统矿产能源行业的理解。
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开始准备外语考试。
在初入职场这两年,他在业余时间学习,考了两次,由于对于备考的内容理解程度还不深,这两次的成绩都不怎么理想,后来在准备第三次时,因为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受伤而被迫搁置,再赶上疫情,很快,三年就过去了。
随着疫情管控结束,今年春节一过,他便再一次开启了备考。
只不过,这一次,他不想有来自外界关注而带来的压力,所以,他谁也没有告知,默默进行着他的复习计划。
他的作息较以往规律了很多,晚上也省去了晚餐,每天要花六个小时时间伏案备考。
坚持了四个来月,这期间,他会把错题整理下来,为了讲好口试,他会把话题点用关键词的方式串联起来,早晨上班的路上,他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一些连接的地方处理的不好,他会一遍又一遍模仿母语者的语气,在小本本上把语调标识出来,几次下来,那语调的标识被画的又浓又粗。
他于 7月中旬在母校的国际教育学院参加了第三次的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他发挥稳定,在顶着烈日回到单位的路上,他顿时感到了一丝凉爽,他意识到,真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改变的时间即刻就要到来了。
两周之后成绩单寄出,拿到成绩的一刻,他紧张的情愫旋而缓释为喜悦,这一次,他的成绩相较于前两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达到了申请许可。
于是,他开始马不停蹄地申请学校。
在矿业工程这个领域,华人背景的学者这些年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在学界占据鳌头。
他所申请的几所院校,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大都是华人老师。
出了本领域,他还研究了相近专业的研究内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将能源化工也纳入考核范围之内。
他没有通过中介平台来进行申请代理,而是完全自己查阅资料,亲力亲为,准备申请稿件。
这期间,他各种理由婉拒了一系列同事,同学和朋友给他介绍相亲对象的邀约,大家都一头雾水觉得很奇怪,难道他这么年纪都已经斩断了情丝,白子则笑而不语,默默专心致志搞申请。
所有的申请稿件都经过了他一遍又一遍的润色,再三确认无误后才发出。
一个月后,他收到了两所学校的面试邀请,这两所学校的导师都是华人,面试是全程用英文进行的,采用两人面试,一位是导师,一位是为了合规请的其他院系的老师。
白子对他之前的研究成果侃侃而谈,他的SCI论文,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很快,他收到了加拿大的K大和澳洲的Q大正式的通知书,其中一个方向是他的老本行,另一个是化工能源方面,均邀请他明年5月份报道。
此时,他心境复杂,他多年的努力有了真切的回报,隐约间,他似乎有了勾践卧薪尝胆隐忍多年后的扬眉吐气的感觉。
见情况已明了,他不得不将情况告诉了父母,却迎来了激烈的反对声。
父母直截了当指责他一把年纪了还没有成家,指责他放弃父母给找的工作就是不知好歹,不务正业,并且拒绝他离开家。
白子没有意识到反对声会如此的激烈,但仔细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也是,这三十来年来一切的一切重要的轨迹,无疑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平稳进行,不论是大学,还是工作,都是父母敲定的,贸然离开,会不会,对不起父母多年的布局,再者,他们年纪逐渐大了,也需要他的反哺,此刻,他陷入了情感的纠结。
一周以来,他茶饭不思,可每每如此,却又更加招致了父母的指责。
几番纠结下,他决定写信给导师说明情况,看看导师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他说做就做,熬夜字斟句酌地写了一封邮件。
澳洲学校的老师首先回信说帮他联系到了一位去年已经毕业的学生,说和他有类似的经历,让他俩聊一聊。
这位学生回国后来到白子的母校任职,在澳洲读博期间认识他的妻子。
诚恳地希望白子考虑清楚再做决定。
这名博士第两天晚上就主动联系了他,告跟他讲了他一系列的经历。
他在本科毕业后工作两年,然后就到了澳洲,在澳洲呆了四年时间,在澳洲和妻子成婚并且有了孩子,去年和妻子来到学校任职。
他们的老师,同样是在澳洲读博期间省的第一个孩子。
白子想到自己的年龄,加上四年时间,又联想到国内高校的35岁限制和『非升即走』的政策,陷入了犹豫,就草草结束了电话。
这意味着,他如果选择这条路,和体制内就业基本要说再见了,想到这里,他有些紧张了。
老师还继续还给他做工作,给他介绍他们现在的项目和财务资助情况。
他还介绍说他现在一个来自广州的学生即将于明年年中毕业,已经拿到了几份工作邀约,希望能和他交流一下,同时,他还有毕业的学生在ARC中心工作,可以为白子未来在澳的工作打个基础,可以说,诚意满满。
而另一封信里面老师的语气就带着一些不满了,他说,工作和婚姻通常说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通常,回到回校再继续学习是因为新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提升自己的生活,而且本校提供一系列和顶尖企业和其他学校合作的机会。
老师说他相信没有比这更好的位置了,希望他想清楚如果不来这里生活是否会变好,也请白子能尽快给回复,因为后面有很多优秀的候选人在等着。
白子这段时间,无疑是煎熬的。
一方面,他要面对来自家庭,以婚姻为指向的压力,另一方面,他又要面对学术成果功亏一篑的不甘,而另一方面,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生活过,从来都是在父母的关照下度过每一天,可到了外面就要全靠自己了,要事无巨细,自己租房,洗衣,买菜,做饭,打扫,在外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不只是简单说说,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有跨国所带来的文化差异,有过来人和他坦言,在外第一代终究还是要吃苦的,还是很难真正融入社群的,一般而言,第二代,也就是土生土长的一代,才有机会真正融入其中,当这样的挑战接踵而至时,生在安乐窝的他敢于和能够接得住嘛,想到这里,他仿佛有些退却了,但又仿佛释然了,毕竟,现在的生活比起来,还是轻松太多了。
最终,他写了两篇简要的回信,陈述他放弃要约的理由,感谢学校对于他的肯定,便点击了outlook上那个纸飞机模样的发送按钮,然后就面无表情的合上了电脑,躺平在床上,闭目养神。
朦胧中,他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前的自己,那时候,还不到二十岁,年轻,活力四射,对于未来,满是信心和憧憬,和同学们天高地阔,夸夸其谈,在球场上挥洒青春,在宿舍挑灯夜战打游戏,那些属于那个时间段的忧虑,在现在看来,都那么的有趣。
而如今,他怎么也提不起相同的兴致了。
他又咬紧牙,努力斩断这些想法,感叹一句,还是家人说的对,『先找对象哇』,先成家再立业。
时隔两天后,他收到了两所大学的回函,函中礼节性的感谢他的申请,祝他未来一路顺利。
白子看着沉默了一会儿,他知道,这一页,要翻篇了。
新一年开始,他收到了在外地打拼多年的好友的生日祝福,这样的祝福,好像上好了闹钟一般,毕业多年来,总是如期而至,这一次,联想到近况,他有些小小的感动,他自我感慨到,『虽然认知在一直显著提升,但是一直没转化成直接的收益』,发给了同学,以期获得一些认同。
这天,他买了一张相声演出的票,跟着演员抖包袱的节奏一笑一和,此时,他似乎把一切都抛到了后面,享受着轻松的一刻。
龙城,终究成了白子离不开的城池,也终是他不愿意走出的桎梏。
周天冬日的暖阳横亘在宽阔的河流中,伴着北风的吹动,波光倒影,衬出蓝色的天际,依稀可见远处立在水中英姿飒爽的游龙。
临近黄昏,忽而又天色变化,北风突然凛冽,泛着寒意,吹得河水向岸边拍起水花,他踱步其中,躲开了溅起的泡沫,提了提裤腿,两手插兜,向不远处的小区走回去。
当我无意中得知笛安的“龙城三部曲”终于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的时候,《龙城》这部剧都已经播完好几个月了。
在笛安的微博主页看到她关于“龙城”的置顶微博,于是我再回过头来“补课”,一口气追完了这部没看过但对于剧情又已经非常熟悉的电视剧。
那还是在高中时,同学向我推荐已经出版的《西决》,也是那时候我才知这本小说有多么火——班上几乎每个人都看过。
再到后来我看完《东霓》,又将这两部书推荐给另一个朋友,他等到出完《南音》后一口气买回“龙城三部曲”的整个系列并在高三紧张备考的间隙看完。
放在当时,以现在的评级标准,这样一部炙手可热的系列小说一定是S级;但看着这部已经制作完成的成品,其实很多方面都能看出制作方的捉襟见肘:最明显的一处迫于无奈的“漏洞”就是这样一个贯穿多年的家族故事,在电视剧里完全被框在了冬季这一个季节,以至于延伸出南音高考完一家人依然穿着厚重棉袄这样跳脱的情节。
但我整体的评价是,瑕不掩瑜。
“龙城三部曲”原著是站在三个人的视角而呈现的漫长时间长河里错综复杂的家族故事,要做好叙述视角的平衡并整合后把握好起承转合把这个跨度如此大的故事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考验的课题。
电视剧的改编上牢牢地将西决和东霓作为矛盾点,依托这两个角色来推动整个家族故事的进程,这一点上十分成功的。
笛安在微博上也说自己回看这部小说,也深知有许多火候欠佳的地方。
的确,若要追究原著小说的核心,会发现这很缥缈。
许多推动关键剧情发展的情节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唐若琳与郑鸿重逢、东霓怀孕雪碧并生产下来一直到雪碧十多岁了大家也不知道她们的实际关系等等,原著在看似现实主义写作的大旗下,其实依然难掩当时最小说连载系列里洒狗血的一波三折。
但电视剧通过西决和东霓之间或明或暗的错综关系,呈现出整个郑氏家族的相守相助,同时血腥地剥开回归单人个体后的赤裸人性,这一点上编剧是高明且成功的。
三叔对西决说,郑鸿只是自己的弟弟,但西决是自己的孩子,就凭这句台词,家庭与血缘、个体与自私被完全呈现在观众面前,也让观众不得不承认这的确就是现实。
电视剧的选角方面,最受诟病的就是主演的年龄。
无可否认的是西决、东霓、唐若琳、江薏的确都明显大于原著的角色年龄了,南音的选角在前半部分时尚能与高中生的角色设定近乎匹配,但到了之后随着越来越多家族秘密被揭开、以及她要面临越来越多离开学校乌托邦后的婚姻现实时,这个角色明显无法跟上剧情发展了,与东霓对戏的几场戏也都游离在状态之外;但三叔三婶、郑岩、方靖辉等的选角我觉得是挑不出什么毛病了。
即便如此,抛开年龄的因素,西决和东霓在演绎上还是做到了能靠演技挽救回来角色。
第一集的第一场戏,郑东霓英姿飒爽的从国外回来,跟家人一一拥抱,这种群戏下每个角色的准确表达一下子就定好了基调,眼前这个郑氏家族就是可信的,如友邻的短评说的,这个气氛下只差一句“过年好”。
电视剧临近结尾时,唐若琳说西决是类似贾宝玉的人物——“情不情”,那我在想,东霓是怎样的人物呢?
整部剧其实是始终围绕西决和东霓两个主线人物展开,这两个郑氏家族里的核心人物,他们之前的互相“救赎”。
还记得高中看完《东霓》后,我写下说这是热烈的郑东霓。
东霓似乎总有着满腔的热血与果敢,但她又很不擅长,或者说是故意地,不愿去表达自己心底里的那些细微的情感。
对于亲生父母是如此,对于西决和南音是如此,对于亲生女儿是如此,对于丈夫也是如此,东霓其实心底里全是爱,这些爱是在最深处的,静谧到不能发出声响的,所以电视剧里,三婶抱怨南音不听话,东霓说其实自己知道三婶有些话没有说出来,三婶是怕南音变得像自己一样,最后雨夜里东霓一个人站在屋檐下,那一刻,她又没有家了;以及后来东霓和西决互剖心事,姐弟二人在昏黄的灯光下揭开隐匿多年的身世秘密,东霓那一刻的哭泣,她在为谁哭?
后来西决去了北京,多年后再次回到龙城,他在车上时睡着,东霓深知西决在北京的苦累,但她什么都不说,却在看到西决睡着后,轻轻问候一句“这些年在北京很辛苦吧?
”。
热烈而又“低微”、隐匿的郑东霓让我无限心疼,感谢编剧和马伊琍的演绎,有了这么立体的郑东霓。
回归到郑东霓是怎样一个人物这个问题,对照地,我觉得应该是“不情情”——不表露情感的具备深厚情感的人,或是看似不显露任何情感的情感深沉的人。
回到剧外,其实高中毕业,“龙城三部曲”就已经一直被束之高阁再也没有拿出来看过了,高中的那些青春时光也早已经一去不复返。
后来到了大学,倒是还有继续留意过笛安的动态,还特地在她的新书刚发行时就去买回了《南方有令秧》,再之后就断了关注。
意外得知这个系列已经被改编完成时,心里还是有难以抑制的小激动;然后看到笛安的微博时,依然会有些不知名的感动,我跟着往下继续翻微博才知道她也已经有了女儿,一切都在以那么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快到稍有不慎就仿佛已经隔了一个世纪。
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书里面很多情节我也已经模糊了,但是原著小说都在老家的家里,而自己现在独自在异乡的城市里,也无法再找出当时的书本来回翻。
虽然模糊了,但记忆总还是有的,所以看到有些关键情节时,思绪一下子又被拉回了当时看小说的时间,我按捺不住地想要跟当时的同学分享,可是翻了一遍通讯录,却发现无人可以点开对话框。
曾经把《西决》推荐给我的女同学,已经失联好久,后来看到对方已经结婚生子,怕尴尬所以更加没有再聊过天;曾经我把“龙城三部曲”转荐的那位同学,大学寒假时还有去我家做客,但工作后因为一些原因也生疏了;曾经在大学时虽然在不同城市但每周要好几个电话的最要好的朋友,突然之间大家就走散了,突然就没有了互动,连过年时互道祝福都怕是打扰......这么回想,觉得时间真是快,真的好像跟许多人隔了一个世纪了。
但高中的许多情景我又是历历在目的,仿佛我们在教室里聊天趴在桌上抱腹大笑就在前一天,仿佛我们下了晚自习后冲完凉提着小台灯偷偷溜进其他空置的宿舍里做高考模拟题就在昨晚,而高中毕业时给我写下的那些满篇满篇的留言还有赠给我做纪念的相片也还一直保存在那个小小的书柜里,毕业留言上的话我甚至都还记得,一切是那么清晰,就甚至这些旧时好友的字迹现在放到我面前我也依然能准确分辨的。
但这些终归都只是仿佛昨天了。
我翻了一遍通讯录,发现没有可以点开的对话框,更发现许多朋友我连他们现在在哪个城市在做些什么我也无从知道。
一切就像无疾而终般,所有的回忆都停留在高中里那些大家站在走廊过道上放声背着《蜀道难》的清晨、那些打完中午饭回到教室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在黑板上画受力分析讨论上节课的物理题的炙热午间、那些在晚自习间隙练习听力时所有人把“double T”听成“W T”而集体选错后嗟叹吐槽的盛夏黄昏,一切的回忆都停留在了这样的日子。
青春仿佛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了,大家都没有好好告别,就已经越走越远。
任何事物都逃不过时间,时间催促着一切不断向前,也让一些都分崩离析。
电视剧的结尾,东霓、西决和南音望着列车上对面的雪碧、北北和郑承觥,仿佛两代人交相辉映,但这其实只是电视画面的美好。
新一代的雪碧、北北和郑承觥再也无法像东霓、西决和南音那样了,时间给予了他们完全不同的生长环境,换言之,他们之间的关联会越来越弱,郑氏家族的故事也将逐渐分崩离析成一个个小家庭的新故事。
电视剧如此,现实亦如此,时间催促着一起不断向前,年华是一封无疾而终的告别信,空留信笺可回叹。
当年看着《西决》《东霓》《南音》一路过来,被最后一本气得意难平多年。
本来都已经丢进了记忆角落,直到看了剧,那些狗血的记忆又回来了啊啊啊!
认真港,其实剧版拍的还可以,除了选角全员老了十岁以外,那种泼天狗血中又隐秘撕扯的血缘羁绊感拍出来了。
白宇被分手时震惊委屈的眨巴眼睛,还有吵架时极力压抑的哭腔,就,让人又心疼又想虐待他(。
)虽然现在的白宇马伊琍演20代的人都有点过了,但白宇确实是演西决最好的人选。
我想不出还有谁可以演这个表面温软、情绪稳定,内心深处却是个疯子的人。
身为孤儿寄人篱下长大的那种隐忍负罪感,溺水者偏偏拼命拯救别人。
为了报恩一直为家庭献祭自己,懂事小孩不可以主动要东西但也想有自己所有物的那种疯狂独占欲,和东霓之间那种超越血脉的背德感。
只有白宇才最适合,表面看着一潭死水老好人,水面下是暗涌的火山。
当年看书时就觉得最适合演东霓的是范冰冰,那种破碎感大美人,即使疲惫憔悴也美得惊心动魄。
《爱情神话》里的马伊琍是有那个美女氛围的,但《龙城》里的烈焰红唇虽然很努力了还是差了点,说不清是妆造不行还是演员的硬件问题。
吵架时幻视了前期的罗子君,只有泼妇感没有恃靓行凶感,和西决的背德cp线也像在演疲惫中偶。
当年看最小说系列时,就觉得那批作家其实很会造氛围、造情绪,但有佳句而无佳章,为了连载创造话题点而反复用同一个矛盾(比如顾里每年生日会都有抓马),或者不知道怎么结局了就把人物全毁了,好像只有黑深残才有逼格。
如果是现在更成熟的笛安来写,我想她应该不会再用那个为黑而黑的结局。
希望电视剧版能好好改改吧,平行世界的他们值得一个更好的人生。
看到20多集,最大的遗憾是东霓这角色用马伊琍真的太不合适了,哪儿哪都不行。
其实光看剧本脉络能感受得出这个人物的悲剧性,不幸的原生家庭没有教会她爱,只让她用玻璃碎片扎成玫瑰身上的刺。
恋爱脑没读书是人物的局限性,也是她自己心头的刺,她没有高阶的手段去对付男人,只有泥潭里的小孩自己摸爬滚打锻炼出的精明市侩。
又因为后期方靖晖的pua,导致非常情绪不稳定。
这个人物演好了很容易出彩,是时下流行的疯批美人+破碎感。
但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演员必须足够美,足够艳压群芳倾倒众生,才能演得出那种恃靓行凶感,也才能让所有人一次又一次原谅她的反复无常。
她在得意时是骄傲的玫瑰,在和男人斗狠时有红尘俗世里那股劲儿,在情绪崩溃时是疲惫破碎美人。
永远骄纵永远不懂事,但也永远明艳永远有生命力。
但马伊琍最大的缺陷不仅是外形的不适配,还有两个致命问题:1、马伊琍本性是清冷坚韧的,又忍又韧,她太理智了根本理解不了“疯批”是什么心态,只能朝着表面去演。
2、马伊琍演技是真不行,导致不适配的角色她也演不出那个“魂”来。
台词尤其差,表情管理也不行,东霓发疯时那种破碎感完全没有,只有灾难性的尴尬难看,让本就与现在审美不适配的最小说式狗血剧情更添一分尴尬癌晚期。
放一些我心目中的郑东霓吧,什么叫破碎感疲惫感大美人,什么叫泥泞里开出的玫瑰花。
分析一下西决“圣父”行为的由来和崩溃的原因——西决一生,其实有点像地缚灵,一直被困在他母亲死亡的那一刻,再也没有长大,只要遇到相似的人和事,他就会回到那一刻,并且拼命想阻止悲剧的发生,拯救自己,拯救母亲。
那一刻他灵魂里被烙下了三道执念:1、第一个执念:他是被抛弃的孩子。
养母抛下他自杀,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被抛弃的感觉;后来发现自己原来一出生就被亲身父母送走,就更加加深了这种执念。
这个执念,让他一生都对有“被抛弃”可能的孩子,充满了同情,每遇到一个这样的孩子,他就会自动回到9岁那年那一天,那个孩子就成了他必须保护的自己。
他第一个保护的孩子是东霓,东霓是否郑岩亲生这个无解的命题,让她处于被抛弃和不被抛弃的模糊地带,西决一生都在保护她理解她爱她,某种意义上,东霓就是另一个他;后来的雪碧、郑成功、昭昭,也都是有着相似感觉的孩子,他通过保护他们来保护9岁的自己,这并非圣父,而只是在治愈童年。
但是郑成功还是被抛弃了。
2、第二个执念:他不够努力,没能拯救母亲。
他始终觉得,自己当初如果去抱抱母亲,是不是结果会不一样,这个执念让他会在某些时候去做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类似圣父的事,其实并不是圣父,而是他在试图改变命运,本质上又是回到了9岁那年那一天,试图拯救他的母亲。
他曾经成功过:东霓试图跳楼的时候被他救了下来,相当于他成功改变了母亲的命运,从这里他得到过救赎,东霓对他更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陈嫣被东霓骂着哭着冲出去时,被他小叔抱住了,后来他撞车昏迷中梦到了母亲,于是他放手了,也是为了避免又一个人和他母亲一样为了爱情而走向悲剧。
对昭昭,他后来明知不可为却非要勉强,也是因为这种执念,但这一次他再执着也没有用,陈医生不肯和他一起行动,他自己做再多也没有意义,所以他会因此痛恨陈医生,实际上他痛恨的是当初那个什么也没做的自己。
最终昭昭还是死了。
3、第三个执念:他被抛弃是因为他不被需要,他没有救母亲就是亏欠了她。
于是他一生都在让自己成为一个被需要的人,以避免被抛弃的恐惧,后来得知自己的身世,加深了这种恐惧;他一生都不敢亏欠任何人,一旦亏欠,就会一次又一次回到9岁,感受到对母亲的亏欠,而郑家对他的养育之恩,让这种亏欠的感觉越来越深。
可怕的是后来郑家似乎不需要他了,他反而亏欠了东霓和郑成功。
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去北京以后,他反而需要吃安定才能睡着,为什么后来他会逐渐偏执,因为:郑成功被抛弃了,地缚灵西决也就再次被抛弃了;郑家不需要他了,他也就随时有了被郑家抛弃的危险;他亏欠了东霓和郑成功,并且还不上这个亏欠;昭昭死了,相当于他又一次没能拯救母亲。
他像圣父一样拯救别人,试图通过拯救别人来拯救当初的自己,最终却还是失败了,他不崩溃谁崩溃?
他始终是那个一出生就被抛弃、9岁时又再次被抛弃的孩子,他一辈子没能从他9岁的噩梦里走出来。
西决和江奶奶的对话,西决说“其实我还是希望她幸福,无论她做了什么,我都恨不起来,都希望她好。
”我都不知道他说的这个“她”,究竟是他亲妈,还是东霓或陈嫣。
他没法恨他亲妈,因为东霓也是这般女子,或许他也会想,他亲妈是不是也像东霓一样,有个不幸的原生家庭。
他不会恨东霓,因为他亲妈也是这般女子,因为东霓是他相依为命的姐姐,因为他知道东霓为何是这样的东霓。
他不会恨陈嫣,因为他的养母也是为爱可以不顾一切,所以他知道爱情会让人只想着自己。
他会怜爱东霓的孩子,因为那孩子和他的命运很像……他从出生开始就被抛弃被背叛,养母和陈嫣又再次三次抛弃背叛了他,受了这么多委屈,但他谁也没法恨……我想想都觉得他好难,太善良的人总是受太多苦……幸好有江奶奶一直想着他,他去看江奶奶,就是回家了……
虽然看的过程中我说了很多这个电视剧的坏话,因为这个故事在我心里确实是挺重要的。但是今天看完以后,我突然间就跟它和解了。它已经遇到了最懂它的人,它已经遇到了它所能拥有的最好的结局。主创们尽最大努力地保留了原作的精神气质,也尽最大努力把那些不适合电视剧这个体裁的部分都改掉并进行了很像样的二次创作。基本上每一个演员都选得很花心思,包括受非议最多的马伊琍在内,其实看下来也没有那么不堪。它还很好地把那些其实相当文学化的艰难处境都落到了生活的实处,让整个故事没有像原著的后两本一样慢慢走向崩溃。我觉得够了,真的够了。一个故事能遇到一个或者一群愿意这样懂它的人、这样花心思对待它的人,这真的已经很够很够了。最后,它无数次地提醒了我,「爱与被爱」确实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十五年前感谢它,我现在也依然感谢它。
要是我的未来生活能跟三叔三婶一样就好了,平平淡淡总比遍体鳞伤的好
本来挺想打高分的 但这里面作的人作得招人烦 好的人好得招人烦…… 就本来很感动 但太过了又觉得很伪善很假很不舒服
马伊琍抱着刘琳叫三婶让人严重不适,刘琳就比她大两岁而已
看到最后比较无语。
还成
心疼东霓,远嫁德国,送自己上飞机的却不是自己的父母,确实,如她所说,她和孤儿有什么区别呢。
不管是《都挺好》还是《乔家的儿女》等剧,虽然都是要有点狗血,可也不至于像这部剧一样什么狗血都凑在了一起。就算可以这么多狗血,但剧情也不好看。
以为是那种特别鸡飞狗跳的狗血剧 没想到还挺好笑的 西决和南音每天battle太逗了哈哈哈哈哈哈 白宇永远会有一个恋爱脑的妹妹😂😂😂😂开头还是比较温馨的 没有上来就摔锅砸盆😂刨去狗血不说 其实认真的去探讨一下原生家庭的问题 也挺好的 感觉这个题材的剧不太多一边走现实线 一边闪回的叙述方式也挺好的演技方面第1个惊艳我的是 史可女士 浑然一体啊 一看见她我就开始血压升高😅😅😅
题材是我喜欢的,但是女主的发型实在是太出戏,南音的演员看着比较舒服。坚持看了,但是直到陈嫣出现,忍不住要吐槽了,选角真的是一言难尽
怎么说呢 得亏按照年龄偏大选角才能看得下去 而马伊琍执着的红衣与假发 竟也让人感受到一些敬业的感动 马的脸当然不属于东霓那种刀人的美貌 但是她的那种“铁石心肠”倒也挺像东霓 然后老白本身气质也比较贴合西决这个人物吧 那种老实又憋屈的好人
别说,西决开车让江薏上车这一段还真有点英雄救美的意思,说不定能借这个机会破镜重圆呢 ,这对cp也不是不行。
三年前的西决和姐姐谈恋爱的时候有一种温柔可靠小奶狗的感觉,三年后的西决抱着东霓孩子真的变成了操心的奶爸,这种人夫感和人父感,我喜!
痛,太痛了,哪怕是白宇,味儿也不正也行 原作也是装味儿过浓
用来打发时间看还行…毕竟十来年前,我还追过(已经不记得情节的)小说
不是戴着有刘海儿的假发就不是中年人了,而中年人像小孩子一样打闹,感觉到的没有青春只有尴尬啊
每天都要被雪碧的懂事整心碎,她叫东霓妈妈也不是为了自己,只是想安慰她表示还有自己,我天,怎么会有这么懂事的小孩!
家庭伦理剧,狗血洒满了,看了一集,没什么追下去的欲望
年轻的时候演琼瑶现在演最小说之马伊琍一生无法逃脱的疼痛文学
马伊琍和白宇不搭,装束不搭,演员也不搭